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远古时代的人类与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工具和食物;
2. 掌握远古时代人类的社会组织和思维方式;
3. 培养学生对远古时代人类的历史意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掌握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具;
2. 理解远古时代社会组织和思维方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人类的起源及早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新知(30分钟)
1)展示图片:展示远古时代的一些工具和食物,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
2)讲解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工具和食物,包括打猎、采集、种植、使用工具和食用野生动物等。
3. 拓展学习(15分钟)
1)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课堂教材和网络资源,查找远古时代社会组织和思维方式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各自小组的讨论情况和结论。
4. 巩固与评价(1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的学习内容,并检查学生对远古时代人类的理解和认识。
五、作业
1. 思考题:结合课堂学习和自己的思考,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你对远古时代人类的认识和感受。
2. 预习《旧石器时代》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图片、小组合作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远古时代人类的兴趣和认识。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本课教学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思考和自主发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篇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一、夏商社会的政治制度1.基础知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其死后,其子启即位。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的政治制度如何?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官职。
地方封侯、伯,他们要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商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1、商王的权利是有限的;2、附属国的自主权相对大;3、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高于皇权,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定义:又称封邦建国。
②目的:巩固统治③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④内容: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另一方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⑤影响:积极: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b.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c.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d.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⑥分封制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a.原因: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b.表现;a.楚王问鼎;b.诸侯争霸。
2.宗法制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小儿子。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④内容: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制度;2、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⑤作用:1、宗法制度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学开学第一课主题教案设计(高一历史、初三政治)
中学开学第一课主题教案设计(高一历史、初三政治)【篇一】中学开学第一课主题教案设计:高一历史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高中历史教育的意义和学习历史方法的分析,让学生对“如何学好高中历史”这个问题有个比较准确的认识。
/2、通过展现教师良好的人品和人生趣味,通过教师亲和力的感召,初步建立师生之间推心置腹的和谐关系。
二、教学策略:结合生活,贴近学生,深入浅出。
三、教学实录:自我介绍(略)一、关于我的三大基本缺点:我这个老师,你们今后可以看到有许多优点。
不过,这里我要先讲三个缺点,因为这些缺点会在课堂上表现,得有个思想准备:第一个缺点是有时候声音较轻,尤其是当吊扇哗哗响的时候后面几排同学可能听不清。
所以大家看见了,我拿着茶杯来上课,不是要有腔调,今后一旦有听不清的情况,一定要及时示意,那样我就会猛喝一口水,清清嗓子,用吃奶的力气继续上课。
刚才看见有个老师挂了个“小蜜蜂”,这是个好办法,我也去想买一个,看来这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将不成问题了。
第二个缺点是字写得不好。
本来我的字还是可以的,后来退化了,我想大概跟我写日记的习惯有关。
高中时语文老师总要我们写日记,但是记了两天就没毅力了,进大学第一天,事情很多也很新鲜,就情不自禁记了点,第二天又很精彩,又情不自禁记了点,结果三天一记,就养成了习惯,一直到现在没漏掉过一天,现在已经到了不记睡不着的地步了。
这个记日记,有时候灵感来了,稀里哗啦把它记下来,灵感这东西可是稍纵即逝的,日记这东西,又是写给自己看的,当然不希望包括老婆在内的别人看见,所以写得特别潦草。
这样,一不小心写字潦草的习惯就带到课堂里来了。
所以,今后如果遇到板书看不清的情况,一定要及时示意,我会解释清楚的。
第三个缺点是普通话不规范。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讲的话大家听起来毫无障碍,但是告诉你们一个隐私,我的普通话考级还没有拿到教师职业要求的“派司”。
所以,说不准当你们读到高三的时候也许我可能在扫厕所了。
说起来,这个普通话考试我也去考过两回,第一次考得比较早,按照当时的标准刚好通过,结果经过四五年的考级运动,大多数老师都考出来了,不料大概是这样一来今后普通话考级部门在教师这边将赚不到钱的缘故,过了几年他们又把标准分数提高了,这样我又“被不及格”了,并且今后再去考的时候他们更加从严把关了,我第二次考的成绩居然比第一次低了不少。
山东省实验中学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第一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I)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山东省实验中学任杰【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三维目标:【教材分析】中国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过的历史。
我们的祖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早在夏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立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政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权。
到了周朝,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创立了宗法分封制度等近乎理性科学的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制度,并且将“国”和“家”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政治统一和国民性组成的一部分。
本节课分为三部分内容“夏商政治制度”、“封邦建国”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第一目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华政治文明的源头——夏商政治制度。
第二目则介绍了西周的分封制,让学生明确先秦中国就有了较为科学的巩固国家统一的制度,在分析此目的时候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
第三目则阐明了宗法制,这一目学生掌握起来较有难度,里面涉及到很多新的概念“嫡长子继承”、“大宗小宗”和“贵族等级序列”等概念。
这一目应该作为难点进行处理。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依然是感性思维占主体,这部分内容学生多在平时生活和初中学习中几乎没有接触,因此需要让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去理解先秦的政治制度。
本课能搜集的史料相对较多,也更为生动。
因此,可以多元化的开发各种立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度。
处理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文字资料、图片材料、视频资料等,运用史料分析,回顾历史等方法让学生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
以此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有着历史的渊源的,从而增加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自信心。
难点:理解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宗小宗的相对关系,以及宗法制对历史的影响。
处理方法:运动角色扮演、实例体会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宗法制的运用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事件。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教学内容】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导入1.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明遗址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明的起源。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吗?二、教学内容1.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a.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b.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c.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文化遗存2.青铜器与甲骨文a.青铜器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b.甲骨文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c.青铜器与甲骨文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3.夏商西周的更迭a.夏朝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b.商朝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c.西周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d.夏商西周更迭的原因4.春秋战国的纷争a.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b.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c.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d.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三、案例分析1.分析夏商西周更迭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等多种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历史人物、事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作用。
第二课: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一、导入1.通过展示秦朝地图,引导学生关注秦朝的统一。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秦朝为什么能够实现统一吗?二、教学内容1.秦朝的统一a.秦朝的建立及其历史背景b.秦朝的统一战争c.秦朝的统一意义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c.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法律制度与社会变革a.秦朝的法律制度b.秦朝的社会变革c.法律制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4.秦朝的灭亡a.秦朝灭亡的原因b.秦朝灭亡的历史影响三、案例分析1.分析秦朝的统一战争,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分析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引导学生了解政治制度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高一历史教案第一课
高一历史教案第一课高一历史教案第一课篇1《世界近现代史》一、教科书对于学生发展的功用(一)知识构建功能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1、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2、重要的国际关系(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3、民族解放斗争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能力培养功能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操作功能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
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
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教案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设计教案时,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线索。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现象的归纳、历史资料的分析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例,探讨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繁荣与特点。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文献、图表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系统讲解诸子百家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诸子百家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深化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某一学派思想的短论文。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作业的形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学反思】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语:。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一、课题:人文地理与古代史两个起点
二、教学目标:
1. 学习人文地理与古代史的发展史,了解古代史的发展社会背景。
2. 探讨人文地理和古代史的影响,深入了解古代史的文化意义。
三、教学重点:
2. 分析古代史的发展历程。
3. 建立对古代史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方法:
采用导入的方式先对课题文本进行引导性认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积极钻研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再次引入本课程:引入古代史和人文地理,向学生讲述两者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2. 引导分析:从古代史和对其进行解释起,分析古代史带来的影响,进而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深入思考古代史的发展史。
3. 讨论古代史:从不同的角度看古代史的发展,探讨古代史的影响,充分讨论古代史的文化意义。
4. 建立综合观点: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建立对古代史的全面认识,形成综合的观点。
六、教学结束:
首先,进行当堂小练习,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点,从而进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其次,教师从总结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出发,梳理学生当天学习的内容,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总结和学生的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点。
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
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课题:《古代文明与周边国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2) 了解我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交往;3) 掌握古代史的学习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 采用归纳分析、比较研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3) 结合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2)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历史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难点:我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让学生猜测课题内容,激发学生兴趣;2) 教师简要介绍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课堂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归纳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2) 学生发表归纳结果,并教师进行补充和指导。
3. 多媒体展示(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2) 学生观看展示内容,跟随教师的引导,了解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发展现状。
4. 活动探究(15分钟)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研究活动,了解我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 学生展示研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做总结,对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进行强调;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本节课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四、板书设计:古代文明与周边国家1.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2. 我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五、课堂作业:1. 阅读教科书相关章节,并做好笔记;2. 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思考准备。
高一历史教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必修二)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
掌握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
掌握小农经济的形成。
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课前自主学习1、中国原始农业相当发达,其耕作方式先后经历了从“”到阶段,战国时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至西周,主要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等,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3、我国非常注重水利灌溉工具的创制,主要有曹魏时的、唐朝的和宋代的和明清的风力水车。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人们先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晒干后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3、距今约七八千年时,松土工具耒耜出现并普遍使用。
国农业进入“耜耕时代”,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4.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只是很少使用,主要仍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等工具。
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商周时,农作物种类更丰富,后来习称的“五谷”均已种植。
人们的生活由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注意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趋势(1)生产工具的数量不断增长,还有品种也不断增加。
(2)许多生产工具自身都在不断完善。
如从牛力耕犁的出现,到犁壁的发明,再到曲辕犁的产生等。
(3)生产工具的进步表现为旧式工具的淘汰和新式工具的诞生。
典例剖析【例1】我国农业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 )A.石斧、石锛 B.骨耜、石耜 C。
钱、镩 D.铁铲、铁犁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精耕细作的含义: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案例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案例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Ⅰ、教学目标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识记、理解与应用。
Ⅱ、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二、西周的分封制1、主要内容及特点2、作用及发展演变三、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2、特点及基本原则3、实质及作用重点:分封制、宗法制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Ⅲ、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史料、提问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
Ⅳ、讲述内容一、夏商的政治制度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关于夏为什么是王朝而不是部落的原因: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
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关于国号为什么是夏的原因: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
“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
关于王位世袭制是否是社会的进步以及原因: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
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课件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夏商政治制度”和第二章“西周政治制度”。
具体包括夏商的政治制度特点、西周的宗法制度、分封制度以及早期的政治制度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认识到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使学生理解西周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内容、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政治制度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内涵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西周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主要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夏商时期的文物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如世袭制、神权政治等,再分析西周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内容、意义及其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设定一个夏商时期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当时的社会生活,从而加深对政治制度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解答关于夏商政治制度和西周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的典型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板书设计1. 夏商政治制度:世袭制神权政治2. 西周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2)分析西周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答案:(1)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有世袭制、神权政治等。
(2)西周宗法制度主要包括宗族组织、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分封制度主要包括诸侯国的设立、分封原则和分封制度的影响。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最早的祖先和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2、掌握早期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和演变过程;3、认识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1、早期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2、不同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0分钟)展示一张《人类演化图》,引发学生对早期人类生活的好奇和思考。
提问: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二、知识讲授(25分钟)1.人类的最早祖先:震旦人、直立人、智人等。
介绍他们的特征和生活方式。
2.早期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和演变过程: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农耕文明社会。
讲解每个社会的特征和转变过程。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早期人类社会的特征和演变过程展开讨论。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和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汇总。
四、知识扩展(20分钟)1.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黄河文明、印度河文明等。
讲解每个文明的发展历程、成就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介绍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如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五、学习方法指导(10分钟)讲解如何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思考,提醒学生要善于思考和归纳,将零散的历史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
六、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扩展练习。
如:列举古代文明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七、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过的内容,重点回顾早期人类社会的特征和演变过程以及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
八、课后拓展(自主学习,时间不限)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扩展自己在早期人类社会和古代文明方面的知识。
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早期人类生活方式的小论文,或者设计一个展板,展示自己对古代文明的了解。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等,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专题一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编写:彭增贵审核: 李新来、王海峰、宋宪铭:编号N01一、教学目标:1、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宗法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通过对宗法制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二、教学重难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这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
它与皇帝们的“家务事”密切相关。
皇帝从登基开始,直到结婚、生子,以及出征或凯旋,每逢此类大事,都要亲自出马,去太庙祭祀列祖列宗。
既是尽一尽孝道,又在请求九泉之下的祖先保佑,希望这个天字第一号的大家族越来越兴旺。
我国自古就有“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之说。
太庙是作为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也称作“明堂。
’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
可见,我国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你知道“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是我国古代哪种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这种制度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呢?温馨提示:“中国古代早期”概念的时间范围:上限一一国家形成;下限一一秦统一以前。
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
这个时期是我国从原始血缘部落时代向封建专制时代的过渡时期,带有明显的承前启后色彩,以此为切口,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政治制度: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新课探讨:(一)、西周分封制(“封邦建国”)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阅读教材P6西周分封制这一目,自主完成以下问题:1、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建立诸侯国来保护王室的一种制度。
(岳麓版)。
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古代文明——中国古代历史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2.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代表性人物;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2. 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代表性人物。
教学难点:1. 如何生动有趣地介绍中国古代历史;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批判。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相关历史书籍和资料;3. 学生课前预习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古代文明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问:你知道中国古代历史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夏、商、西周等朝代;2. 重点讲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代表性人物,如夏朝的禹、商朝的商汤、周朝的周武王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发学生预先准备的案例分析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2. 引导学生分析和批判案例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代表性人物;2.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概念澄清(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澄清和解答;2. 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进行讨论和解决。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2.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点,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延伸:1. 布置学生课后作业,要求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相关内容;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历史书籍和资料,扩大对历史的认知。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2. 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和批判能力;3. 课后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历史部编版高一教案第一课3篇
历史部编版高一教案第一课3篇历史部编版高一教案第一课篇1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
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这一新形势,我们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口号。
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
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望亭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年级共六个班近三百四十个学生,重点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普通班生源质量相对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波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
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又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
历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多彩的生活活动。
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5篇
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5篇The first lesson of history in Senior High School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5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范文一:高中历史第一课2、篇章2:范文二: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3、篇章3:范文三: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4、篇章4:范文四: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岳麓版)5、篇章5:范文五: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篇章1:范文一:高中历史第一课一、概念与定位1、何谓“历史”?(1)语源:“历史”一词最早见于四大名注之一的裴松之《三国志注》,仅指对过去事实的记录。
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历史”一词来自日语,近代日人用“历史”来翻译西文history,为旅日华人介绍回国。
可见,近代以前,中国是日本的老师;近代以后,日本是中国的老师。
(2)定义:①大陆:以华东师大吴泽教授为例。
广义的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狭义的历史,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②台湾:以xxx大学张元教授为例。
“历史”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往事;一是指对往事的记录、认识和解释。
③海外:以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和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为例。
克罗齐——“从观念形态上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或“每一部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
强调当代性是全部历史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每一代、每一本史书都掺入了每一代、每一位作者个人的立场、观点和情感的因素,而立场、观点和情感会因时因人而异。
必修一历史第一课教案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 时间2021-09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温馨提示】请用20分钟左右完成,深入思考,标准书写。
首先依据自学引导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根底知识,然后完成探究题目,最后记忆重点根底知识。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色笔标记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小组长职责:指导引领小组各层成员按时完成任务,人人达标。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根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1.熟悉商、周政治制度开展演变的过程: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根本内容及其作用。
2.通过学习夏、商、周三个朝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情况,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开展的过程,应用历史的、辩证的、开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
3.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早期的政治文明,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事情国。
【学习要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周礼与周朝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课前预习学案【自主预习】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学思结合】1.夏朝:1、什么是封邦建国,他的目〔1〕地位: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的、内容各是什么?与后来〔2〕特点: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和王位世我们所说的“封建社会〞一袭制。
样吗?2.商朝:〔1〕制度: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
〔2〕特点: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_________;商朝是个弥漫着色彩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
二、西周政治制度〔一〕封邦建国〔分封制〕1、背景:2结合课本p3地图答复,西〔1〕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统治区域扩大。
周主要封国有哪些?现在有〔2〕目的:为了对被征服的广阔地区进行。
哪些省的简称源自西周封国2.含义:是在保证强大的条件下,将和功臣国名?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3、内容:〔1〕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❶感悟课标新理念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通过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教材学思之窗、史料解读、问题探究的方式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理解宗法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夏商的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的文明古国。
❷研习教材重难点知识点1 夏商的政治制度【知识·梳理】1、夏朝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禹自己也转化为夏国王。
我国开始有了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启继,自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从此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
2、夏商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商朝的行政管理制度比夏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表现在:(1)继续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国王统率大小官员治理国家。
(2)中央:设有参与商王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3)地方:封侯、伯。
他们既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也是商朝的高官,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影响: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的影响。
【深化·拓展】1、既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但又为什么说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一种历史进步?这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的。
王位世袭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它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为“天下为家”的奴隶社会所代替,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思考·提示】学思之窗:《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朝国王汤甚得民望,贤士伊尹渴望辅佐他,汤很赏识伊尹,提拔为相,“任以国政”,助汤灭夏取得天下。
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先后辅佐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
太甲继位后荒淫暴虐,被伊尹流放。
后来太甲终于悔过自新,伊尹将他迎归,太甲变成一个有为之君。
从以上记载,你能否看出商朝的相权力有多大?再同秦始皇等皇帝专制中央集权情况相比,有什么不同?[提示]商朝时,相的权力之大甚至可以超越国王。
但是到了皇帝专制中央集权情况下,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丞相对皇帝负责,臣服于皇帝之下。
【典例·展示】1.禹建立夏朝,死后,其子启登上王位。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公天下”变成“家天下”B、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C、是历史的倒退D、是私有制产生的必然产物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文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解] 从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来看,社会已发展到“家天下”的奴隶制;再结合“大道既隐”判断,“大道”是指已逝去的原始社会的制度。
3.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主要含义是()A.礼仪B.政权C.风俗D.政治制度【解析】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制度而略有调整。
说明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知识点2 西周的分封制【知识·梳理】1、背景及目的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
周武王时期进行大分封,周公东征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
2.主要内容和影响(1)主要内容:一是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二是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三是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2)影响: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国家。
3.分封制的破坏(1)原因: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2)表现: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无法控制;战国末年,周王室大部分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典例·展示】1、《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
”这段材料反映了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解]本则材料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通过材料可看出周天子对诸侯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因此B、C、D错误。
[答]A[评]解答材料选择题最关键之处就是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依据信息进行选择,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应用·体验】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予,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
——《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3)材料三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4)该制度在周初巩固了统治,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统治,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周初的分封制。
(2)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觐见天子,向天子述职。
诸侯服从天子。
(3)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
分封制崩溃。
(4)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点3 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宗法制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2.宗法制的特点(1) 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
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2)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3.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化·拓展】材料请回答:1.分封制的特点2.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参考答案】1.(1)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2)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
(3)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4)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5)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即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成为诸侯。
以此类推,形成森严的等级。
(2)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3)两者互为表里,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
)2.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1)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3)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5)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应用·体验】12.宗法制以什么纽带?()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3、西周推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巩固奴隶制统治B、确定王位继承人C、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D、确立财产的分配、地位的高低开拓学习新视野▲教材知识拓展【史料选萃】1、夏朝“家天下”的开始“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是谓小康”。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历史长廊】宗法制和分封制并非中国所特有,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其它地区也存在过,如欧洲的查理曼帝国就实行过分封制,但中国和西方的分封制,在时间和社会性质上有所不同:在时间上,中国的分封制早在公元前11世纪处于奴隶社会的西周时期即已出现;而欧洲国家的分封制处于中世纪时期,时间上远远晚于中国。
在形式上,西方的宗主和附庸之间互有义务,但是附庸对宗主的宗主没有义务,宗主对于附庸的附庸也没有支配权,即所谓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则认为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更是天下人的共同主子。
诸侯及其属民都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即所谓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学海导航·点拨】政治制度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可结合学生生活中所知知识逆推分封制、宗法制的来源及特征,如家族内的相关情况、社会上的等级情况等。
理解能力强的同学,要上升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高度去理解本节内容。
即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走进历史·感悟】4、阅读下列材料: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
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请回答:据材料,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提示: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等。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提示]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