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

合集下载

教师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

教师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

专 业 发 展 涉 及 的 方面 很 广 , 《 王 栋 生 有 在 学 生 想 写 的 时候 ,他 们 才 能体 作 文教学笔记 》 ( 书 后 文简 称 为 《 笔 会 “ 什 么是 ‘ 构 思 斟 酌 ’ , 什么是 ‘ 安
1 7 5 - 1 7 6页 ) 。 记 》) 明确 宣 告 : 教 师信 念 是 教 师 专 业 排 谋 篇 布 局 ’ , 什 么 叫做 ‘ 推 敲 锤 (
的 口 头 或 书 面 表 达 能 力 。 学 校 从 校 的是 看
“ 了解 学 生和 外 界 精 神 联
( 2 2 3页 ) 。 “ 学 生 对 写 作 究 竟 有 没 有 新 系 的 重 要 窗 口 ”
长 到教 师、 学生 , 人 人都 应 该 敬 重 写 的感 悟 ,他 有 没 有 自我 表 达 的 激 情
的 理解
学 生 的 写作 欲 望, 让学生 想写、 敢 写、 对 许 多社 会 现 象 都 有 自 己 的 看 法 。
从 2 0 0 9年 开 始 的 北 京 大 学 在 《 笔记》 的 首篇 《 至 少 要 有 对 写 能 写 ,视 为 写作 课 程 与 教 学 的 第 一 比如 ,
了所 有语 文教 师必 须 面 对 的 问题 。
人 类 的 本 能 欲 求 , 写作 是健 全 人 格 是 根 本 不 会 隐蔽 自 己或 是 欺 骗 自己
( 2 3 4页 ) 。 他 更 了 解 高 中 学 生 第 一 。什 么 是 写 作 — — 寸 学 科 的基 本 需 要 这 一 基 点 出 发 ,把 激 发 的 ”
本 版 主 持 / 佩 兰 读 书 沙 龙 l 关注I
教师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读《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4篇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4篇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4篇教学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上述任务,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关系,传授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的关系。

小编整理的作文教学笔记,供参考!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一好多年前,给高三学生开讲座,提到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说“写不出来时,不要硬写”,场上学生都大笑起来。

坐在前排的学生说:“我们一直在硬写”,“高三练的就是硬写”。

他们说的全对,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就是“硬教、硬写”。

当今很多会写文章的人,可能也是被“硬写”逼出来的;但是喜欢写文章的人,肯定不是这种“硬写”能逼出来的。

作家创作和写作训练,也不完全是两回事。

有一届我教两个班,语文两节连堂,安排在星期三,一上午就得上4节课;课表相对固定,三四个学期都没变。

连上4节课很累,习惯的做法,便是在这天安排作文。

可是每次都会有几个学生不能准时完成。

交上来的作文,也多有应付差事的。

学生显然不在状态。

有个写作水平比较平的学生抱怨,说“我在星期三写不好作文”。

记得当时问过他:“那么,你在哪一天能写得最好?”学生说:“没准,反正星期三这天脑袋里一片空白。

”他说的这个“没准”,是符合常人写作状态的。

现在的“硬写”是“在规定的时间(一节课)规定的地点(教室)完成作文”,明明他在这会儿写不好,完全没有情绪,又不得不写,勉强地写,硬写,混个七十分,交了差了,很满足。

可是,以这样的情绪学写作,会有效果吗?教师不也有这样的状态吗?我们一些老师写点文章,也经常一拖再拖。

他会怎么说?他说“没感觉”,给他一年时间也可能交不出来。

他说句“没感觉”,就可以不交或迟交,甚至一个字不写;可是学生却不行,学生如果三五次不交,就违纪了。

这样的作业规定虽然也有问题,但那毕竟是共同遵守的规则。

然而如果谁用这种规定强迫教师写,教师肯定难以接受。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是应当注意学生被迫“硬写”时的感受呢?不妨换位思考:如果他的确在这一天想不出该写什么,怎么办?硬让他“糊”一篇、“凑”一篇?教师常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个班五十多人,三五人当堂交不出;更多的,会“糊”,会“灌水”,把字数凑足,交上来了,不讲究质量。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读后感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读后感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读后感After reading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 I am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detailed, practical and insightful advice provided by the author. 读完《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我对作者提供的详细、实用和富有见地的建议深感印象深刻。

First and foremost, I appreciate the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fundamentals of writing. The author gives a lot of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e, organization, and coherence of a good piece of writing. He str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mastering the basics before attempting to experiment with more advanced techniques. 首先,我欣赏作者对于理解写作基础的重要性的强调。

作者非常重视一篇好文章的结构、组织以及连贯性。

他强调在尝试更高级的技巧之前,掌握基础的重要性。

Moreover, the practical exercises and examples provided in the book are extremely helpful for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e author's use of real-life situations and relatable topics allow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apply the writing techniques in everyday life. 此外,本书提供的实用练习和例子对学生和老师都非常有帮助。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金堂县高板中学校唐锡成暑期事杂,断断续续读完了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新作。

吴非老师,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1968年去南京插队,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一直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这本著作,收录是的作者近年对课堂的一些思考,篇幅短小,思想深邃,语言流畅风趣,非常好读耐读。

这是一本好读的书。

吴非老师的这本新书,虽然厚达225页,但没有一篇是长篇大论,都是短小精到之作,语言通俗风趣而不失文雅,可以长读,也可以抽空翻翻,都能从中受益。

文中口语不断,但也有不少的文雅的语句。

在《过早唤醒不一定有好处》中,吴老师提到“适时的学习,如不违农时,春种秋收;适量的教育,如同雨水阳光。

教育者的任何主观愿望最终必须顺应客观规律。

”是多么有文采的语言,雅俗共赏。

这是一本直白式的书。

正如吴非老师所言,这是一本笔记。

所以作者目之所及,思之所致,便连缀成文。

书中文字是作者内心的独白,不唯上,不唯俗,不唯常识,全是作者最本真的思想火花,不喊口号,不惧权威,娓娓道来,是最接近教育规律的文字。

在《过多听课于事无补》中,吴老师觉得“过多听课、交流未必有什么好处,教师需要有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吴老师对“推门听课”、“磨课”都持怀疑的态度。

这类思想在文中处处可见。

这是一本有思想的书。

吴老师在书中思人之所未思,发人之所未想,充满着智慧的火花,耐人寻味,启人心智。

吴老师关注课堂与未来的关系,关注课堂里正发生的事情,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关注似是而非的常识,关注与课堂有关的方方面面,处处充满新意,思想深邃,给我们带来另一角度的思考,让我们也学会了思考,敢于大胆质疑,能够不再盲从大师和权威,是一本真正意义上能够启心迪教师智的读物,对于培养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总之,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因其短小好读耐读而更易让教师接受,我们期待吴老师的新作,期待中国教育界有更多这类好书问世。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2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2

•这是写给你看的•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七•••以我有限的经验:如果高中生在作文中敢于自由地表达情感意志,要提高他的写作水平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如果想让学生无所顾忌地去写,教师必须是个开明的人。

有独立意志的学生最怕愚昧而固执的教师。

客观地看,教师的智慧要低于五十个学生之和,他的阅读视野也可能要小于五十个学生之和,因为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能量最大的时期。

学生懂的好多东西,我并不懂,这些已经为现实所证明。

我至今遇到诸如“动漫”和流行音乐方面的问题,只要问学生,肯定有人知道;有些稀罕事,全班至少也有一两人知道。

我从不敢贬低学生的爱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他对一件事有兴趣,就会持续地在这方面努力。

同样,我现在不会像年轻时那样轻易对学生作判断,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谁知道下一页有些什么内容呢?信任,宽容,尊重,开明……发展学生的写作,有时也要用到当班主任时的耐心和细致。

有位学生曾在高二时去参加“选秀”,老师们不以为然;我也认为青年要远离名利场,但我觉得应当尊重她的选择。

这位同学在组织班级活动方面超乎寻常的能力,也常有自己的创意,她敢在作文中展示自我,从来都是实话实说。

多年后,她从海外给我写了一封信,对自己高中时代的明星梦感到可笑。

那封信写得非常质朴,纯净得和蓝天一样。

我想到,学生之所以能在多年后仍保持这样的写作激情,并给一个接触并不多的语文教师写信,可能仅仅在于我当时的宽容。

教师要尊重学生自由写作的权利。

学生在作文或随笔中写什么,是要看教师的,——既看教师的专业水平,也看教师的胸襟与度识。

如果教师能懂得这种信任,学生就敢于在作文中真诚自由地表达。

很多教师私下都谈到,有些学生的作文很大胆,不但敢于发表自己对社会问题的见解,甚至敢于把有私密性的故事写给老师看。

而由于他从你这里获得了鼓励,获得了默许,他没有了思想束缚,他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获得了愉快,也获得了写作的智慧。

我看这些学生的作文,看到的是信任,这样的待遇,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获得的。

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 王栋生

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  王栋生

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王栋生反思我们的写作教学,可以这样说:有多少未被关注的问题,也就会有更多的尚未尝试的办法。

在这方面,许多一线教师作过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也在不同层面上取得过成功,只是没有受到业内的充分关注。

本文试图从寻找对策的实践层面,略谈一些体会,和同行交流。

让写作成为心灵的歌唱写作是自我生命的活动。

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教学中贯彻就更难了。

从教学角度出发,教师总是得想,这次写作要达到什么目的,体现什么样的能力要求,期待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文章,等等。

而学生未必会这样去想,对他来说,每一次作文都是独特的生命体验,他要利用这次机会,反映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展现自己的想象与创造,他要借这个题目,表达自己的追求和寄托。

看起来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活动完全可以统一起来,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活动。

作文要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在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关注自我”。

学生最重要的写作资源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他的个人生活,是他所熟悉的事物。

作文是精神的活动。

学生不是机器,机械地按标准复制产品;学生也不是政治家,总是要倾诉经世济民的宏论。

没有必要让学生反复地在上下五千年中寻找民族自豪感,没有必要让他们把08奥运说成生命中的头等大事。

事实上,真正会写的学生,尝一脔而知味,他们能从柴米油盐一类的日常生活中有所发现,从里巷俚语中观察世像人情。

写作者是享受生活百味的智者,不懂生活之美,一味地论证人生目标,远离自己的世界,必然笔下无物,面目可憎。

为什么不把他们的目光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呢?一个善于思考、发现的人,在写作上能“一触即发”,他的笔下,永远会有新奇的体现人的智慧的事物。

在起始年级的写作课中,就应当启发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

这种关注首先在于发现并丰富自己的生活。

应试教学造成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确是事实,但某种程度上,一些同学缺乏想象力,不善于观察和联想,也会使学生感受不到生活中蕴藏着的乐趣。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善于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事物。

王栋生 最好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

王栋生 最好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

王栋生最好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王栋生非常重视对学生思辨意识与批判精神的培养。

他认为,最好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有温度的语文。

新京报记者王远征摄【嘉宾简介】王栋生笔名吴非,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著名杂文家,著有《不跪着教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

作为一个全国知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语文教师王栋生多年来保持着自己特立独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他重视学生思辨意识与批判精神的培养,而他本人的演讲也因观点独特,以及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而引发现场阵阵笑声。

语文素养与考分未必有关王栋生的演讲从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说起。

“语文教育主要还是着眼于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不能跟着应试走。

”但根据他的体会,目前的应试教育,大有越来越猖獗之势。

王栋生回忆起一次他到某地做教材推广的经历。

那一次他谈到作文教学,认为应该扎扎实实打好作文基础。

有了扎实的基础,高考作文并不难办,即便临阵磨枪,也有那么二十几条技巧可以对付。

“结果下面老师递条子,说你能不能先把临阵磨枪那二十几条说一下。

”王栋生对此感到无语。

同时,对于一些学校存在的让学生高考前大量背诵范文的做法,他也嗤之以鼻。

“现在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他的高考分数一般是一个定标。

社会也会以语文老师带高考的成绩来评价他的专业水平。

但我们从课堂上走过来的老师不一定这样想。

”王栋生比喻,教语文就像种庄稼,一个学生是否通过学习语文具备了人文关怀,恐怕比他考取一个高分意义重要得多。

最好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有温度的语文。

过度阐释磨灭学生阅读趣味“中小学语文教育中还有一个很糟糕的事情:既然上讲读课,必要的阐释还是要的,而现在的问题是过度阐释,把学生的阅读趣味磨灭了。

”王栋生说。

让学生自由地读,读出来、悟出来的东西,才是比较好的。

他分析,过度阐释与当下语文考试中的一些问题不无关系。

一些语文阅读考试中,考题存在无中生有的现象,还有一些题目设计了没有必要的统一答案,这种评价本身就存在问题。

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

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

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导读:本文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用心作文认真做人——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郑荣芳与此前学过的以探讨教育问题为主的《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不同,《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一书,专门研究作文教学问题。

在十几年的从教生涯中,我发现各种教材和写作教学序列都乐意把"观察、认识、思考生活"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篇章。

我称其为"作文教学第一课".然而这样好的预想,却很少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践。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

"有感而发",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内容。

据观察,我校十多位老师的初一作文起始教学,真正去上,并花心思上好这"作文教学第一课"的,极少。

究其原因,我也不难发现:一、以考代教现象,屡禁不止。

初一阶段就拿中考作文题去训练学生,路径是"出题"(一般是中考或中考模考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评语有详略和高下之分)、反馈讲评、二次写作(时有时无)。

这样的教学过程早被证明是低效的,也是被教育主管部门所明令禁止的。

毕竟,它不是从写作素养的提高着手,而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学。

其核心只是"题":出题、审题、扣题、评价是否合题。

而一旦放弃了作文指导过程,就意味着写作的"固本",让位给了"博功".可是,不知怎的,就是屡禁不止。

在书中,王老师他也不止一次地高呼:"这些功利性的作法,正在毁掉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二、对"写作即生活",视而不见。

"听说读写,想最重要!"这也是王老师在书中一再提及的。

可是,作文教学中,多数老师缺的,还是如何让学生去"想",即如何引导他们真正去关注生活、体会生活、思考生活。

再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教程为例。

《写作教学教什么》学习心得

《写作教学教什么》学习心得

《写作教学教什么》学习心得“58分以上的考试作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对此观点我深表认同。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面对现实,别总想着培养学生写出高分作文来。

那些高考“满分作文”看上去很美,能学到的学生很少,所以我从来不给学生讲满分作文。

王栋生老师说:“一名语文教师的教学对象有五十多到一百多人,每一年全国有近千万高中毕业生,这就不能不思考,我们的写作教学究竟要培养什么,并能让学生在未来‘剩下’些什么了。

”我认为,写作教学应该面向“大众”,这样才能让学生离开学校后还能剩下一些东西。

一、阅读的习惯没有阅读做基础的写作,肯定是无米之炊。

那些文章写得好的学生,无一不是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的。

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功利,太重视考试成绩,作文教学只重视写作技巧的传授,而忘记了“华厦”的构建首先要有一个坚实的基地,而阅读就是构建“基地”最好的方式。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的学生普遍读书少,更谈不上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也没有时间去“行万里路”,怎么办?去阅读,在书中去“行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阅历的不足。

网上曾经有一个调查:“中学生读完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有多少?”调查结果“惨不忍睹”。

再看学生阅读的情况:要么除了教材外,根本不读课外书;要么就读那些“鬼故事”“球报”“娱乐八卦”之类的,仅仅追求感官上的刺激。

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而且阅读的大多都是很肤浅甚至低俗的材料。

怎么办?首先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调查显示,学生其实不是不爱读那些有内涵的书,而是没有时间读,没有认识到那些书的“好”。

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人手。

1.从每周4—5节语文课中拿出1节上阅读课,或者利用每个晚自习的最后30分钟(此时大部分学生的作业已做完)让学生阅读,目的是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

老师不妨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读的书,并鼓励他们购买。

买回来后就读,课外没时间,就在语文课上读,读完之后课上交流。

读书,交流,才是最重要的。

2.给学生做讲座。

让思想自由地飞翔——特级教师王栋生(著名杂文作家吴非)谈语文、作文、反作文

让思想自由地飞翔——特级教师王栋生(著名杂文作家吴非)谈语文、作文、反作文

让思想自由地飞翔——特级教师王栋生(著名杂文作家吴非)谈语文、作文、反作文档案:王栋生,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名教师,著名杂文作家,笔名吴非。

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今。

主编《高中文言读本》、《初中文言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古诗文诵读》、《现代诗文诵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等20多种教学用书,为《新语文读本》编委,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学之余从事杂文写作,发表杂文、评论、随笔1500多篇,出版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等。

对话“反作文”反些什么记者:王老师,最近您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提出了“反作文”这样一个概念,请问“反作文”到底说的是怎么一回事?王栋生:从2000年上半年起,我们有意识地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进行一些“离经叛道”的尝试,抛弃让人厌倦的、例行公事式的作文模式,给学生以自由的天地,尽可能地让他们自由写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重视培养他们的才思与写作激情。

痛恨让人越写越兴味索然、越写越文思枯竭的传统作文模式,我们就用“反作文”这个概念来概括我们的实践,也表达我们在作文教学上的基本理念。

记者:这么说来,您对人们习以为常的那种作文教学模式,基本上持一种否定的态度?王栋生:是的。

我在南师附中教书20年,发现学生的作文能力并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而作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上也很难有大的突破。

为什么初一学生的作文还很有些灵气,到了高三反而才思枯竭了呢?为什么6年的作文训练,会一点一点地扼杀学生的作文兴趣呢?这说明我们的作文教学,从总体上说是有问题的。

记者: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王栋生:例行的作文教学总是想方设法给学生“上规矩”,总是训练学生上套路、说套话。

几年下来,他们学会了小题大做,学会了讲意义、摆姿态,学会了教育别人。

每当看到高中学生的作文腔调像官僚,我就特别痛心。

【免费下载】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系列

【免费下载】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系列

【推荐】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系列编者按:王栋生,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名教师,同时也是著名杂文作家,笔名吴非。

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今。

主编《高中文言读本》、《初中文言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古诗文诵读》、《现代诗文诵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等20多种教学用书,为《新语文读本》编委,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学之余从事杂文写作,发表杂文、评论、随笔1500多篇,出版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等。

“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是王老师的教学基本目标。

为了让学生喜欢,为了使语文课有吸引力,王老师主张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思想的深刻性,对于教材,对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包括对于作家作品、社会现象,都要有自己独到的、力求深刻的见解。

其次教师要有表达的艺术性。

在教学中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甚至不惜改变课前准备好的教案。

同时,能抓住一两个有价值的、有效的问题组织教学,这样的问题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的空间、想象的空间。

第三,语文教师要能延伸拓宽、旁征博引。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本的范围之内。

有些教师自身本钱不够,只能就课文讲课文,从课本到课本,这也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序言常有老师问,写作教学要注意些什么,我才疏识浅,实在一言难尽。

统而言之,不要把它当做难题,要多从自身的教学找原因,比如,评价的观念和方式是否可作些反思,再就是究竟有无智慧。

换个角度看,虽然基础教育不过是践行常识,但据此便认为写作教学轻而易举,有捷径可寻,那语文教师的职业技术含量也就不足挂齿了。

听说读写,“想”最重要;没有思想,不仅“听”与“读”能力低下,要能“说”会“写”则不可能,任教师如何辛苦也是“白搭”。

学生不是机器,教学的目的更不是制造机器,机器只能被操纵,人必须有思想。

多年来,“想”在教育教学中被忽略,学生缺乏自由的思想,缺乏怀疑批判的精神,也是语文教学备受诟病的主要原因。

王栋生老师作文教学风格初探

王栋生老师作文教学风格初探

王栋生老师作文教学风格初探摘要:作者通过阅读王老师的教育著作《不跪着教书》和《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以及学习王老师的课堂实录,试图在本文中对语文名师王栋生的作文教学风格做初步的探微。

关键词:作文教学人文情怀教学智慧正文:2011年底专注于教育记者至2013年成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送了我几本和教育有关的书,其中有一本署名吴非的《不跪着教书》。

初看书名,我很不解也很不屑:教书不是天底下最光辉灿烂的事业吗?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这一切是多么的光明、美好,哪有“跪着教书”的可能?再加上根本就不知这位吴老师何许人也,所以这本书就一直被“礼貌性”地束之高阁了。

三四年工作下来,我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是那么的简单和幼稚。

应试教育下,我们有太多的束缚和无奈,很多同仁,教着教着,就给各种现实的因素“跪了”,就忘了原来的初衷,忘了当初的模样,逐渐麻木,甚至不自知。

去年回到成都参加大学同学聚会,碰到很喜欢的一位导师,跟他聊天的时候,他向我推荐了《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这本书,对其评价很高。

当时正对作文教学很迷茫的我如获至宝,第一时间买回来。

打开扉页,才发现王栋生就是吴非,吴非就是王栋生。

原来这位长者早在我初执教鞭时就已经准备为我指点迷津了,只是我知道得太晚。

认真地把《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读完,发现这本书仿佛是针对我现在教学面临的问题而开的一剂对症下药的良方,很治病。

王老师的教学风格和他的文字一样,没有深奥晦涩的故弄玄虚,没有华丽空洞的肤浅词藻,而是平易近人、操作性和人文性兼具的质朴实用,仔细读来,受益匪浅。

我这篇小文谨针对王栋生老师的作文教学风格谈一些自己的新的感受,文笔粗陋,所见甚浅,还望见谅。

(一)满满的人文情怀:具有人文情怀,这几乎是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点。

因为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明主体性的个体,所以教育应当以关注学生为基本前提。

在王老师这里,我看到了他对学生满满的爱,看到了他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从学生着眼。

有感于在“熟悉的地方发现”

有感于在“熟悉的地方发现”

有感于在“熟悉的地方发现”作者:尹成兰来源:《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育》2014年第03期最近读了《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感想颇多,书中一个个犀利的问题时时回荡在我的脑海,如“仍从滥用排比句说起”“你的周围有许多问题”“请说说大米多少钱一斤”等,颠覆了我的许多关于作文教学的概念,引领着我对自己的作文教学进行反思,尤其是他的在“熟悉的地方发现”更让我受益匪浅。

文章说:教师要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可是学生却觉得熟悉的生活千篇一律,正所谓“熟悉的地方没风景”。

在目前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状态下,除了做题与考试,一名学生关注的事物有限,他非但不关注社会大问题,对周围的一切,很可能也是漠然的。

聪明人之所以聪明,无非是在熟悉的地方有所“发现”或“发明”。

写作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开拓写作的领域,让他们有发现的意识。

为了让学生在熟悉的地方发现风景,他曾尝试问学生:“每天走过哪些地方,能否抽空把每天路过的单位和店家数一遍?” “在学校几年,有没有从没去过的角落?”“六年的同学,有没有令你感觉特别陌生的人?”如何启发学生在熟悉的地方发现呢?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放开胆量尽情写其实,写作文最初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一放到教学中,就被我们赋予了许多的目标。

诸如:文章字数要足、内容翔实、要有好词好句、生动感人、思想健康、积极向上。

导致学生认为作文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写起来畏手畏脚、诚惶诚恐,好不容易憋出来一点,又被老师好心办坏事,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好框子,甚至连几行都有限制,完成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

下次没有老师的布置与指导,再也不敢动笔写,长此以往,个个谈作文色变,更别提将生活中所看、所听、所感主动记录下来了。

不由得想到了丘吉尔40岁时曾赋闲在家,想学绘画的故事。

他买了一套油画工具,准备好了调色板,摆好了画布,可笔却似乎有千斤重,不知从哪里下笔。

后来肖像画家约翰·赖弗瑞爵士的太太走过来,二话不说,抓起笔搅拌颜料,在画布上大力涂了几笔,原来她看出了初学者对于画布的恐惧,这种“紧箍咒”打破之后,从此丘吉尔再也不怕画布了。

王栋生作文教学观之“在自由状态下写作”探究

王栋生作文教学观之“在自由状态下写作”探究

王栋生作文教学观之在自由状态下写作探究如今,尽管语文课程改革取得诸多成就,然而,在中小学的教学中,语文教育被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特别是中小学的作文教学,更是面临着诸多困难:语文教师每次布置作文,学生很少有喜形于色的;而谈到作文教学,教师则常忧心忡忡&&[1]面对这些问题,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栋生认为,学生阅读积累过低,无法形成经验;生活积累较差,没有底子;在生活中缺少对美的追求&&然而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观也是值得反思的,教师过于强调知识而忽略经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于是,大部分学生受到应试作文训练模式的影响,感受不到写作的愉快。

面对在写作教学中出现的这些困难,王栋生老师总结出了自己的作文教学观:第一,让写作成为学生心灵的歌唱。

第二,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写作状态。

第三,教师要在聊中尝试打开学生的思路。

第四,学生要在自由的状态下写作。

[2]一、在自由状态下写作的内容在自由状态下写作是相对于不自由状态而言的,受时间、空间、命题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写作时正处于一种不自由、拘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写成的作文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在自由状态下的写作就是在排除干扰因素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自由、放松地写作。

(一)写作时间、空间上的自由王栋生给学生的写作时间、空间相对自由。

在作文课上,部分学生或由于思想状态不佳,或由于身体不适,不能正常写作文,也就是所谓的我在星期三写不好作文[3],王老师认为这是符合常人写作状态的。

而现在的硬写,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完成作文,这只会让学生产生应付差事的想法,而此次的写作训练也就成为凑足字数的过程而已。

王老师正是在帮助学生排除这些干扰因素的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放下思想上的包袱,给学生提供自由的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学生也会因为在这种宽松、舒适的状态下写出一篇佳作,而体验到写作带来的成就感。

(二)写作题材、体裁上的不限定王栋生老师认为即便是作家,也不可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满足字数的上等佳作,这从媒体、杂志社每年开展在高考期间邀请名家写高考作文的活动现象中就可以看出:作家的文学素养、写作能力的高低与完成的作文质量的好坏并不成正比,而矛盾的根源则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是要在放松、自由的状态中完成。

王栋生作文教学观之“在自由状态下写作”探究

王栋生作文教学观之“在自由状态下写作”探究

王栋生作文教学观之“在自由状态下写作”探究如今,尽管语文课程改革取得诸多成就,然而,在中小学的教学中,语文教育被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特别是中小学的作文教学,更是面临着诸多困难:语文教师每次布置作文,学生很少有喜形于色的;而谈到作文教学,教师则常忧心忡忡[1]面对这些问题,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栋生认为,学生阅读积累过低,无法形成经验;生活积累较差,没有底子;在生活中缺少对美的追求然而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观也是值得反思的,教师过于强调知识而忽略经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于是,大部分学生受到应试作文训练模式的影响,感受不到写作的愉快。

面对在写作教学中出现的这些困难,王栋生老师总结出了自己的作文教学观:第一,让写作成为学生心灵的歌唱。

第二,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写作状态。

第三,教师要在聊中尝试打开学生的思路。

第四,学生要在自由的状态下写作。

[2]一、在自由状态下写作的内容在自由状态下写作是相对于不自由状态而言的,受时间、空间、命题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写作时正处于一种不自由、拘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写成的作文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在自由状态下的写作就是在排除干扰因素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自由、放松地写作。

(一)写作时间、空间上的自由王栋生给学生的写作时间、空间相对自由。

在作文课上,部分学生或由于思想状态不佳,或由于身体不适,不能正常写作文,也就是所谓的我在星期三写不好作文[3],王老师认为这是符合常人写作状态的。

而现在的硬写,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完成作文,这只会让学生产生应付差事的想法,而此次的写作训练也就成为凑足字数的过程而已。

王老师正是在帮助学生排除这些干扰因素的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放下思想上的包袱,给学生提供自由的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学生也会因为在这种宽松、舒适的状态下写出一篇佳作,而体验到写作带来的成就感。

(二)写作题材、体裁上的不限定王栋生老师认为即便是作家,也不可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满足字数的上等佳作,这从媒体、杂志社每年开展在高考期间邀请名家写高考作文的活动现象中就可以看出:作家的文学素养、写作能力的高低与完成的作文质量的好坏并不成正比,而矛盾的根源则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是要在放松、自由的状态中完成。

2022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

2022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

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初识王栋生老师,是源于他的那本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中传递的硬核道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坚持读书,勤于思考。

王老师思路清晰,主题明确,立意新颖,对当下的教育问题的剖析一针见血,读完后有一种拨云见日之感。

这本《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我非常喜欢。

王老师的作文观我非常赞赏和崇拜,特别是本书《边教边改》专题第一辑中的《至少要有对写作的敬重和热爱》,叫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作为草根教师,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可以用十个字归纳,即“字词句篇章,听说读写练”,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我常把这十个字作为自己“自以为是”的口头禅教给学生。

在王老师的这本书里,愚拙的我找到了冥冥之中不谋而合的契合点——作文教学要边教边改,作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教会学生慢慢爱上写作文。

王老师在书中表述,一个人爱上写作,视写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必须内容,达到一天不写点东西就恍惚然不知所止,这样坚持下去,写作已经不是他追求的所谓“成功”,而是成为一种生活的乐趣,是真正意义上为人生的写作。

学校的教育教学,也应当引导学生向往那种境界。

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境界其实是很难达到的,如果我们在学校能引导学生朝着这种境界努力,那么我们的语文作文教学将会战无不胜。

王老师认为,语文就是我们的生活,人们就生活在语文之中。

远古时候,语文生活已经遥不可及,只能从结绳记事,甲骨钟鼎,从“断木,续竹,飞土,逐肉”,从诗三百中依稀想象。

但孔子的删诗,秦始皇的书同文,对当时的语文生活肯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古以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讲着白话,书写时却用着整饬的文言。

五四以后,文言废除,言文统一,人们开始感受到语言解放的欢畅。

近一个世纪以来,语文生活悄然无声地在改变。

现在,不经意间发现:说话的方式变了,思考的方式变了,阅读的媒介更是丰富多彩,日新月异。

语文的世界是一个觅渡的过程,不必太在意寻找的结果,风景就在寻找风景的过程中,或杂草丛生、群莺乱飞,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或连峰接天、枯松挂壁……不同的渡口指向不同的彼岸,无尽的探索将成就日渐详尽不断更新的语文地理。

作文书教出的一节数学课——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

作文书教出的一节数学课——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

作文书教出的一节数学课——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摘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育的功能岂需要划分语文数学呢?老师用心的努力浇灌,不要只盯住考试的分数,一定能够看到更多的学生从这门学科的学习中体会到更多的愉快和成就感。

这才是我们大家的目标。

关键词:作文教学笔记不会思考怕出错自由的空间怀特海说过: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

高三复习椭圆的几何性质这一小节,明确考纲教学要求是: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会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能运用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处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而在这本书中看到的几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就从这节复习课中来调整看看吧。

一.问题出在不会思考写作中不会思考势必言之无物,那么不会思考在数学中的影响就是生搬硬套,老师教过的题目可以,但没见过的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借为契机,我准备了如下例题:例1:求下列各椭圆的标准方程:(1)椭圆的短轴长为2,长轴端点与短轴端点间的距离为;(2)椭圆的一个顶点和一个焦点在直线x+3y-6=0上;(3)过点P(,-2)、Q(-2,1)两点.设计意图:学生在高二学习了圆锥曲线后,对用方程来表示曲线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只要确定了两个基本量就能确定椭圆方程的思想已经驾轻就熟,通过这组练习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归纳求椭圆标准方程的由定型到定量再到定性的过程。

我精心地在板演人选上作了准备:第一题选了一名数学基础较薄弱的同学1,第二题选了一名性格非常细致的同学2,第三题则选择了一名成绩中上等的同学3。

在板演过程中:生1顺畅地计算了a、b的值,但只写出了焦点在x轴的椭圆方程,后经同伴提醒又上黑板添加了焦点在y轴的答案:,;(我和同学们一直有约定:回座位后再上来更改的答案一律用彩色粉笔);生2先在黑板上画出了相应的直(斜)线,在取点位置上被卡住,后经思考得出了正确答案,;生3很自如地分类讨论了焦点位置的两种情况,但由于计算量较前两位同学稍大,故焦点在y轴上的方程就直接交换了分母写出了结果而没有借助运算:,;二、不要怕出错让学生“敢于下手”,并让他们在不断的练习中走向“成熟”,可能也是教学的常识。

善于思考,才会分析——我的作文教学笔记

善于思考,才会分析——我的作文教学笔记

作者: 王栋生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13
出版物刊名: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页码: 7-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1期
主题词: 作文教学 分析 延伸 思考
摘要: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思维。

作文教学也是如此。

当学生只知道在文章中宣泄情绪时,教师必须教会他剥茧抽丝、精于剖析,以发现事物的真相。

不要拿孤立的问题让学生就事论事。

而要尽可能地作必要的拓展和挖掘。

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有了思考积累,新的信息也会促使他有新的分析。

就一个问题延伸思考,直到详细地占有资料,对所能得到的相关信息筛选鉴别、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样一种基本能力,必不可少。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读不跪着教书有感读不跪着教书有感1《不跪着教书》是王栋生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

在轻松的文笔中,透着作者点点思想和智慧,给了我许多启发。

打开书,看了作者的自序,觉得王栋生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魅力的老师,序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想要让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xxx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自序中总的阐述了他的一个思想:“教师应该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

里面有个句子,我觉得说的很对,“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

教师一旦没有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

看到这儿,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这本书一共分六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教育随笔及教育问题的思考,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辑。

他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及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老师,我的神),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面对挫折,学会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

我觉得这些才是对学生这辈子有用的东西,对他一生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教师是什么?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但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在生命的每一个季节,他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更不仅仅是工程师和蜡烛,人类的灵魂不可能通过一个固定的燃烧自己的流程去塑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心作文认真做人——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郑荣芳与此前学过的以探讨教育问题为主的《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不同,《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一书,专门研究作文教学问题。

在十几年的从教生涯中,我发现各种教材和写作教学序列都乐意把"观察、认识、思考生活"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篇章。

我称其为"作文教学第一课".然而这样好的预想,却很少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践。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

"有感而发",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内容。

据观察,我校十多位老师的初一作文起始教学,真正去上,并花心思上好这"作文教学第一课"的,极少。

究其原因,我也不难发现:一、以考代教现象,屡禁不止。

初一阶段就拿中考作文题去训练学生,路径是"出题"(一般是中考或中考模考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评语有详略和高下之分)、反馈讲评、二次写作(时有时无)。

这样的教学过程早被证明是低效的,也是被教育主管部门所明令禁止的。

毕竟,它不是从写作素养的提高着手,而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学。

其核心只是"题":出题、审题、扣题、评价是否合题。

而一旦放弃了作文指导过程,就意味着写作的"固本",让位给了"博功". 可是,不知怎的,就是屡禁不止。

在书中,王老师他也不止一次地高呼:"这些功利性的作法,正在毁掉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 二、对"写作即生活",视而不见。

"听说读写,想最重要!"这也是王老师在书中一再提及的。

可是,作文教学中,多数老师缺的,还是如何让学生去"想",即如何引导他们真正去关注生活、体会生活、思考生活。

再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教程为例。

专题内容是"有感而发",教材中给老师和学生的提示文字虽不短,但全是"要有感"这个说教。

性质上,只是介绍了一个写作知识:你的感想要源于你自己的生活。

可是,我左看右看,也看不见编者告诉学生如何(怎样)去关注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甚至发现生活。

我们老师中的多数,也不愿自己从材料中去发掘出一点什么,只会照本宣科。

如上所言,有人甚至连"本"也不宣。

我想从书中找到王老师的解惑之法,就迫不及待地往下赶着阅读的进度。

还真被我找到了!不信,请看这一句:"从本质上讲,作文就是做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也是一个‘立’人的过程。

" 1.帮学生树立善想、敢写的意识。

"想"是什么?我以为当然是思考,是思想。

一个不会思考,没有思想的学生,即使掌握再多、再好的写作技能,写作时,也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教学时,每当看见此类学生"不是无话可说,就是套话连篇;不是平庸浅薄,就是言之无物"的所谓"大作",我都哭笑不得。

当然,也非常郁闷。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大,引导他们评论时事,辨析信息,去伪存真,以公民的姿态看问题——就其成长而言,我以为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我等一线教师都努力教学生去拥有看世界的眼睛,想世界的头脑,写世界的手,培养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敏感,我想他们的心智成长速度,一定是最快的,当然不会放缓,更不可能停滞。

在《问题出在不会思考》一章中,王老师就直指:"学生议论文写不好,多数情况下不是表达技艺问题,而是不会思考,没有思想。

"他还强调,质疑精神可以这么来培养:"事情真是这样的吗?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有没有更合理的解说?这样的观点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接着,他又以学生关心"大米多少钱一斤"为例,强调他们若去顺藤摸瓜,就有可能了解中国农民,就能对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更具体、形象的认识。

而这,远比在文中空写"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词句,更真诚,也更有意义。

本书第三辑中所选的几个作文教学课例,也都让我清楚地看到,王老师的作文课堂,是在与学生对话交流中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想深度和广度的过程。

当然,"想"的问题,不是几堂作文课就能解决的,甚至也不是语文课程所能解决的。

这里,还牵涉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的变革问题。

"能救一个是一个,能做到哪一步就努力做到哪一步!"我相信,这句话应该是王老师锲而不舍、努力前行的动力。

2.邀学生享受心、手统一的表达。

修辞立其诚。

这个诚,
我以为首先在于对读者的尊重上。

掏出心来,让读者看到真诚。

可是,反观当下的学生作文,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每篇作文的开头,好多学生都喜欢用一组排比句。

或许,他们的老师和他们都以为,这是一种"易学、上手快"的手段,也是考场作文的真经。

毕竟,阅读伊始,三个整齐划一、像模像样的句子,能让人初次读来有心生舒坦之感。

另有一种奇怪现象,即把余秋雨的文化历史散文与应试作文"联姻",生出"文化大散文"这一怪胎。

在《提倡简约平易的文风》一文里,王老师指出,考生凭借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一干人就可以风行考场,还屡试不爽。

别的不说,单"屈原向我们走来"一句,就走出了"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走出了"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的关系(200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走出了"人与路(2006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甚至还走出了"怀想天空(200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直看得我目瞪口呆。

盲目模仿这类华而不实的写法,以不变应万变,虽然能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却也让不少学生反应迟钝,丧失了思考能力。

想想,确实如此呢!结构程式化,题材雷同,内容空洞,语言华丽,学生在大量无病呻吟的演绎中失去的,只能是可贵的创造性。

如果这种假大空的文风若持续不断地蔓延,那就只意味着一件事——不健康的人格,在学生精神世界中,正潜滋暗长。

多可怕!这儿,我还得补充一句:学生在作文里若敞开心扉,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了,甚至还一鼓作气,褒贬了几句时政,咱们这些当老师的,可不能自己先少见多怪,更不必再糊弄得个别领导"非常震惊".因为,这样的"震惊",给学生造成的伤害,会让他们刻骨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