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绿洲干旱荒漠区发展特色农牧业的条件、潜力及对策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地处中国的西北边陲地区,历史上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河西走廊农业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转型困境进行分析,并探讨可能的解决之道。
一、现状分析1.资源条件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气候条件恶劣。
该地区还存在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地理环境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产业结构河西走廊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
畜牧业也是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由于水资源短缺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依赖程度较高,缺乏多元化发展。
3.技术水平河西走廊农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缺乏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业生产效率偏低。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生产资源利用不充分。
4.市场销售河西走廊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依赖于传统的粮食流通渠道,主要面向当地市场和周边地区,缺乏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
由于产量大、资源匮乏,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二、转型困境分析1.农业生产矛盾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河西走廊农业生产面临着种种困难,其中包括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匮乏、干旱缺水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2.缺乏技术支持3.农产品营销问题4.生态环境压力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漠化问题严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农业生产方式的单一化和传统化,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利用,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转型发展对策针对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地区和水资源匮乏的特点,应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深化农业产业化河西走廊农业应加快农产品加工升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但河西走廊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和转型困境。
本文将从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转型困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河西走廊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绿肥等经济作物,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差异化,限制了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由于区域的自然环境复杂,加之投入与技术支持不足,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效率和品质难以提高。
三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
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干旱地区,农业需要依靠灌溉来保证水资源供给。
由于投资不足和技术落后等原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面临的转型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约束严重。
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土地资源也相对有限,人口众多,资源约束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限制。
二是市场需求矛盾突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口味多样化,对品质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河西走廊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也较为突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使得市场矛盾突出。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不足。
河西走廊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难以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较低,加之市场需求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难以保持农民的生活稳定。
针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现状和转型困境,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善: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培养本地区的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鼓励农业产业多样化发展,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兴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
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地处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区,因为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有着独特的现状和转型困境。
本文将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面临的转型困境,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河西走廊地区地处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处中国的干旱区。
由于地理条件较为艰苦,加之受盐碱土和风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面临较大的考验。
在河西走廊地区,农民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等作物为主,畜牧业也相当发达。
受干旱和盐碱土的影响,农业生产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农作物种植较为单一。
在农业生产方面,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较低,农民普遍还在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
农业生产的规模也较小,生产效率不高。
从经济角度来看,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产品市场还比较闭塞,大部分农产品销售都依赖于当地的集市,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较为狭窄。
由于地处西北地区,交通不便,物流配送成本较高,导致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有限。
1. 地理条件限制河西走廊地区地处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盐碱土和风蚀等自然因素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特别是缺水问题,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尤为明显。
由于地处干旱地区,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面临着长期缺水的问题,这对当地农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制约。
2. 种植结构单一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河西走廊地区农产品的种植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并且缺乏多元化的发展。
这样一来,即使当地作物产量较高,但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和市场竞争力就不足,这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 技术水平低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农民一般还在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较低。
这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而且也制约了农业发展。
4. 市场销售不畅三、河西走廊农业转型的对策与建议1. 抓好节水灌溉针对缺水问题,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并且加大节水灌溉的力度。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业区域,其农业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变革。
然而,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分析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以玉米、小麦、棉花、油菜、水果等为主要种植品种。
同时,畜牧业也是河西走廊的主要产业之一,以绵羊和肉牛为主要养殖品种。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河西走廊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水资源短缺、土壤质量下降、气候变化、市场需求变化等。
一方面,河西走廊的干旱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但其水资源紧缺,难以支撑其农业发展。
在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方面,河西走廊的进展尚不明显,水资源管理能力存在较大的困难。
另一方面,河西走廊的土地肥力较低,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变化剧烈,降水不足,这些都限制了其农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近年来,河西走廊在土地水分调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上,土地管理和监管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河西走廊的农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境,这些困境要求河西走廊的农业转型和升级。
首先,市场需求不断变化,需要农业生产方式和品种不断调整。
近年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对有机农产品和高品质水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这说明河西走廊的农业需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有机农业和高品质农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科技的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河西走廊乡村地区,科技创新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区,缺乏创新动力和支持。
因此,河西走廊的农业需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农民的创新意识和技能。
最后,环境保护也是河西走廊农业转型不可忽视的因素,人工活动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河西走廊的荒漠化问题相当严重,水和土壤资源短缺,土地质量降低,等等。
在农业开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遵守环保政策和法规,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确保生产能持续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内陆地区的一个重要农业基地。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气候条件的限制,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独特的困境和挑战。
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地势高,缺乏水源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土地干燥,水资源稀缺,灌溉条件差,使得该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很大的限制。
气候干燥,降水不足,极端天气现象频发,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河西走廊的土地资源匮乏。
由于地处内陆,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使得河西走廊的土地资源利用率很低。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种植作物的选择性也比较有限,缺乏多样化的农产品。
这使得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面临很大的压力和困境。
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方式滞后。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缺乏科技支撑和创新,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往往无法达到市场需求,农民的收入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河西走廊的农业市场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畅,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有限,经销商中间环节多,农民的收益空间受到限制。
由于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的不足,河西走廊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弱。
针对上述问题,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需要进行转型和创新。
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采取科学的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可以通过引水、节水灌溉等方式,增加河西走廊的灌溉覆盖面积,提高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要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采取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等措施,提高土地质量,增加土地的耕作面积和产量。
要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培养农民的科技技能,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还需要加强农业市场建设。
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竞争力。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产品的推广宣传,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的收益空间。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农业区,其农业发展面临着现状和转型困境。
本文将从农业资源状况、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河西走廊的农业资源相对匮乏。
一方面,该地区地势高原,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少,水资源有限,土壤贫瘠,导致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土地面积小且分散,难以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
河西走廊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该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特别是小麦、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种植为主,种植面积占据了农业总面积的大部分。
畜牧业和养殖业等次要农业产业经营规模较小。
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容易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增加农民的经济风险。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方式相对传统,低效。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赖人力劳动,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效率低下。
农业科技水平相对滞后,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难度较大。
农民的观念相对保守,对农业现代化转型缺乏积极性,导致农业发展滞后。
面对以上现状和困境,河西走廊的农业需要进行转型。
一方面,应该加大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力度,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改善土地肥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应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畜牧业和养殖业等农业产业的发展力度,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可以适当引进新型农业产业,例如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农业等,推进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河西走廊的农业应该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并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和意识教育,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意识。
可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为农民提供贷款、保险等金融支持,降低农业发展的风险。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面临现状和转型困境,但通过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金融服务等措施,可以促进河西走廊农业向现代化、高效、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但在农业发展中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从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转型困境进行分析,以期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总体上属于干旱少雨型气候。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农业生产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但河西走廊地区仍然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优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畜牧业也是当地的重要产业。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河西走廊地区也有一定的成就。
有着一定的节水灌溉工程和综合治理工程,同时还有着一定规模的农机化生产基地。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河西走廊地区已经有所提升,大力推广了现代农业机械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在种植技术方面,也有所改善,引进了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1. 自然条件限制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条件并不是很有利于农业生产,干旱少雨的气候使得农作物的种植周期和产量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该地区的土壤质地也不尽如人意,这对作物的生长和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 产业结构单一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缺乏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支撑。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容易使当地农产品市场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市场波动对当地农民的影响也较为直接。
3. 养殖业发展受限虽然河西走廊地区拥有广阔的天然草场,但养殖业发展受限。
在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养殖业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提升。
4. 农产品加工需求不足河西走廊地区作为农业生产基地,其农产品加工业并不发达。
缺乏完善的加工产业链,这会使得一些农产品无法得到有效加工和利用,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农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河西走廊农业面临着一些现状与转型困境。
本文将从资源环境、技术水平、市场需求以及农民收入等方面进行分析。
河西走廊的资源环境状况较为恶劣,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匮乏和土地退化的严重。
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稀缺。
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流量减少,且盐碱化问题加剧。
该地区的土地也面临严重退化问题,土壤贫瘠、肥力不足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河西走廊的农业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由于地理条件和资源限制,该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缺乏先进的灌溉设施和农业机械化装备,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相关人才的引进也存在问题,限制了农业的创新和发展。
市场需求也影响了河西走廊农业的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大宗农产品如小麦、玉米等的需求相对稳定,但人们对高品质、安全的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河西走廊的农产品供给体系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市场对品质、安全的需求,导致农产品的竞争力弱化。
农民收入水平也是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问题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和农业生产困难,农民在该地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市场竞争压力大,使得农民的收入不稳定。
缺乏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无法有效提高收入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需要进行转型。
可以通过改善资源环境来解决水资源稀缺和土地退化问题。
加大水资源的调控和保护力度,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灌溉水利设施的改造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大土地治理力度,采取措施防止土地退化,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和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区域。
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存在着一些现状和转型困境。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现状是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导,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传统农作物。
该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贫瘠,缺水问题严重,这导致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不稳定。
农民在缺乏灌溉设施和适合的种植技术的情况下,往往只能依赖天时来决定作物的收成,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还存在着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伴随农村年轻人的大规模外出务工,许多农村家庭的劳动力主要由老人和妇女组成。
他们的劳动力素质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这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河西走廊的农业经济模式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缺乏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农民面临着销售风险和市场风险。
这也导致农民对农业生产的信心不足,不愿意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在面临这些现状和困境的情况下,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亟需转型。
需要加强灌溉设施的建设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需要推行科技创新,培养农民的技术素质和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业服务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加强农业金融支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降低市场风险,增加农民的收益。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面临着气候、土地和劳动力等多重困境,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金融支持等措施来实现农业转型。
只有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河西走廊的农业才能在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其农业发展现状与转型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生产情况:1. 土地资源有限:河西走廊地势高原平缓,地势低洼,地形复杂,农业耕地有限,耕地利用率较低。
2. 水资源匮乏: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农业灌溉需要面临很大的困难。
3. 收入水平低:河西走廊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依赖农业生产,由于气候、土地等自然因素的限制,农业收入相对较低,农民生活水平较为困难。
4. 产业结构单一:河西走廊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产品单一,种植结构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畜牧结构以牛羊为主,缺乏多样化和高附加值的生产方式。
二、农业转型困境:1. 技术水平低:河西走廊地处边远地区,交通不便,科研、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资源相对不足,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2. 农产品附加值低:由于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河西走廊的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民在销售农产品时往往难以获得较高的利润。
3. 市场化程度低:由于交通条件和市场发育程度的限制,河西走廊的农产品流通困难,市场化程度较低,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民的收益不稳定。
4. 生态环境恶化:河西走廊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大,土壤退化、草地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基于以上现状与转型困境,河西走廊农业发展需要进行转型与改革。
为此,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与措施:一、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加强土地整治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率,鼓励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合理配置农业用地。
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研力度,引进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三、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观光旅游业,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空间。
四、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引导:积极引进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供应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片重要的农业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变化,河西走廊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是面临着自然环境的限制。
该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带,水资源匮乏,气候干燥,是中国最重要的草原农业和牧业区之一。
由于缺乏有效的水资源,农业生产面临着严重的灌溉问题,导致农作物产量低下,农民收入较低。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还受到土地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
该地区的土地资源短缺,土地肥力低下,一些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不适宜农作物生长。
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退化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困难。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还受到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生产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而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
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民收入不稳定,导致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还面临人才匮乏和科技创新不足的问题。
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缺乏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
科技创新不足,农业生产方式过时,农产品加工环节相对薄弱,限制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针对以上困境和挑战,河西走廊农业发展需要进行转型和创新。
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节约利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利效益。
要加大土地治理和修复力度,提高土地肥力,恢复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生态化发展。
要促进农民专业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通过培训和引导,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推广科学种植、高效施肥等新技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合作,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与农机、农业机械、农业装备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一个干旱的地区。
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和气候的恶劣,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挑战。
首先,水资源短缺是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主要困境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河西走廊的降水量非常有限,加上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该地区的水资源日益匮乏。
这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其次,河西走廊的土地质量较差,对农业发展构成了制约。
由于气候的干旱,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较低,土壤也容易被侵蚀。
这不仅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此外,河西走廊还面临火灾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退化和气候环境的恶化。
此外,河西走廊农业发展还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和交通不便,河西走廊的农产品难以进入更大的市场,导致农民的销售渠道受限。
与此同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人口流失,农村人口减少,对于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这些困境,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需要进行转型。
首先,应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的提高。
通过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应加强水资源的引导性供给,建设水资源输送通道,解决农业用水瓶颈问题。
其次,需要加大土地治理和改良的力度。
通过加强土地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地侵蚀和退化,提高土壤质量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性。
同时,加大土地科学利用和肥料的科学施用力度,提高土地的产出和农作物的质量。
最后,需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加大对农业技术和科技创新的支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同时,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此外,还可以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产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面临诸多的困境和挑战,但通过加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改善土地的质量和水平,以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可以促进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转型和升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农业的重要战略区域。
但是在长期以来的农业生产中,河西走廊一直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如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农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河西走廊农业发展如何转型升级成为了摆在当地农业发展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将结合河西走廊农业的现状与转型困境,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一、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是典型的半干旱荒漠气候。
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河西走廊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是中国少数几个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地区之一。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河西走廊主要种植小麦、棉花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同时以果树、瓜果和灌溉农业为主要农业产业。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一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水资源短缺是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一大困难。
由于地处干旱地区,河西走廊的水资源一直十分紧张,尤其是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盐碱化等问题逐渐凸显。
土地退化也是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气候变暖以及过度开垦和草原过度放牧等原因,河西走廊的土地质量逐渐恶化,导致土地资源的持续减少和品质下降。
农业结构单一也是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该地区主要依靠种植小麦、棉花和玉米等作物为主,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降低。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科技的提升,中国农村一直在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方针和政策,鼓励农村地区发展多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要实现转型升级,却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自然资源的限制是河西走廊农业转型的一大困难。
由于地处半干旱荒漠气候,河西走廊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十分有限,这使得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自然压力,实施多样化的农业经营面临很大的阻力。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北部一个重要的农业区域,其农业发展存在着一些现状和转型困境。
本文将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转型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河西走廊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恶劣,干旱气候严重,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
这种地理环境限制了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市场发展受到限制,农产品销售难度较大。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现状问题。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生产效率低下。
农产品质量不高,缺乏特色和竞争力。
由于灌溉条件不好,农业用水效率较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地处边远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高。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转型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粮食作物和畜牧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经营。
这使得农民依赖于天气和市场价格,农业收入不稳定。
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薄弱,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水平难以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农产品质量关联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信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逐渐增加,但河西走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落后。
土地资源匮乏,农田面积有限,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针对上述问题,河西走廊农业发展需要转型和改革。
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进行升级和改变,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和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推动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加强农民培训和转岗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河西走廊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河西走廊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河西走廊是指甘肃境内合黎山、龙首山和祁连山之间东西狭长的平原,因位于黄河之西而得名。
河西走廓开发历史悠久,秦汉时代已有农垦活动,古代的丝绸之路就从这里通过,现在则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
它提供了全省2/3以上的商品粮、几乎全部的棉花、9/10的甜菜、2/5以上的油料和瓜果蔬菜。
那么,深居内陆、气候干旱的河西走廊为什么农业生产这么发达呢?我们不妨按照高中地理课本提出的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
1.气候河西走廊的气候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尽管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但发展农业的其它气候条件仍非常优越。
当地云量稀少,日照时间较长,全年日照可达2550小时~3500小时,光照资源丰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
因地处中纬度地带,且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但作物生长季节气温偏高,加之气温日变化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物质积累,特别适于瓜果糖份的积累。
2.水源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发达。
3.地形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
在较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着冲积平原。
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的分布地区。
4、土壤河西走廊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上。
冲积扇上部组成物质以砾石为主,夹有粗砂,目前很少利用;冲积扇中部和下部组成物质以沙土为主,多辟为耕地。
冲积平原土质较细,组成物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也是开耕的主要区域。
在长期耕作灌溉条件下形成厚达1米、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的土层,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综上所述,河西走廊尽管地处干旱荒漠区,但由于具有良好的光热条件、土壤条件和充足的灌溉水源,所以形成了生产效率很高的绿洲农业。
河西走廊草原畜牧业主要生产模式优化研究
河西走廊草原畜牧业主要生产模式优化研究河西走廊草原畜牧业主要生产模式优化研究引言:河西走廊作为中国重要的农牧业区域之一,其草原畜牧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环境因素、人口压力和资源限制等原因,河西走廊草原畜牧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对河西走廊草原畜牧业主要生产模式进行优化研究,以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一、环境因素对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影响河西走廊地处国内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水源匮乏,气候干燥,降水不均。
这些环境因素对草原畜牧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
首先,缺乏水源限制了草场的生长和恢复能力,导致草地质量下降。
其次,干燥的气候条件对牲畜的饲养和生长造成了困扰。
因此,优化草原畜牧业生产模式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环境因素。
二、主要生产模式的分析与优化1. 周转式放牧周转式放牧是河西走廊草原畜牧业主要的生产模式之一。
它通过将畜牧业区分为不同的放牧地块,并定期将牲畜迁移到不同的地块进行放牧,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草原利用。
虽然这种模式在降低牧地过度放牧程度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放牧地块过于分散,引起了牲畜迁徙困难、传染病传播风险等问题。
因此,优化该模式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迁移安排和草坪管理等方面的策略。
2. 集约式畜牧业集约式畜牧业是在有限土地和资源条件下,采用高密度饲养和现代化管理技术的生产模式。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集约式畜牧业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牲畜的饲养效益。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有限的资源供给、环境污染和动物福利等问题。
优化该模式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改善饲养条件,加强环境监管等手段减少负面影响。
三、优化草原畜牧业生产模式的对策1. 水资源管理加强对草地水源的管理和保护,采取水源保护和节水措施,提高牧地水源供给能力。
同时,改善水利设施建设,并探索新型的水源补给方式,如人工降水等。
2. 畜牧业区域规划在畜牧业区域内进行合理规划,在保证草场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减少牲畜迁徙次数和距离,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益。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但其农业发展目前面临着许多困境,需要进行转型。
本文将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转型困境进行分析。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现状是相对薄弱的。
由于地理环境恶劣,气候干旱,水资源稀缺,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加上河西走廊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田单一化程度高,耕地质量参差不齐,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农产品生产效益低下、产量不稳定。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存在着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
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稀缺,河西走廊农业长期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大量农业灌溉活动也导致了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碱化严重。
这些环境问题对于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河西走廊地区农业主要依赖人工劳动和自然环境,劳动力成本较高,且劳动力流动性大,使得人力资源利用不充分。
农业技术水平低下,生产方式粗放,农民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导致资源浪费和土地沙化问题严重。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河西走廊农业的发展。
市场需求的变化也给河西走廊农业发展带来了困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河西走廊地区农产品种类单一,并且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这使得河西走廊农产品在市场上面临着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为了改变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困境,需要实施转型策略。
要加大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的力度,引进和培育适应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要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适合河西走廊地区特点的农业新产业,打破传统的产业格局。
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灌溉水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压力。
还需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包括地理环境恶劣、资源约束和传统农业经营模式问题。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是中国的农业重要区域之一,也是沿线省份的主要农业发展区域。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现状和转型困境。
河西走廊的气候条件相对恶劣,干旱少雨,缺乏水资源,且气温较高。
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限制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河西走廊的土地质量不高,土壤肥力差,含有大量盐碱。
在长期耕种下,土地退化严重,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低下。
河西走廊的农民大多数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户,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他们在农业种植、灌溉和肥料使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无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河西走廊的农产品市场较为落后,缺乏统一的市场机制和良好的销售渠道。
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环节薄弱,导致农民的收益水平不高,难以脱离农业贫困。
针对以上困境,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需要进行转型。
要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要进行土地整治,改善土壤质量,增加肥力,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要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政策扶持,推广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要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和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益。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干旱少雨、土地质量差、农民素质低等困境。
要想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需要加大对水资源和土地环境的治理改善,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益。
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才能实现河西走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3]刘军会,傅小锋.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区划方法的探讨[J].中国人口㊃资源与环境,2005,15(4):11-14.[4]王治国,王春红.对我国水土保持区划与规划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5(1):105-109.[5]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水土流失防治政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9-143.[6]李飞,郜风涛,周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246-262.[7]朱显谟.试论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实践与理论问题[J].水土保持通报,1993,13(1):1-6.[作者简介]张锋(1980 ),男,陕西西安市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规划及东北黑土区侵蚀环境研究工作㊂[收稿日期]2012-11-15(责任编辑㊀赵文礼)河西走廊绿洲干旱荒漠区发展特色农牧业的条件、潜力及对策吴玲玲,李玉忠(酒泉市行政学院,甘肃酒泉735000)[关键词]干旱荒漠区;特色农牧业;潜力;对策;河西走廊[摘㊀要]近年来,河西走廊干旱荒漠区丰富的土地草地资源㊁适宜的气候条件使特色农牧业发展迅速,但水资源短缺㊁自然灾害严重㊁区位劣势㊁生态环境恶化也成为发展特色农牧业的严重制约因素㊂为了使区内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必须从建立合理的产业定位及布局㊁加快农牧业体制机制创新㊁加强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㊁拓宽农牧业投融资渠道㊁强化农牧业科技支撑㊁促进农牧业精深加工等方面采取措施㊂[中图分类号]F327.42㊀㊀[文献标识码]C㊀㊀[文章编号]1000-0941(2013)05-0027-04㊀㊀特色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根据一定区域内的土地㊁气候㊁水资源㊁市场等条件,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㊁特殊产品品质和特定消费市场的农牧产业㊂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属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自然景观以绿洲㊁荒漠和半荒漠为主,是典型的内陆干旱荒漠气候区,辖5个地级市19个县(市㊁区)㊂依托其丰富的土地草地资源㊁宜农气候㊁产业基础和产业化程度等条件,培育有一定生产规模㊁较强市场影响力及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农牧业是河西走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㊂1㊀河西走廊绿洲干旱荒漠区发展特色农牧业的条件1.1㊀土地㊁草地资源丰富河西走廊总面积27.71万km 2,绿洲面积12.1万km 2㊂总耕地面积66.67万hm 2,灌溉面积56.6万hm 2[1],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机耕条件好㊂耕地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山前冲积平原,土壤以沙土为主,西部为棕色荒漠土,中部为灰棕荒漠土,东部则为灰漠土㊁淡棕钙土和灰钙土,有机质含量高㊁肥力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㊂现有荒地133.6万hm 2,其中宜农荒地33.33万hm 2,成片可垦荒地31.13万hm 2㊂各类天然草地983.52万hm 2,其中可利用草原871.69万hm 2,占甘肃省草原可利用面积的51%,占河西走廊总面积的31%[2],具有发展特色牧业的巨大潜力㊂1.2㊀光㊁热资源充足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常年处于大陆高压控制下,空气干燥㊁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度和总量大㊂全年日照时数2800~3300h,日照百分率高达60%~80%;太阳年总辐射量为5500~6400MJ /(m 2㊃a)[3],仅次于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光能利用率在0.5%~0.98%之间,光能利用潜力巨大㊂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冷长,夏季短热,气温年较差㊁日较差大,瓜(州)敦(煌)盆地最大日较差达16ħ,有利于植物干物质积累,籽粒千粒重高㊁瓜果含糖量高㊂1.3㊀特色产业基础良好河西走廊历史上就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了洋葱㊁制种㊁啤酒花㊁葡萄㊁枸杞㊁棉花㊁奶牛㊁肉羊等特色农牧产业㊂近年来在政府推动㊁市场运作㊁农民自觉参与下,形成了 公司+基㊃72㊃中国水土保持SWCC㊀2013年第5期地(村㊁组)+农户 ㊁ 公司+技术协会+农户 ㊁ 公司+农户 等农业产业化模式,已建成300多个特色产业基地,有专业协会1200多个㊁农牧业龙头企业80多个,订单农牧业占到农牧业产品的85%以上,初步形成了种(养)㊁管㊁收和加㊁贸㊁销的市场一体化运作模式,市场风险有所降低㊁农牧产品的销售难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㊂1.4㊀农牧业产品产量高㊁品质优良河西走廊农牧产品品质好㊁耐储存㊁含糖量高㊁口感鲜美,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㊂比如洋葱,以色泽亮㊁肉质嫩㊁辣味浓㊁干物质含量高㊁耐储存㊁无污染等特点,远销俄罗斯㊁日本㊁韩国和西欧等20多个国家,是甘肃省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2010年种植1.2万hm2,占全国的27%;玉米制种面积约15.33万hm2,占全国玉米制种面积的53%,产量约占全国的60%,4项质量指标纯度ȡ98%㊁净度ȡ99%㊁水分ɤ12%㊁发芽率ȡ98%,产量最高可达10500kg/hm2,属于我国玉米制种的高产区;葡萄栽种面积3万多hm2,以无核白㊁玫瑰香和各类提子为主,含糖量高㊁口味独特㊁耐储存,是我国最大的鲜食葡萄基地㊂另外,啤酒花㊁枸杞品种也属于国家级特优级产品㊂1.5㊀农牧产品比较效益较高河西走廊是典型的灌溉绿洲干旱荒漠区,受气候㊁水资源条件㊁农民种植习惯的影响,长期以来农牧业深受市场效益的困扰㊂近年来,农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农牧业的效益,特色农牧产品比较效益大幅度提高,葡萄达130000元/hm2,玉米制种达37500元/hm2,枸杞达45000元/hm2,啤酒花达50000元/hm2,蔬菜大棚达150000元/hm2,肉羊达800元/只,远远大于传统种植业产品小麦纯收入7500元/hm2左右的水平㊂现特色农牧产品收入已占到农牧民纯收入的70%㊂2㊀河西走廊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制约因素2.1㊀水资源短缺河西走廊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是祁连山冰雪融水,年径流量近80亿m3,水资源总体上处于短缺状态㊂近年来,不断开垦荒地以及不合理的用水方式使水资源更趋紧张,加上打井取水㊁植被干枯㊁气温升高㊁人口增加㊁超载过牧㊁采矿毁林等原因,祁连山一带草原生态不断恶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㊂现在石羊河流域的总用水量占到地面径流总量的154%,黑河的总用水量占到地面径流总量的95.5%,总缺水量达32.91亿m3,加上生态用水缺口更大,远远超过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率不超过40%的国际标准㊂同时,年超采地下水4亿多m3,地下水位以年均0.67 m的速度下降㊂表1㊀河西走廊水量平衡状况[4]亿m3流域名称水资源蒸发损耗水面蒸发潜水蒸发㊀各部门净耗水量农业工业林草∗城镇生活人畜饮水损耗合计实际缺水量石羊河16.870.33 2.3314.96 1.2616.820.320.2836.3019.43黑㊀河38.71 2.2111.3416.30 1.3118.130.210.3149.8111.10∗∗疏勒河17.860.449.04 4.460.78 5.380.070.0720.24 2.38小㊀计73.44 2.9822.7135.72 3.3540.330.600.66106.3532.91㊀注:∗林草用水量指生态用水量,占社会经济系统耗水的50%;∗∗若考虑国家给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分水方案,在正义峡分水10.0亿m3,实际缺水量为21.10亿m3㊂2.2㊀交通区位远离消费市场河西走廊距离国内主要消费区达2000~4000 km,运输距离长,提高了农牧业产品运输成本,降低了效益,减弱了农牧产品的竞争优势㊂许多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存在难题,无法运到消费终端市场,难以获得更高利润㊂同时,由于特殊的区位自然条件,区内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春季的沙尘暴㊁夏季的干热风㊁秋季的霜冻㊁冬季的雪灾都对农牧产品造成严重的威胁㊂据统计,每年各类自然灾害对农牧产品造成的损失约10亿元㊂2.3㊀生态环境恶化一是土地盐碱化㊂由于河西走廊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年降水量仅50~200mm,年蒸发量达2000~ 3000mm,因此地下水中的盐分随着蒸发而不断向地表迁移聚集㊂河西走廊次生盐碱化土壤的面积为10万hm2,约占耕地面积的1/8㊂二是土地荒漠化㊂河西走廊现有沙漠和荒漠化土地150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462.71万hm2的32.42%,且正在以年均1.8万hm2的速度增加㊂河西走廊荒漠化土地占甘肃全省荒漠化土地的95.1%,并且还有近170万hm2的潜在沙漠化土地㊂三是草场退化㊂近年来,河西走廊㊃82㊃中国水土保持SWCC㊀2013年第5期983.52万hm2草地面积中,强烈发展沙化草地占29.22%,发展沙化草地占1.5%,潜在沙化草地占30.34%,未沙化草地占38.94%㊂沙质荒漠化草地占草地面积的61.06%,其中金昌市与嘉峪关市强烈发展的沙质荒漠化草地面积比例最高,在60%以上[5]㊂河西地区天然草场的理论载畜量约895万个羊单位,而实际已超载35万个羊单位,退化草场约占草场总面积的20%~40%[6]㊂四是湿地锐减㊂湿地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增加,破碎化程度加大;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持续上升㊂敦煌绿洲区内原有的666.7hm2咸水湖和66.7hm2淡水湖,80%已经干涸,东湖湿地已经消失,北湖湿地濒临消亡,西湖㊁南湖湿地在逐年退化㊂2.4㊀农户与公司利益联结机制不规范随着特色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订单农牧业成为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㊂但是,在实际履行中,合同的完全履约率比较低㊂在市场行情较好时,经营公司大都能做到现款现货㊁高价收货,公司履约率高,而农户则待价而沽,把产品卖给一些愿出高价的零散收购商,农户履约率较低㊂2010年酒泉特色农牧业订单产品中农户完全履约的只有65%㊂而当市场行情较差时,则是经营公司千方百计地压等㊁压价,不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数量收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㊂3㊀河西走廊绿洲干旱荒漠区发展特色农牧业的机遇及潜力3.1㊀国家宏观政策促进河西走廊发展的新环境2010年5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肯定了甘肃乃至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并指出: 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要加大对甘肃的投入力度㊂统筹考虑甘肃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㊂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逐步转为拨款㊂ 逐步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人员,加快缓冲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㊂在河西走廊发展风电㊁光电㊁核电㊁风电装备制造㊁石化等一系列国家级重点项目㊂对地处河西走廊的石羊河㊁黑河㊁疏勒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㊂河西走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㊂3.2㊀各级地方政府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思维在国家宏观政策和河西走廊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下,市㊁县㊁乡各级政府表现出发展特色农牧业空前的积极性㊂一是加强对农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支持㊂国家实行退耕还林㊁粮食㊁农业基础设施等政策补助后,地方政府又给农牧民发展特色种植业每公顷7500元和养殖业每只20元的补助资金㊂2010年财政用于 三农 支出51.52亿元,增长1.17倍,农民人均受益416元㊂二是加强农牧业技术支持㊂与13所高校建立了技术联系机制,聘请了20多名教授级专家,配备了3000多名农牧业技术员,农牧业研究机构技术服务贯穿产前㊁产中㊁产后的全过程㊂三是加强了农牧区信息服务㊂建立了上连中央农业部门㊁下连广大农牧区的信息网络,特别加强了农畜产品生产㊁技术㊁价格㊁供求和商品流通等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工作㊂2010年组织各种信息交流1100多场次,提供信息20000多条,直接完成效益10.45亿元㊂3.3㊀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农业的新觉醒农牧民从发展特色农牧业中取得了巨大的利益,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030元,农牧民发展特色农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㊂2010年底,蔬菜㊁瓜果㊁药材㊁制种等特色种植业达到4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1.5%;养殖小区3200多个,万元规模养殖户达到5万多户,秸秆加工转化利用率达到60%,牛㊁羊出栏率分别增长9.3%和10.2%;农产品贮藏加工增值率达到49.7%,提高4.7百分点;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136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4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2个,土地流转面积8.2万hm2,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3%㊂4㊀河西走廊绿洲灌溉农业区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对策4.1㊀建立合理的产业定位及布局根据河西走廊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形势,特色产业应定位于发展玉米制种㊁大棚蔬菜㊁蜜瓜㊁葡萄㊁啤酒花㊁孜然㊁枸杞㊁肉羊等种植业和养殖业,逐步形成种植㊁饲料㊁养殖㊁加工相结合的特色产业体系㊂在空间布局上,按照 南养水源㊁中建绿洲㊁北拒风沙 的要求,在南部祁连山林牧区封山育林㊁退耕还林还草㊁推进草原置换㊁增加人工种草比重,大量种植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积极推进牧民养殖设施化㊁居民定居化;在中部绿洲区,发展制种产业㊁反季节无公害蔬菜㊁玉米制种㊁葡萄㊁洋葱㊁枸杞㊁啤酒花㊁设施养殖等特色农牧业;在西北部荒漠牧区,应降低牲畜数量,封沙育草,保护荒漠植被㊂4.2㊀加快农牧业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速度和步伐㊂在稳定家庭承包制前提下,按照依法㊁自愿㊁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土地入股㊁租赁㊁互换㊁转包㊁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调动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㊂二是完善专业合作社组织体系㊂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数量,对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紧密㊁参与产加销各个环节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㊃92㊃吴玲玲等:河西走廊绿洲干旱荒漠区发展特色农牧业的条件㊁潜力及对策社给予重点支持㊂三是建立对龙头企业的奖励制度㊂4.3㊀加强基地建设一是严格落实产业发展规划㊂以甘肃省 十二五 规划布局的四大特色农产品基地为重点,进一步明确政府㊁部门和企业的责任,严格落实保障措施和资金投入,保证建设项目按年度计划和建设标准稳步推进,加快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提高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㊂二是抓好产业基地配套建设㊂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抓好规划区内道路㊁供水㊁供电㊁温棚㊁圈舍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整区域配套开发㊂在资金投入上,采取争取项目扶持与农业贷款支持相结合的办法,整合各种涉农资金向特色优势产业倾斜㊂在养殖业上,特别要加大对基础母牛养殖的资金扶持力度㊂三是制定完善农产品质量地方标准和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㊂总结编制与国家标准㊁行业标准相配套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体系,积极开展产品和基地认证,推进标准化生产㊂四是实施品牌战略㊂树立品牌意识,大力推进无公害㊁绿色㊁有机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增加附加值㊂及时注册登记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依法维护品牌的严肃性,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产品㊂4.4㊀拓宽投融资渠道一是进一步落实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政策㊂根据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扶持重点,把资金真正用在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上㊂二是广泛建立信贷担保机制㊂市县尽快建立信贷担保机构,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破解企业贷款难的问题㊂三是进一步拓展农业保险覆盖面㊂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保险门槛,扩大涉农保险范围㊂加大财政保费补贴的力度,提高保费补贴的标准㊂积极探索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完善农业保护体系,进一步增强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㊂4.5㊀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建设一批科技试验示范基地㊂积极引导㊁支持开展科技创新和试验示范,不断提高科技示范园区㊁科技培训网点的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㊂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和省农垦集团的优势,整合人才㊁科研及土地资源,加强校企㊁地企合作㊂二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㊂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工艺流程㊂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出快出成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㊂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㊂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支农工作力度㊂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示范㊁培训,大力推广针对性㊁实用性强的各类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特色农业产业整体科技水平㊂4.6㊀促进精深加工一是加快建设物流园区㊂建设特色农牧产品的出口贸易中心㊁期货交易中心㊁会展中心㊁贮藏中心㊁精深加工中心㊁包装中心㊁检疫中心㊁配送中心㊁电子商务信息中心等综合性㊁国际化㊁高标准的物流园区,形成产业规模集聚效应㊂二是整合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㊂采取企业兼并㊁政府控股或建立政府主导的企业发展联盟的方式,按照统一品牌㊁统一质量标准㊁统一销售的 三统一 模式,打造河西走廊特色农牧产品航母级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㊂三是扶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㊂在畜牧㊁制种㊁果品㊁蔬菜㊁酿酒原料等特色产业中,论证筛选出具有一定基础的重点企业进行扶持㊂四是努力开拓终端市场㊂创新营销理念,在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展示展销窗口,开设销售中心,建立产销直挂㊁连锁经营㊁配送中心等流通窗口,努力扩大市场空间㊂五是拓展城市蔬菜配送业务㊂扶持建立蔬菜物流配送中心,在原有的集散㊁交易㊁中转等功能基础上,开展净菜加工配送等现代物流增值服务,形成集基地生产㊁市场交易㊁批发中转㊁净菜加工㊁物流配送㊁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经营网络,降低流通成本,让菜农和市民两头受益㊂[参考文献][1]陈钰.河西走廊干旱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以张掖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726-3728, 3751.[2]李玉忠.河西走廊草原生态置换条件和潜力及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3):332-335. [3]段学义,胡秉安,殷晓燕.甘肃省洋葱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J].中国蔬菜,2010(9):9-10.[4]贺访印,俄有浩,徐先英,等.试论河西绿洲节水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670-1673, 1675.[5]吕子君,卢欣石.甘肃河西走廊草地沙质荒漠化监测与治理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6):365-370. [6]李玉忠,张立萍.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发展沙产业探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1(6):37-39.[作者简介]吴玲玲(1972 ),女,新疆奎屯市人,经济学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学;通信作者李玉忠(1967 ),男,甘肃敦煌市人,经济学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管理㊂[收稿日期]2012-05-24(责任编辑㊀徐素霞)㊃03㊃中国水土保持SWCC㊀2013年第5期河西走廊绿洲干旱荒漠区发展特色农牧业的条件、潜力及对策作者:吴玲玲, 李玉忠作者单位:酒泉市行政学院,甘肃 酒泉,735000刊名:中国水土保持英文刊名: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年,卷(期):2013(5)被引用次数:1次1.朱科民间资本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做法[期刊论文]-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4(1)引用本文格式:吴玲玲.李玉忠河西走廊绿洲干旱荒漠区发展特色农牧业的条件、潜力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持 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