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前有效预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研究方案

合集下载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验与研究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验与研究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验与研究第一篇: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验与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第二阶段实施方案(2014.6—2015.12)一、课题名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验与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学校“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大课题总的指导思想为基础,立足学校实际,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扎实推进实验进程,初步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研究学生学习习惯,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探索最佳育人途径。

三、主要实验目标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实验研究能力;2、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调查研究对象现在学习的习惯;3、初步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4、初步构建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内容:培养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方法、持久性兴趣保持策略、学习方式、抵抗干扰能力培养。

五、具体实验措施(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理论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实验的优劣与成败。

本年度,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切实转变观念,明确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容,初步完成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科学研究需要有正确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调查问卷法:本实验中需要研究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哪些内容,在训练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个体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以及人格发展水平,这些都可以借助问卷调查法,收集到比较客观的信息,进行信息资料处理,并对实验研究进行量的分析处理。

2、访谈法:访谈法是非常有益的研究方法,不仅是对研究对象、对教师以及父母都可以运用个别访谈的方法,活得相关的实验资料和反馈信息。

同时,本课题拟访谈专家和他们探讨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3、个案研究法:建立好、中、差典型实验对象的实验全程档案,作为评估和改进实验依据。

4、文献研究法:本课题将对古今中外已有相关理论作基础,结合学生实际作综合性研究(三)深入调查研究,客观掌握实验班级学生学习习惯现状。

《小学生课前预习及习惯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生课前预习及习惯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生课前预习及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湛江市第十七小学宋春红本课题从2017年6月份开始申报,经过广东教育学会小课题立项评审专家组评审同意立项为广东教育学会2017年度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

课题编号为“GDXKT10407”。

按照立项说明,克服种种困难,按照既定计划,已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现将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总结如下: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在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抄抄词语和句子,读读课文就算预习了。

这些预习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

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学段,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因此,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水平。

我校大力开展“生本课堂”,生本实验课对预习的要求就更高,所以我把课前预习及习惯的养成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同时也让这一内容真正的为教学所服务,能在课堂上发挥有效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学,善学,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

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组成员、老师们:大家好!我们大庄中心校低段语文组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课题在各位同仁们的关心、帮助、指导下报双柏县教育科研学术委员会评审,并经双柏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获准立项为双柏县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第一批课题的规划课题。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筹备、在指导老师和各位领导老师们的帮助下,现已具备开题实验条件。

下面由我向各位领导、专家组成员、老师们作本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目的意义)(1)课题研究的背景: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了解、思考、质疑的求知过程。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因此进行课前预习对学习新知识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学习,不知道什么是预习,更谈不上怎样去预习,可以说对于课前预习几乎是一无所知,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培养。

同时也有一些老师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预习并不重要,等到了高年级再坚持预习也不晚,其实,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即便有一部分教师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笼而统之,没有明确的要求;预习作业太随意,有时有,有时无;预习作业没有层次性,缺乏针对性;不能对预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反馈等等。

大部分学生对待预习,或停留在读一读课文,查一查字词典和工具书,了解课文内容,或把预习单纯地理解为对课文的通读和浏览,圈画一下生字词。

这样的预习,效果可想而知,既不利于学生听课,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怎样使低年级学生掌握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自觉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是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2)课题研究的意义:课前预习,是上课前的必要准备,也是我们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式呢?唯一的答案------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的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自学”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

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因此,提高学生预习这一环节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树立预习意识,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想要学生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首先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树立学生的预习意识。

让学生知道预习绝不是可有可无,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

我在班上经常强调: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好处多多。

能让我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探讨;学到更多的内容;初步了解了课题的内容,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从而更有效地学好数学;也更好地展现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树立了学生的预习意识,明白了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还应在行动上重视预习,落实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把预习当作一次硬性作业,规定学生认真完成,这样学生就必须完成。

另外,为引起学生重视,也不想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开始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就只有一样预习作业,这样就使学生知道:预习作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作业,作用很大,必须很好地完成。

而第二天来的预习检查中,对预习好的大力表扬,更是激发了学生预习的兴趣。

二、指导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1.提出明确的要求。

一开始预习宜安排在课内,安排几分钟作为预习时间,教师提出要求,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地引导。

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课前预习,从而掌握一些方法。

2.开设专门的预习指导课,通过课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预习方法指导。

并结合具体的课例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预习要求。

3.常规和重点相结合。

当预习成为常态的学习环节后,必须进一步做好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的引导。

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语文学科)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

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

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就形成于其中了,最后习惯内化为素质。

因此,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很有必要,尤其适应当前我市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

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

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

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

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生物钟、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人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

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地为工作、学习做好一切准备。

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

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人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二)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学生课前预习的探索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学生课前预习的探索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学生课前预习的探索与研究——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上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即预习。

当今社会的学习应当越来越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预习,是小学生最常见的自学形式,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节。

数学教师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下的今天,老师十分重视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表现十分活跃,但他们只是一味依赖教师去被动学习,其自主学习性很差,他们的预习习惯也很差,大多数学生只有在老师布置下,才敷衍了事地去预习一下。

而且老师所谓布置预习,也就是那么一说,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培养。

新课程的改革无疑对老师的冲击是很大的,很多老师都在困惑或思索着: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该不该预习?怎样预习?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所探讨的问题!因此,我提出“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学生课前预习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使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1、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

2、依据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所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

3、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而自主发展,主要考虑学生的内因作用。

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

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学生课前预习方法一、了解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指在上课之前对课程内容进行事先了解的活动。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做好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之一。

二、制定课前预习计划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学生可以花费10到15分钟进行课前预习计划的制定。

首先,要查看当天的课程表,确定明天要上的科目和课程。

然后,根据每个科目的重点和难点,制定相应的预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

三、应先预习课前资料在开始每个科目的预习之前,学生应该先阅读课前资料。

比如,数学课前可以先阅读教科书上的相关章节,语文课前可以先阅读课文。

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为之后的预习打下基础。

四、学会留意重难点在进行预习时,学生应该着重留意重难点。

可以在课程资料上做出相应的标记,方便在上课时重点关注。

同时,遇到难点问题时可以先记录下来,以便在上课时向老师请教。

五、积极参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可以选择与所学科目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与同学讨论在进行课前预习时,学生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

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和问题,共同找到解决办法。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复习的效果。

七、利用互联网资源互联网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有力工具。

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的教学视频和资料,进行深入的学习和预习。

但是要注意选择权威性和准确性较高的资源,以避免产生错误的理解。

八、做好笔记在进行课前预习时,学生应该及时记录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将重点内容和问题整理出来,为上课时的复习和提问提供便利。

同时,通过做好笔记,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九、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有坚定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制定合理的学习时间和方式,坚持下去。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一、指导思想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研究背景《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而学生的预习内容是否全面、预习方法是否得当,成为预习是否有效的关键。

教师如何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方法的指导,越来越需要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

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小学生,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三、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3、实践研究法:通过实践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方案设计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方案设计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方案设计篇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制定“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无穷。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智力、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班主任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严格要求,从日常学习生活做起,让儿童通过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磨练意志,养成良好习惯。

我校学生大都是周边农村孩子,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学前教育,学习习惯养成方面更无从谈起,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②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③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④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作笔记的习惯;⑤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⑥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⑦学习懒散,依赖性强,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⑧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⑨考试审题不严,缺乏认真仔细检查的习惯;⑩学习死记硬背,只求结论,不重探究过程,缺乏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因为低年级小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期,因此本学期我们二年级班主任决定将“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第一,国内外有关行为习惯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学生课前预习计划

学生课前预习计划

学生课前预习计划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许多学校开始实施课前预习计划。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学生课前预习计划的意义、方法和实施效果。

一、学生课前预习计划的意义课前预习计划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预习课程内容,学生能够提前了解课本知识,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次,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思考,拓展思维,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最后,预习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为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学生课前预习计划的方法学生课前预习计划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首先,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了解课程内容,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理解。

其次,学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学习,在预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互动讨论,与同学们分享思考和预习心得,相互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学生课前预习计划的实施效果学生课前预习计划的实施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

首先,通过预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为教师的讲解提供更好的反馈。

最后,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学生课前预习计划的挑战学生课前预习计划的实施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学生可能面临时间不足的问题,很难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抽出足够的时间进行预习。

其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知识难点,需要老师进行解释和指导。

此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预习方法也会影响预习计划的效果。

五、如何克服挑战为了克服学生课前预习计划的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预习。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学生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利用网络资料等,提高课前预习计划的效果。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理论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课前预习是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

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

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

同时,指导预习乂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收益的。

现实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

语文预习的重要性毋庸多言,预习的方式却值得深思。

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以说,预习是学好语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低估和轻视甚至忽视了课前预习的重大意义,认为中学生已有知识少能力低,于是,布置预习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无非就是让学生回家把课文读两遍,让家长签个字而已;还有一些“预习无用论”的教师,因为自己认识不足,指导不力,耐心欠佳,简易地搞了几次“试验”后,就肤浅地总结出“学生预不预习一个样”的谬论来,结果将预习新课这一环节十脆就从教学过程中省略了。

皮业杰认为:当一个人对新的学习有所准备时,那时他的能力和兴趣已发展到把新的学习当成他前进的下一步骤。

教师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预习,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后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才会乐此不疲,学而不厌,教师才能驾轻就熟,发挥极至。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倡导自主学习,提出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范文模板】《初中英语课前有效性预习研究》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措施和解决方案

【范文模板】《初中英语课前有效性预习研究》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措施和解决方案

《初中英语课前有效性预习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课题提出的背景《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而学生的有效预习则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

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更不要说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不求甚解、敷衍应付,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学生有效预习”的落实,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举足轻重,值得探讨和研究。

针对这种现状。

我们提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

先学也就是预习,自主学习,后教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点拨、拔高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反思多年的英语教学,发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预习的习惯,更谈不上有效性预习。

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出不同的预习任务?如何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来把握预习的侧重点?什么样的课前预习最有效?等等,这些都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内容和意义所在。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实用价值通过研究,找出影响初中生养成预习习惯的原因有哪些,从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进而探索出一些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的方法和策略,保证课前预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题名称的界定预习的有效性是指学生在老师讲课前自学教师要教授的新课的内容。

初中英语自主有效性预习习惯的培养与反思研究将着力探究从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方法措施、预习效果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预习效率,并从实践中反思学生自主预习习惯培养中的策略、效果、科学性等。

二、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结题报告全篇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结题报告全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结题报告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背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预习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预习方法不科学,教师缺乏有效的预习指导等。

因此,我们进行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种适合小学生的有效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方法,包括:1)分析当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2)研究有效预习指导的方法;3)开发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方案;4)通过实践验证该方案的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

首先,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

其次,我们进行实证研究,选取某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的预习现状和问题。

最后,我们运用逻辑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有效的预习指导方法。

四、研究结果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以下问题:1)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自主预习的习惯;2)学生预习方法不科学,往往只停留在读、抄、背等浅层次预习上;3)教师缺乏有效的预习指导,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指导。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1)加强学生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2)教授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如泛读、精读、摘录、归纳等;3)教师提供有效的预习指导,包括预习目标的设定、预习方法的教授、预习进度的监督等。

五、研究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当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存在学生对预习重视不足、预习方法不科学、教师缺乏有效预习指导等问题;3)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加强学生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教授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教师提供有效的预习指导等解决方案;4)通过实践验证,这些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效果。

策划方案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

策划方案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

策划方案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

实施方案: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索如
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效果。

二、研究内容
1.分析小学中段语文预习的重要性及现状,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2.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出相应的策略。

3.实施培养方案,观察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学习效果的变化。

三、实施步骤
1.调查分析:开展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掌
握他们的学习习惯及反馈意见。

2.方案制定: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预习习惯培养方案,包括鼓励阅读、注重思考、自主规划、加强自我监督等方面。

3.方案实施: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推行多种方式,如传统笔记+检查、学生小组合作、学生评选等方式
来互相激励和提高。

4.反馈评估:通过观察课堂效果及成绩反馈,了解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进一步完善方案。

四、实施效果
通过本次实施,学生的预习习惯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其中表现良好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甚至在随后的期中、期末考试中超过了部分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

同时,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五、总结
本研究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小学中段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为学生打好日后的学习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工作报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工作报告(天城小学课题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于2006年4月提出~预期研究时间两年~系万州区级课题。

两年多来~在区教科所、进修校的组织领导下~我们较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目的~从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现将课题研究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一、研究的背景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他的利息。

”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的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国内外许多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

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

因此~让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学习方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学生由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和所受教育的局限性~因而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善于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2.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3.习惯听老师讲~而缺乏主动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4.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根本做笔记的习惯,5.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6.不善于温故而知新~有的甚至没有复习的习惯,7.学习懒散~依赖性强~常常照抄作业~有的甚至经常不完成作业,8.学习往往死记硬背~只求结论~不重过程~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上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随意性很大。

年级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和过渡~学习习惯的年级特征不明显~没有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进行更严格的训练。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篇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

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

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

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即预习。

预习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注意集中,容易将不懂问题搞懂。

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

反馈中发现:低年级学生生字的书写顺序是错的,间架结构不对;有的仍存在字词不会写,词语查了工具书,不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有的是借助教辅等参考资料抄写了对文本的理解,放下参考资料又不会了;也有的只是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等等,这些预习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

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之一,也是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与文化基础最为重要的学科,是小学生未来学习的基础,而课前预习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谨就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学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合作学习在新课标改革的环境下,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素养,还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价值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中,课前预习活动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要求小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与启发者的作用,充分利用课前准备阶段,安排学生进行教学资料的收集工作,以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教学资料,能对教学内容、文化背景与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资料收集与分享来进一步提高课前预习效果,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活动,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以及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与结果,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并且通过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念与是非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预习情况较好的学生加以奖励与鼓励,以激励全班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课前预习活动当中。

二、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由于课前预习活动是完全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是学生独立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当过度参与,但考虑到部分学生由于缺少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意识,不明白要预习什么,在课前预习时,仅仅会采用通读全文的方式进行,并不能够起到课前预习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还是应当对学生的预习行为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与预习方向,从而保障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活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课前有效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研究方案云台小学华平一、问题的提出1.问题提出的背景背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弱科生的队伍越来越大,如果放任这部分学生自由发展,只能制造更多的社会麻烦,我们该如何让这部分已经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重新回到我们的学习团队中来?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让他们实现知识的有效衔接,重拾学习的信心。

2.目前的现状“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容预习一下。

”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由于要求不明确,对预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检测,课堂上不能有效的运用预习的成果等,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以致于有些学生认为预习跟不预习差别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预习的动力。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备好课;同理,学生想在听课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而且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知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所以预习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本学期,我们将课堂教学研究的着重点放在了课前预习的研究上。

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最大限度的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的界定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课前预习有效指导是指教师在预习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中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就是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探索课前有效的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三、本课题国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非常多。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关课前预习的研究虽然多,但比较散,没有形成一整套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方法。

我们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叶圣先生有关指导预习的论述。

叶圣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

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

”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

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

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4、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

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

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容(一)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5、力求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二)研究容:1、中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中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3、不断完善中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并付诸实。

4、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5、提出中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六、研究人员华平:男,1977年4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云台小学语文教师、科技辅导员,县骨干教师。

2003年被市人民政府、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

参加平昌县教育局组织的语文体验阅读培训,信息技术计算机培训,参加的市科技辅导员论文《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思考和研究》获市一等奖,《浅议班主任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获平昌县二等奖。

多次辅导学生参加市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室市级一、二等奖。

热心教科研,有一定的研究实践能力和经验。

七、研究对象云台小学九年级学生,三个班,共148人。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法为主,辅之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教育》、《行知文集》等相关杂志、书籍的阅读,吸收为成果,认为课前预习有很多作用,需要在我校研究。

2.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人数、课前预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问卷,把它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

3.经验总结法: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学生教学案例。

4.案例研究法:教学中以九年级语文课文教学作为案例研究,辅助课题研究。

九、基本的研究思路(一)研究步骤1、选题阶段:(2011年4月1日——2011年4月7日)2、申报阶段:(2011年4月8日——2011年4月10日)3、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实验方案、计划。

2)实验教师收集相关资料,理论学习。

3)确定实验班级,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

4)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学生预习指导情况。

本阶段成果为:《中学语文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报告》4、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1)预习方法研究:实验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文的预习方法,如精读课文应该怎样预习,语文园地应该怎样预习。

2)预习容研究:预习时应重点关注哪些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应设计哪些作业引导学生具体预习。

4)预习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5)预习方法指导研究:每个研究容都要有具体的学习资料、研究案例、研究总结及过程性资料。

本阶段的研究成果为:语文课前预习的指导方法、学生的预习作业、预习指导课的案例等。

5、总结阶段。

(2011年11月――2011年12月)1)整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汇编。

3)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1、课题研究报告。

2、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集、研究成果汇编或教育论文集等。

3、本课题研究中,学生的预习作业文集。

4、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

5、学生习得了有效的预习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6、教师掌握了科学的指导方法。

在预习方法、预习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优化了学生的预习过程,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

7、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得以提高。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良华《自学成材还是听讲成材》3、中央教科所编:《叶圣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4、春生《作业的革命》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大学欧阳芬、隆总主编6、《书生谈语文教学》河海大学书生著7、《行知文集》教育行知著备注: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将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