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

A
5
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
交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转换、重组和检验。
1.提出翻译重心转移的思想 2.提出 “功能对等” 的翻译原则 3.创立逆转换翻译方法
A
9
奈达的著作
奈达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250馀篇。
第一本专著是1946年出版的《<圣经>翻译》(Bible Translating) 最有影响的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和《翻译理论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楚。 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 问题。
A
8
奈达理论的贡献
奈达具有创见性的翻译理论和见解使西方翻译理论更加科学化 , 对人们的翻译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它标志着西方翻译理论 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其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A
10
T hanks!
10:30AM
September
2011
信息论交际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的活动翻译的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起到交际的作用交际论这个阶段的研究成就对于确立奈达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转换阶段
语义分析:理解 原文的语义和语 境
语言转换:将原 文转化为目标语 言
表达调整:根据目 标语言的习惯和规 范进行表达调整
校对修改:检查译 文是否准确、流畅 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重构阶段
表达选择:根据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风格选择适当的词汇、 语法和句式
文化转换:将原文的文化内涵 和背景转换为符合目标语言文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尤金奈达生平简介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翻译过程的解析 翻译策略与方法 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与影响
生平经历
尤金·奈达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并担任美国翻译协会主席 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动态对等
定义:动态对等是指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 能地接近。
重点: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
意义:动态对等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 间的差异时。
应用:动态对等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商业和科技等领域的翻译工作。
化背景的表达方式
理解原文:深入理解原文的 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
语言润色:对译文进行语言上 的润色和修饰使其更加流畅自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动态对等而非形式对等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群体来决定
读者反应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译文应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的选择、调整和重构以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1914年生于美国的俄克勒荷马州。

早年师从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布龙非尔德(Leonard Bloomfield)等语言学家。

毕业后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终生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这个名称的前身是“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后来为避免被人误解,改成功能对等。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要取得功能对等(奈达指的对等是大致的对等),就必须弄清何为功能对等。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见该书第25页。

]译文应在这些功能上与原作对等。

那么,怎样才算对等呢?奈达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

这就与在奈达之前大多数翻译研究者的观点相左。

传统上,人们总是将客观的语篇作为判断译文对错优劣的依据。

但奈达一下子把大权从语篇手中抢过来,交给了读者。

这一转手马上创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当时几乎陷入绝境的翻译研究者打开了眼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下子柳暗花明。

奈达这一发展当然是和他本人对翻译的研究有关。

但奈达并非闭门造车,功能对等自有其源头活水。

这活水就是当时语言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White
as snow”(白如雪,雪白) “White as frost”; “白如白鹭毛”、“ 白如蘑菇”等 “很白”或“非常白”
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译者就必须“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将例句 的近核心句表达形式传译后,得到译文 1,重 组后得到更佳的译文 2。
译文1:以前,筋疲力尽的旅游者到此就被挡去了去路,这地方 现在已经成了冬夏两季休假圣地,风光景物蔚为壮观。 译文 2:以前,每当筋疲力尽的游客们走到这个地方,就得止步, 不能前行;而现在,这里已经山河绮丽,景色迷人,是他们冬夏 度假的首选之地。
第一步:辨析句中每一个词的基本结构成分
第二步:说明内隐成分之间的关系
Bar 的受事者是 travelers’ way, 而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s 的受事者是 travelers,且是 this land的现存目的。
第三步:确定核心句
1.this land barred the way 2.travelers were weary 3.travelers was on the way 4.this land becomes a land 5.this land is for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 6.travelers spend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 7.this land is magic and wonderful

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或译文语言接受者,评判译文 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摘要:本篇文章首先阐述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再分析奈达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贡献和成就,探究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缺陷,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进一步了解奈达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引言:尤金奈达博士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之一。

奈达博士通过50多年的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在翻译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阶段和符号学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翻译理论传入中国,人们主要关注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尤其是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即信、达、雅。

自从奈达的美国翻译理论被传入中国后,一些中国的翻译研究学者便对此研究产生了极大浓厚的兴趣。

究其原因,是在于他创建的新翻译理论系建立于当代应用语言学、传播学、信息论、符号学、人类学研究的整体发展水平基础上,摆脱掉了许多以往传统翻译理论系研究方法中缺乏的研究经验,第一次系统地使现代翻译理论的研究工作达到了其某种特定意义基础上特有的科学性。

尤其是他首创的翻译理论动态分析对等于翻译理论标准读者的等效反应理论突破了中国静态翻译分析理论的固有研究理论范式,并提出了开放式的静态翻译分析理论实证研究,为引导我们逐步建立一套新时期的动态翻译研究理论模式体系提供了许多很有益处的新启示。

1.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分析奈达在20世纪40、50年代阶段的著作文章和会议论文写作,主要系统地结合现代翻译理论并从语言中的译词法理论和译句法方面深入阐述揭示了翻译语言的本质意义和语际翻译转化关系,试图由此找出一些更基本科学有效的现代语言翻译及其转换规律。

他提出的语言等级理论在这个历史阶段可能要远远比乔姆斯基理论早出现得。

第二阶段历时为10年多(1959-1969)。

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真正开始的理论文章之一是由他自己在1959年翻译出版过的专著《从圣经的翻译看翻译原则》,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正式结束的一书即是由他本人和泰伯合著翻译的专著《翻译理论与实践》。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和分析奈达(Eugene Nida)与纽马克(Newmark)的翻译理论,揭示两者在翻译理念、方法和实践上的异同。

奈达和纽马克都是翻译领域的杰出学者,他们的理论对现代翻译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奈达以其“动态对等”理论著称,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追求原文和译文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

而纽马克则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主张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本文首先概述奈达和纽马克的主要翻译理论,包括其核心理念、关键术语和具体应用。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翻译理论上的共性和差异,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影响翻译实践。

本文还将评估这两种理论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理解它们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价值,并为今后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奈达(Eugene Nida)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提出的翻译理论被誉为“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两个核心概念: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形式对等,也被称为字面对等,指的是译文尽可能地复制原文的语言形式,包括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

奈达认为,这种对等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文学价值的文献翻译,因为这些文献的语言形式本身就是其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奈达更加强调的是动态对等,也就是译文应该在传达原文语义和风格上达到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

他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原文,因此,翻译过程中应当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为了实现动态对等,奈达提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包括词汇选择、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调整。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 Eugene A. Nida “功能对等” 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 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 文的对等信息。(先思想内容,再文体风格)Biblioteka “功能对等”理论的三个部分:
1)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parts of speech) 实体(object) : book, women, ghost 事件 (event) : go, love, talk 抽象概念(abstract) : green, slowly, often 关系(relations) : conjunctions, prepositions
逆转换翻译理论(Back Transformation)
原文
检验
译文
转换
分析
重组
改变 调整 删减
3)用同构体(isomorphism)概念解释 社会文化语言符号
符号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任何一个符号, 无论是字、词、句成语这类语言符号, 还是手势、身体活动等语言外符号,或 是社会行为这类社会符号,都只有在它 本身所处的环境(系统)中才有意义。
现代交际理论
翻译的交际学理论
交际功能
二)“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
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关注形式和内 容,是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应。 接受语的信息应该尽可能和源语中的各种因素分别 对应。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以表达方式的 完全自然为目标,而且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 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它并不坚持读者只有 理解了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才能理解信息。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
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 其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
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楚。 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 问题。
— Eugene A. Nida
奈达在其核心理论——“功能对等”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 其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 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对等信息。首先是在思想内容方 面,其次是在形式风格方面。力求译文与原文在效果上达到 对等,即译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与原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基 本一致。
描写语言学阶段(1943年到1959年)
在这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法 现象和词法现象。他不是把语言差异当作 现象和词法现象。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作相同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
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 交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转换、重组和检验。
奈达翻译理论简述
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 )
尤金·奈达(1914--2011), 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 家。曾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 持翻译部的工作,并提出了自 己独特的翻译理论。
奈达特色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美国翻译理论之父尤金?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和原则。

本文通过介绍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并以Limbo为例,来阐释该理论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以及对翻译实践起到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奈达,动态对等,翻译实践,Limbo1. 引言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问世,对当时的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奈达的翻译理论中最有贡献的是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的主要思想是把中心放在译文的读者身上,要重视读者的反应,强调的是译文对目标读者或听众所起的作用2. 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20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的理论。

形式对等,很明显的,追求的是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尽可能的一致。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形式对等有许多的局限性。

因此,奈达把形式对等理论发展成了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

”,《翻译科学探索》,1964,2.1 动态对等翻译的层次性动态对等,即“从语义到语体,用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包含形式上的对等、意义上的对等和风格上的对等三个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地位和意义首先是形式上的对等,这是翻译时的最低标准,强调我们在做翻译时要字对字、句对句、概念对概念的对等,从而使得译语和源语之间实现字序、词性和句序上的完全对应意义上的对等是翻译的根本性的要求,是准确地传达信息的保障,在翻译实践中居于中心地位2.2 动态对等理论之于翻译实践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忠实于原文,力求译文的读者能够获得和读原文一样的感受。

动态对等要求译文能够在不同的语言形式中尽可能地完美再现原文的含义,限制翻译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奈达主张翻译时以意义为主,形式上做出退步,不仅合理,而且是必要的。

这与我国传统译论中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以及“得意忘形”的观点有相似的地方2.3 动态对等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动态对等理论和其它理论一样,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也就是说,它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和自然度,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 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理解和感受。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对原 文的文化内涵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调整,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境 和文化习惯。
奈达是谁?
奈达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 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介绍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应用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挑战与争议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未来发展
01
介绍
什么是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一种强调译文和原文在语义、语用和语篇层面上尽 可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它不追求形式上的对应,而是强调在翻译过程中 保留原文的信息和意义。
人工智能的视角
THANKS
感谢观看
语言动态性的挑战
词汇演变
句法结构 修辞手法
对等程度的问题
01
对等标准的界定
02
译文的可读性
03
不同文本类型的要求
05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未来发展
跨文化交际的视角
在未来发展中,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 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翻译中保留源语 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促进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语料库语言学的视角
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学翻译要求传达原文的意境、情感和美感,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在译文中实 现原文的语义、风格和文化的对等,使得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 读体验。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有助于保留原作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使 译文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的文学魅力。
在非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1 02

奈达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案例.

奈达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案例.
糊不清,就可以在文本中作些改变,除非原语文 本的目的就在于模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所指 意义的模糊不清可以保留,但用脚注说明这种模 糊不清的性质是有用的,而且在大多数实例中也 证明是恰当的;
• 3. 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译文在语义上和句法上非
常困难,有关的一般水平的读者有可能放弃对这 种困难设法加以理解,那就必须对译文作某些改 变并在导言或者脚注中表明那些改变的性质;
• 强调信息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
功能对等
•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
能对等》(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1986) 《语言、文化和翻译》(Language ,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1993)和《语言和文化——翻译中 的语境》(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2001)
一道翻译的文本(比如歌曲和歌剧),通常需要
• 在所有层面上进行许多调整:音韵学、词汇、句
法和话语。
• An elegant handwriting, like the elegant
hand that wrote it. I pushed it to one side and had another drink, I began to feel a little less savage. I pushed things around the desk. My hands felt thick and hot and awkward. I ran a finger across the corner of the desk and looked at the streak made by the wiping off of the dust. I looked at the dust on my finger and wiped that off. I looked at my watch. I looked at the wall. I looked at nothing.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

动态对等/功能对等
指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 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是用最切近、 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 信息。 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 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 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功能对等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为了 达到原文本与译本功能对等,可以采取一定的 方式弥补或调整。奈达还认为功能对等不是严 格意义上的逐字或逐句对等。“功能对等”理 论是一种比较客观的等效翻译理论,它追求译 文的效果,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 上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并把这一点 作为评价译文好环的标准.
交际翻译
纽马克承认话语的主要功能是交际, 正如学外 语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用来交际, 而不是用来 思考, 因此可以说交际翻译是一种使用更广泛 的翻译方法, 它更能为读者提供信息, 给他们以 劝告或号召他们行动。
语义翻译
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可能准确地 再现原文上下文意义及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 独特的表达方式 。
信息论例子
译文:“你打算以后要到什么地方去? 去找你那亲爱 的丈夫吗?”
她听了这种难堪的话,简直受不了。 “哦— — 我哪儿知道!”她辛酸激愤地说。“我还有丈
夫吗?” “实在不错,没有丈夫— — 照你那种意思,一点儿不
错,没有丈夫。不过你虽然没有丈夫,你可有朋友; 我已经打定了主意,非让你过个舒服日子不可,不管 你自己的意思怎么样。你待会儿回到家里,就能看见 我给你送去的那些东西了。
结语
(1)在形式与内容的问题上, 奈达和纽马克的观点 既有相同之处, 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奈达认为:内容优先于 形式的原则适合翻译 所有的文本.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由德国学者让·奈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等效”,即在翻译过程中,要求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等效。

奈达认为,通过对原文的分析和解构,翻译者可以理解原文的思想和意图,并将其准确地转化为译文。

根据奈达的观点,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使用适当的词汇和结构来表达原文的含义。

奈达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文化传递和交流的行为。

奈达提出了三个翻译原则,即“翻译为读者”、“翻译为现实”和“翻译为对等”。

首先,“翻译为读者”意味着翻译应该根据目标读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术。

其次,“翻译为现实”强调翻译应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来进行,以保持译文的时效性和可读性。

最后,“翻译为对等”指的是翻译应该在语言和文化的不同中寻求最佳的等效性,以使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相等。

在奈达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被强调。

奈达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翻译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来进行翻译。

因此,奈达认为,译者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人,而是一种文化中介和创作者。

然而,奈达的翻译理论也有一些问题。

首先,奈达的等效理论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人判断。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同的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得出不同的译文,导致译文的多样性。

其次,奈达的翻译理论忽视了翻译的政治和权力关系。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交流,而且也是一种权力关系的体现,翻译者的选择和判断受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总的来说,奈达翻译理论对于翻译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强调有积极意义,但在具体操作上仍需兼顾客观性和客观规则。

翻译者应该在创造译文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

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

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在翻译理论的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家提供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奈达和纽马克是其中最著名的两位理论家。

他们在翻译领域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影响了现代翻译理论和实践。

本文旨在比较和分析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和方法,探讨它们的异同以及它们可以为翻译实践和教育带来的启示。

一、奈达的翻译理论奈达是20世纪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

他认为翻译应该是一个文化的交流过程,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或词语的替换。

他主张翻译应该注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即传达源语言意义的同时,也要保持目标语的文化和风格特征。

他建立了“动态对等”和“跨文化适应”等重要翻译概念。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的交互作用,翻译过程应该尊重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特征,避免出现过度文化低头和过度文化抬头的现象,形成恰当的文化平衡。

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纽马克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反对了奈达的“动态对等”和“跨文化适应”理论。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功能转换,不需要考虑文化差异。

他提倡翻译需要满足目的语文化环境的语用需求,并通过翻译来达成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交际目的。

他强调翻译需要注重语言的功能、规范和习惯用法,而不是纠缠于语言的形式和词汇的对应关系。

三、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比较两位理论家的观点存在显著的区别。

首先,他们对翻译对象的认识不同。

奈达认为翻译应该是跨文化交际,注重文化因素、词汇的多义性。

而纽马克则认为翻译是语言功能转换,更注重语用环境。

其次,两位理论家在语言层面上的关注点不同。

奈达主张翻译是跨文化交际,强调译文的文化因素,而纽马克则更加注重翻译所需的语言功能、规范和习惯用法。

四、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给翻译实践和教育带来的启示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都带来了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从奈达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应该是一种双向的文化交流,尊重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特征。

因此,在实践中,中译英或英译中时,译者应该注重文化差异和语言风格的不同。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是由20世纪50年代英国外语学家约翰·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被视为对传统的文本对照翻译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奈达翻译理论基于语言、社会、文化等跨学科的思想,强调翻译的表达功能和文体特征,注重原文的内容、文化背景以及读者的需要,批判性地发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符合目标语文化特点的翻译技巧以及新的翻译方法,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奈达翻译理论反对将翻译视为一种“文本对照”的传统观念,而是倡导从文化角度出发,将翻译视为一种把原语文化转换为目标语文化的活动。

奈达宣称“翻译不是一种文字狗,而是一种文字艺术”,把翻译看作对原文的创造性重组,而非对原文的单一重复。

他认为,翻译的任务是补充原文,使原文的思想成分通过一种新的形式达到一种符合目标语文化的表达效果。

因此,奈达强调翻译的表达功能,提出“意群”概念,将翻译视为一种综合考虑宏观素材、原文文体特征、译文读者要求等多种因素以实现关联翻译的过程。

奈达翻译理论把翻译从盲目的文本对照解放出来,从文化角度出发,强调原文内容、文化背景以及读者的需要。

奈达认为,翻译必须重新创造原文的意义,把原文的思想成分传达给目标语文化的读者,而不是仅仅复制原文的形式。

所以,翻译时需要考虑原文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如文化习俗、思维习惯、概念表达等。

在翻译中,应该考量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以达到符合目标语文化特点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总之,奈达翻译理论以多学科的视角,强调翻译的表达功能,提出以实现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是对传统的文本对照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NEXT
01
总之,尤金·奈 达的翻译理论是 一种以交际功能 和读者反应为核 心的理论
动态对等
02
他强调了翻译过 程中对等的重要 性,并提出了"最 贴近的自然对等" 的概念
03
这种理论对于指 导翻译实践具有 重要的意义
-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THESIS DEFENSE POWERPOINT
XXXXXXXXXX
-
1 功能对等 2 动态对等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1
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 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 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在西方
翻译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2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 包括"功能对等"和" 动态对等"两个方面
1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是指翻译的文本应该在语言和语义上与原文本保持一致,从而能够达到与原文本 相同的功能和效果。这种理论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即翻译应该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 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指导老师:XXX
答 辩 人 :XXX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语法对等、语义对等和风格对等。词汇对等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词汇应该与原文本中的词汇保持一致,从而避免歧义和误解。语法对等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语法结构应该与原文本的语法结构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原文本的流畅性 和准确性。语义对等是指翻译文本应该与原文本在语义上保持一致,从而避免误解和歧义 。风格对等是指翻译文本应该与原文本在风格上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原文本的个性和特点
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认为,翻译应该追求自然 、流畅的效果,而不是刻意的模仿或生硬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理解原文本的 文化背景、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最贴近的表达方式

奈达的翻译理论

奈达的翻译理论

第四步:说明各个核心句子的关系
A.核心句 3 修饰 1 的受事者 way,核心句 2 修饰 核心句3实施者 B.核心句 5 与 7 是并列关系。核心句 6 是 5 的目的。 核心句 5 和 7 是 4 的所指,指 this land C.核心句 1 和 4 是对比关系
第五步:连接各个核心句,重述为近核心句表达形式
• 3.第一次将读者反应考虑到翻译标准中来。奈达 是世界翻译史上最早将“读者对等反应”作为翻 译准则之一的学者之一。奈达的“读者对等反应” 论拓宽了我们理论研究的视角,并完全改变了中 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的静态分析模式,从而使我 们能够从宏观上对待翻译研究;更为重要的是给 现代翻译研究创造了一个新的术语。
奈达对翻译科学的贡献
1.将信息理论及符号学应用到翻译研 究中 并提出了新的翻译原则“功能对 等”。 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拓 宽了我们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种 全新的翻译研究方法,启发我们的思 想,帮助我们发散我们的思维,克服 呆板的翻译机制的弊病。
• 2.将最新的语言学成就应用的翻译理论中。奈达 是最早将现代语言学方法应用与分析和研究翻译 过程模式的翻译理论家之一。奈达的翻译过程模 式将我们从传统的直译和意译之争中解救出来。 这一模式鼓励其他的翻译理论家们思考翻译过程 当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以使得其翻译研究更加 科学 。
功能对等:要求接受者和讯息之间的关 系应与原来的接受者和讯息间所存在的 关系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 所谓功能对等,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 接受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 发语的信息。。动态对等的目的是希望 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 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 本上相同,它把焦点放在了两种效果之 间的对等上。
• 2.奈达采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核 心句的概念,将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尽可能科学有效地精简原文中的信息,使得结构 简单、核心意义清晰;第二,将源语言意义以最 简单的结构模式转换为目的语。第三,产生与目 的语文体及语义对等的表达。尽管这一理论在翻 译的某些方面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如:在源语 言意义的理解方面),但仍然在理论构建上有一 定的弱点。再者,这一理论对某些文章的翻译实 践是否有效仍然是一个问题。

奈达翻译理论评述

奈达翻译理论评述

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
的享受”
---矛盾
一、如何获知原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 二、谁是评判者 三、不同读者反应不同,以谁为标准
奈达翻译理论评述
--动态对等的建立基础
阿诺德认为只有精通源语和译入语的读者才有资格做出评判。
纽曼认为做出评判的人应该是一般读者。
“但要获得译文的成功与否,不仅要分析译文 为之服务而又不懂原文的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对译 文质量的看法,而且还要了解专家的评价…… 这些专业人员懂 原文,也有搞创造性翻译的经验,而且,他们非常了解形式和内容 这两方面的交际目的。”
动态对等原则下的形式调整
内容对等,非形式对等
特殊文学形式(诗歌)
韵文形式 希腊语的六音步诗 五音步诗
语义上为离心结构的表达方式
束紧你思想的带子
做好思想准备
结构之间的意义(特殊文化词汇)
பைடு நூலகம்
奈达翻译理论评述
--动态对等的建立基础
建立基础:等效论
“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之原文无异。” ---马建中
“文学翻译应该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
要获得自然的 翻译效果,语 言要做出调整
语法 符合接受语言的必要语法结构
{平行词汇 river, tree
词汇 具有相同功能的不同客体 book
特殊文化对象词汇 Jubilee福年
自然的翻译还 要适合不同的 文化层面
词类 语法类别 语义类别 篇章类型 文化语境
自然的翻译 ( 特定信息的语境 )
{ 避免严重异常现象
奈达翻译理论及评述
奈达“对等原则”翻译理论
注重形式对等的主导原则 注重动态对等的主导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7
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其 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
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楚。 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 问题。
T hanks!
10:30AM
September
2011
奈达翻译理论简述
A
1
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 )
尤金·奈达(1914--2011), 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 家。曾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 持翻译部的工作,并提出了自 己独特的翻译理论。
A
2
奈达特色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第一本专著是1946年出版的《<圣经>翻译》(Bible Translating) 最有影响的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和《翻译理论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A
10
A
4
描写语言学阶段(1943年到1959年)
在这一阶段,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法 现象和词法现象。他不是把语言差异当作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作相同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A
5
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
交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转换、重组和检验。
A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息论
交交际际论论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 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 语言的信息的活动
翻译的目的是通 过传递信息,起到 交际的作用
这个阶段的研究成就,对于确立奈达在整个西方 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Eugene A. Nida
奈达在其核心理论——“功能对等”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
其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 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对等信息。首先是在思想内容方 面,其次是在形式风格方面。力求译文与原文在效果上达到 对等,即译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与原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基 本一致。
A
8
奈达理论的贡献
奈达具有创见性的翻译理论和见解使西方翻译理论更加科学化 , 对人们的翻译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它标志着西方翻译理论 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其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提出翻译重心转移的思想 2.提出 “功能对等” 的翻译原则 3.创立逆转换翻译方法
A
9
奈达的著作
奈达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250馀篇。
A
3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