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氮循环耦合机制相关文献汇报(中英文)

合集下载

生态学 碳氮循环

生态学 碳氮循环

在各样地内随机设置5个1m×1m的凋落物收集器,每月 底收集落在收集器上的凋落物,装入塑料袋内带回实验 室,区分针叶、阔叶、落枝、落花、落果、树皮及其碎 屑物等组分,在80°C恒温条件下烘干48h后称量。取部 分样品粉碎后测定有机C、全N、全P、全K、Ca和Mg。
➢ 实验样地的布置; ➢ 模拟氮沉降试验; ➢ 油松林土壤不同层次理化性质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油松林凋落物量及养分归还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油松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油松林主要树种新生叶比叶面积、养分含量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油松林不同组分土壤呼吸动态特征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主要氮素转换过程的动态特征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氮沉降对油松幼苗生物量分配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Quercus liaotungensis
Corylus mandshurica
Swida bretchneideri
➢ 实验样地的布置; ➢ 模拟氮沉降试验; ➢ 油松林土壤不同层次理化性质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油松林凋落物量及养分归还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油松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油松林主要树种新生叶比叶面积、养分含量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油松林不同组分土壤呼吸动态特征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主要氮素转换过程的动态特征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氮沉降对油松幼苗生物量分配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表1:油松人工林不同氮处理样地的主要林分和立地特征本底值 Tab1: Background values of the stand and site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nitrogen treatments plots of artificial Pinus tabulaeformis forest

基于土壤微生物的碳氮互作效应:综述

基于土壤微生物的碳氮互作效应:综述

基于土壤微生物的碳氮互作效应综述单文俊1,王庆贵1,2,闫国永1,2,邢亚娟1,3(1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150080;2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哈尔滨150040;3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81)摘要:土壤微生物在养分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为陆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提供动力。

碳(C)、氮(N)元素是构成生物基本骨架和能量代谢最基本的元素,其循环关系到生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C 、N 元素有着明显的相互作用,环境中C 、N 浓度的变化会促使其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功能改变。

笔者从CO 2浓度升高、黑碳添加和N 沉降加剧出发,总结了环境条件变化对微生物C 、N 的影响;分析了现实环境背景下土壤微生物C 、N 的相互作用,探讨微生物C 、N 的内在联系,为微生物C 、N 耦合及生态系统C 、N 耦合提供参考依据。

并提出,今后在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中,应当根据地域和时空的差异建立多个研究模型,深入研究微生物C 、N 与环境中C 、N 的关系,注重生态系统C 、N 耦合的同时,也要注重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特别是与植物之间的C 、N 耦合。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CO 2浓度升高;N 沉降;相互作用;碳氮耦合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asb16010056Interaction Effects of Soil Microbial Carbon and Nitrogen:A ReviewShan Wenjun 1,Wang Qinggui 1,2,Yan Guoyong 1,2,Xing Yajuan 1,3(1Colleg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2College of Forestry,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3Institute of Forestry Scienc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81)Abstract:Soil microorgan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utrient cycling,which can provide power for terrestrial ecosystems energy flow.Carbon(C)and nitrogen(N)element constitute the basic biology skeleton and biological energy metabolism,and the circulation of these two elements are related to the biological growth and stability of ecosystem.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soil microbial C and N element have obvious interaction,and C and N concentration change in environment would lead to the change of the two elements in the soil,and resulting in the change of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function.This article,from the research points of elevated CO 2concentration,the adding of black carbon and N deposition increase,summed up the influence of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microbial C and N,analyzed the interaction of soil microbial C and 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alistic environment,discussed the inherent relation of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黑龙江省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模拟N 沉降的响应”(ZD2014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兴安岭北方森林细根动态和形态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4157513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兴安岭北方森林生态系统对N 沉降增加的响应”(3137049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对N 沉降增加的响应”(311704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气候变化背景下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土壤碳汇变化机理”(31070406);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A 类项目“东北森林国家级保护区植物群落和土壤生物调查”(2014FY110600)。

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氮平衡模拟 耦合和政策评估

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氮平衡模拟 耦合和政策评估

二、碳氮耦合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二、碳氮耦合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碳氮耦合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有机碳和 氮的相互转化以及其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储存和释放。在中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 态系统中,碳氮耦合循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性质、植被类型等。
三、碳源汇效应
三、碳源汇效应
材料和方法
材料和方法
本次演示从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作用、耦合模拟实验的设计、数据 采集和处理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碳氮循环功能耦合的研究材料和方法。在森林 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同时吸收氮素进行同化 作用。
材料和方法
动物和微生物则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碳分解为无机碳,同时释放出氮素。此 外,还有各种形式的氮素流动和碳氮循环过程中的非线性关系等复杂问题需要解 决。因此,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功能耦合对于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运 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结果与讨论
能耦合的具体影响及其应对策略仍需加强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未来研究应 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方法,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 环功能耦合的长期定位观测;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功 能耦合的机制和规律
结果与讨论
;3)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开展大尺度研究,评估气候变化 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功能耦合的影响等。
五、结论
五、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氮平衡模拟、耦合和政策评估进行研 究,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未来研究方 向应包括:(1)加强针对特定区域的碳氮平衡模拟研究,为因地制宜地制定农 业政策提供科学依
五、结论
据;(2)综合考虑多种环境因素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影响;(3)完 善政策评估体系,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准确衡量政策实施效果;(4) 重视科技创新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

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功能耦合研究综述

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功能耦合研究综述
第 26 卷第 7 期 2006 年 7 月
生态 学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 26, No. 7碳氮循环功能耦合研究综述
项文化, 黄志宏, 闫文德, 田大伦, 雷丕锋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研究室, 长沙 410004)
摘要: 在大气 CO2 浓度升高和氮沉降增加等全球变化背景 下, 森 林生态 系统减 缓 CO2 浓度升 高的作 用及其 对全球 变化的 响应 和反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相互作用及功能耦 合规律的研 究是揭示这 些不确定 性的基础, 也是反 映森 林生态系统生物产量与养分之间作用规 律, 涉及林 地持 久生 产力( sustainability of long- term site productivity) 的生态 学机 理问题。 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耦合作用表现在林冠层光合作用的碳固定过 程, 森 林植物组 织呼吸、土壤凋落 物与土壤 有机质分解、 地下部分根系周转与呼吸等碳释放过程, 这些 过程存在反馈机理和非线性作用, 最终决定森林生态 系统的碳平衡。着重在生态 系统尺度上, 综述了碳氮循环耦合作用研究的 一些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碳循环; 氮循环; 非线性作用; 功能耦合 文章编号: 1000-0933( 2006) 07-2365-08 中图分类号: S7181 55 文献标识码: A
生态系统碳 氮获 取能 力对生 物有 机体 生物 量维 持和 构建 十分 重要[ 11] 。 生态 化学 计量 学 (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原理表明, 有机体中碳氮维持一定的比例关系[1, 12] 。氮是生物化学反应酶、细胞复制和大分子蛋 白质的重要组成元素, 有机物质的形成需要一定数量的氮, 植物吸收同化碳、氮的过程密切相关[ 13] 。但不同 有机体的碳氮比( CPN) 因其氮含量不同而异, 如植物组织主要由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 其 CPN 较高, 在 200~ 1000 之间; 土壤有机质是由死微生物体、无机氮和活的有机分子构成, 其 CPN 较低。CPN 可以用作反映植物养 分利用效率的指标, 控制植物碳生产( carbon production) 与养分吸收、植物向土壤归还有机物质与养分过程[ 12] , 对生态系统中碳氮利用、贮存和转移起着决定作用[ 1] 。因此, 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与氮循环紧密相连, 表现 出相互耦合作用[ 14, 15] 。

土壤碳氮循环的耦合白娥

土壤碳氮循环的耦合白娥

土壤碳氮循环的耦合白娥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土壤碳氮循环一直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灌区包气带-地下水系统碳氮耦合滞留-释放-输移机制与效应_概述说明

灌区包气带-地下水系统碳氮耦合滞留-释放-输移机制与效应_概述说明

灌区包气带-地下水系统碳氮耦合滞留-释放-输移机制与效应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灌区包气带是指土壤中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或者人工引水造成的气体充填带。

地下水系统中碳和氮元素的耦合滞留、释放和输移机制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土壤肥力以及水质污染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灌区包气带-地下水系统碳氮耦合滞留-释放-输移机制及其效应,并通过实例研究分析来加深我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引言、灌区包气带-地下水系统碳氮耦合滞留-释放-输移机制、灌区包气带-地下水系统碳氮耦合滞留-释放-输移效应、实例研究分析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概述,详细描述灌区包气带-地下水系统中碳氮耦合滞留-释放-输移机制及其效应。

通过对实例研究的分析,我们将展示该机制对生态环境、土壤肥力和水质污染等方面的影响,并为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和建议。

这将有助于增进我们对灌区包气带-地下水系统中碳氮循环过程的理解,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灌区包气带-地下水系统碳氮耦合滞留-释放-输移机制2.1 碳氮耦合滞留机制灌区包气带-地下水系统中的碳氮耦合滞留机制指的是碳和氮在土壤孔隙中相互作用并停留的过程。

当有机物和肥料施加到土壤中时,其中的有机碳会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形成有机质团聚体。

这些聚集体可以通过离子交换和表面化学反应来吸附和蓄积氮化物,并且其中的微生物活动也会对碳氮耦合滞留起重要作用。

因此,在灌区包气带-地下水系统中,通过不同的滞留过程,如颗粒运移、吸附反应、微生物转化等,碳和氮可以以不同的速率被固定在土壤中。

2.2 碳氮耦合释放机制灌区包气带-地下水系统中的碳氮耦合释放机制指的是已经固定在土壤中的碳和氮向地下水中释放的过程。

这种释放可能由于多种因素引起,如土壤湿度、温度、有机物含量和微生物活性等。

当土壤湿度较高时,土壤中的有机质团聚体会溶解或发生颗粒脱落,导致碳和氮释放到地下水中。

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响应机制的研究

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响应机制的研究

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响应机制的研究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大气污染的不断加剧,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碳和氮元素在生态系统中是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转化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响应机制进行综述和分析。

一、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从大气中吸收、转移、储存以及释放的过程。

它包括大气-陆地系统的碳交换和陆地-水系统的碳交换两个部分。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碳源之一,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生物质,并将一部分储存于土壤中,形成土壤有机碳。

此外,植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也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形成生态系统与大气的碳循环。

生态系统氮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氮元素的吸收、转移、储存以及释放的过程。

氮元素在生态系统中既是气体又是溶解物和有机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转换和转化关系极为复杂。

大气中的氮气通过生物固氮和工业固氮作用形成固定氮,并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输入到陆地和水体中,供生态系统利用。

当植物和动物死亡或叶落等有机物体分解时,氮回归土壤和水体中,也可再次利用。

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关键是氮素的转换和各有机物之间的转化。

二、碳氮循环的响应机制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气候变化、陆地利用、生物多样性和化学气体污染等。

碳和氮元素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础元素,它们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当人类活动过度、气候变化或工业污染等额外影响出现时,生态系统循环也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

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最为显著。

气候变化会导致土壤温度、湿度以及植被类型和分布范围等方面的变化,进而影响碳和氮元素的吸收、释放和转换。

世界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冰帽不断融化,大量的冰川水注入到海洋中,增加海洋中的碳氮含量,引起海洋生态系统氮素比例失调,影响生物生长和生态平衡。

文献翻译——超级电容器用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精品模板

文献翻译——超级电容器用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精品模板

基于溶胶-凝胶过程和KOH活化方法的超级电容器用富氮掺杂多孔碳摘要: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优良电容性能的超级电容器电极用富氮掺杂多孔碳材料(Nitrogen-doped porous carbon ,NPC)是聚丙烯酸和甲醚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通过溶胶—凝胶过程,在常温下静置24小时,接着在N2氛围下,于350℃煅烧、500℃碳化各一小时,用不同比例的KOH在700℃活化两小时而制备的。

NPC的孔容和表面化学组成可由KOH活化步骤控制,随着活化比例的增大,NPC的比表面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14。

2 m2g—1增加到最高2674 m2g—1,氮元素的含量则从20。

3%减少到8.8%。

实验表明,活化比例为1:1。

5时,达到最理想效果.氮元素的存在使得多孔结构的NPC在1M硫酸溶液中具有很好的电化学性能:电流密度为0.2 Ag-1时表现出高达280 Fg—1的比容量、优良的倍率特性(电流密度15Ag-1时仍有154Fg—1),以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9000次循环后没有电容量损失)。

这些特性使得这种NPC很有希望成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关键词:氮掺杂;多孔碳;溶胶—凝胶过程;活化;超级电容器1介绍基于双电层电容器中的电化学电荷调节(充放电机制)和法拉第过程(赝电容效应)的电化学电容器,是大电流充放电用电设备和混合动力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1—6].为了改善电化学电容器的比容量性能,通过加入大量的表面电活性物质来引入赝电容并且同时增加双电层电容的容量,这一方法是极为有效和有意义的 [2—12]。

R。

Kotz[3], A。

Burke[4],F.X.Wang[6],T。

X。

Ma[8]和E。

Frackowiak [12]等人在它的工作原理、现今应用和将来发展趋势及前景方面提供了更多细节信息。

多孔碳材料作为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的重要可选材料之一,因其多孔的结构、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优良的电导率、低廉的成本以及易于制备的特点,因而可能是增加超级电容器比容量的最理想材料[3-6,8,12-16]。

陆地生态系统氮状态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研究进展_1

陆地生态系统氮状态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研究进展_1
碳循环与氮循环是密切联系的统一过程, 它们在叶片水平、整个植物水平和生态系统水 平上都紧密耦合。在叶片水平上, 植物叶片的光合能力和暗呼吸与叶氮含量相联系; 在整个 植物水平上, 叶氮含量与根系对氮的吸收和同化产物的分配有关; 在生态系统水平, 即大 气- 植物- 土壤连续体( Soil- Plant- Atmosphere Continuum, SPAC) 中, 植物和土壤通过植物光 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植物 N 的吸收、土壤中凋落碳和氮的输入与分解以及氮矿化和氮沉降 等一系列过程相互作用。尽管氮循环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通量的研究非常重要, 但是 以往的研究更多的注重了 CO2 浓度、温度和水分等物理因子的影响, 同时由于对其机理过 程的相对模糊, 目前关于氮对碳循环影响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
4期
任书杰 等: 陆地生态系统氮状态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研究进展
61
共同确定。但在大气 CO2 浓度升高的条件下, 叶片中较低的氮就能维持一定的光合能力 [38]。 大田的观测已经证实, 通过升高大气中 CO2 浓度提高根冠比[39]。
3.4 碳氮耦合影响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一些研究指出, 碳- 氮耦合过程会影响生态系统对大气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在大气 CO2
表 1 陆地生态系统中氮素的主要来源 Tab.1 Ter r estr ial nitr ogen main cr eation
由于闪电而固定的氮为 3 ̄5.4Tg N/年[9,10]。尽管这个数量与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固氮 作用相比很小, 但是对于没有其它氮素来源的生态系统却是相当重要。
因为氮素往往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所以在生态系统中, 尤其是人工生态系统如农 田、果园中常常施入大量的氮肥。在 1995 年, 为食品生产和其它工业活动所合成的氨态氮为 100Tg[11], 其中大约 86%被用来生产肥料。

化学文献汇报

化学文献汇报

强碱,代替最早使用的氨基锡烷。
反应机理
展望
• 对反应所用溶剂的研究发现,对于某些底物来说,甲基吡咯烷酮和二 甲基乙酰胺等非质子溶剂可以促进 β-氢消除一步发生。以及非质子 非极性溶剂(如间二甲苯)虽不能很好地溶解反应用碱叔丁醇盐,此 类溶剂仍是此反应最好的溶剂。
2.铜催化的C--N偶联反应


碳--氮偶联反应
柳海鹏 2014-12-23
碳--氮偶联反应
1.Buchwald–Hartwig偶联反应
2.铜催化的C--N偶联反应
1.Buchwald–Hartwig偶联反应
Buchwald–Hartwig偶联反应(布赫瓦尔德-哈特维希反应), 又称Buchwald–Hartwig反应;Buchwald–Hartwig交叉偶联反应 Buchwald–Hartwig胺化反应钯催化和碱存在下胺与芳卤的交叉偶联反
题。在这部分工作中,最突出的还是Buchwald课题组发展的二胺配体
经过大范围的比较和蹄选,特殊结构的二胺配体可以很好的与CuI组合
催化芳基卤化物与一级酰胺和二级环状酰胺的偶联反应。
反应机理
• C-N偶联反应的反应机理
反应机理
谢谢观看
好地进行碳氮偶联反应,反应条件非常温和,也充分体现了这样一类铜
配合物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
历史

对于铜催化的酰胺类化合物的碳氮偶联反应,配体的引入更是起
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部分工作也是研宄相对较多较系统的碳氮
偶联反应。一是因为酰胺化合物芳基化的产物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
值,二是用钯催化碳氮偶联的方法在反应适用范围和效率上都存在问
历史

1998年,马大为课题组报道了铜催化的卤代芳烃与α -氨基酸或β-

微生物氮碳转化耦合

微生物氮碳转化耦合

微生物氮碳转化耦合微生物氮碳转化耦合是指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参与氮和碳的转化过程,这些过程相互影响,共同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氮碳转化过程包括氮循环和碳循环,微生物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氮碳转化耦合的机制、生态意义以及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一、微生物氮碳转化耦合的机制1.氮循环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包括氮固定、氨氧化、硝酸盐还原、硝酸盐反硝化和硝酸盐异化等环节。

微生物在这些环节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固氮微生物将氮气转化为可利用的氨,氨氧化微生物将氨氧化为硝酸盐,反硝化微生物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

2.碳循环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另一个关键过程,包括碳的吸收、固定、释放和转化等。

微生物在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分解有机物质、释放碳dioxide(CO2)等。

土壤微生物群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促进碳循环。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代谢途径固定和释放碳,影响生态系统的碳平衡。

二、微生物氮碳转化耦合的生态意义1.促进生态系统稳定性微生物氮碳转化耦合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氮和碳在生态系统中得以循环利用,为生物体提供养分和能量来源。

此外,微生物在氮碳转化过程中还能调节土壤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环境因素,为其他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

2.调节温室气体排放微生物氮碳转化过程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硝酸盐还原微生物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降低土壤中硝酸盐含量,从而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释放碳储存于土壤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三、微生物氮碳转化耦合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1.土壤污染治理微生物氮碳转化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例如,利用微生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转化为无害或低毒性形态,降低土壤污染程度。

此外,通过调控微生物氮碳转化过程,还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率,促进土壤修复。

氮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3

氮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3

第23卷 第8期2008年8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S I N E ART H SC I ENCEVol .23 No .8Aug .,2008文章编号:100128166(2008)0820874210氮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3彭 琴1,2,董云社13,齐玉春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 要:碳氮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关键的两大生源要素,它们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中不仅各自对全球变暖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两者的循环过程显著耦合,互相影响各自的作用和效果。

从氮元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土壤呼吸作用影响的角度入手,综述了氮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和碳排放这两个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特征和机理,分析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对氮素变化响应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相关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关 键 词:氮;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碳固定;碳排放中图分类号:X144;S154.4 文献标志码:A1 引 言自然状态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植物光合作用的碳固定和植物呼吸、土壤呼吸的碳排放[1],其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总初级生产力(GPP ),扣除同期的植物自养呼吸(R A )形成净初级生产力(NPP ),即构成陆地生态系统的净碳固定,土壤呼吸(R S )过程产生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净输出,净初级生产力与土壤呼吸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两大碳循环关键过程[2]。

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过程和影响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未来大气CO 2和其它温室气体含量的重要基础[2]。

在碳循环过程的各影响机制中,氮输入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为,一方面,氮元素作为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酶和叶绿素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碳元素同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两大生源要素[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 2的同时亦需要从土壤中吸收适量的可利用氮素构成生命有机体,碳氮元素在植物有机体内以及土壤中常常维持一定的比例关系[4],这个比例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植物碳生产以及植物向土壤归还有机物质等碳循环关键过程,并影响着植物体内碳的积累与分配[5],决定着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

微生物驱动的碳氮硫循环及其耦合机制

微生物驱动的碳氮硫循环及其耦合机制

微生物驱动的碳氮硫循环及其耦合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生态系统过程。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吸收营养物质,参与了地球上最基本的三个循环:碳循环、氮循环和硫循环。

这些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微生物驱动的碳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之一。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将复杂的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进而参与碳循环。

这个过程中,微生物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它们在食物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在碳循环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从而影响了土壤的肥力。

其次,微生物在氮循环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通过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将氮气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参与氮循环。

此外,微生物还能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为植物和其他生物提供氮源。

这些过程不仅影响了土壤的肥力,还对水体和大气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微生物在硫循环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通过吸收硫化物,将其转化为硫酸盐,从而参与硫循环。

这些过程不仅影响了土壤的性质,还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了影响。

例如,硫酸盐可以影响海洋环流和全球气候变化。

最后,微生物驱动的碳氮硫循环的耦合机制也是非常复杂的。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这三个循环的过程和结果。

例如,氮循环和硫循环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当硫循环受到干扰时,可能会影响到氮循环的速度和效果。

此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影响了碳循环和氮循环的速度和效果,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总之,微生物驱动的碳氮硫循环及其耦合机制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之一,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

人类 自然耦合系统氮循环研究 中国案例

人类 自然耦合系统氮循环研究 中国案例

结果与讨论
利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方法,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功能耦合的长期定 位观测;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功能耦合的机制和规律; 3)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开展大尺度研究,评估气候变化对森 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功能耦合的影响等。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功能耦合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已有研 究成果和不足之处,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对森林生态系 统中各组成部分的作用、耦合模拟实验的设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等方面的系统阐 述,认为当前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争议需要进一步深 入探讨。
材料和方法
材料和方法
本次演示从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作用、耦合模拟实验的设计、数据 采集和处理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碳氮循环功能耦合的研究材料和方法。在森林 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同时吸收氮素进行同化 作用。动物和微生物则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碳分解为无机碳,同时释放出氮素。
结论
未来研究应注重观测实验与模拟研究相结合,加强大尺度、长期定位观测和 比较研究,深入探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功能耦合的机制和规律,为森林生态 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和影响不断加深,人类—自然耦合系统的平衡和 稳定逐渐受到重视。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好处,如空气 净化、土壤保持、水源供给等。本次演示将探讨人类—自然耦合系统中生态系统 服务间的关系,以期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参考。
1、农业活动与氮循环:农业活动是中国氮素循环的重要驱动力。研究农业活 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探索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对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降低氮素 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碳氮耦合及养分利用对其调控

碳氮耦合及养分利用对其调控

碳氮耦合及养分利用对其调控英文回答:Carbon-Nitrogen Coupling and Nutrient Availability.The cycling of carbon and nitrogen is closely linked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these nutrients can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plant growth and ecosystem function. Carbon-nitrogen coupling refer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vailability of carbon and nitrogen, and how this relationship affects the cycling of these nutrients.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s carbon-nitrogen coupling is the availability of nitrogen. Nitrogen is an essential nutrient for plants, and its availability can limit plant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When nitrogen is limiting, plants will allocate more resources to acquiring nitrogen, such as by increasing the production of enzymes that can fix nitrogen from the atmosphere. This increasedallocation to nitrogen acquisition can lead to a decreasein the amount of carbon that is allocated to growth and reproduction.The availability of carbon can also affect carbon-nitrogen coupling. When carbon is limiting, plants will allocate more resources to acquiring carbon, such as by increasing the production of photosynthetic enzymes. This increased allocation to carbon acquisition can lead to a decrease in the amount of nitrogen that is allocated to growth and reproduc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and nitrogenavailability can also be affected by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availability of water and phosphorus. Water isessential for plant growth, and its availability can affect the uptake and utilization of nutrients. Phosphorus is also an essential nutrient for plants, and its availability can affect the cycling of carbon and nitrogen.中文回答:碳氮耦合和养分利用。

CaO_耦合掺氮生物质炭对NO_吸附的机理研究

CaO_耦合掺氮生物质炭对NO_吸附的机理研究

DOI: 10.19906/ki.JFCT.2023020CaO 耦合掺氮生物质炭对NO 吸附的机理研究王 莹1,顾明言1,陈 萍1,* ,汪辉春1,张 萌1,汪 一2(1. 安徽工业大学 能源与环境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02;2. 华中科技大学 能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4)摘 要: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探究了不同含氮生物质炭以及CaO 耦合掺氮生物质炭对NO 吸附性能的影响。

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掺氮生物质炭在N-down 吸附方式下对NO 吸附效果更好,且掺杂N-5生物质炭(CN-5)较其含氮基团生物质炭对NO 的吸附能更高,其吸附能为−41.22 kJ/mol 。

CaO 显著提升了生物炭对NO 的吸附能力,且CaO 耦合含N-5生物质炭(CaO/CN-5)的基底作为电子供体为NO 提供更多电荷,其吸附能比CN-5高出216.862 kJ/mol ,CaO 和N-5基团耦合作用下显著提高生物炭的吸附性能。

生物炭表面NO 的吸附量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增加含N-5生物质炭的数量对NO 的吸附更有利,而CaO 的耦合进一步提高了CN-5表面NO 的吸附量,在273 K 时,CaO/CN-5体系的吸附量可以达2.846 mmol/g 。

关键词:生物质炭;含氮基团;CaO ;NO ;N-5中图分类号: TK6 文献标识码: A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NO adsorption by CaO coupled nitrogen-doped biocharWANG Ying 1,GU Ming-yan 1,CHEN Ping 1,*,WANG Hui-chun 1,ZHANG Meng 1,WANG Yi2(1. Schoo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Ma'anshan 243002,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ergy Coal Combustion ,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In this stud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ous biochars and CaO-coupled nitrogen-doped biochar on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NO.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nitrogen-doped biomass char had a better adsorption effect on NO under N-down adsorption mode, and the adsorption energy of N-5 biomass char (CN-5)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itrogen-containing biochar, and its adsorption energy was −41.22 kJ/mol. CaO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biochar to NO, and CaO coupled with the substrate containing N-5 biochar (CaO/CN-5) as an electron donor provides more charge for NO, and its adsorption energy was 216.862 kJ/mol higher than that of CN-5, and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biochar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under the coupling of CaO and N-5 groups.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NO on the surface of biochar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biochar containing N-5 was more conducive to the adsorption of NO, while the coupling of CaO further increase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NO-5 surface NO, an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aO/CN-5 system reached 2.846 mmol/g at 273 K.Key words: biochar ;nitrogenous groups ;CaO ;NO ;N-5NO 作为一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其存在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也成为一个同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必须减少和控制NO 的排放。

陆地生态系统碳_氮_水耦合机制研究进展

陆地生态系统碳_氮_水耦合机制研究进展
以大气中 CO2 浓度增加为主要特征的“碳问题”( carbon issue) 和 以 淡 水 资 源 短 缺 为 主 要 特 征 的“水 问 题”( water problem) 引发了全世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研究的 热潮[11 -12]。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水循环并不是彼此孤 立的,而是 2 个密切联系、相互耦合的生态学过程,两者间的 耦合关系应该成为碳、水循环和生态系统碳、水管理研究的 重点之一[13 -14]。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研究很 多[11 -16],但是大多数是将碳、水循环分开研究的,对两者的 耦合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的还不多; 或者只是局限于某一尺 度,缺乏对多尺度碳—水耦合关系的全面分析[13,17]。为此, 笔者着重在生态系统尺度上,综述了碳、氮、水循环耦合作用 研究的一些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 展望。 1 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相互作用
氮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 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其供应率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 影响可以反映在各个方面,如植物生长、竞争结果、反草食动 物抵御、叶的变化、凋落物质的分解速率、微生物固定、硝化 作用、土壤硝酸盐淋溶和干扰后的更新能力。陆地生态系统 的氮循环通过影响植物生长而影响植被覆盖率、大小、密度 和生物气候,这些因子又会影响土地表面物理性质,进而影 响能量交换和水分流动。
导致植物光合作用的加强呢? 研究表明,叶片中氮含量的增 加会改变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浓度和活性。在一定浓度 范围内,氮含量的增加会引起 Rubisco 浓度和活性及叶绿素 含量的增加,从而增加光合速率[30]。但过量的氮则会引起 植物体内的营养失衡,对光合作用产生不利影响。 1. 2 植物碳、氮代谢过程的耦合作用 植物的碳、氮代谢是 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硝酸盐还原与碳代谢密切 相关,估计光合作用能量的 25% 用于硝酸盐还原。光合碳代 谢与 NO2 - 同化都发生在叶绿体内,二者都消耗来自碳同化 和光合及电子传递链的有机碳和能量。毫无疑问,研究其生 理生化过程及其环境调节机制是揭示植物生命活动过程机 制的关键。无机氮素被吸收还原后,在植物体内经运输、合 成、转化及再循环等各种生理活动过程后,与蛋白质代谢共 同构成其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植物的器官、组织及其内在 的生化组分高度分化而又紧密联系,协调和整合地调节各种 功能。碳、氮是决定植物生长的最基本的 2 个要素,它们在 植物体内的分配和代谢决定着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生产力, 亦关系到植物对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碳、氮在植物体内分 配处于动态变化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譬如,植物的光 合作用与其器官( 如绿叶) 中的含氮量密切相关,而光合器官 中的氮素又依赖于植物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和氮素向叶片的 运输,这些过程都需要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在某些代 谢过程中,一些关键化学组分包含碳架和氮源 2 个作用,氮 合成要依靠无结构碳水化合物来提供和转运氮源,其中,硝 酸还原酶 ( NR) 、谷 氨 酸 脱 氢 酶 ( TUV) 、磷 酸 蔗 糖 合 成 酶 ( PNP) 和烯醇丙酮酸磷酸羧化酶( PEPCase) 等在碳、氮耦合 代谢调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又如,核酮糖二磷酸羧化 酶( Rubisco) 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 CO2 的关键酶,植 物叶片中的 Rubisco 约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 30% ~ 50% , 因此,氮素营养的变化势必显著影响 Rubisco 含量的变化。 1. 2. 1 氮对有机碳分解的影响。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受土 壤微生物的碳氮平衡影响[31],因此,土壤的碳氮比( C / N) 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分解速率[32]。原因是微生物对有机质正 常分解的 C / N 约为 25∶ 1,C / N 高的有机物分解矿化较困难 或速度很慢。如果 C / N 过高,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就慢,而且 要消耗土壤中的有效态氮素。Niklinska 等的研究发现,土壤 呼吸与 C / N 成正相关,与全氮成负相关[33]; Meentemeyer 对 极地、温带和热带 20 个地点的森林群落的研究表明,氮含量 高会降低木质素分解速率[34]。植物组织和植物类型间的 C / N 变化可达到一个数量级( 通常范围为 5 ~ 50) [35],其变化在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际的碳和氮的相对同化速率[36 -37]。在 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氮新陈代谢一个微小的变化都会对碳 贮量和碳通量产生深远的影响。Rastetter 等的研究表明,由 于北半球温带阔叶林生态系统和寒带苔原生态系统中植被 和土壤 C / N 不同,植被从土壤同样吸收 1 g 氮,导致的阔叶 林生态系统的净碳贮藏是苔原生态系统的 3 倍[38]。 1. 2. 2 氮对碳分配的影响。植物碳、氮分配的变化在生态 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它影响植物

Marine_N-cycle_海洋氮循环

Marine_N-cycle_海洋氮循环

DNRA
异养反硝化
硝酸异化还原成铵
厌氧氨氧化菌是革兰氏阴性椭球状 自养菌,专性厌氧。
NO2-
NH4+
Anammox
N2
Two oceans, two nitrogen cycles
Maren Voss,et al. Nature (2009)
1.Anammox; 2.remineralization再矿化; 3.nitrate reduction硝酸盐还原; 4. heterotrophic denitrification异养反硝化; 5. DNRA. PON, particulate organic nitrogen
C106H175O42N16P +104NO3- → 106CO2 +60N2 +H3PO4 +138H2O
NH4 + + NO2 - N2 + 2H2O
Anammox
• Substrates 基质的提供
• Anammox bacteria 厌氧氨氧化菌
Heter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海洋固氮生物: 蓝细菌类、光合细菌类、异养细菌类
开阔大洋最主要的固氮生物:束毛藻N2
固定的新生氮源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入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组成:
① 固氮生物体 → 分泌、死亡分解产生有机氮 细菌分解转化 可溶性无机氮 → 被其它 植物吸收,产生初级生产力
② 固氮生物体 → 分泌、死亡分解产生有机氮 细菌直接利用 微生物自身生物量 → 微型 食植动物 → 后生动物,进入食物网
The N2-output pathways:1 and 4
Maren Voss and Joseph P. Montoya,nature,(2009)

碳氮循环与能源结构

碳氮循环与能源结构
矿石燃料燃烧(尤其是煤),除了产生大量SO2外,每年大约将2000×104t氮元素以氮氧化物(NOX)形式注入大气层中。两种类型燃烧过程可以生成NOX:①矿石燃料粘附着的氮,会在燃烧过程中变成NOX。例如,含有1%(这是一个常用的数据)燃料粘附氮的煤燃烧时,大约有3/4的燃料粘附氮以N2形式排放掉,其余1/4生成NOX。很容易估算出,作为煤燃烧的副产物,全球每年排放NOX的量。每年因燃烧煤将23×108t碳元素以CO2的形式排放到大气层中,煤中碳元素的重量约占70%,每年燃烧煤的量约为30×108t(含氮量为3000×104t)。1/4的燃料粘附氮,约800×104t氮元素,每年全球作为煤燃烧的副产物,以NOX的形式进入大气层。②燃烧温度很高时,例如,在汽油和柴油发动机中,燃料与空气理想配比条件下(此时,燃料中的碳和氢都被氧化成CO2和H2O,既没有多余的空气又没有剩余的燃料),燃烧形成高温,可将空气中的N2氧化成NOX。这两类情况,都是从氮元素的生物不可得储存区,将其转移到生物可得氮的储存区。结果是增加了全球生物可得氮的量(其增加量约为氮肥造成增加量的1/5)。前者来自储藏于地下的矿石燃料,后者来自大气层中的N2。大气层中的氮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是酸雨的先驱物。氮氧化物还是光化学烟雾的先驱物。长期以来,人类为了各种目的(烹饪、取暖、开荒、烧掉农田中作物的残留物,以便再种植等等),焚烧生物量,可造成热脱氮和热固定氮,其中热脱氮的量大于热固定氮的量。
1.青岛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山东青岛266033;2.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庆昕塑料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500
摘要:从描述碳、氮元素的生物地理化学循环入手,说明现有能源结构和其他人类活动,已经造成了地球大气层中(比较一百年以前),CO2的浓度增加了25%,甲烷、N2O、NOX的浓度都有明显增加。今天,全球固定氮的速度增加了一倍。碳、氮循环正在逐渐远离它们的动力学稳定状态,导致出现一系列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在碳、氮元素的生物地理化学循环的框架下,说明燃烧生物质(植物或植物提取物),阻断了有机碳进入非生物可得矿石燃料储存区的通道,额外增加了CO2的排放量,增加了氧气的消耗量,干扰了碳、氮元素的生物地理化学循环,使碳元素不能转变成养育土壤的有机肥料,破坏了自然界的自修复功能。还原碳的生物吸收,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是唯一途径,至少有下列方式也可以实现:高分子物质降解物的相当数量代谢碳,在土壤中被植物直接吸收;溶解于水中,尤其是海洋中的HCO3―,可以被生物吸收;由亚硝酸菌属和硝化菌属作用的硝化过程是耗氧过程,氮的氧化伴随着碳元素的还原及生物吸收。另外,植物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为化学燃料能,是一个效率(0.5%)相对低下的过程;生物质燃烧时,会生成NOX和N2O。然而,将生物质废料作为堆肥原料,获得的燃料,基本上没有额外增加CO2的排放量;获得的有机肥料,可减少化肥、农药造成的环境冲击,对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发挥作用。人类需要摆脱以碳元素为能量来源,以燃烧方式获得能量的思维定式,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团结协作,共同构建清洁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源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碳氮耦合作用与激发效应
利用C和N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氨基糖的微生物过程指示作用可进一步发现,碳氮耦合作用对 土壤微生物过程的影响在不同肥力土壤及不同微生物类群中均有所不同。由于细菌的碳氮比为 5 ~ 8,显著低于真菌(碳比为9~15),所以C/N=10的活性底物加入后快速生长的细菌是外加 活性碳源的 “汇”( Demoling et al, 2007)。随着底物的加入,真菌的增殖显著增强,对外源底 物的碳需求增强,从而使土壤微生物群落过渡为碳限制型。在这种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 微生物对外加碳源的利用速率越大,真菌、细菌的增殖能力和保持容量也越大,即低有机质土壤 中的微生物群落具有底物利用最大化策略,但同时对SOC产生强烈的激发效应,加快了原 有SOC的分解。高碳氮比的活性底物(如C/N=30)加入后对真菌生长的刺激作用显著高于细菌, 尤其促进了高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的增殖,同时,增强了土壤微生物对底物的长期利用能力和 原有土壤碳保持能力,使碳转化具有更高的可持续性。细菌细胞壁物质主要参与有机碳氮的周转, 而真菌细胞壁残留物主要贡献于土壤有机质的稳定化过程。
碳氮循环耦合机制相关文献汇报
汇报人:罗正明 2019.1.1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氮素循环与碳循环的相互作用及其耦合机制
作为构成生命的两大元素,碳和氮元素循环之间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碳的循环过 程及周转速率与氮的可利用性直接相关,在氮受限制的生态系统中,氮是决定土壤碳循 环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控制因子。碳氮循环密切的耦合关系可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上,从分 子水平如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排放,植物对有机氮的吸收利用,根际激发效应对 氮循环的影响等再到全球尺度上的碳平衡(Gardenas et al. 2011)。
外源N投入可有效增强土壤微生物对外源C底物固持水平,减少因SOC矿化带来的土壤C素 损失( Fontaine et al. 2011),从而提高土壤整体的C固持速率。全球尺度下,大量外源N素投 入,可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碳固持量提高3.5%,尤其可促进土壤难分解态C増加10%,促进了土 壤碳的长期有效固持( Reid et al.,2012)。
底物中的N含量,不仅决定了微生物是加速生长还是偏重细胞物质储存,还会直接影响底物是用于细
胞体磷脂类物质合成还是用于其他目标组分合成。Thiet等(2006)认为,外源N添加条件下,真 菌/细菌比值低的微生物群落对葡萄糖C矿化速率更快。
二、碳氮耦合作用与激发效应
碳氮代谢相关信号转导两个典型途径包括:
二、碳氮耦合作用与激发效应
在复杂的土壤环境中,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中微生物对外源底物扰动的响应策略明显不同,并 强烈地依赖于碳源可利用性和碳氮耦合作用(Bagsdatskaya et al. 2007)。
SOC激发效应的方向与强度,不但与外源碳施用量有关,还与其质量有关,且受到原有微生物群 落结构及其后续的群落演替过程的显著影响( Blagodatskaya et al.2011)。碳源输入不足对低有机质 土壤微生物的激活作用十分有限,新形成的微生物代谢物也较少;大量的高活性碳源输入则导致 了低有机质土壤碳及微生物代谢物的快速转化与更新,以及在转化过程中的高速合成和分解过程, 即产生高的激发效应( Brant et al.,2006)。
二、碳氮耦合作用与激发效应
土壤微生物群落往往有较高的冗余度,不同微生物群落结构未必会导致C同化/矿化速率 有较大差异;但有一点必须承认,微生物群落结构必然会随外源有机质代谢途径不同而发生 变化( Blagodatskaya et al.2008)。16SrRNA DGGE分析表明,N投入的变化可改变土壤细菌群 落组成( Milcu eta.2011. 根据高通量测序结果得知,外源无机N添加条件下细菌群落结持 续由以放线菌与厚壁菌为主,转向以酸杆菌与疣微菌门( Verrucomicrobia)为主( Ramirez et ,2012)。
二、碳氮耦合作用与激发效应
由此可见,提高SOC的关键,是提升外源碳对土壤内源微生物代谢的可用性,以减少内源 SOC消耗。一般来说,当外源可用性C低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MB)的15%时,外源C底物加 入会引起SOC正激发效成,微生物周转速率提高,且其正激发强度随外源C量增加而线性增加; 外源可用性C高于SMB的50%时,正激发效应随外源C增加呈指数递减;当外源可用性C高于 SMB的200%时,出现负激发效应( Bingodatskaya et al.,2007),因此,外源C加量通常推荐为 SMB的2倍,这样就可以实现SOC负激发,即减少内源SOC的消耗(Lal, 2004; Blagodntsknya et nl., 2011),从面增加土壤碳截获,提高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
一、氮素循环与碳循环的相互作用及其耦合机制
氮循环的各个转化过程如硝化、反硝化均与有机质的矿化分解和有效态含量密切相关, 并受环境中C/N的控制( Taylor and Townsend,2010)。此外,化能自养的氨氧化微生物 及厌氧铵氧化细菌本身即是一个重要的碳库,其活性与动态直接影响着碳源和汇的平衡。
小分子N调节蛋白PⅡ和磷酸转移酶系统(Commichau et al.2006)。其中PⅡ 是N同化 过程调控核心,如低含量谷氨酰胺会促进PⅡ尿苷酰化作用,进而促进 PⅡ 与高亲和力铵透 过酶(AmtB )、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调节因子(GlnE )或感知因子激酶(NtrB )之间 的相互作用,最终在底物水平(AmtB 调节)、铵同化过程(GS活力调节)和基因表达 (NrB 调节)等水平上实现对N同化过程的调节。该过程还与ATP和2-酮戊二酸的代谢相 关,因而与C的核心代谢过程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2-酮戊二酸还是谷氨酸盐合成的前体, 控制着无机氮素的代谢。
因此,理解碳氮循环的耦合作用过程和机制,不仅是进一步认识氮循环,也是理解生态 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馈和适应机制的重要途径。
二、碳氮耦合作用与激发效应
土壤有机质转化影响着土壤原有碳氮的动态变化,并最终形成输入与输出平衡。微生物主导 的生物化学过程是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研究的核心,控制着土壤碳的输入-输出平衡及其截获与 更新的程度和限度,所产生的激发效应依赖于土壤碳氮转化的耦合/去耦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