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列车转向轮迹重合控制原理研究_唐岚
全轮独立电驱动车辆双重转向控制策略的研究
全轮独立电驱动车辆双重转向控制策略的研究作者:范晶晶, 罗禹贡, 张海林, 李克强, Fan Jingjing, Luo Yugong, Zhang Hailin,Li Keqiang作者单位:范晶晶,Fan Jingjing(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北京,100072), 罗禹贡,张海林,李克强,Luo Yugong,Zhang Hailin,LiKeqiang(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刊名:汽车工程英文刊名:AUTOMOTIVE ENGINEERING年,卷(期):2011,33(5)1.Wu Jianyong;Tang Houjun;Li Shaoyuan Improvement of Vehicle Handling and Stability by Integrated Control of Four Wheel Steering and Direct Yaw Moment 20072.Karbalaei R;Ghaffari A;Kazemi R Design of an Integrated AFS/DYC Based on Fuzzy Logic Control 20073.Wu Yihu;Song Dandan;Hou Zhixiang A Fuzzy Control Method to Improve Vehicle Yaw Stability Based on Integrated Yaw Moment Control and Active Front Steering 20074.Sohel Anwar Predictive Yaw Stability Control of a Brake-By-Wire Equipped Vehicle via Eddy Current Braking 20075.Kim Jeongnain;Kim Hyunsoo Electric Vehicle Yaw Rate Control Using Independent In-Wheel Motor 20076.贺鹏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的稳定性控制及其最优动力分配法 2007(04)本文链接:/Periodical_qcgc201105001.aspx。
破解列车行驶脱轨的百年世界难题--曾庆元院士
桥梁动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庆元—破解列车行驶脱轨的百年世界难题曾庆元,男,汉族。
1925年出生,江西省泰和县人。
中共党员。
1950年毕业于南昌大学,1956年清华大学土木钢结构研究生毕业。
曾庆元教授长期从事桥梁结构振动与稳定(1. 列车脱轨分析与防止;2. 提速与高速列车运动的安全性与平稳性;3. 桥梁结构非线性与极限承载力。
1. 高强性能混凝土及其构件基本性能;2. 混凝土耐久性与损伤破坏理论)的教学和研究。
创立了一套崭新的列车一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分析理论,其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提出了大跨度斜拉桥局部与整体相关屈曲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及刚构架、系杆拱桥、板桁组合结构桥梁的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列车-轨道时变系统横向振动分析理论及高速无缝线路轨道结构横向动力稳定性分析理论。
他提出的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是对动力学理论的重大改进及对Hamilton变分原理的重要补充;提出的形成系统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是对结构矩阵分析的本质变革,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先后获詹天佑成就奖,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多次获省、部级奖励。
曾庆元教授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庆元,桥梁动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桥梁结构振动与稳定的教学和研究。
创立了列车一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分析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提出了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及系统运动稳定性的总势能判别准则,对经典动力学理论作了重要补充,为铁路桥梁工程向大跨、高速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个人履历曾庆元,195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
现任中南大学土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提出了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形成系统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及弹性系统运动稳定性的总势能判别准则。
其中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是对动力学理论的重大改进及对Hamilton变分原理的重要补充;形成系统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是对结构矩阵分析的本质变革,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09-32连续式捣固车起道抄平系统原理
. All Rights Reserved.拟板上进行起道计算。
子摆安装在F点的位置,用于记录前差,在测量运行模式时前电子摆可以计算机得到线路的横平数据。
中间电小车上,记录的是作业位左右铁轨的安装在R点抄平杆的位置,记录的是差。
他们分别与前理论超高,作业位子摆移动到作业位的理论超高的差值个超高差的显示表上,方便操作人员。
前端输入输出系统中,跟起道抄平有关的部分有前电子摆、前端基本起道量、前端超高10毫米微调电作者简介:唐作勇(1986.07—),男,湖南邵东人,汉,本科,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上接第55页)文化学习意识。
在现阶段的韩语教材中,对于韩国文化的编写内容较少,学生无法利用教材学习韩国的特有文化,故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可以选取具有深厚文化内容的教材进行课堂授课。
教师选取含有韩国文化的教材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韩国文化内容,提高韩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另外,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教学,例如:韩语教材中描述韩国民俗文化的内容较少,在备课时可以将韩国民俗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韩国文化知识。
通过教材内容教授学生韩国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深刻的了解韩国文化,从而更好的树立跨文化学习的意识,提高大学韩语的课堂教学效果。
2.4加强国际学校之间的合作进行跨文化交流由于韩国语言属于外来语,学生在进行韩语学习时,缺乏良好的语言交流范围。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学校可以加强与国际学校之间的合作,进行跨文化的交流。
学校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韩国语言文化,可以充分发挥韩国外籍教师的作用,通过外籍教师加强学生的韩语交流。
外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经验使学生了解韩国独特的文化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教材中没有的知识。
基于联合仿真的汽车转弯制动ABS模糊控制研究
摘 要 : 用 虚 拟 样 机 技 术 建 立 基 于 A A S C r 块 带 A S油 压 控 制 输 入 的 汽 车 整 车 多 体 力 学 模 型 .并 在 利 D M/a模 B M t b中设 计 A S 糊 控 制 器 , 于 A A al a B 模 基 D MS与 M t b联 合 对 汽 车 转 弯 制 动 工 况进 行 仿 真 研 究 将 模 糊 控 制仿 al a 真 的 结 果 与 逻辑 门 限值 的仿 真 结 果 进 行 比较 和 分 析 , 结 果 表 明 : 糊 控 制 比 门限 值 控 制 可 以 达 到 更 好 的 效 果 . 其 模
第 2 4卷Βιβλιοθήκη 第 2期 21 0 0年 6月
湖 北 汽 车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J un lo b i tmoieI d sr sI si t o r a fHu e o t n u ti n t ue Au v e t
Vo .2 No 1 4 .2
Jn 2 0 u . 01
具 有较 好 的稳 定 性 关 键词 : B ; 糊 控 制 ; D MS Ma a ;联合 仿 真 A S 模 A A ; tb l
中 图分 类 号 :U4 6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 4 3(01 0 — 01 — 5 0 8 5 8 2 0) 2 0 2 0
制动. 通过不 断对 A S的控制 策 略进行 优化 , B 以使 车辆 制动 时达 到理想 的要求 . 车辆如果 在转 弯时 但 制 动达 不到理 想 的要求 . A S失 去作 用 . 使 B 就会 导 致 车辆制 动时发 生侧滑 、 甩尾 等危 险工况 本文 在 多 体 动力 学 软件 A A D MS中建 立 了某 车 的虚 拟 整
主动转向与差动制动协同作用车辆稳定性控制
CN 1 1.5904/U J A utom otive Safety and Energy,Vo1.9 N o.1,2018
O8/14 65—73
主动转 向与差动制动协 同作用车辆 稳定性控制
杜 峰 ,关志伟 ,高博麟 ,戴金钢 ,魏 朗。
2.AutomotiveTechnology andResearch Center,Tianjin 300300,China; 3.SchoolofAutomobile,Chang'anUnivea)
Abstract:Considering the limitation by steering control to improve vehicle stability when the lateral tire force is saturated,a new stability control strategy was proposed to further increasing the margin of steering yaw moment of vehicle based on the synergy of reaFwheel active steering and unilateral-wheel differential braking. An active steering optimum controller of the rea ̄wheels and a stability fuzzy controller were designed,and the coordination scheme between them was introduced to distinguish each control tasks by using membership function of fuzzy contm1.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 ̄l system designed for vehicle stability can efectively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instability under dangerous conditions,its control effect is better than independent active steering contro1. Key words:vehicle safety;vehicle stability;active steering;differential braking;collaborative control;dynamics
智能汽车转向轮转角主动控制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VO1 . 53 N O. 1 4 J u1 .
2 0 l 7
J OURNAL OF M ECHANI CAL ENGI NEERI NG
DoI : 1 O. 39 01 / JM E. 201 7 . 1 4 . 1 0 6
d e s i g n b a s e d o n Ka l ma n il f t e r .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r e s u l t o f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f a u l t t o l e r a n c e , a f e e d — f o r wa r d a n d s t a t e f e e d b a c k c o n t r o l l e r o v e r c o mi n g i n t e g r a l s a t u r a t i o n i s d e s i g n e d wi t h c o n d i t i o n a l i n t e g r a t o r s c o n s i d e r i n g or f t h e c o n s t r a i n t o f a c t u a t o r s t o a c h i e v e t h e d e s i r e d s t e e r i n g a n g l e o f ro f n t wh e e 1 . An d a l y a p u n o v f u n c t i o n i s b u i l t t o p r o v e t h e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i s a s y mp t o t i c a l l y s t a b l e . I n t h e e n d ,
考虑轮对高速旋转和柔性的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研究
考虑轮对高速旋转和柔性的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研究摘要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便捷的交通,而铁路车辆的提速正是解决公路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
然而车辆速度的提高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因为速度的提高存在引发更大噪声以及恶化轮轨表面状态,对轮轨振动、噪声及轮轨非均匀磨耗等中高频现象形成和发展的研究迫在眉睫,因此,建立能够研究此类问题的车辆/轨道高频刚柔耦合动力学的模型成为了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
本文建立的能够考虑旋转效应以及中高频结构柔性的轮对模型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由于问题研究的复杂性,按从简到难的次序,本文轮对的柔性建模分为三个部分进行。
首先,为分析轮对轴前几阶弯曲的影响,轮轴模拟为Euler-Bernoulli梁,左右车轮被模拟为固定在轮轴上的刚体,基于Euler-Bernoulli梁弯曲振动理论建立了在平行轨道平面和垂直轨道中心线平面内的轮轴弯曲振动方程。
利用模态叠加法进行求解,其中的关键在于计算在此约束条件下的轮轴弯曲模态。
之后,建立了与该柔性轮对模型相适应的轮轨空间接触几何模型,即考虑了轮轴弯曲对轮轨接触关系的影响。
轮轴变形后,基于左右车轮所在的横截面(或车轮滚动圆面)始终垂直于轮轴的假设,确定左右车轮的空间位置,这是此接触模型的关键。
其次,为分析更高频率的轮对柔性特征,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轮对的柔性变形方程,考虑除轮轴弯曲之外的车轮伞形模态(车轮轴向模态)、车轮多节径模态等高频柔性变形。
同样的,为描述这些轮对柔性变形对轮轨接触空间几何关系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轮轨接触计算模型。
由于在5000Hz以内的轮对变形模态存在一个特点,即车轮轮辋区域沿车轮直径剖面轮廓始终不变,因此,引入虚拟刚性轮对,把柔性轮对与钢轨接触问题转化为虚拟刚性轮对与钢轨接触问题,那么虚拟刚性轮对的空间运动情况的确定成为问题的关键。
最后,建立了能够考虑轮对旋转效应的柔性轮对动力学模型,本文在欧拉坐标系中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和模态叠加法建立并求解轮对的运动方程,此坐标系不随轮对的旋转而旋转。
基于Ackermann转向原理的循迹控制研究
机械
·35·
基于 Ackermann 转向原理的 循迹控制研究
陈永发,池茂儒,郭兆团,赵昀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西南交通大学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31)
摘要:为了对虚拟轨道车辆的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本文针对三编组虚拟轨道列车,建立了车辆多体动力
学模型,并从车辆动力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 Ackermann 转向原理的多编组列车循迹控制方法,结合模
Research on Tracking Control Based on Ackermann Steering Geometry CHEN Yongfa,CHI Maoru,GUO Zhaotuan,ZHAO Yunlong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action Power,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control method of virtual rail vehicles, in this paper, a multi-body dynamics model of the three-carriage virtual rail train is established, and a multi-carriage train tracking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the Ackermann steering geom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hicle dynamics is proposed, and a vehicle fuzzy tracking control model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uzzy control geometry and PID control theory is constructed thtough Simulink. The Co-simulation proves that the single-axis coordinated control based on Ackermann cannot achieve a perfect "pure roll" cornering of each wheel from a kinematics point of view, but it can better constrain the front and rear cars to achieve a better control accuracy. In addition, since the dynamics of the whole vehicle i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during the steering control design of each axle, the baseline (the vertical line of the hinge side of the motor car) adopted to the front and rear axle angles are the same, which ensures that the instantaneous speed at the hinge is coupled with each axis of the motor car and thus improves the overall vehicle dynamics performance. Also, the control model meets the tracking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the virtual rail car. Key words:virtual rail train;Ackermann steering geometry;traction control;fuzzy controll
城轨及动车组车辆轮对转向判别方式的改进和运用
2020年11期工艺创新科技创新与应用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城轨及动车组车辆轮对转向判别方式的改进和运用杜守忠,谭元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湖南株洲412001)引言城轨车辆旅行速度高、载客能力大的特点,要求其必须具有大编组、多动力的能力,多编组、动力分散已经是轨道车辆发展的趋势。
为满足多编组列车动力性能要求,车辆的牵引系统一般于各节车辆上分散布置,分别给每台动车的四台牵引电机供电,牵引电机则采用三相供电方式。
如果其中一个或多个电机的三相线接线错误,在运行过程中就会造成电机烧损。
所以,为了确保列车转向符合列车控制系统的要求,在运行前需正确判别每个电机的转向情况。
1轮对转向判别方式目前,国内有两种方式判别列车轮对转向的一致性,具体如下。
1.1架车转轮判别方式为判别整列车轮对转向,需要使用架车机将所有动车架起,之后将车辆分别落在工装上,再进行整列车牵引操作,使列车轮对悬空旋转,以验证所有轮对的转向是否正确。
由于架车机数量和同步性限制,只能将架起的节车落在工装上,再将架车机撤去,用于下一节车架车。
城轨及动车组车辆转向架结构多样,所以需要不同形式的工装满足架车的要求,架车机及架车工装的采购及维护成本高。
一列常规6节编组4动2拖的列车,需要重复架落车4次才能完成转轮试验,并且至少需要6名试验操作人员配合进行,试验人员的劳动强度高,耗时长,效率低。
并且,在列车不解编的情况下,分节架车可能对车钩和贯通道有损伤。
1.2人工触摸联轴节判别方式由于转向架齿轮箱中的齿轮有间隙,列车在启动时,电机会带动电机与齿轮箱之间的联轴节动作,操作人员可以用手触摸联轴节的方式感受电机转动的方向,结合齿轮箱的传动方式,可以间接判断出轮对的转向。
但是,以一列常规6节编组4动2拖的列车为例,一般每节动车有4个电机,每次向前或向后试验时,需人工触摸16次联轴节才能全部验证完成,操作列车启停的次数多,工作效率低。
汽车列车转向轮迹重合控制原理研究_唐岚
第27卷 第10期2005年10月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J 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 .27 N o .10 Oct .2005汽车列车转向轮迹重合控制原理研究唐 岚,黄海波,邱小平(西华大学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成都610039)摘 要: 提出了全挂车跟踪牵引车而达到汽车列车轮迹重合的转向特性控制方案———轨迹再现,即先通过已知的牵引车转角数据和位移数据进行轨迹再现,然后用获得的轨迹数据来控制挂车的转向行驶,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和模型试验,得到了预期的转向轮迹重合特性。
关键词: 汽车列车; 轮迹重合; 仿真; 模型试验中图分类号: U 461.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1-4431(2005)10-0063-04The Control Principle of Overlap Traced the Trackof the Road TrainTANG Lan ,HU ANG Hai -bo ,QIU Xiao -ping(School of T raffic and Automobile Engineering ,Xihua U niversity ,Chengdu 610039,China )Abstract : In this paper the control principle of overlap traced the track of steer tire of the train was described .T he steering characteristics o f the full trailer were obtained by traced the track of the motor tractor .T he principle w as the road reappearance .Firstly ,the road reappearance w as obtained by the data already known of turning angle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motor tracto r .Secondly the turning drive of the trailer w as g otten by the abo ve data .T he overlap peculiarity of the track of the steer tire of the train was obtained by model simulation and simulation on computer .Key words : train ; overlap of the track ; simulation ; model simulation 收稿日期:2005-07-25.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经费资助(9713568).作者简介:唐 岚(1963-),女,副教授.E -mail :cs5765@1 问题的提出随着公路质量的不断提高,尤其在高等级公路大量建成之后,汽车列车运输以最佳的运输效益以及对长大笨重件、集装件、超长大笨重件的良好适应性,吸引着世界各地汽车制造业和汽车运输业竞相发展汽车列车运输。
高速列车横向振动自适应神经模糊控制的仿真
高速列车横向振动自适应神经模糊控制的仿真成新明;唐启志【摘要】为了设计出智能的列车悬挂系统,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模糊控制.模糊控制主要是针对系统的非线性;神经网络控制是产生模糊控制的控制规则.通过自适应神经网络的模糊推理系统(ANFIS),把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相结合.神经网络根据采集的数据来进行训练,产生不同的控制规则,使模糊控制器对路面的变化具有自适应能力.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轨道对列车车身的振动,提高列车在路面行驶的平稳性.【期刊名称】《铁道机车车辆》【年(卷),期】2012(032)005【总页数】5页(P10-14)【关键词】横向振动;模糊控制;神经网络;半主动悬挂【作者】成新明;唐启志【作者单位】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60.11+1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铁道车辆振动也逐渐增大,并将做多自由度的随机振动,从而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和舒适性也随之下降。
传统铁道车辆的被动悬挂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的要求,但局限性在于其悬挂特性仅与连接悬挂元件的局部相对运动有关,且其悬挂特性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不能随激励的变化而任意进行调整,这就限制了机车车辆性能的提高,同时也使得列车不能适应复杂的运营线路。
半主动悬挂系统结构简单,无须力源,成本和维护费用较低,能有效地改善机车车辆横向动力学性能,目前是列车提速并改善其横向平稳性的有效方法[1-2]。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在半主动悬挂控制策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而选择合理的控制策略实现减振器阻尼的调节是控制的关键。
应用于车辆半主动悬挂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主要有线性最优控制、鲁棒控制、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3]。
对于这些控制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就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来说,模糊控制的缺点是控制精度低、控制规则难建立,当控制规则确定后又不会改变,这就导致了模糊控制的自适应能力差。
基于TRIZ创新方法理论的转向中间轴NVH优化提升
基于TRIZ创新方法理论的转向中间轴NVH优化提升
闫剑韬;谭建;唐园惠
【期刊名称】《汽车实用技术》
【年(卷),期】2024(49)2
【摘要】针对某出口汽车售后反馈转向中间轴异响故障率高的问题,文章采用TRIZ 创新方法理论对其故障进行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VH)性能的优化提升。
打破传统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系统地分析解决问题,主要运用TRIZ创新方法理论对转向中间轴进行问题描述、问题分析、问题模型转换及标准化求解,利用创新原理生成创新方案。
通过实际应用验证新方案效果,优化后的转向中间轴异响问题在12个月的服务期(MIS)内,每千台故障率(IPTV)从峰值52降低至0。
【总页数】6页(P171-176)
【作者】闫剑韬;谭建;唐园惠
【作者单位】柳州赛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中科宏桂科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72.32
【相关文献】
1.基于TRIZ创新理论的机车转向架一系轴箱拉杆装置研究
2.基于TRIZ理论的齿轮齿条式机械转向器噪音改进衬套创新设计
3.基于汽车NVH提升的传动轴优化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4.TRIZ创新方法之全浮式半轴的优化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轮对在铁路运用中脱轨原因分析
轮对在铁路运用中脱轨原因分析发布时间:2022-08-10T09:20:44.009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30卷3月6期作者:王菲[导读] 轮对是转向架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又是影响车辆运行安全性的关键部件之一王菲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培训基地锦州校区辽宁省锦州市121000摘要:轮对是转向架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又是影响车辆运行安全性的关键部件之一,它由踏面、轮缘、轮辋、辐板和轮毂等部分组成。
轮对承担车辆的全部重量,且在轨道上高速运行,同时还承受着从车体、钢轨两方面传递来的其他静、动作用力,受力很复杂。
轮对在正常状态线路上运行时,轮缘内侧的距离和车轮踏面几何形状将是影响行车安全和运行平稳性的重要因素。
大家知道,列车轮对脱轨是铁路运输中的一项重大事故,它直接影响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影响铁路运输工作。
那么何谓“脱轨”呢?“脱轨”是指机车、车辆、动车、重型轨道车(包括拖车)的车轮落下轨面(包括脱轨后又自行复轨)。
预防脱轨事故的发生是铁路运输工作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如何避免轮对脱轨,这就需要我们仔细研究轮对在制造、检修和运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分析其原因,以便解决问题。
关键词:轮对;脱轨;分析影响车辆轮对脱轨的因素很多,有线路的原因、车辆的原因以及列车编组及运用中的原因。
但从目前的理论分析上看,影响轮对脱轨的原因主要是轮轨间的横向力过大和垂直力减载。
如果轮轨横向力大的一侧又出现垂直力减少和车轮处于正冲角状态时,脱轨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因此,在分析车辆轮对脱轨的原因时应从以下原因着手,并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原因分析:(一)线路状态原因1.线路在水平扭曲的影响下能增加轮对所受的侧压力,易引起脱轨。
在一般情况下,能引起车辆左右滚动和两股钢轨上车轮压力的不同,就可能使车辆各车轮与钢轨压力不同。
如果减载的车轮上又有很大的横向力使轮缘紧贴钢轨,在最不利的条件下可能引起爬轨、脱轨事故。
因此,为了防止车辆减载,在设置超高时,应考虑车辆通过时的实际速度,在超高已定的条件下应按规定速度运行,尽可能减少内外侧车轮减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10期2005年10月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J 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 .27 N o .10 Oct .2005汽车列车转向轮迹重合控制原理研究唐 岚,黄海波,邱小平(西华大学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成都610039)摘 要: 提出了全挂车跟踪牵引车而达到汽车列车轮迹重合的转向特性控制方案———轨迹再现,即先通过已知的牵引车转角数据和位移数据进行轨迹再现,然后用获得的轨迹数据来控制挂车的转向行驶,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和模型试验,得到了预期的转向轮迹重合特性。
关键词: 汽车列车; 轮迹重合; 仿真; 模型试验中图分类号: U 461.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1-4431(2005)10-0063-04The Control Principle of Overlap Traced the Trackof the Road TrainTANG Lan ,HU ANG Hai -bo ,QIU Xiao -ping(School of T raffic and Automobile Engineering ,Xihua U niversity ,Chengdu 610039,China )Abstract : In this paper the control principle of overlap traced the track of steer tire of the train was described .T he steering characteristics o f the full trailer were obtained by traced the track of the motor tractor .T he principle w as the road reappearance .Firstly ,the road reappearance w as obtained by the data already known of turning angle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motor tracto r .Secondly the turning drive of the trailer w as g otten by the abo ve data .T he overlap peculiarity of the track of the steer tire of the train was obtained by model simulation and simulation on computer .Key words : train ; overlap of the track ; simulation ; model simulation 收稿日期:2005-07-25.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经费资助(9713568).作者简介:唐 岚(1963-),女,副教授.E -mail :cs5765@1 问题的提出随着公路质量的不断提高,尤其在高等级公路大量建成之后,汽车列车运输以最佳的运输效益以及对长大笨重件、集装件、超长大笨重件的良好适应性,吸引着世界各地汽车制造业和汽车运输业竞相发展汽车列车运输。
我国高速公路网的相继建成,为集装箱汽车列车运输提供了快速、直达的陆路运输条件。
大力发展汽车列车运输,正作为挖掘汽车技术潜力、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和改善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因此,从提高汽车列车主动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开发一种具有轮迹重合特性的高机动性要求的汽车列车转向机构,提高汽车列车在狭窄弯曲路段上改变方向或绕过障碍物的能力,在车站、货场、码头集装箱或大宗货物场内中转运输的机动性和通过性,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评价汽车列车机动性的2个重要指标是最小转弯直径D min 和最大通道宽度A max [1]。
D min 是指汽车列车转向时,当内轮转到极限位置时,外侧车轮所滚过的轮迹圆的直径;最大通道宽度A m ax 是汽车列车的离转向中心最远点和最近点的距离。
如图1所示,前轴转向的一拖两挂全挂车左转弯时的情形。
可以看出它要求较大的通道宽度,越过障碍物的能力不好,挂车轮迹随着转弯半径的减小,要求的通道宽度也越宽;牵引的挂车数量越多,则最后一辆挂车内轮的转弯半径就越小。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挂车与牵引车之间、挂车与挂车之间的轨迹重合度太差。
为提高汽车列车的机动性,改进其转向机构,使列车轮迹尽量重合,减小通道宽度,是提升汽车列车通过障碍物的关键[2]。
2 轮迹重合转向控制方案1)汽车列车转向模型 研究的一拖一挂全挂汽车列车转向运动模型结构如图2所示。
牵引车与挂车、挂车与挂车之间均用二力杆连接。
牵引车和挂车的前、后桥轮距中心(M q 、N q 、M g 和N g )以及牵引车与挂车之间的连接点(E q 和E g )是转向控制运算中的关键点。
设牵引车拖动挂车在平整路面上匀速行驶,且没有侧滑;在前轮转向牵引车(后轮不转向)拖动行驶的过程中,分别使用2个控制器控制挂车前、后轮的转角和转向时刻,控制器根据牵引车的行驶数据(前轮转角、位移量)和挂车当前的位置来计算确定对应时刻挂车转向轮的转角。
2)控制方案选择 在汽车列车的行驶过程中,挂车控制器能够直接从牵引车获得的数据是:牵引车各个时刻的转角数据和位移数据,而要控制的是挂车前、后轮转角。
对此有2种控制方案:(1)从角度到角度,即从前车的转向轮转角直接影射为挂车的转向轮转角,如牵引杆挂车,文献[3]指出这种方法的局限性较大;(2)从角度到轨迹,再到角度,即通过分析处理传感器测出的牵引车转向轮转角和位移,换算出牵引车的行驶轨迹,根据这个轨迹换计算确定挂车前后轮在相应位置的转角。
选用第(2)种转向控制方案。
3 轮迹重合的计算机仿真分析在确定了转向控制方案后,进行了汽车列车的运行轮迹计算机仿真,以验证从角度到轨迹,再到角度的转向控制原理的运算方法。
1)仿真分析的轨迹选择 在车辆轮迹仿真的过程中首先要给定车辆行驶的道路。
在仿真的过程中选用了3种道路:(1)90°转弯道路;(2)180°转弯道路;(3)双纽线道路。
90°转弯道路与180°转弯道路是比较典型的道路,这在不少的轮迹仿真计算中采用。
但在直线与曲线交界处曲率变化很大,对仿真结果有一定影响[4]。
为此还选用了曲率变化连续的双纽线作为仿真计算道路。
2)仿真计算结果 在确定了计算中的几个基本参数后,进行了汽车列车的运行轨迹计算机仿真。
在仿真的过程中,为表征后轮转角大小,定义了一个无量纲量后桥中心转角比μ,即后桥中心转角与前、后桥中心转角和之比(不考虑方向)。
仅前轮转向时,μ=0。
其余结构参数是参考现有汽车列车的有关数据确定的:牵引车后延伸长度E =0.05×牵引车轴距,挂车的前延伸长度E 1=0.05×挂车轴距,连接拉杆的长度W =0.17×挂车轴距,双纽线的最小曲率半径R =4.0×挂车轴距。
在实际汽车列车大转弯时,车速很低,因此计算中没有考虑转向中轮胎侧偏等参数,考虑到车辆的稳定性,挂车的后桥中心转角比μ取小于0.5的值,分别仿真计算了μ=0、0.2、0.4,3种工况,其对应的μ=0,μ=0.4的汽车列车双纽线道路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仿真程序中选取牵引车与挂车的轴距相同,图中的短横线表征牵引车的轴距。
在所示的仿真结果中,牵引车前桥中心M q 与挂车前桥中心M g 轨迹几乎重合,叠在一起形成外侧的细实线;牵引车后桥中心N q 轮迹在内侧用一系列圆点表示,挂车后桥中心N g 轮迹由内侧的细实线表示。
可以看出:μ=0时,挂车后桥中心N g 轨迹与牵引车前桥中心M q 轨迹偏移较大;μ=0.4时,挂车后桥中心N g 形成的轨迹(细实线)向外侧的前桥中心M q 靠近,内外2根细实线重合,只有表示牵引车后桥中心N q 轨迹的一系列圆点迹仍在内侧。
64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005年10月4 模型实验在仿真计算分析基础上,制作了单车模型和汽车列车模型(见图4),相应的传感器、步进电机以及驱动电源等。
模型单车长960mm ,轮距330mm ,轴距620mm 。
图5是汽车列车转向特性模型实验控制程序流程图。
实验在平整的室内场地进行,实验时牵引车模型由人力拖动移动。
图6是单车模型在设置不同的后轮转角比条件下,模型实验记录下的前、后桥的中心点运动轨迹曲线图。
在实验中,使用近似90°弯道道路。
从图6的各图可以看出(每小格为0.5m ):在μ=0的实验中,前、后桥中心点的移动轨迹间隔随着前轮转角的增大而增大;但随着后续实验中,后桥中心转角比μ的增加,前、后桥中心轨迹的间隔逐渐减小;但当后轮转角大于前轮转角(如μ>0.6)时,前、后桥中心点的移动轨迹间隔又开始增大,而且后桥中心点轨迹出现过大的波动,特别是刚开始转弯的时候。
以上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
如图7(a )所示,汽车列车在挂车后轮不转向的情况下,在使用轨迹再现方法后,挂车前桥中心的轨迹与牵引车前桥中心的轨迹相距较近,但挂车后轮轨迹在牵引车的通道宽度之外。
图7(b )是汽车列车在挂车65第27卷 第10期 唐 岚,等:汽车列车转向轮迹重合控制原理研究 前、后轮均转向的情况下,使用轨迹再现方法同时控制挂车前、后轮转向,挂车前、后桥中心点的轨迹基本上都控制在牵引车的通道宽度之内了。
5 结 语研究中提出了汽车列车轮迹重合控制宜采用“从角度到轨迹,再到角度”这种转向特性控制方案,在计算机上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原理的可行性。
通过对模型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全挂汽车列车轮迹重合转向机构中,采用“传感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的方式来增加全挂车的“自主”转向能力。
当控制器判断到全挂车行驶到对应道路位置时,控制器根据该位置的轨迹数据和全挂车结构参数计算出全挂车此时的前、后轮转角,然后传送给执行机构控制全挂车前、后轮的转动角度,可使全挂车前、后轮轨迹基本上控制在牵引车的通道宽度之中。
模型实验结果与计算机仿真结果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1] 黄海波.全挂车轮转向装置设计[J ].汽车技术,1996,(7):8~12.[2] 郭孔辉,轧 浩.车辆四轮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J ].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8,28(4):1~4.[3] 韩忠浩.四轮转向汽车运动的数学模型及分析[J ].辽宁汽车,1993,(3):16~19.[4] 林熊熊.全挂汽车列车弯路运动轨迹计算机仿真[J ].汽车工程,1998,20(5):318~319.(上接第55页)参考文献[1] 郭宏磊,王元汉.配置钢桁架的型钢砼承台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7(9):74~76.[2] 郭宏磊.桩筏基础中筏板厚度确定的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1997.[3] 李传殿.厚承台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1996.[4] 卢建丰.承台的空间桁架设计方法[D ].南京:东南大学,2002.[5] 郭宏磊,丁大钧,蒋永生.承台冲切承载力的研究[J ].工业建筑,1999,(2):45~50.66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