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重难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概述
1、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2、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4、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交往起源论。
5、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
小学教育
1、在我国,从夏朝开始就有了小学教育。
2、春秋以后,“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3、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20世纪初才被废除。
4、古埃及在中王朝时期建立了三种典型的初等学校:寺庙学校、宫廷学校、书吏学校。
5、小学教育的早期学校化教育阶段,象征性的形式目的占据主导地位,功用性的实用目的不被重视。
6、教育内容上,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成为基本的教材,核心思想是灌输仁义礼智信。
7、教育方法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是最基本的方法。
8、教育权利上,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9、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1)小学教育的基础化;(2)小学教育的公立化与法制化;(3)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4)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
10、近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1)变革旧学制,创立近代小学;(2)改革普通教育及课程体系,初建小学教育体系。
11、1963年颁布了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计划,成为改革开放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教育计划。
12、1986年,制定《中华人民XXXX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13、中国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公立化、法制化、课程设置学科化。
14、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15、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6、义务教育又叫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17、小学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居于基础地位。
18、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19、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
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学习小学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小学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小学教育工作者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教育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有助于小学教育工作者增强专业素养,提高教育的热情和效率;
(3)有助于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社会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要以社会的发展、变化为条件。
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表现:(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二)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的组织形式(三)社会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观念影响着教育思想和而教育观念;2》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3》文化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的先进程度和性质(四)人口对教育的制约: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影响教育的规模和而发展速度;2》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3》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人口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XX意识、促进社会政治XX;3》教育可以形成积极地舆论力量,促进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3、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2》教育是科学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发展和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手段
4、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可以保存和传递文化;2》教育可以传播和普及文化;3》教育可以发展和创新文化
5、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3》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流动
教育的相对制约性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在一定X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水平以及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这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
2、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人的发展: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
2、人的发展的特点:(1)特殊的自然性;(2)社会性;(3)文化性。
3、人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四个方面:政治社会化;交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智力及能力的社会化。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1、历史上的儿童发展观:外铄论、内发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外铄论认为儿童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或要求,以及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3、内发论强调儿童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儿童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5、儿童身心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影响:(一)遗传因素;(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因素;(1)环境影响着遗传可能性能否得以实现;(2)环境制约着儿童的发展性质和方向;(3)环境制约着儿童的发展速度和水平;(4)环境是造成儿童发展差异性的重要因素。(三)教育因素;(1)教育史有目的的,克服了环境影响的自发性;(2)教育是有计划的,克服了环境影响的偶然性;(3)教育是有系统的,克服了环境影响的片段性;(4)教育是一种专业化的行为,克服了培育中的盲目性。(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推动儿童身心发展的动力;(2)儿童的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1、小学阶段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特性: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7岁至11-12岁,这两个阶段是生长发育高峰之间相对平稳阶段。
2、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1)注意不稳定、不持久、X围较小;(2)感知觉比较笼统,不精确;(3)记忆呈现出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小学三年级有意识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4)高年级学生的想象创造成分增多。
3、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在教育中应注意因材施教;(5)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要求教育因势利导、顺应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