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解读数与代数

合集下载

全国优质课人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2022新课标(解读)课件

全国优质课人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2022新课标(解读)课件

线 面

数与代数 —— 数 的 认 识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不是独立存在,也不是老师告诉学生, 而是结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 等实践活动不断体验、发现,获得对这些思想的感性 认识。
数与代数
数的运算
常见的量
式与方程
数的认识
数与代数
探索规律
数与代数 —— 数 的 运 算
内容分布
第二学段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
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
可以表示多位数。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4.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数与代数 —— 数 的 认 识
教学建议
借助“具体情境”理解数的意义
如何建立 “数感”
把握“核心概念”理解数的意义 借助“多种直观模型”理解数的意义
借助“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
注重在“循序渐进”中理解数的意义
数与代数 —— 数 的 认 识
一、借助“具体情境”理解数的意义
数与代数 —— 数 的 认 识
二、把握“核心概念”理解数的意义 重视10概念的建立
重视数计算单位 重视位值制的理解
数与代数 —— 数 的 认 识
三、借助“多种直观模型”理解数的意义
几何模型、计数器、小棒、点子图、数位顺序表等
数与代数 —— 数 的 认 识
三、借助“多种直观模型”理解数的意义
认识几百几十几
数点子图 半结构化小棒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3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3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3引言本文旨在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3进行解读与分析,以帮助教师、学生及相关教育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该标准。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改革旨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未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一、课程目标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3明确了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

该标准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数学基础,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及研究态度。

二、内容框架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3的内容框架分为四大部分:数与代数、几何与空间、数据与统计以及数学应用。

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并形成了循序渐进的研究体系。

1. 数与代数数与代数部分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和数字运算技能。

主要包括数的整数性质、分数和小数、代数式和方程、函数及其应用等内容。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2. 几何与空间几何与空间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对几何概念和空间思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主要包括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坐标系和变换等内容。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他们的几何问题解决能力。

3. 数据与统计数据与统计部分侧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分析和运用能力。

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概率与统计等内容。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和统计思维能力。

4. 数学应用数学应用部分注重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包括数学建模、数学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内容。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3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合作研究和问题解决。

第一学段数与代数新课标解读

第一学段数与代数新课标解读

第一学段数与代数新课标解读
一、强调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计算能力的培养
这一阶段,学生需要掌握0-20的数、个位数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理解十进制数位的概念。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100以内的数、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二、强调学生对数学符号和数学表达式的理解
学生需要了解基本的数学符号和数学表达式的含义,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和计算。

例如,学生需要了解加号、减号、乘号、除号等基本符号的含义,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

三、强调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学生需要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和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和计算。

四、强调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需要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

初中数学《新课标》“数与代数”专题讲座

初中数学《新课标》“数与代数”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綦春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炳星(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教研员)王瑞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数与代数在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到 6 个话题,前三个是和内容有关系的,第一个话题是数与式,第二个话题方程与不等式,第三个话题是函数;另外三个话题,是基于知识之上侧重培养学生的一些方面的能力,一是运算能力,一是符号意识,再一个是模型思想。

话题一数与式一、重点关于数与式的主要内容,包括有理数、实数、代数式和二次根式,代数式主要是整式和分式。

这一部分内容的重点应当是强调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理解代数式的表述功能,建立符号感,同时理解运算的意义,强调运算的必要性。

二、内容的变化(一)降低了对于实数运算的要求。

比如“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转化为“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二)取消了对“有效数字”的要求,但重视学生的估算能力,要求学生理解近似数。

例如“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了解近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三)与实验稿比较,加强了对二次根式的要求,比如对二次根式的化简,分母有理化,但二次根式的运算仅仅限于根号下是数的情况。

(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例如要求“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五)注重代数式的实际应用和实际意义。

例如要求“能分析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以及“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六)对于代数式的意义,除了关注数学意义外,还关注现实的意义。

(七)强调几何直观的作用。

(八)知道|a|的含义(这里a 表示有理数)。

三、价值及作用数与式这部分内容,在代数当中甚至在整个数学领域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新课标“数与代数”内容分析:从结构到要求

新课标“数与代数”内容分析:从结构到要求

和!#!!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题整合成%数与运算&%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也保持了这 初中部分的%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
一做法(在前两版课标中!%数与代数&领域的 三个主题保持不变(
内容逐步丰富和完善!但是!依然存在数的概 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整合为%数与
"二#%数量关系&内容要求分析 %数量关系&主题贯穿于小学阶段的三个 学段(与!#""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这一主 题的变化主要是$将%方程&%反比例&调整到 初中阶段!增加了%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认
算'运算律等!充分体现了%研究对象)&的设 计理念( 这样的呈现将数的认识与数的运 算的学习统一起来!因为数的运算最终是要
数量关系的延伸和扩展
位的含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了
综上可知通过主题整合突出了不同阶 解符号"-#的含义会比较万以内数的
段的核心内容使得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结 大小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感悟相等和不等关
构更具统整性同时也加强了小学与初中内 系这清晰地指出了第一学段数内容的学
学习领域(同时!小学数学课程中逐步渗透 代数的内容!如"*(,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年版吕#世.课虎程教内授容团深队度的分-析义系务列教文育章数之学三课(程标准
!%! 教育研究与评论 中学教育教学年月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标准"!#""年版#."以下简称%!#""年版课标&# 索规律&%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个主

“数与代数”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2011版数学新课标解读之一.

“数与代数”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2011版数学新课标解读之一.

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之一“数与代数”内容变化及教学建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的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内容标准的修改,一方面创新并发展经实践证明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很好地继承了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一、“数的认识”内容变化及教学(一).内容变化情况。

1、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增加内容: (1)第一学段增加了“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第二学段增加了“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二是要求适当调整,并使用新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使得要求更加明确。

例如,第一学段将“认识符号<,=,>的含义”调整为“理解符号<,=,>的含义”;将“识别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调整为“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三是要求表述进一步准确、完整。

例如,在第一学段中,将“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修改为“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在第二学段中,将“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修改为“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将“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修改为“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数的认识”内容变化表现出三方面特点:一是突出数概念在小学数学中的核心地位。

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都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这些概念都是学生今后构建“概念网络图”、学习数的运算、研究数量关系的重要基础,是小学数学中的核心内容。

新标准的修改有利于增强内容标准的可操作性,让课程目标切实得以落实。

二是突出理解数的意义是认数教学的重点。

新标准在继承从数的含义、计数技能、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用数进行交流等方面理解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习的途径与内容。

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落实新课标精神的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落实新课标精神的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落实新课标精神的教学策略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落实新课标精神的教学策略「篇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调整了学段划分,小学阶段将以往的1-3年级为第一学段、4-6年级为第二学段改为一二年级划为一段、三四年级划为一段、五六年级划为一段。

学段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难度有所下降,把一些知识的学习转移到了初中,但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的难度大幅度提升,并且鼓励探索与发现,用数学的语言分析和思考生活中现实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在感悟探索中理解知识在20xx年的新课标里,非常强调的一点是“理解”和“感悟”,这个和传统课堂教育的“记套路”、“题海战术”都是格格不入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例子里讲解了教授一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乘法是如何通过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法分配律或者对应为直观的面积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例8感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学校图书馆为学生购买图书,其中数学绘本毎本14元。

如果买12本,需要付多少元?[说明]在知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感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

重点是理解从一位数乘法到两位数乘法算理和算法的迁移。

学生已知14X10的计算方法和14X2的计算方法,探索14X12的计算方法。

可以引导学生将12分解成(10+2),然后利用横式体现算理,14X12=14X(10+2)=14X10+14X2,就可以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乘法运算竖式,从算理过渡到算法。

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面积表述运算的道理,培养几何直观。

同样的结果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推理路径得到的。

我们既可以把14x12看成是14x(10+2),去括号后展开获得,也可以看成是一个长、宽分别是14和12的长方形面积被分割为14x10的长方形和14x2的长方形。

把代数抽象和几何表示相结合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原理。

小学新课标数学教材解读

小学新课标数学教材解读

小学新课标数学教材解读小学新课标数学教材是依据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将对小学新课标数学教材进行解读。

# 教材特点1. 整合性:教材内容整合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强调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 生活化: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3. 趣味性:通过有趣的数学故事、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探究性: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主动探究数学问题。

# 教学内容1. 数与代数: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和运算,以及简单的代数表达式和方程。

2. 图形与几何:涉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以及图形的测量、变换和位置关系。

3. 统计与概率:介绍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和概率知识。

4. 综合与实践: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 信息技术辅助: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 评价方式1. 过程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态度等。

2. 结果评价:通过测试、作业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培养自我监控能力。

# 结语小学新课标数学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教材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家长和社会也应给予支持和配合,共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数学新课程标准数与代数五六年级

数学新课程标准数与代数五六年级

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指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引导学校和教师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符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教材编写都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而数学新课程标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数学新课程标准从不同学段和学科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和要求,本文将重点聚焦在五六年级数与代数的教学内容上。

一、数与代数数与代数是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也是五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与代数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1. 学生应该掌握的数学概念和方法(1)整数:学生应掌握正整数、负整数及其运算规则,理解整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分数:学生应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能够灵活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3)小数:学生应掌握小数的基本概念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能够灵活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4)正比例与反比例:学生应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解决与正反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

2. 数与代数教学的方法数与代数的教学方法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思维能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启发式教学: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规律,启发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趣味性教学:老师可以通过趣味游戏、数学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3)巩固性教学:老师应该及时进行教学知识的巩固训练,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教学的要求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针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数与代数(3)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数与代数(3)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数与代数(3)人教版新课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中的数与代数(3)。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学习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是分数的加减法。

学生会了解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黑板、粉笔和一些分数的例题。

学生需要准备好自己的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我会用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比如说小明有2/3块蛋糕,小红有1/4块蛋糕,他们一起吃掉了一部分,问他们还剩下多少蛋糕。

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我会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我会用黑板和粉笔演示,并且让学生跟着我一起做。

接着,我会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样让学生跟着我一起做。

在讲解完计算方法后,我会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并且我会挑选一些学生上台演示他们的解题过程。

我会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我会用黑板和粉笔把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板书出来,并且标注重要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小明有3/4块蛋糕,小红有1/5块蛋糕,他们一起吃掉了一部分,问他们还剩下多少蛋糕?答案:3/4 + 1/5 = 19/2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对于拓展延伸,我可以让学生们回家后,自己设计一些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并且解决它们,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巩固所学的内容。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1. 实践情景的引入2. 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讲解3. 例题的解答和随堂练习的布置4. 板书设计5. 作业题目的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实践情景的引入在引入新课时,我使用了小明和小红分享蛋糕的实践情景。

2023年新课标数学解读心得

2023年新课标数学解读心得

2023年新课标数学解读心得2023年新课标数学解读心得1炎炎夏日,丝毫不减弱我校教师对专业成长的渴求。

这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聆听了多位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收获颇深。

一、数学新课标有哪些变化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组成,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每个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

1、“数与代数”之变数与代数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大主题,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加强了字母表示数的理解,把负数、方程和反比例移到初中学习,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把一些常见量的学习内容移动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把百分数相关知识移动到了统计与概率领域。

2、“图形与几何”之变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第一学段变化不大,第二学段要求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可借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周长,把三条边画到同一直线上,感知线段长度的可加性,一般性地理解图形的周长。

第三学段要求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三角形,探索为什么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基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基本事实推导出相应的结论。

总体来说,强调几何直观,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通过动手操作环节理解图形与几何。

3、“统计与概率”之变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新课标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放到统计与概率里,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引导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可以更好地表达和理解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中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4、“综合与实践”之变新课标把部分学习内容调整到综合与实践领域,以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的形式呈现,强调跨学科融合,与生活和传统文化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第一学段包含“数学游戏分享”、“欢乐购物街”、“时间在哪里”、“我的教室”、“身体上的尺子”、“数学连环画”六个主题活动,第二学段包含“年、月、日的秘密”、“曹冲称象的故事”、“寻找‘宝藏’”、“度量衡的故事”四个主题活动,第三学段包含“如何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校园平面图”、“体育中的数学”这三个主题,还提出两个项目学习活动——“营养午餐”和“水是生命之源”。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作者:黄振华来源:《天津教育·中》2023年第10期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其中“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相关知识,“数量关系”主要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识字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数与代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作出明确规定。

一、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提出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思维成熟度确定教学方式,并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不断调整,确保学生可以听懂并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该采取直观教学法,即利用图片、模型等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引导学生感性认识的教学方式。

如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糖果和积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糖果和积木等模拟加减法过程。

在中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直观教学结合抽象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抽象思维,加深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抽象教学法是指教师不借助教学媒介,以语言交流为主的教学手段,该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心智加工,将教师的讲解内容内化为自己可以理解的知识,如教师在完成直观教学后及时开展抽象概括工作,避免学生思维停留在肤浅层面。

另一方面,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状况,即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等展开评价,还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状况展开评价,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对新课标文件的核心素养认识不够全面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存在教师对新课标文件的核心素养认识不够全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不够全面,尤其是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的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科的动态化发展,过分重视教学成果,没有认识到核心素养对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助力作用;二是部分学校对核心素养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针对新课标组织文件研读会议,未将核心素养培养水平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导致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教学存在敷衍的心态,不利于新课标的贯彻落实。

新课标数与代数在结构上的变化

新课标数与代数在结构上的变化

新课标数与代数在结构上的变化一、内容与能力“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通常运算满足一定的运算律。

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运算律,培养运算能力。

模型也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都是基本的数学模型。

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

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树立模型思想。

二、编写思路:数、式——数量关系(方程、不等式)——变量关系(函数)通过实际情景,呈现知识内容,使学生理解数与代数的意义.1.强调数与代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学习数学,认识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3.强调数与形的结合.4.运用计算器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融入现代信息技术.5.降低计算的难度.6.减少了需要记忆的内容7.对一些概念以描述性表述代替形式化表述三、内容和要求的变化(一)、内容变化1.增加的主要内容有:(1)会用根号表示算术平方根.(2)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3)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4)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5)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6)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7)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8)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9)会利用基本作图完成: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10)为适当加强推理,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但是,不要求运用这些定理证明其它命题.2.删除的主要内容有:(1)有效数字.(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3)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方程组的近似解.(4)梯形、等腰梯形的相关内容.(5)视点、视角、盲区.(6)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二)、要求变化1.有理数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数轴的应用,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绝对值;(2)重视对乘方意义的理解;(3)重视对有理数运算律意义的理解和运用;强调明白其中的算理;(4)新增对含有较大(或较小)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数与代数新课标解读2022年版小学

数与代数新课标解读2022年版小学

数与代数新课标解读2022年版小学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202-2022年版》中,一贯突出了数学教育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结合学生实际,将数学教育作为构建数学思维、探究能力和促进社会发展的
重要抓手,同时指明了小学数学教育的三个重点:“认识”、“操作”与“应用”。

在这三个重点中,“认识”重点的内涵主要指学生掌握数学思维,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内容,探究规律性,熟悉处理方式,勇于分析复杂性,培养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为进入“操作”与“应用”做好准备;“操作”重点以运用思维和计算机技术强化数学训练为核心,关注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发展学生独立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应用”重点主要强调从自然、社会现象中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将数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包括科学技术、经济
社会等方面,实践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模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新课标也重视代数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将代数作为初中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代数推理思维、代数表达能力等,强化学生应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
题能力。

总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202-2022年版》突出了数学教育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从“认识”、“操作”与“应用”三个方面探究,并将代数作为初中数学的基本
内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解读

2024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解读大家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课程理念,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下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具体内容都有调整。

为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的理念,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组成。

根据学段目标的要求,四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按学段逐步递进,不同学段主题有所不同。

每个领域的课程内容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呈现。

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新课标把“数与代数”原有的六个主题: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反比例,调整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构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

“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

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联。

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数量关系”主要是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

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学习,常见的量移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称为数与运算,加强了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还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其中包含探索规律、式、正比例。

如何理解数与代数的核心理念

如何理解数与代数的核心理念

如何理解“数与代数”十个核心概念原课标的核心概念有6个: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新课标有10个: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首先,《标准》将这些核心概念放在课程设计下提出,是想表明,这些概念不是设计者超乎于数学课程内容之上外加的,而是蕴涵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之中的。

从这一意义上看,核心概念往往是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主线,它有利于我们体会内容的本质,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抓住教学中的关键。

在教学中要基于课程标准,二,这些核心概念都是数学课程的目标点,也应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仅以“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部分的目标设定来看,《标准》就提出了:“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这些目标表述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核心概念。

在教学中就要围绕这些达成目标,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思想,意识,能力等方面设计学案.人人在数学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三,深入一步讲,很多核心概念都体现着数学的基本思想。

数学基本思想集中反映为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数学模型思想。

比如,与“数与代数”部分内容直接关联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核心概念就不同程度的直接体现了抽象、推理和模型的基本思想要求。

这启示我们,核心概念的教学要更关注其数学思想本质。

四,从这10个名词的指向来看,它们体现的都是学习主体——学生的特征,涉及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建立和培养的关于数学的感悟、观念、意识、思想、能力等,因此,可以认为它们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培养的数学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所以,把握好这些核心概念无论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

2022新课标解读数与代数学习心得

2022新课标解读数与代数学习心得

学习新课标培训《数与代数》的心得体会今日有幸聆听了马云鹏教授数与代数领域的主要变化与教学改革,受益匪浅。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1 、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学生在获得知识进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方向发现和成果。

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指导作用的有效发挥。

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发展。

4、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

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

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科学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王巧滨河片区北店子小学。

新课标理念下数与代数,空间几何教学 杨亚伶

新课标理念下数与代数,空间几何教学 杨亚伶

新课标理念下数与代数,空间几何教学杨亚伶
夏意正浓,时光清浅。

掬一捧清凉,怀一腔热情,赴一场美妙的教研之旅。

20XX年7月23日,我们迎来了迁安市小学数学基于《新课标》解读与课堂教学实施的培训。

有幸聆听了杨亚伶老师的《新课标理念下,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教学》的讲座,刘再平老师的《新课标理念下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建议》。

首先,杨亚伶老师解读了新版课标的核心素养,她提到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抽象,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

杨亚伶老师强调,要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使儿童不被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所束缚,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问题,以任务驱动开展主题或项目学习,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儿童在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刘老师在讲座中,对于新课标理念下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一、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教学建议,把握主题活动的关键,教学环节,问题情境实践探索,展示交流,归纳总结,反思评价二、融入综合与实践的数学知识。

学习活动设计一般开始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情境进行浅层操作,展示交流,而非零起点正式的数学学习活动,如欢乐的购物街,年月日的秘密,寻找宝藏如何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解读数与代数.新课标解读之“数与代数”领域内容分析与研讨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能够作为小学暑期培训教师代表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

主要负责《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部分的解读。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交流。

也希望通过交流能够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我们都知道,数与代数部分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的比例是最大的,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习内容是整个数学学习和学习其他的学科的基础,可以说它是学习数学的主线。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等。

通过研究分析这部分的内容,可以使我们了解小学阶段数与代数内容的本质与发展,从整体上把握相关概念和数的发展脉络,促使数与代数内容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下面我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旧课标比较有何变化?2、数与代数部分的核心概念。

3、如何建立“数”的概念?4、如何处理运算教学中的算理与算法的关系?5、如何落实新课标对估算的要求?如何依托现实情境帮助学生体现和理解常见的量、6.问题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旧课标比较有何变化?《标准》对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作了较大地改革:1.重视数与符号意义以及对数的感受,体会数字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

通过探索丰富的问题情景发展运算的含义,在保持基本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强调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运算方法,加强估算,引进计算器,鼓励算法多样化。

2.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可以发现、描述、分析客观世界中多种多样的模式,把握事物的变化和事物间的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学会用符号表达现实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关系,会初步进行符号运算。

4.体会方程和函数是刻划现实世界,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强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对简单现实问题的建模过程,学会选择有效的符号运算程序和方法解决问题,重视近似解法特别是图象解法。

我们来看每个学段都有哪些变化::第一学段①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增加了认识小括号,②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

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修改为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义作出解释”。

第二学段:①增加的内容:并能表达自己的想●增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法”。

●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单价×总价=数”。

●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增加“结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路程数量、=速度×时间,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②调整的内容:●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将改为“能2x-x=3)”,=如3x+25,“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

5,2x-x如解简单的方程(3x+2=例如将“会用方程表示简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问题二:“数与代数部分的核心概念”解读数感、符号意识、个核心概念。

这就是:10此次《标准》提出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把握好这些核心概念无论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

数与代数这一部分的重要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下面我主要把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等四个核心概念与大家一起交流。

1、数感:数感就是对数的感悟。

是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

在以前的教学中,总感觉数感是直觉,是潜意识的,我们也感到数感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好把握,找不到它的教学支点。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观点:数感的培养分成四个步骤:⑴体验生活,建立数感在教学比的意义时。

这节内容看似简单,其实要讲透十分困难,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体会比是一种数量关系。

比如,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2,那么甲是乙的几分之几?这类题目在毕业前总复习阶段常有学生弄错。

我觉得可能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比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没有很完整地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以后的学习埋下隐患。

甲数与乙数的比为3:2,它可以表示至少两种数量关系:甲数其实对学生来说老师们看似简单,。

2/3乙数是甲数的,3/2是乙数的.是很容易混淆的。

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知识“从哪里来”“到那里去”,比从哪里来?其实,比就是从生活中来,我们必须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所表示的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并应用知识。

比如刚才的例子换成(课件出示:3杯牛奶和2杯果汁)先让学生用已有的分数知识表示出牛奶与果汁的关系,再引入比来表示牛奶和果汁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比能简洁地表示出分数所能表示的两个数量关系,认识到学习比的必要性。

并能理解比所表示的这两个数量关系,并很好地感悟比的意义,建立数感。

当学生建立数感后,遇到生活中的溶液配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米与水的比为:1:2,学生会想到水量是米量的2倍。

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了数感。

⑵实践操作,增强数感.比如,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可安排学生完成以下操作活动 A、让学生把大米装在塑料袋里,并称出1千克的大米,让学生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有多重。

B、学生分别掂一掂自带的物品(如重500克的袋装盐、重250克的味精)比较,并体会不同重量物品的感觉差异。

C、发给每组三个重量不一装有大米的塑料袋(内有一袋重为1千克),让学生分别掂一掂,找出重1千克的袋子,看谁找得准。

D、让学生拿出若干的课本和练习本,先掂一掂,并能够增减,估千克一共有5千克、2千克,再用称验证,然后推测出1计一下是否有.多少本。

在实践操作中体会1克的物体能吹得动,1千克的物体能掂得动,强化了学生的数感。

⑶合作学习,交流数感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有一个从形象到表象,从表象到抽象,两个过程。

而这两个过程,也是两次提升,而在这个提升的过程中,合作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全过程,它不仅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还能培养集体合作精神,人人可以尝试成功的喜悦。

同学之间的语言最容易理解,数感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比如在《9加几》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凑十法“后,这时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具体形象的层面,这时学生更多是对活动本身的喜欢,而不是对数学的热爱,若你认为活动经验的积累只停留这个层面,这样的教学很容易流于热闹的形式,根本没有深入到数学的本质。

动手、动口、动脑都是活动经验积累的方式,只动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在这个环节及时组织学生回顾、交流操作过程,让学生通过“在头脑里摆学具”,获得完整的操作过程的表象。

并试着让学生把理解的表象的过程通过表现出来,也就是留下我们思考的痕迹。

接着,结合算式引导学生利用表象思考9+4可以怎样算,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了先凑成十,就把4分成1和3,先算9+1=10,再算10+3=13,并在交流、对话中完成计算过程:再,10凑成1和9先把,3和1分成4这种算法是将然后告诉学生:加剩下的3,这样算就会很方便,这样的方法就是“凑十法”。

帮助学生根据动作过程抽象并认识“凑十法”。

这样,学生的数感在讨论和观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⑷解决问题,提升数感.当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老师们应该特别重视起来。

比如学生在认识10以内数后,再认识20以内、100以内的数时,可以对具体实物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十、百等数量大小的感觉,如数100粒黄豆、100根小棒,估计教室里的学生人数,估计一堆水果的数量等。

我们还可以就同一个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多种意义所表现的数量来加强对数的感知。

比如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你的1200步大约有多长?1200名学生站成做广播操的队形需要多大的场地?类似这样的问题可让学生举一反三。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2、符号意识所谓符号就是针对具体事物对象而抽象概括出来的一种简略的关系式等等构成了数学的符号系统。

图形、字母、数字、记号或代号。

.此次标准修订,将原来的“符号感”改为了“符号意识”。

感觉是有被动的意味,而意识是有主动实践意义的,数学符号对于学习者来说主要的还不是潜意识、直觉或感觉,而是一种主动的使用符号的心理倾向。

所以用“意识”更准确些符号在数与代数部分中的应用如下知识领知识应用举应用拓数与代0-9阿拉伯数字数的表 -中文数字:百分号:千分号:用数轴表示﹝﹞﹛﹜2(、-、×、÷( )数的运方)3(立方数的大小关≥、≤、=、≈<a+b=b+a运算定加法交换律 a+b+c=a+(b+c)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ax+b=c方程数量关系时间、速度和路程:s=vta=np 数量、单价和总价: y/x=k正比例关系:xy=k反比例关系:用表格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用图象表示数量间的关系如何发展符号意识:(1)挖掘生活经验,体会符号必要性:其实在学习之前,学生已积累了大量的符号经验,如℃、↑、○等。

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符号积累,最能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创造性地使用符号,体会符号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符号经验,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

如教学“找规律”时,(课件出示):路边这排树有什么规律?生:是按照紫色、绿色、紫色、绿色……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这排小树的规律表示出来呢?这样,老师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实现自我的空间,他们有的摆,有的画,有的用数字表示,有的用图形代替(生1:△□△□△□……;生2:●○●○●○……;生3:□■□■□■……;生4:121212……)多么富有个性的创造!这正是已有的符号观念在起作用,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体会符号给数学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