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简表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 • ④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 ⑤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 • ⑥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 汉代:以西北陆路为主(丝绸之路) • 主要成因: (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路线 (2)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保护东西交通 (3)多次北击匈奴,基本解除匈奴威胁,保证此路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主干知识:
• 中国古代秦汉到明清时期的对 外交往
• 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政策 • 中国古代对外交通
能力要求:
• 概述古代中外关系发展的基本 史实,分析对我国及世界的影 响。
• 概述古代我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一、我国封建社会对外关系简表
朝代
主要国家
对外交通
重要人物
汉唐时期中外交往特征的不同及其原因
• 不同特征: (1)汉代以陆路为主;唐代海陆并举 (2)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时使臣、商贸交往、文
化交往全面展开 (3)汉代以丝、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
张、茶叶等物品大为增加 (4)汉代中外交往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
双向性,不仅传播唐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 济文化成果 • 原因:
• 影响
外国国名和地名的古今对照
• 1、安息 • 2、大秦 • 3、新罗 • 4、天竺 • 5、波斯 • 6、大食 • 7、西洋 • 8、南洋
思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阿拉伯人和天主教
传教士先后扮演过中西文化交往的使者。请根
据他们所处时代的不同,简要比较我们对中西 文化交流所起作用的异同点。
• 时代不同:阿拉伯人来华时,中国处于唐宋元时期, 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传教士来华时, 中国处于明朝在后期和清朝时期,中国科技已开始 失去世界领先地位。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一、对外政策:汉唐—明朝中期,对外开放→明末清初:闭关自守二、对外港口:广州、扬州、登州(蓬莱)、泉州(元1)三、对外关系史:四、主要交往国(一)两汉期:P39:朝、日、越、西亚、欧洲大秦(二)隋唐期:P79 新罗、日、印度、西亚波期大食、欧洲东罗马、非洲杜环(三)宋元期:P105;明:郑和、开发南洋、抗倭、葡占澳门、传教士(四)明清期:P125:清:郑成功收台、闭关、抗俄、传教士五、对外交流频繁原因:(一)政:强大,中央集权,开明政策 (二)经:繁荣,物基础(三)文:世界领先,吸引力 (四)交通:海陆并举,船海技术进步六、对外交流影响:1、中国先进的政、经、科文传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2、中国吸取,推动自身政经科文:高丽乐,文化,熬糖法3、增进中外了解,联系友谊:马可·波罗,列班·扫马,杜环七、对外交流的途径:(一)政治上:派使节例:遣唐使(二)经济上:官方,民间贸易例:郑和(三)文化上:遣留学,传宗教(四)对外战争八、古代对外贸易特点:(一)商路:汉初,陆路为主→汉武帝,海上丝路→唐:海陆并重→宋元:陆路衰微,海路为主,因为:①经济重心南移②造船业航海业指南针普用③瓷器船运④西北陆路交通不畅。
(二)商品:传出:丝茶瓷;传入:奢侈品(三)商业对象:宋元以前主要亚洲国,大陆国→亚欧非,海洋国(四)目的:官方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贡赐贸易(五)伴随:文化交流 (东学西传→西学东渐,传出儒教,传入三教),民族融洽:回族新中国构建各社会的努力,一国两制1、政治上:人代制,多举制,政协制2、经济上:改开,全面建小康社会3、民族上:民族自治,宗教信仰自由4、文化上:文明建设,八荣八耻,树立社义新型荣辱5、社会上:建设环保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保、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思想。
6、外交上:和平崛起全球化,睦邻、富邻、友邻、善邻、互信。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上的对外交往
• 六次东渡日本终成功
• 在日本弘扬佛法,传授 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 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人物 不同点
相同点
路线是向西,为了 玄奘 学习印度的文化。
路线是向东,为了 鉴真 弘扬中国文化。
都有坚定的信念、 顽强的意志,大 无畏的精神; 都为中外交流作 出贡献。
(精神、作用相同)
中国古代史上的对外交往
武凤彦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从长安出发开始第一次出使西域
汉 武 帝 张 骞
张骞出使西域壁图(敦煌壁画)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示意图
公元前126年,历经13年磨难的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的情况,反映 了西域各族希望同汉王朝往来的愿望。
西汉疆域图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时间最早
次数
7次
4次
1次
次数最多
人数
27800人
1500人
60人
人员最多
船数 船只大小 到达范围
大船62艘(连小船共 计200多艘)
大船长151.8米,宽 61.6米
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 和地区
17艘
船长24.5米,宽6 米 到达美洲
4艘(一说3艘)
这些邮票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郑和下西洋
红海沿岸和 非洲东海岸
红 海
天方
木骨都束
刘家港
占城
慢八撒
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7次远航,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朝代 发展阶段 表现
转变
问题探究
1、以明清为界,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出现怎样 的趋势?
政策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官府控制下对外贸易的特点: 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
中国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的原因
(1)闭关政策的内容: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清时只准广州一口 通商。 (2)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决定的。 ②主要原因: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时期。 ③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④直接原因:封建统治者为了防御敌对(国外 和国内反对势力)侵扰。如明朝――防范倭寇; 清朝:防范郑成功集团。
B
3、梁启超曾感叹说,“哥伦布以后,有 无量数哥伦布……郑和之后,竟无第 二之郑和”。之所以出后“郑和之后, 竟无第二之郑和”这种现象,主要是 因为 A.受传统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的制约 B.中国再没有出现明成祖式的开明君主 C.伟大的航海家可遇而不可求 D.中国造船工业比西方落后了 A
• 材料一 从永乐元年(1403年)起,明成 祖就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他对主管 外事的礼部大臣们说:“……今四海一 家,正当广示化外,诸国有输诚来贡者 听。”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 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 番国” ……
对外 交往 的格 局形 成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国家和日本交往。东 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 赐以日本倭奴国 “汉委奴国王”印。汉武帝(前156一前 87)时,张骞出使西域,连接中国与中 亚、西南亚、印度北部的陆上丝绸之路 正式开通。汉武帝时期,不少南海国家 遣使前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开通。
1、发展历程
(3)道光帝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材料三中 的问题的?
长期的闭关锁国使清统治者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鸦片战争的发生迫使道光帝急于了解对手的情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④影响: 对西方殖民者侵略,起过一定自卫作用。 (1)积极影响: 与世隔绝,未能适时学习西方,逐渐落伍。 (2)消极影响: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史实 西汉 丝绸之路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前期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 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 司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 之战、闭关锁国政策
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图说历史
图中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为唐朝的 对外交往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
知识梳理
材料: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文化 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发达, 在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支持下,唐朝和亚洲、欧洲 (二)唐朝的对外交往 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亚洲各国的 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到中国,聚集在长安、洛阳、 1、主要史实 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唐都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 的大都市。 (1 )传播唐朝文化—— 鉴真东渡日本、 唐朝时期,与中国往来的国家发展到 70多个。 日本遣唐使来华 这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外 经济文化的交流,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声誉,很 (2 )学习别国的先进文化—— 玄奘西游天竺 多外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在动机上有何不同?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加 强中国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 拓市场,掠夺财富,属殖 民扩张活动。
知识梳理
(四)明朝的对外交往
2、冲突: 戚继光抗倭
(1)背景:倭寇入侵损害财产,破坏主权
台州九战九捷,扫平浙江倭寇;进入 (2)过程:福建广东,肃清倭寇;平息东南沿海 倭患。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清朝前期实行闭 关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意义: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划时代的大事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 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南
南亚 天竺
西亚 波斯 大食
天竺遣使来华,唐遣使
大食派使来华 使臣往来
入:珍珠、棉布、胡椒 出:丝、瓷、麝香等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入:佛、画、熬糖 出:造纸 造纸
欧洲 东罗 使节来华 马
丝、瓷
入:基督医、杂技 出:造纸
非洲
民间
训练
材料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 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 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 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 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
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新罗、日本关系密切友好; 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5)双向交流。
七.隋唐时期
1.政治.经济.文化领先于世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 圈的格局.
2.唐文化影响最深的是:日本 3.唐与印度的关系:以佛教为纽带. 《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
进的行影分响析;。另一方面,各地区对两汉文明也起着有益的 影响。
六.魏晋南北朝
法显(东晋) —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
《佛国记》 《法显传》从长安出发,经敦煌以西的沙漠到 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 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 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 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 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 乘商船到师子国,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经 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 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到达建康(今南 京)。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 流传至今的《法显传》。 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法显的著作,重 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两汉—明朝中期,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政策;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一、秦汉时期(古代史P40—41)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之际两汉时期贸易往来2、与日本、越南的交往:汉武帝时光武帝时经济文化联系3、丝绸之路(1)开通条件:①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3)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4、海上丝绸之路(1)时间:汉武帝以后(2)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3)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安息(西亚大国)的交往(1)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2)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6、与大秦(古罗马)的交往(1)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2)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的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3)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特点: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开辟。
范围广: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
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
地位高: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欧洲的联系。
秦汉的强盛与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三、隋唐时期(古代史P79—81)1、隋唐的对外交通(1)陆路:①长安向东到达朝鲜②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今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2)海路:①登州、扬州出发到达今韩国、日本②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评价:水路并举,对外贸易频繁,远超以往各代(原因: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2、与新罗的友好往来(1)政治交往: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往来。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1.中国外交的历史发展趋势:积极联系、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屈辱外交(被迫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时期的对外开放(积极主动)。
2.新中国成立后,一改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
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3.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综合国力是外交的保障。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一)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具体表现1.清朝统治后期: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1900年,俄、美、英、日、法、德、意、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
遭到英、法、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并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2)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原因与启示1.原因:(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近代落伍于西方,综合实力弱。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简表
时期 时期② 隋唐 许时期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简表历史事件相关分析两汉 n 但受安息等国之阻。
★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① 物质基础:汉朝经济发展迅速,国力 强大。
② 政策:汉政府实行主动开放 的对外政策。
③ 交通:张骞、班超开辟发展了中西交 通。
④ 文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 益扩展这与对外关系发展互为因果。
)光武帝时倭奴 器、铜器、丝帛等。
入中国,中国传给铁犁 ,' 南输象牙、犀牛、 。
转贩至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张骞使西域后,沟通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②丝路沟通了中国与 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 传入中国。
③汉武帝时“海 / 西至孟加拉湾沿岸,最远达I •①秦汉之际,大量中国人往朝鲜半岛避难。
汉时,半岛南部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见武帝、光武帝。
其中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 被称为“秦韩”。
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 朝鲜输檀弓、果下马入中国,中国传给铜镜、漆器、 铁器等。
①西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遣使经朝鲜半岛赴汉。
国遣使朝汉,受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川.两汉时期中越联系密切,越南输象牙、犀 J 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等 w .①西汉以前,中国纟 汉与西域联系渐频, 中亚、西亚、南亚,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 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交佛教经中亚由丝路传 上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路自广东沿海始, 印度半岛南端。
V .西亚安息国经陆上丝路与汉频繁交往, 又经海上丝路在汉与大秦之间转贩丝绸,大获其利。
W •①丝路西端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汉朝都想直接交往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往使,至条支海(波斯湾)则止,不达。
②后大秦经 海上间接地与汉进行丝绸贸易。
《后汉书》载,大秦安敦王朝遣使于 166年来汉,献象牙、犀角等物给桓帝。
这是正史所载中欧最早的直接往来。
i交通技术进b.鼓励国人d.平等对 如崔致远。
设国学, a.欢迎外人来华; c.尊重外人生活习俗; I :对外交通四通八达, I .隋唐对外交通发达。
中国对外交往史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早期的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
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唐朝时,对外贸易繁荣;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中国人被称为“唐人”。
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1.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2.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3.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清朝时,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1.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
2.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五、比较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的六次演变: ①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 ②隋唐时期,又开辟了海上商路,水、陆并 进。 ③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 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 ④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⑤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 ⑥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汉代:以西北陆路为主(丝绸之路) 主要成因: (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路线 (2)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保护东西交通 (3)多次北击匈奴,基本解除匈奴威胁,保证此路 的畅通 (4)西汉定都长安,远离大海,走丝绸之路方便 (5)汉经济重心在北方,造船技术不发达
宋元:以海路为主
1、条件 国家统一 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对外交通畅通 政府鼓励对外交往(原因:宣扬国威、学 习国外文化、增加政府收入等) 2、途径 贸易往来 使节往来 民间学术交流(宗教传播) 战争 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 往来 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也有经济文 化 途径上: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 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 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古代促进中外交往的代表人物
除以上人物外,另有唐朝的阿倍仲麻吕、 空海、吉备真备(日本)等,元朝的马 可· 波罗(意大利威尼斯)、伊本· 白图 泰(摩洛哥),明末的徐光启、利玛窦 (意大利)等
唐至清前期对外贸易城市一览表
广州 泉州 宁波 上海 福州
唐朝
五代 南宋 元朝
明州
明州 庆元
明朝
清朝
二、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张骞(使节):出使西域后,开辟丝绸之路 甘英(使节):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法显(学问僧):东晋 到天竺求经,陆去海还,著《法 显传》 鉴真(学问僧):唐朝 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播唐文化 玄奘(学问僧):唐朝 赴天竺研究佛经,弟子编《大唐 西域记》 义净(学问僧):唐朝 循海路到天竺,著《大唐西域求 法高僧传》 汪大渊(旅行家):元朝 著《岛夷志略》,记载东非情 况 郑和(使节):明朝 七下西洋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一、知识归类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⑴秦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虽然甘英出使大秦没有成功,但以后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开创了中欧友好交往的记录。
东汉日本倭努国王遣使来函,受到光武帝的赠赐。
⑵隋唐:我国东与朝鲜、日本,西与印度、伊朗、阿拉伯诸国有了比较频繁的商业交流和文化往来。
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唐太宗时就与天竺见互派使者;651年(唐高宗时)大食遣使来华,此后百余年间来华使者多达30余次。
⑶宋元:我国的对外交往进入最频繁时期,那时的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元朝时来大都得亚洲和东欧、非洲海岸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居住十几年,并流传有《马可·波罗游记》。
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和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走各国的旅行家。
⑷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开始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Ⅰ经济交流⑴两汉:①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②东汉时期,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果下马、檀弓等特产也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到日本。
⑵唐朝:①中朝贸易往来频繁。
②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行销欧洲。
③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
⑶两宋:我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⑷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⑸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药材等土特产。
Ⅱ文化交流⑴中国文化的外传:①科学技术:a.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一、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1、秦汉:与朝鲜、日本、西亚、欧洲的交往;交往方式:政治往来、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交通路线: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路可达印度半岛南端;阶段特征:以周边国家为主;以陆路为主;具有单向性。
2、隋唐:与新罗、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交往方式:政治往来、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交通路线:海陆交通发达,海上丝路最远可达波斯湾;阶段特征:交往范围广泛,交往领域广泛,交往渠道众多,具有双向性,中华文化圈形成。
3、明清: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强租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交往方式:政治上友好往来与反击外来侵略、经济贸易、文化交流。
交通路线:海路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
阶段特征:由对外开放变为闭关自守;侵略与反侵略成为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交流以西学东渐为主。
二、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1与日本的交往:(1)秦汉: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给倭奴国;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2)隋唐: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中日贸易往来频繁。
突出人物:鉴真、吉备真备。
(3)明清:元末明初,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戚继光抗倭。
2、与朝鲜的交往:(1)秦汉:秦汉之际,燕、赵、齐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其中辰韩被称为秦韩。
贸易: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入朝鲜。
(2)隋唐: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留学生最多,唐朝的许多城市中设有“新罗坊”“新罗馆”。
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铜、制瓷技术等。
3、印度半岛:(1)秦汉: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路传入中国。
(2)隋唐:互派使节;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玄奘。
4、中、西亚:(1)汉: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西传。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中国外交史,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贸易史-人教版[整理][全套]--中国外交史
中国对外交往史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A、概况秦汉时期:⑴开展积极的对外交往,与东亚的朝鲜、日本、越南有了密切联系⑵通过海上和陆中丝绸之路与西亚的安息和欧洲的大秦有了直接交往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远及欧洲和非洲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朝鲜、日本关系密切友好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宋元时期:⑴两宋海外贸易繁盛,与南宋通商最密切的是高丽、日本、交趾、占城等国⑵辽、金、与高丽、日本、波斯、大食等有贸易往来⑶元朝与日本、高丽贸易密切;与欧洲、非洲也有交往[《马可波罗行记》]明清时期:⑴对外交往频繁:郑和七次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⑵遭受外来侵略,明清政府领导进行反侵略斗争[抗倭、葡萄牙、荷兰、沙俄]可列表比较B、条件政治基础[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对外交通+对外政策[主观条件]1、国家强盛,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2、发达的交通[海陆]、先进的工具[造船、航海技术]是其客观条件3、政府的政策是主观条件[封建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C、特点从时间、地域看……从渠道、途径看……从内容看……1、先陆路贸易为主,后海路贸易为主。
汉代以陆路为主。
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朝时陆路贸易和海上贸易都很发达。
两宋以后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2、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以官方贸易为主,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3、对外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形成5、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西方殖民者开始东来,我国开始遭受西方外来侵略D、文化交流1、中国文化外传:⑴科技:四大发明、《缀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⑵生产技术:冶铁、纺织⑶文学、艺术、体育:屈原、唐诗、围棋⑷文字:朝鲜、日本⑸思想:儒学2、外国文化传入:⑴物种:①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树[唐] ②越南占城稻[北宋] ③玉米等[明后期][“西学东渐”] ⑵科技:①印度的天文、历法、医学和熬糖法[唐] ②科技著作及水利方法[明清]⑶文化:①佛教[西汉] ②高丽乐;中亚舞蹈;印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唐]③传教士把西方的音乐、绘画等介绍到中国[明清之际]E、交通1、陆上丝绸之路两汉时期: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为南北两路,至疏勒会合。
古代对外交往
(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4)1972年,中日建交 3.20世纪90年代 1997.7.1 香港回归 1999.12.20 澳门回归 意义:洗血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
了重要的一步
4.21世纪(新世纪)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承办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3)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根本);
统治者的妄自尊大; 表现:只开放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
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 影响: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
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5.从唐朝到清朝我国对外关系的变化: 由开放到闭关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西汉丝绸之路:
路线:长安 河西走廊 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
欧洲(大秦) 条件:张骞通西域
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
对外交通路线特点: 以陆路交通为主
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唐朝 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1)玄奘西行
时间:贞观初年
贡献:带回大量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
6.留给我们的启示: 开放则国兴,闭关则国衰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20世纪50年代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时间: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影响:在国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
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和匈奴的关系:(1)秦朝:为了安定北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筑长城。
(2)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西汉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又于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
公元前1世纪中期汉元帝时,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为喊胸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西域隶属中央政府:(1)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分别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
从此今_________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文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东汉: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前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3)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
(4)明清: 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西藏(1)唐朝:吐蕃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8世纪初,唐朝有将金城公主尺带珠丹,吐蕃和唐朝“合同为一家”了。
(2)元朝: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3)明朝: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了解)(4)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住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了解金瓶掣签制度)4、台湾(1)三国: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军到达夷洲。
(2)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①秦汉之际,大量中国人往朝鲜半岛避难。
汉时,半岛南部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见武帝、光武帝。
其中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
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朝鲜输檀弓、果下马入中国,中国传给铜镜、漆器、
铁器等。
Ⅱ.①西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遣使经朝鲜半岛赴汉。
②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遣使朝汉,受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后中国传给铁器、铜器、丝帛等。
Ⅲ.两汉时期中越联系密切,越南输象牙、犀牛、珍珠入中国,中国传给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等。
Ⅳ.①西汉以前,中国丝绸少量转贩至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张骞使西域后,汉与西域联系渐频,沟通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②丝路沟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交佛教经中亚由丝路传入中国。
③汉武帝时“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路自广东沿海始,西至孟加拉湾沿岸,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Ⅴ.西亚安息国经陆上丝路与汉频繁交往,又经海上丝路在汉与大秦之间转贩丝绸,大获其利。
Ⅵ.①丝路西端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汉朝都想直接交往,但受安息等国之阻。
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往使,至条支海(波斯湾)则止,不达。
②后大秦经海上间接地与汉进行丝绸贸易。
《后汉书》载,大秦安敦王朝遣使于166年来汉,献象牙、犀角等物给桓帝。
这是正史所载中欧最早的直接往来。
★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①物质基础:汉朝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大。
②政策:汉
的对外政策。
③交通:张骞、班超开辟发展了中西交通。
④文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这与对外关系发展互为因果。
Ⅰ.隋唐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东达朝鲜,西通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非多国。
海路自登州、扬州出,东到韩国、日本;自广州出,西至波斯湾。
Ⅱ①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往来频繁,来唐留学生以新罗人为多,如崔致远。
许多城市中设有“新罗馆”“新罗坊”。
②新罗立国参用唐制,设国学,教儒学。
③新罗人从唐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制铜技术。
新罗受唐文化影响很大。
Ⅲ.①隋时,中日互使。
自贞观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
归国的人策动了大化改新,多法唐制。
都城建造,效仿长安。
学校教授儒学。
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
③对中日交往贡献突出者,有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鉴真。
Ⅳ.①隋唐时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互使,交换土特产品。
炀帝曾遣使马来半岛。
唐中期骠国王子携歌舞团来唐。
②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强。
贞观时,天竺遣使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的十进位计数法传到天竺。
③对中印交往贡献突出者,有唐玄奘、义净。
Ⅴ.①隋唐时,中亚一些国家频繁来使,带来名马、异药等。
②隋时已和波斯互使;唐时波斯受大食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
波斯商人在中国设“波斯店”。
③唐高宗时大食始与中国通使,持续一个半世纪,造纸术也在唐时传到大食。
④唐和东罗马(拂菻)通使,其医术、杂技传入中国,中国的大量丝绸、瓷器运往欧洲。
⑤史载唐朝和非洲也有往来。
唐人杜环到过非洲。
索马里使者于高宗时来中国。
非洲出土过当时中国的陶瓷残片。
★隋唐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①物质基础:隋唐经济繁荣,
②政策: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表现在:a.欢迎外人来华;
出访;c.尊重外人生活习俗;
待他国。
③交通:对外交通四通八达,
步。
④文化:隋唐时科技文化居世界领先水平,对外吸引力大。
★隋唐对外关系发展的意义:
①促进了隋唐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②大大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了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③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Ⅰ.①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
②自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度远航,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③郑和下西洋后,很多中国人迁徙南洋定居,他们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Ⅱ.①元末明初倭寇经常侵扰我国沿海。
明中期,朝廷误判形势,严限私人海外贸易。
而东南沿海一些奸商勾结倭寇作乱,倭患日深。
②明廷命戚继光抗倭,戚家军在台州九战连捷。
后戚继光挥师闽、粤,与俞大猷合作抗倭,接连获胜。
③至1565年,东南倭寇基本被肃清。
Ⅲ.①自16世纪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②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贿赂明朝地方官员,编造借口,得许在澳门停留。
③后又买通澳门守将,获准每年纳银500两,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
④此后,又筑城设炮,立“自治”机构,委官驻军,强占澳门。
⑤但此后,明政府一直保有澳门主权。
Ⅳ.①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②1661年,抗清将领郑成功率舰队登陆台湾,与荷夷激战获胜。
1662年台湾回归祖国。
③郑氏三代经营台湾,对台湾的开发和发展贡献巨大。
Ⅴ.①明清之际,俄国侵略者乘虚强占雅克萨、尼布楚等地。
清廷多次要求其撤军无效。
②1685年、1686年,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获胜,俄政府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③1689年两国代表在尼布楚谈判,签订了首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该条约在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及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的主权。
④该条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被中俄《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破坏。
Ⅵ.①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②清廷仅开广州一口,设“公行”管理外贸。
③当时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约3%,外贸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
★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①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其远洋航行比欧洲人早半个多世纪。
②但远航不是以海外贸易为目的,它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特点:
①自16世纪始,欧洲殖民者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②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③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④清廷实行闭关政策,这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卫的作用,但阻碍了中外交流,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
★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稳定性。
②统治阶级的反动性,统治者担心外国人与沿海人民频繁接触影响其统治秩序。
③外来侵略日渐猖獗。
★闭关政策的消极意义
①限制了手工业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