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二本大学毕业生就业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当然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问题,它需要自身、学校、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积极应对。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的学生的就业环境,缓解就业现状。
本院校就业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有这些,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自身或者外部因素,在此就不作进一步的讨论了。希望以上的分析能多对大学生特别是二本院校的求职生以及致力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帮助。让高校毕业生就业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上述表格表明,毕业人数和待业人数几乎都是逐年递增,6年后的现在的情况愈发严重。
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内人民关注的一个棘手问题,许多理论学家就这个问题也作了不少研究,并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是大部分只是泛泛而谈,仅仅针对所有大学生群体,并没有对这个群体进行详细划分。但是,众所周知,国内院校有重点、非重点,一本、二本、三本、专科等不同层次的划分,不同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时的实际状况是不同的。在相同的就业环境中,二本院校大学生相对于其他名校毕业生来说,在接受教育、专业知识、以及在校的培养乃至学校的知名度都相差万千,更别说在这个整体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环境下,非重点院校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我们在调查就业困难的原因中得到以下数据:
最低工资接受力调查表
学历
工资范围
2000-3000
百分比
3000-4000
百分比
4000以上
百分比
高职生
24
48.00%
16
32.00%
10
20.00%
本科生
3
9.38%
9
28.13%
20
62.50%
其他
5
27.78%
9
50.00%
4
22.22%
调查显示,高职生对3000左右的起步最低工资大多能保持平和心态,大多能接受,本科生却几乎都希望一开始的最低工资标准在4000以上。而这在刚刚开始是很难得到的,并不现实。
304
373
559
4Leabharlann Baidu2
254
222
136
所占比例
32.3%
9.1%
11.3%
16.8%
12.1%
7.6%
6.7%
4.1%
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毕业生都希望找一份生活条件好,薪资待遇好的工作,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或热门行业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而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由此可见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岗位供大学生选择,而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太高,不甘“委屈”自己。过分看重工资待遇,功利性较强,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愿意留在经济发达的城市,而不乐于回乡就业。这种择业取向把经济待遇、就业地区放在首位,过分看重自己的文凭,过高提升自身的价值,导致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聘者云集,而民营企业、私有企业、西部、基层农村、艰苦行业却招不到急需的人才。毕业生所持的高期望和择业观与社会需求相悖,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有些用人单位用人行为尚待进一步规范,存在凭借关系择人,过分求高,盲目追求名校、高学历,不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还有些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具有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基本素养以外,还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上岗能力。而大学生刚踏入社会,缺乏的就是实践能力,最需要的也是用人单位能提供锻炼的平台,这些无形中都给大学生的就业增加了难度。个别企业还存在性别歧视现象,以各种理由拒绝接受女大学生,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相对较难。
统一,资源分散以及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停滞不前的现象,缺乏社会各界的支持等各种问题。
2.2.3社会不良风气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官僚作风、任人唯亲、走后门等不良风气,已侵蚀了“象牙塔”的纯净,对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手段产生影响。关系就业致使专业错位或低能高就的等级错位现象层出不穷。一些缺乏专业技术能力、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关系户”占据着职业岗位,形成了在岗职员素质劣化,排斥了有专长的毕业生上岗,造成人才的浪费。如果更多的大学生对种种社会不良风气司空见惯并受到同化,必然会对其人生观产生负面作用,甚至会进一步恶化社会风气。
【6】崔怀将,曹霞.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
【7】我国历届大学生就业率分析
第二,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还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学校也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身也不注意,导致毕业生对社会接触不多、理解不够。[1]
2.1.3就业期望值过高,对自身定位不够
大学生一方面容易过高地估计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岗位做出脱离现实的层次定位,另一方面很容易产生急于获得与其高等教育费用成绝对正比例或是更高比例的物质回报。这样两种心态的交合就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从心理上产生较高的、脱离实际的个人职业期望。我们在调查中对大学生的职业取向和就业地区的原则作了调查,得出以下数据:
2.1.4缺乏自信心
自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容易在困难面前失去自信。从而在毕业就业分配工作时存在心理障碍,使他们不能摆脱一切精神负担,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评价自我,更不能以平静之心态、坦荡之胸怀,接纳就业的挑战,容世界之万象,因己制宜地确立择业目标。
2.2外部因素
2.2.1用人单位观念错位
职业取向
职业类型
政府机构
外资企业
民营企业
国有单位
事业单位
自己创业
人数
519
555
230
579
522
329
所占比例
19.0%
20.3%
8.4%
21.2%
19.0%
12.1%
就业地区的选择
待遇情况
待遇好
收入可观
与国际接轨
岗位多元人才政化
提供再学习的机会
有良好的政策
看中创业环境
生活条件好
回报家乡
人数
1074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率比较
【2】李珊二本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浅析
【3】姚慧文.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
【4】李季,吕春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3).
【5】任伟,史良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24).
⑤校企合作,展开订单式培养,企业需要哪种人才可直接与高职院校进行对接,高职院校积极调整学院专业,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实行了良好的供需关系,保证了高职院校的就业签约率。
2.1.2自身专业知识不足,缺乏实际技巧与锻炼
高校的扩招导致大学生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当代毕业生表现为:
第一,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核心竞争力缺乏二本院校相对于知名高校来说,虽然培养模式大同小异,但学习风气存在差异。二本院校里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重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学生个体没有异质性的核心竞争力,如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社会适应力。
2.1自身因素
2.1.1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以及奉献精神的缺失
无论是什么样的大学生都希望他们大学毕业后找一份轻松、体面、待遇又好的工作,做“人上人”。向往着能抓住一个“铁饭碗”,一毕业就有固定的工作,实际上“铁饭碗”在今天的经济社会环境下都不存在了,但有些大学生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在我们的调查统计中还发现,在对12304个同学的调查中仅有4%的同学有回报家乡的意愿,这个数据也反映了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缺乏奉献精神。在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问题上,国家出台了好多政策,像西部计划,支教等计划,但是参与的人数却不那么乐观,究其原因,还是怕苦怕累,缺乏奉献精神。以及普通二本学生的高不成低不就,加上在意所谓的职位的面子问题和最低工资标准,以至于甚至在就业率上远不如高职生。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的迅速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越来越严峻。即便是名校毕业生,研究生,海归派的就业环境也是不容乐观,更何况普通二本本科毕业生。
1当前二本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但由于毕业生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市场消化超量供给的人才需要时日。目前大学生不仅就业难,而且缺少择业的空间,这与我国人才结构有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当前的金融危机不仅给低端劳动力市场造成影响,也逐渐波及到高端劳动力市场,一些破产倒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也加入到再就业的行列,成为应届大学生强有力的竞争者。
第三,忽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有些高校不重视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外出实习的要求不高,导致学生在实
训时不能达到应有的要求,不能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虽然各高校在运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然而从新时期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取得了成效的情况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3]例如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实施。院校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呆板,流于表面,缺乏深度,针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高校多以组织学生参观厂矿企业甚至风景区为主,缺乏让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空间。还存在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
就业现状
存在问题
自身原因
社会因素
用人单位
高校弊端
人数
636
1264
359
549
所占比例
22.6%
45%
12.7%
19.7%
以上统计得出,22.6%的学生认为就业难主要是自身不足,而其余77.4%的同学则认为就业难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
2二本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成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源自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思想观念的内因;二是源自于目前社会的人才管理使用机制和人才培养体制的外因。当前就业环境确实严峻,但也并不是说二本院校的大学生就无法就业,同样是二本院校的毕业生,也有凭借自己实力,很容易找到工作的人,而且薪酬待遇不薄,存在如此差距,这便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有效的自我约束能力、持久的奉献社会精神、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大大削弱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中的竞争力,直接导致了其就业困难。
③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行“双证制”,高职院校鼓励高职生都考技能证,提供各种技能培训的机会,因此高职生在毕业时,除了有毕业证,通常还有一张到几张的技能证,毕业就可以直接上岗,这就在就业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
④在现代社会里,信息的沟通与对接是制胜的关键。高职院校专业贴近社会,专业细分程度高,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发展贴得紧,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很密切,如当今社会稀缺蓝领,高职院校变抓住机遇,大量培养蓝领人才。
2.2.2高校自身原因
第一,供给与需求错位,教育与市场脱钩。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比较随意,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调查和了解,没有考虑自身学校的实际水平和要求,盲目的开设社会热门专业,造成了高校专业重复设置,导致某些专业人员的饱和,增加了该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第二,就业指导跟不上,就业渠道不畅通。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迷茫,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帮助,但有关学校存在就业指导和信息的滞后,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就业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应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着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加强职业选择教育。实践证明仅在面临毕业的最后一年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是被动的和远远不够的。
相比之下,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就很明显:
①以应用型的培养模式为主,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接触工作时能以较短的时间达到熟悉的程度,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
②高职院校创新方法,找准经济社会的切入点,对实习实训抓得紧,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校期间,学生实训课程多,并且均为社会实践丰富的老师带领实训;其次,在外实习时间长,减轻了初入社会,心理的不适,与社会磨合程度高,经验及适应能力大大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