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的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的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的成因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外出务工而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照顾的一类特殊群体。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面临着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就农村留守儿童孤独的成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成因分析1.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通常长期在外务工,无法陪伴孩子成长,导致孩子长时间处于缺乏亲子关系的状态。

父母的缺席给孩子带来了孤独感,孩子缺少家庭温暖和关爱。

2. 家庭教育缺失父母缺席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往往受到较大影响。

在老人的照料下,留守儿童可能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导致他们缺乏自律性、责任感和良好的价值观。

3. 缺少社交圈子留守儿童在农村留守的情况下,一般没有接触到外界的多样化社交圈子,缺乏朋友或同龄人的交往。

这种情况容易引发孩子的孤独与自闭,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对策措施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可以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引导父母关注孩子的成长等方式,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2.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为孩子提供心理咨询、情感疏导等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

3. 创设社交平台通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儿童夏令营、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方式,为留守儿童创设社交平台,帮助他们与同龄人交流互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4. 关注父母的心理健康尽管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父母的心理健康。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务工父母的心理疏导和关爱,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从根源上减轻孩子的孤独感。

5. 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鼓励更多的爱心人士和机构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中来,共同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应共同努力,从多方面入手,多角度施策,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一、引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农村家中,并由亲戚或祖父母照看的儿童。

这一现象在中国农村地区广泛存在,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调查,并探讨对其问题的解决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之一。

由于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工选择外出务工,而将孩子留在家乡。

然而,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容易陷入孤独、焦虑、道德观念淡薄等问题。

我们有必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调查,以寻找解决方案,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1. 问卷调查我们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了若干个农村地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主要内容包括儿童的年龄、性别、教育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

2. 访谈调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深入的访谈调查。

我们采访了一些农村留守儿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对自己现状的感受和期望。

3. 数据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收集来的数据,我们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获取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更深入理解。

四、调查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情况如下:1.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很多儿童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

2.情感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3.身心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较差,常常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

4.社交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社交环境,导致社交能力较弱。

五、解决方案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1.改善教育条件: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

2.加强家庭教育:鼓励父母与留守儿童保持密切联系,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教育指导。

3.建立社区支持体系: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中心,提供儿童心理咨询、社交活动等服务。

4.加强社会关注: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解决这一问题上。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报告一、引言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监护人长期离家务工、外出学习等原因,而被迫独自留在农村或城市家中的儿童。

他们面临着缺乏家庭关爱、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并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我们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

二、调查方法1. 目标群体:我们选择了某农村地区的20个家庭,其中有留守儿童家庭和非留守儿童家庭。

2. 调查问卷:我们设计了一份包括个人信息、家庭背景、教育状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调查问卷,并直接面对面采访被调查者。

三、调查结果1. 家庭背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普遍为年轻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工作。

他们迫于生计的压力,不得不远离家乡,到城市或其他地方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留守儿童的非留守对照组中,父母或监护人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关系更加紧密。

2. 教育状况(1)学习时间: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相对较短,他们需要自己安排自习时间,缺乏家长的监督和指导。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2)教育资源: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他们所在地的学校条件较差,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相比之下,非留守儿童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学校设施和教育资源。

3. 心理健康(1)孤独感: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较大的孤独感,他们缺乏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和支持。

这种孤独感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情绪问题,甚至出现行为异常。

(2)自信心:由于缺乏关爱和指导,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普遍较低。

他们在面对学业和社交方面更为胆怯和不自信。

四、影响及对策1. 教育方面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升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

同时,可以建立家庭辅导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指导和心理支持。

2. 关爱机制父母或监护人应意识到留守儿童的需求,合理规划工作时间,尽量兼顾陪伴孩子。

社区可以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团队,定期开展活动,为他们提供关爱和交流机会。

3. 心理辅导建立健全的心理援助机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调研时间:2021年3月调研对象: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调研地点:中国农村地区一、调研背景随着城乡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巨大进步,许多农民纷纷选择进城务工,但由于户籍政策的限制,他们的子女无法随父母一起到城市生活,只能留在农村家中,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指导,面临许多心理、教育、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找出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和困境,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留守儿童的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状况、家庭情况、心理状态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在多个农村地区发放问卷,并邀请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填写。

2. 实地访谈:我们在一些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了实地走访,和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情况。

三、调研结果1. 教育状况: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等原因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很多孩子甚至无法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业。

2. 心理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更容易感到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 健康状况:留守儿童由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问题,健康状况较差,缺乏规律的饮食和运动。

四、调研建议1. 完善政策: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教育扶助政策,包括提供学费资助、心理辅导等服务,并且倡导父母能够将孩子接到城市与其同住。

2. 加强家庭教育:帮助留守儿童的家长提高育儿技能,加强家庭关系,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教育指导。

3. 强化社区服务:加大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加强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服务。

五、总结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他们是社会的薄弱群体,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本次调研得出的结论和建议将为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和开展相关服务提供重要参考。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希望我们的调研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为留守儿童带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4 】 。 孤 独是 一种 封 闭心 理 的反 映 ,是感 到 自身 和外 影 响到 儿童 的心理 健康 [ 界 隔绝或 受 到 外界 排 斥所 产 生 出来 的孤 伶 苦 闷 的情 农 村 留守 儿童 是 指在 被调 查 时 由于父 母双 方或
感 。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 , 而 隔膜与 疏 离又 会 强化 人 的孤 独 感 ,久 之势 必 导致 疏 离 的个人 体格 失 常 。We i s s 认 为孤 独感 是 当个体感 觉到缺 乏 令 人满 意 的人 际关 系 、 自己对 交往 的渴望 与 实 际 的交 往水 平产 生差 距 时 的一种 主 观 心理 感受 或 体 验 …。l 9 5 4 年 ,美 国 的一 项 心理 学 实验 研 究 表
方每年在 外务工时 间累计达到6 个月及 以上 ,而 被 留在 农村 地 区交 由父母 单 方 、祖 辈 、他 人照 顾或 无人 照 顾 的农 村儿 童 ,本 次 调查 地 点位 于贵 州 省金 沙县 东部 官 田乡 ,偏 岩河 下游 ,面 积9 4 平 方公 里 , 人 口1 . 5 8 万 ,与 中 国大 多数 农 村一 样 ,该 乡大 的 青壮 年 外 出务 工 ,只 留下 老 人 照看 小孩 ,很少 有人 明 ,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 去 关注 孩子 们 的 心理 健康 。 因此 ,在研 究对 官 田乡 得 新 的刺 激 ,也 就是 说 ,人 需要 打 破 孤 。然 而 官 田小 学 的4 、5 、6 年级 以及 官 田 中学 7 年 级 的一 百 儿 童 时期 是形 成 人 际关 系 的重要 时期 ,童 年 期 的人 多名 留守 儿童 进 行孤 独 感调 查 ,以 了解官 田乡 留守 际 需要 是 否得 到 满足 以及 由此 形成 的行为 方 式 ,对 儿 童 的孤 独 感情 况 ,并 为之 提 供切 实 可行 的心理 健 个 体成 年 后 的 人 际关 系 也 有 决定 性 的影 响 [ 3 】 。但 是 康 教育措 施和意 见 。 随着城镇化 的发展 ,进城打工的人越来越多 ,父母 1 研究 方法 . 1 调查对 象 采用 分层 随机 抽样 方法 对金 沙县 官 的离开让留在农村儿童 的数量与 日俱增 ,留守儿童 1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和需求,我们进行了一项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在调研中,我们首先走访了各地的农村学校和留守儿童家庭,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留守儿童通常由老人或其他家庭成员照顾,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指导。

许多留守儿童因此感到孤独和无助,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同时,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他们也面临着教育、营养和医疗等方面的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留守儿童在家庭生活中承担了许多家务劳动和照顾兄弟姐妹的责任,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他们缺乏外界的交流和启发,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建议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扶持和帮助,提供更多关于教育、心理健康和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援助,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同时,也需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支持,提高教育质量和保障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有更好的成长机会和未来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更多有效的措施和支持。

留守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未来前景。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被留在农村生活,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一、调研背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和安全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留守儿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给农村教育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深入调研,了解他们的真实状况,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调研对象和方法(一)调研对象本次调研选取了_____省_____市_____县的_____个乡镇,对其中的_____所农村小学和_____所农村中学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

(二)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设计了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教师的问卷,共发放问卷_____份,回收有效问卷_____份。

2、访谈调查:对留守儿童、监护人、教师和村干部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3、实地观察: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观察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四、调研结果(一)生活状况1、饮食方面:多数留守儿童的饮食较为简单,营养不均衡。

由于监护人精力有限,无法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饮食。

2、居住环境:部分留守儿童居住条件较差,房屋简陋,卫生条件不佳。

3、自理能力:由于长期独自生活或与年迈的祖辈生活,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普遍较强,但在生活细节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学习情况1、学习成绩:整体成绩相对较差,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困难,缺乏有效的学习指导和监督。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一、引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关爱和教育,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那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是怎样的呢?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1. 孤独感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打工,长时间与家人分离,导致他们感到孤独。

这种孤独感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有时候,孩子们会幻想自己的父母是在外打工赚钱给他们买礼物,这种幻想让他们更加渴望父母的陪伴。

2. 自卑感较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生活在偏远地区,接受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与城市孩子的差距较大。

这使得他们在与城市孩子交往时,容易产生自卑感。

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容易受到影响,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地位。

3. 情绪波动大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而且,由于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这些负面情绪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缓解,从而导致情绪波动较大。

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发脾气,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是极大的伤害。

4. 学习成绩下滑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监督,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

而且,由于长期生活在偏远地区,接触到的信息有限,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弱。

这使得他们在学习上越来越吃力,最终可能导致辍学。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1. 完善政策体系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提高家长素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然而,这种迁移也导致了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

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长期在家里独自生活或与老人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

留守儿童的存在不仅给他们自身带来了诸多困境,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二、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

问卷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心理健康等方面。

四、调查结果1. 留守儿童家庭情况(1)父母是否外出打工:96%的被访者回答父母均已外出打工。

(2)留守儿童的照顾者:60%的被访者由老人照顾,40%的被访者则是自己独自生活。

(3)家庭收入情况:80%的被访者家庭收入低于3000元/月。

2. 留守儿童生活状况(1)饮食情况:50%的被访者表示经常吃方便面等速食品,缺乏营养。

(2)学习情况:70%的被访者没有固定学习时间和地点,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3)娱乐活动:60%的被访者没有参加过课外活动或社交活动。

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1)孤独感:70%的被访者表示常常感到孤独。

(2)焦虑情绪:50%的被访者有时会出现焦虑情绪。

(3)自我价值感:40%的被访者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用处。

五、调查结论留守儿童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包括家庭经济困难、饮食不规律、学习成绩差、缺乏娱乐活动等方面。

同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孤独感和焦虑情绪较为普遍。

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六、建议1.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提高家庭收入水平。

2. 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3. 社会组织可以开展更多适合留守儿童参与的课外活动和社交活动。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一、引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农村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工作,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和教育困境。

本调查报告旨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查方法三、现状分析1.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根据调查结果,中国农村地区约有1500万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人口的30%左右。

2.留守儿童的特点留守儿童普遍年龄较小,主要来自农村地区。

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地务工,只有少数在乡村附近务工。

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常常面临着感情上的归属困惑和孤独感。

3.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家庭缺乏监护和关爱,他们常常要独自照顾自己。

他们的饮食结构单一,缺乏均衡营养,且容易生病。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他们的教育资源也相对匮乏,学习成绩较差。

四、原因分析1.父母追求经济利益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较低,父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纷纷外出打工。

由于经济原因,他们很难将留守儿童带到城市一同生活。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条件差,教学质量低。

很多农村学校缺乏完善的师资力量,留守儿童难以得到良好的教育。

3.家庭关系紧张农村家庭普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家庭结构变化等问题,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

一些留守儿童家庭存在父母婚姻不和谐、家暴等问题,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到损害。

五、影响分析1.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2.学业问题缺乏家庭环境的教育支持,加之教育资源的不足,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往往较差。

3.社会适应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社会适应能力上存在困难,与同龄人交往能力较差,容易产生行为问题。

六、解决方案1.家庭关爱政府应加大留守儿童关爱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父母抽出时间回乡回家照顾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这一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

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占全国未成年人的21%。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焦虑等。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1.自卑心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他们在学校表现不佳,成绩普遍较差,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和担忧。

他们还可能因为长相、家庭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而受到同龄人的歧视和排挤,进一步加重自卑感。

2.孤独心理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远离父母的环境中,缺乏亲情关爱和陪伴。

他们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容易感到孤独无助。

他们还可能因为与同学沟通不畅、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而感到孤独。

长期的孤独心理可能导致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

3.焦虑心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他们不仅要承担学习任务,还要照顾年迈的祖父母或生活不能自理的兄弟姐妹。

这种生活压力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心理,对未来充满担忧。

他们还可能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保护而感到害怕,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恐惧。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建议1.加强家庭教育引导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意识。

家长要学会关爱和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2.完善学校教育体系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服务。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还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扶,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怀。

3.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因调查及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因调查及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因调查及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监护人迁徙到城市工作而留守在农村的儿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因进行调查及分析。

一、家庭问题1.1 父母缺席父母迁徙至城市工作,导致留守儿童长期无法与父母相伴,缺乏家庭关爱和温暖,心理上感到孤独、无助和失落。

1.2 家庭纷争在一些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由于父母长期分离,易产生家庭纷争和矛盾,这无疑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让他们陷入紧张的家庭氛围之中。

1.3 缺乏家庭教育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良好教育,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校问题2.1 学习压力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教育,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和目标感,学习压力较大,影响心理健康。

2.2 适应问题在学校环境中长期缺乏亲人的陪伴,留守儿童可能面临适应困难,缺乏社交技能,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对学校生活产生消极态度。

2.3 缺乏关爱由于老师和同学不了解他们的特殊处境,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来自学校的关爱和支持,心理上感到被忽视和孤立。

三、社会环境问题3.1 缺乏关爱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中,由于缺乏父母关爱,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怀和关注也不足,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侵蚀。

3.2 不良影响农村环境中,留守儿童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侵袭,如网络游戏、网络色情、暴力信息等,这些不良影响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

4.3 安全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容易受到欺凌和伤害,这些安全问题也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

四、心理问题解决途径4.1 家庭关爱父母应当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外出务工的时间,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陪伴和关爱。

4.2 学校关怀学校应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关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1.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孤独感、自卑感、焦虑感、抑郁感等。

1.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在外打工,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导致孩子在性格、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由于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容易产生孤独感。

(3)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应对能力,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研究2.1 加强家庭教育引导(1)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村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社会各界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积极开展关爱活动,为他们提供心理援助和生活帮助。

2.2 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1)学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

(2)社区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3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1)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2)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三、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引导、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措施,我们相信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得到有效改善,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因调查及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因调查及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因调查及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在外打工而无法陪伴在身边的农村儿童。

他们通常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照顾,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这种生活方式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可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以下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因的调查及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这导致了他们的情感上的空虚和孤独感。

父母的缺席使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他们常常感到无助和失落。

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适当的教育和培养。

由于父母的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可能受到一定的阻碍。

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激励,留守儿童可能缺乏自律能力和学习动力。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还与家庭经济困难有关。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的原因,留守儿童家庭往往经济条件较差,缺乏基本的物质保障。

这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对生活存在担忧和不安全感,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往往面临着人际交往的困境。

由于缺乏家庭环境的支持,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社交经验和交友机会。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如缺乏信任感、难以与人交流等。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源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家庭经济困难以及人际交往的困境等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

政府和社会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就业环境,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条件。

调研报告之关于农村“留守孩子”

调研报告之关于农村“留守孩子”

调研报告之关于农村“留守孩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乡结构不断变化,许多父母均在城市工作,而留下的孩子则成为了“留守孩子”。

据《2019年中国农民工市场报告》指出,全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8758.95万,其中留守儿童超过3000万,形势确实不容乐观。

针对“留守孩子”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并整理出调研报告如下。

一、“留守孩子”存在的问题1.心理问题:离开父母尤其是母亲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加上绝大多数的“留守孩子”都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因此孩子更容易出现抑郁、孤独无助的情绪,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

2.文化教育问题:“留守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注,独立思考能力较差,无法及时了解社会、政治和文化知识。

虽然学校可以弥补部分教育空缺,但不能完全承担父母教育价值观的职责。

3.智力发展问题:家庭环境的贫困和营养不良影响了“留守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

同时,由于日常生活压力较大,这些孩子所处的环境缺乏刺激和挑战,故智力发展受到限制。

二、如何解决“留守孩子”问题1.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该尽可能放下工作和其他事务,及时与孩子沟通,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弥补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和亲情关怀不足的缺陷。

2.发扬集体教育:加强农村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开放的学校文化环境,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资源和学习空间,有效地增强孩子的文化知识基础。

3.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建立农村社区生活服务体系,丰富“留守孩子”的生活发展空间,加强社区教育,通过社区服务、场馆建设等,提高“留守孩子”的生活质量。

三、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1.重视留守儿童:加大政府投资,加强社区服务、公共场所、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社区环境,增加农村社会服务,为“留守孩子”提供优质服务。

2.完善相关政策:落实农民工子女就读城镇小学免费政策,增加留守儿童零用钱和奖励机制,增加留守儿童以及低保家庭、困难家庭、残疾家庭等家庭的政策扶持力度。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

05
03
实施调查
在农村地区开展问卷调查,采取集中 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确保问卷的 真实性和有效性。
04
数据整理与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筛选、编 码、分析,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 析和处理。
03
调查结果分析
心理状况数据统计及分析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 等。
农村留守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性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明确的规划和目标,感到迷茫和不确 定。
研究展望
加强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干 预和帮扶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质量
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发展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学 生关爱行动
针对留守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需要制定 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帮扶计划,包括心理咨 询、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方面。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应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自身也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 责任。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如何独立生活和学习,让孩子在离开父母的情况 下也能健康成长。
强化学校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辅导
学校应该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提供 心理咨询服务。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对 策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调查背景及目的 • 调查方法及实施过程 • 调查结果分析 • 对策及建议 • 结论及展望
01
调查背景及目的
调查背景
农村留守学生现象的普遍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学生数量增 多,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孤独感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孤独感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孤独感研究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在乡村留下未成年子女由其他亲属或祖辈看护。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成为中国农村教育、社会事业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父母外出务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缘故,常常面临着心理健康和孤独感的困扰。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指导,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孤独感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影响着儿童的情绪状态,也会对其个性特征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来源于多方面因素,主要包括与父母分离引起的亲情缺失、生活环境单调乏味、伴侣缺乏和社交能力不足等。

在乡村留守的环境中,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乏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生活单调乏味,长时间处于孤独状态中。

这种孤独感不仅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还会对其学习、行为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孤独感问题,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

首先,父母在外务工时,应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定期与其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其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给予必要的关爱和教育指导。

其次,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会支持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孤独感,增强心理素质。

另外,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应密切关注其心理健康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教育工作中,应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为其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孤独感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扰,促进其健康成长。

希望通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孤独感问题的深入研究,为相关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和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李杰,李阳梅(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摘要选取 150名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儿童孤独量表”,考察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状况,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依据。

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总体水平较高;孤独感得分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男生高于女生;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到七年级后孤独感得分明显降低;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0引言孤独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

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

Weiss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1]。

1954年,美国的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也就是说,人需要打破孤独[2]。

然而儿童时期是形成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也有决定性的影响[3]。

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城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父母的离开让留在农村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指数也越来越高。

孤独感是儿童基于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和友谊地位的自我知觉而产生的主观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是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

这种消极情绪会使儿童感到诸如失败感、缺乏安全感、不被信任感等消极体验、甚至是抑郁、焦虑等情绪,还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4]。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被调查时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达到6个月及以上,而被留在农村地区交由父母单方、祖辈、他人照顾或无人照顾的农村儿童,本次调查地点位于贵州省金沙县东部官田乡,偏岩河下游,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1.58万,与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该乡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只留下老人照看小孩,很少有人去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关键词:留守儿童孤独感影响因素农村留守儿童是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将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

本次调查以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

2012年11月,整群抽取广东省清城区某农村地区两所农村小学3~6年级的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应调查890人,实际有效调查882人,应答率为99.1%。

其中留守儿童489人(55.4%)作为研究对象。

(留守儿童的选人标准为父亲或(和)母亲外出打工的孩子。

)在留守儿童中,男性256人(52.4%),女性233人(47.6%);年龄最小的为7岁,最大16岁,平均年龄为(10.5±1.6)岁。

2.研究方法。

(1)测定工具及评定方法。

(2)调查方法。

(3)采访方法。

二、研究结果1.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存在的比例。

本次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存在孤独感的为86人,占17.6%。

孤独感发生率男、女间基本相同。

不同年级和年龄间孤独感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在调查的对象中,有80人(16.4%)对“我感到寂寞”和65人(13.3%)对“我孤独”回答是:一直这样或常常这样。

2.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紧密度。

据采访,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平时主要靠电话和写信交流,而且通话时间很短,缺乏深层次的交流。

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他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

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导致其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及道德养成无人关注。

3.农村留守儿童的五大主要心理特点。

(1)性格孤僻、胆小。

(2)自卑心理严重。

(3)性格固执\倔强。

(4)不爱回家,花钱大手大脚,不知节约为何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李杰,李阳梅(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摘要选取 150名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儿童孤独量表”,考察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状况,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依据。

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总体水平较高;孤独感得分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男生高于女生;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到七年级后孤独感得分明显降低;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0引言孤独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

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

Weiss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1]。

1954年,美国的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也就是说,人需要打破孤独[2]。

然而儿童时期是形成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也有决定性的影响[3]。

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城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父母的离开让留在农村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指数也越来越高。

孤独感是儿童基于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和友谊地位的自我知觉而产生的主观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是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

这种消极情绪会使儿童感到诸如失败感、缺乏安全感、不被信任感等消极体验、甚至是抑郁、焦虑等情绪,还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4]。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被调查时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达到6个月及以上,而被留在农村地区交由父母单方、祖辈、他人照顾或无人照顾的农村儿童,本次调查地点位于贵州省金沙县东部官田乡,偏岩河下游,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1.58万,与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该乡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只留下老人照看小孩,很少有人去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因此,在研究对官田乡官田小学的4、5、6年级以及官田中学7年级的一百多名留守儿童进行孤独感调查,以了解官田乡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情况,并为之提供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意见。

1 研究方法1.1 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金沙县官田乡的四、五、六年级以及七年级的留守儿童展开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回收率93%。

其中男生50名,女生90名。

四年级的人数为38人,平均年龄10.82岁。

五年级人数33人,平均年龄12岁。

六年级人数为33人,平均年龄13岁。

七年级人数36人,平均年龄14岁。

1.2 研究工具与测查步骤1.2 1 研究工具本研究是采用的是由Asher,Hymel 和 Renshaw1984年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该量表有24个项目, 16个项目(其中10条用语指向孤独, 6条指向非孤独)评定孤独感, 8个项目为个人爱好的无关插入题。

回答分5 级计分,从“始终如此”到“一点没有”。

其中10个题目为反向计分, 6个题目为正向计分。

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中,总分低于30分则评分为非孤独症,总分等于高于36分则评为重度孤独症,总分在30~36分之间,则评为轻至中度孤独症。

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90。

1.2 2 测查步骤将分层随机抽样获取的调查对象分别在金沙县官田中学进行集中,进行测试。

并且在随机走访中进行个体测试。

研究者主持每次测查,统一指导语。

1.3 数据处理使用SPSS11.0 for windows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儿童孤独症儿童分布从此次调查中可以得出,非孤独症的儿童占35.71%,孤独症儿童(包括轻、中、重度孤独症)占64.28%。

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得出,孤独症和非孤独症儿童的比率存在显著差异(χ2=11.429,P=0.01<0.05),表明在官田乡留守儿童中,孤独症儿童人数远多于非孤独症儿童。

2.2 儿童孤独感得分的性别差异表1 男女生孤独感得分的平均分及标准差注:表中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男女生孤独感得分的均值和标准差见表1。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儿童孤独感得分在性别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的孤独感明显高于女生(t=2.526 ,P=0.013<0.05)。

2.3 儿童孤独感得分的年级差异表2 各年级儿童孤独感得分的均值与标准差年级人数 W SD4 38 35.87 11.315 33 35.94 10.416 33 38.33 12.107 36 33.67 9.89Total 140 35.90 10.95结合表2和图1可知,小学阶段的儿童孤独感总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六年级儿童孤独感达到最强,到了初中(七年级)出现了较大的转折,儿童的孤独感分数达到所调查值的最低。

针对这一现象对小学阶段(四、五、六年级)的儿童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年级孤独感得分没有差异(F=0.523,P=0.594>0.05),此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小学阶段(四、五、六年级)以及初中阶段(七年级)两个阶段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t=—13.500,P=0.000<0.05),即高年级儿童的孤独感明显低于低年级。

3 讨论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讨金沙县官田乡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情况,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官田乡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整体水平较高,男生的孤独感要明显高于女生,小学阶段各年级(四、五、六)儿童孤独感没有明显差异,但小学儿童的整体孤独感水平要高于初中儿童。

3.1 孤独感症儿童多于非孤独症儿童此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官田乡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水平整体较高。

严重孤独程度的儿童最多,非孤独症的儿童其次,中等孤独症的儿童最少。

原因分析如下:父母的离开对于儿童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使得儿童与外界的联系也相对较少。

另外,孤独感在国内并没有引起相关的关注,人们存在不用专门治疗的想法。

因此,社会不仅仅要注重儿童的身体成长,更要注重心理的成长,以及心理疾病的防御和治疗。

3.2 儿童孤独感调查中存在性别差异儿童孤独感得分在性别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男生孤独感远高于女生。

这与周宗奎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5]。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男女生的性格有关,如女生容易宣泄自己的情绪,然而男生从小就被赋予“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说法。

对于小学,甚至青春期的男生来说,当遇见问题的时候,更容易用武力解决问题,这样更容易不被他人接受,并且男孩相对来说更加独立[6]。

综上所述,男生虽然外表看起来比较坚强,但他们更需要那一份内心的支持与关爱。

3.3 儿童孤独感调查中存在年级差异儿童孤独感分数在小学阶段呈逐渐上升趋势,到初中阶段急剧下降,原因分析如下,首先,在官田乡官田中学被誉为“留守儿童之家”,校园环境带给他们家的感觉。

其次,初中阶段的儿童,他们的社交能力比小学阶段的儿童更强,更容易对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且更容易与人接触交流。

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孤独感得分的差异检验发现,高年级儿童的孤独感明显低于低年级,这可能是因为相比高年级,低年级儿童的年龄更小,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崛起,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老师的威信产生怀疑并且渴望同学的接纳和崇拜,但由于表达能力不强,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因此往往会倍感孤独。

4 建议从本次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官田乡大多数儿童都处于中等孤独和严重孤独状态。

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加大对他们的关注力度,给予儿童应有的教育和关爱。

在家庭方面,父母给孩子的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对于已经离开孩子身边的父母,应该经常与孩子联系,多抽时间陪他们,与他们多谈谈心事,切不可只关心他们的成绩,要多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

另外,在孩子小的时候,家庭条件不管多艰难都不能把孩子一人独自留在家里,迫不得已之时也应该留父母一方在家里,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7]。

在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寄宿管理制度,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要尽可能使孩子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此外,还要注意良好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建立。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官田中学被誉为“留守儿童之家”,相比其他农村,校园环境较为良好,因此更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观察,可以适当的配几名心理老师,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通过团体素质拓展、心理游戏等活动,培养他们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能力,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

中学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青春期,性的发展成熟会让他们对男女之间的交流产生隔阂,对于此年龄段的儿童也可以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让他们以平常心对待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同时老师也应该与同学之间多交流,让他们知道男生和女生之间正常交往在学习上可以相互促进,在生活之中也可以互相帮助。

此外,在本次调研中,相比女孩,男孩的孤独感更强。

在很多时候,男生虽然在生活和学习当中看起来比较活泼,甚至有时候很调皮,其实更应该从他们的内心深处去了解他们。

因为有时候他们的调皮和打闹,可能只是想引起让老师或者同学的关注。

更多时候男生表现在不怎么说话,沉默寡言,这时更应该主动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

参考文献:[1] /view/548597.htm人类承受极限的测试[2] 张国兵,欧光明. 心理咨询师[M]. 民族出版社 2005年八月第一版[3]李幼穗,孙红梅.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84-88[4]孙晓军,周宗奎,汪颖,范翠英. 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中[J].心理科学, 2010,32(02):237-240[5]王金娥,李月. 农村儿童孤独感现状调查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119-121[6] 沈莉,任宁. 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754-756[7] 许慧燕. 孤独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启示[J].魅力中国,2010,(27):75[8]车宏生,王爱平,卞冉编著. 心理与社会研究统计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蒋艳君. 农村儿童孤独感现状调查[J].江苏教育学院报,2008,24(4):29-30+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