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名词解释(随身携带版)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波阵面(波前):波从震源出发,向介质各个方向传播,在某一时刻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成的面。
振动图:以不同时刻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可以画出某一质点的震动情况,这种波剖面:以质点所在空间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它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这样画出的图叫…振动图与波剖面的区别:1、振动图是研究介质的质点在振动,波剖面是研究振动能量向外传播的情况。
2、振动图是研究某一质点在不同时刻的震动情况。
波剖面:某一时刻的不同质点的振动情况。
地震波类型:纵波(P波):由近而远、膨胀相同的交替过程向外传播形成的波横波(S波):由近及远、质点交错横向振动向外传播形成的波全反射:透射波的射线是沿着界面滑行的,其波前垂直于分界面,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现象。
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差别:1、传播方向上的不同,干扰波沿地表附近传播,有效波几乎是从地下垂直传播到地面2、有效波河干扰波的频谱上有差别3、有效波和干扰波经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4、有效波和干扰波出现的规律可能有不同组合:是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别而提出的压制干扰波的方法。
组合检波及组合效应: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的传播方向不同和统计效应来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有效方法。
主要面波,声波等低速度规则干扰波及无规则的随机干扰。
方法:将多个检波器串联或并联在一起接收地震波。
称为地震组合检波,也可对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震源,称为震源组合时距曲线:在地震勘探中,在地面激发,沿地震测线布置检波器接收,研究地震波有激发开始,到达各检波器的时间和各检波器距震源之间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
水平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的特点:1、反射界面越深,即法线深度h越大,则视速度越大(出射角越小),斜率变小,曲线越来越缓2、同一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来说,随x增大,出射角越大,视速度越小,斜率变大,曲线越来越陡平均速度Vav:用波在垂直层面的方向旅行的总时间除这组底层的总厚度。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1、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受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的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物探方法。
P12、工程地震勘探;是一种研究人工震源(如机械敲击、可控震源、爆破等)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P23、塑性形变:人工激震后,岩石附近发生破碎,介质产生的变化是塑性变形。
P74、弹性变形:远离震源的介质质点会发生振动,发生体积和形状的变化,但由于受到的作用力极小,且作用时间极短,随着外力的消失而消失,岩层的这种随外力消失而恢复原形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5、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质点位移u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形称振动图形。
P126、波剖面/波剖面图:若在某一确定的时刻t,位移u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称波剖面。
(即以观测点与震源O的距离x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u为纵坐标作图)7、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波有一定的速率,波的频率等于震源的频率。
P138、等相位面:在某一时刻,相同相位状态的质点所连成的面(显然,波前面和波尾面都是等相位面)P149、视速度定理: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和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v。
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v。
P15 10、地震界面:地震波传播时波速变化的界面或波阻抗不同的界面,即弹性性质不同岩层之间的分界面。
P1811、地质界面:岩性不同的界面。
12、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得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也叫几何地震学。
P2013、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它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
14、地震波的类型:纵波(p波、膨缩波、疏密波、压缩波)、横波(剪切波、s波)、面波(Rayleigh波Love波)15、波速关系:V p<V s<V r P2216、界面产生反射的条件:当P1V1≠P1V1时,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2)
第一章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
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
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第二章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爆炸时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 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正常时差的定义:第一种定义: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第二种定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炮检距相同,但相邻反射点传播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角度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
这一时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
地震勘探术语
地震勘探术语1. 地震波:地震波就像声波一样,在地下传播,想想如果我们能听懂地震波在说什么,那该多神奇呀!例子:通过研究地震波,我们可以了解地下的地质结构。
2. 反射波:反射波就像是地下世界给我们的回应,它们反弹回来带来各种信息。
例子:地震勘探中依靠反射波来发现地下的油气藏。
3. 折射波:折射波呀,就如同光线折射一样,在地下也有这样奇妙的现象呢!例子:利用折射波可以推断地层的倾斜情况。
4. 主频:主频就像是地震信号的“心跳”节奏,可重要啦!例子:不同地层的主频是不一样的哦。
5. 振幅:振幅那可是地震波的“力量”体现呀!例子:振幅的大小反映了岩层的性质。
6. 相位:相位就像是地震波的“步伐”节奏呢!例子:分析相位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定位地质结构。
7. 工区:工区不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那片地下区域嘛!例子:这个工区的地质情况很复杂。
8. 测线:测线就像是为地下做的“扫描线”呀!例子:沿着测线进行地震勘探。
9. 炮点:炮点就如同放烟花的那个点,会产生地震波呢!例子:合理布置炮点才能获得好的数据。
10. 接收点:接收点就是接收地震波信息的地方呀,多关键!例子:接收点要准确设置。
11. 叠加:叠加就好像把好多信息叠在一起,变得更清楚。
例子:通过叠加处理能提高数据质量。
12. 偏移:偏移像是给地震图像做个“微调”,让它更准确。
例子:偏移处理能使地质结构更清晰呈现。
13. 速度分析:速度分析不就是搞清楚地震波传播速度嘛!例子:准确的速度分析对勘探很重要。
14. 静校正:静校正就像是给数据“整整形”,让它更好看。
例子:做好静校正才能得到可靠结果。
15. 信噪比:信噪比就像信号的“纯净度”指标呀!例子:要提高信噪比才能更好地识别地质特征。
16. 分辨率:分辨率决定了我们能看清地下多小的东西呀!例子:高分辨率能发现更细微的地质结构。
17. 模型:模型就像是地下的“模拟画像”。
例子:建立准确的地质模型太重要了。
18. 成像:成像就是把地下的情况“拍”出来呀!例子:地震成像技术越来越先进了。
地震勘探习题
地震勘探习题⼀、名词解释地震勘探:本法是以不同岩、矿⽯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中的传播特性,以实现地质勘查⽬标的⼀种物探⽅法。
震动图:⽤坐标系统表⽰的质点振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称为地震波的振动图波剖⾯图:描述某⼀时刻t 质点振动位移u 随距离x 变化的图形称之为波剖⾯图时间场:这种时空函数所确定的时间t 的空间分布称之为时间场等时⾯:在介质分布的空间,将地震波达到的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所构成的空间曲⾯横波:弹性介质发⽣切变时所产⽣的波动纵波:弹性介质发⽣体积形变(即拉伸或压缩形变)所产⽣的波动频谱分析:对⼀个⾮周期振动a(t)进⾏付⽒变换求频谱(振幅谱和相位谱)的过程波前⾯:地震波德波前的⾯视速度:沿观测⽅向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和波实际传播时间的⽐值观测系统: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以及排列和排列间的位置关系⽔平叠加:把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上接收到得不同发射点的地震记录进⾏叠加时距曲线:定义震源到接收点的距离与地震波⾛时之间的关系曲线同向轴:波前扩散:均匀介质中,点振源的波前为球⾯,随着传播距离的增⼤,球⾯逐渐扩展,但总能量仍保持不变,⽽单位⾯积上的能量逐渐减⼩,振动的振幅也随之减⼩电阻率:是表征物质导电性的基本参数,某种物质的电阻率实际上就是当电流垂直通过由该物质所组成的边长为1m 的⽴⽅体时⽽呈现的电阻。
在电法勘探中,电阻率的单位为欧姆·⽶表⽰视电阻率:若进⾏测量的地段地下岩⽯电性分布不均匀时,计算结果称之为视电阻率电法勘探:是勘探地球物理学中的⼀个分⽀,是电学、电磁学、电⼦学及电化学在解决地质找矿及地质学问题中发展起来的⼀门应⽤科学纵向电导:当电流平⾏岩柱体底⾯流过时,所测得的电导横向电阻:当电流垂直岩柱体底⾯流过时,所测得的电阻积累电荷:在⾮均匀导电介质中,存在着电荷的体分布电剖⾯法:是⽤以研究地电断⾯横向电性变化的⼀类⽅法电测深法:电测深法是在地表某点测量电极不动,按规定不断加⼤供电极距,从⽽研究地表某点下⽅电性的垂向变化正交点:地电断⾯:在电法勘探中,通常把按电性不同所划分的地质断⾯称为地电断⾯理想导体:电阻率为零⾃然电场法:基于研究⾃然电场的分布规律来达到找矿或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种⽅法激发极化效应:当采⽤某⼀电极排列向⼤地供⼊或切断电流的瞬间,在测量电极之间总能观测到电位差随时间的变化,在这种类似充、放电的过程,由于电化学作⽤所引起的随时间缓慢变化的附加电场的现象重⼒勘探:就是通过野外观测,获得有关地质体或地质现象产⽣的重⼒异常、然后通过分析研究这些重⼒异常的变化规律,以达到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种地球物理勘探⽅法。
地震勘探资料整理
地震勘探原理(上)---------陆基孟主编(精华部分)一、名词解释1.综合平面法: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也显示观测到的地段。
2.偏移距:为炮点与最近检波点的距离。
3.波剖面:在某时刻,以质点所在的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画出某时刻振动情况(波形曲线),称为波剖面。
4.道间距: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5.干扰波:指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
如面波、多次反射波。
6.(非)纵测线:一般炮点和接收点都放在同一测线上叫作纵测线,炮点与接收点不在同一测线上,叫非纵测线。
7波前(后):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扰动的那一时刻。
同样,振动刚停止时刻的分界面为波后。
波前或波后是用面表示的,不是曲线。
二、简答题1、共炮点与共中心点的区别:1)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只反映界面上的一个点R的情况,而共炮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况。
2)地震勘探上习惯把x=0时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叫做t0,即t0=2h0/V。
在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上,这个t0反映激发点O处反射波的垂直反射时间(也叫做回声时间),在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上,t0时间代表共中心点M处的垂直反射时间。
2、动静校正的区别: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纵到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得到x/2处的t0时间。
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
不同位置(偏移距x),不同的深度(h),动校正量不同,校正量均为正值。
静校正:为了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需要表层因素的校正,即为静校正。
不同位置(偏移距x),不同的深度(h),动校正量不同,静校正量可为负值。
3、组合与叠加在压制干扰波上的区别:在实际效果中,n 次叠加的统计效果要比n 个检波器组合的好。
原因在于组合是同一次激发,由n 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的叠加,检波器接收到的随机干扰是由同一震源在同一时间产生的。
而多次叠加中一个共反射点道集的各道,是在各次激发时分别接收到的,因而记录下的随机干扰是由震源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激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收的,多次叠加中各道的随机干扰更符合“互不相关”的条件。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地震勘探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地震勘探啊,就像是给地球做一次超级全面的身体检查!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神秘盒子,我们想知道里面装了啥,这时候地震勘探就派上用场啦!它的原理呢,其实也不复杂。
咱就好比往地球这个大盒子里扔了个小石子,然后听听它发出的声音,通过这些声音来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
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地震勘探的方法呢,那可是有讲究的。
得先选好地方,就像咱出门找好玩的地儿一样,得找对地方才能玩得尽兴呀!然后呢,布置好各种仪器设备,这就好比给咱的探秘行动准备好工具。
接着,制造出地震波,让它在地底下传播开来。
嘿,这地震波就像个小侦探,在地球里面跑来跑去,把看到的听到的都带回来。
解释这些数据可就像是解开一个超级大谜团!你得有一双火眼金睛,从那些复杂的数据里看出门道来。
这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做到的哟!得有经验,得有本事。
有时候那些数据就像一堆乱麻,得耐心地一点点去理清楚。
咱说地震勘探这事儿,就跟医生看病似的。
医生得通过各种检查来判断病人身体有没有问题,咱地震勘探也是通过各种手段来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呀!而且这可是个技术活,一点都马虎不得。
要是弄错了,那可就像医生误诊一样,后果不堪设想呢!你说要是没有地震勘探,咱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不就少了很多嘛!那可不行,咱得把地球这个大宝贝好好研究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它相处呀!它可是咱的家呢!地震勘探的用处可大了去了。
可以帮咱找到石油、天然气这些宝贝资源,没有它,咱的汽车怎么跑?咱的暖气怎么热?它还能帮助咱了解地质结构,预防地震灾害呢!这多重要啊,就像给咱的家加上了一道保险。
所以说啊,地震勘探可不是小事儿,它是咱探索地球的重要手段。
咱得重视它,好好研究它,让它为咱人类服务。
让我们一起为地震勘探点赞,为那些默默工作在地震勘探一线的人们点赞!他们就像地球的守护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家园。
怎么样,地震勘探是不是很神奇?很厉害?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与资料处理》名词解释(共计202个)2015年10月26日于北京东燕郊中隧基地编者:张君秋(防灾科技学院2011级地球物理勘探(油气勘探)专业)一、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1、地震子波:具有多个相位、延续60~100毫秒、相对稳定的地震波形。
2、波面:在介质中任取一点P,再找出介质中和P点同时开始振动的那些点,将这些点连成一个曲面,就是通过P点的波面。
3、射线:在几何地震学中,通常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考虑的一点P,然后又沿着那条“路径”从P点传向别处。
这样的假想路径就叫做通过P点的波线或射线。
4、振动图:在地震勘探中,每个检波器所记录的,便是那个检波器所在位置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习惯上叫做该点的振动图。
5、波剖面:把在同一时刻t1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个图上,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时刻t1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
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叫做“波剖面”。
6、视速度:沿观测方向看到的波的传播速度。
7、视波长:沿观测方向测得的一个周期内波的传播距离。
8、全反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的反射称之为“全反射”。
9、时距曲线:时距曲线就是表示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x之间的关系。
10、时距曲面:若观测面是平面,在直角坐标系中,此面上每一点的位置可用它的坐标(x,y)的二元函数表示,这样,波的到达时间t就是观测点坐标(x,y)的二元函数,即t=f(x,y),其图形是一个曲面,称为时距曲面。
11、时间场:在波传播的介质范围内,若已知t=g(x,y,z)的函数关系,那么,只要知道介质内任一点的坐标(x,y,z)就可以确定波前到达这一点的时间t,因而也就确定了一个标量场t(x,y,z),在地震勘探中把这个标量场叫做时间场。
12、自激自收:在同一点激发和接收地震波。
13、共激发点:多道检波器组成的排列具有相同的激发点。
14、炮检距:激发点到检波点的水平距离。
地震勘探行业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行业名词解释地震勘探行业名词解释基于子波相位谱扫描法的子波求取方法实现地震道零相位化的子波相位谱消去法测井约束地震绝对波阻抗反演地震子波频率浅析波阻抗反演技术中空变子波的求取地震道:(1)指由检波器到记录仪所组成的一道地震抗接收仪器。
(2)指由一道地震接收仪记录到的地震记录。
地震记录按次序排列的地震记录道。
有五种显示方法:光点记录;变面积记录;变密度记录;波形加变面积记录和波形加变密度记录。
地震解释把地震测量数据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
[同相轴]lineups;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
在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时,常常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地出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转换波] converted wave; 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倾斜入射到弹性分界面时,都将产生反射横波、反射纵波、透射横波、透射纵波。
与入射波型相同的波如P11、P12称为同类波,波型改变的如P1S1、P1S2则称为转换波。
转换波的反射和透射遵循斯奈尔定律:即入射波的速度与反射波或透射波速度之比等于入射角的正弦与反射角或透射角的正弦之比。
转换波的产生,是由于入射波作用在分界面上可分解为垂直界面的力和切向力两部分,结果产生体变和切变及其相应的纵波和横波。
因此,转换波的能量与入射角有关,垂直入射时不能形成转换波;只有入射角相当大时。
才有足够能量的转换波可被记录下来。
故在地震勘探中主要利用同类波,在一些特殊问题中才用转换波,例如研究薄层时,利用转换波的横波,分辨力较高。
[折射波法] refraction survey;是利用地震折射波进行地质勘探的方法。
由于折射波首先到达地面,所以容易观测和识别。
但必须在盲区以外接收它。
通过折射波法可以求得界面速度,从而了解折射界面的岩石成分,进行地层对比等。
折射波法对激发条件的要求不如反射波法严格,干扰背景较小,不必使用自动振幅控制和混波等措施,故可充分利用波的动力学特点,对于确定断层,煤田边界效果较好。
地震勘探
六、二维地震勘探工程设计 1、地震勘探设计的一般要求
地震勘探工程设计是野外数据采集施工的依
据。编制设计前要充分研究工区的地质概况及地 球物理特征,最好去现场进行踏勘,深入了解施 工条件 ,新区及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要编 制试验方案。然后再结合地质任务编制工程布置
图及编写工程设计文字说明书。
2、测线布置原则
2、反射波的对比
反射波的对比是指运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分析
研究和识别出时间剖面上来自地下各反射界面上的
反射波,并且在一条或多条剖面上识别出来自地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 地震时间剖面对比是地震地质解释的基础。
在时间剖面上,利用反射波的各种特征,识别和追
踪同一界面反射波的过程,称为时间剖面的对比。
时间剖面反射波的对比标志: 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直接受界面埋藏深度、 岩性、产状、界面上下波阻抗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使得同一层位的 反射波在相邻接收点上具有相似的特点。 属于同一界面的反射波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相似 特点,称为反射波对比的三个标志: ㈠ 同相性、㈡ 波形的相似性、㈢ 振幅突出
主测线应尽量垂直地层走向或主要构造走 向,并尽可能(经过钻孔)与地质勘探线重合。 并在垂直主测线方向布置联络测线。测线长度应 能控制勘探区边界和边缘构造。
在达到较好地质效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
采用最低覆盖次数、较大道间距和较长排列,以 便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3、观测系统设计 ⑴试验工作 ⑵观测系统参数选取
③ 由特殊地质体产生的一些特殊波
ⅰ断面波:由于断层面上下地层岩性、物性的差异而产 生的波阻抗差引起的沿着断面产生的地震波。是确定 断层的依据之一。 ⅱ回转波:满足一定深度和曲率条件的地下凹界面上产 生的反射波。 ⅲ绕射波:当地震波传到断层的断点、地层的尖灭点或 地层不整合的突变点时,这些点将会形成新的震源, 再次发射球面波向四周传播,这种波称为绕射波。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
一、名词解释:1.人工地震:由人工作用产生的地震,人们通过用炸药爆炸、敲击振动,引起地动,产生地震波,用仪器测量这些地震波(速度、到达时间等),目的是了解地下介质的分层情况、界面的埋藏深度,构造分布等。
2.地震子波:由震源激发、沿着地层向下传播,传播一段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下来,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延续时间的波形,在地面、井中接收,接收到的振动信号就称为地震子波。
3.波前:把某一时刻tk,所有刚刚振动的质点构成的一个空间曲面,叫tk时刻的波前,它是地震波传播的最前沿的空间位置。
4.波尾:由刚停止振动的所有质点构成的空间曲面,叫tk时刻的波尾,在波尾以内的各质点都已停止了振动,恢复了平静,其质点位移也为零,即波已经传过去了。
5.波面:波从震源出发向四周传播,在某一时刻,把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成的面,称波阵面,简称波面。
6.振动曲线:质点振动的曲线7.波动曲线:把介质中某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移画在同一图上(某点振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或在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图上(各点振动位置与各点位置的关系)。
8.波剖面: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
9.惠更斯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一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子波前,这些子波前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前面。
10.费马原理: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是最小的11.地震波的干射:当来自不同方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震波相遇时,按照叠加原理,发生能量增强或减弱的现象,称为地震波的干涉。
12.地震波的绕射:当地震波通过弹性不连续点时,如果这些地质体的大小与地震波的波长大致相当,则这种不连续的间断点可以看作是一个新震源。
新震源产生一种新的扰动向弹性空间四周传播,这种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这种现象称为绕射。
13.地震波的衰减:波前扩散(在均匀介质中,波为球面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球面逐渐扩展,但总能量保持不变,而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减少,这就称为球面扩散(波前扩散)。
(整理)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
4. 什么是折射波的盲区? 当波振动以临界角入射时,接受不到折射波的区域叫做盲区,如图: 盲区为
OA 2h tgc
5. 什么是虚震源原理?
由反射定律,如上图做出虚震源 O*。波由 O 点入射到 A 点再反射回 S 所走过的路程,就好 像波是由 O*点直接传播到 S 点一样。在地震勘探中把这种讨论地震波反射路程的简便作图 方法称之虚震源原理。 6. 试叙述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纵波的传播过程中,介质的振动的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1
吐血版巨献<地震总复习>-----------资料总结 BY:胡大哥、小付升升、龙哥
重力勘探根据密度差异 地震勘探 根据弹性差异 磁法勘探 根据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 根据电性差异
2
一、 名词解释 1. 地震波运动学 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 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2. 地震波动力学 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形、 振幅、 频率、 相位等特征的及其变化规律, 以及这些变化规律与地下的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及流体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 3. 地震波 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 频率较低(与天然地震的频率相近)的波, 是弹性波在岩层 中传播的一种通俗 4. 地震子波 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 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 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 2-3 个相位(极值) 、延续时间 60-100 毫秒 5.波前 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一时刻。 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 6.射线 是用来描述波的传播路线的一种表示。 在一定条件下, 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 “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观测的一点 P。这是一条假想的路径,也叫波线。 7. 振动图和波剖面 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也称振动图。地震勘探 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8. 折射波 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 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 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 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 (refractions) ,也叫做首波(Head Wave)。 9.滑行波 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 V2>V1 ,即 sinθ 2 > sinθ 1 ,θ 2 > θ 1。当θ 1 还没 到 90º 时,θ 2 到达 90º,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 此时这种波称之为滑行波。 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 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 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 由地震 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 在介质中,位于一个面 S 上的各个点,同时开始振动,同时结束振动,他们的振动是同相位 的,这个面称为等相位面。
(完整版)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1)
地震勘探术语2-D Two Dimensional 二维。
3-C Three Component 三分量。
3C3D 三分量三维。
3-D Three Dimensional三维。
9-C Nine Component 九分量。
3分量震源╳3分量检波器=九分量。
9C3D 九分量三维。
A/D Analog to Digital模数转换。
AGC Automatic Gain Control 自动增益控制。
A V A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Angle 振幅随采集平面的方位角的变化。
A VO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A VOA 振幅随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变化。
CDP Common Depth Point 共深度点。
CDPS Common Depth Point Stack共深度点迭加。
CMP Common Mid Point 共反射面元。
共中心点。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控制单元。
CRP Common Reflection Point 共反射点。
D/A Digital to Analog 数模转换。
d B/octa d B/octve 分贝/倍频程。
DMO Dip Moveout Processing 倾角时差校正。
G波G-wave 一种长周期(40—300秒)的拉夫波。
通常只限于海上传播。
H波H-wave 水力波。
IFP Instantaneous Floating Point 仪器上的瞬时沸点放大器。
K波K-wave 地核中传播的一种P波。
LVL Low Velocity Layer 低速层。
L波L-wave 天然地震产生的长波长面波。
NMO 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正常时差校正,动校正。
OBS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海底检波器。
P波P-wave 即纵波。
地震勘探解释重点
地震勘探解释重点(四)提高分辨率的方法:1选择合适的野外采集参数:2采用反褶积或反演方法:3子波整形:保持子波的振幅谱不变,只改变子波的相位谱,使非零相位子波转化为零相位子波。
4偏移归位:主要提高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
5提高速度分析的精度改进观测方法:1井间地震:可避开地表的影响、与被观测界面的距离小,因而分辨率高。
井间地震与地面地震的联合使用,可解决反演中的多解性问题。
2 VSP技术:在油藏工程中VSP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层位标定的基本方法1)平均速度标定法2)VSP资料标定法3)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法子波提取方法主要有三种:a) 直接确定法。
用地面接收器和其他方法测量子波。
b) 完全统计法。
只用地震数据确定子波。
这种方法很难准确地确定子波的相位谱。
c) 测井曲线法.沉积过路:海平面相对静止时期,形成沉积物的进积作用,在沉积基准面附近,沉积作用与侵蚀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即形成沉积过路。
整合面:(1)海泛面:海(湖)平面的突发性的迅速上升,会使岸线迅速后退,在广大地区形成细粒沉积,即形成海泛面,海泛面是一个稳定的分布广泛的波阻抗面。
(2)沉积速率剧变面: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具有显著变化,如三角州前缘。
形成下超面(3)沉积饥饿面:在海平面相对上升达到最高水位时期,形成密集段,并有沉积速率的横向变化,形成视削截和下超面。
分布广泛。
平整整一界面:指本身光滑连续,其上下的同相轴均与其平行或大致平行即具有平整整一接触关系的地震反射界面。
其振幅、频率横向上一般较稳定。
地震剖面上所能观察到的平整整一界面如沉积间歇面、海进面等。
不平整整一界面:指有局部起伏或下切,但其上下的同相轴与总的产状趋势一致。
其振幅、频率横向上变化较大。
不平整整一界面有两种成因,一种是没有达到准平原化的平行不整合面。
另一种是水下侵蚀面,如海底峡谷面,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反射界面,一种是振幅很强且横向上很稳定(连续界面),另一种是振幅相对较弱,横向上不连续(断续界面)。
(整理)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地震勘探简介
第二节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陆地石油地震勘探示意图
仪器车
可控震源)
检波器)
接收到的反射波
第二节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海洋石油地震勘探示意图
第二节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第二节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什么叫地震勘探? What is Seismic Exploration?
• 由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 穿过地下介质运动、遇到弹性分界 面返回地面,用仪器接收地震波, 得到地震记录。对接收到的地震记 录进行处理、解释,从而就能了解
1、地质法
不足:野外地质的方法很难准确了解地下地质情况!
第一节 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加利福尼亚地区地表石油渗漏
第一节 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塔里木用油历史有约1500年
“龟兹 国……其国西 北大山有如膏 者,流出成川, 行数里入地, 状如涕糊,甚 臭,服之,发 齿已落者能令 更生,疠人服 之皆愈。自后 每使朝贡。”
第二节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3)室内资料解释:
Interpretation Data/Information in home
– 由于时间剖面上某个同相轴就代表了地下某个物性 界面,因此,我们是通过从时间剖面上解释出同相 轴,从而反推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界面的状况的, 并对这些物性界面赋予一定的地质意义(时代、岩
大型计算机处理,得到一种资料――称为时间剖面 (Time Section),用于进行解释。
第二节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第二节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第二节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测量产生大量(13数50据Feet)
Stack of 133,000 Diskettes (1385 Feet)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1)
地震勘探术语2-D Two Dimensional 二维。
3-C Three Component 三分量。
3C3D 三分量三维。
3-D Three Dimensional三维。
9-C Nine Component 九分量。
3分量震源╳3分量检波器=九分量。
9C3D 九分量三维。
A/D Analog to Digital模数转换。
AGC Automatic Gain Control 自动增益控制。
A V A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Angle 振幅随采集平面的方位角的变化。
A VO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A VOA 振幅随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变化。
CDP Common Depth Point 共深度点。
CDPS Common Depth Point Stack共深度点迭加。
CMP Common Mid Point 共反射面元。
共中心点。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控制单元。
CRP Common Reflection Point 共反射点。
D/A Digital to Analog 数模转换。
d B/octa d B/octve 分贝/倍频程。
DMO Dip Moveout Processing 倾角时差校正。
G波G-wave 一种长周期(40—300秒)的拉夫波。
通常只限于海上传播。
H波H-wave 水力波。
IFP Instantaneous Floating Point 仪器上的瞬时沸点放大器。
K波K-wave 地核中传播的一种P波。
LVL Low Velocity Layer 低速层。
L波L-wave 天然地震产生的长波长面波。
NMO 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正常时差校正,动校正。
OBS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海底检波器。
P波P-wave 即纵波。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振动图:从某一确定距离观察该处指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波剖面:某一确定时刻观察质点位移与波传播距离关系的图形。
隐伏层:指初至折射波法中不能探测到的地层。
(两类:一类是层状介质 中的低速夹层,由于V 上>V 下,因而在低速夹层的上界面不能产 生折射波而形成隐伏层。
另一类;虽然波速逐层递增,但其中某 层厚度很小,所形成的折射波不能出现在初至区,而是隐藏在续 至区中难以识别)波前扩散:地震波由震源向周围介质传播,波前面越来越大,就是说越来 越远地离开震源,其振幅也越来越少。
吸收系数:吸收作用使地震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成指数减小,而减小的快慢又与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波的振动频率有关,常用吸收系数表示波损失:反射波在离开反射点的振动方向相对于入射波到达入射点的振动 相差半个周期。
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瑞雷面波:分布在自由界面附近并沿自由界面传播的面波。
勒夫面波:当存在一速度低于下层介质的表面时,在低速带顶、底界面之间产生一种平行于 界面的波动。
散射波:相对于波长较小或可比时则发生散射。
斯奈尔定理:是描述反射波和透射波射线几何关系的一个定律,所以又称为反射透射定律。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入射线、反射线、透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即射线平面)②入射角=反射角③透射角取决于入射角和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速比值PV V V =='=211sin sin sin βαα 式中v1、v2分别为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速,p 为射线参量纵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可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沿水平方向可分辨最窄的地质体的宽度第一菲涅尔带:地表点震源发出的球面波到达界面时的波前面,与前面相距1/4波长先期到达的另一波前面在界面上形成的圆杨氏模量:当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单向拉伸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泊松比:介质的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
体积模量:所加压力P 与体积相对变化之比 剪切模量:固体剪切力与切应变之比拉梅常数:当研究的弹性体是各向同性介质时,这时弹性系数可减少到只剩2个,可用 和 来表示单相介质:只有同一种岩相的介质 双相介质:由两种岩相组成的介质 初至波:最先到达接收点的波 临界距离:刚出现初至波的距离截距时间:折射波时距曲线延长到时间轴的截距 回声时间:波沿界面法线传播的双程旅行时间连续介质:水平层状介质中层与层之间的波速变化不大,可近似认为波速为连续函数回折波:自震源出发,在介质中沿曲射线传播,没有遇到界面就直接观测到的波绕射波: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传播时,当遇到岩性突变点,如断层的断棱,地层尖灭点,不整合面上起伏点等,这些点会成为新震源,而产生一种新的球面波,这种波称为绕射波动态范围:仪器最大允许输入信号的振幅假频:某一连续信号在进行离散采样时,由于采样频率小于信号频率的两倍,于是在连续信号的每个周期内采样不足两个,信号采样后变成另一种频率的新信号。
时间采样率:能够记录到的不会出现假频的最高频率 空间采样率:检波器的道间距视距平面法:用视距曲线的方式来表示的观测系统综合平面法:把激发点标在水平直线上,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坐斜线组成坐标网,当在测线上某点激发而在某地段接收时,将投影线段表示接收地段有效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来解决地质任务的波 干扰波:对有效波起干预和破坏作用的波多次反射: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会发生多次反射水平叠加:在测线上不同激发点激发、不同接收点接收来自地下界面相同发射点的多个地震记录道进行叠加。
垂直叠加:在地面上同一点重复激发,在同一排列上重复接收,利用浅层地震仪的垂直叠加处理功能,把同一点上重复激发,同一排列上重复接收到的信号依次叠加在一起,达到增强有效波的目的覆盖次数:在水平叠加法中,覆盖次数n 与炮点距有如下关系:v=S*N/2n, S 为系数,v 为每次炮点移动道数,N 为仪器道数最佳技术窗口:为了使面波、声波、直达波和折射波产生较少的干扰,可以把接收地段选择在既较少受面波影响,也较少受折射波影响的地段最佳偏移距技术:在最佳窗口内选择一个公共偏移距,然后移动震源,保持所选定的偏移距,最后得到一张多道记录,各道具有相同的偏移距波阻抗:波阻抗:指的是介质(地层)的密度和波的速度的乘积(Zi=ρiVi)。
波的反射和透射与分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有关。
只有在Z1 ≠ Z2的条件下,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差别越大,反射也越强。
波振面:振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点组成的 面。
波系:相邻几套稳定的波组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 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 方向的波形曲线. 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刚好开始振动,这一曲面叫波前,也叫波阵面。
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的振动刚好停止,这一曲面叫波后,也叫波尾。
波面:把某一时刻介质中所有相同状态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叫做这 个时刻的波面,也叫等相面。
不等灵敏度组合:采用某些办法使同一组内各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幅度不 一样采样间隔: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储存,需要 采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
地震测线:根据地震勘探的程度、目的和要求,在地面确定下来的地震勘 探野外工作的路线。
可分为炮点线和接收点线层状介质:指地质剖面是层状结构的,在每一层内速度是均匀的,但层与 层之间速度是不相同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 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波的动力学特征:研究地震波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与空间位置的 关系。
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 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规律与地下的地层结构, 岩石性质及流体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
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沿着地层向下传播,传播一段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下来,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延续时间的波形,在地面、井中接收,接收到的振动信号就称为地震子波。
地震组合:把多个检波器的信号迭加在一起作为一道输出 多次覆盖:在测线上不同点激发相应点接收来自地下界面相同反射点的多个多个地震记录道进行叠加。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技术: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以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
多次波记录: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
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绕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地震波:由震源激发的机械振动在地下岩层中向四周传播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机械波,习称地震波。
道间距:相邻两道检波器的间距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叠加原理:震源和检波器的位置可以互相交换,此种情况下,同一波的射线路径保持不变.可用于均匀各向同性的完全弹性介质,也可用于任意形状界面的弹性介质,不均匀介质和各向异性介质。
低速带、降速带:地表附近的地层,由于长期受地质风化的作用,变得较疏松,其波的传播速度比下层未风化层的速度要低很多,称该低速层为低速带. :某些地区,在低速带与相对高速地层之间还有一层速度偏低的过渡区,称为降速带。
单边观测系统:在炮点一方接收的观测系统。
非纵测线:激发点和接收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费马原理: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与沿其他任何路径的旅行时相比为最小,也是波沿旅行时最小的路径传播。
各向同(异)性介质: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有关)的介质共反射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共中心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中心点的地震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观测系统: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观测系统分单边和双边放炮两大类,以上两观测系统又可根据有无偏移距分为端点观测系统和有偏移距观测系统。
规则干扰:具有一定频谱和视速度,能在地震记录以上一定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共炮点反射道集:在同一炮点激发,不同接收点上接收的反射波记录,称为共炮点道集。
在野外的数据采集原始记录中,常以这种记录形式。
可分单边放炮和中间放炮。
广角反射:在第一临界角附近反射纵波和反射横波的强度都很强 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 ,即sin θ2 > sin θ1 ,θ2 > θ1。
当θ1还没到90º时, θ2 到达90º,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产生的波为滑行波。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比纵波慢,也称剪切波、旋转波、横波或S-波,速度小于纵波约0.7倍。
横波分为SV 和SH 波两种形式。
回转波:p<h 时,界面上反射点的移动与波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波惠-菲原理:在弹性介质中,已知T 时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个点,可以把这些点看做从该时刻产生子波的新的点震源,经过任何一个⊿T 时刻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波T+⊿T 时刻到达的新的波前面。
从同一波阵面上的各点所发出的子波,经传播而在空间相遇时,可以相互叠加产生干涉现象,因此该点观测的是总扰动。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的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地震波速度称为均方根速度.均匀介质: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空间采样定理:空间采样间隔△x(道间距)必须小于视波长λ的一半,即在一个视波长内空间采样不能少于两个点,否则产生空间假频。
面波:波在自由表面或岩体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种类型的波。
盲区:在地面上观测不到折射波的区域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单程传播所需的总时间之比 偏移距:炮点到最近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屏蔽效应”:由于剖面中有速度很高的厚层存在,引起不能在地面接收到来自深层的反射波,这种现象叫做“屏蔽效应”。
(如果高速层厚度小于地震波波长,则无屏蔽作用)排列:用来记录反射地震波的炮点与检波点(检波器)组合中心之间的相对位置。
在一个工区,此关系是固定的。
排列长度:第一道到最后一道检波器的距离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在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处,观测到来自该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称为倾角时差倾角时差校正:又称倾角时差校正,由于在反射界面倾斜的情况下,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上接受到同一反射界面的时间不一样,存在倾角时差,对其进行的校正称为倾角时差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