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了商品内部矛盾(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外化为交换过程的矛盾的客观必然性。商品内部这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在交换过程中的外部表现就是交换过程的矛盾,即个人的过程与一般社会的过程之间的矛盾。因而产生了商品流通.

在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动时,马克思是在双重意义上使用流通一词的:一方面,把流通作为资本运动的总过程,把资本运动视为不断的“流”,考察资本流通;另一方面,他从社会产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角度来考察社会总产品的运动,考察商品流通。但是,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交错在一起的,显然,商品流通离不开资本流通,资本流通也离不开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是资本流通的基础和表现形式.

马克思在阐明了交换过程矛盾的运动导致货币结晶的产生,导致物物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的客观过程之后,紧接着揭示了商品流通的运动形式与经济实质。

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过程得以完成的形式是: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

这是商品流通的运动形式。这一运动形式表明: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即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在这一运动中包含有商品的两个形态变化:

商品一货币(W-G),马克思称为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是商品所有者的卖的行为。

货币一商品(G—W),马克思称为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是商品所有者的买的行为。

这两个形式也具有各自的特征.首先,W—G卖,就是通过商品的售卖,转让使用价值,实现商品价值,使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得到补偿.对于这个特征,马克思称作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即一是指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对商品所有者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二是指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由于多种原因使它成为很不容易实现的事情。马克思分析了商品所有者用自己的商品把别人口袋里的货币“吸引出来”,需要经历四道卡:即是否具有满足货币所有者的使用价值;新劳动方式产生的新商品是否为消费者所接受;产品替代品的生产情况;社会需求量。

第二个阶段, 货币一商品,(G—W)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这是因为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就是买的行为,就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的行为。这里的货币,从质的方面看,“是其他一切商品的转换形态,或者说,是它们普遍让渡的产物,因此是绝对可以让渡的商品”1;从量的方面看,作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的价格就表明了货币可以转化为其他一切商品的量的限度。

对商品流通的经济实质,马克思早在他的19世纪50年代的著作中已经有比较原则的论述:“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总体上看的交换。”商品流通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表现为:⑴.商品流通打破了直接的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发展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变换”。⑵.商品流通使流通当事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发展起来,使流通当事人难以控制。在商品流通条件下“又有整整一系列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天然的社会联系发展起来”⑶.商品流通过程“在使用价值换位和转手之后,并没有结束。”货币“它不断地沉淀在商品空出来的流通位置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出一切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共有的运行规律,主要有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等等。只要有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存在,这些运行规律就客观存在并必然发挥作用. 随着货币的出现,物物直接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商品价值通过货币表现为价格。在商品流通领域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即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现在就表现为按照符合商品价值量的价格进行等价交换。这是价值规律在商品流通中发生作用的必然表现形式。由于价格是商品的内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也是一种相对价值量,加之市场上各种不断变化的因素如竞争因素、供求因素等的影响,导致价格与价值在量上完全一致是偶然的、而价格与价值在量上相互背离是经常的。

供求关系对市场价值有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

第—,当供给是“普通的供给量”,需求是“普通的需求”时,市场价值就由中等条件下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来决定。

第二,当需求超过正常需求,供给低于正常供给时,“市场价值就总是由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来调节”。

第三,当需求低于正常需求,供给高于正常供给时,“市场价值就总是由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来调节”。

供求关系对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一方面,“供求调节着市场价格,或者确切地说,调节着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如果产品量超过需求量,市场价格就必然会低于市场价值;如果产品量小于需求量,市场价格就必然会高于市场价值。这就是供求的变动使市场价格围绕着市场价值这个中心发生波动。

另一方面,供求关系也调节着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的偏离抵消的趋势,即供求关系“另一方面是说明抵消这种偏离的趋势”。这就是说,“如果需求减少,因而市场价格降低,结果,资本就会被抽走,这样供给就会减少”。“反之,如果需求增加,因而市场价格高于市场价值,结果,流入这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就会过多”,这样,供给就会增加。这种种情况都会导致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平衡,从而使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偏离出现被抵消的趋势。

流通的作用,

流通费用

产业资本在运动中依次经过3个过程,第一是购买阶段,资本家在市场上用他的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通过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第二是生产阶段,在购买阶段资本家用购买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一定量的商品,不仅在物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价值也大于原来资本的价值。经过此阶段,生产资本就转化为商品资本。第三是售卖阶段,在此阶段资本家出售他的商品,换回比原来预付资本更多的货币,通过这个阶段商品资本就转化为货币资本,从而完成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互相依赖,密切联系的,资本循环必须不停的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但同时资本循环又要求资本在它的各个循环阶段上,在一定时间内稳定下来,只有在完成和它的形式相适应的职能后,才能取得进入下一个转化阶段的形式。资本循环就像一个不断的流,产业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保存并增殖自身。因此产业资本是无限的。

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不仅进行着货币资本的循环,而且同时进行着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循环。货币资本循环的起点终点都是货币资本。运动过程最清楚的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但由于生产阶段在这里表现为循环的中间环节,就好像货币本身具有使价值增殖的能力,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生产资本的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资本。流通过程成为中间环节,并且在循环中体现了剩余价值的周期再生产。生产资本的循环表明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但也容易使人把生产本身看成生产的目的,掩盖了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真正目的。

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表明,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整个过程都是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的继起性和并存性,是资本不断增殖的必要条件。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资本的循环不能顺利进行。

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循环就是资本的周转资本周转要经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资本处于生产领域的时间是生产时间,处于流通领域的时间是流通时间,资本在流通时间是不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价值由生产中创造,但是流通是生产的条件,流通时间的长短对生产过程有影响。即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就越快,实现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资本周转受很多因素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