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谱系学论要-文艺学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文学理论: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2.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4.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5.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认为文学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6.文学理论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第二章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1.马克思建立“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2.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3.艺术生产论: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揭示文学发展的奥秘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5.艺术交往伦: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2.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大致上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第三章1.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2.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1.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2.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3.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4.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5.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2.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3.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4.古希腊传统强调人堆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描绘,模仿伦、再现论由此而来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说5.《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毛诗序》中的“诗者,纸质所职业,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福柯的话语理论对作者做了谱系学的研究6.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概念兰塞姆创造术语:文学本体论7.弗雷泽:《金枝》巫术原理:相似律、接触律德国美学家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席勒:“过剩精力”谷鲁斯:“内模仿”8.《乐记》:文学发展的动力是社会风气《文心雕龙.时序》:文学发展与时代变化相关黑格尔:文艺发展是作为世界本原的理念马克思: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马克斯.韦伯:宗教力量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第四章(比较重要)1.话语: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童庆炳文学理论第三章前知识点

童庆炳文学理论第三章前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2.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3.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4.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5.M.H.艾布拉姆斯: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6.文学理论的五个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7.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实践性、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8.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我们的态度应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9.文学理论的客体:文学活动,它是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10.文学理论多样化形态: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

11.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①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②文学心理学(亚里士多德、立普斯、布洛、克罗齐、康德、费洛伊德、荣格、冈布里奇);③文学符号学;④文学信息学;⑤文学社会学(孟子“知人论世”说,维柯,丹纳“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⑥文学价值学;⑦文学文化学(以“泛文学”作为研究对象)12.文学理论的基石:认识论的文学哲学。

13.创作必须运用语言符号,作品则是语言符号的结晶(最重要的语言符号)。

1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①文学活动论;②文学反映论;③艺术生产论;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⑤艺术交往论。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4.文学活动论(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人类学的观念:人的生活活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以“自由自觉”为基础特性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对象化”观点来源与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5.文学反映论(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哲学的观念6.艺术生产论(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相比较,并不专指某医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特点与价值

“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特点与价值
中图 分 类 号 : I 2—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4 3 3 X( 2 0 1 3 ) 0 1 - 0 1 4 8 - 0 5


“ 文学谱 系” 界说
歌发展的历时性作 系统性阐述 , 但 已有“ 谱 系” 研究
的意 义。《 诗 谱》 没有 对 诗歌 进行 源 流 的 阐述 , 但 它 将 诗 歌 视 为一 个 整体 , 注 意诗 歌这 一 文体 的 门类 结 构, 并对其作 了区分和 简略 的辨 体探 索 。应 该 说《 毛 诗谱》 、 《 诗谱序》 和《 诗谱》 虽还 不是完 全意义上 的谱 系研 究 , 但 为“ 中国文学谱系” 的 建 构 确 立 了基 本
研 究 中国文学谱 系的发展 历程 。其意义在于 为中国文 学的研 究提供 一种新 的阐释理论 和新的视 角及 阐述 方式, 拓 展 中国文学研究的视 野 , 有助 于建构 中国文学史新 的书写范式。 关键词 : 中国文学谱 系; 母 系统 ; 子 系统 ; 内在关联 ; 基本要素承传 ; 新元素 ; 中国文学史
谱。由此可知 , 中国传统的“ 谱系” , 多指宗族世系或
同类 事物发展 系统 的历时 l 生记述 , 其 方法是将 研究对 象作 类别 的区分 , 考镜 源 流 , 寻 找对 象新 的元素 及变
异点 。2 ( 】 世纪 7 0年 代 , 法 国哲 学 家福 柯 在 论 文《 尼
中西谱 系及谱 系学 的研究对象不 同 , 但存 在一 些 共 同点 : 一 是注重 研究 对象 演化 的历 程 和渊 源关 系 。 二是 注重寻找对 象新 元素 的发 生及其 变 异而形 成 的
“ 发生 ” , 追溯新元 素 的产 生 , 考察原 有体 系 在加入 新

文学理论教程辅导和习题(第一至四章)

文学理论教程辅导和习题(第一至四章)

《文学理论教程》辅导及习题(第一至四章)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一、基本概念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科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五个分支。

2.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主要由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四个方面构成。

3.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4.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文学史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5.文学活动:属于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类型,指围绕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为中心而展开的所有活动之总和,主要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构成。

6.文学哲学7.文学心理学8.文学符号学9.文学社会学10.文学价值学11.文学文化学12.文学信息学二、练习自测选择题:1. 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A. 艾布拉姆斯B. 韦勒克C. 沃伦D. 弗雷泽2. 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一文学活动系列,把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等多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是:A. 文学哲学B. 文学文化学C. 文学符合学D. 文学价值学3.19世纪法国文学史家丹纳提出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在于:A.种族、环境和时代B.阶级、环境和时代C.政治、经济和时代D.民族、阶级和时代三、论述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哪些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3.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应该具有什么性质?四、案例分析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新时期关于“朦胧诗”的论争1980年8月,《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对这批诗人进行严厉的批评,就诗的“晦涩”、“难懂”展开对这一诗潮的争论,由此确认了对“朦胧诗”的命名。

文学理论教程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笔记填空:人本主义文论:强调主体性作用,追求文学的超越与自由,用非理性因素·表现主义美论:20世纪西方第一位重要的美学家克罗齐和科林伍德为代表,以“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论点著称。

·直觉主义美论:西方生命哲学主要代表,法国柏格森·“移情”说:德国学者立普斯、古鲁斯、美国美学家浮龙·李为代表·“心理距离”说: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精神分析文论:佛洛依德·“原型”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现象学文论:波兰美学家茵加登·存在主义文论:萨特·解释学美论:伽达默尔·法兰克福学派:把以上拼凑起来的以人道主义为核心。

·科学主义文论·实证主义:孔德·自然主义:乔治·桑塔亚那·新自然主义:托马斯·门罗·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符号学:苏珊·朗格、卡西尔·格式塔心理学派艺术论:考夫卡、鲁道夫·阿恩海姆·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书中提出了决定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的“三因素”说,即种族环境时代·文学的审美属性在魏晋才正式确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文学的自觉时代,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范晔“情志既动,篇辞为贵”·诗源情:陆机·滋味:钟嵘·刘勰:“情者文之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1747年,查理斯·巴托作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从此,手工艺、科学都不再是“艺术”,而只有“美的艺术”才是“艺术”文学的审美属性被认可。

1、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共时← -——————--————→历时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特殊文学史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

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

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
《山海经》烛龙插图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 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
▪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 慎,文章且须放荡。——萧纲
《诫当阳公大心书》
▪ 至于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 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萧 绎《金楼子·立言》
郭绍虞
罗根泽
朱东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解放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
▪ 60年代初,形成了一个古文论研究的
高潮。刘大杰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
史》与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 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 文学批评通史》出版,以“集大成” 的姿态,将本学科的发展推向了一个 新的高度。 ▪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的研究更向纵深发展。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论发展的深
化期。随着唐诗的繁荣、宋诗 的新变,文学批评家在用新的 思想观念总结丰富的诗歌创作 经验时,出现了大量的诗格、 诗话类著作,提出了“兴 象”“意象” “意境” “兴趣” 等新的审美范畴,产生了殷璠、 皎然、司空图等重要诗论家和 严羽《沧浪诗话》那样影响深 远的诗学著作。
▪ 三、学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意义与方法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发展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的文学 批评与文学理论。
▪ 文学批评是面向现实的、具体的,而文学理论则是
指向逻辑的、抽象的,两者有所区别,但密切相关。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书写形式
超等倡导“文学界革命”,不但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概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按照以文学理论批 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心,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 文学创作发展状况的原则,分为五个时期:
一、先秦——萌芽产生期; 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 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 四、明清——繁荣鼎盛期; 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嵇康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
嵇康的文艺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一文之中。 在这篇文章中他主要表达了“音乐的变化和美与不美, 与人在
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这一思想对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 等同于政治, 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 甚至要它起到占卜作用 等方面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文心雕龙的体例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兴”, 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 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
志”(《四一书章句集注》) “观”, 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 《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考见得失。” “群”, 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
儒家的“仁政”学说——“与民同乐”美学思想——“风 雅比兴”与“实录”原则。
庄子关于“虚静”、“物化”的论述, 关于“有无”、 “形神”关系的沦述, 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 都成为后代 文艺创作理论的重要依据。。
第三,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 评和艺术理论批评, 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难以截 然分开, 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 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刘勰在《序志》篇中清晰的说明了本书的创作构架。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是一个自觉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史的发生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和平民的文学文学即人学标志: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含义: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小诗歌、散文、戏剧并驾其驱范围:时间上从1917以后的文学从现代意义上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文学分期:现代部分1917-1949第一阶段:1917-1927 第二阶段:1928-1937.6 第三阶段:1937.7-1949文学的现代化:思想的现代化,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接收主体的三个层面上,实践和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展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一.晚清为现代化的发生提供条件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二、晚清时晚清,五四是五四文学观念变革的历史背景晚清社会封闭,西方文化科学的洗礼、冲击文学观念的变革梁启超的贡献: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的口号:诗界革命要达到三个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有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小说界革命声誉最著,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兴一国之小说王国维,守旧、保守,提出超功利性的文学关和美学观,提出境界说,他将文学从“文以载道”的定位上解放出来,成为本体自主的独立存在。

周书人、周作人提出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观念将时代发展对文学的要求与文学自身的规律统一。

文学语言体裁的变革1)2)对翻译文学的重视林纾翻译的小说称为“林纾小说”3)晚清小说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4)晚清出现了话剧的萌芽春柳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创始人:李叔同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主要特征:以个性解放,发现了“人”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傅斯年等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

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3、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具体而言,它的研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个基本要素。

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4、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

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个性)5、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6、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

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它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地。

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它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思考与练习及答案(上)《文学概论》试题(第一到八章)第一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

)1、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

2、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

3、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统一的文学活动系统,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是。

4、在西方文论中,有名的“直觉”说是由意大利美学家提出的。

5、美国著名学者、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进行了区别。

6、诞生于马克思主义为文艺学开辟了新篇章。

7、文学社会学在中国可以上溯到孟子的说。

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一题6分。

)1、文艺学2、文学理论3、文学批评4、文学史5、文学社会学三、判断(10分,每一题5分。

)1、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有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四、论述题(50分,每一题25分。

)1、阐述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划分依据是什么?第二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

)1、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首次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2、完整地提出并论述“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是西方和东方信仰的学者。

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的认识。

4、马克思主义认为,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

5、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往往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文学的本质的是。

6、人本主义的文论把作为文论研究的核心。

7、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以作为理论指南。

8、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体现时代精神。

9、马克思、恩格斯总结西方19世纪以前的文学实践,批判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文学理论。

10、20世纪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汉魏六朝时期 概说)【圣才出品】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汉魏六朝时期 概说)【圣才出品】

汉魏六朝时期概说一、汉魏六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汉魏六朝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成熟时期。

1.汉魏六朝在先秦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系统的具体的文学理论批评。

2.自觉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对文学的本质和特点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3.两汉时期,文学从学术中分裂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有了专业的文人队伍,同时也有了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4.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获得重大发展,全面成熟,并进入了一个高潮,产生了《文心雕龙》这样“体大思精”的不朽巨著,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自己的独特民族传统。

二、两汉经学时代的特点1.两汉经学时代的特点是强调文学和政治教化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外部规律。

2.汉代儒家思想在先秦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形成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的文艺思想也发展成为封建正统的文艺思想,基本纲领是“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注重于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

3.在文学创作思想和文学批评上进一步形成了原道、征圣、宗经的原则,在对《楚辞》和汉赋的评价中,也都贯穿了以儒家经学为指导的思想。

4.西汉初年的道家文艺思想虽然在汉武帝定儒家为一尊后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其潜流一直是存在的,并且对扬雄、王充等都有过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方面的特点1.摆脱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注意对文学的艺术表现技巧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

2.道家文艺思想经过汉代《淮南子》的发展,魏晋玄学的改造,以及与佛学的融合,在这一时期有比较大的发展,并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文学创作理论的形成。

3.玄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儒道结合,援儒入道,以道为体,以儒为用,并从言意、形神、虚实等方面为文学创作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佛教与玄学的结合以及在南朝的繁荣兴旺,有力地促进了玄学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使文学内部规律的探讨更加全面深入,文体分类和表现方法的研究日益具体细致,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艺美学范畴,形成了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功绩就在于它为 当代文学准备了作家队伍,一些在现代时 期就享有盛名或十分活跃的文艺家在新中 国成立后又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骨干力量, 这些跨越现代而来的文艺家为当代文学的 产生发展提供了保证。
2024/4/3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1
• 第三,中国当代文学是随着新中 国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的。
虽然它在50、60年代向这个传统中灌注了过 多的政治内容,也曾经出现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 元独尊的偏向和并不十分成功的“两结合”的尝试, 甚至在“文革”中将这一传统变成了一种僵硬的政 治模式。但是,“文革”结束以后的新时期文学却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再一次使这 一传统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在不断地融合异质艺 术因素的过程中,使这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 当代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整体 的历史联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称为 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正是从文学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方面, 说明了当代文学与作为中国新文学 主流的革命文学的历史具有本质上 的一致性。但除此以外,当代文学 还有其他各种表现形式。这些表现 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2024/4/3
中国现当代文学(2)
22
1、文学现代性追求的深化。
中国文学自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完成了从 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之后,从内容到形式的现代 化一直是新文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当代文学是 中国新文学这个统一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 发展阶段。
在50、60年代步履维艰,在“文革”中甚 至处于一种完全中止的状态,但经过“文革” 后的“拨乱反正”,80年代以来,它又复归于 正常发展轨道,而且表现出更加开放的态度, 也进一步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当代文学正以前 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它必将实现中国新文 学所确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的历史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一,名词解释1,四声八病:诗歌声律术语。

四声,汉语字音的四种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由南朝沈约、周顒提出。

周撰《四声切韵》,沈撰《四声谱》,为专门阐述汉语四声的早期论著(今均佚)。

八病,律诗中运用四声不当而出现的八种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据传由沈约、王融、谢脁创议提出。

四声八病说的提出,引起时人和后人对诗歌声律长久而广泛的讨论,促使作家更加自觉地注意诗歌声律,为五言诗向格律严整的律诗过渡奠定了基础,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四声八病亦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在当时即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文多拘忌,伤其真美”(钟嵘《诗品》)、“作诗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均是对此一学说的批评。

2,“风骨”说:南朝梁刘勰有关艺术感染力的理论。

语见《文心雕龙·风骨》: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原,志气之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倩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风”、“骨”或“风骨”,原均系品评人物之词,多指人的精神气度,即基于仪表而又超乎形迹的一种风度、神采。

用之论文,则众释纷纭。

稍后于《文心雕龙》的《魏书·祖莹传》视风骨为风格,有“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之说。

近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则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范文澜在为“风骨”作注时进一步指出: “辞之端直者谓之辞,而肥辞繁杂亦谓辞。

惟前者始得风骨之称,肥辞不与焉。

”今人多认为, “风”应指作品思想内容给予读者的教育作用, “骨”则指完善的文句在读者身上所唤起的力量。

“风骨”合称,即指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风骨说”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新发展。

刘勰之后,受这一理论指导,总结魏晋文学而提出的“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等,不仅成为促进诗歌健康发展的有力口号,而且成为历代作家反对轻艳绮靡文风的战斗旗帜。

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先唐文学部分的归纳与重点的整理

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先唐文学部分的归纳与重点的整理

中国文学史绪论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

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

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

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

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

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

《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

《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

《诗经》作品都是乐歌。

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

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文化诗学的中国性问题——评李圣传的《中国文化诗学:历史谱系与本土建构》

文化诗学的中国性问题——评李圣传的《中国文化诗学:历史谱系与本土建构》

文/王怀义编者按编者按::“文化诗学”是建构当代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面向。

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以来,在童庆炳、刘庆璋、蒋述卓、李春青等大批文艺理论家的推动下,文化诗学不仅成为文艺理论领域的研究热点,还构成了文艺学学科话语的重要版图。

李圣传《中国文化诗学:历史谱系与本土建构》对其展开了全面系统研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化诗学研究的自觉。

为此,本期推出两篇书评。

武汉大学文学院王怀义教授的《文化诗学的中国性问题》基于中国文化“兼性智慧”特点,认为中国文化诗学恰恰体现了兼性思维的文化特质,该著也在纵横交错的时空关系中对“文化诗学”作出了充分全面的剖析,令人信服地诠释了文化诗学作为文艺学研究方法以及“走文化诗学之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南昌大学席志武副教授《在知识回顾与学科反思中推进当代文论的创构》一文,认为该著既立足当代文艺学学科的历时性视野,又回到文化诗学发生现场,从知识史视角对“文化诗学”来龙去脉进行了全面概括和总结,对继续推动“中国文化诗学”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文化诗学的中国性问题——评李圣传的《中国文化诗学:历史谱系与本土建构》王怀义,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新历史主义思潮的核心组成,文化诗学在西方经过短暂的辉煌后便销声匿迹,而在引入中国后,在中国深厚的文化、文论资源的滋养下反而取得长足的发展,不断实现理论范式的更新和突破,这使文化诗学在中国文化基因的滋润、改造下逐渐具有“中国性”,成为“中国的”文化诗学。

其中缘由是中西学术史交流上又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当下中国文艺学美学理论的“三大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李圣传的《中国文化诗学:历史谱系与本土建构》一书对此作了充分、全面的剖析。

作为一种文学阐释方法,“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建构,对于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进过程,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谈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意义

谈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文学谱系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 点,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提高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通过对中国文学谱系的研究,可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
通过对中国文学谱系的研究,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推 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文学谱系研究的理论意义
中国文学谱系研究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学流派 、风格、思潮等文学现象的传承演变关系, 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力,深化了 对文学史的理解。
文学谱系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文学谱系的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全 面地把握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文学特色和 演变轨迹,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中国丰富的文 学资源,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文学谱系研究的核心思想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谱系研究,揭示其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价值和发展 轨迹。
文学谱系与文学传承
文学传承
指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传承、发展和演变过程。
文学谱系与文学传承的关系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谱系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在历史、社会和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进 一步揭示其传承的规律和特点。
在文本细读和比较分析的基础 上,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 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整体面貌 ,理解其独特性和价值。
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跨学科视角
中国文学谱系研究需要借助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如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文学的 发展和社会背景。
比较研究
将中国文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和价值,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谱系学论要蒋原伦开卷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很有阅读快感,其文字酣畅淋漓,遒劲有力,一路读来,作者饱满的情绪力透纸背,笔触所及,如苏轼所言,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但是,另有一种怪怪的错愕的感觉挥之不去,这感觉来自他的编排体例。

该体例除了绪论和编首,正文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古文学,下编为新文学。

在古文学编中又分“文”和“诗”两部分。

文的部分,有魏晋文、骈文、散文;诗的部分则有中晚唐诗、宋诗、词、曲;下编新文学则分新民体、逻辑文、白话文三大部分。

说实话,最初翻检此书时,我略有眩晕:以为作者的现代文学史,就是指全书第二编的新文学,但是既然现代文学是指新文学,古文学怎么占了几近全书的三分之二的篇幅?这于全书宗旨不符呀。

另外,古文学怎么会只从王闿运和章炳麟开始?骈文怎么只写刘师培等人?定下神来琢磨,才弄明白,作者的现代文学史是从晚清,而不是从五四新文学开始的,所以像我们列在近代史课本上的一干文人如王闿运、陈三立、张之洞、王国维等就进入现代文学史的视野之中。

当然更主要的是钱基博的文学史范畴是以文体作分野的,他将王闿运、廖平、吴虞、章炳麟、黄侃和苏曼殊等的文体作为魏晋文章的余脉来看待,将刘师培、李详等视作骈体文的传人,所以一部现代中国文学史竟然以“魏晋文”、“骈文”等古代文体为其开场锣鼓。

接下来可以想见,作者是怎样来安排其章节和文学人物,并将他们对应起来。

如“中晚唐诗”一节对应樊增祥、易顺鼎等人;“宋诗”一节对应陈三立、张之洞、郑孝胥等人。

当然对这种编排体例,作者给出了充分的理由,如对王闿运的评价:“故其为文悉本之《诗》、《礼》、《春秋》,而溯庄、列,探贾、董,旁涉释乘;发为文章,乃萧散似魏晋间人;大抵组比工夫,隐而不现,浮枝既削,古艳自生。

”①同样,该文学史将刘师培列在“骈文”的名目之下,也是文体上的原因:“师培与章炳麟并以古学名家,而文章不同。

章氏淡雅有度而枵于响。

师培雄丽可诵而浮于艳。

章氏云追魏晋,与闿运文为同调。

师培步武齐、梁,实阮元文言之嗣乳。

”又说“师培于学无所不窥;而论文则考型六代,探源两京……”②这样就很好理解,他因为樊增祥、易顺鼎等诗风相近,“颇究心于中、晚唐”而将他们归在一处,其实按樊增祥的自述,他自己是转益多师。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写法,虽然体例独特,倒不是没有来由,在下文中我会详细论述。

这里还是先回到我所说的错愕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一种撞击,因为我以前所了解的现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甚至国人写的西方文学史,如欧洲文学史等都不是这样的写法。

我所了解的文学史一般的写法,是将时段分开,在每一时段开始前有一个关于该时代的概说、概观或导言等,先要把这一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介绍一番,然后才轮得上文学,最后才落实到具体时代的具体作家。

即以影响比较大的几种文学史为例,无论是刘大杰1948年版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还是游国恩等1963年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及较晚一些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都在每一社会阶段的开端,对社会形态和政治、经济状况先作简要介绍,似乎形成一种套路,不先谈社会大背景,经济和政治状况,不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所了然,就不能直接进入文学层面的内容(刘大杰在其1962年版的文学史修订版中,主要是添加了这方面的内容)。

即我原先所熟悉的文学史体例结构中不包含钱基博的这种以文体特点为分野的写法,我以前读过的文学史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的,特别是以北京大学55级学生集体名义编撰的《中国文学史》,开一代风气。

③这种写法受到两种西方思想的影响,一是本质论和反映论思想,另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思想。

虽然在文革结束后,人们会以“左”、“受极左思潮影响”、“受政治运动冲击”等评价来论及那时的一些学术思潮和著述,但是基本的路数和意识形态是从上述方面而来,有其学术思想方面的深刻原因,只不过有的极端,有的相对中肯一些。

钱基博有没有受以上西方思想的影响?很难判定。

钱基博年轻时一心向往学习西学,而且在1920年代初在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当过教授,处于时代潮流之中,不可能不受西方思想影响。

但是从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写法上看,显然没什么影响(尽管从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写成的年份看,各种西方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都已经进入中国),当然如果钱基博写的是古代文学史而不是现代文学史,体例的独特性就不会那么明显,他在若干年后写的《中国文学史》,其体例和其他同时代的文学史大致相同。

但是,上世纪20年代,他在将那么一群文化人写进文学史时,没有将他们以年代划分,比如以同治、光绪、清末、民初和北洋时期来划分,而是以文体流别来分,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因为朝代的更替是相对外在的,文脉的延续和流传则是更加直接的,更何况这一时段中的文化人,有的是作者识面未定稿的前辈,有的是同辈人,处于大致相同的文化氛围中,遭受同样的时代变迁,在同样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各自创作风貌的差异显然不能简单用时代来解释。

这里就不能不说到中国文学研究传统。

中国的文学研究传统是关注文章流别的传统和系谱研究传统。

这一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近人刘师培在其《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一文中特别强调了这一方法:文学史者,所以考历代文学之变迁也。

古代之书,莫备于晋之挚虞。

虞之所作,一曰《文章志》,一曰《文章流别》。

志者,以人为纲者也;流别者,以文体为纲者也。

今挚氏之书久亡,而文学史又无完善课本,似宜仿挚氏之例,编纂《文章志》、《文章流别》二书,以为全国文学史课本,兼为通史文学传之资。

④应该说,这一见解不是为刘师培所独家秉持,也为当时北京大学一干文学教授的共识,当年的《北京大学日刊》于1918年5月2日登载的国文教授会议的“文学教授案”似可为此佐证,其关于文学史课程的开设有如下说法:教授文学史所注重者,在述明文章各体之起源及各家之流别,至其变迁。

递演因于时地才性政教风俗诸端者,尤当推迹周尽使原委明了。

教授文学所注重者,则在各体技术之研究,只须就各代文学家著作之中取其技能最高,足以代表一时或虽不代表一时而有一二特长者,选择研究之。

⑤可见,“文章各体之起源”和“各家之流别”是20世纪初文学史研究的主要对象,没有什么大的争议。

大家之所以对此见解比较一致,缘由是古文论中早有这一传统。

刘师培将之追溯到了晋代的挚虞。

挚虞的《文章流别集》四十一卷虽然亡佚,但是还有《文章流别论》存世,所谓流别是既强调“流”又区分“别”的,但后人更看重的是“别”,如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认为《文章流别论》“之所以值得重视”,重要理由之一就是“因为它把文章的体裁区分得更细”。

经由挚虞,难怪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搜集和囊括了那么多文体,从《明诗》到《谐隐》,由《史传》至《书记》,林林总总不下二十种。

而在此之前,关于文体这方面的分辨有“文学”与“文章”之别,还有“文”与“笔”之分野,有奏议、书论、铭诔、诗赋之归类,所以梁元帝在其《金楼子·立言》中有“古之学者有二,今之学者有四”的说法。

如果说文章流别论,注重的是“别”,那么钟嵘的《诗品》因其鉴定和把握诗歌的流品,其要义在溯“流”,考镜源流,揭橥递演。

钟嵘的《诗品》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是文学(诗歌)系谱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一般文学研究者关注他的《诗品序》,认为这是诗歌“缘情说”的代表作。

这么说当然没有问题。

除了强调情感,对于诗歌创作的演进,从四言到五言的发展,对于五言的推崇,关于比、赋、兴三义怎样“酌而用之”等,钟嵘在此序中均有所言及,也都为《诗品》研究者所恒久关注。

然而,他的诗品不仅仅是强调情感,讨论诗体的演进,更是确立了一种评价标准,即诗歌的品第或格调,否则不成其为诗品。

钟嵘认为:“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宾实,诚多未值”,⑥而自己的判断是有文中国文学史谱系学论要本作依据的,因此要比九品论人可靠得多。

他将汉以来的一百二十二位诗人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计有李陵、班婕妤、曹植、刘桢、王粲、阮籍、陆机等十一人;中品计有曹丕、嵇康、陶渊明、鲍照等三十九人;下品有班固、曹操、王彪、徐干等七十二人。

钟嵘划分的标准,如按其诗品序开首“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之说,应该是以情感的真伪,情调的雅俗论优劣,但是只要稍微关注一下诗品的正文,我们就能发现,其对诗歌的品评不是依据其内涵的情感真挚和强烈的程度而定,而是依据它们的源流血脉来判别的。

上品诗往往血统高贵,它们来自诗经、楚辞这样古老而久远的传统,有“文温以丽,意悲而远”这样委婉而高远的意境。

如李陵“其源出于楚辞,文多悽怆”;曹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刘桢“其源出于古诗,真骨凌霜,高风跨俗”;阮籍则“其源出于小雅……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

至于中品诗,离源头已远,似没有一个诗人有资格直接承传国风、小雅的。

中品诗人的源流至多来自上品,如曹丕“其源出于李陵”,颜延之“其源出于陆机”,这还算有些来历,而陶渊明则比较惨,其源出于同为中品的应璩,应璩则“祖袭魏文”,还是在中品内打转转。

中品还有许多诗人没有标出源流。

是钟嵘无暇顾及还是不想再细细分辨?论及下品诗人,钟嵘干脆就不标源流了。

既然列为下品,显然其源流来自何处已经不十分重要了。

因为它们离主流已远,流品芜杂,所以就三五个一拨,轻松打发。

其中最为简略的是仅用十六字就将七位诗人一起了断,真是惜墨如金。

我们可以说这样的评判,未免草率,但是要对一百多诗人个个都作出精当的评断,本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情,对排行榜的最后几名,人们不能有太高的期望。

钟嵘的判断是否公允、切中肯綮,另当别论,后人关注诗品序而少言诗品中具体的评价,表明钟嵘所确立的诗歌判断标准没有普适性,他对陶渊明的误判,或者说将这样一位著名的被历史证明有久远影响的诗人列为中品,其趣味和鉴赏力引起了后人的批评和质疑。

但是就现有文献看,钟嵘是第一个对诗歌创作的谱系作出描述并下判断的,他的评价和划分代表了那时的一种风尚,即崇尚古风。

亦即钟嵘制作的这份诗歌“排行榜”不是以今天我们熟悉的市场法则或销售量来定夺的,而是以它们与诗歌的源头国风或楚骚“血统”的亲疏远近来定高下的,因此《诗品》开首就有“古诗”赫然在目,“古诗”不知何人所作,只是“其体源出于国风”,故名列榜首。

当然,正因为不知具体作者,也不知准确年代,有些许神秘色彩缭绕,使之平添三分魅力。

钟嵘所谓的“古诗”,是指由无名氏创作,并经由无名氏编选的汉五言诗歌集,其中除了陆机所拟十四首,被他称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其外还有四十五首,“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

⑦这样,钟嵘所见的古诗集,当不少于五十九首。

据说《昭明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也是萧统从《古诗》集中精挑细选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