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理论:国内外比较
关于财政分权利弊的理论分析
关于财政分权利弊的理论分析引言财政分权是指政府财政权力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
财政分权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比如提高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竞争性、更好地满足地方需要等。
然而,财政分权也可以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创造财政赤字、不公平分配等。
本文将对财政分权的利弊进行理论分析,旨在探究财政分权的矛盾性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财政分权。
财政分权的好处提高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竞争性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不同的政府部门可以更加积极地竞争和协调合作。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更好地管理地方财政资源,提高地方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中央政府也可以通过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投资和发展计划来支持地方经济。
财政分权有助于促进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益。
更好地满足地方需要财政分权的一个显著好处是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的特殊需要。
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可以更加有效地根据地方实情制定财政政策。
例如,开展城市重点工程、扶持地方营商环境等。
这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且满足了地方居民的实际需求。
财政分权的负面影响创造财政赤字财政分权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更多的财政自主权。
然而,这种财政自主权也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其自身的财政资源。
当地方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持地方政府的支出时,就会出现财政赤字。
这种情况在一些地区已经发生,不仅损害了地方居民的利益,也使得经济发展遭到破坏。
不公平分配贡献最大的地方不一定获得最多的收益,这是财政分权中一个常见的问题。
由于财政分权涉及到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权力和资源分配问题,如果分配不合理,则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和社会不公平。
例如,高发展的地区可以得到更多的投资,波及弱势地区的经济发展遭到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服务的提供受到威胁,并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如何更好地实现财政分权财政分权自带一些矛盾性,如何做到既能保证财政分权的效果,又可以减少其负面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_0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关键词:财政分权;财政联邦主义;维持市场化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是分为若干级别,通过权力的分配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目标,因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有关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财政分权问题作出了研究。
所谓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有关财政分权的理论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的重视,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财政分权视为打破中央计划束缚,走上自我持续增长道路的重要手段。
一、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基本框架如果按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中央政府能够完全根据居民的偏好、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以及资源禀赋供给公共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出现多级政府,也就没有必要讨论财政分权。
但是,现实是地方政府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作用很大,基于此西方财政分权理论逐渐产生,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以蒂布特(Tiebout)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为标志,然后马斯格雷夫(Musgrave)、奥茨(Oates)等经济学家对此作出补充和发展。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将各项财政职能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核心观点认为: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加强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
(一)蒂布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二)马斯格雷夫(Musgrave)的分权思想马斯格雷夫(1959)从考察财政的三大职能出发,分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认为:宏观经济稳定与收入再分配职能应由中央负责,因为地方政府对宏观经济稳定实施控制缺乏充足的财力,另外经济主体的流动性也严重束缚了地方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尝试;而资源配置政策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在这方面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适合,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
中西方封建政权财政收入比较研究
中西方封建政权财政收入比较研究中西方封建财政收入在来源及结构、税权的归属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直接原因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政权组织下封建政府执行力的不同。
随着王权的加强,西方封建财政在制度上表现出集权倾向,在结构上向中国趋同,这一现象揭示了封建财政与君主专制的关系是共同发展的,此关系反映了中西封建财政差异的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发展进程差异。
标签:封建政权;财政收入;中西比较财政为庶政之母,作为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政治实体,政权为履行其职能或实现其需要,往往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这一经济过程,便是所谓的财政收入。
封建时代的财政收入来源较为复杂,根据财源分类可分为租税收入、专卖收入、财产收入、贡献收入及各类杂项收入。
而租税又是国家依靠强制力征得收入的统称,其根据税收性质,又可分为消费税体系(如关税)、收益税体系(如田赋与商业税)、人头税体系(徭役一般可视作一种劳役形式的人头税)和财产税体系(如算缗)[1]。
中西方封建社会除在经济范畴作为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外,在政权组织、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因此双方在以封建政权为主体的财政收入方面亦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中国封建财政收入发展沿革概述中国的封建财政收入包括赋税、专卖(即禁榷)、贡献(后并入赋税)、卖官鬻爵、均输、山泽等类型,其中农业租税(包括人头税与田赋)、专卖和工商税长期实行,在封建财政收入中占据主体地位,其中尤以农业租税为财政收入基础。
唐宋以后,专卖与工商税占财政收入比例不断上升,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农业租税以田赋和人头税为主体,建立在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的基础之上。
自秦汉的“黔首自实田”的土地自行申报结合乡级官吏审定核实上报汇总,至明清两代政府开展全国性的户籍土地普查,中央政府对于户籍和土地开垦情况表现出极度的敏感性,在赋税征收层面上官田往往与私田并轨。
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述评(一)
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述评(一)内容提要:财政分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十分普遍的现象,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也呈现多样化。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财政分权问题,他们主要集中研究财政分权的原因、最优财政分权度及财政分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本文对国内外这几个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并给予简单的评析。
关键词:财政分权;信息成本;政府规模;区域经济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和支出责任范围,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和结构。
财政分权的核心是,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主权。
通常采用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省级政府预算收入中平均留成比例、子级政府支出与中央政府支出之比、预算收入的边际分成率、自治权指标和支出一收入指标、垂直不平衡度等指标来衡量财政分权的程度。
由于不同的国家在进行财政分权时,可能面临的经济环境、政治体制、民主发达程度等方面不同,财政分权的表现形式也会呈现差异。
许多学者根据财政分权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了分类。
刘云龙把财政分工(或分权)方式划分为立宪性一致同意型财政分工方式和行政性一致同意型财政分工方式。
前者的基本特征为:在事权划分上,体现经济性、功能性、地方政府优先性;在财政分工的确认上,体现了立宪性、民主性、老百姓说了算。
后者的基本特征是:财政行为的策略性;财政活动的非规范性;财政分工的行政性。
1]钱颖一按地方政府拥有权力的大小把分权化划分为三种类型:不伴随权力下放的行政代理、权力分散化的联邦制和完全的分权化。
最极端的分权化形式是完全的分权化,即国家把一切政治经济权力完全下放到地方,包括国防、财政、货币等。
分权化程度最低的一种类型是不伴随权力下放的行政代理,它仅仅把贯彻执行政策的任务放给了地方,却不给地方制定计划和选择政策的权力。
介于这两种极端的类型之间的是一种在政府层级体系内部的权力划分,这就是各种各样的联邦制。
2]Inman和Rubinfeld按中央政府政策的决策方式把联邦主义分为三种:经济联邦主义、合作联邦主义和民主联邦主义。
比较财政 对公平的理解 中西方财政有何不同
对于公平的理解,中西方财政有何不同王炎波1105009自1992年我国确立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和1998年明确提出引进公共财政以来,我国的财政就开始逐渐的由计划时代的国家财政转向公共财政,目前的模式是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并存的双重财政模式。
而西方国家因其市场经济体制,基本上都是公共财政模式。
由于中西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中西方财政在对公平的理解上也有所差异。
同时西方国家之间也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在对公平的处理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是一个正在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双轨制的改革思路下,中国财政对于公平的理解也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财政更加注重公平,沿着最初的差异性公平到绝对性公平再到差异性公平的这样线演进。
而在目前的转型时期,国家财政似乎更加注重经济效率,而只是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也成了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理念。
但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更加财政上注重公平的呼声也逐渐崭露头角。
现阶段我国财政对于公平的理解还停留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层面,然而仅就这一点也没有充分的促进社会公平。
首先在财政收支方面,我国没有体现出机会公平,即没有做到以“损有余,补不足”的真正实现途径来在财政上促进“机会公平”。
相反在财政支出上过分偏向本来就拥有更多经济和行政资源更多的地区和人群;公平的财政政策重点应该是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和农村,但恰恰是东部和城市占了政府投资的绝大部分,使得“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至今,东西不差距继续扩大。
在财政收入上,中国税收上期反向调节,高收入者缴税少,而重要的收入调节工具个人所得税沦为工薪阶层税。
另外,我国广发存在着非法暴富现象,从侧面说明了我国财政对于社会公平的促进作用还是较弱。
总之,我国财政手段对高收入者收入的调节程度和监控力度都较弱,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
西方国家在对公平的理解和处理上可以分为三类国家,第一类是北欧的福利国家,第二类是英国和美国,第三类是法国和德国。
关于财政分权利弊的理论分析
关于财政分权利弊的理论分析财政分权即上级政府给予下级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允许下级政府自主决定预算和规模。
财政分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十分普遍的现象。
自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形成了相对规范的财政分权体制。
财政分权在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其弊端同样不容忽视。
本文试图对国外学者关于财政分权利弊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提炼,并在此基础上简要讨论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的财政监督问题。
一、财政分权的益处综合现有的文献,财政分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1.对多样化地区偏好的敏感度。
分权化的政府行为利多弊少是许多主流经济学家所共同持有的观点,其中代表性观点认为,由于地方政府离本地区人民较近,因而能更好地反映个人偏好,而中央政府的决策则缺乏对多样化地区偏好的敏感度。
这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公共品供给上往往需要采取折衷的办法。
例如,一些居民偏好大规模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另一部分人却希望保持较小的公共赤字以及更少的税收。
因而对全国性公共品如国防来说,这样的折衷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都要消费国防,而且他们是意见不一的。
但是,也存在只在本地区提供并消费的公共物品,因此地区问对公共品的偏好程度会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品就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对地方公共品的偏好类似于地方居民集体投票以决定他们想消费的公共品的供给水平。
相反,由中央来提供公共品只能是各地得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公共品,而这将引起效率损失。
作文/zuowen/关于这一点,奥茨在1999年对财政联邦制的综述与回顾中作了切中肯綮的论述。
他指出:“一个不利于财政集权的看法是,由中央提供公共品将导致各地间完全相同的公共品产出或提供水平。
在完美信息条件下,理论上讲有可能由一个慈爱的中央计划者在不同地区问有差异地分配或提供公共品,进而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一)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一)关键词:财政分权;财政联邦主义;维持市场化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是分为若干级别,通过权力的分配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目标,因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有关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财政分权问题作出了研究。
所谓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有关财政分权的理论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的重视,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财政分权视为打破中央计划束缚,走上自我持续增长道路的重要手段。
一、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基本框架如果按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中央政府能够完全根据居民的偏好、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以及资源禀赋供给公共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出现多级政府,也就没有必要讨论财政分权。
但是,现实是地方政府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作用很大,基于此西方财政分权理论逐渐产生,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以蒂布特(Tiebout)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为标志,然后马斯格雷夫(Musgrave)、奥茨(Oates)等经济学家对此作出补充和发展。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将各项财政职能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核心观点认为: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加强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
(一)蒂布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蒂布特(1956)首先从公共品入手,假定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具有相同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居民会自动聚集到某一地方政府周围,居民的流动性会带来政府间的竞争,一旦政府不能满足其要求,那么居民可以“用脚投票”迁移到自己满意的地区,结果地方政府要吸引选民,就必须按选民的要求供给公共品,从而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奥茨及布鲁克纳(Brueckner)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理性的居民的确要比较享受居住地公共服务的收益与履行纳税义务的成本,在居民的约束下,地方政府有最有效提供公共品的动力。
财政分权理论述评
为了探究财政分权是否导致地方财政危机,本次演示选取了两个案例进行分 析。首先,重庆市在1997年实施了财政分权改革,该案例表明财政分权在短期内 有利于地方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财政分权并未导致地方财政危机。其次,江 苏省在2002年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该案例表明财政分权并未削弱中央政府对地 方政府的监管力度,同时也未增加地方财政危机的风险。
同时对于调节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和缩小贫富差距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这种体制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是在税收分享机制上存在不公平现象;其次 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责任没有明确的划分;最后是地方政府的预算自主 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为了解决这些缺点我们需要对分税制进行进一步的 完善和改革。
参考内容
一、引言
财政分权理论是现代财政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主要探讨了中央政府与地方 政府之间财政职责的划分和财政资源的分配。自20世纪初以来,财政分权理论经 历了诸多发展阶段,对各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次演示将对 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进行述评。
二、财政分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传统财政分权理论
(一)包干制下的财政分权实践
包干制下的财政分权实践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进行的。这 一时期主要采取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按税种划分收入,再根据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各自的事 权范围和支出范围。中央政府通过“两上两下”的方式确定地方的支出基数和收 入基数。
二、我国财政分权理论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行了 “分权让利”的改革。“分权让利”改革主要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实行“划分收 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这一体制强调了地方政府的预算自主权和地方 政府的财政独立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财政分权也经历了从“包干制”到 “分税制”的转变过程。这一改革在增强地方财政活力、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 的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和美国财政分权比较研究
项目
1960 年
1970 年
1980 年
1990 年
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
7.1
10.8
15.6
15.8
债务利息
6.2
5.5
7.9
10.7
国防与国际关系
32.3
25.3
15.6
15.5
教育
12.8
16.7
15.0
13.8
公共福利
2.9
5.3
6.8
6.3
其他
38.7
36.4
39.1
37.9
合计
100
100
关键词:财政分权 比较
财政分权包括政府向市场的分权、各级政府间财权、事权划分的纵向分权以及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 横向分权。本文从各级政府间财权、事权划分的纵向分权以及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分权方面比较中 国和美国财政分权的异同。
一、中国和美国政府行使财政职能的法律依据比较
美国政府行使财政职能宪法中有明确的相关条文规定,包括取得财政收入及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 我国的宪法中对政府行使财政职能并无明确规定,见表 1-1。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采取不同的财政分权形 式,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形式是由该地区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方政府同中央政府谈 判等因素所决定的。
府 目 和新产品试制费;支农支出;城市维
目 息等
护和建设经费;地方文化、教育、卫 地 事 本地区教育、卫生;城市发展;财产保护
生等各项事业经费;价格补贴支出以 方 权
及其他支出
政 支 道路和交通、公用事业、治安、消防、教
府 出 育、家庭和社区服务、一般行政经费等
项 目
1994 年分税制改革,我国在界定中央与省级政府的事权、财权方面有比较清晰的规定,见表 2-1。但 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与财权划分基本没有涉及。省市县乡各级政府间事权划分不顺,存在相互交叉和
财政分权_理论与国外实践_边维慧
二 、财政分权的国外实践
1. 美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 (1) 政府级次和政府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政府结构为三 级政府 :联邦政府 、州政府和地方政府 。美国 宪法规定 ,政府权力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 间划分 ,既没有将所有权力全部授予联邦政 府 ,也没有禁止州政府做什么 。地方政府在 法律上是隶属于州政府的 ,是一体的 ,即所谓
济 研 究
斯 、日本的财政分权的实践 ,分析比较了这三个国家的财政分权模式 ,并对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提 出了建议 。
关键词 | 财政分权 政府 财政关系 财政联邦主义
中图分类号 | F810. 2
作者信息 | 边维慧 ,男 ,1973 年生 ,博士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100732 。
分原则 。奥茨弥补了蒂布特在公共物品融资
问题研究中的不足 ,首次明确了将财产税作 为地方性公共物品融资的主要来源 。③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的 TOM 模型认为 ,分
权主要是针对资源配置而言的 ,即如何就地
方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及其相应的财政来源在
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分工 。
(2) TOM 模型中财政分权决策的影响因
李自兴 ,男 ,1951 年生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 ,745300 。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 关系之一 ,涉及政治 、经济等各个方面 。一直 以来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都是经 济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财政分权理论的主 题是公共财政的核心问题 ,即政府职能如何 在不同级次的政府间划分才能更有效率 。具 体来说 ,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需要地方 政府存在 ? 如何从财政制度角度来确保其运 转 ? 为什么要约束以及如何约束地方政府行 为 ? 财政分权理论起源于发达国家 ,并在成 熟市场 的 国 家 获 得 了 充 分 的 研 究 并 付 诸 实 施 。现在转轨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对财政分 权理论的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并且 更侧重于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 。这些转轨国 家对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研究和实 践已经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 ,值得我们学 习和借鉴 。
第六章 中外财政体制比较
二、财政体制的特征和类型 (一)财政体制的特点和要求 1.分级性 2.整体性 3.规范性 4.相对稳定性
财政体制设置的基本要求是体现公平 与效率的思想,那么,你认为财政体 制的四个特点如何体现这项思想?
(二)财政体制的类型和作用 1.类型 (1)财政联邦制模式: 通过宪法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权进行界定,特点是:
(二)财政管制 1.立法管制
联邦税和共享税的税种、税率、税基等由联邦法律规定 对地区税的税率和最高税率做出原则规定 对地方税,规定原则税率和最高税率限制 对税收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对州和地方的债务发行只能用于投资,不能超过预算支出总额的15% 对赤字债券的发行不能超过州和地方自由收入的30%,每年的债务支出,不 得超过州和地方自有收入的15% 对于发行对外债务,必须经过联邦政府批准,数量限制、发行条件限制等 税收体系是一个不透明、基本通过谈判和讨价还价的协商妥协博弈过程 联邦利用地方政府的税收征管系统进行征收,地方政府拥有税收主动权,联 邦政府缺乏权威。
(二)财政管制 1.收入管制。共享税的税基、税率和分成比例都由联邦法 律确定;地方税收管理需要依照联邦的有关规定 2.债务管制:
法律管制:宪法、预算法、银行法等对联邦和地方政府向中央银 行借债有严格的限制 联邦政府债券发行仅限于“预算中用于投资目的的支出部分 州和地方借款也受法律约束和政府限制,与保证偿还的流动性挂 钩
2.债务管制
3.税收管制
四、日本的财政体制 (一)单一制政体与单一制财政体制。日本是中 央集权制的政体。财政体制分为为中央、都道府 县、市町村三级。法制法程度较高 1.事权 (1)划分
财政分权理论梳理
精品
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
“俱乐部”理论的发展——麦奎儿的分权模型:
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应遵循通常的公共品提供 的决策原则,即人们应按照一定要求形成一个集团(或地 方区域),以便使人均分担的公共品的成本正好等于新加 入成员所引起的边际成本。只要自治区域(或地方政府的 管辖区域)可以被复制或模仿,那么,人们总是会按照 “俱乐部”理论的原则来重新形成地方区域,直到每一个 地方区域的公共区域的公共品平均成本都降到最低点为止。
a .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公众, 即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了解它所管辖的选民的效用与需 求
b. 一国国内不同的人们有权对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公 众服务进行投票表决,这就是说,不同的地区应有权自己 选择公共服务的种类与数量
精品
施蒂格勒的理论
施蒂格勒并未完全否定中央一级政府的作用。 他指出,行政级别较高的政府对于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与分配的公平性目标来说是必要的。尤其对于解决分配上 的不平等以及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等问题, 中央政府的调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例如,美国各州之间的税负水平不同、环境不同, 人口有频繁的迁入迁出,许多居民从大都市向周围的卫星 城迁移,其原因部分由于大城市郊区存在着相对低的税率 和逐渐发展起来较好的公共服务设施。
缺点: 这个模型仅仅说明了一个分权式的财政体制将
使公共产品的提供会更有效率,然而该模型假设与现实相 距甚远,使模型的适用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分权政府制 度也可以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的、有最佳公共服务和税收组合的社区居住,在均衡状态 下,人们基于对公共物品需求的不同而分布在不同的社区, 每个人都得到了想要的公共服务水平,不可能再通过流动 来改善境况,这一均衡是帕累托效率均衡。
比较我国与国外财政分权体制及启示
比较我国与国外财政分权体制及启示【摘要】在中国经济这艘巨大航母启航的今天,党和国家不断探索着一条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好,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我们要想在世界经济之林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在重视经济增长成果的同时,把本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放在首位。
比如现行的财政体制,由于分税制改革的不彻底而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或将会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这是亟待我们着手去研究和解决的事情。
通过和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的财政分权体制相比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财政体制分权制问题对比启示对策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财政体制由集权制转成了分权制,最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分灶吃饭”。
该体制后来有各种各样的演变,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相对稳定的6种大包干或者其他的包干形式也是“分灶吃饭”下的一种包干制、分成制。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中央把原来的行政性分权改为经济性分权,跳出了过去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组织财政收入的一种分权模式上,走上分税制的道路,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尽管这种分税分级的财政体制是跟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相配套的,使整个政府财力运作的规范性和地方理财的稳定性也都大大提升了。
但是,在从它建立到现在发展的大约二十年中,不断出现了许多阻碍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问题,这不由得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其中既有财政体制本身的缺陷,也有更深层次上的整体制度环境的不足。
以下是一个关于我国现行分税制体制问题的综合概述以及简单分析。
1、财政透明度严重缺乏,主要体现在各级政府责任划分的不明确和事权财权的不对称各级政府的事权是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的基本依据。
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比较
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比较通过对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发展阶段的回顾和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找出我国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改进企业财务管理。
下面店铺为你分析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差别。
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比较: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一)传统财务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该阶段典型的环境特征是20世纪初股份制公司的崛起和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因而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筹资管理、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兼并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面。
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成果有:格林的《公司理财》、米德的《公司财务》、戴维的《公司财务政策》、李恩的《公司及其财务问题》、洛夫的《企业财务》、罗斯的《企业内部财务论》、施曼林巴赫的《财务论》、古川容一的《财务管理》等。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企业外部而不是从企业内部决策角度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研究方法主要以描述性和定义性方法为主。
(二)投资财务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该阶段典型的环境特征是工业技术革新加剧、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因而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方面,注重对投资决策程序、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
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成果有:迪安的《资本预算》、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选择》、米勒和莫迪利亚尼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威廉·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
这一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从企业外部转向企业内部财务决策,投资管理成为研究重点,强调事前控制和资产管理,研究领域不断开阔,研究方法主要以数理模型和定量分析为主,同时,强调财务管理理论与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三)现代财务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阶段典型的环境特征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金融市场趋于完善、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和经济风险日益加剧,因而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向纵深拓展,涵盖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等领域,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评价于一体,更加注重企业财务战略、跨国公司财务、企业风险管理和金融产品定价等新领域的研究。
2014年经济师资格考试考点分析之财政分权理论
2014年经济师资格考试考点分析之财政分权理论2014年经济师资格考试将会在11月进行,现在大家都已经开始了2014年经济师资格考试的复习工作,那么大家有没有到财政分权理论这个知识点呢?大家对于财政分权理论的具体内容了解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总结一下2014年经济师资格考试考点分析之财政分权理论的具体内容。
一、公共产品和服务理论,从公共产品和服务及个人偏好角度出发来构建财政分权理论框架的,以沃伦斯·欧茨和查尔斯·提布特的理论最具代表性。
欧茨的代表作《财政联邦主义》,欧茨的基本结论是:地方政府为其辖区提供相应的产出水平通常要比中央政府对所有辖区提供统一的产出水平更加符合帕累托效率。
二、集权分权理论,中央政府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地方政府是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因此需要处理政府的集权与分权问题。
三、财政联邦主义,财政联邦主义为地方分权提供的理由:(1)地方政府存在的理由是它比中央政府更接近民众,也就是说它比中央政府更加了解其辖区民众的需求和效用,(2)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人有权对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进行各自的选择,而地方政府就是实现不同地区不同选择的机制。
提布特在其著作《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理论。
四、俱乐部理论:假定地方是一个由自愿聚合在一起的人们所组成的聚合体或者社群,称之为俱乐部。
俱乐部理论论证了地方政府的适当规模问题,即一个地方政府的规模,应该确定在拥挤成本(边际成本)正好等于由新成员承担税收份额所带来的边际收益这一点上。
因此在理论上能够断定,存在多个适当规模的地方政府,就可以通过人们在不同辖区之间进行移居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014年经济师资格考试备考的大幕已经拉开,以上这些内容就编给大家总结的2014年经济师资格考试考点分析之财政分权理论的相关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经济师资格考试,祝愿大家在经济师资格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承认居民偏好差异的同时,也就产生了地方政府辖区与居民偏好不一致的可能。在 这种情况下,某一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就有了溢出(spillover)效应,即它所提供 的某种地方性公共物品,不仅使本辖区居民受益,而且使其它地区具有相同偏好的居民也 从中受益。从而导致该地方政府不愿足量提供该地方性公共物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 央政府就必须向该政府提供相应的与提供该类公共物品数量相关的补贴,以保证地方政府 有足够的激励来提供公共物品。 这样一个框架,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划分奠定了基础:地方政府负责地方性 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性公共物品的提供;此外,中央政府还要向地方政府 提供足量的补贴,来确保溢出效应不会减少地方政府的公共产品供应。与此相关的一些重 要结论还包括:由于地方经济的全国开放性和地方政府欠缺使用货币政策的手段,宏观经 济稳定和收入再分配的职责应由中央政府承担;地方政府不能把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生产要 素作为自有税收收入的税基,以免引起此类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配置扭曲。 总的说来,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的重要理论贡献在于指出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中的 两个核心问题:偏好的地区间差异性和地方财政活动的地区间溢出效应。这在后来的第二
去国有化 所有权角度 合资企业 变现私有化组角度组织重组 内部竞争
外包 投资标准 运营角度 业绩回报 定价原则
图2
私有化的三个角度
2
2008
公共经济评论
2010 年第 7、 8期
Mulder(2004)则也持类似的观点,他借助图 3 表明,衡量一国私有化进程的指标应 当包括三个维度,即所有权是否从公有变为私有,垄断企业主导的市场是否变为竞争性的 市场,以及受到管制的市场是否解除了管制。
1
联邦制程度的度量建立在地方政府具有的财政、政治和行政责任之上。它包括六个方面: (1)法定的政 体结构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 (2)区域(regional)行政机构是否选举产生; (3)地方(local)行政机构 是否选举产生; (4)中央政府搁置或推翻较低层次政府决策的能力; (5)较低层次政府的自主收入权力是 不存在的、有限的还是完全的; (6)是否存在收入分享。 3
刘晓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 1
财政分权理论:国内外比较
与政府纵向分权的“财政分权化” 。
60 50 40 30 20 10 6 0 22 4 109 5 3 42 10 8 5 6 89 67
57 49 45 40 34 3435 31 3231 22 20 18 15 12 11
公共经济评论
2010 年第 7、 8期
财政分权理论:国内外比较
刘晓路
摘要:财政分权,西方学术界也常称之为财政联邦制,是近十余年来经济学界较为关 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综述了从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到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比 较了两者之间的区别。通过最近的文献资料,剖析了关于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两者关系的 新发现和新问题。论文还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探讨了中国财政分权的性质,以及分税制 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分税制
图4
世界范围内的联邦制程度变化情况
这样一种分权趋势,明显体现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支出份额中的比重变化上。如 图 5 所示,从 1975 年之后,上述国家中央政府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
图5
世界各国中央政府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的份额变化情况
二、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
(一)Musgrave 的财政职能理论
如上所述,私有化与财政分权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现象,分别代表了政府的横向分权和
4
公共经济评论
2010 年第 7、 8期
纵向分权。在财政理论中,与之相对应的,分别是财政职能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财政职 能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公共物品理论,其目的就在于确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边界。只 有在公私边界得到确定后,政府才能在公共领域内部划分政府间的职能范围,进而实现财 政分权。因此在讨论财政分权理论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与之相关的财政职能理论。 1959 年 Musgrave 出版的《财政理论》一书,给出了财政职能的经典定义,即经济稳 定、收入再分配和资源配置。这三大职能的确立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把经济稳定作为财政活动追求的一个目标,在 1959 年提出时,具有里程碑式的含义, 是当时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力达到巅峰的产物。Musgrave 特别强调,经济稳定是中央政府的 职责所在。这在当时和现在都被许多人所认可,但近些年来对这一观点的怀疑正在逐渐增 加。Buchanan(1977)的《赤字中的民主》一书,副标题即为“凯恩斯爵士的政治遗产” , 他明确指出, 民主政治下的财政集权对经济稳定是有破坏作用的。 政治家们愿意扩大支出, 因为支出能够为选民提供利益,从而为自己再次当选奠定了基础,基于同样的理由,政治 家们不愿意增加税收,因为增税不得人心,会影响自己的政治前程。这就导致财政活动有 不断增加赤字的倾向,最终扰乱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造成通货膨胀和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等不良后果。相对于财政集权来说,财政分权更有助于抑制政府的赤字倾向,因为政府间 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预算规模的不断扩大。 收入再分配这一职能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绝对贫困的救济,二是对基尼系 数的改善。前者历史悠久,并且向来是地方政府的职责,因为提供救济的一个前提,就是 区分出真正贫困者和冒领救济者,并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这方面地方政府显然比中央政 府有信息优势。地方政府也有更强烈的愿望去减少赤贫者对地方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对基 尼系数的改善,则是较为晚近的事,以往根本不被重视。二战之后,福利国家的兴起,扩 大了中央政府的权限。一方面,它把享有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当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从而 使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了自己的职责,这种职责只能由中央政府来完成,因为地方政府 既无权确立全国性的最低生活标准,也没有足够的收入来负担如此昂贵的服务。为了筹措 资金,累进性的所得税和所谓中性的增值税成了福利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些税种在地 方政府级次上都不可能正常运转。 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也就是政府为了提供公共物品而从私人部门获得资源的行为。 纯公共物品,如国防、全国的物质和制度性基础设施、司法、保护财产权、 确保合同的履 行等,都是中央政府的职责。在二战后的恢复性建设和接踵而至的冷战时代中,这些公共 物品的需求巨大,中央政府的重要性自然也比较突出。
私有化之前 垄断市场 解除管制的市场
公有制
私有制
私有化之后 受管制的市场
竞争市场
图3
衡量私有化进程的三个维度
根据上述广义的私有化含义,私有化指的实际上就是政府向政府以外的组织分权的行 为,也就是政府的横向分权行为。既有横向分权,自然也就有纵向分权。我们因此可以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世界性市场化导向改革,看作是两个部分的综合,一是政府向政府 以外组织的横向分权,即私有化运动;二是政府在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纵向分权,即财政 分权运动。后者与前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一方面,私有化运动意味着能够由市场配 置的资源都应当交给市场,以防止政府垄断性拥有造成的低效率,但对于那些不宜交由市 场配置的资源,如各类公共物品,出于同样的降低垄断性的考虑,交给相互存在竞争关系 的地方政府掌握, 要胜于被中央政府一家所控制, 相应的, 与此相关的财政收入收支权力, 也须通过财政分权从中央政府转移给地方政府。另一方面,财政分权造成的地方政府竞相 争夺流动性资源的局面,促使地方政府关注扶持本地企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服务 意识,为私有化后市场能够有效运作创造了积极条件,并从制度上保证了私有化的结果很 难被政府所逆转。 20 世纪 80 年代所出现的世界性的财政分权的普遍趋势,在历史上是从无先例的。 Arzaghi and Henderson(2005)使用跨国数据对这一趋势做出了刻画。以 48 个 1990 年时 人口在 1000 万以上的国家为样本,他们所建立的联邦制程度指数1显示,自 20 世纪 80 年
一、财政分权浪潮及其产生背景
财政分权,西方学术界也常称之为财政联邦制,是近十余年来经济学界较为关注的热 点 话 题 之 一 。 在 社 会 科 学 引 文 索 引 ( SSCI ) 中 搜 索 标 题 含 有 财 政 分 权 ( Fiscal Decentralization)和财政联邦制(Fiscal Federalism)的论文可以发现,在 1966 年之 前,返回的结果为 0,也就是说,这两个术语几乎不为学术界所用。而在 1966-1993 年之 间,尽管这两个术语的知名度和使用频率增加了,但以之为题的论文数量每年最多不超过 10 篇, 大部分年份不超过 5 篇。 1994 之后, 情形突然为之一变, 此类论文的数量急剧上升, 1994 年、1998 年、2000 年和 2006 年,分别突破了每年 10 篇、20 篇、30 篇和 40 篇,到 2008 年时,竟已达到了 57 篇。 (见图 1)黑格尔有句名言:密涅瓦的猫头鹰总是在暮色来 临时才张开翅膀,意指理论家的工作所反映的总是现实的变化。因此不难想见,在如此快 速增长的理论文献背后,必定存在着现实的推动力量。回顾过去三十年,全球范围内最为 显著的经济现象非市场化莫属,财政分权实践的浪潮也正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20 世纪 80 年代前后,以冷战的结束为标志,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 化。伴随着全球性的对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普遍认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在各种类型 国家的各个层面上展开。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市场化,会有不同的理解。例如从国家经济的 角度出发, 市场化就可以分解为国内的经济自由化和国际间的经济全球化。 两者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 同样, 若从政府职能的角度看, 市场化则可以分解为政府横向分权的 “私有化”
财政分权理论:国内外比较
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普遍的分权趋势。如图 4 所示,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世界各国 的分权状况差别很大(在该指数体系中,分权程度以 0-4 的范围来刻画,数字越大分权程 度越高) ,发展方向也不一致;但自 1975-80 年之后,几乎所有这些国家都进行着分权导向 的实践活动,导致世界平均的分权程度从 1975 年的 1.03 上升到了 1995 年的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