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住”和“V到”的对比分析(终稿)

合集下载

V-ed和V-ing形式的用法对比(老师用)

V-ed和V-ing形式的用法对比(老师用)

V-ed和V-ing形式的用法对比一、作表语:主语+系动词+表语(系动词有be, look, turn, get, become, smell, taste, seem, sound, appear, remain, feel)看主语是人或物V-ed人: I am bored.V-ing物:The film is boring.※“be+V-ed”也可能是被动语态:They were trapped.(状态)They were trapped by the flood.(动作)二、作定语:单个分词+名词/代词;名词/代词+分词短语(分词短语作定语可转换为相应定语从句)看与所修饰词的关系:V-ed被动、完成:guests(who were)invited to the party; a developed country V-ing主动、进行:the girl (who is) dancing there; a developing country※a reading room—a room for reading(V-ing表用途)三、作宾补:看与宾语的关系:V-ed被动、完成;V-ing主动、进行1、感官动词(see, watch, notice, observe, hear, feel, listen to, find)+宾语+宾补eg.①I saw a man knocked down by a car just now.②I hear a girl singing in the next room.2、使役动词(have, make, get, keep, leave)+宾语+宾补eg.①Have you got your films developed?②I’m sorry to keep you waiting so long.※”make oneself+V-ed(understood, heard, noticed, known)”表结果含义eg. He raised his voice in order to make himself heard by all the people at the meeting.※“have+sth+done”表示:主语请人或让人做某事/主语遭遇不愉快、不测的事/使某事被做3、表示“希望、要求”的动词(want, wish, like, expect, order)+宾语+宾补也可在V-ed前加to beeg. The boss wouldn’t like the problem (to be) discussed.4、“with+宾语+宾补”在句中表示时间、原因、方式、条件等状语eg. With the matter settled, we all went home.四、作状语:可表示时间、原因、方式、条件、让步、伴随等,可转换为相应状语从句。

软件测试的四种模型心得

软件测试的四种模型心得

测试模型1.V模型在软件测试方面,V模型是最广为人知的模型,尽管很多富有实际经验的测试人员还是不太熟悉V模型,或者其他的模型,V模型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和瀑布模型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V模型中的过程从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开发过程和测试行为。

V模型的价值在于它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的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

图1 V模型○1需求分析对应验收测试:说明在做需求分析的同时,测试人员就可以阅读、审查需求分析的结果,从而了解产品的设计特性、用户的真正需求,确定测试目标,准备测试用例并策划测试活动。

○2系统设计对应系统测试:说明在做系统设计的同时,测试人员可以了解系统是如何实现的,设计系统的测试方案和测试计划,并事先系统的测试环境。

○3详细设计对应集成测试,:说明在做详细设计的同时,测试人员可以参与设计,对详细设计进行评审并设计测试用例。

○4编码对应单元测试:说明在编码的同时设计测试用例,进行单元测试,尽快找到程序中的错误。

2.W模型相对于V模型,W模型更科学化。

W模型是V模型的发展,强调的是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而且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功能和设计同样要测试。

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从而有利于尽早的发现问题。

图2 W模型W模型强调: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而且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设计等同样要测试,也就是说,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需求分析完成后,测试人员就应该参与到对需求的验证和确认活动中,以尽早的发现缺陷,同时对需求的测试也有利于对了解项目的难度和测试风险。

及早制定应对措施,这将显著减少总体测试时间,加快项目进度。

W模型也很有局限性。

W模型和V模型都把软件的开发视为需求、设计、编码等一系列串行的,同时,测试和开发活动也可以保持着一种线性的前后关系。

上一阶段结束,才能正式开始下一个阶段工作。

这样就无法支持迭代的开发模型。

3.H模型在H模型中,软件测试的过程活动完全独立,形成了一个完全独立的流程,贯穿于整个产品的周期,与其他流程并发进行,当某个测试准备就绪后就可以从测试准备阶段进行到测试执行阶段。

动词不定士,v-ing,v-ed比较详解

动词不定士,v-ing,v-ed比较详解

第五章动词不定式(一)动词不定式是动词的一种非谓语形式,在句中不能单独作谓语。

动词不定式具有动词的性质,它可以有自己的宾语和状语,从而构成动词不定式短语。

它还可以有形式的变化,即一般式、进行式、完成式和被动式。

同时,动词不定式也具有非动词的性质,相当于一个名词、形容词或副词,可以在句中担任主语、宾语、宾语补足语、表语、定语和状语。

一、动词不定式的特征和种类动词不定式是由不定式符号to+动词原形构成,在某些情况下to也可省略。

A.不定式的一般式不定式的一般式表示的动作通常与主要谓语的动作同时或几乎同时发生,或是在它之后发生。

He appears to be very happy.他看起来好像很高兴。

(同时发生)To catch the train, we'd better hurry to the station by taxi.为了赶上火车,我们最好赶紧乘出租车去车站。

(to catch the train发生在hurry to the station之后)B.不定式的进行式不定式的进行式表示正在进行的或与谓语动词同时发生的动作。

It happened to be raining when I got there.我到达那里的时候,天碰巧在下雨。

I'm glad to be traveling with you.我很高兴和你一起旅游。

C.不定式的完成式不定式的完成式表示的动作在谓语表示的动作之前发生。

I'm sorry to have lost your key.我很抱歉把你的钥匙弄丢了。

I meant to have finished my work last night, but I didn't feel very well.我本来想昨晚完成工作的,但是我感觉身体不舒服。

It has been an honor for me to have been invited to your country.对我来说,被邀请来你们国家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

“V到—上来”结构的主观趋向性

“V到—上来”结构的主观趋向性

50“V 到—上来”结构的主观趋向性[韩]权文兰(延世大学 中文系,韩国 首尔 03722)摘 要:“V 到—上来”和“V 到—上去”结构的出现频率不对称:“来”的出现频率要高于“去”。

处所义部分多表示意念上的处所或目标,它和前面的主要动词V 之间一般都不能直接结合,主要动词的动作性减退,大多表示一种抽象行为。

“V 到—上来”结构多用来表示话者的主观趋向。

关键词:“V 到—上来”;主观趋向;趋向补语;不对称;主观性作者简介:权文兰,女,延世大学中文系讲师,博士。

①$10指“到”和“来”之间的字符数,因为系统最多只能设10个字符,多于这个数字的无法检索。

这么设计实际上去掉了很多“到”和“来”之间的字符数多于10的例句。

从第一批例句看这类例句大概占三分之一。

2019年第2期总第680期MODERN CHINESENo.2General No.680现代语文一、引言学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V+到+NP”结构,如项开喜(1997)从获得义、位移义、数量义等方面,论述了该结构的句法语义。

于燕(2006)主要探讨了该结构中“到”的性质,作者认为,有的“到”表结果,其词性应为动词;有的“到”是介词,构成介词结构做动词的补语。

张琪(2016)对该结构的“到”的看法和于燕基本一致。

曾海清(2009)的研究比较全面,他主张把位移义分成具体位移义和抽象位移义。

在《也论“到”的语法化》一文中,曾海清考察了“到”从独立动词到用在动词后做结果补语的语法化过程。

他还以冯梦龙的《陈御史巧勘金钗钿》为样本调查得出结论:到了明代“到”放在动词后作补语的比例高于独立做动词的比例。

我们知道,补语“到”后面的各类宾语中处所宾语所占的比重最大,但是以往的研究大部分都把“V+到+NP”结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讨,却没有对其处所宾语做细致考察。

先看下面的例句(本文中的例句除了特别说明外均来自北京大学语料库):(1)我们飞到上海来了。

——》飞来(2)他们跑到操场来了。

“V-V”和“V一下”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V-V”和“V一下”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V-V”和“V一下”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的沟通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社交软件中,“V-V”和“V一下”这两个词语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它们不仅代表了一种社交文化,还蕴含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因此,对
“V-V”和“V一下”的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V-V”和“V一下”的含义、使用场景、社会意义等方面的异同性,并且从语言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这两种
文化现象的区别和联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人间交往行为提
供依据。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将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
1.定义“V-V”和“V一下”的含义及使用场景。

2.从语言学和社会学视角出发,分析“V-V”和“V一下”的差异和
联系。

3.探讨“V-V”和“V一下”背后的社会意义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四、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为:
1.阐述“V-V”和“V一下”概念和使用场景,为人们更准确、更全
面地理解这些词汇提供参考。

2.通过深入分析“V-V”和“V一下”的异同性,阐释语言学和社会
学角度下的文化现象。

3.探讨“V-V”和“V一下”背后的社会意义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为社会文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对“V-V”和“V一下”做出深入分析,提供了对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度理解,对于进一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和完善,增强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VV”格式与“V一下”格式的比较

“VV”格式与“V一下”格式的比较
“沾光”,就是地方政府寻虎的真实心态,那么,究竟沾什么光,“光”又从何而来呢?
1.2 财政转移支付体制
1994年中央政府进行财政体制改革7,实行分税制,上收地方财权,钱向中央财政系统集中,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大大削弱。
“取之于民”的财政收入最终要通过财政支出的形式花出去,集中在中央财政系统里的钱,主要通过中央对地方进行转移支付的方式“用之于民”,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体制性转移支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8三种。
Key Words:The Institutional Fake; Monopo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he Condemn to Bureaucracy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经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中国人在焦虑与不安中期待着,祈祷某种奇迹的出现!
最终,奇迹竟然真的降临了,华南虎出现了!
1 陕西省林业厅:扯虎皮意在财政
1.1 山南山北争寻虎
整个“华南虎事件”起源于陕西省林业厅2007年10月1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在这次有新华社等国内重量级媒体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林业厅高调发布了由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彩村村民周正龙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并以此为依据宣布陕西省镇坪县存在野生华南虎。第二天,众多媒体均以头版头条报导华南虎重现的喜讯,网络上出现一片欢呼庆贺之声,“华南虎事件”就在这样的喜庆氛围中拉开了帷幕3。
中国人从未放弃对华南虎的搜寻努力:1999年到2001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全国性的野生华南虎资源状况调查;2001年拯救中国虎国际慈善联合会邀请国内外专家赴湖南、江西、福建三地进行野外考察;2006年10月,广东省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在粤北山地开展预计10年的华南虎野外探访。但所有的搜寻最终都宣告无功而返,

认知视角下的“V不了”与“V不得”比较研究

认知视角下的“V不了”与“V不得”比较研究

认知视角下的“V不了”与“V不得”比较研究
在中文语法中,我们经常会遇到“V不了”和“V不得”这两种表达方式,它们都表示某个动作或行为无法进行或不被允许。

本文将从认知视角出发,对这两种表达进行比较研究。

让我们来看一下“V不了”。

在这种表达方式中,“V”代表一个动词,表示某个动作或行为,而“不了”则表示否定、阻止、不可能等意思。

“V不了”可以解读为无法进行某个动作或行为的意思。

“跑不了”表示无法跑步,“说不了”表示无法说话。

而“V不得”则稍有不同,其中的“不得”表示不被允许、禁止等含义。

“V不得”可以解读为某个动作或行为被禁止的意思。

“禁止吸烟,吸不得”表示不被允许吸烟,“不准迟到,迟到不得”表示不被允许迟到。

从认知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V不了”更注重动作或行为的能力或可能性,而“V不得”则更注重动作或行为的限制或规范。

“跑不了”强调了无法进行跑步的能力,“禁止吸烟,吸不得”强调了被禁止吸烟的规范。

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某些情况下,“V不了”和“V不得”可以互相替代使用。

“跑不了”和“跑不得”,在一些情境中,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表示无法跑步。

在一些情况下,两者之间还是有细微差别的。

“说不了”和“说不得”,“说不了”强调了无法说话的能力,而“说不得”则强调了被禁止说话的规范。

v vi vt的区别 单词本

v vi vt的区别 单词本

v vi vt的区别单词本摘要:1.单词v、vi、vt的含义及用法概述2.v、vi、vt在实际语境中的区别3.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v、vi、vt4.总结正文:在日常英语写作和交流中,动词(v)、动词不定式(vi)和动词过去式(vt)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然而,许多学习者对这些词形的用法和区别感到困惑。

本文将详细解释v、vi、vt的区别,并指导大家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它们。

1.单词v、vi、vt的含义及用法概述- 动词(v):表示一个动作或状态,如run(跑)、speak(说)等。

- 动词不定式(vi):表示一个未发生的动作,通常用作名词、形容词或副词,如to run(跑步)、running(跑步的)、runfully(全力地跑)等。

- 动词过去式(vt):表示一个已经发生的动作,如ran(跑)、spoke (说)等。

2.v、vi、vt在实际语境中的区别- 在表示将来动作时,动词(v)和动词不定式(vi)可以互换使用,如:I will run tomorrow(我明天跑步)。

- 当动词用作名词修饰语时,通常使用动词不定式(vi),如:The manrunning across the street(穿过街道的那个人)。

- 在表示被动关系时,动词(v)和动词过去式(vt)可以互换使用,如:The window was broken(窗户被打破了)。

3.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v、vi、vt- 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形,如表示将来动作时,使用动词(v)或动词不定式(vi);表示被动关系时,使用动词(v)或动词过去式(vt)。

- 注意动词过去式的形式,如run-ran、speak-spoke等。

- 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使用动词原形作为语气助词,如:Oh, I gotta run!(哦,我得跑了!)4.总结掌握动词(v)、动词不定式(vi)和动词过去式(vt)的区别和使用方法,对提高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多做练习,积累经验,逐步提高自己对这些词形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

“V来”与“V起来”辨微

“V来”与“V起来”辨微

“V来”与“V起来”辨微现代汉语中,“看、想、说、听”可以构成“V来”与“V起来”两个结构体,学界对这两个结构体可以作为插入语的观点基本达成共识,一些工具书中对“V来”与“V起来”的解释相差无几,甚至存在互释的情况。

本文将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来探索“V来”与“V起来”结构的异同:一、历时平面中“V来”与“V起来”形成的先后及推衍关系;二、共时平面中两个结构式在具体语言使用中表达功用上的差异及原因理据。

标签:V来V起来历时共时一、“V来”与“V起来”的历时演变历时语言学和语法化理论中存在一个语言演变的普遍趋势,即较短的语言形式有可能是从较长的同功能语言形式经过长时间的磨损发展而来。

针对“V来”来源问题,遵照前一信条,有观点认为“起来”可以紧缩为“来”,“V来”是“V起来”的缩略形式。

例如:(1)他看来很有想法。

→他看起来很有想法。

(2)家乡想来更漂亮了。

→家乡想起来更漂亮了。

(3)这雨听来十分凄厉。

→这雨听起来十分凄厉。

(4)那人说来奇怪。

→那人说起来奇怪。

上述示例中“V来”和“V起来”都是对句首“NP”对象进行评述,对应例句表意一致,而且“V来”与“V起来”可以进行互换操作。

据此有观点认为“V来”应是“V 起来”的缩略。

但从语言使用环境和语用功能的契合,得出“V起来”缩略得到“V 来”,我们认为这一论证并不严谨。

例句中“V来”与“V起来”前后所跟带的内容相同,但细分例句的语用功能,例句中的第一个句子的“V来”强调的是主观推测,即例句中的评述部分内容是来自言者主语就关涉事物进行的推测判定;而第二个句子中“V起来”更倾向于主观评价,即句中评述部分是言者主语对相关事物主观评价的内容。

由此可见,互换例句中的“V来”和“V起来”,句子的基本语义会发生相应变化。

我们通过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发现,总体而言,“V来”结构式比“V起来”结构式出现的时代要早或者持平。

如下表所示:项目看听想说V来唐宋元宋V起来元清元宋比测结果“V来”早“V来”早持平持平通过上表可以发现,“看”在唐代就与“来”组构成结构体,早于“看”与“起来”的组配。

V形与倒置V形

V形与倒置V形

V形与倒置V形V形:特征:股价先一路下跌,后来一路攀升,反映在图形上就像一个英文字母v。

V形走势的技术特征是:股价在下跌趋势中,下挫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在股价下跌最猛烈的时候,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股价触底后即一路上扬. V形走势的底部十分尖锐,可在几个交易日之内形成,而且转势点的成交量特别大。

技术特征(操作):如果发现个股目前已满足了v形走势的3个必要条件,即:呈加速下跌状态,突然出现戏剧性变化拉出了大阳线,转势时成交量特别大。

现在唯一没有满足v形走势的一个条件是:在几个交易日内完成触底回升一路上扬。

显然v形走势的最后一个条件能不能满足,要过几天才能知道。

但到那时完全看清楚了才想到是V形走势,这对那些看不清该股运行方向,直到现在还在割肉离场的投资者来说,打击太大了。

要知道一旦形成V形反转,上冲的力度就很大,在低处抛掉的筹码再想捡回来就十分困难,也就输定了。

当然话说回来,对空仓而又持谨慎态度的投资者来说,入市的时机选择在V形走势较明朗的时候也未尝不可,这与我们前面说的V形走势初期割肉离场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因此,在V形走势有可能形成和正式形成时,投资者要及时转变思路,不能再继续看空、做空。

正确的做法是:持股的投资者应拿住筹码,不要轻易相信他人之言,涨了一点就逢高派发。

持币的投资者,性格属于比较激进的,在拉出第一根长阳放出巨量时就可先买进一部分股票,当日后几天V形走势逐渐明朗时,可继续加码买进, 而性格比较温和的,从稳健的角度出发,在V形走势基本形成后再买进(但要注意入市时机不能太晚),这样虽然少赚一点,风险也小一点。

倒置V形:特征:先是股价快速上扬随后股价快速下跌,头部为尖顶,就像倒写的英文字母V。

倒置V形走势的顶部十分尖锐.常在几个交易日之内形成,而且在转势点都有较大的成交量。

技术含义(操作):在涨势中,市场看好的气氛使股价节节上扬,但这些追涨的力量多为短线行为,而一旦要买的都买了,后面买方力量出现空缺时,危机就出现了。

V1着v2的多角度分析

V1着v2的多角度分析

V1着v2的多角度分析第一章“Vl着VZ”结构研究述评“v1着VZ”是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结构,有不少论著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这种结构,不过语法学界还没有将这种结构作为专题进行系统而充分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Vl着VZ”结构的类型定性研究和Vl、V2之间的语义关系上。

1.语法学界普遍认为“Vl着VZ”结构是连动结构的一类汉语界早期对“vl着VZ”结构的认识一般只散见于对连动结构的分析中,往往作为连动结构的一个小类出现,研究的焦点放在对“vl着v.2’,结构的类型定性和V1、vZ之间的语义关系上。

如丁声树(1961)、赵元任(1979)、吕叔湘(1980)、朱德熙(1982)等。

丁声树(1961)认为“Vl着VZ”结构是一种动词加“着”字表示方式的连动结构,如: (她)站到当院里瞪着眼珠子发呆。

一群青年妇女堵在门口,拍着手笑。

你是客,坐着喝水吧。

在这吃吧,咱们吃着谈。

赵元任(1979)分析“连动式的形式上的各种模式”为4种模式;链条式、动词带宾语式、第一个动词省宾语式,介词和副动词式。

而第二种模式“动词带宾语式”中就分别举了vl不带“着”跟vl带“着”(即“vl着VZ”结构)的例子。

“Vl着VZ”连动结构有:拿着扇子跳了一个舞。

(两个动词都带宾语)拿着绳子跳。

(第二个动词不带宾语)坐着看报。

(第一个动词不带宾语)哭着出去了。

(两个动词都不带宾语)并指出,第一个动词不带宾语时,多半是“来”“去”这一类;如果是别的动词,一定带动态语尾(如“哭着”“坐着”)或补语(如“睡完了起来”)。

吕叔湘(1980)指出,“Vl+着+VZ”构成连动式,VI与VZ的意义关系有多种。

(a)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其中有的可以理解为V1表示V2的方式。

坐着讲/抿着嘴笑/红着脸说/硬着头皮回答/低着头不作声/冒着大雪上山/说着看了我一眼/拿着掂了掂分量/争着抢着报名/笑着闹着跳进了游泳池(b)VI和VZ之间有一种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V到”小句中“V”与“到”结合紧密程度的连续统分析

“V到”小句中“V”与“到”结合紧密程度的连续统分析
b他 把 李 刚骗 到 屋 里 . ( )a父 女 俩 谈 到 凌 晨 三 点 7 .
b 父女 俩 谈 到 凌 晨 三 点 . ( )a他 找 到 这 本 书 一 8 .
他 骗 李 刚-李刚到 屋 里 4 -
他 骗 屋 里 + 到 骗 父女俩 谈 『 01+ 凌 晨 三 点 到
父 女 俩 谈 凌 晨 三 点 +谈 到
例 ( )中 “ 到 ” 后面 出现 的是 时问 宾语 “ 晨 三 点 ” 1 谈 早 ,它 们 在文 中必 须 出现 ,而不 能依 据 语 境 省 略。例 ( ) 中 ,虽然 ( )的处 所宾 语 “ 门 ”出现 了 ,但是 ( )中的处 所宾 语 “ 2 a 街 b 养心 殿 ” 承 前 省 略了 。例 ( )中的 “ 3 找到 ”后 面 跟 的一般 宾语 , ( )中 “ 场 口” 出现 , ( )中 “ 作 ”没 a 入 b 工 有 出现 。例 ( ) 中的 “ 到 ”后 面都 跟 了谓词 性宾 语 , ( ) 中在 后 面 出现 , ( ) 中没 有 出现 。据 4 想 a b 此 ,我们 可 以得 出 “ V到 2 ”中 “ v”与 “ ”结合 的紧 密程度 最低 。 到
21 0 1年 第 5期 第2 9卷 ( 总第 1 0期 ) 3






J RN UI NI ERST 0U ALOF B E U V I Y
NO. 2 1 5, 01 V0 . 9 1 2 Ge e a . 3 n rl No 1 0
“ V到" 小句 中“ " 到" V 与“ 结合紧密程度 的连续统分析
“ 到” 与后面 的 “ X”有联 系 , “ ” 与 “ v 到” 的结合 比较 松散 。 四种类型 的变换格 式如下 :

现代汉语“V在NPL”、“V到NPL”结构研究

现代汉语“V在NPL”、“V到NPL”结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V在NPL”、“V到NPL”结构研究姓名:王利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董晓敏2009摘要现代汉语句法结构是重要的语法单位。

“V在NP”和“V到NP”是现代汉语中表示方所和时间的典型句法结构。

本文主要对表示方所的“V在NP L”和“V 到NP L”结构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章从“V在NP L”和“V到NP L”结构中“在”和“到”的词性、结构的层次、结构的语义等方面对“V在NP L”和“V到NP L”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述评,并提出以往研究中的问题。

第二章从历时角度对“V在NP L”和“V到NP L”结构中“在”和“到”的虚化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展现它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使用特点,运用“原型”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确定了它们的性质。

第三章研究“V在NP L”、“V到NP L”结构中的动词,首先总结各家对动词的分类标准,结合研究实际,确定了本文动词的分类标准;然后基于词表,对“V 在NP L”和“V到NP L”结构中的动词V1、V2、V3分别进行了统计、分类,并从动词的音节特点、语义类别、空间方位等方面对V1、V2、V3进行了描写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并找出它们与“在NP L”和“到NP L”组合的倾向性。

第四章考察“V在NP L”和“V到NP L”结构中NP L的语法类别和语义角色,分析“V在NP L”、“V到NP L”结构的基本语义,比较两个结构在语义指向上的异同。

第五章在大规模平衡语料中考察“V在NP L”、“V到NP L”结构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特点,并对两结构中的V和NP L在不同语体的分布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

认为“V在NP L”、“V到NP L”结构在共时使用平面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这与“V在NP L”和“V到NP L”结构的基本语义密切相关。

关键词:V在NP L V到NP L句法特点语义指向语体分布AbstractIn modern Chinese, syntactic structure is a very important grammar unit. “V ZaiNP L” and “V Dao NP ” are the typical syntactic structures that signify direction, location and time.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s “V Zai NP L” and “V Dao NP L” that signify direction and location from five parts.The first chapt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tudies from the parts of speech, syntax, semantic and so on. And makes a comment on it and found out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is paper.The second chapter makes a description of “Zai” and “Dao” from the beginning and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in every period. At last, the theory of archetype is used to use analyze “Zai” and “Dao”.The third chapter imainly describes and analyses the verb in the structure of “V Zai NP L ” and “V Dao NP L ” from the characteristic of syllables, semantic category and direction and location on the base of statistics of the verb in the vocabulary contained in the <Outline Plan for National Proficiency Test of Putonghua>. On the base of the above step, it distinguishes the V1, V2, V3 and makes a tendentious conclusion at last. The forth chapter mainly describes and analyses the “NP L” in the structure of “V Zai NP L ” and “V Dao NP L ” from semantic point and semantic role, analyses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structures and finds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V Zai NP L ” and “V Dao NP L ” in semantic point.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describes and analyses the own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in every stylistics on the base of statistics of the structures: “V Zai NP L ” and “V DaoNP L ” , and points that there is an imbalance of the synchronic use between “V ZaiNP L ” and “V Dao NP L ”. In fact, this has much to do with the basic meaing of the structures: “V Zai NP L ” and “V Dao NP L ”.Key Words: V Zai NP L V Dao NP L Syntactic Feature Semantic Point Distribution in Every Stylistics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住”和“V到”的对比分析
第五组 张颖 景辰 周玲 吴小雪 王睿 韩博 刘佳 王一冰
1
用 “到”/“住 ”填空
• • • • • • 人们抓(到/住)了那个小偷。 小偷被抓(住/到)了。 他接(到/住)了这个球。 球被他稳稳地接(住)了。 歌声吸引(到/住)了她。 她被歌声深深吸引(住)了。
2
有些动词既能进入“V到”, 又能进入“V住”
• 问题二:究竟哪些动词能进入“V到”,哪
些动词能进入“V住”。 1. 首先要从“到”和“住”的语义去把握。 2. 其次考察“V到”和“V住”结构形成的认 知心理动因。 3. 对进入“V到”或“V住”结构的动词进行 语义特征分析。
8
“V到”中“到”的语义
首先说明研究范围: • “V到1”、“V到2”、“V到3” • “V到1”:表“到达义” • 1、V到何处——看书看到第300页了。 • 2、V到何时——看书看到晚上12点。 • 3、V到何程度——看书看到眼睛都酸了。 • • • • • • “V到2”:表“接触涉及义” 例如:撞到柱子。 “V到3”:表“获得结果义”(动作、感知等获得了某种结果) 例如:想到一个办法。 V到1、V到2、V到3的语义存在明显区别。 我们主要研究V到3。
• “V到”和“V住”有时候可以替换,在语义、 语用上有相近之处。 • 第一组 • A.人们抓到了那个小偷。 • B.人们抓住了那个小偷。 • A.他接到了这个球。 • B.他接住了这个球。 • A.歌声吸引到了她。 • B.歌声吸引住了她。 • 施事做主语时,替换后在结构上 结构上平行。 结构上
3
有些动词既能进入“V到”, 又能进入“V住”
• 有些动词只能进入“V到” • 看到——* 看住 听到——* 听住 闻到——* 闻住 尝到— —* 尝住 • 梦到——*梦住 想到——*想住 追到——*追住 • 有些动词只能进入“V住” • *看到——看( Kān )住 住
*盯到——盯住
*记到——记
7
有些动词既能进入“V到”, 又能进入“V住”
13
“V住”结构形成的认知心理动因
• 宋元:除仍然保留了大量“住”的实词意 宋元:除仍然保留了大量“ 出现了虚化的倾向。到了宋代, 义外 ,出现了虚化的倾向。到了宋代,这 种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有的已经充当 种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有的已经充当 结果补语。 结果补语。当下被内前等子拿住这妇人, 到端门下。《大宋宣和遗事》 • 明清至今:充当结果补语的情况普遍。 明清至今:充当结果补语的情况普遍。
9
“V住”中“住”的语义
“住”的意义由“停留”的原型演化而来。 “住”优先选择与人体四肢的动作相关的动 词,以表示接触、附着或取得事物后的一 种稳固的状态,或者在时间轴上保持一种 延续的状态。
10
“V到”结构形成的认知心理动因
• “V到”是如何发展到“V到3”的? 是如何发展到“ • 其历时发展过程,请参见《近义结构“V见”和“V到”比较研 究》(刘玉红),这里不再赘述。借鉴她的结论如下: • “到”本义“至,到达”,具有[+位移]、[+终点]的语义特征。 • “V到”的原始意向图式:起点→路径→终点 起点→ 起点 路径→ • 由于这种空间上的意向图式本身就有着时间的概念,所以很容 易在隐喻 隐喻的作用下映射到时间域:开始→过程→结束 开始→ 隐喻 开始 过程→ • 再由时间域映射到其他更为抽象的认知域:V→到(地点、时间 地点、 V 状态、事物) 点、状态、事物) • 看到第300页了。 →看到晚上12点。→看到眼睛都酸了。→看 看到第300页了。 看到晚上12 300页了 12点 看到眼睛都酸了。 到他了。 到他了。 • 当“V到” 表义的焦点仅集中于“终点”的状态时,那么“到” 表[十位移]特征就会被磨损,而集中于[十终点]特征,而终点 终点 即目标、结果。 即目标、结果。
12
“V住”结构形成的认知心理动因
• “住”是如何从发展到“V住”的? 是如何从发展到“ • 其历时发展过程,请参见《 “V住”及其相关问题考察》(王 晓红),这里不再赘述。 • 借鉴她的结论如下: • “住”本义:“停止” 本义: 停止” •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赋予“住”新的含义,丰富了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赋予“ 新的含义, 的用法。 成为梵文Sthiti的意译。佛教名词。 Sthiti的意译 “住”的用法。“住”成为梵文Sthiti的意译。佛教名词。指 事物形成后的相对稳定。 事物形成后的相对稳定。 • 停留:歌尽声犹住。《萧悫诗》 • 居住:权牵小船于岸上住。《南齐书·张融传》 • 持续,稳固:安我实智乘,安住金刚慧。《佛经·东晋译经》 此时的“ 仍未虚化,是动词,发音上读重音。 此时的“住”仍未虚化,是动词,发音上读重音。
16
பைடு நூலகம்个疑问
• 疑问一: 疑问一: • “看”,既可以是终结动词,也可以是非终结 动词。为什么不能用于“看住”。除非用“看 ( Kān )住 ”。 • “住”反映了人在主观上期望控制某一事件的 发生,因此我们可以说“V住”结构体现的是事 件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自主性,体现了事件主体 的主观愿望,而动作行为在事件主体的控制之 下产生的是一种客观的结果。 • 是否出于“主观愿望”限制了动词进入 “V 是否出于“主观愿望” 住”。
22
4
有些动词既能进入“V到”, 又能进入“V住”
• • • • • • • • • • • 第三组 A.小偷被他死死地抓住。 B.?他死死地抓住小偷。 C.* 他死死地抓到小偷。*小偷被他死死地抓到。 A.球被他稳稳地接住了。 B.?他稳稳地接住了球。 C.*他稳稳地接到了球。*球被他稳稳地接到了。 A.她被歌声深深地吸引住了。 B.?歌声深深地吸引住了她。 C.*歌声深深地吸引到了她。*她被歌声深深吸引到了。 替换后,句式的合格条件不对称,C组不合格,B组一般 不那样说。
20
谢谢!祝大家学习愉快! 2010年12月1日
21
• PS:“V到”和“V住”比较复杂,我们只做 “V到 3”与“V住”之间对比分析。 • 到2——[+接触] • 碰到、撞到 • 住1——[停顿或静止] • 站住 • 停住 • 顿住 • 没有语义的交集、不能替换 • 卡住→卡到、噎住→噎到 • 语义侧重点不同
19
参考文献
1. 葛立胜,2009,“V到”小句的语篇功能考察,《宁夏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1期。 2. 刘玉红,2009,近义结构“V见”和“V到”比较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3. 刘月华,2009,《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4. 陆俭明,2005,《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 学出版社。 5. 吕叔湘主编,2010,《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 商务印书馆。 6. 王晓红,2009,“V住”及其相关问题考察,上海师范 大学。 7. 朱德熙,2009,《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11
“V到”结构形成的认知心理动因
处所词“NP” →时间词“NP” → 程度词“NP” ↓ ↓ 趋向动作义“到” 趋向抽象义“到” 本义“ 到达” 具有[+位移」、[+终点 [+位移」、[+终点」 “到”本义“至,到达”,具有[+位移」、[+终点」的语义特 征。"V (NP1)到(NP2) "是“V到”的原始句式,也是“V到” (NP1)到 "是 的原始句式,也是“ 的原始意向图式: 的原始意向图式: 起点→路径→终点 ↓ 开始→过程→结束 ↓ V →到(地点、时间点、状态、事物) [+位移 磨损,[+终点 集中,即目标、结果。 位移] 终点] [+位移] 磨损,[+终点]集中,即目标、结果。
17
两个疑问
• 疑问二: 疑问二: • 他终于追(到)了心仪已久的姑娘。 • 我们主观是希望“牢固和稳当”的,那为什么 不用追住了? • 一种客观的结果,使得“住”优先选择具有操 控力的动词进入“V住”结构。 • 是否产生“客观结果”限制了动词进入“V 是否产生“客观结果”限制了动词进入“ 住”。 • 试着比较: 缠住 *追住
14
“V住”结构形成的认知心理动因
• “V住”结构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看,是一种 主观愿望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具有致使、获得 (达到目的)、稳定等意义。 • 与“住”的来源之一佛教经典中表示“稳定、 持续”义的“住”有关。“安住金刚慧”,其 中的“住”表达的是“稳定、持续、永恒”的 状态,这种状态的保持是人们主观愿望的映现, 当“住”在动词后面做补语,即表现出某种企 望长久保持某种动作或状态的心情,而“住” 与动词结合产生的结果则呈现出一种客观存在 的状态。
15
对进入“V到”或“V住”结构的动 词进行语义特征分析
• • • • • • • • • • 结构内部的一致性。 1、“V到”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所以几乎只要可以产生结果义的动词都可 以进入“V到”。 2、“V住”,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稳定,与“V住”搭配的动词不能具有终结 性特征,也就是说,进入“V住”结构的动词往往具有[—终结]的特征。大多 数进入“V住”结构的动词是以下几类: A 动作持续:[+持续],[—完成] ; B 既可表动作持续,又可表示动作完成后的状态:[+持续],[+完成],[+状 态] ; C 表示动作完成后的状态:[—持续], [+完成],[+状态] 。 3、有些能进入“V到”结构的动词不能进入“V住”。 例如:撞到3某人与某人在一起——*撞住某人与某人在一起 “撞”是瞬间动词。能产生结果,无法作为动作持续,动作完成后状态也无 法持续。 又如:你把她给我盯住了——*你把她给我盯到了 “盯”是强持续性动词。
5
有些动词既能进入“V到”, 又能进入“V住”
• 通过前面的例子,能够看出,有些动词既 能进入“V到”也能进入“V住”,而语义 上既有相似点,又有区别处。
• 问题一:选择进入“V到”还是“V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