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共生结合规律

合集下载

1 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1  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名词解释克拉克值:指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常用单位有%,ppm,ppb,ppt)。

地球化学体系:根据研究需要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特定的物质区域)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T、P等),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连续。

元素丰度:将元素在宇宙体或者较大的地球化学体系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

大陆地壳:地表向下到莫霍面,厚度变化在5-80km,分为上部由沉积岩和花岗岩组成的硅铝层,下部由相当于玄武岩、辉长岩或麻粒岩等组成的硅镁层两部分组成。

类质同象: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或分子)所占据而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格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离子正负电荷的平衡保持不变或相近的现象。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当体系与环境处于不平衡条件时,元素将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伴随着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位移,以达到与新环境条件的平衡,该过程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共同离子效应: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的多相平衡将发生移动,原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将降低。

水-岩化学作用:由于地壳上部与水圈直接接触,两者之间发生的化学作用统称为水-岩化学作用。

水-岩化学作用是地表条件下范围广泛和极为活跃化学作用,对地表系统元素的组成、演化及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水-岩化学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上部,可一直延伸到上地幔。

盐效应:当溶液中存在易溶盐类时,溶液的盐度对元素的溶解度有影响。

溶液中易溶电解质的浓度增大,导致其它化合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

共同离子效应:当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与该化合物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原难容化合物的溶解度将会降低,称为—。

总分配系数(D i):为了解微量元素在岩石与熔体间的分配行为,需计算微量元素在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岩石和熔体间的总分配系数。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原子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的增加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周期律的发现是化学系统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基本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由俄国的门捷列夫首先发现,并根据此规律创制了元素周期表。

结合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可以表述为: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的递变规律:在同一周期中,元素的金属性从左到右递减,非金属性从左到右递增,在同一族中,元素的金属性从上到下递增,非金属性从上到下递减;同一周期中,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逐渐增高;同一族的元素性质相近。

主族元素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

同一族中,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如果粒子的电子构型相同,则阴离子的半径比阳离子大,且半径随着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

(如O2->F->Na+>Mg2+)内涵结合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可以表述为: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递变规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的递变规律:在同一周期中,元素的金属性从左到右递减,非金属性从左到右递增,在同一族中,元素的金属性从上到下递增,非金属性从上到下递减;同一周期中,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逐渐增高;同一族的元素性质相近。

主族元素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

同一族中,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如果粒子的电子构型相同,则阴离子的半径比阳离子大,且半径随着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

本质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原子半径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注):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所以, 总的说来(同种元素)(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4)或者一句话总结,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元素的结合规律

元素的结合规律

第一节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合性



氧逸度是度量介质氧化条件的变量。 逸度是校正后的分压:f=r.P r为逸度系数,与 气体的性质、温度、压力有关。每一种化合物只 在一定的逸度条件下稳定 。 如在超基性侵入岩中,Ni既可以进入硅酸盐矿物, 也可以硫化物形式出现,两种不同存在形式主要 取决于氧与硫的逸度大小,在贫硫岩浆体系中, Ni进入硅酸盐矿物,在富含硫的岩浆体系中,则 可以硫化物形式出现。
第一节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合性


某一金属元素的氧化物生成吉布斯函数与 其硫化物生成自由能差值大,亲氧性就较 强,反之,表现为亲硫性 。 根据各种化合物的生成自由能(吉布斯函 数)可从理论上提供自然界硫化物和氧化 物及含氧盐产出的原因。

体系中组分浓度对元素结合会产生一定影响: 如地壳中CO2和SiO2的大量存在,Ca往往呈 CaCO3和CaSiO3等矿物出现。如下列反应中: CaS+ ZnCO3 一 CaCO3十ZnS ΔrG为 -120.998kJ/mol;所以Ca形成 CaCO3,Zn形成ZnS,而且这种趋势很强. 在缺乏CO32-及SiO2的陨石中Ca可呈CaS形式 出现,前者显示了Ca的亲石性,后者则表现 为亲硫性。
Al Si
亲 Ca 石 Rb元Sr 素
K Cs Fr Ba Ra
Sc Ti V Y Zr Nb
Se Br Te I
Mo Tc W
TR Hf
Re Os Ir
Pt Au Hg Tl
Po At
Ac Th Pa U 为亲石元素 为阴离子及两性元素 为亲氧元素 为亲硫元素 为氢及惰性气体元素
H Li Be Na Mg K Ca
两性元素
为亲硫元素 为氢及惰性气体元素

2 第二章 自然体系中元素共生结合规律

2 第二章  自然体系中元素共生结合规律

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在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结合元素的自然 组合及各种地球化学特征,作出能够说明原子结构与元素在自然 作用过程中行为、自然组合之间联系的分类。称为元素的地球化 学分类。是对元素自然组合的最基本的划分。
例如:亲和性相同的元素具有相近的地球化学性质表现出紧密共 生和共同迁移,按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就可以对元素进行地球 化学分类
4 位于本族中间的Fe,则既可生成氧化物,又可生成硫化物, 表现了亲石和亲铜的双重性格。
第二章 元素的结合规律和赋存形式
6.稀有稀土元素族 本族包括原子序数Y、Zr、Nb、Mo、Tc(锝)(39—43)诸 元素、稀土元素(镧系57—71)及Hf、Ta(钽)、W、Re(铼) 72—75号元素。这些元素常依各种比例相伴出现在某些稀有元 素矿物中,既可为其主要组分,又可呈类质同像混入物存在。 7.放射性元素族 本族元素位于地球化学表之下方,以Ra、Th和U为主。四价的 U4+和Th4+生成于内力作用中,既可成独立矿物(硅酸盐、氧化物) 存在,又可呈类质同像混入物出现。六价铀形成于外力作用, 主要呈氧盐类矿物出现。
12、重卤素族
本族位于地球化学表之最后方,包括Br、I和At。 查瓦里茨基地球化学分类是目前最详细反映地壳中元素自然组合的分类, 它较好地说明了元素地球化学性质与原子电子层结构的关系。特别是反映了
元素在成岩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和组合关系
第二章 元素的结合规律和赋存形式
然而查瓦里斯基和戈尔德施密特这两个分类都存在某些缺点: 戈尔德施密特的分类:对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和地球演化中 各圈层间元素的分异具有指导意义,但对深入把握元素在复杂 地质作用中的地球化学性质却显得不够细致。 查瓦里斯基的分类:较好的反映了元素在成矿好成岩和成矿作 用中的意义,但对造岩元素的性质和行为的概括的比较笼统 例如: 两个分类中都把Cu、Ag、Au划分在亲硫元素中,并把Cu当 作典型,称为铜型结构,最外电子层具有18电子(s2p6dl0),但 是: 在自然界中Au、Ag和部分Cu常呈自然元素形式或形成金属 硫化物以及与As、Se、Te形成化合物,因此在某些方面它们是 与Co,Ni和Pt族元素类似。 铜在自然界更多地是呈Cu2+离子形式出现,而Cu2+离子的 外电子层中已非18而是17个电子,是含有平行自旋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元素丰度:每种化学元素在自然体中的质量,占自然体总质量(或自然体全部化学元素总质量)的相对份额(如百分数),称为该元素在该自然体中的丰度值。

2.浓度克拉克值:指某元素在矿床中的最低可采品位作为它在该地质对象中的平均含量,计算它与克拉克值的比值,即为该元素的浓集系数。

3.电负性:原子吸收电子的能力,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对成键电子的吸引力越强。

4.高场强元素:离子电价较高、半径较小、具有较高离子场强(为离子电价与半径之比)的元素,其离子电位π>3,难溶于水,典型代表为Nb 、Ta 、Zr 、Hf 、P 、Th 、HREE 、Ce 、U 、Pb4+、Ti 等。

5.类质同象: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的其它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分子)所占据,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变化,而使晶体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等保持不变的现象。

6.分馏系数:指含有相同元素的两种分子同位素重/轻同位素比值的比值。

设有同位素平衡分馏反应:aA 1+bB 2⇔aA 2+bB 1 式中:A 、B 为含相同元素的两种分子,a 、b 为系数,1为轻同位素,2为重同位素。

分馏系数α=R A /R B (A 分子重/轻同位素比值/ B 分子重/轻同位素比值)=()A A 21/()B B 217.地球化学障:指地壳中物理或化学梯度具有突变的地带,通常伴随着元素的聚集或堆积作用。

即在元素迁移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地带时,介质中原来稳定的元素迁移能力下降,形成大量化合物而沉淀,这种地带就称为地球化学障。

8.地球化学亲和性:在自然界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性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合性。

它是控制元素在自然界相互结合的最基本的规律。

9.固溶体:由类质同像形式混入晶体中的物质称为类质同像混入物。

含有类质同像混入物的混合晶体称为固溶体。

10.δCe 值: 是表征样品中Ce 相对于其它REE 分离程度的参数.Ce 除了三价态外,氧化条件下可以呈四价态而与其它REE 发生分离.δCe = Ce/Ce*=N NLa Ce )2Pr (+式中Ce N ,La N ,和Pr N 均为相应元素实测值的球粒陨石标准化值.11.元素的浓集系数:指某元素在矿床中的最低可采品位作为它在该地质对象中的平均含量,计算它与克拉克值的比值,即为该元素的浓集系数。

化探答案

化探答案

名词解释:地球化学找矿:是系统测量天然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化学指标,研究其分布,分配和变化的规律,以发现与矿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来找矿的一门学科。

分布:是指元素在地质体中的整体含量(分布量)分配:元素在地质体中各部分各区段中的整体含量(分配量)丰度:元素在宇宙体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称克拉克值独立矿物:自然形成的能够在肉眼或显微镜下进行矿物学研究的,可用机械的或物理的方法分离出单矿物样品的矿物颗粒。

类质同象:是指性质上相近的原子,离子,配离子,在晶体中可以变量替换的现象。

共生组合:元素的共生组合是指成因有联系而性质又相近的元素在同一地质体体中相互赋存的现象。

迁移:在各种自然条件下,元素结合与分离(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集中与分散的重新分配过程。

浓集克拉克值:某区域地质体内元素的平均含量与该元素的克拉克值的比值背景值:背景区内某些元素的平均含量值。

地球化学异常:某些地区的地质体或天然的岩石,土壤,水,生物,空气中。

一些元素的含量明显的偏离正常含量或某些化学性质明显的发生变化的异常。

地球化学省:其范围可达几千到几万平方千米,并常与构造成矿带相重合。

矿异常:与矿体与矿床,矿化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

原生异常:在成岩或成矿作用中形成的、赋存在基岩中异常,统称原生异常。

原生晕:在成矿作用中形成分布于矿体(或矿化)周围基岩中异常称原生晕。

次生晕:土壤中由矿体及原生晕破坏后形成的异常。

次生异常:由已形成的岩石或矿体及原生晕在表生带遭到破坏后经迁移重新分配到各种地质体中形成的异常。

分散流:在水系沉积物中由岩石或矿体(或矿化)及原生晕,次生晕,破坏后经过迁移形成的异常称分散流。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在地球化学中能够做为找矿线索的那些地球化学信息或特征。

指示元素:能做为找矿标志的以及对解决某些地质问题具有指示作用的化学元素。

渗滤作用:是指元素及其化合物随溶液运动而迁移。

扩散作用:是指一个体系的不同部分内如果某种元素的浓度不同则该种元素的质点将自动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中迁移直到各处浓度相等为止。

第二章 自然体系中元素共生结合规律

第二章 自然体系中元素共生结合规律

地球化学体系特征
• 1)温度、压力等条件变化有限; 1)温度、压力等条件变化有限; 温度 • 2)大量组分共存 、浓度相差悬殊; 2)大量组分共存 浓度相差悬殊; • 3)开放体系; 3)开放体系; 开放体系 • 4)自发不可逆过程. 4)自发不可逆过程. 自发不可逆过程
自然作用的产物特征
• 1)有限的自然稳定相数量; 1)有限的自然稳定相数量; 有限的自然稳定相数量 • 2)有限的自然组合形式,多键性和过渡性; 2)有限的自然组合形式,多键性和过渡性; 有限的自然组合形式 • 3) 矿物按形成环境有规律的共生组合. 矿物按形成环境有规律的共生组合. • 4)相同矿物具可变的化学组成(矿物不纯); 4)相同矿物具可变的化学组成(矿物不纯) 相同矿物具可变的化学组成 • 5)类似初始化学组合和环境形成的产物具有 5)类似初始化学组合和环境形成的产物具有 类似的化学特征。 类似的化学特征。
硫 的 电 负 性 小 于 氧 ( Xs<Xo ) , 而 硫 的 原 子 半 径 大 于 氧 o 这样,硫的外电子联系较弱, ( Rso>Ro ) 。 这样 , 硫的外电子联系较弱 , 导致硫受极化程度要 比氧大得多。 比氧大得多。 为此,硫倾向形成共价键(或配价键的给予体) 为此,硫倾向形成共价键(或配价键的给予体). 氧倾向形成离子键(或部分共价键) 氧倾向形成离子键(或部分共价键) 与硫形成高度共价键的元素, 亲硫元素(具亲硫性) 与硫形成高度共价键的元素,称亲硫元素(具亲硫性); 与氧形成高度离子键的元素称亲氧元素(具亲氧性) 与氧形成高度离子键的元素称亲氧元素(具亲氧性)。 亲氧元素
我国华南不同时期花岗岩中元素含量特征成岩时期雪峰四堡期加里东期海西期燕山期研究岩体数6114362272sio69370537123727629386436474nb15212135taree208209152256wo287279516li675896rb190214358成岩时期雪峰四研究岩体数6114362272161654cs161615257267921388sn15152542cu28271838pb33373654cr129614628875116co1046由上表可以清楚看出华南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由老到新岩石中sioo的含量越来越高相应的不相容元素nbyareewsnbelirbpbfcu等含量越来越高巴尔科特把岩浆岩演化的这种规律总结为极性演化即酸性岩越来越酸性基性岩越来越基性

第二章 元素的结合规律

第二章 元素的结合规律

如 Mg2+、Fe2+和Mn2+的半径分别为0.78 Å、0.83 Å和0.91 Å ,因此Mg2+、Fe2+进入 橄榄石等早期结晶的矿物中,Mn2+进入角闪石、 黑云母等较晚期结晶的矿物中。
2.若两离子半径相近电价不同,则高价离子优先进
入晶格,集中于早期产物中,称为“捕获” (capture) ,低价离子富集于晚期,称为“容许” (admit)。
如,云母之层间位置。

化学键类型相同或相似
在判断元素间类质同象规律时,化学键性是第一位的。 键性相同或相似的元素易于互相置换。 自然界中: Cu+(0.96Å)和 Na+(0.98Å) Hg2+ (1.12Å)和 Ca2+ (1.06Å)
电价相同,半径相似!
硅酸盐造岩矿物中很少有Cu+、Hg 2+的存在。在硫 化物(Cu、Hg)矿物中也不易发现Na+、Ca2+。
改变。
△H代表热效应,
△S为熵效应,晶体结构歪曲导致热焓增加,晶格能的
△S=-R∑xilnxi 利用偏导数极值原理可以得到,当 xi=1/n时,∑xilnxi具最小值,因而△S=Rln(n)达到最大 值。 性质相近,含量相近的元素趋于类质同象。熵效应 增加是产生类质同象的根本原因,由于熵值趋于最大 的规律(体系自由能最低的一种表现)致使自然界类 质同象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熵效应与温度成正比,这 是随温度增高,类质同象范围增加的一个根本原因。 由于类质同象元素性质的差别,致使化合物晶体结 构发生歪曲而导致热焓增加,这是一个阻扰类质同象 发育的因素。
2.物理化学条件
温度和压力
增温促进类质同像置换,降温导致固溶体 分解。如钾长石、辉石等。压力对于类质同象 的影响和温度相反,但研究较少。

元素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元素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第七章 元素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7.1 元素的起源与分布大多数科学家能够接受的元素起源的假设是:质子聚变和中子俘获是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两个主要过程。

这种假设认为,宇宙中所有元素都起源于氢,它在非常高的温度下,发生聚变反应,形成较重的原子核,首先是氦,其次是轻元素(锂、硼、铍等),这一过程是质子聚变。

氦原子轰击轻元素的原子,就会产生中子,这些中子被轻元素的原子核俘获,就形成较重的元素,从碳、氮、铁一直到原子序数为82和83的铅和铋,这一过程是中子俘获。

这两种产生元素的过程仍在恒星内部继续进行。

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一般用其丰度表示。

一种元素的丰度是指它在自然界中的平均相对含量。

地壳元素的丰度又称为克拉克值,通常用质量百分比或原子百分比表示。

7.2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区及各区元素的特征现代的化学元素周期律是19世纪俄国人门捷列夫发现的。

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直行,这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虽然已有上百种各式各样的元素周期表被提出,但被化学家普遍接受的元素周期表是建立在以原子电子结构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

该表有行列构成,左边是 s 区,中间是 d 区,右边是 p 区,而底下两行则是 f 区;与原子结构对应:同一行元素原子电子层数相同,同一列元素原子价电子结构相似。

元素起源与分布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区电子构型构造原理电子构型的特例及其解释元素的性质周期性反常性氢和第2周期元素的特殊性对角线关系第四周期p 区元素性质变化的反常性惰性电子对效应第五、六周期重过渡元素的相似性1) s 区: , 最后的电子填在ns上, 包括IAIIA, 属于活泼金属, 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2) p 区:, 最后的电子填在np上, 包括IIIA-VIIA以及0族元素, 为非金属和少数金属;3) d 区:, 最后的电子填在(n-1)d上, 包括IIIB-VIIB以及VIII族元素, 为过渡金属;4) ds区:, (n-1)d全充满, 最后的电子填在ns上, 包括IB-IIB, 过渡金属(d和ds区金属合起来,为过渡金属);5) f 区: , 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 称为内过渡元素或内过渡系.7.3原子结构的周期性,构造原理,电子构型的特例及其解释在结构化学中,我们学过基态原子的电子构型可以借助所谓的“构造原理”来确定,在多电子原子中,相对轨道能量不再只是由主量子数n 值决定,而是由n+l 值确定。

元素分布的基本规律

元素分布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一、地球化学旋回与元素分布二、元素的共生组合三、元素的空间分布四、元素含量的概率分布第一节地球化学旋回与元素分布勘查地球化学主要是通过调查地球表层系统中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来研究它对人类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

因此,了解元素分布分配的基本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元素分布、分配有两重含义:1、元素在地球各圈层的分布,特别是地壳表层各地质体间及各类岩石、矿物间的分布、分配;2、元素在各地质作用过程中的分布、分配。

前者是后者的结果,是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此外,分布与分配也有差别。

如下图(图1-1)中金矿中金以硫化物及自然金的形式存在,反映了Au在矿石的具体分配形式,而矿石中金的品位则是反映其在矿石中的分布情况。

(图1-1)石英脉型金矿石(一)地球化学旋回元素演化是以元素的赋存介质的变迁实现的。

从图1-2、3中可看出,在地幔对流驱动板块动移并发生岩石循环过程中,地幔物质分异出的岩浆及地壳物质重熔形成的岩浆通过上升,结晶形成岩浆岩,经构造运动隆升至地表或近地表,进入表生环境,遭受风化、剥蚀,搬运到湖、海盆地沈积成岩。

沉积岩再经沉降或俯冲到地壳深处,发生变质或部分重熔而形成新的岩浆,完成一个大旋回。

在大旋回演化过程中,同时还存不同级次的次级旋回。

如沉积岩直接进入风化搬运,变质岩也可不遭受重熔而上升至地表遭受风化、剥蚀等。

图1-2地幔对流与板块运移示意图图1-3地球化学(岩石)旋回示意图图1-2、3中外生环境与内生环境的分界一般说来相当于潜水面,之下为还原环境,之上为氧化环境。

但在基岩中断裂发育区,地下水下渗较深,也会对潜水面之下的岩石产生氧化作用。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地球化学旋回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它始终伴随着物质形态的转变,化学成分的变化。

可见,地球化学旋回的方式可以重复,但其物质成分的演化趋势是不可逆的,从而引起了化学元素的分异和演化,这种分异和演化是有规律的。

(二)常量组分分布特征地壳的形成,地壳的物质成分与地幔,特别是上地幔最有成因联系,这是因为地壳物质起源点在地幔,地球化学旋回的最深点也在地幔。

05第三章元素的结合规律

05第三章元素的结合规律
类质同像的焓增量ΔH越大,类质同像越难发 生。
第二节 元素的类质同像规律
二、类质同像的晶体化学条件 1、类质同像元素要求具有近似的成键轨道和相近的
电负性. 2、离子的电价相同或电价平衡,且离子半径相似。 3、异价类质同像要求元素间电价平衡,同时要求类
质同像元素间的半径差更小. 在周期表左方,位于对角线上的亲氧元素间半径 近似,异价类质同像在周期表上存在对角线法则.
CaS+ ZnCO3 一 CaCO3十ZnS
ΔrG = -120.998kJ/mol
Ca形成CaCO3,Zn形成ZnS 趋势很强. 在缺乏CO32-及SiO2的陨石中Ca可呈CaS形式 出现,前者显示了Ca的亲氧性,后者则表现 为亲硫性。
二 元素结合的基本规律
1 电价对应结合规律:
在多元素多相体系中 高价阳离子与高价阴离子结合,低价阳离子与低 价阴离子结合的体系能量最低 (阳离子与阴离子半 径相近时)。
S Cl Ar
K Ca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Ca Ge As Se Br Kr
Rb Sr Y Zr Nb Mo Tc Ru Rh Pd Ag Cd In Sn Sb Te I Xe
Cs Ba TR Hf
W Re Os Ir Pt Au Hg Tl Pb Bi Po At Rn
第一节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合性
一、元素结合的能量最低法则
在内生地质作用的不同地球化学体系中,阳离子 选择性与某种阴离子或络阴离子结合的规律性称 之为元素的地球化亲合性.元素间的这种结合规 律服从体系总能量最低的法则。 例如交换反应: SnS+ FeO——SnO十FeS 反应式中的左、右两方哪个组合出现取决于能量 最低的一方。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分析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分析

电负性
Ionization Energy(电离能/势)
First ionization energy (IE1)
The minimum amount of energy required to remove the most loosely bound electron from an isolated gaseous atom to form a 1+ ion.
共价半径(covalent radius) ◆ 适用非金属元素 ◆ 测定单质分子中两个相邻 原子的 核间距 一半 金属半径(metallic radius ) ◆ 适用金属元素 ◆ 固体中测定两个最邻 近原子 的核间 距一半
Ionic (and Ionic-Covalent) Structures
atom(g) + e- + EA ion-(g)
Electron Affinities of Main Group Elements

电负性=电离势+电子亲和能 相对值
Electronegativity电负性
Electronegativity is a measure of the relative tendency of an atom to attract electrons to itself when chemically combined with another element.
2.从空间几何形式的角度 半径(原子、离子)、 配位数、 原子和离子极化、 最紧密堆积等。
Atomic radii in picometers of main group elements
Atomic Radii
o in A
原子半径一般分为三种: 共价半径:同种元素的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时的间距; 金属半径:金属单质晶体中的两原子间距; 范氏半径:两个原子间无化学键相连,只靠分子间力相接 近时两原子间距离的一半。 一般来说同一元素:范氏半径 > 金属半径 > 共价半径

2自然体系中元素共生结合规律

2自然体系中元素共生结合规律
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为什么元素的表现出地球化学亲和性? 1. 元素本身性质(结构); 2. 元素结合的物理化学条件.(宏观上:元素化合反应的能量效应)
实际状况
争夺阴离子 的能力很强
**一部分元素:只“喜欢”与氧结合形成氧化物和氧盐
类。??
争夺阴离子 的能力较强
**另一些元素: “喜欢”与硫结合形成硫化物。??
在地壳中,易于获得电子,成为阴离子,并与 其他元素结合的元素中,丰度最高的为氧,其次 是硫。两者的地球化学亲和性显著不同。原因是: ① O、S 本身的电子层结构差异,获取电子能力和 方式不同; ②与之结合的阳离子自身的电子层结构。
1 氧、硫性质的差异
氧和硫某些化学性质参数
I1(ev) Y1 Y2 Y1+2 X R0 R 2- 丰度
型,电负性较小。 如K、Na、Ca、Mg、Nb、Ta、Zr、Hf、REE等;
亲硫性元素
特征是:离子半径较大,具有铜型的电子层构型,如
Cu、Pb、Zn、Au、Ag等;
IB,IIB副族及 其邻近
亲铁性元素
特征是:电子层构型为18或18+2外层电子 层结构,离子电离能较高,电负性中等,不 容易得和失电子,在单质或金属互化物中共 享自由电子。如Cu、Au、Ag 、Fe、Co、 Ni和Pt族元素等。
(2S2P)氧 13.57 -1.47 +7.29 +5.82 3.5 0.66Å 1.32Å 47% (3S3P)硫 10.42 -2.08 +3.39 +1.32 2.5 1.04Å 1.74Å 0.047%
硫的电负性小于氧(Xs<Xo),而硫的原子半径大于氧 ( Rs0 > Ro0 )。这样,硫的外电子联系较弱,导致硫

Chapt2第三讲晶体场理论.ppt

Chapt2第三讲晶体场理论.ppt
Ni2+ (0.78Å) 882KJ/mol Mg2+ (0.78Å) 735KJ/mol
Ni的电负性比Mg大,按林氏法则Ni不利于早期代换Mg,但实际 上Ni在橄榄石结晶的早期就取代Mg。这就需要用新的理论来加以 解释-----
晶体场理论
一. 晶体场理论概要
1. 什么是晶体场理论?
晶体场理论是研究过渡元素化学键的理论,它在静电理论的基础上, 应用量子力学和对称性理论、群论的一些观点,重点研究配位体对中 心离子d 轨道或f轨道的影响,来解释过渡元素和镧系元素(d轨道<亚 层>或f轨道<次亚层>电子没有全充满)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有些过渡族元素的共生结合,用类质同像、林伍德电负性法则都解 释不了,例如:
Ni2+ (0.78Å) 882KJ/mol Mg2+ (0.78Å) 735KJ/mol
Ni的电负性比Mg大,按林氏法则Ni不利于在岩浆结晶的早期代换Mg, 而实际上Ni在早期就进入了橄榄石晶体。 晶体场理论成功地阐述了对第一过渡族元素性质和行为。
1. 五重简并——在一个孤立的过渡金属离子中,五个d轨道的能级相同,电
子云呈球型对称,电子在五个d轨道上的分布概率相同,称为五重简并。
五 五个d 轨道都受到配 重 位体负电荷的排斥, 简 轨道的总能级提高. 并
晶体场中未受干扰 的离子的能量状态
无外场离子 的能量状态
d
3/5 O
2/5 O
d
在八面体晶体场中 的离子的能量状态
第二章
自然体系中 元素共生结合规律
第三讲
§3 晶体场理论在解释过渡族 元素结合规律上的应用
本节要求掌握的内容
1. 掌握基本概念: a. 晶体场分裂能; b. 晶体场稳定能; c. 八面体择位能。

地球化学 元素共生组合关系及结合规律

地球化学 元素共生组合关系及结合规律
>1.8(2?),为非金属元素,如C、N、O,位于周期表右边;<1.8,为金属 元素,位于周期表左边;1.8左右,两者均有。
(2)判断元素在化合物中正负价,电负性小为正价,电负性大为 负价。
如SO2(S 2.5; O 3.5); CO2( C 2.5 O 3.5); CH4 (C 2.5 H 2.1)
总之,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某种特殊的结合 规律及赋存状态。
Geochemistry
College of geologic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二、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 1.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Geochemical Coherence of Element (1)定义: 在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 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 子结合的特性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第一节 元素基本性质
1869年,俄罗斯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周期表很好总结了元素基本性质变 化规律。
1、原子或离子半径变化规律(受核内质子数和电子层数影响) (1)同周期,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 (2)同主族,原子序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 (3)左上方至右下方原子和离子半径相似。 (4)镧系收缩。 (5)正电价越高,半径越小,负电价越高,半径越大。
一些元素彼此很少共生?
为什么在自然界多组份复杂的化学体系
Geochemistry
内,化合物(矿物)却按特定的比例构成?
College of geologic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第二章 自然界元素结合规律-12

第二章 自然界元素结合规律-12
2)与氧、硫结合的阳离子性质
电负性差值是制约元素亲和性的主要因素。 据金属离子与氧或硫的电负性差值可判断元素的亲氧、亲硫性。
第四周期元素的电负性与亲和性
K+ Ca2+ Sc3+ Ti3+ V3+ Cr3+ Mn2+ Zn2+ Fe2+ Co2+ Ni2+ Cu2+
相对电负性X* △X金属与氧 △X金属与硫
(4)自然稳定相都不是纯的化合物。
几乎每一种矿物都是一个成分复杂、元素含量与一定变化范围 的混合物系列。
(5)自然作用产物的类型重复出现
在地壳的物理条件下,相似的物质组成和类似的作用过程会使 自然作用产物的类型重复出现。如不同的岩石大类、矿床类型 分别由各具特征的矿物组合构成,表现为矿物之间有规律的共 生组合。 地球物理化学条件 元素丰度 元素化学和晶体化学性质
N P V Nb Ta Po
O S Cr Mo W U
F Cl Mn Tc Re Fe Ru Os Co Rh Ir Ni Pd Pt Cu Ag Au Zn Cd Hg Ga In Tl Ge Sn Pb As Sb Bi Se Te Po Br I At
Ac
亲 石 元 素
亲 铁 元 素
亲 铜 元 素
亲 气 元 素
三、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
2. 查瓦里茨基元素地球化学分类:
分类依据:以展开式元素周期表为基础,赋以原子和离子 半径以重要意义,并根据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的相似性将 元素分为12族: ①氢族-重要成矿介质,岩浆、沉积、变质、热液,水对元素迁移有意义; ②惰性气体族-一般不参加反应,富集在大气圈; ③造岩元素族: Li、Be、Na、Mg、Al、Si、K、Ca、Rb、 Sr、Cs和Ba-常量元素(ωB>0.1%),是构成岩石圈的主量 元素。微量元素分散产于硅酸盐及碳酸盐中,局部富集伟晶岩 以及沉积岩; ④岩浆射气元素族:B、C、N、O、F、P、S和Cl; ⑤铁组:Sc、Ti、V、Cr、Mn、Fe、Co和Ni-内生作用中与铁 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富集在超基性岩、基性岩及有关矿床中

6-元素的晶体化学性质与结合规律

6-元素的晶体化学性质与结合规律

b.共价键化合物配位数相同也是置换的重要条件。如 Si (四次配位)≠ C(三次配位)。
类质同象Isomorphism
(3)化合物中电中性原则 “电价补偿”:对于离子化合物来说,类质同象代换前 后,正负离子电荷保持平衡,否则将引起晶格的破坏。 这对于异价类质同象代换有重要意义。 ①数目不等置换:云母中3Mg2+ ⇔ 2Al3+ ②高、低电价配合置换中等电价质点 如磷灰石:∑Ce3++Na+→2Ca2+ ③离子成对置换 如斜长石: Si4+ + Na+⇔Al3+ + Ca2+; K-feldspar: Pb2++Al3+→K++Si4+ ④正负离子配位置换 如磷灰石: ∑Ce3++O2-→Ca2++F-
类质同象Isomorphism
②林伍德电负性法则 理论上,Zn2+(0.83Å)与Mg2+(0.78Å), Fe2+(0.83Å) 离子性质很相似, 按戈氏法则能进入铁镁硅酸盐晶格。 事实上,在硅酸盐熔体中往往晚期形成ZnSiO4 (硅锌 矿),Zn4[Si2O7] [OH]2 ·2H2O (异极矿)。 林伍德提出对戈氏法则的补充——电负性法则: 当阳离子离子键成分不同时,电负性小的离子形成离 子键成分较高(键强较高)的键,优先被结合进入矿物晶 格,电负性较大的离子则晚进入矿物晶格。
Mn 2+ 0.91埃 黑云母 晚期矿物
类质同象Isomorphism
2) 高价离子捕获,低价离子容许法则:两种离子半径相 似电价不同,高价离子优先进入早期结晶矿物,称为 “捕获”(capture),低价离子集中于晚期结晶矿物,称 为被“容许”(admiss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周期
四周期
三周期
(Cl,Br,I归入亲硫)
4. 亲硫元素
能与硫结合形成高度共价键的金属(半金属)元素 称为亲硫元素, 如Cu、Pb、Zn、Au、Ag、Cd、Hg等,主要为ⅠB、 ⅡB元素 ,部分ⅢA-ⅦA 元素(周期表右下部, 其中Br、 I、Cl是做为与硫类似的阴离子,可归入亲硫元素系列)。
5. 亲铁元素
第一章 元素、原子与化学键
2.原子和离子半径 原子(离子)最外壳层电子密度最大处的半径叫-
半径影响因素 化学键性、 离子的价态、 配位模型以及温压
通过x光衍射法,测得正负离子间距离(晶格常 数),再通过计算求得正负离子半径
镧系和锕系收缩。 镧系或锕系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加其半径总体逐步减小 (Eu和Yb例外)。 为什么镧系收缩?核电荷增加,增加了对外层电子 的吸引,而新增电子充填在外第三层f轨道上,对扩大 电子活动范围影响不大。 Eu和Yb例外原因是其f电子半 充满或全充满,对核电荷的屏蔽效应增加)。进而影响 到V、VI两周期的同簇(特别是副簇)元素的离子半径 相似或相等。如Zr-Hf,Nb-Ta等 。 为什么稀土以及Zr-Hf、Nb-Ta、铂簇、Ag-Au等常 分别紧密共生?
synthesized in Lab. 300,000
(2)元素成组分类形成自然分类组合。按阴离子,自然界 仅有oxide、sulfide、chloride、natural element、 arsenide ( 砷化物)、antimonide (锑化物) 、selenide (硒化物)。
氧化物-Oxides
为此,硫倾向形成共价键(或配价键的给予体),
氧倾向形成离子键(或部分共价键) 与硫形成高度共价键的元素,称亲硫元素(具亲硫性), 与氧形成高度离子键的元素,称亲氧元素(具亲氧性)。
这样,我们可以根据金属离子与氧、硫结合的电负 性差值来判断元素的亲氧性和亲硫性,这是因为:
(1)元素电负之间的差值可以判断化学健的性质: 离子健:X阳<<X阴 共价健:X阳~~ X阴 (2)上面讲到元素与氧、硫结合的健性又可以判断元 素的亲氧性和亲硫性。 (3)所以可以根据金属离子与氧、硫电负性的差值来 判断它们的亲氧性和亲硫性: △金属离子--O、S→亲氧、亲硫
电离能(I )很大程度上决定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一般地,电离能越低,元素金属性越强,越易失去 电子成为阳离子。 第一电离能在同一周期内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 径缩小而增大;在同一族内,由上到下,随原子序 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而降低。 电离能低的原子主要位于周期表左侧,具强碱性, 化学性质活泼。Li、Na、K、Rb、Cs 电离能相近的原子,其化学性质也相似,常紧密共 生,共同迁移或富集。K(102)-Rb(98), Zr(160)-Hf(161) 第二电离能大于第一电离能,第三电离能大于第二 电离能…
3.电离能: 指从原子电子层中移去电子所需要的能量。 电离能愈大,则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结合得愈牢固。 第一电离能: 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 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用 I1表示); 第二电离能: 从一价气态基态正离子中再失去一个电子所需消 耗的能量叫做第二电离能(用I2表示)。
赤铁矿
磁铁矿
刚玉
硫化物-Sulfides
方铅矿
Pyrite
黄铁矿
硬石膏
碳酸盐-Carbonates
Calcite
方解石
Dolomite 白云石
(3)与各种阴离子结合的阳离子也组成特征各 异的共生元素组合various paragenetic associations of
cations。
e.g. Cu、Pb、Zn → sulfide;
★横向(同一周期内):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纵向:同一主族内 自上而下由大变小,同一副族内,各元素电负性相似。 ★随元素金属性增强减小;非金属增强而增大。相对电负性2左右 (1.8-2.1)H、B、Si、As、Te、Po、At为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点。 ★元素间电负性相差越大,所形成化合物相对稳定
鲍林提出了判断化学键类型的电负性计算公 式和经验曲线。
元素在自然界以金属状态产出的一种倾向。
铁具有这种倾向,在自然界中,特别是O,S丰度低的
情况下,一些元素往往以自然金属状态存在,常常与铁 共生,称之为亲铁元素。
基本特征:不易与其他元素结合,因为它们的价电子
不易丢失(具有较高电离能)。
元素亲铁性的比较(第一电离能)
外电子 8 Li Na K Rb Cs
戴安娜提出了判断化学键类型的新准则。
6.化学键 离子键(电子交换) 共价键(电子共用) 金属键(价电子自由移动) 范德华键(分子间或惰性原 子间,存在弱的偶极或瞬时偶极) 氢键(也属分子间静电力, 含H的分子与其它极性 分子或负离子间)
氢键
离子键化合物——热和电的良导体、熔点高、硬度大、脆性 和可溶性强 共价键化合物——热的良导体(导电性差),比离子键化合物 的硬度大、脆性和溶解性小
氧和硫某些化学性质参数
I1(ev) (2S2P)氧 13.57 (3S3P)硫 10.42 Y1 Y2 Y1+2 X R0 R 2丰度 47% 0.047% -1.47 +7.29 +5.82 -2.08 +3.39 +1.32 3.5 0.66Å 1.32Å 2.5 1.04Å 1.74Å
硫 的 电 负 性 小 于 氧 ( Xs<Xo ) , 而 硫 的 原 子 半 径 大 于 氧 (Rso>Roo)。这样,硫对外电子联系较弱,导致硫受极化程度要比 氧大得多。
2.自然过程产物的特征Products (1)自然稳定相(矿物)及各种流体相的总数有限
The stable minerals and fluids is limited in number.
Natural Minerals: Mineral compounds: Mineral groups: about3000 7 < 200

晶体场理论在解释过渡族元素结合规律上
的应用
第一节 自然体系及自然作用产物 Natural System & Natural Products
1.地球化学体系的特点Geochemical System (1) T、P等条件的变化与实验条件相比相对有限 Crust & Upper Mantle : T: -80~5000℃ P: 0.0n~1010Pa(10万大气压) Laboratory: T: 10-5 K ~5ⅹ104 ℃ P:Vacuum ~ 1011Pa (2) 多组分复杂体系——元素92种,同位素354种 (3) 开放体系。 (4) 自发进行的不可逆过程。
二.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1.定义:在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 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称为元素 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元素的亲和性是表明其具有相对优先结合的能力。 它是控制元素在自然界相互结合的 3 个主要规律中 的最基本规律。
2.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分类:
根据地球中阴离子中氧丰度最高,其次是硫(主要形成 氧的化合物和硫化物);而能以自然金属形式存在的丰 度最高的元素是铁,因此,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主要 分为以下三类: ①亲氧性(亲石)元素; ②亲硫性(亲铜)元素; ③亲铁元素。
碳酸钙在盐酸中分解反应:CaCO3+2HCl→Ca2++2Cl+H2O+CO2
实验室以CO2不能逃逸方式进行,平衡时过量CO2和HCl共存。
自然界CO2逃逸,反应不能达到平衡,形成夕卡岩 3CaCO3+Al2O3+3SiO2 = Ca3Al2Si3O12(钙铝榴石) +CO2↑ CaCO3+MgCO3+2SiO2 = CaMgSi2O6(透辉石) + 2CO2↑ 大理岩 花岗岩 夕卡岩
Fe
NaCl
金刚石
自然金
高分子化合物
氢键类似于范德华力,是分子 内电荷非对称分布引起的。
7. 离子极化
极化:当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相互接近形成物质时 ,离子间 除存在库仑引力外 , 还能在相反电荷的作用下使原子核 外的电子运动发生变形 , 这种离子使异号离子电子运动 发生变形的作用叫做离子极化作用。异号离子本身电子 运动发生变形的性质叫做离子的变形性(即可极化性)。
K、Na、Ca、Mg → silicate/oxide
Nb、Ta、Zr、Hf、REE → silicate Au、Ag、PGE → natural element /intermetallic compound
(4)自然稳定相都不是纯的化合物。几乎每一种矿物都是 一个成分复杂、元素含量与一定变化范围的混合无系列 。
高压变质

区域变质
岩浆作用
成岩
接触变质 火山作用 浅
风化和沉积 地壳中风化、成岩、变质和岩浆作用的近似温度压力区间 右侧纵坐标表示近似深度,根据(压力=密度×重力加速度×深度)方 程计算获得。岩石平均密度取3.0g/cm-3(Krauskopf and Bird,1995)
3)开放体系
体系与环境有充分物质和能量交换,不断改变作用性质和条件
(5)在地壳的物理条件下,相似的物质组成和类似的作用 过程会使自然作用产物的类型重复出现。不同岩石大类 和不同矿床类型分别由各具特征的矿物组合构成,矿物 间按一定环境形成有规律共生组合。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普通矿物
火成岩的分类
流纹岩 英安岩 安山岩 玄武岩 花岗岩 花岗闪长岩 辉长岩 富钙 橄榄岩
6.元素亲和性的热力学分析 元素地球化学亲合性规律服从体系总能量最低法 则。化学反应:AX+BYBX+AY,反应式左,右 两方哪个组合的出现取决于能量最低的一方。
SnS+FeOSnO+FeS 反应△GoR值可以通过产物Gof乘以其摩尔系数的 求和减去反应物Gof乘以其摩尔系数的求和得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