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解剖ppt课件
合集下载
《肝脏病理学课件》

肝脏的血液来自肝动脉和门静脉, 经过严格的过滤和调整,才能进入 肝静脉流出体外。
肝脏对体内外环境变化反应 迅速
肝脏可以根据身体的需要及时调整 代谢过程,甚至可以促进或抑制某 些生长因子的合成。
肝脏解剖学和组织学
肝脏的叶片结构
肝脏由六个叶片组成,每个叶 片分为许多小叶,每个小叶有 中央静脉、门脉与肝细胞组成 三角形。
肝细胞的结构组成
肝细胞具有复杂的细胞器和细 胞骨架,其中包括内质网、高 尔基体、线粒体等。
肝脏的血管系统
肝血管的分支复杂,包括肝动 脉、门静脉、肝中静脉等,它 们起到输送氧气、营养物质、 代谢产物和激素等作用。
肝炎病毒的分类和传播途径
1
肝炎病毒的分类
按照病因学分类,肝炎病毒可以分为甲、乙、
传播途径
肝硬化的机制
1. 肝细胞代偿性增生和小板细胞激活促进了胶原 沉积和结构改变。
2. 肝脏微环境的改变、纤维化区域的扩散和炎症 反应是肝硬化的复杂机制。
肝癌的发病机制和分期分类
1
发病机制
乙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是肝癌的
分类
2
主要危险因素。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基因、 多环境、多时期的动态过程。
分期分类采用TNM分期方法,根据是否有转
肝酶学检查是诊断肝细胞损 伤的主要方法,包括ALT、 AST、ALP、GGT等指标。
针对肝细胞损伤的不同机制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抗 氧化剂、肝细胞保护剂、免 疫调节药物等。
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机制
纤维化的机制
• 肝细胞损伤、胶原沉积和成纤维细胞激活是肝 脏纤维化的重要机制。
• CD4+T细胞、TGF-β、PDGF等多种因子参与了纤 维化的调控。
移和转移范围、肿瘤大小和肝功能折算等指
肝脏对体内外环境变化反应 迅速
肝脏可以根据身体的需要及时调整 代谢过程,甚至可以促进或抑制某 些生长因子的合成。
肝脏解剖学和组织学
肝脏的叶片结构
肝脏由六个叶片组成,每个叶 片分为许多小叶,每个小叶有 中央静脉、门脉与肝细胞组成 三角形。
肝细胞的结构组成
肝细胞具有复杂的细胞器和细 胞骨架,其中包括内质网、高 尔基体、线粒体等。
肝脏的血管系统
肝血管的分支复杂,包括肝动 脉、门静脉、肝中静脉等,它 们起到输送氧气、营养物质、 代谢产物和激素等作用。
肝炎病毒的分类和传播途径
1
肝炎病毒的分类
按照病因学分类,肝炎病毒可以分为甲、乙、
传播途径
肝硬化的机制
1. 肝细胞代偿性增生和小板细胞激活促进了胶原 沉积和结构改变。
2. 肝脏微环境的改变、纤维化区域的扩散和炎症 反应是肝硬化的复杂机制。
肝癌的发病机制和分期分类
1
发病机制
乙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是肝癌的
分类
2
主要危险因素。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基因、 多环境、多时期的动态过程。
分期分类采用TNM分期方法,根据是否有转
肝酶学检查是诊断肝细胞损 伤的主要方法,包括ALT、 AST、ALP、GGT等指标。
针对肝细胞损伤的不同机制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抗 氧化剂、肝细胞保护剂、免 疫调节药物等。
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机制
纤维化的机制
• 肝细胞损伤、胶原沉积和成纤维细胞激活是肝 脏纤维化的重要机制。
• CD4+T细胞、TGF-β、PDGF等多种因子参与了纤 维化的调控。
移和转移范围、肿瘤大小和肝功能折算等指
肝脏的影像学解剖及CT诊断PPT课件

重度:肝脏密度显著降低甚至呈负 值,肝/脾CT比值≤0.5, CT值<20Hu 。
脂肪肝
弥漫性脂肪肝:广泛、均匀一致的密度 减低。
局限性脂肪肝:境界不鲜明的低密度区, 如地图状,少数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 区。
脂肪肝
肝岛 :在弥漫脂肪肝低密度影中,正常 未脂肪化肝组织。 CT表现为岛状高密度影,CT平扫、增强 扫描均为高密度影,内有正常血管通过 呈片状 ,无占位效应。
内或腹腔内出血,此时,死亡率可高达 80%。
肝血管瘤
CT表现: 平扫:界限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 影,CT值±30HU。偶可见到钙化。 平扫无明显特异性 增强扫描:两快一慢 注射造影剂的速度要快; 开始扫描要快; 延迟扫描要长。
肝血管瘤(增强扫描)
动脉期 :边缘开始出现棉絮状或颗粒状 强化,同大血管的密度相近。
肝肿瘤 良性肿瘤:
肝血管瘤 局灶结节样增生 肝腺瘤 恶性肿瘤:
肝癌 肝转移瘤 肝肿瘤样病变
肝囊肿 肝脓肿
肝血管瘤
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好发于幼儿,常多 发、瘤体小,一般在2CM以下;
海绵状血管瘤:常单发,直径多在3CM 以上。为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肝血管瘤
病理:
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发,也可多发。 大小各异,小者为数毫米,大者可达10cm以
弥漫性脂肪肝
肝实质CT值约为20HU
弥漫性脂肪肝
肝岛
肝硬化
定义:肝硬化是以肝细胞变性,坏 死,纤维组织增生以及假小叶和再 生结节形成,导致肝脏结构紊乱为 特征的病理过程。
分为门静脉性肝硬化;坏死后性 (肝细胞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 化
肝硬化(按病理形态区分)
肝动脉期 强化类型
脂肪肝
弥漫性脂肪肝:广泛、均匀一致的密度 减低。
局限性脂肪肝:境界不鲜明的低密度区, 如地图状,少数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 区。
脂肪肝
肝岛 :在弥漫脂肪肝低密度影中,正常 未脂肪化肝组织。 CT表现为岛状高密度影,CT平扫、增强 扫描均为高密度影,内有正常血管通过 呈片状 ,无占位效应。
内或腹腔内出血,此时,死亡率可高达 80%。
肝血管瘤
CT表现: 平扫:界限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 影,CT值±30HU。偶可见到钙化。 平扫无明显特异性 增强扫描:两快一慢 注射造影剂的速度要快; 开始扫描要快; 延迟扫描要长。
肝血管瘤(增强扫描)
动脉期 :边缘开始出现棉絮状或颗粒状 强化,同大血管的密度相近。
肝肿瘤 良性肿瘤:
肝血管瘤 局灶结节样增生 肝腺瘤 恶性肿瘤:
肝癌 肝转移瘤 肝肿瘤样病变
肝囊肿 肝脓肿
肝血管瘤
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好发于幼儿,常多 发、瘤体小,一般在2CM以下;
海绵状血管瘤:常单发,直径多在3CM 以上。为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肝血管瘤
病理:
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发,也可多发。 大小各异,小者为数毫米,大者可达10cm以
弥漫性脂肪肝
肝实质CT值约为20HU
弥漫性脂肪肝
肝岛
肝硬化
定义:肝硬化是以肝细胞变性,坏 死,纤维组织增生以及假小叶和再 生结节形成,导致肝脏结构紊乱为 特征的病理过程。
分为门静脉性肝硬化;坏死后性 (肝细胞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 化
肝硬化(按病理形态区分)
肝动脉期 强化类型
肝脏超声诊断课件

(3)囊肿两侧可见侧壁声影,囊 肿后壁及后方组织回声增强。
精品
3.肝脏外形: 囊肿较小且位于肝中央部位时,
肝形态、大小无明显变化; 大的囊肿或近肝边缘处的囊肿可
使肝脏形态不规则,局部膨隆, 体积增大;
精品
4.深而大的囊肿可使周围血管及 胆管呈弧形受压移位,相邻器官 可见推压征象。
精品
--------cyst
及强回声。
精品
(4)弥漫型肝癌 ①肝实质可见弥漫分布的粗大斑
片状强回声,分布不均,难以分 辨出明确的肿块; ②肝脏增大,形态失常,边缘凹 凸不平;
精品
③肝深部组织回声明显衰减,肝 内血管回声减少,肝静脉变细、 扭曲;
④肝门静脉内可见癌栓的实性回 声光团及肝门静脉周围的海绵样 变。
精品
2.间接征象: (l)肝脏大小及形态的改变 较小的肿瘤肝脏形态大小无明显改
精品
当脓液粘稠并含有脱落坏死组织 时,常呈不规则的低回声及片状、 条索状强回声,类似实质性肿块。
肿脓壁较厚,回声强,内壁常不 规则。
精品
(3)病程后期(脓肿吸收期): 脓肿体积缩小,液性暗区内出现
斑片状或条索样强回声,脓肿壁 进一步增厚。
精品
4.脓肿后方回声增强,由于脓肿 内的变性、液化、坏死,其后方 回声增强;
3.肝脓肿图像的演变及分期: (l)病程初期(炎症期) 病变区因水肿呈不均匀的低至中等
回声光团,与周围正常肝组织之间 有不规则的低回声带,界限模糊;
精品
(2)病程中期(脓肿形成期): 随着病程的进展,病变区开始坏
死、液化,声像图可见病变区呈 蜂窝结构,其内可见无回声暗区, 暗区内有稀疏光点。
性受累,肝脏的正常均匀回声受 到破坏,呈现为广泛的边界不清 的异常回声区。
精品
3.肝脏外形: 囊肿较小且位于肝中央部位时,
肝形态、大小无明显变化; 大的囊肿或近肝边缘处的囊肿可
使肝脏形态不规则,局部膨隆, 体积增大;
精品
4.深而大的囊肿可使周围血管及 胆管呈弧形受压移位,相邻器官 可见推压征象。
精品
--------cyst
及强回声。
精品
(4)弥漫型肝癌 ①肝实质可见弥漫分布的粗大斑
片状强回声,分布不均,难以分 辨出明确的肿块; ②肝脏增大,形态失常,边缘凹 凸不平;
精品
③肝深部组织回声明显衰减,肝 内血管回声减少,肝静脉变细、 扭曲;
④肝门静脉内可见癌栓的实性回 声光团及肝门静脉周围的海绵样 变。
精品
2.间接征象: (l)肝脏大小及形态的改变 较小的肿瘤肝脏形态大小无明显改
精品
当脓液粘稠并含有脱落坏死组织 时,常呈不规则的低回声及片状、 条索状强回声,类似实质性肿块。
肿脓壁较厚,回声强,内壁常不 规则。
精品
(3)病程后期(脓肿吸收期): 脓肿体积缩小,液性暗区内出现
斑片状或条索样强回声,脓肿壁 进一步增厚。
精品
4.脓肿后方回声增强,由于脓肿 内的变性、液化、坏死,其后方 回声增强;
3.肝脓肿图像的演变及分期: (l)病程初期(炎症期) 病变区因水肿呈不均匀的低至中等
回声光团,与周围正常肝组织之间 有不规则的低回声带,界限模糊;
精品
(2)病程中期(脓肿形成期): 随着病程的进展,病变区开始坏
死、液化,声像图可见病变区呈 蜂窝结构,其内可见无回声暗区, 暗区内有稀疏光点。
性受累,肝脏的正常均匀回声受 到破坏,呈现为广泛的边界不清 的异常回声区。
肝胆脾胰解剖ppt课件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 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 区域呈胆囊三角(calot 三角),是胆囊手术 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 志,因胆囊动脉一般 在此三角内通过(约 61.7%),经胆囊颈左 缘至胆囊。
门静脉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门静 脉还与腔静脉间存在侧枝吻合,正常情况下,这 些吻合枝是不开放的。由于上述血管间的联系, 当肝脏某些病理因素(如肝硬化)导致门静脉循 环障碍时,血流受阻,可引起脾脏淤血肿大。当 侧枝循环开放,如致食管静脉淤血曲张,甚至破 裂出血;如通过直肠静脉丛形成门静脉和下腔静 脉吻合,可致此处静脉丛破裂导致便血;如通过 脐周静脉丛形成门静脉和上、下腔静脉吻合,门 静脉高压时,可出现脐周静脉怒张。
胆囊分底、体、颈3部,胆囊底是盲端,圆 顿而略膨大,其指向前下方,多露出于肝 下缘,并与腹前壁相接触。体表投影位置 在右腹直肌外侧缘与右侧肋弓(第9肋软骨) 相交处。胆囊体与低无明显分界。胆囊体 相后逐渐变细为胆囊颈。胆囊颈细而弯曲, 然后急转向后下方与胆囊管相续。
胆囊管长约3-4cm,直 径约0.3cm,近胆囊颈 一段粘膜形成螺旋状 皱襞,故胆结石常嵌 顿于此。
肝分左右叶及尾状叶(段Ⅰ);左半叶分 左外叶、左内叶(段Ⅳ),左外叶分左外 上叶(段Ⅱ)、左外下叶(段Ⅲ);右半 叶分右前叶、右后叶,右前叶分右前下段 (段Ⅴ)、右前上段(段Ⅷ),右后叶分 右后下叶(段Ⅵ)、右后上叶(段Ⅶ)。
在肝的叶间和段间存在缺少Glisson系统分布的 裂隙,称为肝裂,是肝叶之间、肝段之间的分 界线。 正中裂:内有肝中静脉走行,分肝为左、右半 肝,直接分开相邻的左内叶与右前叶。 背裂:位于尾状叶前方,将尾状叶与左内叶和 右前叶分开 。 左叶间裂:又称脐裂,内有左叶间静脉和肝门 静脉左支矢状部走行,分开左内叶和左外叶。
外科学(肝疾病) ppt课件

1. 阿米巴性肝脓肿:表41-1 2. 右膈下脓肿:腹腔感染史、寒热低、 膈下液气面 3. 肝 癌 : 病 程 慢 、 肿 块 硬 、 热 度 低 、 AFP(+)、Bus、CT 4. 胆道感染:右上腹绞痛、黄疸、Bus 1. 全身支持治疗 2. 抗生素治疗:主要治疗方法,剂量大、 药敏实验 3. 经皮肝穿刺脓肿置引流管:单个大脓肿 4. 手术-切开引流:适应-大脓肿,可 能穿破或已穿破,方法-经腹腔切开、 经腹膜外切开,不适应-多发性小脓肿
②症状:毒血症表现-寒战、 高热,肝区疼痛 - 右肩牵涉痛, 消化道症状 ③体征: T39-40 ℃、肝区扣击 痛、肿大-压痛 + 触痛 + 腹肌 紧张 ④辅助检查: WBC 升高, X 线 片-膈肌抬高、胸腔积液, Bus-确诊,CT-确诊
第四十一章 肝疾病
第二节 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 **鉴别诊断:
第四十一章 肝疾病
第四节 肝肿瘤-原发性肝癌
***诊断:
早期体检,有症状多为中晚期 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① AFP≥400g,阳性率70%,排除 妊娠、肝病、生殖胚胎肿瘤 ② 肝功能受损:γ-GT ③ Bus:直径>2cm ④ CT:直径>1cm ⑤ 动脉造影、MRI、放射核素、 X 线检查、肝穿刺活检
病因: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 ** 病理: 结节、巨块、弥漫型,
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型
***临床表现:非特异性
1. 肝区疼痛:首发症状、持续 性钝痛、胀痛,牵涉右肩 2. 全身和消化道症状:乏力、 消瘦、纳差、黄疸、腹水 3. 肝肿大:中晚期,质硬结节 4. 转移症状:相应部位 5. 并发症:昏迷、上消化道出 血、破生理概要
第四十一章 肝疾病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分 叶 法
②症状:毒血症表现-寒战、 高热,肝区疼痛 - 右肩牵涉痛, 消化道症状 ③体征: T39-40 ℃、肝区扣击 痛、肿大-压痛 + 触痛 + 腹肌 紧张 ④辅助检查: WBC 升高, X 线 片-膈肌抬高、胸腔积液, Bus-确诊,CT-确诊
第四十一章 肝疾病
第二节 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 **鉴别诊断:
第四十一章 肝疾病
第四节 肝肿瘤-原发性肝癌
***诊断:
早期体检,有症状多为中晚期 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① AFP≥400g,阳性率70%,排除 妊娠、肝病、生殖胚胎肿瘤 ② 肝功能受损:γ-GT ③ Bus:直径>2cm ④ CT:直径>1cm ⑤ 动脉造影、MRI、放射核素、 X 线检查、肝穿刺活检
病因: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 ** 病理: 结节、巨块、弥漫型,
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型
***临床表现:非特异性
1. 肝区疼痛:首发症状、持续 性钝痛、胀痛,牵涉右肩 2. 全身和消化道症状:乏力、 消瘦、纳差、黄疸、腹水 3. 肝肿大:中晚期,质硬结节 4. 转移症状:相应部位 5. 并发症:昏迷、上消化道出 血、破生理概要
第四十一章 肝疾病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分 叶 法
肝脏的基本解剖及生理ppt课件

脏面),前后左右4缘
• 膈面上有矢状位的镰状韧带
肝小叶——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肝脏表面覆有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被膜 表面大部人有浆膜覆盖。被膜深入肝内形成网状支架, 将肝这质分隔为许多具有相似形态和相同功能的基本 单位,称为肝小叶。 成人肝脏约由50万-100万个肝小叶组成。肝 小叶是肝脏的基本结构单位,为多边棱柱体,约 1mm×2mm大小,其中有一条中央静脉通过,单排的肝 细胞即肝板(在横断面上称肝细胞素),肝细胞以中 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肝细胞索。
终末微动脉
肝血窦的血液从小叶周围流向小叶中央
小叶中央静脉
小叶下静脉(单独走行于小叶间) 很快汇入下腔静脉 汇集成肝静脉从肝后面出肝
肝脏的血液循环
胆道的组成---肝内微观胆道系统
胆道的组成---肝内胆管
肝脏的管道系统
肝脏的分段
Couinaud 肝段划分法 :Couinaud根据肝门静脉梢系的分布和 肝门静脉的走行,分肝两半,4叶和8段,并将此8段自尾叶始用 S1-S8 顺时针命名。 S1 尾叶 S3 左外下段 S5 右前下段 S7 右后上段 S2左外上段 S4 左内叶 S6 右后下段 S8 右前上段
除了上述作用外,肝脏还能将氨基酸合成脂 肪和葡萄糖,维持体内蛋白质的动态平衡。
2、糖代谢
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热能的主 要来源。肝脏是维持恒定血糖的主要器官。人类 吸取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谷类中淀粉,淀粉 在消化道内分解为葡萄糖,被吸收后首先进入肝 脏。肝脏能迅速将葡萄糖合成糖原贮存起来,使 血糖浓度降到正常。反之,当空腹运动血糖浓度 下降时,肝脏便发挥调节作用,又将已贮存的肝 糖原迅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以供机体利 用。、 此外,肝脏能将已吸收的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 转化为肝糖原。如果糖的供应不足,肝糖原贮备 减少时,肝脏可以通过糖原异生作用,使一些非 糖物质,如蛋白质、脂肪、乳酸、丙酮酸等转变 为糖原。
肝脏超声诊断ppt课件

扩大、融合
1
肝
脓
2
肿
1.肝脓肿腔内为无回声,脓肿壁为高回声,厚薄不等,不光滑; 侧壁一般显示清晰,无回声失落现象。
2.脓肿后方回声增强。
炎性坏死期 ① 肝实质内不均匀增强回声 ② 边界不清
液化期 ① 肝实质内团块衍变成厚壁液性暗区 ② 暗区内少许亮点随体位旋动
液化区进一步增大
.
癌 声像图表现可分为:
直接征象;间接征象
直接征象:肿瘤本身所形成的异常回声
(1)高回声型 59.2%
(2)低回声型 13.1%
(3)等回声型 2.2 %
(4)混合回声型 10.7 %
(5)弥漫型
14.8 %
高回声型:
回声稍高 于正常肝组织 的亮度
原
发
性
1
肝
2
癌
1.原发性肝癌病灶,边界清,内可见多个结节样病 灶, 即“结中结”特征
.
78
继发性肝癌的征象
(1)高回声型 48.5% (2)低回声型 46.0% (3)无回声型 1.0 % (4)混合回声型 3.5 % (5)强回声型 1.0%
多为乳癌、肺癌转移
低回声或无回声型多为淋巴肉瘤或其它肿瘤转移
这是一个位于肝左外侧叶 近肝表面的实性占位,其表 面可见约1.7cm断口,向上 伸延不规则液性暗区,其内 透声不良。 此患者数天前有 突然疼痛病史
四、肝囊肿
声像图表现
1、肝实质内出现无回声区,边界清晰 形如圆形或椭圆形
2、囊壁光滑,边缘清晰,囊壁后方有 增强的回声效应
典型超声图像特征
囊壁
回声增强
侧壁声影
.
92
肝囊肿的其它超声图像表现
1
肝门静脉系PPT课件

第51页/共90页
傅 彪
2021/6/14
2004年9月初传出患肝癌消息,经过西医移植化疗无效,2005 年8月30日去世,只有42岁,
第52页/共90页
2021/6/14
第53页/共90页
肝肾综合征
肝硬化肝肾综合征诊断标准 • 肝硬化腹水 • 血肌酐>1.5mg/dl (133 µmol/L). • 无休克 • 无低血容量,定义为至少停用2天利尿剂(假如使用利尿剂)并且白蛋白1g/kg/天直到最大100g/天扩容
静脉上可听到静脉杂音。
2021/6/14
第35页/共90页
第36页/共90页
2021/6/14
2021/6/14
第37页/共90页
2021/6/14
第38页/共90页
2021/6/14
第39页/共90页
2021/6/14
第40页/共90页
2021/6/14
第41页/共90页
2021/6/14
2021/6/14
肝脏的血液循环
肝动脉 门静脉
胆小管
小叶间A 小叶间V
肝血窦 中央静脉
小叶下静脉
肝静脉
第3页/共90页
下腔静脉
2021/6/14
肝脏血液循环 门静脉
两端都是毛细血管
起始端——毛细血管 终末端——肝血窦
无静脉瓣
P
• 两端都是毛细血管 • (终末端——肝血窦) • 起始段——毛细血管)
2021/6/14
交通途径(2)
直肠静脉丛
肝门静脉 脾静脉
下腔静脉 髂总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髂内静脉
直肠上静脉
肛静脉 直肠下静脉
直肠 静脉丛
肝脏疾病课件ppt课件

巨大的再生能力
正常肝脏可行肝三叶切除。在临床实践 中,肝切除时阻断肝血流一般不超过20-30 分钟,最好限制在10分钟之内。肝脏对缺氧 非常敏感。缺氧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
第三节 肝脓肿
Liver abscess
常见的肝脓肿有:
大肠肝菌
➢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多见) 金黄色葡萄球菌
➢ 阿米巴性肝脓肿
方法: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行套管针穿刺置 管闭式引流术
2、切开引流
适应症: (1)经抗阿米巴治疗及穿刺吸脓,脓肿未见缩小,高 热不退者 (2)脓肿伴细菌感染,经综合治疗不能控制者 (3)脓肿已破入胸腹腔或邻近器官 (4)脓肿位于左外叶,有破入心包危险者
第四节 肝良性肿瘤
肝血管瘤 肝腺瘤
肝血管瘤治疗
2、手术治疗
(1)脓肿切开引流术
适应症:
① 较大脓肿,有穿破危险,或已穿破胸腔 或腹腔 ② 胆源性肝脓肿 ③ 位于左外叶肝脓肿穿刺易污染腹腔 ④ 慢性脓肿
手术途径:
• 经腹腔切开引流:注意妥善隔离保护腹 腔和周围脏器,避免脓液污染,安置多 孔橡胶管引流
• 经腹膜外切开引流:适用于肝右叶后侧 脓肿。腹膜外用手指钝性分离至脓腔, 行切开引流
体检:
1. 肝肿大 中晚期最常见体征 2. 黄疸 多见于弥漫型或胆管 细胞癌 3. 腹水 呈草黄色或血性
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癌出现典型症状诊断不困难,但多 失去治疗机会,或疗效不佳。
文献报道肝癌术后1、3、5年生存率
≤5cm分别为89.9%,85%,79.8% >5cm则为62.5%,42.6%,27.5%。
➢ Ⅰ或Ⅷ段的大肝癌或巨大肝癌 ➢ 肝门部有淋巴结转移者,连同淋巴结清扫;难以清扫
者,术后行放疗 ➢ 周围脏器受侵犯,连同受侵脏器一并切除。远处脏器
正常CT解剖PPT课件全

110
肾:腹膜后间隙(另述),肾周围有大量脂
肪组织。
肾上下径:10~12cm
肾横径:5~6cm(肾门平面)
肾实质厚度:1.5cm
CT:
肾上下极呈椭圆形,肾门平面呈镰刀状。
左肾上极脾侧--驼峰样隆起,
肾盂:大小各异,位于肾动、静脉的后
方,与输尿管相连。
111
肾上极 平面
肾盂平面
肾下极平面
112
95
注意:
◆勿将胰体尾背侧走行的脾静脉与胰腺 之间的一条低密度影(脂肪)误为扩 张的胰管。
◆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前壁发出, 又称“苹果柄”,其前方为胰体
◆十二指肠水平段位于肠系膜上动脉、 静脉 后 方,而胰头位于该血管的外侧方
◆老年人胰腺萎缩
96
◆脾静脉:识别胰腺的重要标志, 其前方为胰腺体、尾部;
101
增强:动脉期--明 显强化,呈高密度 不均匀, 40秒后CT值升至最 高值,之后缓慢下 降,密度逐渐均匀。
102
脾:个体差异较大,
长12cm,宽7cm,厚3~4cm。
CT横断面:以1根肋骨或肋间隙作为1 个肋单元,在一个层面上脾的长度以5 个肋单元作为正常标准,
大于5个肋单元者
可考虑为脾大。
均匀或欠均匀,
CT值低于肝,
与血管、脾相近
90
胰头:位低,圆形,在十二指肠降部 内侧、腔静脉前方。 向下延伸为钩突, 其外侧为十二指 肠。
胰颈: 后方--门静脉, 左后方—肠系膜上动脉。
91
胰头 钩突
92
胰体:位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前方, 脾静脉紧贴后缘
(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成门静脉) 胰尾:位高,指向脾门,空肠曲位于附近
10、右肺动脉平面
肾:腹膜后间隙(另述),肾周围有大量脂
肪组织。
肾上下径:10~12cm
肾横径:5~6cm(肾门平面)
肾实质厚度:1.5cm
CT:
肾上下极呈椭圆形,肾门平面呈镰刀状。
左肾上极脾侧--驼峰样隆起,
肾盂:大小各异,位于肾动、静脉的后
方,与输尿管相连。
111
肾上极 平面
肾盂平面
肾下极平面
112
95
注意:
◆勿将胰体尾背侧走行的脾静脉与胰腺 之间的一条低密度影(脂肪)误为扩 张的胰管。
◆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前壁发出, 又称“苹果柄”,其前方为胰体
◆十二指肠水平段位于肠系膜上动脉、 静脉 后 方,而胰头位于该血管的外侧方
◆老年人胰腺萎缩
96
◆脾静脉:识别胰腺的重要标志, 其前方为胰腺体、尾部;
101
增强:动脉期--明 显强化,呈高密度 不均匀, 40秒后CT值升至最 高值,之后缓慢下 降,密度逐渐均匀。
102
脾:个体差异较大,
长12cm,宽7cm,厚3~4cm。
CT横断面:以1根肋骨或肋间隙作为1 个肋单元,在一个层面上脾的长度以5 个肋单元作为正常标准,
大于5个肋单元者
可考虑为脾大。
均匀或欠均匀,
CT值低于肝,
与血管、脾相近
90
胰头:位低,圆形,在十二指肠降部 内侧、腔静脉前方。 向下延伸为钩突, 其外侧为十二指 肠。
胰颈: 后方--门静脉, 左后方—肠系膜上动脉。
91
胰头 钩突
92
胰体:位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前方, 脾静脉紧贴后缘
(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成门静脉) 胰尾:位高,指向脾门,空肠曲位于附近
10、右肺动脉平面
肝脏的CT影像诊断最全版PPT课件

• 肝内外血管显示清楚。
第12页/共156页
CT平扫 2时48分07秒
第13页/共156页
CT 增强扫描 2时50分27秒
肝动脉期扫描:注药后20—30秒
第14页/共156页
CT 增强扫描 2时51分16秒
静脉期扫描:注药后60秒
第15页/共156页
CT 增强扫描 2时54分56秒
肝实质期扫描
第24页/共156页
• 腹胀
肝硬化-临床
• 消化不良
• 消瘦
• 乏力
• 贫血
• 黄疸
• 低热
• 腹壁静脉怒张
• 肝大
• 脾大
第25页/共156页
肝硬化-CT表现
• 早期肝硬化患者CT表现可为正常或增大。 • 中晚期表现为: • ①肝缩小,全肝萎缩; • ②肝轮廓呈结节状凹凸不平; • ③肝叶比例失常,常是尾叶与左叶较大而右叶较小; • ④肝门及肝裂增宽; • ⑤脾增大; • ⑥可伴有腹水。
❖ 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 脓肿多为单房,少数为多房
第57页/共156页
❖ 临床分期: ❖急性期:局部肝组织充血、水肿、大量白细胞
浸润,细胞液化、坏死,形成脓腔。肉芽组织 增生形成脓肿壁。 ❖病变进展:脓肿不断扩大,穿破,形成膈下 脓肿、脓胸、肺脓肿等。
第58页/共156页
CT表现: • 1.平扫 • (1)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稍高于水,CT值20-40HU,少数可
原因:吞食绦虫卵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酶作用, 蚴虫脱壳而出,穿入肠壁小静脉,随门静脉到达 肝脏寄生,发育成棘球蚴囊。
第16页/共156页
肝脏异常CT表现
肝脏异常CT表现
• 大小改变 • 形态改变 • 边缘改变 • 密度改变 • 占位性病变 • 肝血管的改变
第12页/共156页
CT平扫 2时48分07秒
第13页/共156页
CT 增强扫描 2时50分27秒
肝动脉期扫描:注药后20—30秒
第14页/共156页
CT 增强扫描 2时51分16秒
静脉期扫描:注药后60秒
第15页/共156页
CT 增强扫描 2时54分56秒
肝实质期扫描
第24页/共156页
• 腹胀
肝硬化-临床
• 消化不良
• 消瘦
• 乏力
• 贫血
• 黄疸
• 低热
• 腹壁静脉怒张
• 肝大
• 脾大
第25页/共156页
肝硬化-CT表现
• 早期肝硬化患者CT表现可为正常或增大。 • 中晚期表现为: • ①肝缩小,全肝萎缩; • ②肝轮廓呈结节状凹凸不平; • ③肝叶比例失常,常是尾叶与左叶较大而右叶较小; • ④肝门及肝裂增宽; • ⑤脾增大; • ⑥可伴有腹水。
❖ 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 脓肿多为单房,少数为多房
第57页/共156页
❖ 临床分期: ❖急性期:局部肝组织充血、水肿、大量白细胞
浸润,细胞液化、坏死,形成脓腔。肉芽组织 增生形成脓肿壁。 ❖病变进展:脓肿不断扩大,穿破,形成膈下 脓肿、脓胸、肺脓肿等。
第58页/共156页
CT表现: • 1.平扫 • (1)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稍高于水,CT值20-40HU,少数可
原因:吞食绦虫卵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酶作用, 蚴虫脱壳而出,穿入肠壁小静脉,随门静脉到达 肝脏寄生,发育成棘球蚴囊。
第16页/共156页
肝脏异常CT表现
肝脏异常CT表现
• 大小改变 • 形态改变 • 边缘改变 • 密度改变 • 占位性病变 • 肝血管的改变
肝脏超声ppt课件

典型声像图表现: 肝脏体积增大,为左、右肝叶普遍性肿大,形态饱满
,边缘钝。肝静脉内径明显增宽,并可见到肝静脉搏动 ,下腔静脉内径明显扩张。在吸气时,其内径较少改变 ,肝实质回声可无改变或回声略增粗,分布均匀。 鉴别诊断:
淤血性肝病需与肝炎伴肝脏肿大及下腔静脉阻塞综合 征鉴别。
75
淤血肝,肝静脉扩张
8
肝-胆矢状切面
9
3、经下腔V矢状切面图 在右正中旁2cm处矢状切,显示下腔V、肝、
肾、胰头等结构。 此断面的最大特点是肝脏后面见到纵贯全腹的
长带状无回声结构,即下腔V,肝下缘尖锐, 其脏面浅部与胃窦、深部与胰头相邻或相近。
10
经下腔V矢状切面
11
4、经腹主A矢状切面图 在腹正中线或左正中旁1cm处矢状切,显示
左肝、胃、胰体等结构。此断面显示腹主A 的粗管状结构,显示左肝外侧叶的矢状断 面。
12
经腹主动脉矢状切面
探头置于剑突下, 沿着腹主动脉长轴 纵切,显示肝左外 叶(LL)和其后方 无回声腹主动脉 (AA)
13
肝脏基本横断面
14
1、高位肝脏横断面 此断面以放射状排列的肝静脉为特征,肝
左、肝中、肝右静脉向下腔V集中汇流。
2.肝内回声增强,重者呈云雾状,后方衰减。
3.肝内管道分布走向显示不清,各级分支多不易 显示。
4.不均匀性脂肪需和肝癌鉴别。
69
脂肪肝
70
71
局限性脂肪肝
72
2. 血吸虫肝
血吸虫肝病是由血吸虫卵随门静脉血抵达肝内汇管 区形成慢性虫卵结果,既而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导致汇
管区纤维化所致。
横沟 第一肝门。
3
肝脏基本矢状切面图
,边缘钝。肝静脉内径明显增宽,并可见到肝静脉搏动 ,下腔静脉内径明显扩张。在吸气时,其内径较少改变 ,肝实质回声可无改变或回声略增粗,分布均匀。 鉴别诊断:
淤血性肝病需与肝炎伴肝脏肿大及下腔静脉阻塞综合 征鉴别。
75
淤血肝,肝静脉扩张
8
肝-胆矢状切面
9
3、经下腔V矢状切面图 在右正中旁2cm处矢状切,显示下腔V、肝、
肾、胰头等结构。 此断面的最大特点是肝脏后面见到纵贯全腹的
长带状无回声结构,即下腔V,肝下缘尖锐, 其脏面浅部与胃窦、深部与胰头相邻或相近。
10
经下腔V矢状切面
11
4、经腹主A矢状切面图 在腹正中线或左正中旁1cm处矢状切,显示
左肝、胃、胰体等结构。此断面显示腹主A 的粗管状结构,显示左肝外侧叶的矢状断 面。
12
经腹主动脉矢状切面
探头置于剑突下, 沿着腹主动脉长轴 纵切,显示肝左外 叶(LL)和其后方 无回声腹主动脉 (AA)
13
肝脏基本横断面
14
1、高位肝脏横断面 此断面以放射状排列的肝静脉为特征,肝
左、肝中、肝右静脉向下腔V集中汇流。
2.肝内回声增强,重者呈云雾状,后方衰减。
3.肝内管道分布走向显示不清,各级分支多不易 显示。
4.不均匀性脂肪需和肝癌鉴别。
69
脂肪肝
70
71
局限性脂肪肝
72
2. 血吸虫肝
血吸虫肝病是由血吸虫卵随门静脉血抵达肝内汇管 区形成慢性虫卵结果,既而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导致汇
管区纤维化所致。
横沟 第一肝门。
3
肝脏基本矢状切面图
正常肝脏解剖和组织结构

整理课件
20
因为谷草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内, 当肝脏发生严重坏死或破坏时,才能引起谷 草转氨酶的显著升高。所以当谷草转氨酶高 时表明人体肝病正受到损害
整理课件
21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一.凝血因子测定: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 上异常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 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 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肝脏形态
• 肝脏由于血液丰富,固活体
肝呈现棕红色,质地柔软而
脆弱
• 肝略呈现楔形,右端园钝而
厚,左端逐渐变窄而薄
• 肝可分为上下两面,(膈面、
脏面),前后左右4缘
• 前面和膈面经左右三角韧带、
冠状韧带、镰状韧带和肝圆
韧带与膈肌和前腹壁固定
整理课件
6
肝脏膈面
镰状韧带将肝脏分为: 肝右叶、肝左叶
整理课件
3纤维蛋白原(FIB):2-4 g/L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 梗死 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 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 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7
肝脏脏面
脏面有略呈H形的左右纵沟及横沟,左侧沟窄而深,沟前部有肝圆韧带,右纵沟阔而浅,前部有胆囊窝容纳胆囊,
后部有下腔静脉窝通过下腔静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之间
门静脉系统(Glisson系统)由血管周围纤维囊(Glisson囊)
包绕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三者在肝内分支与分布
基本一致。
学习交流PPT
11
在门静脉系统中,肝 门静脉的分支较粗大且恒 定,故以肝门静脉的分支 为依据将肝分段:
尾状叶
左、右半肝 五叶 右后叶
右段间裂
八段
右前叶
左外叶
左内叶
左段间裂
左叶间裂
正中裂
右叶间裂学习交流PPT
12
Couinaud肝段(1954年)
左半肝
尾状叶 (段Ⅰ)
左外上段(段Ⅱ) 左外叶
左外下段(段Ⅲ)
左内叶(段Ⅳ)
肝
右半肝
右前叶
右前下段(段Ⅴ) 右前上段(段Ⅷ)
右后下段(段Ⅵ) 右后叶
右后上段(段Ⅶ)
学习交流PPT
13
学习交流PPT
14
学习交流PPT
15
六、肝内管道
右前:肝总管、胆总管
左前:肝固有动脉
后:网膜孔 下腔静脉
学习交流PPT
22
(四)肝静脉
1.肝V包括肝左、中、右V,肝右后V和尾状叶V,分别 由第二、三肝门出肝。
2.肝V特点:
(1)无V瓣,壁薄,管壁 被肝实质固定,故损伤时 出血量大,且易出现空气 栓塞;
(2)变异多。肝V变异是 肝非规则性切除的解剖学 基础。
学习交流PPT
23
右后上缘V 肝右V 肝中V
肝右后下V
左后上缘V 肝左V
左叶间V 尾状叶V
学习交流PPT
24
Review 肝 段
以Glisson系统为中心,包括其所属的供血和胆汁 引流所构成的独立的功能单位
肝段切除 联合肝段切除 次全/亚肝段切除
学习交流PPT
25
肝静脉和门静脉在断面上的识别
1.肝V近膈面口径越大,呈椭圆形;肝门V越近肝门处口 径越大,呈不规则状
右后叶上支 尾状叶右支
右前叶支
右后叶下支
左外叶上支 尾状叶左支 左外叶下支左源自叶支学习交流PPT17
1.门静脉,2.门静脉右支,3.门静脉左支,4.门静脉右后叶支 5.门静脉右前叶支,6.门静脉右后叶下段支,7.门静脉右后叶上段支
门静脉的分支类型
学习交流PPT
18
6 5
4 32
6
7 5 2 4
5 7
3
二、肝的形态
膈面
呈楔形,有2面4缘分4叶
右缘
上面—膈面
前缘
下面—脏面
前缘、后缘、左缘、后缘 脏面
左缘
前面观 后缘
下面观
学习交流PPT
4
肝分4叶:左叶、右叶、方叶、尾状叶
肝冠状韧带
右叶
左叶 肝镰状韧带
肝圆韧带
尾状叶 腔静脉沟
静脉韧带裂
左叶
肝圆韧带裂
右叶
胆囊窝
第一肝门
方叶
学习交流PPT
5
三、肝的被膜
13
3
6
2
14
1
9
4
5
12
1右前叶A,2右后叶A,3右前叶上段A,4右前叶下段A,5右后叶上段A,
6右后叶下段A,7尾状叶右部A,8尾状叶左部A,9左内叶A,10左外叶A,
11左内叶上部A,12左内叶下部A,13左内叶上段A,14左内叶下段A
学习交流PPT
21
(三)肝管
1.左、右半肝各肝段、肝叶胆管依次合成肝管左、右支-肝总管。 2.尾状叶胆汁呈混合性引流,致使肝门区胆管癌常侵及尾状叶。 3.迷走肝管:以左三角 韧带、胆囊管内多见, 术中要重视。
入肝管道 出入分类
出肝管道
门静脉 肝固有动脉 肝静脉 肝管
系统分类
Glisson系统 肝静脉系统
肝固有动脉 肝管 门静脉
三大肝静脉 肝右后静脉 尾状叶静脉
学习交流PPT
16
(一)肝门静脉
1.功能性血管,占肝供血的70-80%,分支恒定,是肝内结构的 基础。
2.左支恒定,一般分为横部、角部、矢状部及囊部。 3.右支分为右前叶V、右后叶V 4.尾状叶接受肝门V左、右支分支双重分布,以左支为主。
学习交流PPT
9
(三)第三肝门
下腔静脉 右后上缘静脉
肝右静脉
肝中间静脉
肝左上缘静脉 肝左静脉
左叶间静脉 尾状叶静脉
肝右后下静脉
第三肝门
在腔V沟下部,肝背(小)静脉出肝处。肝背V主
要包括肝右后V(右侧组)和尾状叶V(左侧组)。
学习交流PPT
10
五、肝的分段
肝内存在四套管道, 形成两个系统。
肝静脉系统走行于肝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右前:肝总管、胆总管
左前:肝固有动脉
后:肝门静脉
学习交流PPT
7
肝门分级
第一级肝门: 左右半肝肝门 第二级肝门: 叶肝门 第三级肝门: 段肝门
学习交流PPT
8
(二)第二肝门
在腔V沟的上部,肝 左、中、右V出肝处称之。
第二肝门
1.体表标志:肝镰状韧带。 2.汇出V:除上述三大肝V 外,有时尚有左、右后上 缘V或左叶间V汇出,手术 中应注意辩认。
肝脏的血管解剖
学习交流PPT
1
肝
一、肝的位置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 肋区和腹上区,小 肝的上界 7 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的下界
5 5
8 9
学习交流PPT
2
肝的毗邻
上面:膈、腹前壁
右叶下面 前为结肠右曲 中为十二指肠上曲 后为右肾和右肾上腺 左叶下面:胃前壁 后上方:食管腹部
结肠
十二指肠
食管
右肾 胃
学习交流PPT
6 7
2 4
1
A 129例64.3%
1
B 30例14.7%
1
C 9例4.41%
6 5
I 支型
6
6 75
5 7
6
5 74
7
4
4
4
1
D19例9.3%
II支型
1
E15例7.4%
1
F1例0.49%
III支型
1
G1例0.49%
1门静脉主干;2门静脉右支;3右后叶静脉支;4右后叶下段支
5右后叶上段支;6右前叶静脉支;7门静脉左支
肝的表面,有两层被膜 内层为纤维膜 外层为腹膜
肝除膈面后的裸区,脏面的胆 囊窝、腔静脉沟及肝门等处之外, 均被有腹膜。肝的腹膜与附近器官 之间,形成韧带,以固定肝的位置。
学习交流PPT
6
四、肝门和肝蒂
(一)第一肝门:肝下面的横沟称为肝门 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合称肝蒂。
肝蒂的主要结构:
前:肝左、右管 中: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后:肝门静脉左、右支
门静脉右学支习交的流P分PT 支类型
19
(二)肝固有动脉
1.是肝的营养性血管。分肝左、右动脉,在左、右半肝内基本 上依肝叶、分段分支分布。
2.尾状叶由肝左、右A共同供血占45%;由三条A供血占30%。
1)肝右动脉
右前叶动脉 右后叶动脉
2)肝左动脉
左内叶动脉 左外叶动脉
学习交流PPT
20
11
7
8 10
2.肝V在肝叶和肝段间行走,门V分支位于肝叶和肝段内 3.肝V及其属支和门V及其分支在肝内呈双手十指交叉状
学习交流PPT
26
肝门V
(一)组成:胰颈后方
由肠系膜上V和脾V组成,
有时有肠系膜下V参与。
(二)毗邻:
(1)肝门处:
前:肝左、右管
中: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后:肝门静脉左、右支
(2)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门静脉系统(Glisson系统)由血管周围纤维囊(Glisson囊)
包绕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三者在肝内分支与分布
基本一致。
学习交流PPT
11
在门静脉系统中,肝 门静脉的分支较粗大且恒 定,故以肝门静脉的分支 为依据将肝分段:
尾状叶
左、右半肝 五叶 右后叶
右段间裂
八段
右前叶
左外叶
左内叶
左段间裂
左叶间裂
正中裂
右叶间裂学习交流PPT
12
Couinaud肝段(1954年)
左半肝
尾状叶 (段Ⅰ)
左外上段(段Ⅱ) 左外叶
左外下段(段Ⅲ)
左内叶(段Ⅳ)
肝
右半肝
右前叶
右前下段(段Ⅴ) 右前上段(段Ⅷ)
右后下段(段Ⅵ) 右后叶
右后上段(段Ⅶ)
学习交流PPT
13
学习交流PPT
14
学习交流PPT
15
六、肝内管道
右前:肝总管、胆总管
左前:肝固有动脉
后:网膜孔 下腔静脉
学习交流PPT
22
(四)肝静脉
1.肝V包括肝左、中、右V,肝右后V和尾状叶V,分别 由第二、三肝门出肝。
2.肝V特点:
(1)无V瓣,壁薄,管壁 被肝实质固定,故损伤时 出血量大,且易出现空气 栓塞;
(2)变异多。肝V变异是 肝非规则性切除的解剖学 基础。
学习交流PPT
23
右后上缘V 肝右V 肝中V
肝右后下V
左后上缘V 肝左V
左叶间V 尾状叶V
学习交流PPT
24
Review 肝 段
以Glisson系统为中心,包括其所属的供血和胆汁 引流所构成的独立的功能单位
肝段切除 联合肝段切除 次全/亚肝段切除
学习交流PPT
25
肝静脉和门静脉在断面上的识别
1.肝V近膈面口径越大,呈椭圆形;肝门V越近肝门处口 径越大,呈不规则状
右后叶上支 尾状叶右支
右前叶支
右后叶下支
左外叶上支 尾状叶左支 左外叶下支左源自叶支学习交流PPT17
1.门静脉,2.门静脉右支,3.门静脉左支,4.门静脉右后叶支 5.门静脉右前叶支,6.门静脉右后叶下段支,7.门静脉右后叶上段支
门静脉的分支类型
学习交流PPT
18
6 5
4 32
6
7 5 2 4
5 7
3
二、肝的形态
膈面
呈楔形,有2面4缘分4叶
右缘
上面—膈面
前缘
下面—脏面
前缘、后缘、左缘、后缘 脏面
左缘
前面观 后缘
下面观
学习交流PPT
4
肝分4叶:左叶、右叶、方叶、尾状叶
肝冠状韧带
右叶
左叶 肝镰状韧带
肝圆韧带
尾状叶 腔静脉沟
静脉韧带裂
左叶
肝圆韧带裂
右叶
胆囊窝
第一肝门
方叶
学习交流PPT
5
三、肝的被膜
13
3
6
2
14
1
9
4
5
12
1右前叶A,2右后叶A,3右前叶上段A,4右前叶下段A,5右后叶上段A,
6右后叶下段A,7尾状叶右部A,8尾状叶左部A,9左内叶A,10左外叶A,
11左内叶上部A,12左内叶下部A,13左内叶上段A,14左内叶下段A
学习交流PPT
21
(三)肝管
1.左、右半肝各肝段、肝叶胆管依次合成肝管左、右支-肝总管。 2.尾状叶胆汁呈混合性引流,致使肝门区胆管癌常侵及尾状叶。 3.迷走肝管:以左三角 韧带、胆囊管内多见, 术中要重视。
入肝管道 出入分类
出肝管道
门静脉 肝固有动脉 肝静脉 肝管
系统分类
Glisson系统 肝静脉系统
肝固有动脉 肝管 门静脉
三大肝静脉 肝右后静脉 尾状叶静脉
学习交流PPT
16
(一)肝门静脉
1.功能性血管,占肝供血的70-80%,分支恒定,是肝内结构的 基础。
2.左支恒定,一般分为横部、角部、矢状部及囊部。 3.右支分为右前叶V、右后叶V 4.尾状叶接受肝门V左、右支分支双重分布,以左支为主。
学习交流PPT
9
(三)第三肝门
下腔静脉 右后上缘静脉
肝右静脉
肝中间静脉
肝左上缘静脉 肝左静脉
左叶间静脉 尾状叶静脉
肝右后下静脉
第三肝门
在腔V沟下部,肝背(小)静脉出肝处。肝背V主
要包括肝右后V(右侧组)和尾状叶V(左侧组)。
学习交流PPT
10
五、肝的分段
肝内存在四套管道, 形成两个系统。
肝静脉系统走行于肝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右前:肝总管、胆总管
左前:肝固有动脉
后:肝门静脉
学习交流PPT
7
肝门分级
第一级肝门: 左右半肝肝门 第二级肝门: 叶肝门 第三级肝门: 段肝门
学习交流PPT
8
(二)第二肝门
在腔V沟的上部,肝 左、中、右V出肝处称之。
第二肝门
1.体表标志:肝镰状韧带。 2.汇出V:除上述三大肝V 外,有时尚有左、右后上 缘V或左叶间V汇出,手术 中应注意辩认。
肝脏的血管解剖
学习交流PPT
1
肝
一、肝的位置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 肋区和腹上区,小 肝的上界 7 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的下界
5 5
8 9
学习交流PPT
2
肝的毗邻
上面:膈、腹前壁
右叶下面 前为结肠右曲 中为十二指肠上曲 后为右肾和右肾上腺 左叶下面:胃前壁 后上方:食管腹部
结肠
十二指肠
食管
右肾 胃
学习交流PPT
6 7
2 4
1
A 129例64.3%
1
B 30例14.7%
1
C 9例4.41%
6 5
I 支型
6
6 75
5 7
6
5 74
7
4
4
4
1
D19例9.3%
II支型
1
E15例7.4%
1
F1例0.49%
III支型
1
G1例0.49%
1门静脉主干;2门静脉右支;3右后叶静脉支;4右后叶下段支
5右后叶上段支;6右前叶静脉支;7门静脉左支
肝的表面,有两层被膜 内层为纤维膜 外层为腹膜
肝除膈面后的裸区,脏面的胆 囊窝、腔静脉沟及肝门等处之外, 均被有腹膜。肝的腹膜与附近器官 之间,形成韧带,以固定肝的位置。
学习交流PPT
6
四、肝门和肝蒂
(一)第一肝门:肝下面的横沟称为肝门 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合称肝蒂。
肝蒂的主要结构:
前:肝左、右管 中: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后:肝门静脉左、右支
门静脉右学支习交的流P分PT 支类型
19
(二)肝固有动脉
1.是肝的营养性血管。分肝左、右动脉,在左、右半肝内基本 上依肝叶、分段分支分布。
2.尾状叶由肝左、右A共同供血占45%;由三条A供血占30%。
1)肝右动脉
右前叶动脉 右后叶动脉
2)肝左动脉
左内叶动脉 左外叶动脉
学习交流PPT
20
11
7
8 10
2.肝V在肝叶和肝段间行走,门V分支位于肝叶和肝段内 3.肝V及其属支和门V及其分支在肝内呈双手十指交叉状
学习交流PPT
26
肝门V
(一)组成:胰颈后方
由肠系膜上V和脾V组成,
有时有肠系膜下V参与。
(二)毗邻:
(1)肝门处:
前:肝左、右管
中: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后:肝门静脉左、右支
(2)肝十二指肠韧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