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重点掌握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地位与影响。
2.掌握中古时期欧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如法兰克王国、拜占庭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等,了解这些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宗教纷争。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封建制度、基督教会等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作业设计:
(1)课后作业: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中古时期欧洲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运用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封建制度、基督教会等历史概念。
(3)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如“中古时期欧洲为什么被称为封建社会?”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内容学习:按照历史发展脉络,讲解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中古时期欧洲的文化:阐述基督教文化、骑士文化、世俗文学等文化成就,以及这些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4.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地位与影响:介绍基督教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宗教纷争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影响。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二、在消退中寻找精神:中古拜占庭三、在分裂中寻求统一:中古俄罗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1.通过介绍何为中古欧洲引入新课:2.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三大主题:在黑暗中追寻光明:中古西欧的社会、在消退中寻找精神:中古拜占庭、在分裂中寻求统一:中古俄罗斯。
通过老师讲授,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及学习要点。
二、在黑暗中追寻光明:中古西欧的社会(一)社会秩序的纽带: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 以讲授、图片和材料的形式,向学生说明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促进了社会的大重塑和进步。
“尽管我们可以将中世纪西方混乱的根源追溯至罗马3世纪的危机,但若将5世纪蛮族入侵看做是促成变化、加速灾难、彻底改变面貌的事件,那么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雅克·勒高夫著《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2.让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是什么?借助于学生的答案引入西欧封建社会特征的学习。
观看视频并且思考问题通过教师的讲授以及文字材料,使学生了解历史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归纳与思考的能力3.让学生阅读和思考材料一、二所提及的封建制度相关内容,指出采邑、附庸关系、领主与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统一等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然后,以分叉图的形式先向学生介绍基本特征之一的“封君封臣制”,说明它的形成背景、内涵、特点与影响。
4.设置两个课外延伸:首先,让学生阅读材料,比较欧洲大陆和英格兰封建制度的不同之处,指出封建制度的特征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比较西周分封制和西欧封君封臣制的异同,指出西周与西欧的制度的异同点。
5.以讲授的方式引入基本特征之二“庄园制”,引导学生认识它的内容、基本特点。
6.让学生阅读两则材料并指出农奴和奴隶的不同之处及中世纪庄园农奴生活。
7.以两张图片的形式向学生说明庄园内的生产活动。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案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世纪的欧洲【学习目标】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把握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的实质,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欧城市的发展进程。
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概述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取得自由和自治的方式,理解城市兴起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实质、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与对外战争的影响。
梳理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查士丁尼法典》形成的过程,培养对中古时期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1.重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城市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2.难点: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征【新课讲解】导入概念解析中古时期又称中世纪(约公元476-公元1453年),传统上被认为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阶段,被称为“黑暗时代”。
大事年表395年罗马分裂476年西罗马灭亡481-843年法兰克王国843年凡尔登条约新课讲授一、西欧封建社会1、封君封臣制度材料1 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西欧封建社会诞生。
作为西欧封建社会两大特征之一的封君封臣制度当然也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与自然经济的产物,融合了罗马因素与日耳曼因素。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
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上卷(1)原因:社会动荡,自然经济,封建主无力控制全部土地(2)特点:层层分封、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3)影响:材料 2 每个领主在其领地内享有独立的经济、行政和司法特权,王室官吏包括国王在内也不能随便干预这些领主的领地事务,甚至国王本人未经允许也不能随便进入。
——《西欧封建制度的立宪主义内蕴》影响:封君是统治阶级,提供土地与保护封臣;封臣效忠、服兵役、提供金钱封君,从而出现了王权统治与分裂割据的双重结果。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背景,掌握该时期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2.知道中古时期欧洲的主要历史事件,如罗马帝国的分裂、查理曼帝国的建立、诺曼征服、十字军东征等,并能分析这些事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学习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多元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理解和平、合作、共赢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际观。
4.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3.学生对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建制度、宗教状况等方面可能存在误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澄清和纠正。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可能对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产生距离感,教师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待提高,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相互交流。
2.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5.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上承灿烂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明时期,下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近代工业文明时期。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明白中世纪“黑暗”在何处,又要让学生理解黑暗之下的“点点星光”,卓越的近代文明在中世纪已有苗头。
以此为本课核心线索,依托丰富的史料重构历史情境,通过图片展示、史料探究、中西对比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欧洲中世纪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状况。
二、教材分析本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第1课,是继上一单元后继续探究中古时期的欧洲。
从单元角度来看,本单元属于世界古代史,一共有三课,本课分为三个子目,本节课为此单元的第一课,作为整个古代史最为典型的欧洲,影响了后几课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时要明了不同国家的不同特点,明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并不是普遍现象。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西欧封建社会”,第二个子目是“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第三个子目是“拜占庭和俄罗斯”,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遵循历史思维,首先说明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制与农奴制,随后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城市的兴起和王权的加强。
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作为补充,丰富和完善了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总体面貌。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初中和《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世界古代历史这部分的基础知识还是较不了解,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概念也不清楚,基础较好的同学仅仅知道一点基本知识,对西欧封建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还不理解且不构成知识体系,对东罗马和基辅罗斯也比较陌生。
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观察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对西欧社会的时空观念,增强学生对欧洲整体的认识,理解欧洲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且构成知识体系。
四、教学目标:1.通过地图和时间轴,对中世纪欧洲的整体面貌有整体认知,培养时空观念。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出示拜占庭纹章和俄罗斯的国徽。
设问:大家知道这两幅图分别是哪个国家的标志吗?教师: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幅图有很大的相似,都有两头鹰。
双头鹰的由来可追溯到公元15世纪。
它原是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
拜占庭帝国在东欧统治了千余年的,深刻地影响了东欧和俄罗斯等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与西欧不同的文化。
拜占庭和俄罗斯因其一度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地跨欧亚两洲的地缘特点,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来学习拜占庭和俄罗斯两个国家。
二、新课讲授一、拜占庭帝国教师: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又称东罗马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罗马,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继续发展。
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
出示地图: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它的都城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公元前476年,东罗马帝国的领地主要集中在爱琴海地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帝国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特别是在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东征西讨,打败波斯帝国,击溃汪达尔族、从哥特人手中收复了意大利、北非和西班牙的一部分,地中海再次成为罗马的内海。
,拜占庭帝国的土地再次横跨欧亚非三个大洲,几乎看到了罗马帝国中兴的希望那么,如此庞大的帝国,依靠什么来统治和治理是有效的?(法律)为加强统治,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们系统整理罗马法,主持编定《罗马民法大全》,由4部分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
其中代表的经典法律是《查士丁尼法典》,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段史料来详细的了解下这个法典的具体内容。
投影:《法理概要》对市民法和万民法的定义市民法与万民法有别,任何受治于法律和习惯的民族都部分适用自己特有的法律,部分则适用全人类共同的法律。
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该国本身特有的法。
至于出自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 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史料的分析和解读,了解中世纪欧洲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宗教文化,理解西欧庄园经济、封建制度与基督教文明的关系。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对中世纪的历史脉络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位置关系形成基本的认知,建立历史时空的联系网络。
(时空观念)3.根据史料和示意图提取信息,概括封君封臣和庄园制度的特征,理解它们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础。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理解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在罗马衰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又在继承和变异中分化出不同的文明,认识到多元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继而产生探索不同文明的兴趣和守护本国文明的担当。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状况教学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衰2.中世纪欧洲的多元文明教学过程导入用西欧中世纪家具史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用探案的形式层层推进,从家具的发展窥视西欧发展的大时代。
分析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面貌。
分析重难点重点:中古西欧的社会状况;难点:封君封臣制、庄园制、农奴制、基督教、城市的发展;文明的多元性。
概念分析:1、中世纪:通过概念的展示,让学生明白中世纪的起止时间、性质,这样和家具呈现的阶段性变化对接上,其实也是在梳理西欧中世纪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蛮族入侵通过两幅蛮族入侵的图示的展示,体会这种大时空中持续的军事战争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如骑士文化、坞堡建筑,当然也会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西欧封建社会提问学生:特征?宏观上把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这些中世纪的标志了解一下。
(一)封君封臣制度【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课本和视频思考封君封臣制度的背景、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特点是什么?【学生展示答案】教师做好过程中的思维点拨。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3.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讲述中古时期欧洲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如封建庄园经济、城市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等。
4.历史事件联系:分析中古时期欧洲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如封建制度与基督教会的关系,以及这些事件对近现代欧洲的影响。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古时期欧洲的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分析,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世界历史的热情。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话题进行讨论:
a.中古时期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b.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作用及宗教改革的意义;
c.中古时期欧洲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对近现代欧洲的影响。
2.讨论:各小组针对给定话题展开讨论,形成观点,并进行整理。
3.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欧洲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罗马帝国的关系。
2.知道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3.掌握中古时期欧洲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如封建庄园经济、城市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等。
二、学情分析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为《中古时期的欧洲》,是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第3课。通过对中古欧洲的历史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欧洲社会的演变,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中古时期的欧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封建制度和君主制度的兴起,同时也出现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等重大的历史事件。经济方面,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得欧洲的城市逐渐兴起,同时也促进了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在文化方面,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古欧洲的录像,引导学生关注中古欧洲的历史风貌。
2.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古欧洲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中古欧洲历史的兴趣。
3.提出导入问题:“你认为中古欧洲的社会有哪些特点?”,“你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中古欧洲的哪些方面?”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为学生提供知识铺垫。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深入研究所选主题,并准备向全班展示。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对其进行评价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古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3.强调中古欧洲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2.讲授中古欧洲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和君主制度,阐述其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高一学期春季课题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目标1.能够最结合时代发展,理解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与进步;2.能够理解不同文明读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王权的强化2.城市自治教学难点:1.教权与王权的斗争2.大学的兴起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德意志纽伦堡城的照片1446年德意志设问: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的教师:高高在上的王宫,城市里的教会,中世纪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中世纪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城市里的空气叫人自由?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一)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设问一:为何要修建城堡?中古西欧初期王权衰落,社会秩序混乱,地方豪强互相斗争,战乱不已,盗匪横行。
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进行自卫或攻击别人。
这些武装扈从(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给衣食装备,后来渐改为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国王和贵族为了护卫自己或攻击别人而修建城堡教师:(投影)大家看图上反映了罗马时期什么问题?日耳曼人的迁徙教师:材料反映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基础是什么?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
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1、原因:西欧封建社会产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王国基础上(二)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设问:为何能修建城堡?中古西欧初期王权衰落,社会秩序混乱,地方豪强互相斗争,战乱不已,盗匪横行。
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进行自卫或攻击别人。
这些武装扈从(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给衣食装备,后来渐改为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由于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不同地区联系薄弱,封建主们陆续从国君那里确定程度不同的特权,成为所得土地实际的统治者,握有行政和司法权力。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推荐学生阅读《欧洲中世纪史》等相关历史书籍,以加深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的了解。
5.课后讨论: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作业成果,互相提问、解答,以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应充分利用教材、网络资源、图书馆等学习资源,确保作业的质量和深度。作业提交后,教师将进行认真批改,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历史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这些作业的布置,旨在促使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化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1.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堂尾声,我将组织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影响。
2.教学内容引导
在总结过程中,强调封建制度、宗教改革和城市兴起等知识点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进行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最后,布置课后作业,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整合校内外资源,如邀请历史学者讲座、组织历史实地考察等,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通过展示一幅中古时期欧洲的画卷,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幅画展现了怎样的欧洲景象?你们认为这个时期欧洲的社会是什么样的?”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1.注重引导学生梳理历史线索,强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讨论、分析、比较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现象。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3.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特点、发展趋势等。
2.强调封建制度、基督教会等概念在中古时期欧洲历史中的重要性。
3.提醒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中古时期欧洲封建制度或基督教会作用与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6.观看与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撰写观后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7.阅读拓展资料,如历史书籍、学术论文等,提高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认识,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包括封建制度的形成、基督教会在欧洲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与灭亡。
2.掌握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如查理曼帝国的建立、伊斯兰教的扩张、诺曼征服等历史事件。
3.学会分析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发展趋势,如从封建割据向中央集权的转变,以及城市兴起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述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如封建主与农民的矛盾、基督教会与世俗权力的斗争等。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3.针对中古时期欧洲的宗教文化,选取一个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研究报告,要求如下:
a.明确研究问题,如宗教对欧洲社会、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b.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c.提炼观点,进行论述,字数在1000字左右。
4.为加强学生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知识的掌握,布置以下复习题:
a.选择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b.简答题:针对本节课的难点进行设问;
c.论述题:要求学生对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发展进行综合分析。
作业布置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在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学习道路上不断进步。
c.利用比较法,将中古时期欧洲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共性与个性。
d.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图片、纪录片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古时期欧洲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b.新课讲解: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发展,突出重点、难点,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4.提高历史阅读、分析、概括和论述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历史地图、图片、文献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
3.采用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中古时期欧洲的社会变迁。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通过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以下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归纳、比较、评价等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4.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学习,认识它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2.培养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尊重,认识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所展现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中古欧洲的变迁”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欧洲中古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欧洲中古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欧洲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在课程导入环节,我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幅中古欧洲的社会生活画卷,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环节,我选择了查理曼、丕平、诺曼底征服者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让学生通过分析他们的生平事迹,深入了解中古欧洲的历史发展。在小组讨论环节,我组织学生就中古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教学内容与过程:我详细讲解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起源、发展、影响等方面,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这些伟大发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同时,我还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改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案例中注重教学反思与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同时,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这种反思与评价机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本案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中古欧洲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比较法、史料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培养国际视野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这种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关怀的现代公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结合课本内容,以中古欧洲封建社会为背景,通过案例分析、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封建制度的运作和等级关系。同时,运用比较法分析基督教文化在欧洲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古时期欧洲与亚洲之间的文化交流。此外,本案例还注重挖掘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历史的生动与鲜活。
2.问题导向,培养思维
案例中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在探讨中古欧洲封建制度、基督教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时,能够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3.小组合作,提升能力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分享观点的过程中,学会倾听、沟通、协作。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历史素养,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共同提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中古时期欧洲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了解封建等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2.使学生了解基督教在中古欧洲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基督教文化对欧洲社会、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影响。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5.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了解中古欧洲的艺术、文化等方面,撰写一篇关于中古欧洲文化特点的短文,字数500字左右。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5.课堂小结,巩固知识:在每个知识点结束后,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6.课后作业,拓展延伸: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如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中古欧洲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7.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制定分层教学策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
4.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主要事件,如查理曼帝国的建立与分裂、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等,并分析这些事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评价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中古时期欧洲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结合中古欧洲历史,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同时,通过比较中古欧洲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展示中古欧洲的图片,如城堡、骑士、基督教堂等,引发学生对中古欧洲历史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营造氛围。
(一)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及其对中古欧洲社会的影响。
2.掌握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历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3.分析中古欧洲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难点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教师简要回顾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背景,如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的传播等。
2.详细讲解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封建制度、农奴制度、基辅罗斯、大学的兴起等历史现象。
3.分析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4.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发展规律。
4.强化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中古时期欧洲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举例:让学生分组研究某一历史事件,如诺曼征服,然后进行课堂分享,共同总结该事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5.注重课后拓展,推荐相关历史书籍、纪录片等资源,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拓宽知识视野。
举例:推荐学生观看《中古世纪欧洲历史》纪录片,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该时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2.掌握中古时期欧洲的主要历史事件,如罗马帝国的分裂、查理曼帝国的建立、诺曼征服、十字军东征等,并了解这些事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中古时期欧洲历史人物或家族,如查理曼、威廉一世等,进行简要介绍(不少于500字)。内容包括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对欧洲历史的影响等。
5.为下节课做准备,预习中古时期欧洲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内容,并整理出至少五个关键问题,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
2.引导学生认识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通过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具备尊重不同文化、包容多元价值观的素养。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发展趋势,为后续学习世界近现代史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知识。
2.运用历史地图、史料、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社会风貌。
1.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建制度特点及其影响。
2.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对社会、文化的作用。
3.欧洲城市兴起与商业发展对社会结构、经济格局的变革作用。
4.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总结中古时期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要求不少于300字,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和归纳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
2.突出重点,简化难点,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解欧洲封建制度、宗教文化等抽象概念。
3.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构建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知识体系。
2.分析基督教在欧洲传播的过程及其对社会、文化的作用,要求不少于300字,旨在提高学生对宗教与历史文化关系的理解。
3.针对欧洲城市兴起与商业发展对社会结构、经济格局的变革作用,展开论述,要求不少于400字,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列出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并分析其原因,要求不少于300字,旨在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专题概述:在世界历史上,5—14 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
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
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日本大化改新后初步形成律令制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
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
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并成功维持了数百年的统治。
本课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
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观点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原理【时空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使学生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
在史料研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历史解释】小组讨论,就“基辅罗斯”到“俄罗斯帝国”的历史进程制作年表,并科学评价伊凡四世政治举措(特别是特辖领地制)在其中的作用,增强自身自主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中古欧洲的历史事件和现象。通过问题链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亮点三: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历史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历史场景,如教堂、城堡等,引导学生关注中古欧洲的历史氛围。
2.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古欧洲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中古欧洲历史的好奇心和兴趣。
3.提出问题,如:“中古欧洲是一个怎样的时期?这个时期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角色扮演等,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观念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成为具有历史素养的现代人。
1.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中古欧洲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2.通过问题链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历史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亮点四:反思与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本节课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提升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专题概述:在世界历史上,5—14 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
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
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日本大化改新后初步形成律令制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
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
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并成功维持了数百年的统治。
本课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
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观点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原理【时空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使学生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
在史料研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历史解释】小组讨论,就“基辅罗斯”到“俄罗斯帝国”的历史进程制作年表,并科学评价伊凡四世政治举措(特别是特辖领地制)在其中的作用,增强自身自主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进一步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重点:中古西欧的政治、经济、社会特点;城市兴起的影响。
难点:城市兴起的影响——架起走向近代世界的桥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正处于初中学段向高中学段的转折期,属于青年期初期阶段,处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形成的关键时期。
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学习目的性强,思维的独立性强、自觉性高,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还不丰富,已有的只是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同时这一阶段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日益激烈,自身思维意识的发展,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因特别注重考虑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发挥其主动作用,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向上、健康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十分关键。
为此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师生一道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改变以往知识中心、单纯记忆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十分必要。
导入:(教师)呈现图片一圣彼得教堂彩图,并介绍:圣彼得教堂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是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也是今天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是以耶稣的门徒之长圣彼得命名的,彼得的含义是“磐石”,意思是它将成为教会的基石。
它是中古欧洲典型的标志性的建筑物。
这一全世界第一大教堂,可以被看作中古欧洲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利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去了解学习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历史文物——中古欧洲的标志性建筑物圣彼得教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教授新课一、西欧封建社会(一)封君封臣制度——封建等级制度(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图片五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和图片六臣服礼图并结合课本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教师强调“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教师设问)通过对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和臣服礼图的观看结合课本内容,从中同学们看出封君封臣制度有哪些特点?(学生活动)多名学生回答、补充、完善。
特点: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依次主臣关系。
(教师简介)封君封臣制度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另一方面封建领主各自为政,分裂割据。
(二)庄园经济、农奴制度(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图片七庄园平面示意图并结合课本内容,从中总结西欧封建庄园有那些特点?(学生活动)多名学生回答、补充、完善。
特点:①土地分为三个部分:领主自营地、自由农份地、农奴份地。
②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③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受劳役地租剥削。
(教师设问)西欧的社会状况如何?呈现图片八查理加冕图——政教合作;呈现图片九卡诺莎之辱——政教冲突两幅图结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观看,并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呈现材料一“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材料一说明了什么?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的地位如何?(学生活动)多位学生简单回答(教师总结)中古西欧封建社会是二元社会。
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教会为代表的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
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
一方面,王权希望依靠基督教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而教会也希望依靠强大的蛮族国王来壮大自己的力量。
另一方面,在最高权力的拥有问题上,教皇与封建君主不断发生碰撞和摩擦,明争暗斗。
结果: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天主教建立起大一统神权统治。
(教师设问)教皇教会凭借哪些势力对西欧实行独裁黑暗统治的呢?呈现材料二并结合课本内容(学生活动)从材料二中提取有效信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总结)材料二:教会有自己的法律和法庭,可以对任何教徒,甚至包括皇帝和国王进行审判(有权废立国王、凌驾各国君主之上任意干涉各国内政)。
罗马教廷成为中欧和西欧一切宗教事务和教义问题的最高裁判机构。
教会占用大量土地和资产,还征收什一税,是西欧最大封建主。
教会控制西欧的思想文化,垄断教育,禁绝“异端”思想,天主教神学思想在整个西欧中古社会占统治地位。
——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教师总结)这样教会利用强大的政治、经济、精神力量建立教阶制度,实行庄园经济,对西欧实行独裁黑暗统治。
(教师)上面我们分析了中古西欧的所谓“黑暗”之状,而中古西欧是古代世界向近代世界过渡的桥梁,那么它在所谓的“黑暗”之中一定蕴藏着驱散黑暗的光明——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
教学设计意图:运用教师搜集的大量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带着预设的问题,阅读史料,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操作。
研习史料、思考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做出解释判断,逐步解决中古西欧封建制度典型的政治、经济、社会特征及教会对西欧实行独裁黑暗统治的简单状况。
激发学生产生疑问,促使学生掌握历史时序,知道史料对认识历史的重要意义,学会搜集、整理、运用史料阐释历史,强化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求真精神,扩展国际视野,强化国际理解。
二、城市的兴起——中世纪的花朵(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图片十、十一两幅城市的兴起示意图及呈现材料三,并结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三,设问从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两幅图及材料三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提示从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时间、地点和主要的中心城市等方面作答)材料三:西欧在中古初期,由于战乱和经济衰败,昔日繁荣的罗马城市大多变为废墟。
11世纪前后,随着生产力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生产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
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学生回答)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生产力提高,手工业的发展。
时间:11世纪前后。
地点: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
主要的中心城市有:巴黎、伦敦、马赛、威尼斯、佛罗伦萨等等。
(教师)呈现材料四,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能获取到哪些历史信息?(如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后的状况如何?对此又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斗争,结果如何?)材料四:西欧的城市都坐落在封建领地上,国王和封建主可以对城市居民任意盘剥。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许多城市通过赎买、起义等斗争方式,最终赢得了自治权。
与此同时,城市居民也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种种控制,成为真正的自由人。
在中世纪的德国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讲的是按照惯例,如果一个农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满101天,就取得了自由民的身份。
——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学生回答):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后受到国王和封建主的任意盘剥。
对此城市通过赎买、起义等斗争方式,最终赢得了自治权;城市居民也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种种控制,成为真正的自由人。
(教师)城市的兴起是驱散“黑暗”的光明,那么城市的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哪些影响?呈现打印材料五、六、七、八四组材料学生分四组学习讨论,确定中心发言人,个别补充,根据各组发言的状况,评出小组一、二、三等级优胜奖,成果共享。
三、中古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中古时期的东欧状况与中古西欧十分相似,下面以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为例,阅读课本内容结合教师的提示,完成下列中古时期东欧社会状况简表。
中古时期东欧社会状况简表(教师提示)关注拜占庭帝国的罗马法律制度;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对于东方文明的传播尤其是中国四大发明传播的作用。
(教师小结)从封建等级制度到等级君主制;从割据征战到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从庄园经济到城市的兴起的这些变化中,人们从封建人身附庸的羁绊中;从土地的束缚中;从封建城堡中走了出来,进入城镇和工商业中心,投入市场,促使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架起从古代世界进入近代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