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作品列表

合集下载

王力语言学史(一)

王力语言学史(一)

南北朝- 南北朝-明代
音韵学研究兴起; 音韵学研究兴起; 1、齐梁时代发现汉语四声; 、齐梁时代发现汉语四声; 2、唐宋时代 字母的创制(声母); 字母的创制( 、唐宋时代36字母的创制 声母); 3、宋代等韵学(分析汉字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 、宋代等韵学(分析汉字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 4、重要的韵书: 、重要的韵书: 隋陆法言《切韵》 隋陆法言《切韵》193韵。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 韵 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206韵 第一部官修韵书,最 韵 第一部官修韵书, 古最完整的一部韵书。 古最完整的一部韵书。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韵 北音韵书的创始,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19韵,北音韵书的创始,对 传统韵书大胆改革,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传统韵书大胆改革,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前言
要点 1、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 、 2、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 、 3、传统“小学”的含义 、传统“小学”
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 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 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 史时期的语言学。 史时期的语言学。 先秦: 萌芽,无语言学家和著作。 先秦: 萌芽,无语言学家和著作。 汉魏晋: 有四部语言学专著。 汉魏晋:文字学训诂学建立 。有四部语言学专著。 南北朝-明代:音韵学建立。 南北朝-明代:音韵学建立。 清代: 古音、文字、 清代: 古音、文字、训诂以及语法研究全面发展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 音韵学的突破 语法学的兴起 修辞学的兴起 的突破; 的兴起; 的兴起; 音韵学的突破;语法学的兴起; 修辞学的兴起; 现代方言学的建立;少数民族语文调查的兴起 方言学的建立 的兴起。 现代方言学的建立;少数民族语文调查的兴起。

王力《古代汉语》目录

王力《古代汉语》目录

王力《古代汉语》目录(第一册)绪论第一单元文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晋灵公不君齐晋搴之战楚归晋知荦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常用词(一)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二)古今词义的异同(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触聋说趟太后常用词(二)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第三单元文选:论语学而为政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礼记有子之言似夫子战于郎苛政猛于虎大同教学相长博学诚意常用词(三)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也字(八)叙述句,矣字,焉字(九)否定句,否定词(十)疑问句,疑问词第四单元文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文王之囿所谓故国者夫子当路于齐许行攘鸡陈仲子弈秋舜发于畎亩之中常用词(四)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第二册)第五单元文选:墨子非攻老子庄子北冥有鱼不龟手之药疱丁解牛胠箧百川灌河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运斤成风曹商使秦荀子劝学(398)吕氏春秋察传(405)韩非子五蠹(409)常用词(五)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第六单元文选:诗经国风关雎卷耳桃夭苤苢北门静女柏舟墙有茨相鼠氓木瓜黍离君子于役风雨伐檀硕鼠鸨羽蒹葭黄鸟无衣月出七月小雅节南山大雅公刘颂噫嘻常用词(六)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离骚山鬼国殇哀郢卜居渔父常用词(七)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十八)古书的注解(下)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第三册)第八单元文选:史记汉书常用词(八)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識(一)天文,曆法,樂律(二十)古代文化常識(二)地理,職举,科举第九单元文选:贾谊论積貯疏鄒阳獄中上梁王书枚乘上书谏吴王司马遷报任安书杨恽报孫会宗书李密陈情表常用词(九)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識(三)姓名,禮俗,宗法(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識(四)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送李愿追歸盤谷序柳子厚基誌铭柳宗元愚溪诗序答中立论師道书段太尉逸事状永州使君新堂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遊褒禪山记苏轼贾谊论喜雨亭记常用词(十)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二十四)古书的句讀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谢靈连傅论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均与顧章书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文心雕龙·镕裁萧统文选序庾信哀江南赋序王勃滕王阁序常用词(十一)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體文的构成(上)(二十六)骈體文的构成(下)(第四册)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吊屈原赋扬雄解嘲刘伶酒德颂陶潜自祭文孔稚珪北山移文江淹别赋庚信春赋李华吊古战场文韩愈进学解子产不毁乡校倾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苏轼前赤壁赋常用词(十二)古汉语通谕:(二十七)赋的构成(二十八)古汉语的修辞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有所思上邪孤儿行陇西行上山采蘼芜[汉魏六朝诗]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1390)庭中有奇树(1391)迢迢牵牛星(1392)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曹丕燕歌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曹植白马篇左思詠史陶潜饮酒读山海经詠荆轲谢云运登池上楼……附录一天文图附录二诗韻常用字表附录三词谱附录四曲谱附录五曲韻常用字表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重排校改后记二○○四年重印校改说明。

作者::汉语史(121页)

作者::汉语史(121页)

语音部分
第一节: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对应一个汉 字。﹙轻音或儿化,两个字读成一个音节,如 “鸟儿”拼读成niaor,“我们”拼读成women﹚ 如,“我”这个汉字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就是: wǒ。 Wǒ就是一个音节。汉语的一个音节由三 个部分构成:声(母)、韵(母)和(声)调。 有些音节没有声母,直接以元音开头,其声母 是零,习惯上称作零声母。例如ɑn这个音节 的开头没有辅音,属于零声母。
守温三十字母大致如下:
唇音: 不 芳 并 明 舌头音:端 透 定 泥 舌上音:知 彻 澄 日 牙音: 见 溪 群 来 疑
齿头音: 精 清 从 正齿音: 审 穿 禅 照 清喉音: 心 邪 晓 浊喉音: 匣 喻 影
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 这三十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 同时增补了“非、敷、奉、微”和“娘、 床”六个字母,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这 三十六字母大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 母系统,其排列顺序详见下表。
当 孤切 dang gu
zhào (照) du
(都)
• 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实际情况很复杂, 如:反切上字若是清声母,则反切下字声 调为阳平的要变读为阴平;反之,反切上 字若是浊声母,反切下字声调为阴平的要 变读为阳平。 • “公”古红切 ɡǔ hónɡ • “徒”同都切 • 中古“同”是“定”母字。王力,dhuN 。 • “坛”,徒干切 tu gan
“鸡”古溪切 ī ɡǔ xī ɡī j
• 5、反切法所依据的语音原理 • 双声和叠韵 • 6、反切法的不足之处 • (1)反切上字不统一,难于记忆。 • 《广韵》反切上字有四百七十多个,如表 示声母[t] 的切上字字母就有“都、丁、多、 当、得”等七个。 • (2)古今音、方言有差别,难以正确拼读。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大师经典:王力先生的古代文化通识课(套装共4册)

大师经典:王力先生的古代文化通识课(套装共4册)
大师经典:王力先生的古代文化通 识课(套装共4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格律
文言
通识
文化
诗词
王力
平仄
文化
诗词
中国 中国
词汇
先生
语法
格律
古代汉语
对仗
诗 词
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 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本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 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最新文化研究成果。《古代汉 语常识》本书除择选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常识》《中国古代的历法》《文言的学习》等数篇关于古代汉语的一 些常识性论文、讲义等外,又补充了一些王力先生写作的与古代汉语相关的趣味性小文,内容通俗易懂。《诗词 格律十讲》本书主要包括《诗词格律十讲》《诗律余论》和两篇附录(《唐诗三首讲解》《宋词三首讲解》)。 其中的主体部分是《诗词格律十讲》,包括诗韵和平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长律、七言律诗、平 仄的变格、对仗、古风、词牌和词谱、词的和平仄十个部分。《诗词格律概要》本书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为 方便读者进行古典诗词鉴赏和诗词创作而写就的学术普及经典,讲述古典诗词格律最基本的知识。
谢谢观看
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为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 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辰或参商。

描写王力先生的文章

描写王力先生的文章

描写王力先生的文章
王力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汉语教育家。

他以其深入浅出的授课和丰富多彩的讲解方法,深受广大学生和读者的喜爱和尊敬。

王力先生生于1918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他在北平大学师范学院学习中文教育,后来在北平大学中文系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

1946年,他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并于1951年获得该学位。

在此期间,他还曾担任过中文教师和联合国口译。

自1951年回国以来,王力先生一直专注于汉语教育、汉字研究和语言学研究。

他曾多次担任北大、清华、人大等院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也深入各地的中小学校开展汉语教育普及工作。

王力先生的代表作品有《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教程》、《古代汉语语法》等。

他还创办了《汉语学习》杂志,为广大汉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汉语学习平台。

王力先生的文风简洁明快,讲解深入浅出,非常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他的语言学理论和汉语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国对外汉语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力先生致力于汉语教育和汉字研究事业,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瑰宝。

语言大师王力巅峰之作,最完整的诗词知识都在这里了

语言大师王力巅峰之作,最完整的诗词知识都在这里了

语言大师王力巅峰之作,最完整的诗词知识都在这里了有人问过叶嘉莹这样一个问题:学古典诗词有什么作用?叶嘉莹的回答是: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们的心灵不死!那些绝美的诗词、那些欲说还休的情愫,那些家国天下的伤怀,那些大漠孤烟的凝望,那些沙场点兵的壮志豪情,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你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

想学好古诗词,有人会说,太难了!古诗词讲究押韵,强调韵律,文体、段数、句数、字数、句式、平仄都是固定而严格的……虽然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现代汉语跟古代语言差别很大。

要学会赏析古诗词,需要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知识做基础。

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学着自己作首诗、填个小令来随时记录自己的心情和想法,那就更要了解诗词格律知识了。

凡学诗,须有门径。

入门一步走差,以后弊病无穷。

对于想学写古诗词的朋友,诗词君推荐你们去看看语言大师王力先生的这三套书。

▲王力先生照片学诗词,入门必少不了王力的《诗词格律》;学汉语,深入必少不了王力的《语文讲话》;学文化常识,则必少不了王力震撼文学界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的书籍可以为所有的中国人扫盲,让人了解文化的真相,客观的看待问题。

王力先生究竟何许人也?他是中国百年来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亦是罕见鲜有的全面汉语语言学大师。

在广东近现代百年学术史上,王力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笔,他在中山大学创立了国内第一个语言学系:他千锤百炼深入研究的成果,震撼了当时、影响了现在和未来。

深入研究汉语音韵学和汉语诗律学;深入研究现代语法和语法理论;深入研究汉字改革;深入研究历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创立汉语史学科;在国学界,王力是个传奇,只有高小学历,凭着十年自修考上大学,仅隔两年,又跻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他的老师是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梁启超、季羡林对他的评价都极高。

从上世纪开始,北大、清华、中山大学、西南联校等等如雷贯耳的名校,都抢着邀请王力去做教授。

但凡王力去过的高校,到现在汉语专业报考都十分火爆。

请客王力

请客王力

作者在第一段称赞中国人喜欢请客的品格,但在以
后各段却对这种行为肆批评。这是甚么笔法?可收 甚么效果?
这是“先扬后抑”或称为“欲扬先抑”的笔法。当作者本来已 对一件事物有否定的意见时,在文章的开端对它先行褒扬,用 严谨或幽默讽刺的手法均可。然后据既定的立场阐述这件事物 的缺点并加以贬抑。
效果
“礼让之邦” “中国人比西洋人更慷慨更会应 酬” 运用了反语,讽刺中国人比西洋人更会用手段和 弄权谋。
第二段(请客的实质)
对被请客者:喜欢占便宜的心理 对请客者:“小往大来”的政策 请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慷慨,而是权谋!
小往大来:“小往”是指请客时所付出的小支出, “大来”是指别人报答的大收益。“小往大来”含有 以小支出取得大收益的意思
“小往大来”出处在《易泰》一书,本指认识的消长,这 里却用来讽刺请客的人以请客来谋一己私利的阴暗心理。
“对泣牛衣”出处《汉书·王章传》 比喻读书人困苦凄凉 的遭遇,或夫妻共度穷困。
“求仁得仁”出处在《论语》本意说理想和愿望得到实现 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讽刺了一些不愿花钱请客却为了某一目 的不得不花钱的小气鬼。
作者介绍
王力,语言学家、翻译家.在其一生 中所著的几可等身的学术专著之外, 他于1942—1946年间偶尔涉足文坛, 以王了一为笔名写下一本仅12余万 言的散文小品集《龙虫并雕斋琐 语》,使他作为文学家在更为广泛的 层次上赢得读者群。当年其作品在 昆明《生活导报》等报刊一经刊出, 顿使该报刊销路激增。
疏通字词
zá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āo yàn kăi chóu
咱们 老饕未餍 慷慨 应酬
zī zhū
dàn fú qiānlìn
计较锱铢 家无儋石 青蚨 悭吝

中华书局推出25卷本《王力全集》

中华书局推出25卷本《王力全集》

龙源期刊网
中华书局推出25卷本《王力全集》
作者:
来源:《全国新书目》2015年第05期
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王力全集》由中华书局出版。

王力是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毕生致力于语言学的教学、研究工作。

中华书局此次整理出版的《王力全集》共25卷37册,近1400万字,全面、完整地收录了其论文、学术专著、文学作品和译文等。

其中,王力在法国巴黎大学写的博士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首次与国内读者见面,《王力译文集》系首次结集出版。

《王力全集》中的有些文章发表后再没重版过,如王力先生关于逻辑学、《老子》等的研究,《龙虫并雕斋琐语》所收的《祭父文》《名词的把戏》《中国人和法国人》,《龙虫并雕斋文集补编》所收的《做书评应有的态度》在今天读来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汉语诗律学(上下册)(精)王力全集第十七卷
王力著
中华书局
9787101107227
2015-03 120.00元
《王力全集》完整收录王力先生的各类著作三十余种、论文二百余篇、译著二十余种及其他诗文等各类文字。

全集按内容分卷,各卷所收文稿在保持著作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参考不同时期的版本精心编校,核订引文。

学术论著后附“主要术语、人名、论著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王力(著名语言学家兼诗人)—搜狗百科

王力(著名语言学家兼诗人)—搜狗百科

人物履历王力王力,1913年小学毕业后失学。

1916年在博白高等小学任国文教员。

1924 年入 上海南方大学 学习,次年转入上海 国民大学 。

1926年考进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1927年赴 法国留学 ,获 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1932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 燕京大学 、 广西大学 、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教授, 岭南大学 教授、文学院院长, 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语言学系主任。

1954年调 北京大学 任教授,直至去世。

曾兼任汉语 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并任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1956年被聘为 中国科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 部委员。

1957年冬赴 波兰讲学。

曾当选为 广东省 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广州市人民政府 委员, 北京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五届委员,第四、五届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曾兼任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 音韵学 研究会名誉会长,《 中国大百科全书 》总编辑委员会委员。

60年来,王力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6年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中国语法学界自《 马氏文通》以来因袭英语语法研究的状况提出批评,同时对汉语语法的特点和 研究方法 做了初步探讨。

1937年发表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指出系词在古代汉语里不是必要的,汉语的句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动词,这揭示了汉语不同于印欧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

他的《 中国现代语法 》(1943)、《中国语法理论》(1944)以及《 中国语法纲要》(1946)等著作,以《 红楼梦》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自己的汉语语法体系。

在40年代,王力的语法著作和吕叔湘 的《 中国文法要略 》都对汉语语法研究起了重要的影响。

成长历程王力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在他只有十四岁的时候,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第一部分)ppt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第一部分)ppt
• 訂正之作: 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清代學者
王引之《字典考證》;1981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力《康 熙字典音讀訂誤》。
《中華大字典》
• 陸費逵、歐陽溥存主編,中華書局 1915年出版。
• 收字48000多個,按部首排列,收錄 了一些近代方言字和翻譯用的新字 。
《經籍纂詁》
清阮元主編,出版于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這 是一部專門收集唐代以前各種古書注解的字典。
劉邦於公元前206年重新統一天下,建立漢王朝,中原一帶各民 族的共同語始稱漢語。
古代漢語可歸納為兩個系統:文言(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 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和古白話 (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語言)。《古代汉语》课程的 學習重點是文言,尤其是先秦語言巨匠們在以當時口語為基础而加 工成的文學語言。
它在編排上用的是韻母排列法,按平水韻106韻編次 被釋的字;以一韻為一卷,全書106卷。每字之下,羅列 唐以前各種古書注解對這個字的解釋。
常用的中小型字典辭書
1、《新華字典》 2、《現代漢語詞典》 3、《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4、《王力古漢語字典》
新華字典
《新華字典》是新華辭書社編纂的 ,主持其事的是魏建功。它也適當收錄 了古代文獻中的詞彙,以及歷史上的外 來語。本書注音釋義都用新的方法,對 古漢語的詞的解釋,都用現代口語以及 被現代口語吸收了的文言詞語,因此對 我們學習古代漢語也有一些幫助。
鄭伯克段于鄢
題解:
伯 :春秋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鄭,伯爵,故稱鄭伯。 在實際敍述中,侯、伯亦常稱公。
克:根據《左傳》的記載是“戰勝”的意思。 于: 介詞,引進處所。 “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縣。
說文解字的解讀

王力语言学奖获奖者作品推荐资料.

王力语言学奖获奖者作品推荐资料.
王力语言学奖历届获奖 名单
第五组 陈宗惠 语言学微刊
王力语言学奖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评奖工作始于1986年,迄 今已历16届。根据王力预案学奖金章程,北京大 学王力语言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第一届至第六 届评奖设立一、二、三等奖;1997年作出修改, 最高奖为特等奖,下设一等奖和二等奖。
此后共评选出54部专著、26篇论文,有63位学者 荣获该奖项。
• 第十一届,2005年。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 • 一等奖: • 陈宗振《西部裕固语研究》 • 二等奖: • 李蓝《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话》 • 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 • 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 • 第十二届,2007年。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 • 一等奖: • 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
• 第七届,1997年。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 • 一等奖: • 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 • 二等奖: • 李如龙《方言与音韵论集》 • 殷国光《吕氏春秋词类研究》 • 刘俐李《焉耆汉语方言研究》 • 曹志耘《严州方言研究》 • 第八届,1999年。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 • 一等奖:
• 张鸿魁:《〈金瓶梅〉语音研究》 • 二等奖: • 傅爱兰:《普米语动词的语法范畴》 • 周国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 • 姚振武:《现代汉语的“N的V”与上古汉语的“N之V”
历届获奖情况
第一届,1986年。三等奖四项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 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 鲁国尧:《宋代苏轼等四川词人用韵考》、《元遗山诗词用韵考》 施向东:《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中原方音》 第二届,1987。三等奖一项 向熹:《诗经词典》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第三届,1989年。三等奖三项 李思敬:《汉语“儿”[ɚ]音史研究》 鲁国晓:《泰国方音史与通泰方言史研究》 黄雪贞:《客家话的分布与内部异同》、《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客家方言 声调的特点续论》 第四届,1991年。三等奖五项 曹广顺:《<祖堂集>中的“底(地)”“却(了)”“着”》《〈祖堂集〉中与语气助词 “呢”有关的几个助词》、《语气词“了”源流浅说》、 《魏晋南北朝到宋代的“动+将”结构》

王力《诗词格律》

王力《诗词格律》

王力《诗词格律》目录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第一节韵第二节四声第三节平仄第四节对仗第二章诗律第一节诗的种类第二节律诗的韵第三节律诗的平仄第四节律诗的对仗第五节绝句第六节古体诗第三章词律第一节词的种类第二节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第三节词谱第四章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第一节诗词的节奏第二节诗词的语法特点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第一节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拚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t 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中国现代语法

中国现代语法
中国现代语法
王力创作的语法学著作
01 内容简介
03 作品思想
目录
02 创作背景 04 作品影响
05 作品评价
07 作者简介
目录
06 出版信息
《中国现代语法》是中国语言学家王力创作的语法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3年。
《中国现代语法》一书分为上下两册,共6章,该书主要用《红楼梦》中的口语作为研究材料,并以造句法为 重点来说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在书中,作者把简单句分为判断、描写、叙述三种,把复合句分为等立与主从 两种,又提出能愿式、有的句式。该书对于揭示汉语本身的 结构特点有一定的作用。
原《语言文字应用》杂志主编龚千炎:《中国现代语法》的成就在于揭示了汉语语法的持点,总结了汉语的 结构规则,从而建立了汉语语法新体系,但在书中由于作者同时引进叶斯柏森的“三品说”和布龙菲尔德的“向 心结构说”,有时会陷于自相矛盾。
出版信息
《中国现代语法》初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43年出版上册,1944年出版下册;1946年,《中国现代语法》 的简编本《中国语法纲要》出版,它是为中学生而写的;1954年中华书局据商务原纸型重印;苏联汉学家龙果夫 把它译成俄语,并写了注评和序文,1954年有莫斯科外文出版局出版。为了介绍龙果夫的观点,又把他的序文和 注评译成汉语,1957年连同该书一起由新知识出版社再版,书名也改为《汉语语法纲要》;1985年商务印书馆据 1954年本重排,经作者校阅,合为一册作为《汉语语法丛书》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语法》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部著作,全书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为造句法(上),该章主要讲句子,其中有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还有复合句、句子形式和谓语 形式等内容;其次讲词和词联结所构成的仂语、词和词发生关系时所属的词品,并插有词类一节。

王力文集(20卷)目录

王力文集(20卷)目录

《中国语法理论》 (1944、 1945)第2卷:《中国现代语法》 (1943)第3卷:(1) 《中国古文法》 (1~85; 1927)(2) 《中国文法学初探》 (89~152; 1936)(3) 《汉语语法纲要》, 原名《中国语法纲要》 (153~312; 1946)(4) 《词类》 (313~351; 1957)(5) 《虚词的用法》 (353~389; 1955)(6) 《有关人物和行为的虚词》 (391~487; 1955)(7) 《字的写法、读音和意义》, 原名《字的形音义》 (489~62; 1953)(8) 《汉语讲话》, 原名《中国语文概论》、《中国语文讲话》 (563~656;1939、 1950)(9) 《汉语浅谈》 (657~699; 1964)(10) 《谈谈汉语规范化》 (701~731; 1956)第4卷:《汉语音韵学》, 原名《中国音韵学》 (1936)第5卷:(1) 《汉语音韵》 (1~183; 1963)(2) 《音韵学初步》 (185~259; 1980)第6卷:(1) 《诗经韵读》 (1~449; 1980)(2) 《楚辞韵读》 (451~565; 1980)第7卷:(1)《江浙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原名《江浙人学习国语法》 (1~83;1936)(2)《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原名《广东人学习国语法》 (85~283;1951)(3) 《汉字改革》 (285~396; 1940)(4)《广州话浅说》 (397~512; 1957)第8卷:《同源字典》 (1982)第9卷:《汉语史稿》 (1957、 1958)第10卷:《汉语语音史》 (1985)第11卷:(1) 《汉语语法史》 (1~488; 1983)(2)《汉语词汇史》 (489~842; 1984)第12卷:(1) 《中国语言学史》 (1~264; 1963、 1981)(2) 《清代古音学》 (265~624; 1984)第13卷:《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1981)第14卷:《汉语诗律学》 (上, 1947、 1958)(1) 《汉语诗律学》 (下, 1~303; 1947、 1958)(2) 《诗词格律》 (305~480; 1962)(3) 《诗词格律概要》 (481~643; 1979)第16卷:(1) 《观念与语言》 (3~8; 1944)(2) 《逻辑和语言》 (9~26; 1961)(3) 《语言学在现代中国的重要性》 (29~33; 1947)(4) 《中国语言学的现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34~47; 1957)(5) 《中国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 (48~63; 1962)(6) 《略论清儒的语言研究》 (64~72; 1965)(7) 《积极发展中国的语言学》 (73~80; 1980)(8) 《我对语言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81~86; 1981)(9) 《中国语法学的发展》 (87~90; 1981)(10) 《文言的学习》 (93~110; 1942)(11) 《古代汉语常识》 (111~178; 1979)(12) 《汉语发展史鸟瞰》 (179~186; 1981)(13) 《漫谈古汉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 (187~195, 1984)(14) 《研究古代汉语要建立历史发展观点》 (196~205; 1983)(15) 《中国文法欧化的可能性》 (209~213; 1936)(16) 《逻辑和语法》 (214~222; 1940)(17) 《关于〈中国语法理论〉》 (223~230; 1948)(18) 《汉语语法学的主要任务》 (231~235; 1953)(19) 《词和仂语的界限问题》 (236~253; 1953)(20) 《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 (254~270; 1955)(21) 《主语的定义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 (271~285; 1956)(22) 《语法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 (286~297; 1956)(23) 《语法体系和语法教学》 (298~307; 1956)(24) 《关于词类的划分》 (308~320; 1956)(25) 《汉语实词的分类》 (321~345; 1959)(26) 《关于汉语语法体系问题》 (346~352; 1981)(27) 《中国文法中的系词》 (355~434; 1937)(28) 《文言语法鸟瞰》 (435~441; 1962)(29) 《古汉语自动词和使动词的配对》 (442~463; 1964)(30) 《汉语滋生词的语法分析》 (464~476; 1980)(31) 《常用文言虚字》 (477~483; 1986)(32) 《语法答问》 (487~503; 1949)(33) 《汉语的词类》 (504~515; 1952)(34) 《词和语在句中的职务》 (516~528; 1952)(35) 《谓语形式和句子形式》 (529~537; 1952)(36) 《句子的分类》 (538~545; 1953)(37) 《关于“它们”》 (546~548; 1955)第17卷:(1) 《从元音的性质说到中国语的声调》 (3~31; 1935)(2) 《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32~45; 1979)(3) 《再论日母的音值, 兼论普通话声母表》 (46~53; 1983)(4) 《汉语语音的系统性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5479; 1980)(5) 《汉语语音史上的条件音变》 (80~89; 1983)(6) 《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开幕典礼上的讲话》 (90~92;1982)(7) 《谐声说》 (95~96; 1927)(8) 《古音分部异同考》 (97~115; 1937)(9) 《上古韵母系统研究》 (116~196; 1937)(10) 《上古汉语入声和阴声的分野及收音》 (197~247; 1960)(11) 《古韵脂微质物月五部的分野》 (248~290; 1963)(12) 《先秦古韵拟测问题》 (291~339; 1964)(13) 《古无去声例证》 (340~372; 1980)(14) 《黄侃古音学述评》 (373~414; 1978)(15) 《〈诗经韵读〉答疑》 (415~421; 1985)第18卷:(1) 《南北朝诗人用韵考》 (3~73; 1936)(2) 《范晔刘勰用韵考》 (74~92; 1982)(3) 《〈经典释文〉反切考》 (93~185; 1982)(4) 《玄应〈一切经音义〉反切考》 (186~198; 1980)(5) 《朱翱反切考》 (199~245; 1982)(6) 《朱熹反切考》 (246~336; 1982)(7) 《〈类音〉研究》 (339~384; 1935)(8) 《唇音开合口辨》 (385~398; 1986)(9) 《浊音上声变化说》 (399~419; 1927)(10) 《京剧唱腔中的字调》 (420~459; 1986)(11) 《汉越语研究》 (460~587; 1948)(12) 《三百年前河南宁陵方音考》 (588597; 1927)(13) 《两粤音说》 (598~665; 1928)第19卷:(1) 《汉字的形体及其音读的类化法》 (1~8;1946)(2) 《正字法浅说》 (9~31; 1980)(3) 《“本”和“通”》 (32~33; 1980)(4) 《理想的字典》 (37~77; 1945)(5) 《了一小字典初稿》 (78~110; 1946)(6) 《〈同源字典〉的性质及其意义》 (111~116; 1982)(7) 《词典和语言规范化》 (117~118; 1982)(8) 《字典问题杂谈》 (119~130; 1983)(9) 《双声叠韵的应用及其流弊》 (133~138; 1937)(10) 《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 (139~145; 1941)(11) 《新字义的产生》 (146~150; 1942)(12) 《字史》 (151~165; 1945)(13) 《新训诂学》 (166~181; 1947)(14) 《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 (182~202; 1962)(15) 《“江”“河”释义的通信》 (203~205; 1982)(16) 《说“江”“河”》 (206~216; 1982)(17) 《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217~223; 1984)(18) 《语言的化装》 (227~234; 1937)(19) 《漫谈方言文学》 (235~241; 1948)(20) 《诗歌的起源及其流变》 (242~248; 1942)(21) 《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问题》 (249~272; 1959)(22) 《诗词的平仄》 (273~279)(23)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 (280~285; 1962)(24) 《诗律余论》 (286~304; 1962)(25) 《略论语言形式美》 (305~330; 1962)(26) 《语言与文学》 (331~340; 1981)(27) 《语言的真善美》 (341~348; 1982)(28) 《中学语法教学问题》 (351~360; 1953)(29) 《关于暂拟的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问题》 (361~370; 1957)(30) 《需要再来一次白话文运动》 (371~374; 1980)(31) 《谈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问题》 (375~379; 1980)(32) 《在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第三次座谈会上的发言》 (380~384; 1980)(33) 《漫谈中学的语文教学》 (385~389; 1981)(34) 《逻辑与学术研究、语言、写作的关系》 (390~394; 1982)(35)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会上的讲话》 (395~396; 1985)(36) 《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 (399~404; 1961)(37) 《〈古代汉语〉凡例》 (405~411; 1962)(38) 《〈古代汉语〉教学参考意见》 (412~414; 1962)(39) 《古代汉语的教学》 (415~437; 1963)(40) 《〈古代汉语〉编写中的一些体会》 (438452; 1963)(41) 《〈古代汉语〉编后记》 (453~458; 1963)(42) 《谈谈学习古代汉语》 (459~474; 1979)(43) 《论古代汉语教学》 (475~483; 1980)(44)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484~503; 1980)(45) 《关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 (504~532; 1980)(46) 《〈古代汉语〉 (修订本) 教学参考意见》 (533~536; 1981)(47) 《为什么学习古代汉语要学点天文学》 (537~549; 1984)第20卷:(1) 《文话平议》 (1~10; 1926)(2) 《国家应该颁布一部文法》 (11~17; 1935)(3) 《论“不通”》 (18~22; 1935)(4) 《论汉译地名人名的标准》 (23~28; 1939)(5) 《谈用字不当》 (29~33; 1939)(6) 《谈标点格式》 (34~38; 1939)(7) 《从语言的习惯论通俗化》 (39~43; 1940)(8) 《论近年报纸上的文言文》 (44~49; 1942)(9) 《什么话要听》 (50~55; 1943)(10) 《论汉语标准语》 (56~76; 1954)(11) 《论汉语规范化》 (77~82; 1955)(12) 《语言的规范化和语言的发展》 (8393; 1959)(13) 《论审音原则》 (94~112; 1965)(14) 《白话文运动的意义》 (113~117; 1979)(15) 《谈词语规范化问题》 (118~122; 1981)(16) 《为纯洁祖国的语言而继续努力》 (123~124; 1983)(17) 《在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工作中应该注意扫除的一种思想障碍》(127~128; 1955)(18) 《论推广普通话》 (129~132; 1956)(19) 《谈谈学习普通话》 (133~137; 1956)(20) 《谈谈广东人学习普通话》 (138~141; 1956)(21) 《谈谈在高等学校里推广普通话》 (142~146; 1956)(22) 《为什么“知”“资”等字要写出韵母》 (147~161; 1956)(23) 《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优点》 (162~169; 1957)(24) 《没有学过注音字母和没有学过外国文的人怎样学习汉语拼音》 (170~178; 1957)(25) 《推广汉语拼音和普及音韵知识》 (179~181; 1963)(26) 《为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而努力》 (182~186; 1978)(27) 《推广普通话的三个问题》 (187~202; 1980)(28) 《粤方言与普通话》 (203~211; 1980)(29) 《庆祝〈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二十五周年》 (212~213; 1983)(30) 《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 (214~216; 1985)(31) 《汉字改革的理论与实际》 (219~223; 1936)(32) 《方言复杂能不能实行拼音文字》 (224~234; 1957)(33) 《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 (235~240; 1960)(34) 《在高等学校文改教材协作会上的发言》 (241~245; 1980)(35) 《汉字和汉字改革》 (246~261; 1981)(36) 《文字的保守》 (265~270; 1935)(37) 《论读别字》 (271276; 1935)(38) 《谈意义不明》 (277~282; 1940)(39) 《语言学课程整改笔谈》 (283~287; 1958)(40) 《谈谈学外语》 (288~300; 1978)(41) 《谈谈写信》 (301~307; 1980)(42) 《关于音位学的教学》 (308~309; 1981)(43) 《篇章的逻辑性》 (310~314; 1982)(44) 《谈汉语的学习和研究》 (315~319; 1983)(45) 《把话说得准确些》 (320~323; 1984)(46) 《一项成功的教学改革》 (324~325; 1984)(47) 《评〈Word Families in Chinese〉》 (329~335; 1935)(48) 《评〈爨文丛刻〉甲编》 (336~341; 1936)(49) 《评〈汉魏六朝韵谱〉》 (342~345; 1936)(50) 《评黄侃〈集韵声类表〉、施则敬〈集韵表〉》 (346~363; 1935)(51) 《评〈近代剧韵〉》 (364~371; 1937)(52) 《读〈杂格咙咚〉》 (372~374; 1982)(53) 《〈汉语史论文集〉自序》(377~378; 1956)(54) 《〈古代汉语〉自序》(379~382; 1962)(55) 《〈古代汉语(修订本)〉自序》(383~385; 1981)(56) 《〈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三册)自序》(386~388; 1982)(57) 《〈谈谈学习古代汉语〉自序》(389~390; 1984)(58) 《〈王力论学新著〉自序》(391~392; 1983)(59) 《〈龙虫并雕斋诗集〉自序》(393~397; 1982)(60) 《〈古韵通晓〉序》(398~399; 1980)(61) 《〈古汉语复音虚词和固定结构〉序》(400~401; 1981)(62) 《〈中原音韵音系〉序》(402~403; 1981)(63) 《〈普通话课本〉序》(404~405; 1981)(64) 《〈普通话〉序》(406; 1982)(65) 《〈实用解字组词词典〉序》(407~408; 1982)(66) 《〈汉字古音手册〉序》(409~410; 1982)(67) 《给〈古代汉语习题集〉作者的一封信(代序)》(411; 1984)(68) 《〈汉语方言研究小史〉序》(412; 1982)(69) 《〈中国话听力〉序》(413~414; 1983)(70) 《〈诗经词典〉序》(415~416; 1983)(71) 《〈古代汉语语法〉序》(417; 1983)(72) 《〈中国实用文体大全〉序》(418; 1984)(73) 《〈繁简由之〉序》(419~420; 1985)(74) 《〈吕氏春秋译注〉序》(421~422; 1984)(75) 《〈汉语‘儿’[ ]音史〉研究序》(423~424; 1984)(76) 《〈古人名字解诂〉序》(425~426; 1984)(77) 《〈民间诗律〉序》(427; 1985)(78) 《〈普通话与广州话口语对应举例〉序》(428; 1985)(79) 《〈中国成语大辞典〉序》(429; 1985)(80) 《〈论衡索引〉序》(430~431; 1986)(81) 《语言的变迁》(435~438; 1934)(82) 《敝帚斋读书记》(439~441; 1946)(83) 《津门小厄》 (442~445; 1946)(84) 《大学中文系和新文艺的创造》 (446~454; 1946)(85) 《笔谈难字注音》 (455~456; 1961)(86) 《谈谈写论文》 (457~467; 1979)(87) 《我谈写文章》 (468~473; 1979)(88) 《中国古代的历法》 (474~489; 1980)(89) 《我所知道闻一多先生的几件事》 (490~494; 1980)(90) 《在“庆祝王力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495~498; 1980)(91) 《希望与建议》 (499; 1980)(92) 《谈谈怎样读书》 (500~517; 1981)(93) 《我和商务印书馆》 (518~522; 1981)(94) 《谈谈小品文》 (523~526; 1982)(95) 《怀念赵元任先生》 (527~530; 1982)(96) 《谈谈图书馆》 (531~532; 1982)(97) 《我是怎样走上语言学的道路的》 (533~535; 1982)(98) 《我的治学经验》 (536~551; 1984)(99) 《天文和历法的关系》 (552~558; 1985)(100) 《谈语言》 (559~562; 1985) (101) 《怀念朱自清先生》 (563~566; 198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4/1040.1
中华书局
1956
52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
416/1040.3
商务
1985
53
王力文集:语言理论,中国语言学,古汉语概论,语法理(王力)
H1-52/1:16
山东教育
1990
54
王力文集:文字,字典,词汇,文学语言,语文教学,古(王力)
H1-52/1:19(CP)
山东教育
1990
55
北京出版社
1979
28
楚辞韵读(王力著)
I207.21/12a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9
诗经韵读(王力著)
I207.21/12b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30
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力,著)
H178/13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1
汉语诗律学(王力著)
414.86/1040
新知识出版社
1958
32
汉语音韵(王力著)
414/1040a
中华书局
1980
33
龙虫并雕斋诗集(王力著)
I227/333
北京出版社
1984
34
汉语诗律学(王力著)
414.86/1040.2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35
古代汉语(王力著)
416/1040d2
中华书局
1981
36
诗词格律十讲(王力著)
811.107/1040
北京出版社
1964
37
中国音韵学(王力著)
1962
59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
416/1040
商务印书馆
1950
60
老子究研(王力著)
111.1217/1040
商务印书馆
民国17
61
汉语浅谈(王力著)
410/1040
北京出版社
1964
62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
H163/3.2
商务印书馆
1998
63
诗词格律(王力著)
I207.21/12f
怎样写学术论文(王力著)
H152/27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
15
古代汉语常识(王力著)
H109.2/5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16
音韵学初步:献给叶圣陶先生(王力著)
H11/11
商务印书馆
1980
17
汉语语音史(王力著)
H11/11a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18
中国古文法(王力著)
H14/21
山西人民出版社
新华书店
1949
96
晴天(王力著)
810.088/5687/1949:45
新华书店
1949
97
诗词格律十讲(王力著)
811.107/1040/1962
北京出版社
1962
98
晴天(王力著)
813.882/1040-2
作家出版社
1955
99
晴天(王力著)
813.882/1040-2.1
旅顺民众书店
[19-
Z121.7/21:107-110
新文丰出版公司
民国71
109
汉语音韵(王力(WANG LI)著)
414/1040a1
中华书局
1991
10
王力文集.第十七卷,音韵通论上古音(王力,著)
H1-52/1:17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9
11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
H109/1(CP)
山西人民出版社
1198
12
龙虫并雕斋琐语(王力,著)
I267/112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13
同源字典(王力著)
G/H139-61/1
商务印书馆
1982
14
中华书局
1954
42
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王力著)
H163/22
中华书局
1988
43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
416/1040.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出版日
44
汉族的共同语和标准音(王力著)
414.808/1040
中华书局
1956
45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著)
416/1040a
商务印书馆
1951
46
龙虫并雕斋文集(王力)
I207.21/12h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83
王力词律学(王力,著)
I207.23/191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
84
王力近体诗格律学(王力,著)
I207.21/12g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
85
古代汉语常识(王力,著)
H109.2/5.1
商务印书馆
2002
86
王力汉语散论(王力,著)
H1/14d
商务印书馆
78
雅柯布森文集(雅科布松,著)
H0-06/12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79
诗词格律概要(王力,著)
I207.21/12.1
北京出版社
2002
80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著)
5170/1142.56(上)
商务印书馆
民国35
8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典(王力,主编)
K203/299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2
82
汉语诗律学(王力,著)
24
语法和语法教学: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张志公主编)
416.07/1148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6
25
广州话浅说(王力著)
415.933/1040
文字革出版社
1957
26
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力著)
414.8/1040a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51
27
诗词格律概要(王力著)
I207.21/12
K220.3/1.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92
汉语音韵(王力著)
414/1040a/1963
中华书局
1963
93
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力著)
414.8/1040a/1956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56
94
汉语诗律学(王力著)
414.86/1040.1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2
95
晴天(王力著)
810.088/5687:45
1
汉语音韵(王力著)
List of Items with Specified Ent
中华书局
1991
2
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王力著)
K220.3/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84
3
诗文选讲(王力著)
H194/25
语文出版社
1992
4
王力文集.第二十卷(王力著)
H1-52/1:20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
100
希腊文学(王力著)
831/1040
商务印书馆
民国23
101
巴士特(王力著/孙逸著)
979.934/1822b
商务印书馆
[193
102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王力著)
G122/236
新学识文教出版中心
1990
103
诗经韵读(王力,著)
I207.21/12i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04
古体诗律学(王力,著)
5
清代古音学(王力著)
H11/43
中华书局
1992
6
王力文集.第八卷,同源字典(王力,著)
H1-52/1:8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
7
汉语词汇史(王力,著)
H13/38
商务印书馆
1993
8
汉语语法史(王力,著)
H14/34
商务印书馆
1989
9
王力文集(王力著)
H1-52/1(2)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
2002
87
语文讲话(王力,著)
H1/73.1
商务印书馆
2002
88
诗词格律十讲(王力,著)
I207.21/12e1
商务印书馆
2002
89
龙虫并雕斋琐语(王力,著)
I267/1121.1
商务印书馆
2002
90
王力选集(王力,著)
H14-53/12a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91
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王力,著)
410.9/1040a
科学出版社
1958
74
江浙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力著)
414.8/1040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55
75
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主编)
H13-61/6
中华书局
2000
76
王力语言学论文集(王力,著)
H1-53/78
商务印书馆
2000
77
中国语文概论(王力,著)
H1/73
商务印书馆
民国28
中华书局
1999
69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编著)
H109/1.1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民国85
70
词类(王力著)
416.2/1040a
新知识出版社
1957
71
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王力著)
416.2/10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