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冲突的例子
地缘政治冲突的例子
地缘政治冲突指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因为领土、资源、意识形态、宗教、民族等问题而产生的冲突。
以下是一些地缘政治冲突的例子:
1. 南海争端:中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就南海的领土主
权问题发生冲突。
各国在争取南海的控制权和开发海上资源方面存在
紧张局势和矛盾。
2.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领土争端为主的冲突
持续多年。
该地区争夺的焦点包括耶路撒冷、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
3. 乌克兰危机:2014年乌克兰政局不稳定,导致克里米亚地区并入俄罗斯。
此后,乌克兰东部地区的亲俄派与亲乌派发生武装冲突,导致
该地区局势复杂并持续不断。
4. 印巴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自1947年独立以后就克什米尔地区的
主权问题存在争议。
双方对克什米尔地区的控制权争夺引发了多次武
装冲突和边界冲突。
5. 塞浦路斯冲突:塞浦路斯岛自1974年以来一直处于希腊裔和土耳
其裔之间的分裂状态,导致其南北两部分之间存在巨大的政治、文化
和经济分歧。
6. 苏丹达尔富尔冲突:苏丹国内的达尔富尔地区长期以来一直爆发冲突,导致大量平民死亡和流离失所。
该冲突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和
宗教问题。
以上提到的冲突是一些典型的地缘政治冲突的例子,展示了地缘政治
领域中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复杂和紧张的关系。
地缘政治相关知识点总结
地缘政治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地缘政治的基本概念1. 地缘政治的含义地缘政治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它主要研究地理空间对国家政治活动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地缘政治通常涉及到领土、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政治地位、影响力、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2. 地缘政治的对象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国家、地区、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地缘政治关注的焦点是这些主体之间的地缘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交往等。
3. 地缘政治的意义地缘政治研究有助于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有助于解释国家间的冲突和合作,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地缘政治的主要内容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国家地缘政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不仅影响到国家的政治地位和国际地位,同时也对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地理位置的特点决定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 领土领土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也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
国家的领土范围和领土边界,以及领土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都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
3.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在国家地缘政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资源的分布、控制和开发,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国家之间的关系。
4. 政治地位国家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
政治地位包括政治体制、政治影响力、地缘政治环境等多个方面。
5. 影响力国家的地缘政治影响力是指其在国际关系中所拥有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影响力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等多个因素。
6.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地缘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关系。
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因素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地缘政治的影响因素1. 地缘因素地缘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领土和周边国家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国家的地缘政治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2.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国家地缘政治的基础,政治体制、国家政治形象、外交政策等因素都对国家的地缘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2)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入演进, 不仅政府间国际组织继续蓬勃发展,国际非政府组 纨也大量涌现并日趋活跃,依托于国际互联网的全 球公民社会方兴未艾,各种国际行为体携手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已成大势所趋。
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资本主义世界的心脏地带华 尔街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声名狼藉。与此形 成鲜明对照,中、俄、印度等坚持独立自主选择符合 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探 索各自的发展模式,世界发展模式日益丰富和多样化。
4、国际关系行为体日趋多元化,传 统外交模式面临挑战
1)近代以来,北大西洋两岸集中了世界主要的资本主 义发达国家,曾是世界地缘政治经济的重心。
2)亚洲崛起促使世界地缘政治经济重心由大西洋加快 东移。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不少亚洲国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能源等比较优势,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涌现出以中国、印度、中东海 湾国家和东盟等新兴经济体,亚洲日益成为世界制 造业、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新中心。
3)由此,主权国家的中心角色有所削弱,国家主权 与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受到更多限制,国际பைடு நூலகம்系行为 体更加多元化,传统外交模式面临挑战,面向社会 大众的公共外交日益突出。
5、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加速推进
2008年是国际战略格局加速转换的关键一年,俄格武 装冲突、北京奥运盛会、世界金融危机等三大事件标志 着冷战后形成的“一超多强”与“一超独霸”的国际战 略格局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2、地缘政治博弈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关系
博弈的实质是对利益的追求,或者说是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在社会中,个人是博弈的主体,在国际社会中,国家是博弈的主体。 在这一点上,国际政治中的博弈和个人之间的博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不同的是个人之间的博弈相对简单,国家间的博弈不论是博弈主体的 内涵还是博弈的内容、范围以及博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都不是个人 博弈所能比较的,这是国家间博弈的复杂性所在。特别是在当前的国 际环境中,国家实力虽然是博弈中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 因素,在地缘经济日益崛起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博弈需要考虑更多的 因素,对利益的追求不再单纯地表现为强权具有压倒性优势,实力相 对较弱的国家如果能正确地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也能在博弈中实现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地缘政治学
名词解释:地缘:以地理位置、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缘政治学:以全球战略的观点,分析地理现实与人类事物间的联系,探究每种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规律,为治国战略制定服务的理论。
心脏地带::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称为心脏地带。
他认为心脏地带是世界政治的枢纽区,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远离海洋,几乎与世隔绝,海权国家的势力无法进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堡垒。
马汉:美国地缘政治学家,考察了海权的作用,首次提出了近代海权理论,从而奠定了海权作为国家治国方略的地位。
他探索了海权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具体关系,认为海权是阐释国家成功原因及拥有国际政治权力的最重要因素。
谁能控制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
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在《历史的地理枢纽》首次提出“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
他把空间和位置结合起来,将强烈的主体意识带入了地理学,开创了政治地理和人文地理学的一系列新概念,如世界岛、心脏地带、枢纽区域、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等。
麦金德的思想在二战前成了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指导思想,战后成为英美等国全球战略理论的启迪。
内新月形地区: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的,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为心脏地带,其外围则依距离的远近分为内外两个新月形地区。
其中内新月形地区是指欧亚大陆边缘的那些国家,如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
战略: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和地区霸权所依据的基本战略思想,是利用国家间的地缘关系获取国家利益的谋划,和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
边缘地带: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提出。
他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欧亚大陆的边远地区,无论是人口、还是工农业生产条件,一般都比心脏地带要优越。
一个国家为了实现扩张的需要,总是要寻求进入海洋的通道,支配接近交通要道的战略要点,控制大陆的边缘地带。
地缘政治学
3.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空中进攻的目标包括工商业设施、重要公私建筑、运输干线和交通枢纽以及 某些特定的居民区。
总的看来,杜黑的论点主要是围绕“制空权”这个中心主题展开的。事实证明,制空权的确是战争中一个非 常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在太空武器飞速发展的今天,杜黑的理论与核时代的战略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亨廷顿还认为,冷战后将出现一个多极和多文化的国际体系,西方仅为其中之一。西方的文化价值不具普适 性,其影响力已呈下降趋势,因此西方文化缺乏同化、整合其他文化的力量。同时,非西方社会也将越来越伸张 自己的文化价值,拒绝西方强加给它们的文化价值。如果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硬要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 其结果将适得其反,将会激化矛盾,引起文明冲突。当然,亨氏宣扬他的观点,绝非反对西方文明的统治,他只 是善意地提醒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决策者们,不要被冷战的胜利冲昏头脑,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以免把 战线拉得过长,树敌过多,陷入被动境地。显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并没有摆脱冷战的思维方式,在冷战后西 方国家内部凝聚力下降的情况下,他企图树立起非西方文明作假想敌,以维护西方的内部团结和美国的霸权地位。 《文明的冲突》面世以来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断恶化的巴以冲突、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特别 是9.11事件)似乎验证了亨氏理论,也使得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再次引起广泛注意。
从以上介绍的几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学实际上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故又称地理政治学。它把地 理因素(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及战略军备等)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 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 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
1、地缘政治学:概念与视角在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研究,甚至日常谈话中,人们经常使用“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的术语。
那么,究竟什么是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呢?人们在使用和谈论它们的时候,又是指的什么呢?关于地缘政治学的概念,拉祖瓦耶夫归结了三类基本观点:一、地缘政治学突出了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地理对政治的影响。
二、把地缘政治学推广到大国争夺世界或地区优势和权力的斗争上,最一般的是,人们称国家间竞争,特别是全球性竞争的典型情况为地缘政治。
三、地缘政治学首先反映了国际舞台上争取权力的斗争同地理的联系,地缘政治学被看作外交政策的工具,它从地理决定论原则出发规定外交政策的可能性和优先权。
奥图泰尔总结了二战以来对地缘政治学的三种主要用法:一、用作描述特定地区或问题的概览(survey),以便把握被认定为外部事实的事物的明显特征。
在这种用法下,地缘政治学就是对某一问题进行考察的分析工具。
如,关于X 的地缘政治,X可以指石油、资源、能源、信息、中东、中美洲、欧洲等。
二、地缘政治几乎是现实政治的同义语。
这几乎全部来自基辛格的遗产。
基辛格用“地缘政治”一词来描述他力求在世界政治中维持“有利的均衡”的努力。
这样,地缘政治学就是一种不含任何意识形态或感情色彩的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方法。
三、作为大战略的同义语。
这一视角关注地理在国际关系中的中心作用。
该视角把永久的地理因素视为国家行为的驱动力。
地理成为政策和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学成为大战略制定的一种方法。
斯隆通过评价地理同国际关系之间关系的性质,实际上给出了他对地缘政治学概念的三种理解:一、认为这种关系是政策的一个目标,是两个或各个国家之间冲突中的奖赏。
当国家行使对领土的控制时,其领土的任何一部分都成为同他国冲突的根源,从这一前提出发,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成功保卫其不受外部世界的攻击。
对国家政治权威地理范围的关注是国际关系学者对地理最通常的看法。
第9章 地缘政治1
(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领土: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地理结构,是一国活 动,尤其是一国权利所依赖的最稳定的结构性因 素
– 领土规模 – 领土形状: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 领土位置
• 领土权:任何国家都存在的拥有、占领、防御某 一领土空间的偏好 • 领土主权:国家为保障自己的领土不受侵犯而采 取的包括战争在内的任何措施的权力。 (三)国家的中心性区域 • 首都 – 一国政治权威集聚的地方,全国的政治中心, 国家的象征,国家必然的交通中心
• 核心区 – 起源核心区: – 经济性核心区 • 边界和边疆 – 边界:自然边界、人为边界 – 边疆 – 领海:12海里(联合国海洋法公 约) – 专属经济区:200海里
• 三、 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综合国力、国力)
• 国家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 它的能力 • 国家权力的相对性
• 自然资源
– 国家力量的自然源泉
• 人口规模
– 创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 – 人口质量、人口素质
• 经济水平
– 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国家权力的标志,建 设现代化国防和进行现代化战争的的根本保证
• 军事力量
– 国家实力大小的最直接的指标 – 组成要素:武装部队的数量、素质、武器装备、军事 技术、军事领导才能
(四)政治地理过程
• 政治扩散
– 迁移扩散:如英国殖民地扩展的结果 – 扩展扩散:1950s的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冷战结束后 的东欧剧变
• 政治整合
– 若干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某种权利和利益的需要自愿 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何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 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 政治分离 • 主权的变化
– 因主权、民族独立而变化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四、当代中国地缘政治
1、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
• 东线地缘政治 • 西线地缘政治 • 南线地缘政治 • 北线地缘政治
中国东线地缘政治
• 主要邻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朝鲜、韩国 • 热点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
朝鲜半岛问题
东 海 大 陆 架 问 题
台 湾 问 题
朝 鲜 半 岛 问 题
二、世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简介:巴尔 干半岛,波斯湾地区,北印度洋地区,高加索 地区,中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东南亚马六甲 海峡。
三、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在政治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与区域一体化共同 作用下,正在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与最 快速的演进,呈现出五大特性。
1、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进,重心东移
2)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摘自中国社科院:《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
3)和平崛起和睦邻外交的重大意义。
(1)争取到了很好的国际形象,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 地位;
(2)稳定了周边环境,利于与各邻国的经济贸易往来, 同时保证了和平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3)成功挫败了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阴谋,使帝国 主义的流言不攻自破;
2、地缘政治博弈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关系
博弈的实质是对利益的追求,或者说是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在社会中,个人是博弈的主体,在国际社会中,国家是博弈的主体。 在这一点上,国际政治中的博弈和个人之间的博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不同的是个人之间的博弈相对简单,国家间的博弈不论是博弈主体的 内涵还是博弈的内容、范围以及博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都不是个人 博弈所能比较的,这是国家间博弈的复杂性所在。特别是在当前的国 际环境中,国家实力虽然是博弈中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 因素,在地缘经济日益崛起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博弈需要考虑更多的 因素,对利益的追求不再单纯地表现为强权具有压倒性优势,实力相 对较弱的国家如果能正确地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也能在博弈中实现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国家,拥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
以下是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1. 区域影响力扩大: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欧亚非拉各国之间的合作。
中国已成为该地区的重要经济伙伴和投资者。
对策是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和经济联系,促进互利合作。
2. 领土争端: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存在领土争议,如东海和南海的岛屿争端。
对策是坚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并与相关国家保持对话与合作。
3. 西方国家的忧虑: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感到担忧。
对策是加强与西方国家的沟通与合作,消除疑虑,并通过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4. 非传统安全问题:中国面临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
对策是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这些威胁,构建更安全的国际环境。
5. 美中竞争: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经济、科技和地缘政治等多个
领域的竞争。
对策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主导制定国际规则,并通过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提升国家实力。
总之,中国需要通过外交手段、区域合作和国际治理等多种方式,应对地缘政治的挑战,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
地缘政治名词解释
地缘政治名词解释地缘政治又称地理政治,主要研究地理因素对政治关系的影响,多用于国际领域。
具体来说,地理对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祝在三个层次上:个人层次,即地理对个人成长及至民族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国家层面,即地理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国际层面,即地理对国家之间关系的影响。
地缘政治通俗解释是: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项理论。
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又被称为“地理政治学”。
“地缘政治”这一词,是源自于瑞典学者鲁道夫·契伦。
契伦进一步发展拉采尔的理论,用地理来解释政治现象。
地缘政治斗争的内容1、通过对地理空间的控制,谋求霸权或国际关系主导权。
包括统治或领导世界的能力,在全球或地区格局中的主导或优势地位,以及通过空间实现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控制能力等。
2、通过对资源、贸易、市场、运输线、领土、海洋等关键地理要素的占有或控制,既加强国际政治权力,又获得现实利益,增强国力。
3、通过建立地域安全体系,如建立势力范围、缓冲地带等,或作出均势格局安排,谋求有利于自身安全的地缘环境。
扩展资料:关于地缘政治学的定义,英国政治地理学家杰弗里帕克认为是,“从空间的或地理中心论的观点对国际局势背景进行研究,整体的认识。
”这可以说是从全球的空间背景上来观察其政治的格局及各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这种从全球的地理空间尺度上,从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的总体上,来研究各主要国家间或各集团之间政治上的相互关系与格局的地缘政治学,简言之,即是全球的地缘战略学。
地缘政治学已成为表达全球大国间政治战略上的对抗与竞赛的通俗术语。
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
一、德国地缘政治学派
(一)拉策尔(地缘政治的鼻祖)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政治地理学)
拉策尔的主要观点:
国家观同西方传统的“契约”国家观不同,与土地相联系——一群人+土地=国家。
一群人是“集合体”,土地是国家的“属性”
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看,国家有机体理论——运动规律——土地为人提供能量——生存空间(拉策尔未明确提出)——边疆能动——强权、现实主义、丛林法则
拉策尔国家生存的7条法则——空间、位置
人口、商业、交通、弱小势力、边界(国家实力的衡量)
完全的地理决定论
(二)契伦(《作为有机体的国家》)
地缘政治学概念的提出与独立学科研究体系的创建
国家空间属性发展规律的研究
国家有机体说:自然属性:空间、位置
政权属性:法律、文化
实现有机统一,是对拉策尔理论的发展
国家行为体分析体系,“地缘”贯穿其中。
地理环境、人口(民族精神)、政府、社会(均衡发展)、经济(自给自足)。
中国的地缘环境和国际地缘政治是什么
中国的地缘环境和国际地缘政治是什么地缘环境是指各自国家所处的地缘位置,以及周边及远离国家间的地缘关系。
而国际地缘政治则是指各个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关系。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战略外交和安全视野。
中国的地缘环境和国际地缘政治具有多重复杂性因素。
首先,中国属于世界最大陆的中心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中国较为安全的地理地位与其长期稳定的外部地缘政治条件已经成为了中国政策制定者所依据的重要理论基础。
然而,随着新时代下的世界体系变革,中国在地缘环境和国际地缘政治上面临着新的重大挑战。
除了地理位置的影响,中国在国际地缘政治上,在历史上曾遭遇过多次侵略和战乱。
这使中国对其地缘环境和外部关系变得高度敏感,并渴求以和平、稳定的方式处理其周边国家和其他国际大国的关系。
近年来,在社会、文化、经济和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和成长也使中国日渐成为溢出亚洲地区的全球影响力强国之一。
在地缘环境和国际地缘政治方面,中国的核心利益是其领土完整与国家安全,而中国的核心问题则是其对外的恐惧和不稳定因素。
地缘环境和国际地缘政治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构成了最大的影响。
随着中国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其地缘环境和国际地缘政治的挑战也将日益严峻。
其中,对中国最直接和深刻的挑战来自于其周边地缘环境的局势和秩序。
中国的邻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均邻接着强大的国家,并且存在岛屿纠纷、领土争端等历史遗留问题。
这些问题为中国的安全与国际地缘政治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中国在处理的过程中妥善平衡国内和周边国家的利益。
此外,美国的战略转移和中国与美国的地缘政治关系也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美国政府的“重返亚洲”政策,以及其崛起的世界级威慑力量,令中国感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地缘政治威胁。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不仅要努力维护其周边的安全与秩序,同时也必须平衡与美国的长期合作和竞争关系,以维护自己的重大利益。
对此,中国必须持续推进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加强提升自己在全球地位的影响力,并通过合作、对话等方式不断处理周边国家间的遗留问题。
地缘政治概念
概念●地缘:实质上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世界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事物的形成与发展和地理或地理环境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即都有地理缘故、地理缘起的因果关系。
二是指地理区位方面边际效应关系。
三是指世界上的人群居住或民族国家分布在地球上同一地域,而构成的仁弟相互作用的战略关系。
因此,地缘实指地理的因果关系、地理的边际关系和地理的战略关系三者的结合。
既有地理的内涵,又有地理的延伸。
而在地缘经济中,地缘的含义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它不再局限为民族国家以国家领土为地理含义的竞争单位。
从范围上,它向外扩展到一个地区或全球,向内可指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领域,从深度上看,它已从海陆空天扩展到网络空间。
●地缘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对国际关系产生全局性影响的地理条件之总称,包括地理区位、幅员形状、自然条件、综合国力、社会状况和地缘利益等若干方面。
●地缘政治:它是指研究国内和国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地理(地缘)要素与政治活动之间关系,为达到国家利益目标所提出的思考方法和理论见解。
●地缘经济学: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经济资源和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国家权力组织部分和对外政策的目标,这种以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取代军事对抗和政治关系作为国际关系主轴的理论被称为“地缘经济学”,它是关于国家利益、经济现象与地缘关系的科学。
●地缘经济: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1)国际关系中经济发展和经济量的时空关系、分布状况及其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
(2)世界经济现象与地理关系、地缘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3)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
(4)为当代各国国际战略、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为经济、文化开发、设计、规划提供全方位的理论依据。
——源于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在立国治国建军打仗中,注重国富兵强,依法治国;在诸侯国的国际关系中分清敌友,重视地理环境的利弊因素等诸方面条件,提出战而胜之的丰富地缘政治思想和地缘战略。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话题:地缘政治和文化地缘政治学2008年01月14日08:19绪论一,地缘政治学概念释义1,_ 中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概念的争议《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的定义;《辞海》的定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理测绘气象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2,最早提出地缘政治概念的是瑞典学者契伦(RUDOLF KJELLEN)的定义;3,_ “边缘地带论”的创始者斯派克曼(JOHN SPYKMAN)的定义;4,_ 总结: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安全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其内涵包括地缘政治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分析;分析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5,_ 地缘政治与地理政治(Ceopolitik)和政治地理的关系;地缘政治与地缘关系,地缘战略的关系.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目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1,_ 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2,_ 地缘政治的研究目的是判断一国在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中所处的战略态势,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制定外交政策.3,_ 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实力的地理基础;第2,实力的地理结构;第3,实力间的利益关系.4,地缘政治的主要特征:第1,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正如斯派克曼所言:”地缘政治学的专门范围在对外政策方面.”;第2,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或加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平衡;第3,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斯派克曼”;第4,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三,参考书目:(德)拉采尔《政治地理学》1896年;(瑞典)契伦《国家有机体》1901年版;(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1992年,《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将来》2003年;(美)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英)H·J·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和〈民主的理想和现实〉1919年;(美)尼古拉斯·斯派克曼《和平地理学》1944年;(美)索尔·科恩《分裂世界的地理与政治》1964年;(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1993年;(美)Z·布热津斯基《运筹帷幄》1986年,《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1993年,《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1997年;(美)约翰·柯林斯《大战略》1978年;(英)P·奥沙利文《地理政治论—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1991年;(德)豪斯浩弗尔《太平洋地缘政治学》1942年;(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1987年;(意)G·杜黑《制空权》1950年;刘雪莲《地缘政治学》2002年.内容第一讲: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创立一,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政治地理学1,_ 政治地理学的产生:政治地理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原因有三:(一)在不大的地理范围内并存着多种多样与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生活方式,从而为学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前六世纪,古希腊学者赫卡托斯(Hecateus)曾描绘了一幅被划分两部分的世界地图,一部分是欧洲;另一部分是亚洲和非洲.一个世纪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里得(Parmenides)提出了把地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的理论.亚理斯多德认为,希腊人所处的温带在政治权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二)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对一个国家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城邦阿提卡的认识即是如此.亚理斯多德也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理想国家还应该有一个理想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三)后代人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开放观念,所以,他们的理想国家一般都要建设在孤岛之上,以杜绝外部世界腐化风气的影响,如英国莫尔(T.More)的”乌托邦”,意大利康泊内拉(T.Canpanella)的”太阳城”以及英国洛克(Locke)设想的国家都是如此.2,古希腊人对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罗马帝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博(Strabo)把整个地球分成若干四边形,其所谓”可居住地带”即在四边形的一个之内.而只有这片地区才具有政治地理学方面的意义,应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中心.3,自西欧文艺复兴之后,在政治地理学方面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家是法国让.博丹(J.Bodin)和孟德斯鸠(Montesquieu).博丹明确指出,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与国家政体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孟德斯鸠把自然条件与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生活等等结合起来,称之为”法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他的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为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地理决定论”的代表人物.4,在孟德斯鸠之后,还有不少学者试图对社会政治现象提出地理学,或者广而言之,自然环境方面的解释.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Toynbee)提出的”挑战—应战”的文明发展模式当中,自然环境就囊括了他所列举出的5种挑战性刺激因素中的两个方面,即那种气候,地势和土壤条件恶劣的地区以及需要通过勘探,开垦和发展才能把荒野变成良田的地区都可能刺激文明的发展.5,在其他的三种”刺激性因素”(来自某一外国的挑战,来自外部的不断增加的压力,惩罚的刺激)当中,前两者也是与政治地理学分不开的.由此也可看出汤因比的历史观中环境因素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了.6,强调自然环境因素对政治—历史进程的影响作用的另一位知名的近代学者是美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1893年,特纳在美国历史协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的演说,后来又出版了《美国历史上的边疆》一书.7,特纳的理论被其他的学者加以演绎和阐发,并由此形成了美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所谓”边疆学派”,这些学派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边疆”的存在及其作用来解释美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边疆学说”在美国有十分广泛的影响,从肯尼迪提出的”新边疆计划”到里根政府时期的”高边疆政策”,都可以看出”边疆”思想的痕迹.”高边疆”一词最初由格雷厄姆中将于1980年提出.所谓”高边疆”就是太空领域,指历史上对于开拓国家边疆具有独特情结的美国,应该对地球的外层空间进行新的开拓,从而使得太空领域成为美国新的边疆.8,在欧洲的传统思想当中,无论是古希腊人还是古罗马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他们在国家间的关系问题上都没有较大的建树.自然,他们也就不会更多地考虑地理环境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这是政治地理学的研究长期以来更多局限于国内政治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情况到19世纪才有所改变,而正是这种改变导致了西方地缘政治学的诞生.9,这个变化的产生自然有其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那就是自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展,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联系和国际冲突在规模和程度方面的急速增加.这一切为人们从一种全球的视野来探讨国家间的关系乃至人类历史的进程提供了素材;而哲学,历史学,自然史学以及地理学的发展,则为这样的探讨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10,西方地缘政治学首先诞生在德国.179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他的《论永久和平》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世界政府的设想.亚利山大·洪堡就是18-19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然史学家和探险家之一.他以其广博的自然史知识与德国的卡尔·里特尔一道创立了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整体论思想的德国的地理学学派.洪保和里特尔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强调人,国家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1,里特尔从1822年到1859年连续发表的19卷本巨著《地理学及其与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关系》所阐释的主题.由洪堡和里特尔所开创的德国地理学派在两个方面为后世的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12,首先就是这个学派强调人类生活单间的整体性以及地理学的人文色彩,其次由于它既强调地理研究中的整体性,又强调它的区域性,从而为后人对各地域的比较研究提供前提.13,地缘政治学的真正的创始人,则是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西·拉采尔.他秉承了洪堡和里特尔的地理学思想,相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接受了当时非常浒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反映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哲学观念.1897年,拉采尔发表了《地理政治学》一书;正是他提出了地缘政治学其他概念框架—虽然他自己尚未使用”地缘政治学’一词.并且明确地把国家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这本著作的主题.14,他认为国家乃是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因而,与自然界的所有有机体一样,它必然地具有必须适应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一面,又必须具有不断生长发育,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求得自己的生存的一面.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成就,也就相应的具有两个方面的标准,即第一,看它是否能够成功地适应它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第二,作为一个”空间有机体”,看它是否能够通过不断的领土扩张而增强自身的力量.15,拉泽尔据此还提出了后来在德国被广泛作用的”生存空间”的概念,用以指一个国家的健全发展所需要的地理条件.”国家的疆域不可能是永久不变的,因为国家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因而不可能被压制于生硬的界限之内.国家的形式和力量依赖于它的居民,而它的外向性的运动则体现为其所占有领土的收缩或者扩张.16,在当时的德国,这一理论倍受青睐.因为它不仅把当时思想界最为流行的达尔文进化论,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以及传统的德国哲学和地理学融为一体,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应和了当时在德国已经逐步滋生的民族主义和强权主义思潮.17,最先对拉采尔的地缘政治学思想作出积极反应的是瑞典人鲁道夫·契伦是一位彻底的国家有机体论者.契伦于1901年出版了《国家有机体》一书,就是在这本书中,他首创了”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他建立一种全新的国家理论—国家的有机体论.契伦提出了有关国家的5个重要的变量:地缘政治,经济政治,人口政治,社会政治和法律政治.18,由于国家是一种空间的有机体,因而疆土就是国家生存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富于生命力却又空间有限的国家以殖民,兼并乃至征服的方式扩展其疆土是一种绝对的政治规律.因此他提出了建立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中欧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邦联的设想,这个邦联将分别以顿克尔克,里加,汉堡和巴格达作为它的四角,囊括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19,到20世纪初,地缘政治学在德国就已经初具规模,在其他国家,像美国,英国和法国也都出现了各不相同的地缘政治理论.战后随着这些理论的进一步综合,使地缘政治学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第二讲: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及其流派(战前和二战时期)一,马汉与海权论马汉(1840-1914)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和航海史学家.1890年,其发表《1660-1783年间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系统提出了海权理论.此书与后来出版的《1793-1818年间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及《纳尔逊生平-英国制海权的化身》一起构成了其海权理论三部曲.马汉的海权论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强调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二是规定一系列指导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即通过历史上海军行动对海洋政治的控制与一支强大海军对于大国外交政策影响这两者之间关系加以考察.关于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马汉提出海军体系,运输体系和驻泊体系构成其海权论三个重要环节,因此,马汉提出了影响国家海权的六个基本条件,即地理位置,自然结构(地形),疆域,人口,民族性格和政治制度;关于对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的研究,1911年,马汉出版了《海军战略—与陆战原则的对比》一书,集中论述了海军战略原则和路线.集中海上优势兵力摧毁敌人有生力量,并给予毁灭性打击,是马汉海权战略理论的基础.从全球来看,马汉认为,以巴拿马和苏伊士运河为界的北部陆半球因其活跃的贸易和政治活动,是世界力量的中心.其中亚洲特别是北纬30-40度之间从中国到地中海的广阔地带,他称为”争执中的和可争执中的中间地带”,属于地缘政治上的无人区,一直是俄国和各海权国家争夺的焦点.此外,马汉认为美国处于两大样之间,传统上把美国和欧洲分割开来的地缘政治观点已经过时,美国具有发展海上力量的独特优势,应介入欧洲大陆的内部事务.其理论对美国海军战略的制订具有重大的影响.二,麦金德与陆权论麦金德(1861-1947)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战略家.其基本观念”是人而不是自然在行动,但自然在很大程度上行使着控制权.”1904年,其发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一文,首次系统阐述了其地缘政治学理论.这一理论,虽经其多次修改,但其核心却始终如一.1919年,麦金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在这部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心脏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枢纽地带”的地理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囊括了东欧和西伯利亚,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其次,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板快被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整个世界.”1919年,麦金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在这部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心脏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枢纽地带”的地理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囊括了东欧和西伯利亚,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其次,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板快被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整个世界.”麦金德的世界史的地理观,就是认为世界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陆上国家与海上国家反复斗争的历史,而陆上力量的中心即所谓”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则是欧亚大陆的中央地带.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中部平坦的大草原曾经便利了蒙古人对欧洲的入侵,而十字军东征,则被麦金德作为是欧洲人对亚欧大陆中心的第一次攻击.麦金德提出,在哥伦布时代,这种大陆与海洋的对抗对于海洋一方有利;然而,随着一个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系统和武器系统的发展变化,力量对比已经开始向大陆一方倾斜.二战时期,麦金德对其理论做了进一步修改,并且提出了”大陆心脏学说”的第三种版本.其观点主要反映在1943年发表的《环型的世界与赢得和平》一文.麦金德首先再次对”心脏地带”的范围加以修正,使之与苏联版图完全重合.其次,他首次提出”陆间大洋”的概念,就是北大西洋.麦金德认为这是在”心脏地带”之外,能够在经济上和战略上维持强大的政治权力的地区,并被其称之为”我的第二个地理学概念”.此外,他还认为”枢纽地带”不再是便于运动的地区,而是建立在人口,资源和内部联系基础上的”力量堡垒”,这就大大降低了亚欧大陆东北部边缘及其内部沙漠和荒原地带的重要性.几乎同时,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不少与麦金德”大陆心脏学说”相似的地缘政治理论其中较著名的是英国费尔格雷夫和美国人斯派克曼.其与麦金德理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将陆上力量与海上力量的对抗视为世界历史的主题.三,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有影响的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是斯皮克曼.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大力量中心: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欧洲沿海地区和东亚沿海地区(后两个地带被他称为所谓的”内新月地带”),对于世界主导权的争夺就表现为包括南北美洲大陆的西半球和包括心脏与边缘地带的欧亚大陆的战略性对抗.斯皮克曼认为,在欧亚大陆上,并不是”心脏地带”反而是”边缘地带”构成对海上力量的主要威胁,”上个世纪旧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格局就是海上通道周围的英国海上力量与试图冲破其周围的包围圈的俄国陆上力量的对抗”.并且他提出了一个对麦金德的上述著名命题的修正:”如果说在旧世界的权力政治中有一个公式的话,就是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斯皮克曼理论的实际含义就是,德国与日本的结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有可能控制上述三个世界力量中心进而控制整个世界.面临着这样一种情势,美国要保证自己的实力地位,就只能与英国结成战略同盟.由于三大力量中心的理论,以及俄国与英国在欧亚大陆的边缘的争斗的理论构成了斯皮克曼地缘政治学的基调,因而在他对战后世界格局的设想中,由美国主导的三大力量的平衡就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证.与此相适应,斯皮克曼也不赞成彻底消灭德国和日本的实力,这两个国家应该成为制约俄国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企图的重要力量.为了有效地遏制俄国的扩张倾向,美国还必须在”边缘地带”保持优势的军事存在---这些观点成了战后的杜鲁门主义直接的理论先导.五,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1,_ 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渊源:首先,一战后德国地缘政治环境为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政治背景;其次,麦金德”大陆心脏学说”为其提供了理论来源;最后,拉采尔关于”生存空间”理论与国家有机体学说,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2,_ 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第一,国家的生命力就在于对生存空间的不断扩张的能力;第二,地缘政治学体现了对世界历史的地理学解释,世界史就是国家间的征服史.国家在政治上的生长完全是由其地理环境条件所决定,是作为一种有机体存在的国家与这个国家赋予了人格特征的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种族与土地具有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一种国家的天然疆界与持续的领土扩张之间的动态关系.3,_ 以豪斯霍夫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家阐发了一整套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政策服务的理论体系.首先是关于”泛区”的思想,即在”空间中寻求其存在的超民族的全球性思想”.其次,在不同场合,德国地缘政治学家提出了三个或四个”泛区”,即泛美地区,泛东亚地区和泛俄罗斯地区,这几个泛区将分别美国,德国和日本所主导.最后,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将来自于这些泛区之间的力量平衡.因此,此一时期德国地缘政治学已完全变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工具,失去了任何意义上的科学性.地缘政治学在战后也被当成是扩张主义的代名词,但把纳粹德国的暴行归罪于地缘政治学则是不公平的.六,杜黑与制空权理论杜黑(1869-1930),意大利空军战略理论家,制空权理论的创始人.1909年军用飞机在美国刚刚投入使用,杜黑即意识到”天空即将成为战场”.1921年,他发表《制空权》一书,系统论述了其空权思想.杜黑认为由于陆上力量只限于陆地,海上力量限于海面,而空中力量不仅可以制陆,制海,还可以制空,因此,在未来战争中谁控制天空并取得空战胜利,谁就能赢得战争胜利.其主要内容为一,空战改变了以往的战争模式,使过去的平面战争演变为立体战争;二,独立空军就可以赢得战争胜利,如何加强空军建设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三,掌握制空权是空战和战争胜利的关键;四,夺取制空权后,空战目标就是轰炸和平居民和中心城市,战争将是短暂的.但是,杜黑的理论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美国战略地理学家塞维尔斯基(1894-1974)发展了杜黑的空权论.他在1950出版的《空军:生存的关键》一书中提出了航天理论和北极中心思想.塞维尔斯基认为,北极由于是美苏空中力量控制范围的重叠区,因而可能成为未来空权争夺的焦点.谁控制北极谁就控制地球.其航天理论成为后来高边疆战略的理论先导,由此,对空权的争夺从表层空间延伸到外层空间并成为当今大国谋求空中优势的主导方面.第四讲:战后西方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演变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发展到了极端状态.纳粹德国的覆灭,不仅意味着带有浓厚的地理决定论色彩的旧地缘政治学的终结,而且也标志着地缘政治研究的中心如同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一样,从欧洲转到了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地缘政治学对于传统的旧地缘政治学而言,既有继承的一面,也有批判和发展的一面.前者表现在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乃至于某些思维方式仍然被人们所使用;而后者则体现为在。
地缘政治学
• 据此,麦金德断言,占据东欧是控制心脏
地带的关键,并把他的全球战略思想归纳 成著名的三段警句: • 谁统治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 •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 •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 麦金德晚年时根据世界战略地理形势的变化,意
识到“企图支配世界的威胁,与其说来自东欧, 不如说来自心脏地带本身,即来自苏联” ,而单 凭西欧国家的力量远不足以遏制苏联,因此提出 了以北大西洋及其领海和与之相连的江河流域为 区域范围,以英国为海岛航空港,法国为桥头堡, 美国和加拿大为强大基地的“地中洋” 概念,认 为“地中洋” 地区可以同心脏地带分庭抗礼。从 其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49)不难看出他 的这一新思想的影响:该组织的成员国基本都是 “地中洋”地区的国家。
杜黑的“空权论”
• 杜黑(1869—1930)是意大利空军战略理论
家,他把地理环境与战略结合在一起研究 的思想方法使其理论在地缘政治学占有重 要地位。杜黑在《制空论》一书中全面阐 述了他的基本理论观点。
• 1.“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结果就
必然成为一个新的战场”。今后“空军极有可能 单独完成战争使命,不必有陆、海军参与”。尤 其重要的是,空中力量具有比海上和陆地力量更 为有利的机动性,飞机在行动和方向上享有充分 的自由。它可以用最短时间(沿直线)沿任何方向 的路线向任何地点往返飞行。由于这种独特武器 的出现,未来战争的样式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 战争的主要特性将与以往战争根本不同。空中力 量的发展将使陆权和海权受到严重削弱。
马汉的“海权论”
• 海权论”最先是由美国海军史学家马汉(1840—
1914)提出的,1890年发表的著作《海权对历史 的影响:1660~1783》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海权 思想”。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分析国家的力 量时首先应重视海洋。 • 影响各国海上力量的主要因素有: • 1.地理位置 一个国家要想发展“海权”,首先必须在地理上便 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第七章 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
杰弗里·帕克 英国 杰弗里 帕克
“从空间的或地理中心论的观点对国际局势背景 进行研究,整体的认识。 这是全球的地缘战略学。 进行研究,整体的认识。”这是全球的地缘战略学。
英国的著名政治地理学家泰勒指出, 英国的著名政治地理学家泰勒指出,地缘政治学 在西方的复兴有三种显著的表现: 在西方的复兴有三种显著的表现:
针对这种形势,麦金德的结论是: 针对这种形势,麦金德的结论是:“枢纽国家向欧 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扩张,使力量对比而对它有利, 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扩张,使力量对比而对它有利,这将 使它能够利用巨大的大陆资源来建立舰队, 使它能够利用巨大的大陆资源来建立舰队,那时这个世 界帝国也就在望了。如果德国与俄国结盟, 界帝国也就在望了。如果德国与俄国结盟,这种情况就 可能发生。” 可能发生。 面对这一可能出现的形势, 面对这一可能出现的形势,海上强国的英国如何采 取对策呢?这样一种事态的威胁, 取对策呢?这样一种事态的威胁,必将推动法国与海上 强国联盟。 强国联盟。 在学术上麦金德地缘政治学作品贡献在于, 在学术上麦金德地缘政治学作品贡献在于,以全球 战略观念, 战略观念,将时空结合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世界形势的 第一人, 第一人,把地理学变成国际政策与战略的重要辅佐的开 创者。陆权战胜海权的观点,在海权全盛时期为之一震。 创者。陆权战胜海权的观点,在海权全盛时期为之一震。 该文中的两个主要战略观点至今仍有影响。 该文中的两个主要战略观点至今仍有影响。一是把世界 当作一个整体; 当作一个整体;一是认为俄国的扩张与收缩对世界有极 重要关系。 重要关系。
在欧洲, 在欧洲,东欧与枢纽地区 相毗邻的是平坦的地区, 相毗邻的是平坦的地区,有两 条道路可由东进入欧洲中部。 条道路可由东进入欧洲中部。 是喀尔巴阡山北面的波兰平原 与南面的多瑙河谷地。 与南面的多瑙河谷地。 草原民族出征的原因在于利用了马与骆驼所带来 的机动性的优势。在欧洲形成了俄罗斯人、日耳曼人、 的机动性的优势。在欧洲形成了俄罗斯人、日耳曼人、 法兰西人,意大利人和拜占庭希腊人——的历史, ——的历史 法兰西人,意大利人和拜占庭希腊人——的历史,才 实现欧洲的文明。麦金德在该文中提出: 实现欧洲的文明。麦金德在该文中提出:“我请求你 们暂时地把欧洲和欧洲的历史看作隶属亚洲和亚洲人 的历史,因为在非常真实的意义上说, 的历史,因为在非常真实的意义上说,欧洲文明是反 对亚洲人入侵的长期斗争的成果。 对亚洲人入侵的长期斗争的成果。”这是哥伦布以前 时代的情况。 时代的情况。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geopolitics),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
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基本简介地缘政治学渊源于政治地理学。
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1897年发表的《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以后又发表有关“生存空间论”的论文,把C.R.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优生劣汰的生物概念应用到国家的成长和发展上,认为国家像有机体一样有兴盛、衰亡的过程,国家的兴盛需要广阔的空间。
瑞典学者R.谢伦接受了拉采尔的思想,于1917年发表的《作为生命形态的国家》一书中提出地缘政治学这一名词。
他认为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是:广阔的空间、对全体国民的控制和自由的活动权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学者K.豪斯霍弗利用和歪曲国家有机说和生存空间论以及英国地理学家H.J.麦金德的陆心说,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服务。
他认为德国缺乏必需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自然资源,主张重新分配世界领土,而战争是解决生存空间的唯一方法。
此外,他把世界划分为几个泛区域,其中整个欧洲、非洲和亚洲西部广大地区作为属于德国势力范围的泛欧区,德国是该泛区域的核心。
由于他把地缘政治学与 A.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联在一起,致使地缘政治学名声不好而一度衰落。
1960年L.K.D.克里斯托夫提出应当恢复作为科学的地缘政治学的声誉,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的媒介,其研究应当对自然环境对政治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
理论发展20世纪,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
A.T.马汉强调海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
他的理论被称为海权论。
H.J.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
地缘政治概念
地缘政治概念概念●地缘:实质上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世界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事物的形成与发展和地理或地理环境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即都有地理缘故、地理缘起的因果关系。
二是指地理区位方面边际效应关系。
三是指世界上的人群居住或民族国家分布在地球上同一地域,而构成的仁弟相互作用的战略关系。
因此,地缘实指地理的因果关系、地理的边际关系和地理的战略关系三者的结合。
既有地理的内涵,又有地理的延伸。
而在地缘经济中,地缘的含义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它不再局限为民族国家以国家领土为地理含义的竞争单位。
从范围上,它向外扩展到一个地区或全球,向内可指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领域,从深度上看,它已从海陆空天扩展到网络空间。
●地缘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对国际关系产生全局性影响的地理条件之总称,包括地理区位、幅员形状、自然条件、综合国力、社会状况和地缘利益等若干方面。
●地缘政治:它是指研究国内和国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地理(地缘)要素与政治活动之间关系,为达到国家利益目标所提出的思考方法和理论见解。
●地缘经济学: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经济资源和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国家权力组织部分和对外政策的目标,这种以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取代军事对抗和政治关系作为国际关系主轴的理论被称为“地缘经济学”,它是关于国家利益、经济现象与地缘关系的科学。
●地缘经济: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1)国际关系中经济发展和经济量的时空关系、分布状况及其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
(2)世界经济现象与地理关系、地缘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3)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
(4)为当代各国国际战略、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为经济、文化开发、设计、规划提供全方位的理论依据。
——源于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在立国治国建军打仗中,注重国富兵强,依法治国;在诸侯国的国际关系中分清敌友,重视地理环境的利弊因素等诸方面条件,提出战而胜之的丰富地缘政治思想和地缘战略。
地缘政治通俗理解
地缘政治通俗理解
1.什么是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是指国家或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竞争。
它是政治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关注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地缘政治的重要性
地缘政治的发展和变化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国际政治中,每个国家都在试图获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
因此,地缘政治也经常被用来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冲突和合作。
3.地缘政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地缘政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非常大。
地缘政治关系的恶化可能导致战争、恐怖主义和难民潮等问题。
因此,各国政府需要注意和管理地缘政治关系,以维持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4.地缘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友好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制度和较为稳定的政治局势。
地缘政治的恶化可能导致经济的停滞和崩溃,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5.结论
总之,地缘政治是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地缘政治关系的变化对国际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各国政府需要掌握和管理好地缘政治关系,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题马汉海权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的影响•海权论的核心概念——制海权•所谓制海权(sea power)——一个国家控制航海的能力。
“伟大的公路”:•制海权是争霸世界的关键,谁控制了海洋,特别是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海道和海峡,从而取得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
一战中德奥匈的失败就是例子。
••1、一、海权的必要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首先它必须在地理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2.国家的自然结构合理,其中包括合理的生产结构和优良的海港。
•3.适当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
•4.拥有众多的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要想建立一只持久的海上力量,必须有同海岸线长度成正比的充足的人口分布。
•就人口而言,这并非仅仅是指纯粹的总数,而是指从事于海洋事业的人口数量,或者至少能够迅速为航海业所使用且从事海洋物质生产的人口数量。
这些必须加以计算。
•5.对于海洋利益有渴求的民族特性——人口众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人口的活力和素质。
建立一只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是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他们必须以追逐有利可图的海外商业贸易。
•6.政府性质——即政府发展海上力量的决心,亦即整个民族的文化取向问题。
•二、获得海权的充分条件•认为海上贸易是致富的重要途经,是民族繁荣和强盛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大国都要有自己的海上活动自由,控制海洋。
而控制海洋的前提是国家要拥有足够的商品进行海上贸易,拥有足够的商务船只和基地,拥有足以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强大海军。
•1.一个国家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必须要不断扩大生产可供对外贸易的产品。
•海上权力真正建立在和平与广泛的商业基础上,所有的人都寻求收获并且或多或少地追逐金钱。
然而,寻找收益的方式却会对居住于一国之内民众的历史与商业运气造成显著的影响。
•2.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的船只。
•3.必须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基地间的交通线。
殖民地和基地应能够保障扩大和保护船只的运输。
马汉理论的影响•马汉的思想在上个世纪初对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代世界各国海军第一主义思想几乎都起源于《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 年1783 年》这本书。
•对美国的影响:根据马汉海权思想,美国在19世纪末大力开展国际贸易竞争和渗入国际市场,美国先后占领菲律宾、吞并夏威夷、关岛等一连串太平洋岛屿。
又控制了加勒比海、关塔那摩,全力保卫萨摩亚群岛、巴拿马地峡。
发展强大的海军•1908年,美国海军实现了从沿岸防御战略向远洋进攻战略的转变,即从浅蓝海军、发展为深蓝海军。
其实力跃居世界第2位。
1915年,威尔逊总统援引马汉海权论,促使国会通过“海军法案”。
以此为背景,美国在二战中成功地击败日本舰队,成为世界上第一海军强国,从而取代了英国霸主地位。
•第二题麦金德的大陆心脏地带学说的内容及其在美国的发展•《历史的地理枢纽》于1904年1月份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则影响到世界政治。
八十年代初,美国学者唐斯在其名著《改变近代历史的16本书》中,把此文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潘恩的《常识》等十六种书并列,称为“十六本改变世界”的“巨著”。
•一九一九年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重建政策的研究』•••《历史的地理枢纽》这篇论文所以能影响世界政治,被人们作出这种或那种评价,是因为麦金德在文章中提出了“枢纽地带(pivot)”的论点,这个概念是以后更加著名的“心脏地带”概念的前身。
他是第一个以全球战略观念来分析世界政治力量的人。
•他的观点得到德国纳粹地理学家豪斯霍费尔的赞赏,成为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思想来源之一。
麦金德后来为自己辩解说:在他宣读这篇论文的时候,“远远在有任何纳粹政党问题之前”。
但是,我们知道,思想的传播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的。
•1943 年,《巨大的世界和和平的赢得》,主要讨论如果俄国战胜德国,战争将使他的地缘政治论提前二十年或者四十年前更加有效和有用。
麦金德公式•麦金德试图通过对国际和各国局势变化的历史观察和思考,寻找一种“至少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公式,而这个公式应当具有透视国际政治中的一些对抗势力的适用价值。
”•一、通过对欧亚大陆争霸史的分析,麦金德首先基于俄国的自然地理来寻找他的公式——欧亚核心区非常地适合马匹和骆驼的机动性。
•1.从非常真实的意义上而言,欧洲文明是反对亚洲人入侵的长期斗争的结果,欧洲之所以实现它的文明,正是源于外来野蛮人的压力,因而欧洲的历史应被看作是隶属于亚洲和和亚洲的历史。
•2.欧亚大陆以十分引人注目的水系分布为特色,核心区域连绵的草原适合游牧民族的机动性•二、通过东西方世界关系的分析,麦金德认为铁路给欧亚大陆带来了新的优于海洋的机动性。
•1.作为核心区域的边缘地带——新月形地带——由海路可以到达——尤其是蒸气机和苏伊士运河的出现•海洋力量的发展把东西方世界的关系颠倒过来,西欧的航海民族以他们的舰队控制海洋,在大陆外缘定居,并在不同程度上把亚洲的海洋边缘区变成属地,•2.铁路的出现改变了陆上强国的机动性•三、麦金德公式:•谁控制枢纽地区(心脏地带),谁将成为世界帝国。
•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四、麦金德公式的两个推论。
•其一,如果德国和俄国结盟,那么这个世界帝国就有望了;其二,假如中国被日本组织起来,推翻俄罗斯并且征服其领土,那时他们既有广大的陆地资源,由于辽阔的海洋资源,这种双重优势是俄罗斯人所见不到的,那么他们必将成为威胁世界的黄祸。
陆权论的主要内容•1.整个世界由海洋和岛屿组成,亚非欧组成了一个战略单位——世界岛,南北美洲是另外极具作用的小岛。
•2.世界的核心力量来自于亚欧大陆心脏地带。
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这一核心地带是世界政治的真正支柱,在世界事务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同时,这也是一个充满侵略、角逐的危险地带。
•3.通过陆地控制海洋比通过海洋控制陆地要容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包括许多国家,试图通过控制海洋来控制陆地,都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主要原因在于基地不断地被陆上力量所控制。
•4.如果没有领土根基,海上力量的机动性和扩张将不复存在。
富饶而安全的生产基地是根本,生产基地不仅是船只装备,而且也是与航海相关的一切陆地服务的支柱,对海洋的控制基于强大的陆地资源。
•5.依靠海洋力量为主要手段向外扩张的哥伦布时代已经终结。
•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是美国历史上另一个伟大的地缘政治学家,一生著述极多,其中1942年出版的《世界政治中的美国战略》(America’ s Strategy in World Politics)和1944年出版的《和平地理学》(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是其代表作,其主要论点包括:•第一,推崇契伦等人,积极宣扬地缘政治学的重大作用。
他曾经写道:“有些学者歪曲了地缘政治学这个名词的含义,但不能以此作为否定地缘政治学方法和实质的正当理由。
实际上地缘政治学是一种分析方法和一些论据的适当名称,这种分析方法和这些论据在外交政策某些方面进行明智决策的过程是不可缺少的。
”[斯皮克曼著,刘愈之译:《和平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7页。
] •第二,修改了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提出了“边缘地带”学说。
斯皮克曼认为,世界性位置以气候带、海陆分布等条件作为划分标准,大致包括内陆、岛屿和边缘三种;区域性位置主要根据邻国间的相对关系和实力地位来划分,大致分为较强、较弱或相当三种。
他在对各种不同的位置组合进行探讨后指出,最受重视的是那些处于边缘地带的国家[陈力:《战略地理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第46—47页。
]。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并非是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造成了对海权国家的威胁,而是位于心脏地带和西方势力控制的沿海地带之间的缓冲地带。
因此,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是各强国占领和控制的核心地区。
这一分析的必然结论是抛弃麦金德的口号。
斯皮克曼提出的口号是:•谁控制了边缘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的命运。
•第三,斯皮克曼企望他的理论成为政治行为的实践指南。
在这一点上,他与麦金德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他认为,美国任何战略的制定都必须基于这一认识——在无休止的权力斗争中,国家之间应相互制约。
因此,他认为正义、平等和宽容等价值观在政治家们身上已荡然无存,武力成为支配国家行为的主调。
•所以他积极鼓吹美国建立强权政治,以武力征服世界。
在论述美国的外交政策时,斯皮克曼强调政策制定者们推行“均势”政策的重要性,美国要在均势体系中充当“平衡者”(Balancer)的角色。
而要获取这一地位,美国惟有保持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优势地位,因为这一地理区域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包括苏联垂涎已久的某些通向沿海地带的地理屏障和通道。
•正是由于斯皮克曼极其强调地理学与政治权力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因而赢得了“美国的豪斯浩弗”的绰号。
但不管怎么说,在冷战期间乃至以后美国历届政府所奉行的“遏制”战略中,我们都能找到斯皮克曼边缘地带学说的踪影。
第三题分析石油资源对地缘政治的影响石油正在改变世界地缘政治力量对比1. 近年来国际油价的不断飚升及高价位运行催生了新的地缘政治棋手首先是俄罗斯。
来自石油和天然气的高额利润使得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迅速恢复。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大国信心也得以恢复,开始在国内政治民主、国际事务等诸多领域大声向美国说"不"。
美国国家情报局局长内格罗蓬特在国会作证时表示,不断上涨的石油价格使得俄罗斯成为"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难缠的对话者"。
最近"石油卢布"对"石油美元"发起的挑战更是意味深长。
•其次是伊朗。
•创纪录的石油收入进一步增强了伊朗的实力,使得伊朗成为海湾地区名副其实的"长腿"。
据美国剑桥能源咨询公司估计,石油价格每上涨5美元,伊朗每周的石油输出所得将增加8500万美元。
如此一来,"伊朗领导人将更趋大胆,对真主党的资助也变得更轻松"。
•再看委内瑞拉。
•石油使得委内瑞拉近几年实力得到较大提升,地区影响迅速扩大,不仅试图争取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还高调与美国叫板。
查韦斯以大笔石油美元支持古巴,联合拉美左派政权对抗美国,在国际上进行反美串联,大造对美"反围堵"的声势。
• 2. 石油富集地区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中之重经济全球化下石油成为全球性战略资源,是诱发世界大国博弈石油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