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纽曼与德国洪堡的大学理念比较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思想:以大学理念为中心一、西方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1、西方古代大学理念(1)古希腊高等教育理念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存在着研究和传授高深学问的教育机构,它们的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理念成为近代大学理念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希腊时期经济繁荣发展促进了古典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公元三世纪前后建立了古罗马的亚历山里亚大学院、古希腊的雅典大学。

与此同时,一些思想家、哲学家纷纷创办学校,以传播思想和知识。

这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念对后世西方大学理念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对理性的认识也成为了西方大学理念重要的思想来源。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任务不是把知识灌输到灵魂当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转向永恒不变的理性世界,看到实在,看到真理,认识善的理念。

他思想的理想人格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是智慧的爱好者,是真理的专注者,他赋予高等教育某种精英教育的影子,同时也将热爱真理,追求智慧作为高等教育永恒的目标和重要特征。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有着不同于老师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引人向善,达德成善,节制人欲,主张文雅教育。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发展智慧灵魂、发展人的灵魂的最高部分,他更注重纯粹科学,也更多地强调算数、几何、天文、音乐、诗歌等具有人文色彩的科目。

这些理念为后世自由教育、人文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2)古罗马时期高等教育理念随着希腊的衰落,希腊文化和教育受到了罗马文化的与教育的冲击,教育进入罗马时代,罗马将希腊的修辞学院完全的“搬”了过来,并将其确立为高等教育机构,同时赋予其新的职能和地位。

修辞学校主要培养博学的政治人才——雄辩家。

罗马在继承古希腊的七艺科目同时又增加了法律、罗马史等新科目,并赋予教师某些特权,如国家支付薪金,免税、免兵役等。

此时古罗马的高等教育模式、理念受古希腊的影响较大,但也有不同,古罗马的高等教育更注重实践,它们的专业特征表现为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而且增加了一些科学教育或是专业教育的因子。

洪堡的大学理念

洪堡的大学理念

洪堡的大学理念张震旦 韩欣汝内容提要 威廉 冯 洪堡是18世纪末德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普通人的教育和大学教育两部分,对现代德国乃至西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洪堡 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一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威廉 冯 洪堡是重要里程碑,其教育理念与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威廉 冯 洪堡(Wilhelm Von Humb old t,1767-1835)生活在启蒙运动的高峰时期,法国启蒙主者者卢梭、伏尔泰等影响巨大,德国以康德、文克尔曼、歌德、席勒等人为主将的狂飙突进运动方兴未艾。

洪堡出生贵族,20岁时进入法兰克福大学进修财政学与法律课程,不久转入哥廷根大学研究哲学,历史和古代语言。

1802年,洪堡被任命为普鲁士驻罗马教廷代表,开始了外交生涯。

在罗马任职期间,除了处理领事业务外,他研究古代艺术、历史和文化,发表了诸多学术著作。

1809年洪堡任内政部文化和公共教育厅厅长,任职16个月便辞职创办柏林大学。

1810年洪堡年重返外交岗位,直至1819年退出政治生涯。

此后,洪堡专心学术研究,特别是比较语言学和语言哲学。

影响洪堡教育思想的有三种思潮。

一个是狂飙突进运动中的新人文主义。

新人文主义提出 用希腊模式塑造你自己 的口号,强调德国人和古希腊人在精神生活上的密切联系。

第二是18世纪特别是卢梭的自然主义,认为教育不应该成为驯服人的工具,而应该通过培养人的全部天性,来发展 自然 赋予他的一切才能。

第三是哥廷根大学的独立的研究精神。

脱胎于哈勒大学的哥廷根大学建立于1737年,用德意志民族语言进行教学。

它注重哲学与古代艺术,提升哲学地位,使神、法、医、哲四院平齐;它强调研究的前沿性,建有若干研究所,教授既是已知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未知世界的探索者。

柏林大学实行学术自由、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哲学院的地位等做法是哥廷根大学的继续。

洪堡的教育思想首先注重 普通人的教育 。

所谓 普通人的教育 是指为一切人提供的 全面教育 ,目的在于培养完人。

纽曼与洪堡大学理念比较_韩芳

纽曼与洪堡大学理念比较_韩芳

收稿日期:2006-06-13作者简介:韩芳(1973-),女,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比较教育。

李维喆(1972-),男,政治经济系,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2007-2,2:87-89H igher Agr icultural Educatio n ,2007-2,2:87-89纽曼与洪堡大学理念比较韩 芳1,李维喆2(1.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28;2.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摘要:纽曼与洪堡的大学理念深刻影响了19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本文在分析两位教育家大学理念的思想核心的基础上,从大学的界定、职能、培养目标、教学、师生关系五个方面对两种大学理念进行比较,并指出两种大学理念的影响和不足,以期充分理解两位教育家的思想内涵并促进对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理解和改革。

关键词:纽曼;洪堡;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981(2007)2-0087-03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大学仍为宗教所垄断,陈庸、僵化、保守、对人的忽视及对现实生活的冷漠是当时大学的显著特征,19世纪科学合理性的发现拓宽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改变了人们对自身及世界全貌的认识,推动了波及整个欧美的近代大学改革运动。

这场改革运动中,纽曼和洪堡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理性精神的推崇、对近代大学人文主义精神传统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也直接促成英国牛津和剑桥绅士教育模式与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的分化和形成。

两位教育家的大学理念对当今高等教育发展仍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两种大学理念的思想核心纽曼(1801-1890)是19世纪英国古典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他崇尚人的价值、接近自然的生活,对抗神权至上,追求快乐等,提倡通过阅读古希腊罗马的宏篇巨著找回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世俗性、思想自由、个性发展及探究精神等。

纽曼大学理念的思想核心是自由教育。

西方大学理念

西方大学理念

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评析张岂之1,谢阳举2①(1.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2.西北大学环境哲学暨比较哲学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9)摘要:在西方历史上,康德首次提出了近代理性化大学理念,为现代大学的科学探索与人文理性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洪堡的大学理念实际上是康德大学理念的实践。

以后,纽曼提出了通识教育和智育是大学之本质的理念。

二战前后的贾斯珀,首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以存在哲学为基础的大学理念,其最突显之处在于强调大学应实现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整体性。

二战后的美国在大学理念上颇有建树,虽声调不一,但总体上是力求实现人的发展,其指导思想是现代人文主义。

关键词:大学理念康德纽曼贾斯珀中国大学的历史比较短,才100余年。

在西方,欧洲中世纪就有大学,后来逐渐向近代大学转变。

开始是意大利和法国,随后是英国和德国,至少从20世纪开始,美国后来居上,已建成全世界瞩目的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的大学不能不受西方大学理念的影响。

这就需要对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进行一些评析。

本文的“大学理念”相当于“大学教育哲学”范畴。

一、康德:大学的理性化在历史上,第一个对现代大学的学术目的、性质和秩序给出理念层次上规定的,可能是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nuel kant,1724—1804)。

有关内容见《学部冲突》(也可译为《学科之争》)。

该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哲学部与神学部的冲突”;第二部分是“哲学部与法律部的冲突”;第三部分是“哲学部与医学部的冲突”。

这三个部分完成于不同的时间。

作为一位哲学家,康德声称纯粹哲学必须探讨三大难题,即我能知道什么(形而上学);我应当做什么(道德哲学);我能希望什么(宗教哲学)。

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第一个问题;《实践理性批判》研究第二个问题,并为第三个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

可是从批判理性出发,将性质上如此不同的问题放在一起解决,显然步履维艰。

因此就有“两个康德”,一个是理性的康德,他反对任何虚假独断的教条,他说只有在受必然规律统治的物质世界,人类才能认识自然,纯粹理性不能证明上帝存在、灵魂不朽和意志自由;另一个是非理性的康德,承认有理性无能为力的精神世界,有不可思议的物自体世界,从道德至善上讲,有必要相信上帝的存在,必须要讲灵魂不死,相信意志自由。

约翰-亨利-纽曼的大学理念

约翰-亨利-纽曼的大学理念

约翰-亨利-纽曼的大学理念约翰-亨利-纽曼(JohnHenryNewman,1801—1890),1817年就读于牛津大学三一学院,1825年担任英国牧师,1845年改信天主教,1851年纽曼应邀出任新创办的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1852年他在都柏林为宣传这所新办的大学作了一系列的演讲。

这些演讲后经修改,再加上他在其他场合所作的有关大学教育的演讲合成《大学的理念》一书。

他在教育领域的主要成就是此书的出版。

本书是西方高等教育史上较早系统、全面、综合的论述了大学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名著。

纽曼是19世纪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在牛津大学生活二十余年,牛津的精髓——学院制、寄宿制、导师制——构成了他的大学理想的重要内容。

一、纽曼思想形成的背景1、经济因素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掀起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场革命促进了大学教育的发展。

工业逐渐取代了原有的手工业。

人们慢慢认识到要获取更大的利益,是生产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教育培养出的优秀的实用人才。

而当时的现实是学校都属于英国国教会统治下的学校,课程仍然是传统的“七艺”,学校的目的是培养牧师和神职人员。

新兴阶层为了获得教育权,于是开展了反教会、反神学的斗争,他们开办了世俗大学,在这些学校里排斥神学。

面对由经济革命带来的宗教危机,纽曼多次发表自己的演说,对大学的教育目的和大学教学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

2、政治因素为了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要,为了向外扩张殖民地,在国际竞争中保持其优势,政府急需大量懂技术,掌握现代生产、科技、经济、管理乃至军事技术的人才。

而这仅仅依靠当时的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是远远不能满足的,于是一批新大学纷纷出现,这些学校注重实科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与纽曼的观点针锋相对。

这使纽曼对大学的功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自由教育观。

3、教育因素虔诚学习、保守的知识和训练智力,使牛津和剑桥在118世纪坚持的传统目标。

直至19世纪上半叶仍是如此。

因此,两校的学生数不断下降,这引发了教育界的深思。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1. 引言1.1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介绍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洪堡模式是由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

而纽曼模式则是由美国教育家纽曼提出的,主张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洪堡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提供开放式问题和项目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相比之下,纽曼模式更加注重实践和团队合作。

通过项目制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洪堡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在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方面较为欠缺。

相反,纽曼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但可能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特点,综合运用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优势,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洪堡模式的特点1. 突出交互性:洪堡模式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而非仅仅被动接受老师的讲解。

这种交互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2. 强调实践性:洪堡模式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自主学习:洪堡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 多元化教学方式:洪堡模式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包括讲座、讨论、实践、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洪堡模式的特点在于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同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Bildung”为核心的洪堡教育理念之辨析

以“Bildung”为核心的洪堡教育理念之辨析

2019年第3期(总第174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3ꎬ2019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74哲学与文化研究以 Bildung 为核心的洪堡教育理念之辨析蔡㊀玉㊀冰(中山大学哲学系ꎬ广州510275)摘㊀要:本文围绕 bildung(教化) 这一核心概念ꎬ从两个方面对洪堡的教育理念进行阐述ꎮ第一ꎬ通过对bildung在历史上的几次主要思潮中内涵转变的梳理ꎬ探讨洪堡是如何在前人对bildung概念理解的基础上ꎬ继承和发展洪堡式的bildung理论的ꎮ第二ꎬ以洪堡出任内政部文化与公共教育司司长这一事件为划分点ꎬ对前期的纯粹理论探讨阶段和后期的理论实践结合阶段进行区分解读ꎬ从中揭示洪堡以新人文主义的视角ꎬ借鉴古希腊文化中allgemeinebildung(普遍教育)的中心理念ꎬ对人的教育过程进行了 小学㊁中学和大学 的阶段划分ꎬ并在这种教育体系的设计中展现了一种具有纵贯整体特征的教育思想ꎮ这样的一种纵贯整体性的设计ꎬ使得改革实践中ꎬ原本概念边界模糊的㊁乌托邦式的 bildung 教育理念获得了实现的可能ꎮ关键词:洪堡ꎻbildungꎻallgemeinebildungꎻ新人文主义ꎻ教育哲学中图分类号:G40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19)03-0031-08①㊀洪堡本人未明确提出过该原则ꎬ所谓的 洪堡原则 是一种归纳的结果ꎬ通常指教学自由㊁学习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ꎮ作者简介:蔡玉冰ꎬ1986年生ꎬ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ꎮ㊀㊀一㊁引㊀论在人们谈论和评价今天的教育ꎬ尤其是高等教育ꎬ很难不涉及威廉 冯 洪堡(WilhelmvonHumboldtꎬ1767 1835)ꎮ威廉 冯 洪堡是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者ꎬ也是著名的教育改革者㊁语言学者及外交官ꎬ在其担任普鲁士枢密院成员㊁内政部文化与公共教育司司长期间ꎬ洪堡通过规范中小学教师考核㊁改革中小学课程体系㊁加强中学的人文教育㊁筹建柏林大学等具体措施ꎬ对普鲁士的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教育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改革[1]52-84ꎮ这些改革不仅为德国后面的百年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根基ꎬ同时ꎬ在教育改革的促进下ꎬ文盲率的快速下降也为德国经济㊁科技㊁工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人才条件ꎮ在众多成功实施的改革举措中ꎬ柏林大学的筹建被后人认为是最令人瞩目的一项ꎬ也因为这一项举措ꎬ洪堡被人称为 柏林大学之父 ꎮ同时ꎬ由于柏林大学对欧美甚至全世界的现代大学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典范意义ꎬ洪堡也得到了 现代大学之父 的头衔ꎮ虽然当今多数大学的运行仍然主要遵循着 洪堡原则 ꎬ①但近年来ꎬ有学者认为洪堡的大学观点太过于乌托邦ꎬ以致于实践中呈现的效果并不理想ꎮ其具体体现在ꎬ近年来ꎬ面对高等教育竞争化和全球化情况的加剧ꎬ欧洲试图通过各种方式破解困局ꎬ其中博洛尼亚进程就是典型代表[2]ꎮ然而ꎬ也有学者认为ꎬ洪堡的大学理念并非乌托邦式的空想[3]ꎮ由此可见ꎬ在今天我们对洪堡大学观的现实性尚存疑虑的情况下ꎬ关于洪堡自己以 bildung 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辨析就显得非常重要ꎮ纵览洪堡一生中所写作的包含教育思想讨论的文章ꎬ大致可以根据其1809年2月接受普鲁士内阁的任命为分隔点ꎬ粗略地分为两个阶段ꎮ第一阶段为任命前的纯粹理论探讨阶段ꎮ除残篇«人的教育理论»(TheoriederBildungdesMenschen.BruchstückꎬGS①Vol1)外ꎬ洪堡有关教育理念的阐述基本融合在其关于宗教㊁政治㊁人性㊁古典文化等讨论的文章中ꎬ并不以独立成文的形式出现ꎻ第二阶段为任命后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ꎮ出于工作的需要ꎬ此阶段的教育思想大多呈现在对普鲁士教育改革的实践主张中ꎬ并以政府的各类报告形式体现ꎬ如«柯尼斯堡和立陶宛学校计划»(DerKönigsbergerundderlitauischeSchulplanꎬGSVol13)㊁«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外组织»(ÜberdieinnereundäussereOrganisationderhöherenwissenschaftlichenAnstalteninBerlinꎬGSVol10)等ꎮ为了更加准确地进行解读和分析ꎬ本文将运用 bildung 内涵的历史演变的梳理和文本的解读两条路径ꎬ展现洪堡的教育理念ꎮ㊀㊀二、Bildung概念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1.Bildung的语义分析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ꎬbildung来自中古高地德语bildungeꎬ其更早的来源为古高地德语bil ̄dungaꎮ从当代德语的构词方式来看ꎬbildung由词根bilden和后缀-ung组成ꎮ其中词根bilden是由名词词根bild变化得来的动词ꎮ在JohannChristophAdelung所编写的字典中ꎬ关于动词bil ̄den有两个方面的解释:其一为给予某物其形象的外在形式ꎬ其中这种形象的形式不仅仅指视觉上的ꎬ也包含心灵和意志的ꎻ其二是模仿某物的形象ꎬ并描绘它[4]ꎮFriedrichKluge在他的词源学字典AnEtymologicalDictionaryoftheGermanLan ̄guage中指出ꎬbildung衍生自bild 形象 ꎬ最初表示的是创造㊁制造ꎬ即赋予某物形式的事实[5]112ꎮ -ung 是一个用于加在动词后面ꎬ将动词转化为名词的后缀ꎬ通常形容一个动作发生的过程ꎬ或者一个动作发生后的结果ꎬ例如erinnem(toremem ̄ber)+-ung=dieerinnerung(theremembranceꎬthememory)ꎮ因此ꎬbildung包含了赋予某物形式的行为和形式本身的双重含义ꎮ在英语中ꎬ人们对bildung的一般理解为 cultivation formation self-development 等ꎮ然而ꎬbildung自身包含的鲜明的德意志文化特征使得该词的完全翻译难度非常高ꎮ英语学界就曾针对如何翻译bildung的问题展开过深入探讨ꎬ如RichardRorty曾提议将该词翻译为 edification ꎮ他认为ꎬ根据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中的阐述ꎬbildung意味着一个人尝试着去建立对世界的理解并且去熏陶和启发自己ꎬ其不仅限于成年人ꎬ而是一个终身的过程ꎮ因此ꎬ相对于educationꎬedi ̄fication更为适合作为译词ꎮ在汉语学界ꎬ该词通常被理解为 教育 ꎬ但同样是伴随着对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的翻译和出版ꎬ将 教化 作为 bil ̄dung 的中文对应词已经成为学界共识ꎮ不过ꎬ也有学者指出ꎬ中文传统中的 教化 含义与 bil ̄dung 的意义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别[6]ꎮ因此ꎬ单从构词的角度看ꎬbildung词义中这种既包含过程又表现结果的特点ꎬ就已经展现了其内涵的丰富性ꎬ再加上它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中的意义转变ꎬ其内涵显得更为复杂ꎮ所以ꎬ许多学者将其划归到不可译的词汇范畴进行讨论ꎮ②为了更充分和深入地理解bildung丰富且复杂的含义及其意义变化ꎬ还需回溯其概念在历史中的演变过程ꎮ2.Bildung内涵的历史演变(1)中世纪时期Bildung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圣经和中世纪的神秘主义ꎮ根据«圣经 创世纪»第一章第二十六节和第一章第二十七节中的内容ꎬ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bild)而创造出来的ꎬ后因十诫中①②GS为17卷本洪堡总集的惯例缩写ꎬ该文献的完整标注形式为WilhelmvonHumboldtsGesammelteSchrift ̄en.Hrsg.v.d.KöniglichPreuβigenAkademiederWissen ̄schaften.17Bde.Berlin1903-1936ꎮ该版本为1903-1936年间由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出版的版本ꎮ目前学界通常涉及的洪堡总集有三个版本ꎬ除前面提到的17卷本外ꎬ还有1841-1852年出版的7卷本(WhilhelmvonHumboldt sgesammelteWerke.Hrsg.v.CarlBrandes.7Bde.Berlin1841-1852)ꎬ以及1960-1981年出版的5卷本(WilhelmvonHumboldt:WerkeinfünfBänden.Hrsg.von.AndreasFlitneru.KlausGiel.Darmstadt:WissenschaftlicheBuchge ̄sellschaftꎬundStuttgart:Cotta1960-1981)ꎮ本文如未特殊解释ꎬ相关德文原文均引自17卷的版本ꎮ为了引用的准确性ꎬ本文中的中文文献引用部分ꎬ尊重原引文中对bildung的翻译而标识为 教育 ꎮ除此之外ꎬ均直接采用使用德文原词bildung的方式进行讨论ꎮ禁止制作上帝的图像或雕像ꎬ所以人被创造之初的那种和上帝之间的相似性就逐渐被认为是比外在形象更为合理的某种内在性的相似ꎮ在这个概念的意义从外转内的解释过程中ꎬ基督教神秘主义者埃克哈特大师(MeisterEckhartꎬ1260-1328)将bildung原本侧重于表达外在的质料层面的意义ꎬ转变成了一种侧重形式和精神层面的意义ꎮ也就是说ꎬ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有通过效仿基督的样子ꎬ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的那种强烈的愿望ꎮ简而言之ꎬbildung的内涵转化成为一种对一个人成为他应该成为的样子的追求ꎮ(2)文艺复兴晚期在当今的教育哲学研究中ꎬ关于bildung的探讨有两个切入的分析角度ꎮ其一是作为个体的学习者ꎬ其二是作为集体的人类ꎮ这种集体可以是宽泛意义上的国家和社会ꎬ也可以是较窄意义上的社团ꎮ从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的角度来看ꎬbil ̄dung的中心理念为可塑性ꎬ即被假设的那种成长的可能性[7]21ꎮ然而ꎬ在历史中的相当一段时间里ꎬbildung即便经过了MeisterEckhart的诠释ꎬ仍旧没有正式进入教育领域的探讨ꎮ直至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ꎬ1592-1670)指出这样的观点ꎬ即:人是按照最高理性的样子被创造的ꎬ对每一个人来说ꎬ如果他还没有彻底的堕落ꎬ他都是可以被塑造的ꎬ此后ꎬbildung才与人的可塑性正式联系起来ꎮ在阐述bildung的本质时ꎬ夸美纽斯曾提出过著名的 OmnesOmniaOmnino ꎬ从中可以总结出他的三个教育理念原则ꎬ即 Omnes 意味着教育是对每个人来说的ꎬ与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无关ꎻ Omnia 意味着教育必须包含能够为过一种好的生活所需要的一切ꎻ Omnino 意味着教育不能流于表面ꎬ必须是深入和彻底的ꎬ其具有双重目的ꎬ即它含有一个世俗的目标ꎬ这个世俗的目标是实现其神圣目标的一个中间媒介物[7]24ꎮ因此ꎬ这句话可以被理解为所有人都应该被允许学习世界上的所有东西ꎮ对于夸美纽斯来说ꎬ虽然这个世界无限大ꎬ但是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ꎬ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被认识和教授ꎮ随着夸美纽斯的ViaLucis(Thewayoflight)德文版的出版ꎬ其整个教育理念被理解为建立在一种 人能够了解世界及其中的事物 的假设之上[7]25-26ꎮ基于夸美纽斯整体论的思想ꎬ这种教育理念的假设被认为依赖于人是整个现实的一部分ꎬ并且与其他部分相联系的观点ꎮ在某种意义上ꎬ世界中的人作为人的职责不仅仅在于自身的学习和成长ꎬ也包括着创造和关心整个现实ꎮ自此ꎬbildung的内涵开始具有整体论的特点ꎮ人作为bildung的主体ꎬ开始与作为客体的世界中的他者紧密联系起来ꎮ(3)启蒙时期该时期的德意志文化传统中ꎬ像AufklärungꎬKultur和Bildung所代表的文化现象是人们所熟悉的ꎬ但这些词其实是当时德语中的新词汇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ꎬ它们是只属于书本的语言[8]ꎬ对它们意义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其他学者的论述才能清楚明白ꎮ例如ꎬ门德尔松在«什么是启蒙?»这本书中就曾解释过ꎬbildung就等同于启蒙本身ꎻ洪堡的家庭教师㊁当时著名的教育理论家㊁少儿读物作者JoachimHeinrichCampeꎬ也关注于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可以使公民获得发展和bildungꎮ虽然在启蒙时期ꎬ人们普遍相信通过教育ꎬ人能获得某种程度的完善ꎬ但在阐述的过程中ꎬ每个人的侧重仍有不同ꎮ例如ꎬ在德文中ꎬbildung和kultur之间关系紧密ꎬ都与社会团体的一致性相关联ꎬ像bildung㊁kultur和zivilisation之间经常在各种论述的关系中互相定义ꎬ康德的论述就是其中的代表ꎮ他因受到卢梭教育理念和虔敬主义伦理学影响ꎬ极为重视教育问题ꎬ曾指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生物ꎮ在康德看来ꎬ规训化(disziplinierung)㊁修养(Kulti ̄vierung)和文明化(Zivilisierung)是实现他的教育目标需要达到的三个层次ꎬ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道德化(Moralisierung)ꎮ他曾经将kul ̄tivierenꎬzivilisierenꎬ和moralisieren作为同义词使用ꎬ其中文化(kultivieren)包含教育并附带着最终获得某种适宜状态的含义ꎻ文明(Zivilisieren)被认为是对文化的强调ꎬ这样的一种文化更易于人们进入一个社会整体[5]113ꎮ根据康德的观点ꎬ 道德 代表着人类在文明化和公民化之后ꎬ朝向完美过程中的最后阶段ꎮ而这其中讨论缺失的相关词 bildung 则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启示性的方法ꎬ这种方法是复杂的㊁集体的㊁政治的[5]113ꎮ赫尔德作为康德学生ꎬ在理解bildung的含义时与康德是有所不同的ꎮ其著作Ideenzurphilos ̄ophiederGeschichtederMenschheit中对人类语系发展所做的㊁从历史和人类学的融合性解释的尝试ꎬ体现出他对人(Volk)的强调ꎮ从中可以察觉到ꎬ相对于普遍意义概念上的人ꎬ赫尔德更侧重的是真实的㊁具体的㊁作为自己真实代表的个体ꎮ在他看来ꎬ经过 一生长的实践 ꎬ人能够发展出 人性 ꎮ这种 人性 的形成和bildung息息相关ꎬ因为赫尔德认为ꎬbildung是能够提供连贯一致特性的经验的总体ꎬ是一个人对于普遍意义的命运的感知ꎮ这其中并不存在实现的普遍理想的条件ꎬ只有一个真实的特殊的条件ꎬ即人的自然条件是社会的状态ꎬ因为人出生于社会并且接受社会的教育[5]113ꎮ经历了18世纪启蒙时期的各种讨论后ꎬbil ̄dung不仅具有中世纪时期的那种精神层面的意义ꎬ以及文艺复兴晚期时所指向的个人与世界之间的互动与联系ꎬ并且获得了一种政治和文化层面的新内涵ꎬ并由此产生了今天教育哲学讨论中所运用的两个分析角度的区分ꎬ即bildung在个体和群体两种不同维度讨论之间的区别ꎮ(4)魏玛古典主义时期在魏玛古典主义时期ꎬ关于bildung的讨论在德国的文化界中已相对成熟ꎮ不过ꎬ由于bildung其自身含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ꎬ学界关于bildung的标准仍未达成统一的共识ꎮ这就导致bildung呈现出一种概念边界模糊㊁不可名状的状态ꎮ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各有特色ꎮ作为魏玛古典主义的两大代表ꎬ席勒和歌德沿着赫尔德的脚步继续向前ꎬ力图恢复古典美学价值ꎬ寻求思想与情感㊁意识与身体的有机统一与和谐ꎬ并对同时代的德国浪漫主义思想提出了反对意见ꎮ虽然在某种程度上ꎬ德国浪漫主义与魏玛古典主义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ꎬ但在歌德看来ꎬ通过在狂飙突进时期对启蒙理性的阐述ꎬ他更为看重人鲜活情感的和谐ꎮ同时ꎬ他特别反对浪漫主义那种个体可以通过自身天赋的直觉运用而获得对先验真理的理解的观点ꎮ歌德反对启蒙时期的先验理性ꎬ因为在他看来ꎬ比如国家的法律ꎬ不可能建立在纯粹理性之上ꎬ因为其中的个体和他们的文化都是始终被地理和历史的因素所塑造和影响着ꎮ所以ꎬ对于歌德来说ꎬ人内在的平衡与和谐非常重要ꎮ而这样的思想影响了他对bildung的理解ꎬ自我发展和自我塑造的特点变得突出ꎬ而这些则直接反映在他所创造的文学形象上[9]ꎮHansWeil曾在书中对赫尔德㊁歌德等人关于bildung的观点进行过总结ꎬ并推出一个结论ꎬ即bildung不能被发展或者思考ꎬ只能通过经验和发展来意识到[10]ꎮ因为在HansWeil看来ꎬbildung不遵循惯例ꎬ也不能通过课程来获得ꎬ甚至通过特意的学习也不行ꎮ由此可见ꎬ这种观点对bildung现实应用的可能性提出了较大的质疑ꎮ这也间接表达了bildung内涵的丰富和复杂使得其难以在某种特定教学法中实现ꎬ因为它本身就有着浓厚的不确定的特点ꎮ㊀㊀三、洪堡式bildung的特征及其教育实践探讨在洪堡生活的年代ꎬbildung经历了历史上不同的思潮影响后ꎬ其中所包含的中世纪时bildun ̄ga的意义已经非常少了ꎬ尤其是在启蒙时期的影响下ꎬ上帝不再是精神和智力发展和形成过程中的理想典范ꎬ人自己取代了这个位置ꎮ当时的德国ꎬ一个被称为受教育阶层(theeducatedclass)[7]109的新阶层正在兴起ꎮ这个阶层的成员大都是获得了高等学校教育或者接受了学术课程训练的城市资产阶级ꎬ包括医生㊁教授㊁牧师㊁中学教员㊁自由作家㊁企业家㊁政府公务员等ꎮ简言之ꎬ这个阶级的成员都是经历过bildung的ꎮ因此ꎬbildung作为受教育阶层与其他贵族和小资产阶级之间的区别性特征ꎬ迅速成为当时讨论的一个核心词ꎮ洪堡作为受教育阶层的一员ꎬ对bildung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ꎬ并且还凭借工作中的改革ꎬ对bildung的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ꎮ由于二战导致的文献缺失ꎬ虽然有学者认为ꎬ洪堡本人关于这个概念的描述是模糊不清的ꎬ并且梳理出洪堡完整的教育哲学理论也是非常困难的[1]45ꎬ但从现存的残篇和其他关于政治学㊁人类学㊁美学的相关文章中ꎬ我们还是能够看到洪堡在这个问题上对bildung已有概念内涵的继承ꎬ并由此提出的特点鲜明的观点ꎮ1.纯粹理论探讨阶段(1)bildung的自我性特征在就任内政部文化与公共教育司司长之前ꎬ洪堡早年曾对bildung的概念进行过纯粹的理论探讨ꎮ最早在«论国家的作用»(IdeenzueinemVersuchdieGrenzenderWirksamkeitdesStaatszuBestimmen①)中ꎬ洪堡曾表述过 bildung 内涵中具有的非标准化特征ꎬ即人的自我性ꎮ其具体体现在他对人的培养和公民的培养进行的明确区分ꎮ在洪堡的理解中ꎬ 人 和 公民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ꎬ而培养 人 和培养 公民 也是两种不同的实践ꎮ人作为社群动物ꎬ在 国家 这种组织形式下ꎬ一定会具有 公民 身份ꎬ但洪堡认为如何成为一个独特个体的人和如何成为一个合适的公民的答案显然是不同的ꎮ他指出: 如果人和公民的关系尽可能地融合在一起ꎬ那当然是令人愉快的ꎮ但这只有在公民尽可能少地索取特殊个性的情况下 完全没有益处的是人给公民作出牺牲的时候 因此我的看法是ꎬ各处都应该推行最自由的㊁尽可能少的以把人培养成公民为目标的人的教育ꎮ [11]5在洪堡看来ꎬ这种针对 人 而非 公民 的培养ꎬ从长远角度看ꎬ比起针对 公民 的培养是更为有益的ꎮ同时他进一步强调 教育尤其不应该考虑给人赋予特定的公民的形式ꎬ只应该塑造人 [11]5ꎮ虽然当时在德国讨论bildung的人与公民身份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一个热点ꎬ但在«论国家的作用»中ꎬ洪堡不仅继承了启蒙时期bildung所蕴含的文化和政治视角的特点ꎬ并且在此基础上侧重强调了在bildung的过程中ꎬ人的自我性培养的必要ꎮ可以说ꎬ在洪堡看来ꎬ对人的培养优先于对公民的培养ꎮ人作为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完善ꎬ对于成为良好的公民至关重要ꎮ(2)bildung的人性泛化特征如果说«论国家的作用»是洪堡从政治学的角度对bildung的探讨ꎬ那么在其他的一些文章中ꎬ洪堡则在更为普遍的意义上ꎬ对bildung进行了细致抽象的描述ꎮ例如ꎬ在«人的教育理论»中ꎬ其主要是通过 人的存在 与 人和世界的融合 两个核心主题进行阐述ꎮ在谈及人的存在时ꎬ他曾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㊀㊀没有这种延续ꎬ没有在人类完善和形成的过程中确定无疑地延续这个令人心安的思想ꎬ人类的存在比植物的存在还消逝得快[11]25-26ꎮ为了区别人的存在与其他存在的不同ꎬ洪堡认为ꎬ需要从现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打下人的印记ꎬ即一方面在我们生活的时代留下我们 生机勃勃的痕迹 ꎬ 让无生命力的没用的东西焕发生机和活力 ꎻ另一方面 给他制作的后代打上他的美德和力量的烙印 ꎮ换句话说ꎬ人存在之独特性的证明就是让人的思想和行动在自身周围的自然中和自己的后代身上实现延续ꎮ那么ꎬ如何实现这种延续呢?从现时的角度ꎬ洪堡指出ꎬ我们存在的任务的最后一项是:㊀㊀通过我们遗留下来的生机勃勃的痕迹ꎬ赋予人性的概念尽可能丰富的内容ꎮ这个任务只有通过我们自己和世界的融合达到最普遍的㊁最活跃的和最自由的交互作用而得到解决[11]25ꎮ进一步来说ꎬ人与世界的紧密联系也是人展现其自身 生机勃勃 的力证ꎮ在洪堡看来ꎬ人本质上所具有的 精神 和 意志 是潜在的力量ꎬ倘若它们要实现为 思想 和 行为 ꎬ则需要实现的对象ꎬ而这个对象与众不同的特征就是 不是人(自身)而是外在世界 ꎮ通过作用在作为客体的外在世界上的活动ꎬ 人 才焕发了与植物㊁动物的存在不同的活力ꎮ从历时的角度ꎬ洪堡提出ꎬ需要一个民族㊁一个时代㊁整个人类展现出其为人尊重和钦佩的特点ꎬ而这要求:㊀㊀教育(Bildung)㊁智慧和美德要尽可能地强大和普及并占据统治地位ꎮ他内在的价值提升到这样的高度ꎬ以至于当人们把人性的概念从作为唯一例子的人身上剥离的时候ꎬ人性的概念要具有伟大而有价值的内①该文章被收录在HWGS的第1卷中ꎬ是该卷所收录的第5篇文章ꎮ涵[11]25ꎮ由此可见ꎬ在这种 bildung 实践的过程中ꎬ伴随着 人性 的泛化ꎮ 人性 不仅指人自己具有的ꎬ而且还是反应在人自身上的一种专属于人的特质ꎮ通过 bildung ꎬ泛化后的 人性 力量强大到可以为人的 周围毫无生机的自然清晰地打上他自我价值的烙印ꎮ 同时ꎬ这种泛化后的结果是整个人类美德能够通bildung得以充分展现ꎮ从这一点来看ꎬ洪堡对bildung的人性泛化特征的描述是对康德的教育理念的部分继承和发扬ꎮ此外ꎬ洪堡还在其他论述中表现了对bildung的人性特征的强调ꎮ例如ꎬ在«论古代文化ꎬ特别是古希腊文化的研究»(ÜberdasStudiumdesAl ̄tertumsunddesgriechischeninsbesondere)中强调了 扩展人的知识ꎬ增强人的判断力ꎬ提升和改善人的性格 的重要性ꎬ并且清晰地指出了bildung的目标为 人的最充分和最均衡的教育 ꎮ通过对希腊人的研究ꎬ洪堡谈到 希腊人的一大趋势是毋庸置疑的ꎬ就是尽可能地对人进行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培养 ꎬ这种对个体多样性和完整性的重视和对古希腊人的推崇ꎬ也反映出洪堡新人文主义的思想特点ꎮ(3)bildung的整体性特征在洪堡论述bildung中人与外在世界的紧密交互作用时ꎬ也进一步引出了关于 人和世界的融合 的探讨ꎮ在洪堡的bildung理论框架中ꎬ人与世界的融合主要是通过洪堡式的 人的异化 来完成的ꎮ洪堡提出的 人的异化 是一种实现人和世界完美的统一和形成整体的交互作用ꎬ即如果所有的这些要求只局限于人的内在的本质ꎬ他的天性会不断地催促他走出自我去接触外在的事物ꎬ这取决于他在这个异化的过程中(Entfrem ̄dung)不是失去自我ꎬ而是相反ꎬ他总把他从外界得到的阳光和温暖反馈到他的内心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ꎬ他必须近距离接触大量对象ꎬ在这些对象身上植入他的思想精神并使两者日渐相似ꎮ在洪堡的观点里ꎬ通过异化作用ꎬ可以使得人和世界达到一种融合的状态ꎮ人在大量接触外在世界中的对象时ꎬ不仅对世界进行了全面的认识ꎬ并且这些认识所形成的多样性的看法可以增强人们内在的那种潜在力量ꎮ当这个力量被实现时ꎬ它又可以对外在世界产生多样化的作用ꎮ因此ꎬ人和世界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整体性就在这样的活动中被揭示出来ꎮ进一步来说ꎬ在这样的 人和世界的融合 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整体性不仅决定了人们关于世界的概念ꎬ并且作用于人自身ꎬ也就是体现在 bildung 中ꎮ由此ꎬ我们可以看出洪堡在论述bildung时所展现的整体论思想ꎮ不过ꎬ相较于夸美纽斯在论述bildung时所展现出的整体论思想ꎬ洪堡在这里不仅强调了bildung过程中人从外在世界获得了知识ꎬ并且更强调人对于外在世界的作用和影响ꎬ其含义中的双向作用更为明显ꎮ2.理论实践结合阶段19世纪以前ꎬ 德意志 作为一个名词ꎬ只具有地理㊁文化㊁语言方面的意义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没有过 德意志民族国家 这个意识ꎮ18世纪ꎬ当英国和法国先后完成了近代化ꎬ分别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时候ꎬ 德意志 这片土地在政治上还处于碎片化的状态ꎬ其中的普鲁士公国凭借着地理和经济方面的优势ꎬ成为其中最强的国家ꎮ伴随着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ꎬ普鲁士也开始重视教育问题ꎮ从1717年弗里德里希 威廉一世颁布法令ꎬ强制义务教育ꎬ经1763年腓特烈大帝颁布«普通学校规章»ꎬ加强了王国对教育权的争夺ꎬ于1794年ꎬ腓特烈大帝在«普鲁士民法典»中明确了普通学校和大学都是国家机构后ꎬ在18世纪末期ꎬ普鲁士的大多数学校已经实现了对教会的摆脱ꎬ而成为了政府的机构ꎬ这使得普鲁士原本带有宗教色彩的教育转向了以实用知识㊁公民道德培养为主的教育ꎮ然而ꎬ即便如此ꎬ普鲁士当时的教育状况也仍然不尽如人意ꎬ一方面父母不愿意将孩子这个免费的劳动力送进学校ꎬ另一方面也缺少合格的教师ꎮ直至1806年ꎬ耶拿战役的惨败ꎬ导致普鲁士在签订的«提尔西特条约»中损失了近半领土和过半居民ꎬ同时还附加有巨额赔款和军队的缩减[12]ꎮ经历这些 洗礼 的普鲁士直接变成了拿破仑帝国的附庸者ꎬ整个国家几乎陷入全面的崩溃ꎮ面对这样的情况ꎬ普鲁士内部的有志之士ꎬ如国王威廉三世㊁费希特等人都认为教育是拯救国家于水火的有效方法ꎮ因此ꎬ就是在这样的一种。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在现代教育中,学校教育的方式不断地被讨论和改进。

这些变化往往代表了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这些成果最终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成功和成就。

其中,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是教育领域中颇有争议的两个学校教育的方式。

洪堡模式洪堡模式也称为德国大学模式,是在19世纪初由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创立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方式将学生视为独立思考者和自由探究者,也受到了德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讲师为学生提供了关于问题和思考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提供知识。

在洪堡模式中,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究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的创造力和发现能力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反思,探究和研究来发掘更深刻的知识。

而教师则被视作“导师”,能够跟学生交流并分享他们的想法和经验。

纽曼模式纽曼模式,也称为美国大学模式,是由美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提出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

纽曼模式将重点放在知识传播和教育表达上,而不是重点放在自由思考和自由探索上。

纽曼模式中,教授会直接教授和传授知识,学生则会被要求研究这些知识并以确定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师在这种模式下被视为“导师”,他们负责教导和监督学生,并确保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理解和把握。

纽曼模式下教育的核心是知识和表达能力而非个人思维和探究成果。

世纪纠结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虽然各有千秋,但也各自存在着相应的问题。

洪堡模式下,学生推崇独立思考和创造力而忽略了知识的获取和整理,无法使学生在某个领域内取得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

而纽曼模式下则是重视知识的获取,但教学方式较为死板,缺乏学生个性化思维和创造性实践的发展。

因此,让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相结合便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可以通过自由的思考和探究学习更深刻的知识,也能够通过教师直接的指导和传授获得全面和专业化的知识。

总的来说,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都给当今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理念和行动,在现代教育中被广泛应用。

大学理念的历史变迁

大学理念的历史变迁

大学理念的历史变迁回顾历史,大学理念经历了从“理想大学”到“现代大学”再到“巨型大学”的演变,大学型态也经历了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城市”的过程。

这表明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逐步移到社会的中心位置。

当前,“首瞻性大学”、“21世纪的高等教育”则把大学推进到引导社会健康发展的中心城市地位。

[标签]理想大学现代大学巨型大学前瞻性大学回顾历史,大学的理念经历了多次的演变,我们从中也可看出大学职能的演变历程。

一、理想大学这里的“理想大学”,不是我们通常所述的人们心中的理想大学,而是一个专指。

它指的是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最先由纽曼对大学做出的系统的,明确的、以其心目中图像刻画的理想大学。

1852年,纽曼在都柏林新天主教大学发表了系列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有关大学教育的主张,并于1853年整理出版为《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培养绅士的地方(虽然他也认为大学可以训练职业人士),大学的目的在于“传授”学问而不在于“发展”知识。

他说:“如果大学的目的在科学的与哲学的发明,那么我看不出为什么大学应该有学生。

”纽曼心目中的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试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它培养一个人“能胜任任何职位,并容易掌握任何一门科学”。

纽曼的《大学的理念》成为论述大学的经典著作。

他的教育理想对英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也是牛津大学经历600多年历史演变的精神淬取。

作为19世纪的高等教育思想家,纽曼是大学“单一职能”论的信奉者。

他认为大学是“一个传授所有知识的场所”,大学是为教学而设,为学生而设。

可见,直到19世纪,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大学还应该是一个仅培养专门人才的场所。

但不可避免的是,伴随社会和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必然要突破“单一职能”的传统大学观,而担负起新的使命。

大学教育理念

大学教育理念

大学教育理念
大学教育或者叫高等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三种:
1.英国的纽曼式大学,即强调通才教育,也就是普遍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知识面更广。

2.德国的洪堡式大学,即强调专才教育,也就是学生要在一门专业上学到精通。

3.美国的吉尔曼和艾略特式的研究性大学,就是本科强调通才教育,研究生强调专才教育。

既通又专貌似只能通过延长教育时间来解决,就是本科加研究生“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

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是教学的技术而已。

”大学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必须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并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指导实践,引导大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也只有这样,大学才能进一步确定它的实践原则和方向,找到它存在的意义。

符合历史潮流和教育规律的大学教育理念对大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直接推动着大学的前进发展。

如蔡元培先生,为使学术兴盛,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认为大学之所以为“大”,是因为大学“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他的教育理念及办学实践不仅使北京大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变成了一所生机勃勃的现代大学,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而且对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影响深远,对中华民族的教育振兴、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于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关于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关于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思考赵一鹏(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摘 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现代大学的定位、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人才培养目标等。

本文回顾了近现代大学理念的发展过程,对大学的本质、办学定位、理念及大学精神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大学;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培养目标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6)01-0009-04 *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的增加,对传统教育特别是传统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我们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或人才?应该怎样有效地治理大学?这些都成了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一所大学来讲,大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进行系统的哲学思考而形成的一种知识体系。

简单地讲,是回答:第一,“大学是什么”,即对大学的一种定性认识,是人们对大学组织的性质认定。

第二,“大学具有什么使命”,即对大学的定位认识,是对大学应承担的责任、义务的认定。

第三,“大学应发挥什么作用”,即对大学的定能认识,是对大学职能的价值认定。

我院在更名、申硕之后,办学内涵和外延均有了新的拓展,需要我们在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等方面进行认真思考。

一、大学的思考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大学应该有相对独立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

这就要求大学应具备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办学机制。

回顾学院走过的风雨历程,虽然有令人称颂的辉煌,但也有刻骨铭心的遗憾。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培育英才”的办学理念,更名带来的机遇,申硕拓宽了发展空间,这都为学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结合我院的实际,确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建立高效和谐的运转机制,对促进学院健康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是两种教育模式,它们在教育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洪堡模式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是以人文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而纽曼模式则源自于美国的教育改革家纽曼,强调学科之间的统一性和跨学科的思维。

这两种教育模式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存在争议,一些教育学家主张混合运用两种模式,以达到更全面的教育效果。

下面将分别对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进行介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纠结与发展。

首先来看洪堡模式。

洪堡模式是以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的名字命名的,他提出了教育的“自由教育”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由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

洪堡认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应用为本,学生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的人格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不是被灌输和塑造。

洪堡模式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

它强调的是对人的全面培养,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洪堡模式下,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更多的启发与鼓励,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而非传授知识的角色。

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

洪堡模式也存在着一些缺点。

它过于重视人文主义教育,忽视了应用性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人才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而洪堡模式强调的是人格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洪堡模式忽视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性思维,它倾向于将知识划分成各个独立的学科,忽略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整合。

这使得学生很难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从而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相比之下,纽曼模式则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思维。

纽曼主张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整合,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在纽曼模式下,学生会接受更加系统和精细的学科教育,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思维。

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更好的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

浅析德国洪堡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意义

浅析德国洪堡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意义

浅析德国洪堡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意义作者:颜烈真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02期摘要:本文通过概括洪堡思想的内容,对洪堡思想给当今德国高等教育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思考,并反思其内容,指出其与当今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相差之处,从而为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洪堡思想;大学改革一、洪堡思想形成的背景:18世纪两所大学的改革运动18世纪的末期,德国大学由教会掌管,其重要任务在于为本邦君主培养行政臣仆,科学研究被拒之门外,大学在当时被看成是过时与衰亡的教育机构。

在这种背景之下,普鲁士教育大臣马索夫呼吁进行教育改革:大学这种源于古代的机构已难以满足未来理论性学者在科学、道德和实际教育上的需求,且不适于培养具有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国家公民。

应当取消大学,只保留人文中学和培养医生、法官等的专业学院。

[1]但哈勒大学与哥延根大学在这方面的改革经验未被重视,德国大学的制度从整个国家的大学体系来看依然落后于时代的要求,面临生源减少,经费紧缩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洪堡提出了一系列大学思想,创建柏林洪堡大学,形成了全新的大学理念。

二、洪堡教育思想的内涵与意义(一)教学与研究相统一。

洪堡认为大学的主要职能是追求真理,而非传授知识。

把学术研究放在第一位,教授应该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上,从学术研究中获得高深的学问,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要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养成学术探索的兴趣。

这一思想在柏林大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他保留了神学、法学、医学和哲学四个学院的模式,并使哲学院取代了神学院的主导地位。

洪堡领导的柏林大学改革还创办习明纳(Seminar)教学模式,其重在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学术研究的氛围。

洪堡把研究的地位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是把认识论哲学作为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根据。

赫钦斯(1952)说,大学这样的机构,其目的是对社会的最令人困扰的问题进行尽可能深刻的思考,甚至思考那些无法想象的问题。

[2](二)“孤独”与“自由”并存。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它们之间存在着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是以普遍教育为核心的,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而纽曼模式则是以专门教育为导向的,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教育理念和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是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也被称为维学教育模式。

此模式以普遍教育为目标,主张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品质、社交技能和知识水平等方面。

洪堡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批判思维、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等能力。

他主张学习各种学科,并通过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纽曼模式则是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教育理念,由牛津大学校长纽曼提出。

该模式以专门教育为导向,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纽曼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核心,通过学习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成为专业人才。

他主张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注重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方法上,洪堡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而纽曼模式则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对象。

尽管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它们都对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洪堡模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许多有批判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纽曼模式注重专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当今社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使得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变得更加显著。

教育机构和学生面临着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新思考和调整。

如何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专业素养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可以通过学科交叉、实践教学和个性化教育等方式,使得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相互融合,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是两种教育模式,它们在教育领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改变,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所代表的教育思想也在不断地受到质疑和挑战。

到底是洪堡模式更胜一筹,还是纽曼模式更有优势?这个世纪纠结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我们来了解一下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的基本概念。

洪堡模式,亦称洪堡教育理念,是由德国教育家洪堡所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突出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人的自由发展。

洪堡模式的核心是“人文教育”,即人应该在人文思想的熏陶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该模式强调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追求自由和平等。

而纽曼模式则是由英国教育家纽曼所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自由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主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纽曼模式的重点在于通过自然与人文科学、艺术和社会的教育相结合,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看出,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在人文教育和全面发展方面有着共同点,但在教育方式、目标和手段上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也是导致这两种教育模式在教育实践中争议不断的原因之一。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更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的提出和发展,正是为了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为了培养更加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这两种教育模式之间却存在着一些分歧和争议。

传统的洪堡模式更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而纽曼模式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

这两种模式在教育方式和手段上有所不同,也导致了教育实践中的矛盾和冲突。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和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也就为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选择和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个世纪纠结的时代,我们需要认识到,教育没有绝对的模式,每种教育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它们分别代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的教学方式。

这两种模式在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而且在当今的教学中仍然有其影响力。

本文将对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索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我们来了解一下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分别代表什么。

洪堡模式是以德国教育家洪堡命名的,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探索。

而纽曼模式是以英国哲学家纽曼命名的,它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应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成绩和考试成绩。

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代表了传统的人文教育和现代的实用教育,它们在教学理念、方法和目标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教学方法上,洪堡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发展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而纽曼模式更偏向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和应试训练,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关注的是考试成绩。

在教育目标上,洪堡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能力,强调个性化发展和全面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具备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人。

而纽曼模式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应试能力,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应对考试和竞争的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准备。

在实际教学中,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洪堡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洪堡模式也存在着教学效率低、学习成绩不稳定等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方向性和目标性不足,容易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

而纽曼模式注重应试训练和知识传授,强化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应试能力,但也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教学内容陈旧和过度应试等问题。

要解决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需要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和调整。

如何解决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呢?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格素质和综合能力,重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应试能力。

关于德国和英国大学校训的特色

关于德国和英国大学校训的特色

关于德国和英国大学校训的特色德国几乎每所大学都有校训,校训都是一句简短的拉丁文,依据成立时的理念与理想、历史与传统提炼而成,体现了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和要求。

海德堡大学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成立于1386年。

该大学成立之初立下的校训是:“面向世界、面向科学”。

早在16世纪下半叶,海德堡大学就是欧洲科学文化的中心,成为向世界开放的自由主义大学。

这不仅表现在其外国学生的数量上,而且还表现在所谓的海德堡精神上,即由20世纪的马克思·韦伯及其挚友、神学家恩斯特·特罗尔切连同其他一批年轻学者所倡导的跨学科的对话精神。

曾任教育部长的洪堡大力推进大学制度改革,他于1810年创建了柏林大学(1949年后更名为洪堡大学),并担任首任校长。

他倡导独立自由,弘扬求真精神,使该大学以探求真理为宗旨,以传播新知识为己任,成为“现代大学之母”。

洪堡把“科学”和“自由”作为大学的校训。

他所倡导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的理念是现代大学办学的共同思想渊源。

成立于1477年的图宾根大学的校训最简短:我敢做。

这句话可以让人产生许多联想,可以理解为作为学生要在科学上敢于尝试一切,也可认为学生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这一校训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在拥有84000人口的图宾根市,每4人中就有1人是大学生。

或许是“我敢做”校训的激励,图宾根大学培育出了众多大家。

“天上的立法者”开普勒、德国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德国最伟大的诗人荷尔德林、浪漫主义诗人乌兰德、艺术童话大家豪夫、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与中国文化颇有渊源的黑塞等,都曾在该大学就读。

我国著名外交家乔冠华也毕业于该大学。

著名的慕尼黑工业大学是德国首批被评为国家重点资助的三所“精英大学”之一。

“慕工大是巅峰”的口号已经在德国家喻户晓,响彻欧洲乃至整个世界。

该校的校训是:“立足巴伐利亚,成功于世界”。

慕尼黑工业大学非常重视扎实的基础教育,世界各国的客座科学家之所以优先选择慕尼黑工业大学,是因为该大学的科学研究具有独特性。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两种大学理念辨析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两种大学理念辨析

念具有“理性认识”“观念”“理想”“信 以纽曼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学者在对新大 要求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以满足其需
念”等内涵。因此,大学理念首先回答 学运动的批判中阐述了自己的大学理念。 求,大学接受了这一任务。法律、医学、
的是大学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大学的 因此,19 世纪欧洲的高等教育存在着两 神学和艺术都是需要有能力并受过教育
则问题。在大学发展的 19 世纪,大学 1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区别 理念回答的这些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练的人的地方。柏林大学的创办打破了 这种传统,大学被赋予了新的职能即学
这是因为,19 世纪欧洲的高等教育正处 于历史的转折期:一方面,19 世纪初以 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为标志的大学改革运
洪堡模式主张,大学是以纯知识、 纯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任务和 目的是科学探索、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术研究,大学成为了学术研究的机构; 二是大学的研究对象是纯知识。“纯科 学是建立在深邃的观念之上,不同于历
动,提倡发展科学的大学理念,坚持教 以自由、寂寞作为大学的基本原则;纽 史和自然科学这些‘经验科学’,能够
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采取习明纳以 曼模式主张,大学与其他学术机构不同, 统领一切学科,是关于世上万般现象知
制、导师制的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传统, 究机构” [1]。这种观点超越了传统大学
第二,以纯知识、纯科学为研究对
排斥专业教育和科学教育;其次是以功 理念的束缚:一是大学的新定位是学术 象的大学内在属性决定了其任务和目的
基金项目: 本文系安徽省质量工程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成果(项目编号: 2016zjjh057)。
作者简介: 刘晨光(1975—),女,汉族,籍贯:河北迁安,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纽曼模式和洪堡模式都是现代大学的经典模式,但它们的理念和实践方式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中存在着世纪纠结。

纽曼模式起源于19世纪英国,它是以爱尔兰天主教神职人员约翰·亨利·纽曼命名的。

纽曼认为大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

因此,他主张大学中应该有熟练的教授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思考,而不是像中学那样一味灌输知识。

然而,在英国,纽曼模式的实践却遭受了一些挫败。

19世纪末,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英国发展了大规模的知识产业,这导致了大量低素质的大学文凭灌溉出现。

于是,纽曼模式渐渐被开除了。

另一方面,洪堡模式在德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洪堡模式在德国的发展也遭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它往往被视为过于理论化和不够实用。

同时,由于德国的社会和文化固守传统,洪堡模式的推广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在现代大学的发展中,纽曼模式和洪堡模式仍然存在着争议。

一些人认为洪堡模式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纽曼模式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在各种跨学科研究项目中。

但是,也有人指出,纽曼模式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它很难保证每个教授都能够像纽曼那样成为一个优秀的指导者。

其次,纽曼模式也难以应对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大学教育要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相比之下,洪堡模式似乎更加容易适应这些变化,因为它更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

综上所述,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纽曼模式和洪堡模式仍然存在着争议。

无论如何,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大学的发展必须适应世界快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要承担传承文化,培养人类精神的重要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纽曼与德国洪堡的大学理念比较纽曼与洪堡是国内外教育界所热衷讨论的两大教育家,其大学理念对19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两位教育家大学理念的比较,看两种大学理论对当今高等教育启示。

标签:纽曼;洪堡;大学理念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以及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摆脱了以往人们的陈腐、落后、冷漠的局面,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认识,甚至推动了波及整个欧美的社会改革运动,与此同时大学也掀起了近代大学改革运动。

在这场改革运动中,纽曼和洪堡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并直接促成了英国绅士教育与德国科学研究的两大大学教育模式。

两大教育家的大学理念依然对当今高等教育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一、两种大学理念的不同(一)大学的定义纽曼在他《大学的理想》前言写到“我对大学的看法如下:它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

这意味着,一方面,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另一方面,它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

如果大学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和哲学发现。

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学应该拥有学生;如果大学的目的是进行宗教训练,我不明白它为什么会成为文学和科学的殿堂。

”可见,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是学生探索知识与追求真理的殿堂,是培养良好绅士的地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

是的,历史见证了柏林洪堡大学的重要作用及意义所在。

它是德国近代著名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比较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威廉·冯·洪堡所创立的。

根据洪堡的大学理念,现代大学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场所,而且必须提倡学术自由,完全应以知识学术为最终目的,并非培养务实型人才。

据此,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总之,大学应该是探索高深知识的场所,是科学研究的学术机构,是受国家保护但又享有充分学术自由的组织集体。

(二)大学的职能纽曼从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的本质性界定出发,认为大学要在科学团体与大学之间进行智力方面的分工,大学只是给那些接受培训的学生教授科学,而科学院主要在科学领域里从事新的研究。

他认为,发现和教学是两种迥异的职能,也是迥异的才能,并且同一个人兼备这两种才能的情形并不多见。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他整天忙于向学生传授知识,那么他就不可能再去获取新的知识,也无法进行科学发现或科学研究。

基于此论,纽曼提出大学教学与科研是相冲突的,大学的基本功能应定位于教学,而不应立足于科研,更不能以科研来代替教学。

众所周知,19世纪以前的大学被人称之为“教学型大学”,洪堡对大学的这种单一教学职能提出了自己的异议。

他说:“如果规定大学的任务仅仅是教学和传播科学,科学院则是发展科学,这对大学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科学的发展上大学教师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在德国)并超过了科学的研究者,他们在各自专业中的成就正是通过教学活动而取得的。

因此,在洪堡看来,教学与科研不仅不相矛盾,而且只要安排得当,大学是肯定有能力肩负科学研究的任务。

“大学教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大学学生的任务也并不是‘学’;大学学生需要独立地自己去从事‘研究’,至于教授的工作则在诱导学生“研究”的必趣,并进一步指导并帮助学生做‘研究’工作。

”在教学实践中实行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发展,教学与科研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为大学的持续、和谐、健康发展服务,这是洪堡对于大学职能的阐释。

(三)大学的知识教学纽曼认为,知识的所有分支是相互联系的,因为知识的题材本身是密切关联的,正如造物主的行为和所生之物一样。

他提倡大学要扩大传授学科范畴而不能过分突出某个学科,这样学生在整个知识领域中耳濡目染,受其熏陶,必将受益匪浅。

知识本身即为目的,大学就是为知识而知识。

大学教育应提供普遍性的知识(具有普通意义的真理)和完整的知识(不能把神学排除在大学教授的知识之外),不是狭隘的专业知识。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为自由教育而设。

自由教育的具体体现,是集智慧、勇敢、宽容、修养等于一身的绅士。

而且,为了实现这种自由教育,必须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进人知识领域,进行开放式、互动式的学习,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并通过各种手段使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已整个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洪堡反对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育。

他特别强调哲学在各门学科中基础性作用。

大学必须保证教学与科研的自由,充分发挥教授与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大学教授应该对学生独立研究进行指导与支持,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相统一,形成活跃的学术氛围,创造标志性的学术成果。

总而言之,大学应提倡教学自由,学校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规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仅由考试来考察与控制。

显然,这是尊重自由个性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

(四)大学的师生关系厦人才培养纽曼主张大学应平等、完整地传授各种知识。

学生通过与教师、与同学的交往,不断进行思想交流与知识探索,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自身理智。

也就是说,大学既然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就该为传授知识而设,为学生而设,以教学为其惟一功能。

那么,教授与学生就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教授是为学生的“学”而“教”,学生是凭借教授的“教”而“学”的。

同时,纽曼从不把学生限定于某个特定的专业,教育是为了学生适应这个社会。

大学的存在既不是为了使人变得有学问(非研究性),也不是为了工作作准备(非专业性),也无法使人变得崇高神圣(非道德性),而是为了获取知识作准备(为知识而知识的理性),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种“良好的社会公民”是纽曼认为大学所需培养的,集智慧、勇敢、宽容、修养等于一身的绅士。

即便今日我们还是认为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两大主要群体,而在19世纪时德国洪堡却认为教师和学生只具有词汇上的含义,不存在任何实在意义。

大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教授是“独立的研究者”,学生是“受到指导的研究者”。

日常学习中即便学生没有主动去找教师,教师也有责任去寻找学生,交流思想,进行学术研讨。

在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里,不存在人才培养问题。

大学生本身就是研究者,本身要进行独立性的研究工作,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术活动的引路人,并非学习的主导者。

学生和教师都是为学术而工作,学生通过研究加强自身修养。

培养科研能力,而教师通过研究进行学术活动,并适当给予学生适时的帮助而已。

二、两种大学理念的不同影响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当时有些学者抨击古典大学不能为工商业服务,甚至宣称“大学无用论”。

为了捍卫传统大学的古典主义教育,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纽曼出版了《大学的理想》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大学教育理念,其书是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本论述大学理念的专著,对后来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英国教育家皮特斯和赫斯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英国学者科尔断言:“在纽曼以后的所有关于大学教育的论者都是对他的论文的脚注”。

可见,纽曼的大学理念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洪堡被称为德国“现代教育之父”。

他的大学理念对德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洪堡思想”为理念创建了柏林大学是德国近代高等教育近代化形成的标志。

洪堡所代表的是德国经典大学的理念,尤其是他把科研引人大学,拓展了大学的职能,使德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全盛时期·带动了19世纪整个德国大学改革运动,甚至使19世纪的德国成为世界学术中心。

从此,德国一跃成为世界现代大学的楷模。

三、两种大学理念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启示如上所述,纽曼是自由教育的集大成者,他的大学理念对于现代教育观的启示有:(1)要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

纽曼认为,每个领域的知识是平等的,相通的,大学应该完整地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不能过分突出某个学科实行专才教育,而应实行通识教育。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应培养学生的基础综合素质和职业转变能力以便适应社会的复杂变化,培养既具有全面基础知识和能力又具有某个专长的符合社会的通才。

(2)要克服功利性倾向。

自19世纪以来,为适应工业革命对于实用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企业及技术涌入校园,这无疑造成学校的过分商业化,导致人文教育的极大破败。

加之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众多大学生身心受到物质的强烈冲击,目的性过强,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在功利心的驱使下,高校也把重心转到文化的功利价值而忽视其精神价值,重理轻文,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整个高等教育走上了以利益为目的的发展道路。

大学是知识学习、学术研究的高雅殿堂,凡事不该以利益为核心,该克服过分的功利心才能得到长远而持久的发展。

“教学自由、学术独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思想是洪堡教育改革的核心。

这些办学思想落实于现代教育实践中,有如下启示;(1)学术自由与人才培养。

洪堡提倡大学教授教学自由,这是当今时代对于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要求。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曾经提出“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先进教育思想。

是的,一流的教育,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

教师必须在宽松、和谐、自由的气氛里进行教学与科研,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进而引导和影响学生健康发展。

洪堡强调学生学习的自由,这与当今提倡“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理念是一致的。

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的气氛,在教学与管理中强调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实行因材施教,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是当代大学的使命。

因此,显而易见学术自由和培养人才的相关性是双向的。

学术自由为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反过来所培养的人才又能促进高校的学术自由,并为其注入新的创新活力。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尽管世界各国高校争相效仿洪堡所创立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模式,但是到底该以教学为主体还是以科研为主体的矛盾至今仍未解决。

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较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

综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他们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如职称评定、奖金等而不断申请课题、项目;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科研成果所带来的声望和荣誉比教学快,并且认为只要科研水平上去其教学水平自然随之提升。

很显然他们对于大学教学与科研这两大职能存在错误的认知。

要知道教学代替不了科研,科研也无法代替教学,他们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两翼,缺失或忽视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大学的长远发展。

只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引领大学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1]冯增俊,现代研究生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3]徐辉,顾建新,纽曼及其《大学的理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3,(4)[4]黄学茭,《大学的理想》及其启示[J],五邑大学学报,2006,(3)[5]韩芳,李维喆·纽曼与洪堡大学理念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07,(2)[6]石俊华,解读洪堡之高等教育思想[J],高教高职研究,200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