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实验报告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深入剖析人类记忆机制导语:人类的记忆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短时记忆的研究对于理解认知过程、学习和注意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展开全面评估,从不同角度解析人类记忆的特点和限制,以及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启示。
一、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简介斯滕伯格是研究记忆与注意力领域的重要学者,他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探究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等特点。
其中,他最著名的实验是通过使用数字串作为实验刺激,要求被试在记住数字串后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提取与记录。
该实验成果成为了理解人类工作记忆机制的重要基石之一。
二、斯滕伯格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发现斯滕伯格实验结果表明,人类短时记忆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能够同时存储和处理的信息数量在7个左右。
这一结果被称为“魔法数字7±2”的规律。
这意味着,如果被试试图记住或处理超过7个信息,就会发生记忆的遗忘或混淆。
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对于理解我们为什么很容易忘记事物或者感到记忆负荷超出承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记住很多信息的情况时,可以采取分块、编码和使用外部辅助工具等方式来提高记忆容量的利用效率。
三、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持续时间的探究斯滕伯格实验还发现,人类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有限,一般约为20-30秒。
超过这个时间段后,信息会自动消失或被其他信息所替代。
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记忆在时间维度上的限制,对于理解我们为什么很容易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或者犯下时间序列错误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记忆替代策略、重复练习和有效的时间管理等方式来延长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提高记忆的效果。
四、对个人观点和理解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为我们认识和应用记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而在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我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的限制在现代社会特别值得关注。
[精品]实验报告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编码
[精品]实验报告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编码实验目的:探究减法反应时对短时记忆编码的影响。
实验方法:在实验前,测量所有参与者的视光正常,在安静的环境下让参与者自由选择自己的座位。
随后,参与者被要求观看屏幕中心的数字,并在数字消失后,报出数字的差值。
在实验过程中,数字被随机呈现,数量为5到7个,数字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秒。
记录参与者对每个数字的反应时间,并记录他们成功记下的数字的数量和正确的数量。
在实验结束后,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对于数字差值低于5的减法反应时,参与者的表现良好,成功记下的数字数量和正确的数量都高于数字差值大于5的减法反应时。
在减法反应时为数字编码的过程中,数字差值越高,参与者的信息处理能力越低。
实验分析:此实验的结果表明,减法反应时对短时记忆编码有影响。
数字差值高时,参与者面临的压力更大,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任务。
与此同时,由于数字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在处理一个数字的信息时,参与者还需要将之前的数字记在脑海中。
因此,数字差值越高,参与者的认知负荷越大,导致对短时记忆编码的影响越大。
结论:减法反应时对短时记忆编码有影响,数字差值越高,参与者记忆编码的能力越受影响。
这些结果强调了减法反应时的认知负荷,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认知负荷的控制。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1. 前言1.1实验逻辑短时记忆是指保持 1 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是指一次呈现后,保持在 1 分钟以内的记忆。
近几十年来,记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的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1964年Conrad 对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对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编码是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
1969 年,Pos ner 等人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视觉编码实为存在。
本实验主要是练习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验证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1.2 实验假设短时记忆存在视觉编码1.3实验预期不同刺激条件下(形状名称构相同、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形状和名称都不同)的反应时存在差异。
2. 方法2.1被试:5 人一组,互为主被试,共72 名被试。
2.2 实验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 2.2.1 变量设定和控制自变量:练习卡片的类别因变量:被试的反应时额外变量:程序因素:被试的练习效应用随机顺序法来平衡工作方式选择”等操作一一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主试因素:实验者效应一—要确保指导语正确记录结果可能会有误一一打印实验结果2.2.2被试分配所有被试接受所有水平处理(每组5人,共72人),为了平衡顺序效应,不同的被试接受处理的顺序应该是随机化的、ABBA或拉丁方排序的。
实验中每张实验卡片呈现两次,依随机原则事先排出呈现顺序。
2.2.3统计分析方法: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224实验预期:不同刺激条件下(形状名称构相同、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形状和名称都不同)的反应时存在差异。
2.3实验仪器:GW —B型心理实验台的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1个,练习卡片3张(DD、Dd、DG ),实验卡片16张。
注视点卡片1张。
2.42.4.1 •接上电源,将连接线的一端接速示器的反应时检出”另一端接计时计数器的反应时输入”反应时手键接在计时计数器被试侧手键”插口上;速示器电源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用明度测试卡调节A、B视场的明度达到基本一致;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选定时” B选背景”选A —B顺序工作方式;在定时选择”栏,将A定为“0500”表示呈现时间为0.5秒。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1 引言1.1 实验逻辑此次实验是根据短时记忆是以听觉编码为主的原理,该原理可以得出如果字母发音不同,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的推论。
那么该实验就是要通过同时控制字母形状和发音形成的三个实验水平a1、a2、a3(其中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实验旨在通过三个不同水平下的比较,探索视觉编码是否存在短时记忆中。
1.2 实验假设我们假设视觉编码存在短时记忆中。
若实验设计合理,实验进行正常。
那么可以得到,短时记忆存在听觉编码。
因此在字母形状不同发音相同、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
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
1.3实验预期被试在不同刺激条件a1、a2、a3下(a1字母形状名称均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a3字母形状和名称都不同)的反应时存在差异。
2.方法2.1 被试:五人一组,互为主被试,共85名被试。
2.2 实验材料:JGW—B型心理实验台的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1个,练习卡片3张(DD、Dd、DG),实验卡片16张(见下表),注视点卡片1张。
2.3实验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3 结果3.1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在字母形状和发音都相同、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和字母形状和发音都不同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N=3)条件M(SD) min max形状和发音都相同0.625 0.473 0.777(a1)形状不同但发音相0.710 0.556 0.864同(a2)0.741 0.593 0.889形状和发音都不同(a3)3.2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差异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的结果发现,不同条件下,被试反应时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F(2)=31.711,P=0);再通过多重比较结果分析发现:a1≠a2,a1≠a3,a2≠a3,见表2.表2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差异检验的结果4 讨论通过实验结果分析3.1 、3.2实验假设得到了验证。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是人类大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记忆形式,它短暂地保存大脑接收的信息。
然而,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非常有限,经过短时间的编码后很快会被遗忘。
因此,了解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对于了解大脑记忆和信息处理的机制非常重要。
为了研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科学家们利用了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其中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实验是通过短暂呈现刺激来考察人们对于刺激的记忆。
在这种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屏幕呈现数个物体或者数字,持续时间通常是几毫秒或者几秒钟。
参与者在看完刺激之后需要回忆并即时报告自己所看到的物体或数字。
在这种实验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参数来改变刺激呈现和参与者回忆的情况。
例如,他们可以改变刺激的数量、形状、大小、持续时间以及报告的时限等等。
通过这些参数的变化,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人脑对于短时刺激的处理和记忆机制。
一些早期的实验表明,在高度注意状态下,人们能够记忆和回忆大约7个左右的物体或数字,这被称为短时记忆容量的极限。
然而,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这个数字被质疑,并且更多的研究表明人脑在短时记忆的编码和回忆过程中不仅仅受到容量的限制,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刺激的复杂度和规律性等等。
在最近的一些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来探究人脑在短时记忆编码过程中的神经机制。
他们发现,短时记忆编码的过程涉及到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包括视觉皮层、前额叶和颞顶叶等。
总之,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是研究记忆和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种实验以简单、规律化的形式呈现刺激,通过改变实验参数和使用不同的研究技术,揭示了人脑如何处理和存储短暂的信息。
这种研究对于理解大脑认知机制、发展认知科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1 引言实验逻辑此次实验是根据短时记忆是以听觉编码为主的原理,该原理可以得出如果字母发音不同,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的推论。
那么该实验就是要通过同时控制字母形状和发音形成的三个实验水平a1、a2、a3(其中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实验旨在通过三个不同水平下的比较,探索视觉编码是否存在短时记忆中。
实验假设我们假设视觉编码存在短时记忆中。
若实验设计合理,实验进行正常。
那么可以得到,短时记忆存在听觉编码。
因此在字母形状不同发音相同、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
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
实验预期被试在不同刺激条件a1、a2、a3下(a1字母形状名称均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a3字母形状和名称都不同)的反应时存在差异。
2.方法被试:五人一组,互为主被试,共85名被试。
实验材料:JGW—B型心理实验台的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1个,练习卡片3张(DD、Dd、DG),实验卡片16张(见下表),注视点卡片1张。
实验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实验程序:统计方法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3 结果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在字母形状和发音都相同、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和字母形状和发音都不同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N=3)条件M(SD)min max形状和发音都相同(a1)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a2)形状和发音都不同(a3)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差异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的结果发现,不同条件下,被试反应时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差异(F(2)=,P=0);再通过多重比较结果分析发现:a1≠a2,a1≠a3,a2≠a3,见表2.表2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差异检验的结果4 讨论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假设得到了验证。
加因素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加因素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是人类大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记住一些信息,比如电话号码、地址等。
而加因素法则是一种常用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法,本文将对其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准备一些实验材料,比如数字、字母、单词等。
然后,我们将这些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比如按照字母表顺序、数字大小等等。
接着,我们将这些材料呈现给实验对象,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记住这些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加入一些干扰因素,比如让实验对象同时进行其他任务、播放噪音等等。
这些干扰因素能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干扰,从而更好地测试实验对象的短时记忆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加因素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实验对象的短时记忆能力。
在加入干扰因素的情况下,实验对象的记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比如数字的记忆能力提高了20%左右,字母的记忆能力提高了15%左右。
总的来说,加因素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大脑的记忆机制,同时也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好的记忆训练方法。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完成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心理11—1班罗捷110724108摘要:六十年代以来,一般认为人的短时记忆信息是以听觉形式表征的,即听觉编码。
Posner等人(1969)的实验却表明,它也可以有视觉编码。
现在一般认为:先出现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不仅如此,Posner的实验清楚地说明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减法反应时方法,其逻辑是: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关键词:反应时视觉编码听觉编码前言:心理学家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做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大约为0.25秒~2秒。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成分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
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
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由于与长时记忆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联系,编码后的信息进入了长时记忆。
必要时还能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
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与瞬时记忆相比,短时记忆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信息保持的时间稍长于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的容量少于瞬时记忆;3、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不同于瞬时记忆。
六十年代以来,一般认为人的短时记忆是以听觉形式表征的,即听觉编码,波斯纳等人的实验却表明,它也可以由视觉编码。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教育科学学院1210班小组成员:朱千紫 高君 张婕 李依莲摘要: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减法反应时,验证短时记忆总存在视觉编码。
所有试验都是给被试呈现两个并排的字母,它们可能是形状和名称都相同、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形状名称都不相同三种情况,然后要被试指出这对字母音是否相同,并按键做出反应,记下反应时。
通过对不同情景下的数据分析,旨在验证“短时记忆中也存在视觉编码”这一结论。
关键词:短时记忆 视觉编码 反应时1.前言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十几秒至一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
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另一个是工作记忆,即输入的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
米勒(Miller,1956)发表了《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明确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的容量7±2时以单元来计算的,一个单元可以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是一个单词或短语。
单元的大小随个人的经验组织而有所不同。
在编码的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过程就叫组块(chunking)。
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信息单位叫做块(chunk)。
近几十年来,记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的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1964年Conrad对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编码是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
1969年,Posner等人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视觉编码实为存在。
相关研究表明造成学生对不同类别材料的记忆力差异是由记忆时的编码方式与加工程度不同而引起的。
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以视觉编码为主。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1.题目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2.引言R.Conrad(1964)的一项研究给被试视觉呈现字母,随后报告字母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使用听觉编码而非视觉。
而Posner等人(1969)的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于不同字母对(Aa和AA)判断是否同一字母的反应时不同,这否定了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只用听觉编码的观点。
对于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的先后问题,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视觉编码在先。
根据R.Conrad的实验,研究者们还在探讨这样一个逻辑,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本实验研究作为一个验证性研究,为存在视觉编码提供证据之外,还将探讨在不同时间间隔下反应时差的差异的内部机理。
3.方法3.1被试:心理系大三学生3.2仪器材料:字母对AA、BB、Aa、Bb、AB、BA、Ab、Ba3.3实验程序:3.3.1: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清楚不同判断的按键方式,尽量正确的判断,并尽快按键反应3.3.2:第一次实验时,每对字母对随机出现6次,前12对时间间隔是0s,中间12对间隔0.5s,最后12对间隔2s。
36次完毕后,被试休息30s。
继续第二次实验,但这次时间间隔按0.5s-2s-0s进行;同样休息30s进行第三次实验,这次间隔按照2s-0s-5s进行。
被试看到呈现的字母后,尽快正确判断字母是否相同,并尽快按相应的键。
4表a显示: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时间水平下的反应时均值都要小;(多因素方差分析)每种音形水平在时间间隔上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表b显示: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水平下的正确率均值都要大。
而同一音形水平下的各个时间间隔水平上正确率均值相差不大。
表1-1 Correlations时间间隔正确率时间间隔Pearson Correlation 1 .019Sig. (2-tailed) .716N 351 351正确率Pearson Correlation .019 1Sig. (2-tailed) .716N 351 351r为.019,时间间隔与正确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即时间间隔对正确率的大小没有影响,不同的时间间隔上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
短时记忆的编码
短时记忆的编码上海师范大学2012级应用心理系摘要本实验采用反应时相减法来研究短时记忆的编码。
掌握反应时测量技术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了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和过程,并对全班12名被试的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1)在实验材料的作用下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
即不同的实验材料反应时差异显著。
(2)时间间隔的作用下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加,其反应时平均数减少。
(3)在实验材料和时间间隔的交互作用下,反应时差异不显著。
这跟Ponser的实验结果是刚好相反的,在思考原因后觉得启动效应可能在其中发挥着作用,这也将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去探索其科学性。
关键词反应时相减法;短时记忆;启动效应;1引言本实验采用反应时相减法来研究短时记忆的编码。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简称STM,是个体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点有三点:(1)容量有限。
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为记忆广度,指彼此无关事物短暂呈现后能记住的最大数量。
美国心理学家 Miller 有关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时记忆的刺激项目大约为7个,人的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和个体对识记材料的加工程度存在内在联系。
组块能够有效的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
组块是短时记忆容量的信息单位,指将若干单个刺激联合成有意义、较大信息单位的加工过程,即对刺激信息的再编码。
例如,要记住2824714932这样一个电话号码,若把它分成28(局号)、2471(总机号)和4932(分机号)3组,就能减轻记忆的负担,扩大记忆的容量。
(2)时间短暂。
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
(3)复述的作用。
复述是指通过语言重复刚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
在有复述的情况下,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的学习材料会向长时记忆转移。
实验表明,学习任何材料以后,若使用分心技术干扰复述的进行,短时记忆的遗忘就会迅速发生。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一、引言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 STM)是指人脑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的能力,通常可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
视觉编码是指将外界的视觉信息(如图像、文字等)转化为脑内的记忆表示的过程。
本实验旨在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
二、实验目的探究不同刺激材料对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影响,分析记忆表现的差异。
三、实验设计1.受试者本实验邀请了20名年龄介于18至30岁、没有视力问题、没有任何神经系统疾病的被试参与。
被试划分为两组:A组和B组各10名。
2.实验材料实验使用的刺激材料包括20个具有明显区分特征的图像。
每个图像呈现时间为2秒。
3.实验过程(1)测量基础视力状况:使用标准的视力测试图表,测量每位受试者的视力。
(2)任务练习:为了让受试者熟悉任务流程,他们将进行一轮任务练习。
练习中使用的图像与实验中的图像不同。
(3)实验任务:实验总共进行10轮,每轮包括两个阶段。
a.第一阶段-学习:受试者观看屏幕上呈现的5个图像序列,每个图像呈现时间为2秒,之后屏幕清空。
然后,受试者需要尽量回忆并准确地在答题卡上记录所看到的图像序列。
b.第二阶段-测试:受试者需要在一个呈现时间为2秒的图像序列中,找到先前学习阶段中呈现的5个图像,并将其选择并标记出来。
四、数据分析1.记忆正确率将受试者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回忆和识别表现作为正确率的指标。
统计每个组的平均正确率,并使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显著性分析。
2.反应时间测量受试者在第二阶段中从呈现图像序列到选择并标记出先前学习阶段图像的反应时间。
使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显著性分析。
五、预期结果我们预计在第一阶段中,两组的平均正确率会有差异,A组的平均正确率会高于B组。
这是因为A组的刺激材料与B组相比更具有明显的区分特征,更容易在短时记忆中进行编码和回忆。
同时,我们预计A组的反应时间会更短,因为更容易进行图像的识别和标记。
六、结论通过对20名被试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中,刺激材料的特征和辨识度对记忆表现有显著影响。
短时记忆的编码
短时记忆的编码上海师范大学2012级应用心理系摘要本实验采用反应时相减法来研究短时记忆的编码。
掌握反应时测量技术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了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和过程,并对全班12名被试的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1)在实验材料的作用下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
即不同的实验材料反应时差异显著。
(2)时间间隔的作用下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加,其反应时平均数减少。
(3)在实验材料和时间间隔的交互作用下,反应时差异不显著。
这跟Ponser的实验结果是刚好相反的,在思考原因后觉得启动效应可能在其中发挥着作用,这也将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去探索其科学性。
关键词反应时相减法;短时记忆;启动效应;1引言本实验采用反应时相减法来研究短时记忆的编码。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简称STM,是个体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点有三点:(1)容量有限。
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为记忆广度,指彼此无关事物短暂呈现后能记住的最大数量。
美国心理学家 Miller 有关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时记忆的刺激项目大约为7个,人的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和个体对识记材料的加工程度存在内在联系。
组块能够有效的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
组块是短时记忆容量的信息单位,指将若干单个刺激联合成有意义、较大信息单位的加工过程,即对刺激信息的再编码。
例如,要记住2824714932这样一个电话号码,若把它分成28(局号)、2471(总机号)和4932(分机号)3组,就能减轻记忆的负担,扩大记忆的容量。
(2)时间短暂。
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
(3)复述的作用。
复述是指通过语言重复刚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
在有复述的情况下,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的学习材料会向长时记忆转移。
实验表明,学习任何材料以后,若使用分心技术干扰复述的进行,短时记忆的遗忘就会迅速发生。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引言:短时记忆(简称STM)是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能够暂时保持这些信息在意识范围内的能力。
短时记忆在人类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习记忆、情绪体验、决策制定等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理解短时记忆的原理和机制对人类认知研究、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
方法:实验对象:本实验选取了30名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包括男性和女性。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显示器和计算机软件,以及一系列图像作为刺激。
图像包括10个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的物体。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正常视觉测查法,包括两个任务:图像呈现和识别任务。
图像呈现:受试者坐在计算机前,实验员在显示器上呈现一系列的图像,每次呈现4个图像,时间为2秒。
然后显示器消失,受试者需要在5秒的时间内回忆刚刚呈现的图像。
识别任务:在图像呈现任务之后,实验员再次在显示器上呈现一组图像,其中包括之前呈现的图像和新的图像。
受试者需要根据之前的记忆,选择出之前呈现过的图像,并记录选择结果。
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在图像呈现任务中,受试者的准确率为75%。
2.在识别任务中,受试者的正确率为80%。
3.受试者在图像呈现和识别任务中的反应时间相对较短。
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受试者在短时记忆的图像编码和记忆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准确率和较快的反应时间。
这可能是由于短时记忆在视觉编码过程中的特征提取和整合能力较强的原因。
另外,实验结果还表明,受试者在识别任务中的准确率高于图像呈现任务,这可能是因为在识别任务中,受试者可以通过对比之前呈现的图像和新图像的差异来进行选择。
而在图像呈现任务中,受试者需要仅凭记忆进行回忆,相对更加困难。
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初步探索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
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在短时记忆的图像编码和记忆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准确率和较快的反应时间。
然而,受试者在图像呈现任务中的表现相对较差,可能是因为该任务要求受试者仅凭记忆进行回忆,相对更加困难。
波斯纳短时记忆信息编码实验一和实验二
波斯纳短时记忆信息编码实验一和实验二(原创版)目录一、波斯纳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的基本概念二、实验一的过程及结果三、实验二的过程及结果四、波斯纳实验中的减法原理五、总结正文一、波斯纳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的基本概念波斯纳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是由心理学家波斯纳所设计的一系列实验,旨在研究人类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过程。
短时记忆是指人们在短时间内存储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通常以秒为单位。
波斯纳通过实验探究了短时记忆在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中的编码方式,以及减法原理在其中的应用。
二、实验一的过程及结果实验一是波斯纳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中的一个典型实验。
实验过程中,参与者需要对两种不同的视觉刺激进行反应时作业。
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作业没有的一个因素,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为加工阶段时间。
通过这种方法,波斯纳发现短时记忆在信息编码过程中采用了视觉编码的方式。
三、实验二的过程及结果实验二是波斯纳对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的进一步探索。
在这次实验中,波斯纳改变了视觉刺激的性质,以探究不同类型的视觉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编码方式。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视觉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编码方式有所不同,这为深入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四、波斯纳实验中的减法原理波斯纳实验中的减法原理是指在两个反应时作业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没有的一个因素,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为加工阶段时间。
通过这种方法,波斯纳揭示了短时记忆在信息编码过程中的减法原理,即在加工过程中,短时记忆会对输入信息进行筛选和编码,从而减少信息的冗余。
五、总结波斯纳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揭示了短时记忆在信息编码过程中的视觉编码方式以及减法原理的应用。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姓名关瀚文学号222012306022011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 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6 同组人姓名洪万里单宏宇成绩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关瀚文(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摘要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2级应用班的44名同学作为被试,每名被试运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 3.1,“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程序,进行以减数法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试验108次,本实验旨在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验证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并学习减法反应时方法。
最后的结果显示,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确实存在,posner关于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理论得到验证。
关键词短时记忆减法反应时视觉编码1引言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
这是根据短时记忆中产生的错误与正确信息之间存在着语音听觉上的联系而推测出来的。
康拉德在记忆广度实验中观察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着语音上的联系。
但是这个结论因为以拼音文字的英文字母做实验材料,因而其普遍性受到了质疑。
但70年代波斯纳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莫雷的实验也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
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倾向于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本实验基本是在重复波斯纳的实验,但是增加了音异形异的字母对这一自变量水平呈现给被试,同时将间隔时间设定为0ms,50ms和100ms。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李璐 201021078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摘要:本次实验通过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测得三种刺激条件下不同的反应时掌握减法反应时方法,从而证实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关键词: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视觉编码1 引言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
近几十年来,记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的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1964年Conrad对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对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编码是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
1969年,Posner等人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视觉编码实为存在。
现在一般认为:先出现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同时,Posner的实验清楚地说明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减法反应时方法,其逻辑是:安排两个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相关研究表明造成学生对不同类别材料的记忆力差异是由记忆时的编码方式与加工程度不同而引起的。
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以视觉编码为主。
而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三种刺激条件下不同的反应时来证明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2 方法与程序2.1 被试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本科生一名。
2.2 仪器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一号反应键盘。
2.3 实验程序本实验重复Posner等人的实验。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本实验所用字母对是AA(6次)、BB(6次)、Aa(6次)、Bb(6次)、AB(3次)、BA(3,有三种呈现间隔:0s(即同时呈现)、0.5s和次)、Ab(3次)、Ba(3次),共出现36次2s,采用如下拉丁方设计,即:第一次36张随机呈现,前12张间隔0s,中间12张间隔0.5s,最后12张间隔2s;休息30s后再做36张,间隔时间按0.5s?2s?0s的顺序;第三次的36张则采用2s?0s?0.5s的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实验报告
1.题目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2.引言
R.Conrad(1964)的一项研究给被试视觉呈现字母,随后报告字母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使用听觉编码而非视觉。
而Posner等人(1969)的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于不同字母对(Aa和AA)判断是否同一字母的反应时不同,这否定了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只用听觉编码的观点。
对于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的先后问题,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视觉编码在先。
根据R.Conrad的实验,研究者们还在探讨这样一个逻辑,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本实验研究作为一个验证性研究,为存在视觉编码提供证据之外,还将探讨在不同时间间隔下反应时差的差异的内部机理。
3.方法
3.1被试:心理系大三学生
3.2仪器材料:字母对AA、BB、Aa、Bb、AB、BA、Ab、Ba
3.3实验程序:
3.3.1: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清楚不同判断的按键方式,尽量正确的判断,并尽快按键反应
3.3.2:第一次实验时,每对字母对随机出现6次,前12对时间间隔是0s,中间12对间隔0.5s,最后12对间隔2s。
36次完毕后,被试休息30s。
继续第二次实验,但这次时间间隔按0.5s-2s-0s进行;同样休息30s进行第三次实验,这次间隔按照2s-0s-5s进行。
被试看到呈现的字母后,尽快正确判断字母是否相同,并尽快按相应的键。
4.结果
表a 各水平下被试平均正确反应时(ms)
间隔(ms)
音同形
同
音同形
异
音异
形异
0 561.59 707.00 777.95 500 519.05 681.79 734.54 2000 489.62 639.46 725.00
表b 各水平下被试平均正确率(%)
间隔
(ms)
音同形
同
音同形
异
音异
形异
0 97.86 91.88 90.38
500 98.08 92.95 89.53
2000 98.08 92.74 90.60
表a显示:
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时间水平下的反应时均值都要小;(多因素方差分析)
每种音形水平在时间间隔上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
表b显示:
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水平下的正确率均值都要大。
而同一音形水平下的各个时间间隔水平上正确率均值相差不大。
表1-1 Correlations
时间间隔正确率
时间间隔Pearson Correlation 1 .019
Sig. (2-tailed) .716
N 351 351
正确率Pearson Correlation .019 1
Sig. (2-tailed) .716
N 351 351
r为.019,时间间隔与正确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即时间间隔对正确率的大小没有影响,不同的时间间隔上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
表1-2:
表1-2显示,正确率在各个音形水平上方差为同质,因此,选用LSD,如下表。
表1-3:
1、2、3分别代表的音形水平是: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
由表e得知,音同形同的正确率与其余两种在.01水平上差异性显著,音同形异与音异形异在.05水平上差异性显著。
表2-1:
Test of Homogeneity of Variances
反应时
Levene Statistic df1 df2 Sig.
2.236 8 340 .025
表2-1显示,显著性概率Sig概率值为p<.05,即按音形、时间间隔为变量分组的各组方差在.0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方差为非齐性。
表2-1中各个数字对应的是各个不同的变量条件
表c 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
0 1 4 7
500 2 5 8
2000 3 6 9
各个组之间的均值差异性检验如下表:
表2-2:
1 2 3 4 5 6 7 8
2 .687
3 .007 .985
4 .000 .000 .000
5 .000 .000 .000 1.000
6 .000 .000 .000 .434 .995
7 .000 .000 .000 .442 .058 .001
8 .000 .000 .000 1.000 .994 .267 1.000
9 .000 .000 .000 1.000 .998 .234 .982 1.000
表2-3
表2-2显示,音形的主效应差异显著F=99.552,P<.001;这表明,以音形为自变量分组的各组之间反应时差异性显著。
时间间隔主效应显著F=7.931,P<.001,这表明以时间间隔为变量的各组之间反应时差异显著;音形与时间间隔的交互效应不显著,p=.936.
表2-4:
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大,反应时明显降低。
表2-5:
如图:在同一音形水平上,时间间隔越大,反应时越短;在音异形异情况下,时间间隔50和100(ms)的反应时相等
5.讨论:
5.1:对于正确率的解释上:
音同形同的正确率显著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要高。
正确率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显示出任务的难度或者区分度。
在辨别音同形同的两个字母时,由于前人研究得出,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起初用到的是视觉编码,再使用听觉编码,所以,在这里,只要使用视觉编码就可以了。
而对与形异的两组,除了使用视觉编码外,还得使用听觉编码才能完成任务。
一方面,两种编码之间的相互干扰会对正确率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时间间隔与正确率不相关,这更加说明了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之间的干扰对正确率的的影响中占了绝大的比重。
5.2:音形不同水平间反应时差异机制解释:
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三组之间反应时差异显著,前者比后两者反应时短,这是因为,音同形同的字母只需要使用视觉编码就可以了,偶而有被试不敢确定,会使用下听觉编码,很快确认后,更加坚定的作出判断,反应时也不会很长;而其他两组,在使用短暂的视觉编码后,还要使用听觉编码来辨别。
如果在短时记忆编码中,先使用的是听觉编码,那么三组之间的显著性没有差异。
所以,研究结果也证明了短时记忆中先使用视觉编码这个结论。
5.3:时间间隔不同水平间的反应时差异机制解释:
5.3.1在各个音形水平下, 0、500、2000(ms)的反应时不管差异是否显著,都依次变小,这是因为,
在那段时间间隔里,被试有时间更加清晰的辨别了第一次出现的字母,并在这段时间里,有可能下一个出现的字母做各种假设来为采取合适的反应做准备。
时间间隔越长,所做的准备就越多,反应时就会相应的缩短。
5.3.2音同形同下的,三种时间间隔下的辨别策略:
在各种音形水平下,0与500、2000(ms)均差异不显著。
虽然被试在500(ms)里可以为辨别做一定的反应,但是毕竟太短,来不及做更多的准备。
而时间间隔为2000(ms)时,被试对第二字母出现的种类相应的反应策略都有了一定得假设,使得在第二个字母出现后,直接与头脑中出现的其中一个假设相匹配,按键选择,省了很多的程序。
5.3.3 反应时趋向在时间间隔水平下推论:
根据在不考虑音形变量情况下,0、500、2000(ms)三组反应时差异是显著,而且时间间隔主效应显著。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测,随着时间间隔的延长,各个音形水平下的反应时趋向于平行,音同形异于音异形异的反应时会产生交点。
而又根据表2-5,我们又产生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时间间隔在500、2000(ms)时,反应时没有缩短呢?这可能与任务难度有关。
在音同形同情况下,被试只要在时间间隔里假设下一个字母与第一个字母一样,;在音同形异情况下,被试要假设的是下一个字母读音与第一个一样;而音异形异情况下,被试又要假设音不同,又假设形不同。
很明显,第三种情况下,被试的任务更重,而且音形之间的干扰又使得更不容易判定。
所以,我们可以推论,以时间间隔作为自变量,随着时间间隔延长,音同形同比其他两种情况反应时更快的趋向平行。
音异形异的的线段可能是先趋向平行,在一定程度后下降,再趋向平行(横坐标时间间隔排除
0ms).
这只是一个假设,但是在验证假设中应该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所以,我觉得以后的研究可以朝这个方向试试,来更精确的探讨时间间隔与反应时的关系。
6.结论
6.1:短时记忆首先使用视觉编码,再使用听觉编码。
6.2:在时间间隔里,被试会对下一个字母的辨别做一番假设。
6.3: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任务都要小。
7.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353-3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