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评价》第三章-课程标准
第3章 课程目标

Compuls Selective Selective ory credit credit credits II I (≥22) (116) (≥6)
10
foreign language
mathematics politics
10
10 8
history
geography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标准与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
课 程 标 准 教 学 大 纲 课程性质 前言 课程基本理念 说明
标准设计思路
知识与技能 课程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分学段内容要求(有案例)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实施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建议: n 课时安排 n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n考核与评价 教学目的
二、课程目标的基本类型
1、普通目标、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 标(按照目标取向分) 1.“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据一 定的哲学或政治见解,推演出具有普遍或一般性 质的教育宗旨或原则,再将这些宗旨或原则运用 于课程领域,使之成为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 的需要 出发,跨学科选择、组织内容,它关注个 人与社会生存问题,追求社会问题的解决、 个人自由与社会公正。 其具体形式为:生活情境设计、核心设计、 社会问题或改造主义设计、能力设计、过 程技能设计。
三、课程设计的层次
1、制定课程计划
2、研制课程标准 3、编写教学材料
第二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概述 二、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 三、课程目标的基本类型 四、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与环节。
一、课程目标概述
1、课程目标的概念 aim ——goal——objective 教育目的(见《教育法》) 培养目标(见《课程计划》) 课程目标(见《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包含: 科目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 课程目标指学生学习应达到的结果。 课程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对课程设计与 实施具有导向、调控、评价功能。
课程设计质量的评价标准

课程设计质量的评价标准
清晰的研究目标
课程设计应明确和清晰地设定研究目标,确保学生能够清楚地
理解和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技能。
研究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
并与课程的整体目标相一致。
适应学生需求
课程设计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背景进行调整,以确保课
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课程设计师应该考虑
学生的先前知识水平、兴趣和研究风格,以便提供更有效的研究体验。
合适的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应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
与和深度研究。
教学方法可以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应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进行合理选择和安排。
有效的评估方式
课程设计应设计合理的评估方式,以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考试、作业、项目等形式,应与研究目标相匹配,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资源支持和使用
课程设计应考虑到教学资源的充足性和有效性。
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应与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相匹配,并能够支持学生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连续改进和反馈机制
课程设计应具有持续改进和反馈机制,以不断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教师应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课程的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课程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该考虑到课程的特点和目标,并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结合,以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与评价》课后练习题答案

课后题1.简述现代学校课程形态的基本特点。
现代学校课程形态具有以下特点:课程计划中出现了多种课程类型,呈现出课程综合化的态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材编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2.简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3.简述核心课程的优缺点。
优点: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
因为它把各门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从属于要学习的题目,学习中强调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所学的内容是实用的。
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
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缺点: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
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
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
4.简述微观层次的课程设计。
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已有的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已确定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以服务于现实的教学。
它类似于在理论和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与评价》单选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1.下列哪一时期,多数学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逻辑体系(B)A.古代B.近代C.现代2.下列哪位教育家所倡导的经验课程被称为活动课程?(C)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杜威1.以下哪个选项属于宏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A)。
A课程的根本目的B教科书的编制C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D具体学科的教学计划的制定2.影响中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有(D)A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B教师的自身条件C可运用的课程资源D传统习俗和价值观3.关注对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组织,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逻辑序列,强调课程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符合以上特征的是(B)A结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B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C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D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人们在理论上将课程设计取向做了五种清晰的划分,在实际中也是按照其中某一种课程设计取向设计或实施课程B不同课程设计取向之间并非截然对立,不同取向之间的协调有助于设计出平衡的课程C 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的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当把某种课程取向应用于具体的课程设计,即为课程设计取向D小学教师可能发现其课程取向趋向于人本主义和学术理性主义两者的结合,这就是所谓综合的取向5.下列对目标模式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强调通过事实描述、资料量化处理的方式来构建课程体系,把课程看成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B强调教师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蓝图将学生的心灵塑造成任何形式,因此隐含在这种假设中的人性观是消极的、被动的C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认为知识的选择不是依据知识自身的价值,而是看这些知识能否帮助达到某些外在的教育目的D鉴于目标模式的着眼点在于效率和准确,故而它能够准确无误地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6.下列对过程模式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B)A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发展心理学理论,是过程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础B 儿童在学习中的兴趣不会随时发生改变,故而目标和内容也不必预先制定C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注重自己发现,自行探究D教育不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更应突出儿童的发展7.“课程审议”是以下哪种设计模式常用的方法(A)A实践与折中模式B过程模式C目标模式D批判模式1. 把课程目标分成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或称展开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的学者是(B)A 艾斯纳B舒伯特C泰勒D.麦克唐纳2. 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以及对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应选择哪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D)A.纵向组织B横向组织C螺旋式D直线式3. 以发展心理学从人的成长过程的角度提出的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A)A横向组织B纵向组织C逻辑顺序D心理顺序4.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施者的角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调适,这种课程实施的取向称为(D)A.忠实观取向B.生成观取向C.价值观取向D.互动调适观取向5. 对课程目标、课程材料、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评价属于课程评价的哪个层面(A)A.微观层面B.宏观层面C.中观层面D.总体层面6. 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活动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是C)A.总结性评价B.过程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结果评价7. 在课程设计中,某些学校对国外引进的课程进行翻译和本土化改造,这运用了课程设计的哪种策略(B)A.课程选择B.课程改编C.课程新编D.课程拓展8.近年来,在大学和高中阶段开始时兴的“区域研究”,就是运用包括历史、文学、地理和方言等不同学科的综合理解来论述文化上不同地理区域的问题。
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课程标准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最基本的教学文件。
它既是一门课程或某一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也是选用教材、制订授课计划、实施教学和教学检查的依据。
制定和编写规范、科学的课程标准,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规范化教学的重要措施。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第一条课程标准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为指导、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为基础,科学合理地构筑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
第二条课程标准要准确地体现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相同课程的课程标准在不同专业应根据各自课程结构的要求有所区别。
课程标准编写要体现改革的精神,不能服从某种教材或某一时期的特定体例。
第三条课程标准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要求,明确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规定教学基本要求,明确与有关课程(如后续课程)的衔接。
第四条课程标准要从职业需要出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要将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着眼于探索建立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强调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第五条课程标准的文字表达要规范,技术要求和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力求文字严谨、术语规范、简明扼要,公共基础课等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可对统一格式进行调整。
第六条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应清晰明确,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便于任课教师参照执行。
第七条课程标准要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约束,构建适合现代职教理念的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体职业生涯的需求。
第二章课程标准的制订程序第八条课程标准的制(修)定由课程所属教学单位负责。
在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要在实践专家研讨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由相应专业的专、兼职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组以团队工作的方式完成课程标准设计工作;课程标准应由对课程有研究、直接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负责起草。
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区别

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区别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是教育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尽管它们都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有关,但其具体含义和作用却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定义和目的、内容及使用方法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之间的区别。
一、定义和目的1. 课程大纲课程大纲是指针对某一门具体课程所进行的一种整体规划和说明,通常由教师或教育机构编写。
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明确课程的核心目标、内容和学习要求,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该门课程。
2.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门或相关机构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规范,旨在规定学生在学习某门课程时应达到的各项要求和目标。
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统一各个学校和地区的教学标准,并提供一个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依据。
二、内容1. 课程大纲课程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课程名称和编码:明确课程的名称和标识符,便于学生和教师进行识别和查找。
(2) 学分和学时:规定学生修习该课程所需的学时和学分的分配。
(3) 课程目标: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期望学习成果,以指导学习活动的开展。
(4) 教学内容:详细列举该课程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概念,以确保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5) 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描述教师将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评估方式,以促进学习和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2.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学科标准:规定学生在该学科中的核心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要求。
(2) 教学要求: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目标,以促进全面素质的发展。
(3) 学习活动和评估方式:规定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和评估方式,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使用方法1. 课程大纲课程大纲通常由教师编写,旨在指导具体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进行课程计划和日常教学活动设计,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学生通过阅读大纲可以了解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习要求,清楚掌握该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与评价第三章课程标准

.
19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四)在实施建议上的比较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 教学中注意问题、考核与评价
.
20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五)在教学评价观上的比较
课程标准: 在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成多元
化启示,它将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融为一体,
第三章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历史沿革 课程标准的编制和结构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意义
.
1
课程标准
是国家管理教育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 文件,规定了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本要 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 架,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是教材编写、 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对学科性质与地位的界 定,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的安排的说明, 以及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 等的规定与要求。
.
7
课程标准是要求
是对绝大多数人的基本要求。
.
8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门类
.
9
普通高中阶段新课程的门类
.
10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
11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识 程观 感 态
与与度
技
方
和 价
.
着眼于教师的教,关 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大纲
识 知力 能识 思 想 认
18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三)在教学内容上的比较
准课 程 标
学习领域 学习目标 行为目标
纲教 学 大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第三章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章: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的: 了解我国语文课程设置情况,学习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教学重点、难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方法: 讲述、自学课时:3课时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联系与区别课程标准又称课程纲要。
解放后我国曾长期使用是类似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大纲”(或“学科教学指导纲要”)。
1、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2、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所阐述的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3、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某项技能是否形成。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
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大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规定

大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规定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优化,大学课程的设计与评价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分析大学课程的设计与评价规定,并探讨其对学生的影响和对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大学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原则大学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其中,课程设置要合理,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综合素质培养;教学目标要明确,能够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生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能够覆盖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前沿发展;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教学评价要科学合理,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二、大学课程设计对学生的影响大学课程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发展。
合理的课程设计能够提供学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满足他们的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
同时,多样化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为他们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
三、大学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和方法大学课程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和反馈机制。
通过课程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课程评价还能够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改进和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依据。
大学课程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其中包括问卷调查、学生讲解、小组讨论、实际案例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从而提出改进建议和改善措施。
四、大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规定的实施难点和挑战大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规定的实施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
首先,大学课程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其次,大学课程评价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工具,需要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再次,大学课程设计与评价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需要形成学校和社会的良好氛围和支持。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一、考情分析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重难点内容,应以客观题为主进行备考,其中作为单选题备考的有: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概念、中心和作用,作为多选备考的有: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组成、教材的内容和主体。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在把握相关要点,同时区分易混淆点,避免失分。
二、知识解析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也可称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1.课程计划的含义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
2.课程计划的构成(1)教学科目的设置(首要问题)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各门学科既有自己的独立系统,又有彼此必要的相互联系。
(2)学科顺序学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规定的年限,各门学科的内容和教学法的要求,确定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
(3)课时分配课时分配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是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它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3.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第一,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第二,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第三,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1.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课程设计

泰勒的课程设计
来源1:学生
来源2:社会
来源3:学科
暂定的一般性标准
过滤器1:哲学
过滤器2:心理学
明确的教学目标
学习经验的选择 学习经验的组织 学习经验的评价
塔巴的课程设计方式
诊断需求; 形成具体的目标; 选择内容; 组织内容; 选择学习经验; 组织学习经验;确定评价的对象与方法;检查
课程研究的原则
(1)探究的问题应来源于亲身经历的实际情况或疑难问 题,而不应根据研究者的心态或抽象的理论体系;(2) 探究者必须深入参与问题情境并与其相互作用,而不 是把自己置于情境之外以求客观性;(3)探究是为了洞 察和理解特定情境中的特定问题,以便为解决实际问 题奠定基础,而不是为了寻求能广泛运用的一般概括 或规则;(4)探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决策知行动,而不 是为了认识而认识,或为了出版而研究。
平衡性和顺序性
惠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目标模式的评价:
优点:1)目标模式是合逻辑的,人类从事任何理性 活动都以目标为起点;2)目标模式是合科学的,目 标指引下的活动可以提高效率;3)使评价有据可依, 提高教学质量;4)目标模式具有组织和连贯的力量, 一切以目标为核心,使得课程各要素共同发挥更大的 整体效能。
4、社会重建取向
社会重建取向着重教育和课程内容在整个 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强调学习者要对社会的发 展承担责任。该取向有两个分支,一支强调适 应当前社会需要;一支主张进行社会改革,创 造更好的未来。社会适应论者认为课程的目标 是协助学生掌握投入社会所需的技能;社会重 建论者较为激进和理想化,希望课程帮助学习 者改变社会现存建制。
2)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有助于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六、我国课程设计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案

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案近年来,学校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案备受关注,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的目标确定、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目标确定在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案中,目标的确定是首要的一步。
课程目标应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既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必须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以便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二、内容选择课程的内容选择非常重要,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安排。
要避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应该引入一些生活化、实际化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手段在设计课程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至关重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的角色也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辅导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
四、评价方法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案中的评价方法不应仅仅局限于笔试形式,应该注重综合评价。
可以采用口头报告、项目作品、展览展示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应该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合作精神。
五、跨学科融合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跨学科融合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案应当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各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具综合素质的人才。
六、培养实践能力现如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和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七、引入创新教育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
学校课程设计应该引入创新教育的理念,将创新元素融入到各个学科中。
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标准

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标准第一节:课程设计的意义与目标在学校教育中,课程设计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它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帮助他们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因此,课程设计应该紧密联系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节:课程设计的原则与理念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和教育理念。
首先,课程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其次,课程设计应包含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和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节:课程设计的内容与结构课程设计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科知识以及道德、体育、艺术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同时,课程设计的结构应合理,包含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重要要素。
第四节:课程评价的重要性课程评价是对教育成果的检验和评估,它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课程评价还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第五节:课程评价的方法与手段课程评价的方法与手段应多样化,包括笔试、口试、实践操作、作业、小组讨论、学科竞赛等。
通过这些评价手段,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课程设计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第六节:课程评价的标准与要求课程评价的标准应准确、明确,并紧密联系课程设计的目标。
它应包括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第七节: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关系课程设计与评价是相互关联的,两者需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课程设计提供了评价的依据,而评价结果又可以为课程设计的改进提供参考。
第八节:课程设计与个性化教育课程设计应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与方法。
个性化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第九节:国内外课程设计与评价案例通过对一些国内外优秀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我国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水平。
第十节:课程设计与评价的挑战与改进在实际教学中,课程设计与评价面临一些挑战,如对教师的要求过高、评价内容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等。
课程标准模版

一、课程标准的内容课程标准的内容一般由以下7个部分组成:1. 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适应对象、总学时、学分、教学条件、建设团队,审定机构、审定日期等信息。
2.课程理念包括课程定位、课程改革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定位是编写课程标准的依据,说明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的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地位和作用等,确定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2)课程改革理念主要应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说明支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的重点、突破方向、预期目的。
(3)课程设计思路主要说明课程标准总体框架及建立的方法,突出如何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3.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目标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的总体要求。
(2)具体目标将总目标具体化,详细列出课程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4. 内容标准(1)选择方案:教学内容解构和重构的理念、思路、逻辑、形式及内涵。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环境、职业道德为核心整合、序化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公共素质课的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任务/项目或坏境,所有教学活动围绕学生今后的工作内容。
(2)教学内容:按照课程内容的载体(项目/模块/任务)列出具体教学内容。
在选择课程具体教学内容时,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学习要求:与总目标、分目标相一致的学习单元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
(4)建议学时:根据总学时和教学内容确定的各项目/模块/任务的单元教学时间。
时间分配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列出各教学模块(章、单元)的理论/实践/理实一体教学时数等。
5、教学手段与方法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第三章 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02关于课程内容
传授社会文化遗产和进行理智、道“ 文化要素“,强调学科课程
03.课程实施:
德训练,培养英才。
课程设置的原则:
强调接受式学习。
第一,课程内容必须有利于国家和民族; 教师们有着绝对的主导权。
第二,课程内容要具有长期目标。
强调对学生心智的训练,尤
第三,课程内容要包含价值标准。
为强调基础学科方面的训练。
二、学科中心价值取向课程的简明历史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或者知识中心课程论),是最早出 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这一课程理论起源于古代课程, 19世纪英国斯宾塞的课程理论和德国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是 其典型代表,到20世纪上、中叶,其典型代表是要素主义课 程理论、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价值取向课程的简明历史
由于进步主义教育的非理性膨胀导致基础教育质量普遍下降,美国人纷纷对进步 主义教育提出批评,指出进步教育在写作、说话和阅读方面欠缺。于是,20世纪30年 代在美国出现了永恒主义教育(Perennialism),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流行于50年代 的英、法等国。它最根本的特征是复古。
永恒主义者从根本上否定世界是变化的。他们认为,变化只是表面现象,而控制 世界的最根本的原则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的,这是他们自称为永恒主义者的主要原因。
夸美纽斯教育名言
1、 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各人所得的给予各人 2、 在人身上,惟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 3、 书是传播智慧的工具。 4、 合理安排儿童每天的生活 5、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6、 良好的模范恳切的语言和真诚坦白的同情 7、 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 8、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9、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 10、 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11、 让儿童练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 12、 读书而不理解,等于不读。
幼儿课程设计与评价标准

幼儿课程设计与评价标准在幼儿教育中,课程设计和评价标准被认为是关键的因素。
幼儿课程设计要考虑到孩子的身心特性、兴趣和需求,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幼儿的全面发展。
评价标准则用于评估幼儿在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本文将分别探讨幼儿课程设计和评价标准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幼儿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幼儿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提供一个有意义和专业的教学计划,为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指导。
一个优秀的课程设计应该充满启发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同时,课程设计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发展阶段和兴趣,以保证他们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和方式下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
二、幼儿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进行幼儿课程设计时,有几个基本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需要关注幼儿的学习需要和发展需求。
幼儿的学习是通过游戏和身体活动来实现的,因此课程设计应该关注到孩子们的兴趣和能力。
其次,课程设计应该与幼儿实际生活和经验相结合。
通过与幼儿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设计,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最后,课程设计应该具有发展性和连贯性。
幼儿的学习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课程设计应该符合孩子们的认知和发展水平。
三、幼儿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幼儿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应该多样化,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在语言和认知方面,可以包括故事讲述、歌曲和手指游戏等,以促进孩子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在社交和情感方面,可以进行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审美和创造方面,可以提供绘画、手工制作和舞蹈等,以促进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幼儿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幼儿课程评价是对孩子们在课程中学习成果和进步的评估。
通过评价,可以帮助幼儿教师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
同时,评价也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五、幼儿课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幼儿课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应该根据幼儿的发展阶段和学习目标来确定。
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设计与评价

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角色之一,他们所设计和实施的课程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因此,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幼儿园教师的角色、课程评价的方式以及优质课程的特点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课程设计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设计是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之前,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与组织课程的过程。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教师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同时,课程设计还能够提供指导和保障,使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具备有针对性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幼儿园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他们应以幼儿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全面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能力等方面设计和调整教学内容,使幼儿能够在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参与、探索和发展。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与幼儿的互动,以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
通过对课程的评价,可以及时了解课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改进意见。
课程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观察记录、问卷调查、学生口头回答等。
不同的评价方式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需求,从而为教师提供全面的教学参考。
优质的幼儿园课程具有一些明显特点。
首先,课程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目标的体现。
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明确课程的目标,确保教学活动与幼儿的发展需求相匹配。
其次,课程应该具有灵活多样的活动设计。
幼儿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材料,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场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课程还应通过与家长的合作来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教师可以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成长情况,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家长的期望进行课程设计,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
幼儿园课程设计与评估制度

幼儿园课程设计与评估制度绪论:幼儿园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和目的幼儿园阶段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幼儿园教育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与评估制度。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多元智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一节: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则和理念幼儿园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和理念:以儿童为中心、以发展为主线、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以体验为核心、以探究为导向,以及整体性、连续性和阶段性原则。
这些原则和理念确保了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内容和结构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其中素质教育包括道德、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的教育,学科教育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等学科的教育。
幼儿园课程设计应根据幼儿的成长发展特点,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构建科学的学习结构。
第三节: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方法和策略要充分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注重情感、经验和认知的综合发展。
通过情景引入、游戏导入、生活实践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讲授、示范、引导等方式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通过提问、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
第四节:幼儿园课程设计的评估方法和工具幼儿园课程设计的评估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检验和总结,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如幼儿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社交能力、综合素质等。
评估方法可以采用观察记录法、测试评估法、反思访谈法等,评估工具可以是观察记录表、学习任务单、评估问卷等。
第五节:幼儿园课程设计的问题与挑战幼儿园课程设计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课程内容的过于教条化和刻板化、课程与幼儿需求的不匹配、评估过程的单一性和片面性等。
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幼儿园教育从管理层面、教师培养层面、家长参与层面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改进。
第六节: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周边教育资源的整合幼儿园课程设计应与周边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社区、博物馆、图书馆等资源为幼儿提供学习机会和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门类
普通高中阶段新课程的门类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 • • • •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
(各部分具体内容举例见教材46-5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
三、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 所谓教学大纲,是国家对于各课程教学进行规范的纲领性 文件,其主要任务是对教学工作地开展予以指导。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意义
• 在国家层面,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 质量标准 • 在学校层面,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依托 • 在教材层面,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 了可能
• 在教学层面,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 了保障
第三章自测题
1.( )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 规范和质量要求。 A. 课程计划 B. 课程标准 C. 教科书 D. 教学方案
知 识 着眼于学 生的学习 过程 与 技 能
着眼于教师的教,关 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过 程 与 方 法
情 感 态 度 和 价 值 观
教学大纲
知 识 能 力
思 想 认 识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三)在教学内容上的比较
课 程 标 准 学习领域 教 学 大 纲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习目标
行为目标
规定的是目标、内容及 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规定的是目的、内容及 教师教学的最高要求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四)在实施建议上的比较
课程标准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 教学中注意问题、考核与评价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五)在教学评价观上的比较
课程标准: 在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成多元 化启示,它将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融为一体, 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功能。 教学大纲: 所规定的考核、评价、内容与形式都比较单 一。重视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考核。忽 略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降低教学评价的功能。
第三章自测题
4.下列关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的 表述,错误的是( )。 A.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 B. 教材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 C. 以同一课程标准为依据,可以编 写出不同版本的教材。 D. 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的具体化。
第三章自测题
5.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哪5个部 分?
A.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B. 前言、课程理念、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C. 前言、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D. 前言、课程性质、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四、《课程标准》 与《教学大纲》的 区别 主要是功能不同: 从编写框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 施建议、教学评价都有改变。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一)在编写框架上的比较
前 言
教学大纲没有 《前言》
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二)在课程目标上的比较
课程标准
第三章自测题
6.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主要阐述 哪些内容?
A. 课程的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总体设计思路 B. 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建议 C. 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 D.课程的性质、课程内容标准、总体设计思路
第三章自测题
7.简答: 国家课程标准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国家层面上,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在学校层面上,标志着素质教育有了依托。 在教材层面上,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有了可能。 在教学层面上,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有了保障。
第三章自测题
2.( )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 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 课程的基础。 A. 课程计划 B. 课程标准 C. 教科书 D. 教学方案
第三章自测题
3.下列关于课程标准的描述,哪一项是 错误的?
A. 课程标准是按课程门类制定的 B. 课程标准中有课程性质、目标和内容的表述。 C. 课程标准中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 开发建议。 D. 课程标准包括对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时间 分配的设定。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六)在附录上的比较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有附录: 没有附录
包括术语解释、案例
课程标准的编制
课程标准编制的层面 • 多层面 • 国家层面为趋势 课程标准编制的主体 • 专门委员会或专业团体 课程标准编制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实施
三个阶段 • 发动或采用阶段 • 实施或使用阶段 • 制度化阶段 制约因素 • 本身品质 • 背景条件 • 组织与系统因素 • 各种外部因素
二、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原因 代替《教学大纲》原因
课程价值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传授已从关注教师转向关注课程
课程目标已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的实施过程。
课程管理已从刚性转向弹性。
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
• (1)我国最早的课程标准的雏形是什么? • (2)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课程标准是什么? • (3)民国政府颁布课程标准规定了什么?包 括几部分?共几个文件? • (4)新中国成立后,课程标准改称什么? 2001年启动新课改,又叫什么?
第一节 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沿革
• 1.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 • 2.课程标准的内涵 • 3.课程标准与பைடு நூலகம்学大纲的异同
第一节 课程标准内涵和历史沿革
一、历史沿革 清末,雏形:《功课教法》《学科程度及编制》 1912年,《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为我国第一 个课程标准,是按学段设计和颁布的,包括《国民 小学暂行课程标准》、《初级中学课程标准》和 《高级中学课程标准》。 1952年,改称教学大纲 1999 年1 月,教育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 动计划》,要求到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的基础教 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等。
第三章 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历史沿革
• 课程标准的编制和结构
•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意义
课程标准
• 是国家管理教育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 文件,规定了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本要 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 架,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是教材编写、 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二、课程标准的内涵
–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接受教育的结果所作要求
的描述,是教育质量所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 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对学科性质与地位的界 以及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
定,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的安排的说明,
等的规定与要求。
课程标准是要求
• 是对绝大多数人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