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外科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肝胆外科手术记录大全

肝胆外科手术记录大全

肝胆外科常规手术记录大全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步骤:1.气管插管全麻成功后,取仰卧位,常规碘伏消毒术野,铺无菌巾。

2.沿脐下切开皮肤1.2cm,开放式进腹,置入1cm Trocar,建立CO2气腹,设定腹内压13mmHg。

改体位为头高脚低位及左侧卧位各约30度。

剑突下置入1cm Trocar,右肋缘下于腋前线上置0.5cm Trocar,分别置入腹腔镜及相应器械。

镜下探查:腹腔网膜组织与肝脏、胆囊粘连,网膜组织包裹胆囊,胆囊大小约12×6×4cm,充血肿胀,胆囊壁厚约1.0cm,内有结石一枚,大小约1.5×1.5×1cm。

肝脏大小、形态、质地正常,胃小弯等均未发现异常。

胆总管无扩张。

术中诊断:胆囊结石并慢性胆囊炎。

遂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3.超声刀逐步游离粘连的大网膜。

分别游离暴露胆囊前后三角,显露胆囊管,距胆总管约0.5cm处用可吸收夹1枚夹闭胆囊管,胆囊管胆囊侧用可吸收夹1枚夹闭,予两者之间剪断胆囊管。

超声刀顺逆结合自胆囊床分离胆囊,胆囊床创面用电凝彻底止血。

反复冲洗术野干净,查无活动性出血及胆漏,清点器械纱布无误后。

留置肝下引流管一条,从腋前线Trocar孔引出并固定。

所切除胆囊装入标本袋后自脐部穿刺孔取出,排除气腹,拔除各Trocar,各穿刺口无活动性出血,缝合关闭各切口。

4.术程顺利,麻醉效果满意,术中出血约ml,术后患者血压/ mmHg,患者清醒后送回病房。

切除胆囊及结石向患者家属展示后送病检。

二、胆肠吻合术开腹:修整肝管断端,留作吻合口。

在Treitz韧带下15cm空肠分离钳分开系膜,超声刀切开系膜,直线闭合切割器切断空肠。

丝线连续缝合空肠断端加固。

超声刀游离肠系膜使空肠远侧断端可轻松提至肝门下方。

注意保护空肠血供。

在距空肠远侧断端3cm处,对系膜缘切开空肠,直径约1cm。

可吸收薇乔线间断缝合肝管断端和空肠对系膜缘切开处,用“降落伞”法间断缝合。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第一章肝脏疾病第一节原发性肝癌一、定义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位年龄为40~50岁,男女发病比例为2~5:1。

我国肝癌年死亡率占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

二、诊断1.临床表现1) 病史: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毒性、酒精性)病史。

2)症状:(1)肝区痛:为最常见症状,多为胀痛、钝痛或刺痛;可为间歇性,亦可为持续性。

病变侵及横膈或腹膜后时,可有肩背或腰部胀痛。

(2)全身和消化道症状:发热、消瘦、无力、上腹部不适,食欲下降,多为中、晚期表现。

(3)某些全身性反应:是癌组织产生某些内分泌激素物质所引起,如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高血钙症等。

(4)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突发右上腹疼痛,可有循环系统改变。

3) 体征:(1)肝肿大:中、晚期肝癌最常见的体征。

呈进行增大,不规则、质硬、表面凹凸不平结节状,可有压痛。

(2)黄疸:可见于弥漫型肝癌或胆管细胞性肝癌。

(3)自发破裂出血时出现腹膜刺激征。

(4)晚期出现腹水呈进行性增加,恶病质,黄疸多由于胆管受压及肝实质破坏所致。

(5)其它肝实质损害的表现,如皮下出血、肝掌、蜘蛛痣等。

2.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多呈慢性肝功损害表现。

(2)甲胎蛋白(AFP)测定:是诊断肝细胞癌的相对特异性指标。

AFP肝癌诊断标准是:①AFP≥400µg/L,排除活动性肝炎、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妊娠等;②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持续不降;③AFP在中等水平200µg/L持续8周,阳性率70%左右。

(3)HBsAg多为阳性。

2)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能发现直径2cm或更小的病变。

(2)CT检查:可检出直径约1.0cm左右的早期肝癌,应用增强扫描有助于与血管瘤鉴别。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第二章胆道疾病第一节先天性胆道疾病先天性胆道闭锁一、定义先天性胆道闭锁(congenital biliary atresia)是胆道先天性发育障碍所致的胆道梗阻,是新生儿长时间梗阻性黄疸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变可累及整个胆道或仅为部分胆管,其中以肝外胆道闭锁多见。

发病男女比例约为1:1.5。

二、诊断1.临床表现1)症状:出生后1~2周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深,出现陶土样便、浓茶样尿。

一般情况逐渐恶化,3~4月后出现营养不良、贫血及发育迟缓等。

2)体征:黄疸,肝、脾肿大。

2.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胆红素持续升高并维持高水平,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2)凝血功能障碍。

2)影像学检查(1)B超示肝外胆管和胆囊发育不良或缺如。

(2)磁共振胰胆管成(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可显示肝内外胆管及胆囊的情况。

(3)经皮经肝胆道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PTC)和/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可了解肝内胆管结构,为手术方法提供依据。

3.鉴别诊断需与新生儿胆汁浓缩相鉴别,后者常见于新生儿肝炎、溶血病、药物和严重脱水等引起胆汁浓缩、排出不畅而致暂时性黄疸。

一般经1~2个月利胆或激素治疗后黄疸逐渐减轻至消退。

三、分型1.肝内型少见。

2.肝外型Kasai分类法分为三个基本型:Ⅰ型胆总管闭锁ⅠA 胆总管下端闭锁。

ⅠB 胆总管高位闭锁。

Ⅱ型肝管闭锁ⅡA 胆囊至十二指肠间的胆管开放,而肝管完全缺损或呈纤维条索状。

ⅡB 肝外胆管完全闭锁。

ⅡC 肝管闭锁,胆总管缺如。

Ⅲ型肝门部肝管闭锁ⅢA 肝管扩张型。

ⅢB 微细肝管型。

ⅢC 胆湖状肝管型。

ⅢD索状肝管型。

ⅢE 块状结缔组织肝管型。

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操作指南(上)

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操作指南(上)

腹腔镜肝胆胰⼿术操作指南(上)世界⾸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肝胆胰微创外科时代的到来。

与传统开腹⼿术相⽐,腹腔镜⼿术具有创伤更⼩、全⾝反应更轻、术中出⾎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发病率更低及美容效果更好等优势。

越来越多的以腹腔镜⼿术为代表的微创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术操作。

肝胆胰外科是腹部外科中最复杂、创伤最⼤的外科区域,腹腔镜肝胆胰⼿术操作难度较⼤。

但经过20 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对于有着丰富肝胆外科⼿术及腹腔镜⼿术经验的外科医师来说,腹腔镜肝脏⼿术是安全、有效的。

⽬前国内外开展腹腔镜肝胆胰⼿术的难度、范围已基本处于同⼀发展⽔平,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国内开展腹腔镜肝胆胰⼿术的中⼼仍较少,地域间发展⽔平差异较⼤。

在微创观念⽇益深⼊⼈⼼的今天,⼤⼒发展、推⼴腹腔镜肝胆胰⼿术,造福更多的患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原国家卫⽣和计划⽣育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组织国内部分肝胆胰外科专家于2016 年 12 ⽉制定《腹腔镜肝胆胰⼿术操作指南》。

2017 年 1 ⽉⾄ 2018 年12 ⽉,经多次讨论修定,形成本指南。

以期规范腹腔镜肝胆胰⼿术,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对开展腹腔镜肝胆胰⼿术的外科医师提供指导。

第⼀部分总论⼀、术前准备及⿇醉(⼀)患者⼀般状况评估1.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详细的体格检查;2.充分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既往腹部⼿术的情况;3.⼼、肺、肾等重要脏器评估;4.肝功能评估参照开腹⼿术。

(⼆)局部病灶的评估1. CT 或 MRI 增强扫描,明确病变位置及周围重要管道⾛⾏;2.恶性肿瘤,还需明确有⽆癌栓及肝外转移;3.半肝切除时术前,建议⾏ MRCP 检查,明确有⽆胆管变异。

(三)⿇醉⽅式常采⽤⽓管内插管全⾝⿇醉,也可采⽤全⾝⿇醉复合硬膜外⿇醉。

⼆、⼿术设备与器械1.设备:监视器、30°腹腔镜镜头、图像及视频存储设备、⾼流量⽓腹机、冲洗及吸引装置、腹腔镜超声设备等。

腹腔镜超声在确定肿瘤的具体边界及⾎管的详细解剖⽅⾯⾮常有价值。

外科疾病诊疗指南

外科疾病诊疗指南

外科疾病诊疗指南外科疾病是指产生于身体表面或内脏器官的疾病,需要通过手术或其他外科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外科疾病包括很多不同的疾病类型,如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骨科疾病等。

对于每一种疾病,都有相应的诊疗指南来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关于几种常见外科疾病的诊疗指南。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胃癌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难以及时发现。

一旦发现疑似胃癌的病变,需要进行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对于确诊的胃癌,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术前评估结果来决定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对于早期胃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晚期胃癌,术前化疗和放疗可以用来缩小肿瘤,然后再进行手术切除。

术后一般需要给予化疗或放疗来提高治疗效果。

肝胆疾病包括肝癌、肝囊肿、胆囊炎等多种疾病。

肝癌的治疗原则是将病人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并根据肿瘤大小、数量、侵袭和转移情况以及病人的身体状况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对于早期肝癌,手术切除是最好的治疗选择;对于中晚期肝癌,手术切除通常结合术前或术后的TACE、射频消融等治疗方法。

而对于肝囊肿、胆囊炎等非肿瘤性肝胆疾病,一般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来改善病情。

泌尿系统疾病包括肾脏疾病、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

对于肾脏疾病如肾癌、肾囊肿、肾积水等,治疗的选择主要根据疾病特点、病变部位以及病人的身体状况来决定,手术切除或经导管置入性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

对于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一般根据感染程度和结石大小来选择抗生素治疗或手术切除。

骨科疾病主要包括骨折、骨肿瘤、关节炎等。

对于骨折,治疗的原则是复位,保持和恢复手术。

对于骨折复位困难、骨折不稳定的病人,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骨肿瘤,治疗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性质和病人的健康状况,手术治疗以及辅助化疗、放疗等都可以用来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关节炎,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是首选,对于严重影响关节功能的病例,关节置换手术可以改善病情。

总结来说,外科疾病的诊疗指南对于外科医生的临床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四)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四)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第四章脾脏疾病第一节外伤性脾破裂一、定义脾脏外伤(splenetic trauma)约占腹部损伤的40%~50%。

根据损伤范围可分为中央性破裂、被膜下破裂和真性破裂。

二、诊断1.临床表现1) 病史:腹部外伤史。

2)症状:病人常诉左上腹痛或伴左肩部痛。

3) 腹部查体可有腹膜刺激征。

出血量较大时移动性浊音阳性。

局部腹壁可见软组织损伤。

病人可有休克表现。

1/4病人有左侧肋骨骨折。

2.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出血量多者可有血红蛋白明显下降。

(2)诊断性腹穿可抽出不凝血。

2)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CT:可以判断病人脾脏损伤的部位、程度、腹腔出血的量。

3.鉴别诊断1)单纯肋骨骨折及软组织挫伤2)肝破裂3)腹腔空腔脏器损伤【分级】脾脏外伤分级(AAST)三、治疗1.非手术治疗适应证:1)按AAST分级标准为Ⅰ级;2)年龄<50岁;3)无腹腔内其他脏器的合并伤;4)除外病理性脾破裂,无凝血功能异常;5)血流动力学稳定,出血量不超过800ml;6)影像学(B超、CT)动态监测血肿不扩大;7)具有中转手术与重症监护的条件。

主要措施:绝对卧床休息,禁饮食,胃肠减压,输血补液。

应用止血药与抗生素等。

2~3周后可下床轻微活动,恢复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

2.手术治疗1)适应证:成人手术探查的指证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估计出血大于1000ml;输血量大于2U;有活动性出血者。

小于12岁的儿童患者应当尽可能予以保守治疗。

如需手术,在止血的同时应当尽可能保脾。

通过自体脾片移植来维持脾脏免疫功能意义不大。

2)手术方法:脾切除;脾次全切除;腹腔镜脾切除。

第二节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症一、定义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是指脾脏因破坏循环中大量的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二、诊断1.临床表现1)病史: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及后天性自身免疫性贫血,可引起原发性脾功能亢进症。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三)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三)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第三章胰腺疾病第一节胰腺炎症急性胰腺炎一、定义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不仅是胰腺的局部炎症病变,而且是涉及多个脏器的全身性疾病。

二、诊断1.临床表现1)病史:有胆石病或长期服用激素、避孕药等病史。

油腻饮食、暴饮暴食、酗酒、胰腺损伤、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等为常见诱因。

2)症状(1)急性腹痛:为主要症状,位于上腹部正中偏左或偏右。

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可向两侧的腰背部放射。

(2)腹胀:是大多数急性胰腺炎病人的共有症状。

急性胰腺炎腹胀进一步加重时,可引起腹腔室隔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

(3)恶心、呕吐:发作早、频繁,呕吐后腹痛不能缓解。

(4)发热:早期可有中度发热。

胆源性胰腺炎伴有胆道梗阻者,表现为寒战、高热、黄疸。

胰腺坏死有感染时,高热为主要症状之一。

(5)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见于重症急性胰腺炎。

3)体征:轻型急性胰腺炎腹胀程度轻,上腹部有压痛,无肿块,无腹膜炎体征,无休克表现。

重症急性胰腺炎,有程度不同的休克及腹膜刺激征。

腹膜炎可局限于上腹部,或延及全腹部;有明显的肠胀气,肠鸣音减弱;大多数病人移动性浊音阳性。

左侧胸腔反应性渗出。

少数病例腰部水肿,皮肤呈片状青紫色改变,称为Grey-Turner征;脐周皮肤呈青紫色改变称为Cullen征。

2.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2)淀粉酶升高:血淀粉酶>120U/ml,尿淀粉酶>1200U/ml(苏氏单位)。

血清淀粉酶同工酶的测定可提高本病诊断的准确性。

(3)低血钙:<2.0mmol/L。

(4)血清脂肪酶明显升高。

(5)血糖升高。

(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100mg/L。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肝胆外科分论)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肝胆外科分论)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肝胆外科分论)随着精准理念及微创技术的推广普及,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理念及路径在肝胆外科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临床实践表明,肝胆外科围术期实施ERAS安全有效。

ERAS这一理念,促进了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提高了肝胆手术的安全性,也极大改善了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体验,康复质量和速度均具有显著提高。

本指南所涉及的肝胆外科手术包括肝切除、胆道探查、胆肠吻合等术式,不包括肝移植术。

由于术式复杂多样本文以肝切除术的 ERAS流程作为重点内容进行阐述。

01术前宣教通过宣教提升患者和家属对肝胆外科加速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以获取其对围术期诊疗行为的配合鼓励参与,进而减轻患者负面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围绕ERAS围术期措施从入院到出院每个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全流程的宣教,建议把术前内容前移至患者在家等待床位期间。

通过实施运动和营养等预康复措施使身心进一步优化,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平台,把术后康复内容延续到患者出院后能进行自我护理为止,提升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效能,改善生活质量。

02多学科评估包括营养评估、心理评估与预康复、虚弱状态评估等。

03专科评估ICG-R15≥14%是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

CTA和MRI等影像检查不仅可显示肝脏血管、胆管的分布和走向,也可评估肝脏体积。

标准肝脏体积(SLV)可通过患者性别、身高、体质量等参数进行估算,进而准确计算肝实质切除率(剩余肝脏体积/SLV)。

●对于肝实质正常的患者,保留功能性肝脏体积应≥30% SLV。

●对于明显肝实质损伤患者(肝硬化、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保留功能性肝脏体积应≥40% SLV。

●对于剩余肝脏体积不足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基于门静脉栓塞术(PVE)或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ALPPS)的分期手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肝胆外科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肝胆外科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肝胆外科第一节胆道扩张【诊疗依据】1、有三个临床特征:既腹痛、黄疸和腹部肿块,具体病例可仅有其中的一项或两项。

2、影像学检查:超声可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结石、肝实质损伤、胆囊型增厚、胰管扩张和胰腺水肿等情况。

CT或MRI亦可用于检查,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提示合并感染;血、尿淀粉酶升高提示胰胆管合流伴胰腺炎;碱性磷酸酶、转氨酶升高提示肝功不良;胆红素检查呈梗阻性黄疸等。

【治疗方案】1、术前准备:必需的检查项目:(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C反应蛋白;尿常规;尿淀粉酶;肝肾功;艾滋、梅毒、结核抗体检查全套;凝血功能;血淀粉酶;血电解质;血气分析(2)胸片(正位)、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异常者)(3)B超检查(4)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CT、MRCP或ERCP检查2、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结合患儿病情决定选择3、手术治疗:(1)手术方式:结合病人情况采用开放经腹或腹腔镜辅助下扩张胆总管切除、肝总管空肠Roxy-y吻合或单纯胆总管囊中吻合术。

(2)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麻醉。

(3)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二代头孢或三代头孢抗菌素静脉输入,切开皮肤前30分钟开始给药,手术延长到3h以上或大量失血时,补充一定剂量。

(4)输血:视术中或术后情况而定。

第二节肝脏损伤【诊断依据】1、有明确的腹部外伤史,包括高处坠落、车撞击、腹部撵压伤、击打伤史。

2、影像学检查:超声能快速显示肝、脾损伤的部位及严重程度,以及腹腔内有无大量粘液的情况。

有条件CT、MRI亦可用于检查,更准确了解损害程度。

3、实验室检查:动态观察血色素变化。

【诊疗方案】1、评估:了解有无休克表现,有休克表现立即行抢救治疗。

同时了解有无多系统伤,协请相关科室协助诊治。

(1)代偿性休克:①心动过速②面色苍白、肢端发凉③CRT延长④末梢的脉搏弱于中心的脉搏⑤血压正常(2)失偿性休克:上述表现以外出现:①、意识改变、精神萎靡②、尿量减少,少于1-2ml/kg.h③、代谢性酸中毒④、呼吸急促⑤、中央动脉搏动减弱⑥、血压降低:新生儿<60mmHg婴儿<70mmHg1-10岁<70mmHg+2×年龄10岁以上<90mmHg2、抢救:立即抢救:NS 20ml/kg,配血完成后立即予以输血,同时准备手术探查。

肝胆外科专科实施方案

肝胆外科专科实施方案

肝胆外科专科实施方案
肝胆外科专科是一门重要的外科学科,主要研究和治疗肝脏和胆囊
等器官的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肝胆外科专科的实施方案至关重要,它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首先,肝胆外科专科实施方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诊疗体系。

这包
括建立专门的门诊和住院病房,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以及
拥有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

医疗团队包括肝胆外科专科医生、护士、放射科医生、内镜医生等,他们需要密切合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
的诊疗服务。

其次,肝胆外科专科实施方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治疗流程。

对于
不同类型的肝脏和胆囊疾病,需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
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

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病情和患者
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制定,以提高治疗的精准度和
有效性。

此外,肝胆外科专科实施方案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管理和康复
指导。

在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和随访,以及进行相关的
康复训练和指导,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预防疾病的复发。

总之,肝胆外科专科实施方案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医疗机构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

希望未来肝胆外科专科实施方案能够不断完善,为更多肝脏和胆囊疾病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胃肠肝胆外科常用操作方法

胃肠肝胆外科常用操作方法

胃肠肝胆外科常用操作方法
胃肠肝胆外科常用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腹腔镜手术:使用腹腔镜进行内窥镜下手术,通过腹腔镜在腹腔内进行操作,常用于胃肠道手术和胆囊切除术等。

2. 手术切除:针对肝脏、胃肠道等疾病,通过手术切除患病部位,常用于肝脏肿瘤、肠道恶性肿瘤的治疗等。

3. 吻合术:常用于胃肠道手术中,将切除后的两段组织通过吻合缝合在一起,恢复胃肠道的连续性。

4. 结扎手术:常用于胃肠道和肝胆系统手术中,通过结扎血管、管道等,控制出血和分离组织。

5. 引流术:常用于胆囊切除术等手术中,通过引流管将术后产生的胆汁、淤血等引流出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6. 穿刺抽吸:通过穿刺皮肤和组织,使用抽吸器将体液或脓液抽取出来,常用于肝脓肿、胆囊积液等病情处理。

这些操作方法在胃肠肝胆外科手术中被广泛应用,选择具体的操作方法需根据患
者病情、手术目的和医生经验进行判断。

在进行任何手术操作前,应做好术前准备,确保手术安全和成功。

《肿瘤外科学年鉴:_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临床诊疗指南》推荐意见

《肿瘤外科学年鉴:_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临床诊疗指南》推荐意见

·指南与规范·DOI:10.12449/JCH240407《肿瘤外科学年鉴: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临床诊疗指南》推荐意见郭伟1,李鑫1,王明达2,杨田21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河南开封 4750012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脏外科,上海 200438通信作者:杨田,************************(ORCID:0000-0003-1544-0976)摘要:胆道恶性肿瘤是一类发病率低但侵袭性强的消化道肿瘤,主要包括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常常伴随着局部进展或远处转移等特征。

对于局部可切除的患者而言,手术往往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然而,即便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其术后复发风险依然很高。

因此,对于胆道恶性肿瘤患者而言,通常需要采取多种治疗模式,包括手术切除、全身治疗(如靶向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或局部治疗的综合方案。

随着胆道恶性肿瘤领域的逐渐发展,对于外科肿瘤学家而言,了解并掌握最新的外科诊疗策略以及最佳患者的选择和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鉴于治疗的复杂性和诊疗技术不断发展的特点,美国肿瘤外科学权威期刊《肿瘤外科学年鉴》于近期发表了关于肝胆肿瘤的实践诊疗指南,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旨在为肝胆肿瘤患者的临床管理和决策制定提供更多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

限于篇幅和不同侧重点,本文着重介绍该指南中关于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的评估要点和临床治疗的相关建议,以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胆管上皮癌;胆囊肿瘤;诊断;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972726);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ZR1477900);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LHGJ20190512)Recommendations from 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Clinical guidelines for 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and gallbladder carcinomaGUO Wei1,LI Xin1,WANG Mingda2,YANG Tian2.(1.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Henan 475001, China; 2. Department of Hepatic Surgery,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val Medical University (Eastern Hepatobiliary Surgery Hospital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438,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YANG Tian,************************(ORCID: 0000-0003-1544-0976)Abstract:Biliary tract carcinoma (BTC) is a type of gastrointestinal tumor with a low incidence rate and a strong invasive ability,mainly including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ECC),and gallbladder carcinoma (GC), often accompanied by local progression or distant metastasis. Surgery is often the preferred treatment method for patients with local resectable tumor;however,there is still a high risk of recurrence after radical surgery. Therefore,multiple treatment modalities are often required for BTC patients,including surgical resection,systemic treatment (such as targeted therapy,chemo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and/or a combination of local treatment method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of BTC,it is critical for surgical oncologis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latest surgical strategies and the best patient sel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In view of the complexity of treatment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echniques,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 an authoritative 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 surgery, recently published the pract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hepatobiliary tumors, includ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CC, ECC, and GC, aiming to provide more evidence-based evidence for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of patients with hepatobiliary tumors.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length and different emphases,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valuation point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ECC and GC in the guideline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Cholangiocarcinoma; Gallbladder Neoplasms; Diagnosis; Surgical Procedures, Operative; Perioperative Period Research funding: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1972726);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hanghai (22ZR1477900);Henan Provincial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Project (LHGJ20190512)胆道恶性肿瘤(biliary tract carcinoma,BTC)是一种起源于胆道的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

肝胆外科医生揭示肝胆外科医生在肝胆手术中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

肝胆外科医生揭示肝胆外科医生在肝胆手术中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

肝胆外科医生揭示肝胆外科医生在肝胆手术中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肝胆外科手术是一种涉及肝脏和胆囊疾病治疗的重要医疗领域,由肝胆外科医生负责执行。

肝胆外科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并熟悉相关操作流程。

本文将揭示肝胆外科医生在肝胆手术中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以及他们的职责和挑战。

一、专业知识要求1. 肝胆解剖学:肝胆外科医生应对肝胆的解剖结构有深入的了解,包括肝脏和胆囊的位置、形状、组织结构和血液供应等。

他们需要了解肝胆脏器的解剖变异,以便在手术中处理复杂情况。

2. 疾病诊断和评估:肝胆外科医生需要熟悉各种肝胆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他们应该能够使用各种医学技术和设备,包括超声、CT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准确地评估病情,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 手术准备和规划:肝胆外科医生需要对手术前的准备工作非常擅长。

他们应该了解手术的目的、操作流程和可能的并发症。

此外,他们还需要对患者的整体状况和手术的可行性进行全面评估。

4. 手术技术:肝胆外科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肝胆手术的技术细节。

这包括肝切除、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和修复等。

他们需要具备熟练的解剖和操作技巧,以及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

5. 术后管理:肝胆外科医生负责术后的病人管理和护理。

他们应对术后并发症有了解,并能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

肝胆外科医生需要对病人的康复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并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治疗计划。

二、技术要求1. 细致的观察力和操作技巧:肝胆外科医生需要具备精细的观察力和操作技巧,以便在手术过程中准确识别和处理病变组织。

他们需要通过显微镜和其他器械进行细微的操作,确保手术的成功和安全。

2. 团队协作精神:肝胆外科手术通常需要多个医疗团队的协作。

肝胆外科医生需要与麻醉师、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密切合作,确保整个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他们应能够有效地与团队沟通,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3. 应急响应能力:肝胆外科手术有时可能出现一些突发情况,例如大出血、器官损伤等。

肝胆外科诊疗常规参考模板

肝胆外科诊疗常规参考模板

肝脏疾病细菌性肝脓肿【病史采集】1.常继发于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性疾病。

2.主要症状是畏寒发热和肝区疼痛。

【体格检查】1.有无全身原发性感染病灶或腹部手术史。

2.肝肿大和肝区叩痛。

3.右下胸部隆起,肋间隙饱满。

4.巩膜或皮肤黄染。

【辅助检查】1.白细胞计数增高,核左移。

2.血红蛋白降低。

3.X线胸腹部透视发现右侧膈肌升高,运动受限;肝阴影增大或有局限性隆起。

4.B超检查可确定脓肿的部位及大小。

5.同位素肝扫描可帮助明确脓肿的部位及大小。

6.必要时可进行CT检查。

【诊断】诊断条件:根据病史,临床上的寒战、高热,肝区疼痛,肝肿大,以及X线和B超检查的结果,可诊断本病。

【鉴别诊断】1.阿米巴性肝脓肿:本病继发于阿米巴痢疾之后;起病较缓慢,病程长,症状较短;血清阿米巴检测阳性;粪便检查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脓肿多为单发,抗阿米巴药物治疗有效。

2.右膈下脓肿:多继发于化脓性腹膜炎或上腹部大手术;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体征不如肝脓肿明显,但右肩牵涉性痛较显著。

X线检查右膈下常有液气平面出现。

3.肝癌:起病较慢,无急性感染表现。

肝呈进行性肿大、坚硬、表面高低不平而无压痛,既往常有乙型肝炎病史,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常呈阳性,B超及CT检查可助鉴别。

【治疗原则】1.非手术疗法:(1)支持疗法:及时纠正贫血状况,多次小量输血;补充足够热量及多种维生素;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2)抗生素治疗:应做到早期应用和足够的剂量。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选用适当抗生素。

2.手术治疗:(1)适应证:1)非手术治疗无效者;2)单个较大脓肿;3)经积极非手术治疗,脓肿仍继续增大者;4)脓肿已穿破腹腔或胸腔者。

(2)手术方式:1)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术;2)肝脓肿切开引流术;3)肝部分切除术。

【疗效标准】1.治愈:症状消失,B超检查脓腔已消除。

2.好转:症状减轻,脓肿引流后脓腔缩小,并有窦道形成。

3.未愈:症状加重,脓腔扩大。

【出院标准】治愈或好转者可出院。

肝胆外科诊疗的常规

肝胆外科诊疗的常规

肝胆外科诊疗常规第一章肝脏疾病第一节肝脓肿肝脓肿(hepatic abscess)常见的有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两种。

1、细菌性肝脓肿【定义】细菌性肝脓肿是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性疾病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所致,故又称化脓性肝脓肿。

引发肝脓肿发病的途径有:⑴胆道感染:胆道逆行感染是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原因,约占1/3以上。

⑵血行感染:①门静脉系统:凡与门静脉系统有关或临近器官的细菌感染,如化脓性阑尾炎、盆腔炎等②肝动脉:体内任何部位的化脓性疾病菌血症、败血症及脓毒血症,病原菌均可经肝动脉入肝引起肝脓肿。

⑶临近组织感染:邻近脏器组织感染直接播散至肝脏形成肝脓疡,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穿孔、脓胸、膈下脓肿等;⑷直接感染:开放性肝损伤,细菌从体外直接侵入肝脏也可形成脓肿;肝外伤后坏死肝组织、血肿继发性感染。

⑸医源性感染。

⑹隐源性:临床上检查难发现发病灶,主要由于抗菌素广泛使用所致。

有些病人常伴有2型糖尿病、尿毒症等全身性疾病。

⑺肝癌组织坏死后发生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多数是混合性感染。

胆源性肝脓肿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门脉系统来源的感染,致病菌为厌氧菌种,肝动脉来源和创伤性感染多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

近年来在各类细菌性肝脓肿中绿脓杆菌感染有上升趋势。

肝脓肿可以单发,也可多发。

感染来源于门脉系统,右叶5倍于左叶;胆源性肝脓肿多见于左右两叶。

【诊断】一、高热,寒战,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多汗,乏力和消瘦是常见症状。

二、右上腹持续性胀痛,常有右肩背部牵涉痛或放射痛。

三、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感染中毒性症状和全身消耗,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等。

部分患者可触及肝脏肿大、右上腹部压痛、脾大,重者出现腹水、黄疸。

四、巨大肝脓肿可以破入右胸腔和纵隔。

形成急性腹膜炎、脓胸、支气管瘘,少数和胆管交通的肝脓肿穿破血管,造成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五、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红蛋白常降低,肝功能可出现异常。

肝胆外科常见手术

肝胆外科常见手术

1.腹腔镜转开腹胆囊切除术前及术后诊断:胆囊炎,胆囊结石cholecystitis,Cholecystlithiasis 手术方式:腹腔镜转开腹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to Open cholecystectomy麻醉方式:插管全麻General anesthe术中所见:腹腔镜下见结肠肝曲至结肠脾曲段横结肠与腹壁紧密粘连,难以松解。

其余肠道及盆腔未见明显异常。

中转开腹后见胆囊网膜粘连明显,胆囊壁炎性增厚,胆囊内5*5cm大小结石一枚,胆总管未见扩张。

手术经过:1.平卧位,气插全麻,常规消毒铺巾。

2.于脐上作弧行小切口,以气腹针穿刺入腹腔,充入二氧化碳气体成15 mmHg气腹。

腹腔镜明视下左右腹直肌外侧再作两个套筒针穿刺。

用解剖器稍分离,见腹腔内粘连严重,难以分离,与家属讲明情况后决定中转开腹。

3.取右肋缘下弧行切口,长约20cm,逐层进腹,探查腹腔。

4.分离胆囊与网膜间炎性粘连,胆囊穿刺得脓性胆汁,送培养。

以无损伤钳夹持胆囊底部,沿胆囊两侧切开胆囊浆膜,由胆囊底部游离胆囊至胆囊颈部,显露肝十二指肠韧带和Winslow孔,钝性分离,找到胆囊管,在胆囊管后上方分离出胆囊动脉,近胆囊壁处切断胆囊动脉,距胆总管0.5cm处切断胆囊管,近端双重结扎。

移去胆囊后胆囊床彻底止血。

5.冲洗腹腔,确切止血,置一200ml负压引流球于网膜孔处,清点器械无误后逐层关腹。

6.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约500ml,术中病人血压平稳,麻醉效果满意,术后标本送病检,病人送PACU。

2.胆囊息肉术中冰冻提示乳头状腺癌Gallbaddr polyp术后诊断:胆囊乳头状腺癌Gallbaddr adenocarcinoma手术方式:腹腔镜转开腹胆囊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transfer to open radical resection of gallbaddr adenocarcinoma麻醉方式:全麻术中所见:胆囊底部可及1.6cm菜花样肿块,术中冰冻提示乳头状腺癌,侵犯浅肌层。

肝胆外科技术操作规程

肝胆外科技术操作规程

腹膜腔穿刺术【适应证】1.诊断性穿刺,以明确腹腔内有无积脓、积血,或抽液作化验和病理检查。

2.大量腹水引起严重胸闷、气短者,适量放液以缓解症状。

3.行人工气腹作为诊断和治疗手段。

4.腹腔内注射药物。

【禁忌证】1.严重肠胀气。

2.妊娠。

3.因既往手术或炎症腹腔内有广泛粘连者。

4.躁动、不能合作或肝昏迷先兆。

【操作】1.嘱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2.取平卧位或斜卧位;如放腹水,背部先垫好腹带。

3.穿刺点的选择:(1)脐和髂前上棘间连线外1/3和中1/3的交点为穿刺点;放腹水时通常选用左侧穿刺点。

(2)脐和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上方1cm,偏左和右1~1.5cm 处。

(3)若行诊断性腹腔灌洗术,在腹中线上取穿刺点。

4.常规消毒皮肤,术者带无菌手套,铺无菌孔巾,并用1%~2%普鲁卡因2ml作局麻,须深达腹膜。

5.作诊断性抽液时,可用17~18号长针头连接注射器,穿刺针垂直刺入皮下在皮下潜行后再垂直刺入腹腔;抽液后拔出穿刺针,揉压针孔,局部涂以碘酒,盖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6.腹腔内积液不多,腹腔穿刺不成功,为明确诊断,可行诊断性腹腔灌洗,采用与诊断性腹腔穿刺相同的穿刺方法,把有侧孔的塑料管尾端连接一盛有500~1000ml无菌生理盐水的输液瓶,使生理盐水缓缓流入腹腔,当液体流完或病人感觉腹胀时,把瓶放正,转至床下,使腹内灌洗液借虹吸作用流回输液瓶中;灌洗后取瓶中液体作检验;拔出穿刺针,局部碘酒消毒后,盖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7.腹腔放液减压时,用胸腔穿刺的长针外连一长的消毒橡皮管,用血管钳夹住橡皮管,从穿刺点自下向上斜行徐徐刺入,进入腹腔后腹水自然流出,再接乳胶管放液于容器内;放液不宜过多、过快,一般每次不超过3000ml;放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用力按压局部,碘酒消毒后盖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缚紧腹带。

中心静脉压测量【适应证】1.测量中心静脉压。

2.利用其进行输液或静脉高营养(TPN)。

【禁忌证】1.出血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节原发性肝癌..........................................第二节继发性肝癌..........................................第三节肝海绵状血管瘤......................................第四节细菌性肝脓肿........................................第五节肝包虫病............................................第六节先天性肝囊肿........................................第七节肝外伤.............................................. 第二章胆道疾病.................................................第一节先天性胆道疾病......................................第二节胆石病..............................................第三节胆道感染............................................第四节胆道肿瘤............................................第五节其他胆道疾病........................................ 第三章胰腺疾病.................................................第一节胰腺炎症............................................第二节胰腺囊性病变......................................第三节胰瘘................................................第四节胰腺肿瘤............................................第五节胰腺内分泌肿瘤...................................... 第四章脾脏疾病.................................................第一节外伤性脾破裂........................................第二节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症................................第三节脾囊肿..............................................第四节脾脏肿瘤............................................第五节脾脓肿..............................................第五章门静脉高压症.............................................第六章腔镜与内镜在肝胆外科的应用...............................第一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第二节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第三节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第四节胆道镜..............................................第七章肝脏移植.................................................第一章肝脏疾病第一节原发性肝癌一、定义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cancer,PLC)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位年龄为40~50岁,男女发病比例为2~5:1。

我国肝癌年死亡率占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

二、诊断1.临床表现1)病史: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毒性、酒精性)病史。

2)症状:(1)肝区痛:为最常见症状,多为胀痛、钝痛或刺痛;可为间歇性,亦可为持续性。

病变侵及横膈或腹膜后时,可有肩背或腰部胀痛。

(2)全身和消化道症状:发热、消瘦、无力、上腹部不适,食欲下降,多为中、晚期表现。

(3)某些全身性反应:是癌组织产生某些内分泌激素物质所引起,如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高血钙症等。

(4)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突发右上腹疼痛,可有循环系统改变。

3)体征:(1)肝肿大:中、晚期肝癌最常见的体征。

呈进行增大,不规则、质硬、表面凹凸不平结节状,可有压痛。

(2)黄疸:可见于弥漫型肝癌或胆管细胞性肝癌。

(3)自发破裂出血时出现腹膜刺激征。

(4)晚期出现腹水呈进行性增加,恶病质,黄疸多由于胆管受压及肝实质破坏所致。

(5)其它肝实质损害的表现,如皮下出血、肝掌、蜘蛛痣等。

2.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多呈慢性肝功损害表现。

(2)甲胎蛋白(AFP)测定:是诊断肝细胞癌的相对特异性指标。

AFP肝癌诊断标准是:①AFP≥400μg/L,排除活动性肝炎、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妊娠等;②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持续不降;③AFP在中等水平200μg/L持续8周,阳性率70%左右。

(3)HBsAg多为阳性。

2)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能发现直径2cm或更小的病变。

(2)CT检查:可检出直径约1.0cm左右的早期肝癌,应用增强扫描有助于与血管瘤鉴别。

碘油CT可提高小肝癌的诊断率。

(3)MRI:对与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优于CT,可行肝静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胆道重建成像,显示这些管腔内有无癌栓。

(4)PET:该检查在肝癌和肝局限性增生、肝转移癌的鉴别中仍有一定的困难。

(5)肝血管造影:选择性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造影能显示直径在1cm以上的癌结节,结合AFP检测的阳性结果,常用于小肝癌的诊断,尤其是定位诊断。

3)其他检查:(1)穿刺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有确定诊断的意义,常在B声或CT引导下进行。

适用于经过各种检查仍不能确诊的患者。

(2)电视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

3.鉴别诊断1)肝硬化:病程发展缓慢。

超声波检查,血清AFP测定,有助于鉴别。

2)肝局灶性结节增生:鉴别困难,病史、CT和MRI对鉴别诊断有帮助,必要时行肝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或剖腹探查。

3)继发性肝癌。

4)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

5)肝脓肿。

6)肝包虫病。

7)肝癌自发破裂出血应与其他腹腔内出血鉴别。

8)毗邻器官如右肾、结肠肝曲、胃、胰腺等处的肿瘤相鉴别。

【并发症】肝性昏迷、上消化道出血、癌肿破裂出血、继发感染等。

三、分型1.按大体病理形态分为3型1)结节型。

2)巨块型。

3)弥漫型。

2.按肿瘤大小分为:1)微小肝癌:直径≤2cm。

2)小肝癌:直径>2cm,≤5cm。

3)大肝癌:直径>5cm,≤10cm。

4)巨大肝癌:直径>10cm。

3.原发性肝癌的组织病理分型:1)肝细胞型:最多见,是由肝细胞发生的癌。

2)胆管细胞型:较少见,是由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

3)混合型:最少见,具有肝细胞癌及胆管细胞癌两种结构。

【分期】国际TNM分期(国际抗癌联盟和美国癌症联合会,1997):1)Ⅰ期:T1N0M0。

2)Ⅱ期:T2N0M0。

3)ⅢA期:T3N0M0。

4)ⅢB期:T1N1M0,T2N1M0,T3N1M0。

5)ⅣA期:T4N0M0,T4N1M0。

6)ⅣB期:任何T,任何N,M1。

T-原发肿瘤Tx:原发肿瘤不能确定。

T0:没有原发肿瘤证据。

T1:单发肿瘤的最大直径≤2cm,无血管侵犯。

T2:单发肿瘤的最大直径≤2 cm,有血管侵犯,或单发肿瘤直径>2cm,无血管侵犯,或多发肿瘤限于一叶,最大直径<2cm,无血管侵犯。

T3:单发肿瘤直径>2cm,有血管侵犯,或多发肿瘤限于一叶,直径<2cm,有血管侵犯,或多发肿瘤限于一叶,任何一个最大直径>2cm,有或无血管侵犯。

T4:多发肿瘤分布超过一叶或肿瘤侵犯门静脉或肝静脉大分支。

N-区域淋巴结Nx:区域淋巴结转移不能确定。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M-远处转移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四、治疗1.非手术治疗1)化疗:目前常用药物为:氟尿嘧啶、阿霉素、丝裂霉素、顺铂、卡铂等,但疗效逊于肝动脉和(或)门静脉置泵(储药器)化疗,且毒副作用大,已较少使用。

也可行栓塞化疗。

2)放射治疗:对于一般情况较好、肝功能尚好,不伴有肝硬化、黄疸、腹水,无脾功能亢进和食管静脉曲张,癌肿局限,尚无远处转移而又不适宜手术或术后复发者,可采用放射为主的综合治疗。

3)生物治疗:主要是免疫治疗。

常用的有卡介苗、小棒状杆菌、左旋咪唑、瘤苗、胸腺肽、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干扰素、白细胞介素-Ⅱ、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等。

4)中医中药治疗:采取辩证施治、攻补兼施的方法。

为其它疗法的补充。

2.手术治疗1)手术切除(1)手术适应证:病人情况良好,无严重心、肺、肾功能损害或障碍;肝功能(Child)分级属A~B级;无广泛肝外转移者;肿瘤局限,有切除的可能或尚能行姑息性外科治疗者。

(2)手术禁忌证:有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手术者;肝功能失代偿,有明显黄疸、腹水者;有广泛肝外转移性肿瘤。

(3)术前准备:全面检查心、肺、肾功能。

常规胸片和食管吞钡检查,了解肺内有无转移和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情况。

补充葡萄糖,维生素K等,增加肝脏的储备和耐受手术切除的能力。

对ALT异常超过正常两倍以上者应延长术前保肝治疗时间。

(4)手术切除方法:规则性切除包括肝段切除、联合肝段切除、肝叶切除、半肝切除、肝三叶切除,不规则切除包括肿瘤剜出术、楔形切除术。

肝切除手术中一般至少要保留正常肝组织的30%,或硬化肝组织的50%,否则不易代偿。

小肝癌可距肿瘤2cm处行根治性局部肝切除术。

(5)术后并发症:出血,肝功能衰竭,胸腔积液,膈下脓肿,上消化道出血,切口感染,切口裂开。

2)肝动脉或门静脉插管化疗:经手术探查发现肿瘤已不能切除者;或做为肿瘤姑息切除的后续治疗,可经胃网膜右动(静)脉或胃右动(静)脉作肝动脉(或门静脉)插管化疗。

3)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经股动脉插管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

可以反复多次施行。

4)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冷冻、微波治疗等。

5)局部无水酒精注射疗法:在B超、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酒精。

适用于肿瘤体积较小而又不能或不愿手术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