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黄克忠,马清林主编;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思维导图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习题与答案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管理和维护,防止其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损害,确保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长期保存的行为。
2. 修复技术:修复技术是指在文物保护过程中,针对文物病害或损伤采取的一种恢复原状或改善现状的专业技术手段,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多种方法。
3. 病害分析:病害分析是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文物表面及内部各种病害现象的观察、记录、检测和研究,确定病害类型、程度及其成因,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方案提供依据。
4. 文物稳定性:文物稳定性是指文物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干预下保持原有形态、结构和材质性能的能力,它是评价文物保护效果和预测文物未来状况的重要指标。
5. 微环境控制:微环境控制是在文物保护中,为了减缓文物劣化速度而对其周围小范围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因素进行严格调控的技术措施。
二、填空题:1. 文物保护工作的首要原则是__________。
答案:最小干预原则2. 文物修复工作中常采用的无损检测技术有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以及_______等。
答案:超声波探测(或其他无损检测技术)3. 文物材质的_________变化是导致文物病害的重要原因。
答案:物理化学性质4. 在潮湿环境下,金属文物易发生的典型病害是_______。
答案:锈蚀5. 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可实现对文物进行________和永久保存。
答案:精确复制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文物病害?A.陶瓷开裂B.壁画褪色C.青铜器自然氧化生成绿锈D.纸质文献霉变答案:C.青铜器自然氧化生成绿锈(注:这并非一定是病害,要看具体情况,有时自然形成的锈层反而是文物历史信息的一部分)2. 在文物保护领域,“预防性保护”主要指的是:A.对已受损文物的修复B.对文物可能出现病害提前采取的防护措施C.对文物进行定期监测D.对文物进行科学研究答案:B.对文物可能出现病害提前采取的防护措施3. 对于脆弱易碎的文物,在提取时应首选何种方式?A.机械提取B.手工轻轻提取C.使用化学品软化后提取D.火烤后提取答案:B.手工轻轻提取4. 在文物保护修复中,对于木质文物常用的加固材料是:A.环氧树脂B.聚氨酯C.醋酸纤维素D.虫胶清漆答案:D.虫胶清漆5. 关于文物脱盐处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脱盐是去除文物中过量盐分的过程B.脱盐可以有效防止文物进一步腐蚀C.所有类型的盐都可以通过同一方式进行脱盐处理D.脱盐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湿度和时间答案:C.所有类型的盐都可以通过同一方式进行脱盐处理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常见的技术手段?A.脱酸处理B.生物防治C.数字化扫描D.表面清洗E.化学加固答案:ABCDE2. 对于纸质文物,可能采取的保护措施包括:A.除酸B.脱水C.修复破损部位D.环境湿度调控E.进行杀菌消毒处理答案:ABCDE3. 在金属文物修复中,以下哪些步骤可能会被采用?A.除锈B.焊接补缺C.电化学防腐D.封护处理E.原位展示答案:ABCD4. 关于文物保存环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温湿度控制对各类文物的保存至关重要B.光照强度过高可能导致有机质文物褪色C.空气质量中的有害气体可加速某些文物的腐蚀D.微环境控制只针对特定类型文物E.震动和噪音也会对文物造成潜在损害答案:ABCE5.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A.最小干预原则B.可逆性原则C.预防性保护原则D.科学性原则E.历史性原则答案:ABCD五、判断题:1. 文物修复过程中,只要能恢复文物原貌,可以不考虑使用材料和技术的可逆性。
《 小书大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读本 云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一)陈之佛 1
与云锦艺术
(二)云锦的 2
新风貌
3 (三)云锦珍
品面面观
4 (四)云锦的
传承作品
5 (五)云锦的
未来展望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本书是一本非遗知识读本,从历史起源、制作工艺、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发展现状等角度出发,全方位地 介绍了云锦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文字流畅、脉络清晰、资料翔实、图片精美,非常适合广大文化爱 好者和青少年阅读。
概说云锦
(二)云锦的特色
(一)云锦的由来
(三)云锦的历史 考证
云锦的兴衰
(一)元代的云锦业 (二)明代的云锦业
(三)清代的云锦业 (四)民国的云锦业
云锦的花色品种
(二)库锦
(一)库缎
(三)妆花
云锦的工艺
(二)挑花结本
(一)原料和造机
(三)织造工艺
云锦的艺术特色
(一)云锦 的图化
(一)云锦与民俗 文化
(三)云锦与地方 曲艺
云锦的保护与传承
目录
05 云锦的艺术特色
07 云锦的保护与传承
06 云锦的文化内涵
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 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云锦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 云霞而得名,其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格调高雅,在继承历代织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发展 而来,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状态,被誉为“锦中之冠”,代表了中国 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因其丰富的文化和内涵,被专 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医院与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课件资料
一、文物医院的基础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在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里曾是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的宫殿,占地7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7万平方米。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医院就座落在皇宫的一个四合院里,称文保科技部,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故宫博物院院藏各类文物的保护研究、修复和复制,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国宝在这里获得了抢救性保护。
文保科技部现有古书画装裱与修复、青铜器修复与复制、古钟表修复、古书画临摹复制、宝玉石雕刻与镶嵌、传世漆器与木器修复、囊匣制作等工作室和分析检测实验室。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当今的文物医院。
(一)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北京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保存并传承了古书画的装裱与修复、青铜器的修复与复制、古钟表的修复、古书画临摹复制、宝玉石的雕刻与镶嵌、传世漆器与木器的修复、囊匣的制作等技术。
这些技术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有的历史甚至更为悠久。
它们经过世代相传,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的工艺流程,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
这些技术是具有故宫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古书画装裱修复技术故宫保存的“古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在2008年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褾轴》记载:“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
”南朝宋至今已近1600年,由此可见古书画装裱技术漫长的历史。
在隋代,由于丝织品和造纸技术更加成熟,为著名书画家和大量名作的产生创作了客观条件,同时也就促进了书画装裱技术的发展。
在当时的京城,观文殿后设有二台,东称妙楷台,藏自古法书。
西称宝迹台,收自古名画。
隋炀帝即位后,又将内府所藏书画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品使用红琉璃轴,中品使用绀琉璃轴,下品使用漆轴作为装饰,并派诸葛颖、江总等监制装背。
隋代的书画装裱是从两晋南北朝向唐代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
历唐至宋,书画装裱进入鼎盛时期。
《高宗翰墨》记载:“本朝自建隆以后,平定僭伪,其间书法名迹,皆归秘府,先帝又加采访……,命蔡京、梁师成、黄冕辈,编类真赝,纸书绢素,备成卷帙,皆用皂鸾鹊木绵褫,白玉珊瑚为轴,秘在内府,用大观、政和、宣和印章。
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知识入门文物建筑修缮、木雕刻
传统建筑木作中的木雕刻常常与琉璃、灰塑等其他传统工艺相结合,形成独 特的建筑风格。
传统建筑木作技艺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统建筑木作技艺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 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推动现代建筑设计的多元化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阅读感受
这一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的基本技法和工艺流程。从选材、下 料、划线、切割、拼接、雕刻到组装,每一个步骤都有详细的说明。通过本章学 习,读者可以全面掌握传统木作工艺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求。
这一章着重介绍了文物建筑修缮和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本章详细阐述了 修缮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何保留历史信息、保持原有风貌以及修缮后如何进 行维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介绍了一些成功的文物建筑修缮案例,使读 者更好地了解修缮实践中的具体操作。
这一章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通过这一章, 读者可以初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和常见类型。还简要 概述了木作在传统建筑营造中的重要地位,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这一章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木作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对各种木材 的特性、用途及选购方法的介绍,使读者了解不同木材的特点和适用场景。还详 细描述了各种木工工具的名称、用途及操作方法,为读者进行木作实践提供了重 要的参考。
《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知识入门文物建筑修缮、木雕刻》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 实用性的书籍。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也让我对中国传统建筑木作有了更 深入的认识和热爱。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而 感叹,也对那些默默传承和发扬这些技艺的手工匠人们充满敬意。我相信,这本 书将会对所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产生深远影响。
文物保护的相关书籍
书籍1.古物之修复与保存(上海博物馆印1936年)文物(文物编辑部)2.博物馆藏品的保管与修复(戴黄戎译文物出版社1959年)3.书画的装裱与修复(故宫博物院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4.文物保护浅说(伯纳姆、菲丁著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印1981年)5.传拓技法(纪宏章1985年紫禁城出版社)6.龙门石窟保护(刘景龙编著中国科学出版社1985年)7.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适用技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8.艺术品和图书档案保养法(徐琉明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年)9.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祁英涛文物出版社1986年)10.文物保护管理概要(李晓东1987年文物出版社)11.亚洲地区文物保护技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文物保护协会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文物修复研究(中国文物修复委员会编1989年)13.《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李士、秦广雍科学出版社1991年)14.文物与化学(宋迪生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15.文物修复与研究(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16.李最雄石窟保护论文集(李最雄著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17.古建筑与木质文物维护指南(陈允适、李武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年)18.文物保护材料学(王惠贞编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9.防腐防霉杀菌概论(王惠贞、宋迪生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20.文物养护复制适用技术(贾文熙1997年陕西旅游出版社)21.岩土文物建筑的保护(黄克忠1998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2.文物保护技术与材料(奚三彩著国立台南艺术学院教务处出版组1999年)23.《防止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实施1970年教34文组织公约的资料手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处编写国家文物局2000年印制24.《古玩·文物·遗产:为了未来保护过去》文社选编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25.文物保存环境概论2001年科学出版社郭宏编著26.文物保护和环境地质1992年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潘别桐、黄克忠等27.考古文物研究1996年西北大学出版社西北大学考古教研室28.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9.保藏学原理1999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张承志30.博物馆藏品保管1985年紫禁城出版社郑求真31.《古代建筑木构体的化学加固》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1979年12月(非正式出版物)32.《中国古城墙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南京市文物局编文物出版社出版200133.《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马清林、苏伯民、胡之德、李最雄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34.《古籍修复技艺》朱赛虹著文物出版社出版35.《博物馆藏品保管文集》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中国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委员会编中华书局出版36.《敦煌石窟全集·科学技术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年10月出版37.《怎样识别和保管文物》作者:赵全古编写1957年2月第1版38.《修复与保护》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1996年1月第1版39.《基本建设与古文物保护工作》鄭振鐸著1954年1月第1版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编40.《文物科技研究》(第一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2004年1月第1版科学出版社杂志1.文物(文物编辑部)2.文物天地(文物天地编辑部)3.文物保护工作(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4.文物保护技术情报与信息(文化部文物局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编)5.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上海博物馆主办)6.文物参考资料(文物参考资料编辑部)7.文物工作(国家文物局主办)8.文博通讯(江苏省博物馆学会编)9.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编辑部)10.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11.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2.考古通讯(考古通讯编辑部)13.华夏考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考古学会主办)14.博物馆通讯(中国博物馆学会主办)15.博物馆研究16.中原文物(河南博物院主办)17.中国文物修复通讯(文物修复委员会编辑)18.科技考古( 科技考古编辑部)19.敦煌研究( 敦煌研究院)20.文物保护技术(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编)21.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杂志社)22.故宫博物院院刊(故宫博物院)。
文物修复培训教程课件
文物修复培训教程课件文物修复培训教程课件修复文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能够保护和保存我们的历史遗产,还能够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
然而,文物修复是一门复杂而细致的艺术,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才能掌握。
本文将介绍一份文物修复培训教程课件,帮助初学者了解和掌握文物修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第一部分:文物修复的概述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文物修复的概述,包括修复的目的、意义和原则。
首先,文物修复的目的是保护和保存文物,使其能够延续下去。
其次,文物修复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让后代能够了解和欣赏历史的魅力。
最后,文物修复的原则包括尊重原物、保留历史痕迹、使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等。
第二部分:文物修复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文物修复的基本工具和材料。
首先,修复文物需要使用一些基本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镊子、刷子等。
这些工具能够帮助修复者更好地观察和处理文物。
其次,修复文物还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材料,如胶水、填充剂、颜料等。
这些材料能够帮助修复者修补和还原文物的原貌。
第三部分:文物修复的基本技巧和步骤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文物修复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修复文物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包括观察、清洁、修补和保护等。
首先,修复者需要仔细观察文物的破损情况,了解其修复的难度和方式。
其次,修复者需要对文物进行清洁,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沉积物。
然后,修复者需要修补文物的破损部分,使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填补和粘接。
最后,修复者需要采取措施保护修复好的文物,如使用透明胶纸覆盖、放置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等。
第四部分:文物修复的案例分析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一些文物修复的案例分析。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修复的实际操作和技巧。
例如,我们可以分析一件古代陶瓷的修复过程,了解如何处理破碎的陶瓷片、如何进行填补和粘接、如何还原陶瓷的原貌等。
这些案例能够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物修复的技术和方法。
结语:文物修复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才能掌握。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物修复培训资料
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挖掘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
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和挖掘,发掘其独特的旅游价 值,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创新旅游开发模式
在旅游开发中,应注重创新开发模式,如采用生态旅游、 文化旅游等新型旅游方式,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 可持续利用。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法律法规遵守
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要求,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社会教育意义
通过文物鉴定和评估工作,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 识,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05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关系探讨
XX
旅游开发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01
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
旅游开发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利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文化遗产
鼓励公众参与保护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志愿服务、社区参与等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格局。
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
与教育部门合作,将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育体系,培养青少 年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XX
THANKS
感谢观看
材料科学
研发新型修复材料,如高 性能复合材料、生物材料 等,提高修复效果和耐久 性。
无损检测技术
采用X射线、超声波等无损 检测方法,对文物内部结 构进行探测和分析,为修 复提供精准指导。
修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案例分析
尊重原貌
在修复过程中应尊重文物的原始风貌和历史信息,避免过度干预和改变。
可逆性原则
所在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02
旅游开发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旅游开发可能会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如过度开发、游客流量过大、不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第8讲遗产修复的文化内涵PPT文档
1935年中国成立“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
中国现代从事古建筑维修保护与调查研究的专门机构。其前身是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成立于1935年,会址设于北平。该会下设旧都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简称文整处),由工程技术人员及著名古建筑匠师等组成,负责古建筑保护与修缮工程的设计施工事宜,并聘请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教授为技术顾问。
那波利
Italia
梵蒂冈
1933
Laborator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el Courtaul Institute of Artdell’Università di LondraPeking Cultural Relics Committee中国成立“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
微环境研究
病害监测
B
A
C
G
D
E
F
实例五
乔托在帕多瓦的教堂壁画(1305-1308)
范例2
在70年代,处于对工业密集区城市环境和健康状况的担忧和治理,同时促使了关于文物保护的现代概念的产生,并且迅速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公认。由此方式终于发现造成乔托壁画变质的原因,并且找到了和纠正环境中负面影响的正确方法,恢复了乔托壁画的昔日辉煌
?
•补全缺陷••去除虚假部分粘贴碎片•作修饰
•修复
••非强制性对文物的干预,加直接干预,
强文物信息的可读性
意大利高级保护修复研究所修复学校
三年制基础课程(年度课时)历史课程技术课程化学课程物理学课程生物学课程文物保护修复课程档案记录课程年度理论课程小时数修复实际操作练习(年度课时)实验室操作练习实验室和夏季现场操作整年实际修复操作和练习课时第四年进修课程(年度课时)理论课程实验室实际操作练习夏季现场实际操作整年课程学时小时,练习和实际操作。剩下的时间用来准备论文。844-988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物修复培训ppt课程
一些地区由于保护意识不足或能力有限,无法有 效地保护和管理文化遗产,导致一些珍贵的文化 遗产被破坏或流失。
02
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与技术
文物修复的概述
01
02
03
文物修复的定义
文物修复是对具有历史、 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实物进 行保护、维护和复原的行 为。
文物修复的目的
保护文物的历史、艺术和 科学价值,使文物得以长 久保存并传承给后代。
采用PPT演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 等多种形式,使学员全面了解和掌握 相关知识。
课程内容
涵盖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和价值, 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文物修复的基本 原则和技术,以及各类文物的具体修 复方法等。
培训效果评估
学员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和口头反馈,收集 学员对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意见和 建议,以改进后续的培训工作。
03
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与实践
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
预防性保护
通过科学管理和预防措施 ,降低文化遗产受损的风 险。
原真性保护
保持文化遗产的历史原貌 ,避免过度修复和改造。
整体性保护
将文化遗产与其周围环境 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确 保文化景观的完整性。
动态性保护
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 用文化遗产,使其在当代 社会中继续发挥价值。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物 修复培训ppt课程
汇报人:
2023-12-27
目录
•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 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与技术 • 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与实践 • 文物修复的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 培训总结与展望
01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
定义
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 值的财富的统称,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物修复培训ppt课程
文物材质与保护技术
文化遗产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
详细讲解不同材质文物的保护技术,如纸 质文物、纺织品文物、木质文物、陶瓷文 物等的保护方法。
阐述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 规范,提高学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增强了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01
通过课程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增
处理。
补配与作色
对于缺失或损坏的部位,采用相 同或相似的材料进行补配,并根 据文物原貌进行作色处理,使其
恢复原有外观。
书画、古籍类文物修复技术
清洗与揭裱
对书画、古籍进行清洗, 去除污渍和霉变,然后进 行揭裱处理,将画心与背 纸分离。
修复与补缀
对破损或缺失的部位进行 修复和补缀,如补笔、全 色等,使其恢复原貌。
社会参与意识提高
随着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行业将更加注重社 会参与,推动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修复工作。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行业中实施情况
01
科技创新
行业将不断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如无损检测技术、材料分析技术等,
为文物修复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技术支持。
02 03
模式创新
行业将积极探索新的保护模式,如以文物保护为核心的文旅融合模式、 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线上展览模式等,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
02
文物修复基本原则与方法
文物修复理念与原则
最小干预原则
在文物修复过程中, 应尽可能减少干预, 保持文物的原始状态 和完整性。
可逆性原则
修复措施应具有可逆 性,以便在未来需要 时能够恢复原状。
可识别性原则
修复部分应与原文物 明显区分,使观众能 够识别出哪些部分是 原始的,哪些部分是 经过修复的。
文物保护的相关书籍
书籍1.古物之修复与保存(上海博物馆印1936年)文物(文物编辑部)2.博物馆藏品的保管与修复(戴黄戎译文物出版社1959年)3.书画的装裱与修复(故宫博物院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4.文物保护浅说(伯纳姆、菲丁著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印1981年)5.传拓技法(纪宏章1985年紫禁城出版社)6.龙门石窟保护(刘景龙编著中国科学出版社1985年)7.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适用技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8.艺术品和图书档案保养法(徐琉明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年)9.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祁英涛文物出版社1986年)10.文物保护管理概要(李晓东1987年文物出版社)11.亚洲地区文物保护技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文物保护协会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文物修复研究(中国文物修复委员会编1989年)13.《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李士、秦广雍科学出版社1991年)14.文物与化学(宋迪生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15.文物修复与研究(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16.李最雄石窟保护论文集(李最雄著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17.古建筑与木质文物维护指南(陈允适、李武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年)18.文物保护材料学(王惠贞编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9.防腐防霉杀菌概论(王惠贞、宋迪生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20.文物养护复制适用技术(贾文熙1997年陕西旅游出版社)21.岩土文物建筑的保护(黄克忠1998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2.文物保护技术与材料(奚三彩著国立台南艺术学院教务处出版组1999年)23.《防止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实施1970年教34文组织公约的资料手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处编写国家文物局2000年印制24.《古玩·文物·遗产:为了未来保护过去》文社选编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25.文物保存环境概论2001年科学出版社郭宏编著26.文物保护和环境地质1992年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潘别桐、黄克忠等27.考古文物研究1996年西北大学出版社西北大学考古教研室28.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9.保藏学原理1999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张承志30.博物馆藏品保管1985年紫禁城出版社郑求真31.《古代建筑木构体的化学加固》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1979年12月(非正式出版物)32.《中国古城墙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南京市文物局编文物出版社出版200133.《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马清林、苏伯民、胡之德、李最雄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34.《古籍修复技艺》朱赛虹著文物出版社出版35.《博物馆藏品保管文集》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中国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委员会编中华书局出版36.《敦煌石窟全集·科学技术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年10月出版37.《怎样识别和保管文物》作者:赵全古编写1957年2月第1版38.《修复与保护》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1996年1月第1版39.《基本建设与古文物保护工作》鄭振鐸著1954年1月第1版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编40.《文物科技研究》(第一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2004年1月第1版科学出版社杂志1.文物(文物编辑部)2.文物天地(文物天地编辑部)3.文物保护工作(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4.文物保护技术情报与信息(文化部文物局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编)5.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上海博物馆主办)6.文物参考资料(文物参考资料编辑部)7.文物工作(国家文物局主办)8.文博通讯(江苏省博物馆学会编)9.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编辑部)10.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11.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2.考古通讯(考古通讯编辑部)13.华夏考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考古学会主办)14.博物馆通讯(中国博物馆学会主办)15.博物馆研究16.中原文物(河南博物院主办)17.中国文物修复通讯(文物修复委员会编辑)18.科技考古( 科技考古编辑部)19.敦煌研究( 敦煌研究院)20.文物保护技术(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编)21.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杂志社)22.故宫博物院院刊(故宫博物院)。
第六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广西南宁召开
第六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广西南宁召开
贾文忠
【期刊名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年(卷),期】2008(20)3
【摘要】6月13日至16日,第六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主办,广西壮族
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研究所承办。
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全国各地文博单位,100多位文物保护、修复行业
的工作者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50余篇。
此次会议是在国家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召开的,主题围绕'非
物质文物遗产保护与传统文物修复',这是广大文物修复工作者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与自觉抢救行动。
【总页数】1页(P67-67)
【关键词】文物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广西南宁;研讨会
【作者】贾文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
【相关文献】
1.第三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J], 贾文忠
2.第二届全国骨科修复与移植技术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召开 [J], 文勇
3.关于召开第七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通知 [J],
4.关于第六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征文的通知 [J],
5.第七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在宁波召开 [J], 贾文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图说如何修复一本古籍
图说如何修复一本古籍莲子计划“敦和·莲子计划”书院基金由书院中国基金会与敦和基金会共同发起,本文介绍的“中国书店古籍修复用纸研究及定制项目”是本计划中评的17家项目之一。
装潢旧籍有传人,粉白骇红气象新。
变化神奇于腐朽,丛残整理更为今。
——历史学家、文献学家谢国桢为中国书店题古语常言书有水、火、兵、虫“四厄”,古籍修复便是抢救图书于“四厄”。
这些流传千年的古籍,正是由无数先贤的保护才历经历史的风雨走到如今,向你我诉说这逝去的波澜壮阔。
在北京琉璃厂有一家百年老字号,他们以装裱修复碑帖、书籍、字画著称,斋号“肄雅堂”,即现在的中国书店古籍修复中心。
「大红案与糨糊」大红案是修复的专业工作台,台面以大红漆成,用红色可轻易看出破损之处;学习修复古籍时,师傅们教的第一步就是治糊——视书页情况采用浓淡不一的糨糊「检测」以现代仪器检测古籍纸张成分肄雅堂,开设于清光绪年间,是清末民初京城古籍修复装潢最负盛名的店堂。
店主丁梦松,河北束鹿县人,除收售古籍外,以修复碑帖书籍、装潢书画最为著名。
许多闻名行业的古籍修复师都出自“肄雅堂”。
1958年公私合营后,中国书店合并了包括肄雅堂在内的111家私营古旧书店,书店里许多擅长古籍装订、修补技艺的老师傅汇集于此。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书店先后有三代装裱修复传承人,为博物馆、图书馆、文物单位以及个人,修复古籍40余万册。
「选纸」古籍印刷用纸与修复用纸达上百种之多,修复不同的古籍应选取不同的纸张,要考虑纸张的功用、薄厚、质地、帘纹、色彩等因素2008年,中国书店的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然而,随着一批老师傅的离去,这项传统的古籍修复技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目下当今,中国书店已成立了“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工作室”,并以师带徒的形式积极培养古籍修复人才,以使该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各式修复工具」与古为徒,凿楹纳书。
肄雅堂修补破损古旧图书是一项特殊技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脆弱的书籍经过聚散转手、天灾兵焚,许多遭受到损毁,有的甚至千疮百孔、破烂不堪,这都需要娴熟的技艺去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