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2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ec08343c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c.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会尊重和传承不同的文化习俗。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并欣赏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端午的鸭蛋》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端午的鸭蛋》,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课堂讨论(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课文解析(20分钟)教师对课文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学习体会。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进行课后的写作练习,以detl 描写的方式来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或习俗。
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文化研究,了解不同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和文化意义。
六、课堂活动(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关于端午节的短剧。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对话,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七、作品展示(1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短剧表演给全班同学观看。
教师和同学们对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共同欣赏并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cedc2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9.png)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课文导读:一、字词注音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huáng..zā·mo 城隍拧.níng成小绳门楣.méi 用酒和.huò苋.菜xiàn 籍.贯jí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似的shì·de二、词语解释端午:我国民间节日,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
端,开始;午,午日。
咂摸:方言,仔细辨别(滋味)。
情结:指深藏心底的感情。
百索子:端午时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风俗认为这样可以辟邪。
五毒: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符:道士所画的一钟图形或线条,声称能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
寄名:旧时幼童认僧尼为老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堂屋:正房居中的一间。
朱笔:红笔。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雄黄:一种矿物,橘黄色。
中医用来做药。
有不:相当于“有没有”。
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硝药:硝石做的火药。
名目:名称。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浩瀚壮观的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现在常比喻人的阅历广,眼界就开阔,追求的目标就更高。
称道:称赞。
他乡:其他地方。
夹取以敬客:夹取(腌鸭蛋)来敬客人。
以,连词,来。
尤为:更是。
络子:依照所装物体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
钱塘(现在浙江杭州)人。
清代诗人。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大襟:纽扣在一侧的服装的前面部分。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利用萤火虫的光刻苦读书和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005f345b9f3f90f76c61b90.png)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学目的1.积累“门楣、籍贯、城隍庙、肃然起敬、囊萤映雪”等词语,了解作者。
2.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想1.课前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包括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诗词荟萃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风味来。
好的朗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文章的深意在朗读中自会呈现。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门楣、籍贯、城隍庙、肃然起敬、囊萤映雪”等词语,了解作者。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棕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很多,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各族英雄人物的说法也较盛行,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
另有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
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汤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
后世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浴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第17课 端午的鸭蛋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第17课 端午的鸭蛋](https://img.taocdn.com/s3/m/b0dfa6fe90c69ec3d4bb7558.png)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端午文化。
2、能力目标: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感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视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作者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吗?(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多媒体展示: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二五月五日,两个五,故称重五。
端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 7 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
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它也成为古今文人墨客争相描摹的对象。
例如明代诗人钱琦和张耒的诗(多媒体展示),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描写端午节的诗词歌赋呢?不仅古人有大量描写端午节的文章歌赋,现代作家汪曾祺也动情的描写了家乡的端午节。
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入汪曾祺的家乡高邮,去领略不一样的端午节。
二. 预习检查1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一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82cb0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7f.png)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教材分析】本篇阅读文本为一篇小故事,作者通过描述南方人端午节吃粽子送鸭蛋的习俗,引出了一个小男孩为了给姥爷争口气自己独立完成一枚鸭蛋的故事。
故事中充满生活气息的情景、小男孩学习的过程以及他的成长过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寓意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良好品德和坚韧的精神。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故事”文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写作方法;(2)理解并背诵文中的生词、词组、句子;(3)能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编写类似的小故事。
2. 能力目标:(1)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自觉接受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2)能较好地理解文本,结合自身经验与思考,深化思维,提高阅读水平;(3)能独立进行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养成自学习惯。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崇尚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2)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从小事中领悟做人道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故事文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写作方法;2. 文本的深层含义及其中所隐含的思想教育;3. 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1. 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模仿声音、语调、语气表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2. 分析故事情节,讨论故事背后的含义;3. 利用图画、图片等来让学生对文本形象化,加强理解;4. 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类似的小故事,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出示写着“端午节”三个字的拼音,学生自己分别说出这三个字,让学生理解端午节是什么,端午节有哪些习俗?【阅读课文】1.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并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
2. 听录音,同步查阅故事大意,再自己默读,并做到熟练掌握文中的生词、词组和句子。
3. 完成篇章理解页面中的阅读题目。
4. 带领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探究故事中的思想内涵。
【复习总结】1. 让学生围绕节日和习俗,进行小组讨论,回忆文中的端午节和鸭蛋习俗。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2doc初中语文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2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fa467b6676eeaeaad0f33075.png)
第17 课《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2doc 初中语文鄞州区横街中学许鹏浩教学目标1.感受民俗风情;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品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和生活乐趣。
2.咨询题探究了解端午风俗;品读赏析体会汪曾祺散文特点。
3.学习作者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觉诗意的美,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种种欢乐、悲苦、平淡,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过程一、讲风俗讲讲你所明白的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二、话端午1、端午节的由来: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那么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那么接遇来宾,应对诸候,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譭谤屈原。
楚王汏而逐步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然而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
下面那个故事能够用来讲明楚人热爱屈原的心情。
据讲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专门,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预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讲是让鱼假吃了,就可不能去咬屈大夫尸身。
一老医师那么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讲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损害屈大夫。
过了不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颈项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小孩们的手腕、颈项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损害这些小小孩。
据讲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端午的鸭蛋》教案2.doc
![《端午的鸭蛋》教案2.doc](https://img.taocdn.com/s3/m/f976013a50e2524de4187e4c.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217、端午的鸭蛋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八第四单元。
这是一个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的单元,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训练朗读,品味语言,领会情感,并适量拓展课程资源,理解文化情趣,增加知识储备与体验。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说生活,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对故乡的热爱,对逝去的风俗的怀念。
既有深长的情愫,又有盎然的情趣,让我们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品尝出生活的滋味,充分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教读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进行深刻、细腻、活泼的文本品读活动: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汪曾祺及其散文特点有一个初步了解;漫话端午,借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理解课文创设氛围;寻读端午风俗,自然而然让学生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了解;通过欣赏范读、自己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训练,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品味汪曾祺的语言魅力;说说读读,说说读读,通过对话和朗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并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导入:走近作者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大场面时,有一位作家却着眼于小叙事、小场景,写凡人小事,记乡俗民情,居然引起了大轰动。
他就是汪曾祺。
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如同聆听一位性格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聊天;虽然平常,却饶有趣味。
今天,我们就来和汪曾祺聊一聊《端午的鸭蛋》。
二、寻读:感知全文1.师:《端午的鸭蛋》免不了说到端午,有谁能说说自己知道的端午的风俗呢?2.学生活动。
3.我们来看看在汪曾祺的家乡一一高邮,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呢?4.学生寻读课文,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1段,说“端午的风俗”,介绍了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
第2、3段,说“家乡的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
第4段,说“端午的鸭蛋”,着重写了挂鸭蛋络子、吃鸭蛋、蛋壳装萤火虫。
5.师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结构。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a9216628ea81c758f578e4.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五篇】.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课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课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https://img.taocdn.com/s3/m/6e8434f24028915f804dc2ea.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正确识记多音字“色”、“系”,形近字“帐”、“账”;学习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3.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和文章的语言特点。
4.了解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对平凡生活的关注、热爱。
教学重点:1. 了解端午的鸭蛋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 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生活对民俗的态度。
教学方法:“阳光课堂”五步对话教学模式教学流程一、学习准备(生本对话)学习目标1.掌握“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正确识记多音字“色、系”,形近字“帐、账”;学习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3.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和文章的语言特点。
4.了解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对平凡生活的关注、热爱。
词语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腌.门楣.苋.菜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籍.贯避邪.胤.2.查字典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色.络.系.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帐籍贴账藉帖4.解释下列词语莫名其妙肃然起敬与有荣焉囊萤映雪走进作者5.汪曾祺: 人,师从,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等。
你对汪曾祺还有哪些了解呢?请查找有关资料补充两个信息。
走进课文6.读两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三部分),请标出起止段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7.记录下你在阅读准备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或问题。
二、交流分享(生生对话)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沈从文先生云南的歌会,大家在陶醉歌会的同时,也领略了一代文学大师的语言风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师从沈老先生的另一位文学大师汪曾祺的文章,看看这位老先生是如何从端午的鸭蛋来解读他眼中的民俗文化的。
(板书:端午的鸭蛋)师:昨天大家利用自习课上的十分钟和课下的自由时间,从词语积累,课文内容,文章结构和作者介绍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准备,下面请各组代表来展示你们的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2、诵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导入——阅读——拓展,谈话激趣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文
师语导入: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三大传统佳节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是合家团圆,普天同庆;中秋是吃饼赏月,千里婵娟;那端午节呢?什么时候是端午节?(五月初五)我们这里也有过端午节的习惯,各处乡村的风俗习惯都不同,你家里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出示图片:粽子、香烛、划龙舟比赛。
学生或谈风俗或说感受)
(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整体感知
1、速读文章,清除字词障碍,整体感受文本。
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讨论、查资料解决并完成练习。
2、细读课文,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三、精读文章,深入理解
1、板书问题,带着问题阅读。
找一找高邮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讨论)
2、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
汪曾祺离家42年,如此浓郁的乡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传达出来的?总结语言特点(讨论)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讨论明确: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二、中国传统节日里,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写一写,与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