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难点42_喷泉实验
高三化学喷泉实验
水
四、根据实验中的生成物拓展:
?喷泉实验是不是只能喷液体,能不能喷出
别的什么呢? 如图装置,实验前a、b、 c活塞均关闭。若要在该装置 中产生喷烟现象,该怎样操作? 若想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 象,该怎样操作?
(加几滴紫色 石蕊试液)
分析:挤压胶头滴管,滴管中的水溶解右瓶中
的部分NH3使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活塞a、b, 左瓶中的HCl进入右瓶生成NH4Cl固体而产 生喷烟现象。若此时打开活塞c,则烧杯内 的水会压向左右两个烧瓶,在左瓶中产生 红色喷泉,在右瓶中产生蓝色喷泉。
止水夹
水
水
一、根据实验装置和条件拓展:
说明如图所示的装置引发喷泉的方法。
( 02年全国理综试题)
解析:通过分析产生喷泉现象的原
理,不难发现。只要打开止水夹, 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 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的空 气,氨气与水接触后迅速溶解,使 烧瓶内压强减小。就能发生喷泉。
二、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拓展:
能进行喷泉实验的 物质通常有以下几组:
气体(a) 液体(b) 液体(c) 实验原理
NH3
HCl CO2 SO2 Cl2 NO2
水
水 NaOH溶液 NaOH溶液 NaOH溶液
水
水 NaOH溶液 NaOH溶液 NaOH溶液
NH3溶解度为1:700
HCl溶解度为1:500 2NaOH+CO2=Na2CO3+H2O 2NaOH+SO2=Na2SO3+H2O 2NaOH+Cl2=NaClO+NaCl+H2O 3NO2+H2O=2HNO3+NO(不能充 满)
六、喷泉原理的迁移拓展:
如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 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 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体Y不可 C 能是( )
高中化学氨气喷泉实验具体操作
高中化学氨气喷泉实验具体操作
高中化学氨气喷泉实验的具体操作如下:
1.按图组装仪器。
2.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止水夹1和2,打开止水夹
3.双手紧握图底烧瓶,若小烧杯中有气泡产生。
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锥形瓶内放入适量的干燥氧化钙。
在分液漏斗内装入浓氨水,大烧杯内装入三分之二容积的蒸馏水,小烧杯内装约20 mL左右蒸馏水,并分别滴入几滴酚酞,最后固定好装置。
4.向锥形瓶中依次加入适量固体NaOH和浓氨水,迅速将步票1中连好的装置与锥形瓶连接,调节三通活塞,使锥形瓶与图底烧瓶气流相通。
锥形瓶中固体NaOH溶于水放热。
使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减小,而且溶于水的NaOH会电离出氢氧根离子,体系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会破坏氨水的电离平衡,从而使氨气逸出至图底烧瓶中。
5.待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园底烧瓶收集足量氨气后,调节三通活塞,使锥形瓶与大气相通。
6.轻轻挤压胶头滴管,使滴有酚酞的水进入烧瓶,瓶中氨气迅速溶于水,烧瓶内压强蓀减,尖嘴管将锥形瓶中溶液倒吸入烧瓶,从而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
以上是高中化学氨气喷泉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供您参考。
请注意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以保证实验的安全和成功。
高中化学的喷泉现象教案
高中化学的喷泉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 了解和掌握喷泉现象的形成原理和相关知识;2. 能够描述喷泉现象的过程和相关现象;3. 能够分析和解释喷泉现象所涉及的化学知识;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喷泉现象的概念及形成原理;2. 喷泉现象的实验观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喷泉现象的形成原理和过程;2. 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演示法;2. 课堂讨论和互动;3. 小组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喷泉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喷泉现象的探究欲望。
2. 理论学习:简要介绍喷泉现象的形成原理,即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气体或液体,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喷射状喷泉的现象。
解释喷泉现象涉及的化学知识,如气体生成反应、溶解度等。
3. 实验演示:老师进行喷泉现象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帮助学生理解喷泉现象的过程和特点。
4.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并分析喷泉现象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5. 总结与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喷泉现象的应用和意义,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6. 拓展延伸:介绍一些与喷泉现象相关的实际应用,如喷泉装饰、火箭发射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更多化学现象。
七、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文献或杂志,了解更多关于喷泉现象的知识;2. 思考并讨论喷泉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影响。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亲自操作实验和观察喷泉现象,加深对化学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探求欲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不断探索和发现化学世界的奥秘,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化学爱好者。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喷泉实验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喷泉实验喷泉实验具有趣味性、效果性、探究性和综合性,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的设计屡有创新。
本文就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和试题考查方式进行归纳分析。
一、探究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掌握“喷泉实验”形成原理,需要搞清楚:是否只有水溶性很大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多大溶解度的气体才能做好喷泉实验?(一)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1、实验原理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实验步骤:(1)组装装置(2)收集一瓶氨气(3)挤压胶头滴管,使滴管中的部分水进入烧瓶内(4)放开夹子3、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水顺着导管被压出,从导管中喷出时,形成红色喷泉。
实验分析:胶头滴管中的部分水进入烧瓶中,使圆底烧瓶中的氨气溶于水(造成烧瓶内氨气的密度降低)从而引起压强减小,所以烧瓶内的压强和外压强出现压强差,压强差把水从导管中压上来,原本已滴有酚酞试液的水在喷出时遇氨气反应(NH3+H2O=NH3•H2O)生成碱性溶液,所以呈红色。
4、实验结论:综上所观,形成喷泉的着重点在于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性,气体在溶液中溶解性的强弱决定着压强差的大小,而压强差则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
因此,用于实验的气体应在该用于实验的溶液中有较强的溶解。
(二)改变压强差的两种方法1、减小容器内压强(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像氨气、氯化氢;(2)容器内气体极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吸收,如CO2与NaOH。
2、增大容器内压强(1)容器内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2)由于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产生大量气体,压强增大,形成喷泉!例如喷雾器、人造喷泉等就利用了此种方法。
“喷泉现象与化学实验中的倒吸现象实质是相同的,即喷泉的形成相当于倒吸的发生,喷泉的失败相当于倒吸的避免。
”(三)形成喷泉的组合:(1)常温常压下),NH3、HCl、SO2、NO2与水组合能形成喷泉。
高中化学实验——喷泉实验
试验专题之四喷泉试验一. 关于喷泉试验氨气的喷泉试验是一个很基础也很好玩的演示试验,高考也常常考查与喷泉试验有关的学问,并且考查的内容越来越新奇多样。
喷泉试验利用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大(体积比1:700),在短时间内烧瓶内气压减小,从而使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在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基于喷泉试验汇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1)这个喷泉试验的原理跟生活中见到的喷泉原理一样吗?不一样的话,能否将生活喷泉的原理搬到化学试验中?(2)老师在课堂演示时有时会出现试验失败,究竟是什么缘由导致的?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试验的胜利率?(3)除了形成单一的红色喷泉,能不能形成其他颜色的喷泉呢?假如可以要选用什么药品?能不能设计出彩虹般的喷泉?(4)作为喷泉试验原料气的溶解度应是多少?难溶或不溶性气体能否形成喷泉?(5)喷泉试验的装置如何进行改进和创新?能不能设计出双喷泉甚至三喷泉?(6)试验中有哪些因素会对喷泉的效果有影响,如导管的高度,试验时的温度,汲取液的温度等等?由此拟定探讨方向:①化学喷泉与生活喷泉的联系;②喷泉试验的改进探讨;③彩色喷泉的探究。
让学生自由选择探讨方向,设计试验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
二.生活喷泉与化学喷泉课堂上演示的喷泉试验,是减小烧瓶内气压并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形成喷泉。
而广场上多姿多彩的喷泉原理是增大内部气压,在正常大气压下形成喷泉,原理与火山喷发类似。
于是,本课题将生活中形成喷泉的原理在试验室进行模拟。
试验一:利用MnO2加快H2O2分解氧气,加大烧瓶内压强,在空气中形成喷泉H2O22H20+O2图1 图2步骤:1、先关闭导管上的止水夹,向烧瓶中放入MnO2,分液漏斗中装H2O2,快速塞紧胶塞,打开分液漏斗,使烧瓶中快速聚集氧气,气压增大;2、在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烧瓶中的水受到高压而喷出,在导管的出口处形成喷泉。
(装置如图1所示)试验二:加热氨水使烧杯内压强增大从而形成喷泉NH3·H2O H2O+NH3↑步骤:1、先关闭止水夹,向盛有浓氨水的烧瓶进行加热,使浓氨水分解成氨气和水;2、待瓶内气体大量聚集后,气压增大到肯定程度时打开止水夹,让液体顺导管喷出,形成喷泉。
高中化学喷泉实验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喷泉实验试讲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了解溶液间的反应和产生的新物质,并观察其产生的
现象。
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将两种溶液混合,使其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或液体喷出的现象。
实验材料:漏斗、试管、烧杯、小瓶、硫酸、氢氧化钠、迷你喷壶、水、硫酸铜
实验步骤:
1. 将硫酸铜与水按1:1的比例混合在小瓶中,制备好硫酸铜溶液。
2. 将硫酸铜溶液倒入迷你喷壶中。
3. 在漏斗中倒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4. 将迷你喷壶和漏斗放在试管中,漏斗的口向下。
5. 缓慢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迷你喷壶中,观察并记录喷液的现象和变化。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实验过程中,避免直接接触强酸和强碱溶液,避免溅出导致伤害。
2. 实验结束后,及时将残余溶液倒掉,清洗实验器材。
实验效果展示:
1. 当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时,产生气体并喷涌喷出,形成美丽的蓝色化学喷泉。
2. 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会产生气泡状的效果,气泡会不断冒出,并且整个实验器材中弥
漫着浓烈的化学反应气味。
实验延伸:
1. 可以尝试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的化学反应现象。
2. 可以探究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并通过气体性质的特点来判断其成分。
3. 可以尝试用其他金属离子和碱性离子进行实验,观察其产生的不同喷涌效果和颜色变化。
(完整版)高三化学专题复习喷泉实验
高三化学专题复习喷泉实验制定人:王荣日期:20090922【复习回顾】1、NH3和HCl生成氯化铵是否为“氮的固定”?为什么?2、NO、NO2对环境有何影响?如何防治?3、能否用浓硫酸、P2O5、CaCl2、碱石灰干燥氨气?为什么?【学习目标】1、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及注意事项,理解喷泉实验的形成条件;2、掌握喷泉实验所得溶液浓度的简单计算一、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例1: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2)收集氨气应使用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做干燥剂;(3)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该实验的原理是;(4)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小结:①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成功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形成条件思考:是否只有像NH3 HCl这类在水中溶解度极大的气体才可以产生喷泉现象? 例2:下表中X是烧瓶内的气体,Y是烧杯(包括胶头滴管)内的溶液,挤压胶头滴管内的液体,打开止水夹,烧瓶内能产生喷泉现象的实验组()A B C DX CO2SO2Cl2HClY NaOH溶液水饱和食盐水饱和食盐水小结:形成喷泉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浓度计算例3:用充满V L氨气的烧瓶做喷泉实验,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气体体积在标况下测定)变式一:若改为混有等体积空气的氨气呢?(体积比为1:1)变式二:若改为NO2呢?思考:从例题和变式一可以找到什么规律?能力提升:将NO2和O2按4:1比例收集于试管中,将试管倒置于水槽中,静置后,①剩余气体体积?②求所得溶液浓度?【综合训练】(2005年南京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3和HCl 的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I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全面解析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其应用
全面解析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其应用喷泉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其实验的要求是:①装置气密性良好;②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
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喷泉实验的物理推导原理如下:如右图1所示,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加入少量的酚酞试液),如图安装好装置。
打开橡皮管的滴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氨气溶于水使瓶内压强迅速下降,当瓶内压强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外界大气压就将烧杯内的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假设烧瓶的容积为250 mL,玻璃管长35 cm,胶头滴管中可挤出0.5 mL水,那么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多大时才能形成喷泉呢?要使水通过玻璃管喷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外压强差必须超过一个特定的值。
设大气压为P0,35 cm水柱产生的压强为P1,形成喷泉时烧瓶内压强为P,要使水柱喷入瓶内,要求P<P0-P1.一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10.34 m水柱产生的压强,则P<P0-P1=10.34 m水柱-0.35 m水柱=9.99 m水柱。
根据波意尔定律,当压强由10.34 m水柱变为9.99 m水柱时,气体的体积由250 mL变为V,=,V=241.5 mL,即烧瓶内气体体积至少减少250 mL-241.5 mL=8.5 mL.故当滴管内0.5 mL水挤入烧瓶后如能溶解8.5 mL 1标准大气压的气体,即1 mL水溶解多于17 mL气体时,就能形成喷泉。
NH3、HBr、HCl、HI、SO2、NO2等气体的溶解度均大于17,在水中都能形成喷泉。
CO2、H2S、Cl2等气体在水中不能形成喷泉,但在NaOH溶液中可以形成喷泉。
根据其原理进行拓展还可以探讨喷泉实验的多种应用。
一、根据实验装置进行的条件拓展例1、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2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高中化学】高考化学实验:氨气的喷泉实验
【高中化学】高考化学实验:氨气的喷泉实验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
化学网提供了高考化学实验:氨气的喷泉实验,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实验用品:塑料瓶(矿泉水瓶或可乐瓶)、小试管、橡皮筋、尖嘴玻璃管、短玻璃导管、烧瓶、橡胶管、橡皮塞(双孔两个);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酚酞试液、水。
气体的收集:利用浓氨水的挥发性,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浓氨水中放出热量,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迅速放出氨气。
实验操作及现象:①将小试管用橡皮筋固定在尖嘴玻璃管上,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滴入酚酞,振荡。
②按上图一安装好实验装置,双手紧握烧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③在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迅速伸入烧瓶内,重新安装好装置,观察现象。
可以看到小试管中有气泡放出,烧瓶中空气由D处橡胶管排出,烧瓶中空气排完,D处用夹子夹住,多余的氨气会由尖嘴导管排入塑料瓶中,溶于水后便可观察到瓶中酚酞试液变红色。
④反应完毕,用一只手的食指按住瓶塞上的短玻璃管C处,另一只手挤压塑料瓶,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即可形成美丽的喷泉。
通过堵住C处手指的控制,可调节塑料瓶中进气量,使之产生一定的负压,这样可控制喷泉的大小,延长喷泉持续的时间,突出了实验现象。
实验优点:①把气体的收集和喷泉实验的装置连成一个整体,无需事先收集氨气,操作简单、易于进行,实验成功率高。
②可节约时间和药品,整个实验可在5 min内完成;药品用量少,实验可向微型化方向发展。
③喷泉可随意控制,延长持续时间、突出了实验现象。
注意事项:①所加药品的量需以上就是由化学网为您提供的高考化学实验:氨气的喷泉实验,祝你高考拿高分,鲤鱼跳龙门!加油!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人教版高中化学喷泉实验
喷泉实验面面观[问题探究]1.形成喷泉的原理形成喷泉最根本的原因是瓶内外存在压强差。
当烧瓶内气体溶于液体或与之反应时,瓶内气体大量减少,压强降低,外界的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内,如此持续,最后液体将充满烧瓶。
2.常见喷泉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类(1)极易溶于水的气体(NH3、HCl、SO2等)与水可形成喷泉;(2)酸性气体(HCl、SO2、NO2、CO2、H2S等)与NaOH(aq)也能形成喷泉。
3.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1)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2)气体要充满烧瓶;(3)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4)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
4.常见的喷泉实验装置喷泉实验的本质是形成压强差而引发液体上喷,为此可设计多种不同的装置和采用不同的操作(如使气体溶于水、热敷、生成气体、发生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等)来使喷泉产生。
装置Ⅱ:挤压气球,即可使少量的溶液沿导管进入烧瓶中,导致大量的NH3溶解,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
装置Ⅲ:去掉了胶头滴管。
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气受热膨胀,使氨气通过导管与水接触,即产生喷泉。
(开放性问题,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烧瓶内氨气溶于水)装置Ⅳ:在锥形瓶中加入能产生气体的物质,使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明显增大,将液体压入烧瓶而产生喷泉。
装置Ⅴ:在水槽中加入使水温度升高的物质,致使锥形瓶内酒精因升温而挥发,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
装置Ⅵ:烧瓶中通入H2S(或SO2),然后通入SO2(或H2S),现象为有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生成,瓶内壁附有水珠,NaOH溶液喷到烧瓶内。
[当 场 指 导]【典例】 (2013·涪陵区模拟)右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
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A .CO 2(NaHCO 3溶液)/无色喷泉B .NH 3(H 2O 中含酚酞)/红色喷泉C .H 2S(CuSO 4溶液)/黑色喷泉D .HCl(AgNO 3溶液)/白色喷泉【应用】 下列图示是某学习小组设计的制取氨气并利用氨气进行喷泉实验的装置示意图。
喷泉实验原理及扩展应用的浅探喷泉实验原理
喷泉实验原理及扩展应用的浅探喷泉实验原理喷泉实验在高中化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也是一个富有探究意义的实验。
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哪些因素能够造成烧瓶内外气体有压强差呢?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可知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有温度、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
产生压强差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1)使温度改变。
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温度降低,压强减小。
(2)使气体的物质的量改变。
使气体物质的量减小,要求气体的溶解度很大,气体与液体反应;使气体物质的量增加,可利用液体易汽化为气体的特点。
(3)使气体体积发生改变。
1根据实验原理扩展1.1增大压强差检查气密性例如:如何检查图1中装置的气密性?解析:装置A采用微热法:把导管放入水槽中,用双手握住或用酒精灯微热圆底烧瓶,若导管口出现气泡,停止加热导管口有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装置B气密性检查可利用喷泉原理来检验,即:增大压强差检查气密性。
具体操作为:关闭活塞,向长颈漏斗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使锥形瓶中的液面比长颈漏斗中液面低(增大压强差)。
静置一段时间,如果静置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不下降。
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1.2平衡压强差防倒吸实验室制取NH3,并用水吸收时,极易发生喷泉现象。
其原理是:当易溶性气体被吸收液吸收时,导管内压强减少,吸收液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液面,漏斗中的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瓶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
分析气体压强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刚开始时,水进入到漏斗中,表明漏斗内外压强差大;漏斗中的水又回流到烧杯中,表明漏斗内外气压差减小。
压强差发生的变化都是通过倒扣的漏斗来实现的,平衡了压强差,防止了倒吸。
根据标准装置的防倒吸的原理,可衍生很多功能相同防倒吸的其它装置,如图2所示。
喷泉实验教案(5篇)
喷泉实验教案(5篇)喷泉实验教案篇一喷泉实验教案内容:喷泉实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中与氨有关的喷泉实验。
在这一节的相关内容中,绝大多数都不能算是高中化学的重点,而喷泉实验是个例外,它是高中的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
它的实验现象,原理以及由此得出的氨的物理性质历年来在各省高考中出现频率都较高。
学情分析:学生来到高中不久,一般还未经历文理分科,且由于初中化学的趣味性和实验性较强,同学们对化学这一门学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同学们进入高中,在考试中遇到一些新的实验题后,很多同学对这些实验不知怎么分析才好。
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喷泉实验的基本做法根据实验现象,自己会分析实验的原理,注意事项,并由此得出结论。
引领同学们一起探讨出分析实验题目的三个步骤教学重难点:对喷泉实验的原理的分析注意事项的全面性以及完整性对该实验的升华和提升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提出问题→分析实验装置图→观看实验视频→小组讨论→同学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的探究方法教师采用边看视频边讲解的方法使所有学生能弄清楚整个实验的过程,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进来,真正学会分析实验的方法。
教学过程:投影一张漂亮的喷泉图片提问大家看老师的ppt上是什么啊?(学生答:喷泉)老师的喷泉呀是我们在广场,公园等地可以看到的,但是其实喷泉不仅仅可以在这些地方看见,在我们的化学实验室里也是可以看到的,大家想看吗?(学生答:想看)好!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实验室里面的喷泉!板书:喷泉实验(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的97面,自己先预习一下实验的基本内容)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首先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实验的装置吧!投影:该实验的实验装置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实验装置,我请一个同学来分析一下装置啊,好,××同学!××:铁架台,装了三分之二水的烧杯,带有胶头滴管和玻璃管的塞子,装满氨气的烧瓶教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预习的还是相当认真的。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喷泉实验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喷泉实验喷泉实验是一种生动、简单、易于观察和理解的化学实验,可以生动地展示各种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此实验涉及到氢氧化钠、硫酸铜和离子反应等方面,是中学化学知识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一、实验原理及步骤1.实验原理(1)氢氧化钠(NaOH)与硫酸铜(CuSO4)反应,可以生成状如喷泉的物质。
具体反应式为: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这是一个经典的双替换反应。
(2)反应中产生的Cu(OH)2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其在水溶液中会迅速分解为Cu(OH)2•H2O,进一步变为深蓝色的Cu(OH)2溶液。
此反应可用以下方程式表示:Cu(OH)2 → Cu(OH)2•H2O → Cu(OH)2(aq)(3)产生大量气泡,物质形成喷泉的原因是,产生的Cu(OH)2•H2O粒子在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形成附着在氢氧化钠的顶部的一个泡沫堆。
当气泡越来越多时,它们将形成一个喷泉状结构。
2.实验步骤(1)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NaOH)溶液到硫酸铜(CuSO4)溶液中,注意要缓慢地加入,同时不断地搅拌。
这个过程中,反应先是缓慢的,但是随着氢氧化钠的加入量越来越多,反应则会迅速加剧。
(2)等到氢氧化钠的添加完毕,就会出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喷泉形成了!溶液聚集成一个球形,而气泡在球形的中心逐渐增多,最终形成一个喷泉。
(3)观察喷泉的变化,同时也要注意安全事项。
二、反应数理基础1.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和分子之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了物质的性质和状态的变化。
最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有: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单替换反应、双替换反应等。
2.离子反应当酸、碱或盐溶于水中时,其分子或离子便与水中的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化合物,这就是离子反应。
例如,当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于水中时,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阴离子(OH^-)和硫酸铜中的铜离子(Cu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化学反应式为: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3.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能接受一定量的电子,而还原剂能捐献一定量的电子。
高考化学复习:(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
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1.喷泉实验的原理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形成喷泉的类型气体HCl NH3CO2、Cl2、SO2、H2SNO2NO2、O2(4∶1)吸收剂水、NaOH溶液水NaOH溶液水水3.喷泉实验的发散装置及操作方法以教材中的装置(发散源)可设计如图所示的多种不同的装置和采用不同的操作(如使气体溶于水、热敷或冷敷、生成气体等)来形成喷泉。
设计说明:(1)装置(Ⅰ)改变了胶头滴管的位置,胶头滴管挤入少量水于试剂瓶中,即可使少量溶液沿导管进入烧瓶中,导致大量的NH3溶解,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
(2)装置(Ⅱ)省去了胶头滴管,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中,瓶内氨气溶于水)。
(3)装置(Ⅲ)在水槽中加入能使水温升高的物质致使锥形瓶内酒精因升温而挥发,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
(4)装置(Ⅳ)向导管中通入一定量的H2S和SO2,现象为有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生成,瓶内壁附有水珠,NaOH溶液上喷形成喷泉。
(5)装置(Ⅴ)打开①处的止水夹并向烧瓶中缓慢通入等体积的HCl气体后关闭该止水夹,等充分反应后再打开②处的止水夹,观察到先有白烟产生,后产生喷泉。
(6)装置(Ⅵ)中,挤压胶头滴管,然后打开导管上部的两个活塞,则在右面烧瓶出现喷烟现象,再打开导管下部活塞,则可产生双喷泉。
4.喷泉实验产物的浓度计算关键是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后物质的量浓度:(1)HCl、NH3、NO2气体或它们与其他不溶于水的气体混合时:溶质的物质量浓度为122.4mol·L-1。
(2)当NO2和O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比为4∶1时,c(HNO3)=128mol·L-1。
高中化学喷泉实验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喷泉实验教案设计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泡沫,了解气体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条件与结果。
实验原理:在酸化反应中,碳酸氢钠和醋酸反应生成气体CO2,该气体在水中形成气泡,从而产生喷泉效果。
实验材料:
1. 碳酸氢钠(小苏打):5g
2. 醋酸:10mL
3. 水:适量
4. 塑料瓶:1个
5. 漏斗:1个
实验步骤:
1. 取一个干净的塑料瓶,将碳酸氢钠倒入瓶中。
2. 在慢慢倒入醋酸至瓶内。
3. 立即将漏斗置于瓶口,并将漏斗底部浸泡在水中。
4. 观察瓶内发生的化学反应,观察气体生成的泡沫。
5. 当瓶内气体充满漏斗,气泡溢出时,即可观察到喷泉效果。
预期结果:
1. 在化学反应进行过程中,瓶内会产生气体CO2,气体在水中形成气泡。
2. 随着气泡的不断产生,气泡会从漏斗中溢出,形成一定高度的气泡喷泉。
安全注意事项:
1. 实验中需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化学物质。
2. 实验操作时需注意轻放,避免溅出化学物质造成伤害。
3. 实验后,及时清理残留物质,保持实验环境干净整洁。
拓展实验:
1. 可以尝试调整碳酸氢钠和醋酸的比例,观察气泡的产生是否会有所变化。
2.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化学物质替代碳酸氢钠和醋酸,观察不同化学反应产生的气泡效果。
实验结论:
通过喷泉实验,可以观察到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在水中形成气泡的过程,了解气体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条件与结果。
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求知欲。
喷泉实验的探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对喷泉实验现象的影响。
2. 理解喷泉实验中形成压强差的原因及其在实验现象中的体现。
3. 学习实验装置的组装和气密性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基于氨气在水中的高溶解度以及氨气溶解时体积迅速减小,从而在装置中形成压强差,导致水被吸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具体原理如下:1. 氨气(NH3)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
2. 当氨气从烧瓶中溶解到水中时,烧瓶内的气体体积迅速减小,导致内部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直至烧瓶内外压强平衡,形成喷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氨水、酚酞指示剂、烧杯、带双孔塞的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长的)、酒精灯。
2. 实验仪器:天平、量筒、秒表、气体收集瓶。
四、实验步骤1. 将氨水倒入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 将带双孔塞的烧瓶倒置,导管插入烧杯中的氨水溶液。
3. 检验装置气密性,确保无泄漏。
4. 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底部,使氨气挥发。
5. 观察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形成喷泉现象。
6. 记录喷泉高度、喷泉持续时间等数据。
7. 重复实验,改变实验条件,如氨水浓度、烧瓶体积等,观察现象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氨气溶解于水后,溶液颜色变为红色,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形成喷泉。
2. 结果分析:a.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使得氨气溶解时体积迅速减小,形成压强差。
b. 喷泉高度与氨气溶解速度、烧瓶体积、导管长度等因素有关。
c. 酚酞指示剂在氨水溶液中呈红色,有助于观察氨气溶解现象。
六、实验结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能够迅速溶解于水,形成喷泉现象。
2. 喷泉实验中,氨气溶解导致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形成压强差,从而将水吸入烧瓶,形成喷泉。
3. 实验结果表明,喷泉高度与氨气溶解速度、烧瓶体积、导管长度等因素有关。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氨气的挥发和气密性检验,确保实验结果准确。
高中喷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观察氨气溶解于水时产生的喷泉现象。
3. 掌握气体溶解度对喷泉实验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当氨气溶解于水中时,烧瓶内的气体体积迅速减小,导致压强降低。
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三、实验仪器1. 烧杯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酚酞试液(可选)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导管和吸取了清水的胶头滴管结合在一起。
2.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确保无泄漏。
3.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导管插入有水的烧杯中。
4. 挤压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5. 若有兴趣,可以在烧杯里加入酚酞试液,观察喷泉现象。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观察氨气溶解于水时喷泉现象的持续时间。
2. 观察喷泉现象的强度。
3. 记录加入酚酞试液后的喷泉现象。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当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入烧瓶中时,氨气迅速溶解于水,形成喷泉现象。
喷泉现象持续约30秒,喷泉强度较大。
2. 分析:氨气溶解于水时,烧瓶内的气体体积迅速减小,导致压强降低。
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加入酚酞试液后,喷泉现象持续时间为30秒,喷泉强度较大,说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
3. 结论:喷泉实验验证了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溶解过程中形成压强差,使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七、实验心得与体会1. 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了气体溶解度对喷泉实验的影响。
2.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 观察氨气溶解于水时产生的喷泉现象,让我对气体溶解度的认识更加深刻。
4. 本次实验让我认识到,实验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依据。
八、思考题1. 喷泉实验中,为什么需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2. 如何通过喷泉实验验证气体溶解度的大小?3. 喷泉实验在化学领域有哪些应用?4. 如何改进喷泉实验,提高实验效果?九、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氨气溶解于水时产生的喷泉现象,验证了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
高三化学喷泉实验
高三化学喷泉实验高三化学喷泉实验喷泉实验,是高考常考内容,题型的设计屡有创新,难度在变化中递增.●难点磁场请试做下列题目,然后自我界定学习本篇是否需要.如图42—1所示,甲学生在烧瓶中充满O2,并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欲做O2的喷泉实验.实验开始后,用凸透镜将日光聚焦于反匙燃烧匙中的固体,燃烧匙内出现一阵火光和白烟.等一会儿,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甲理论分析认为,应该看到有美丽的喷泉发生.结果实验成功了.请问他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了什么物质?●案例探究[例题]都能用图42—2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的一组气体是图42—1图42—2A.HCl和CO2B.NH3和CH4C.SO2和CO2D.NO2和NO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喷泉实验形成的根本原因的认识.知识依托:理化交叉.物理方面,产生一定的压强差就能形成喷泉;化学方面,溶解与反应可使气体大量地减少.错解分析:忽视NaOH(aq)可以吸收酸性气体,而产生喷泉,对A不敢确定,并且漏选C.解题思路:首先要明确在装置中可以形成〝喷泉〞的原因.只要从滴管挤入的液体或溶液,能将烧瓶内的气体大量溶解或与之反应,使烧瓶内气体大量地减少,造成烧瓶内处于低压状态,此时,打开止水夹,烧杯内的液体或溶液将受大气压的影响迅速涌入烧瓶内,形成美丽的喷泉.题中,HCl.CO2.NH3.SO2.NO2都能完全溶于NaOH(aq):NaOH+HCl====NaCl+H2O 2NaOH+CO2====Na2CO3+H2ONaOH+CO2====NaHCO3 2NaOH+SO2====Na2SO3+H2ONaOH+SO2====NaHSO3 2NaOH+2NO2====NaNO3+NaNO2+H2O由此进行组合,可知答案.答案:AC●锦囊妙计1.形成喷泉的组合(1)NH3.HCl.SO2.NO2与水组合能形成喷泉.(2)酸性气体与NaOH(aq)组合能形成喷泉.(3)有机气体与有机溶剂组合也能形成喷泉.(4)O2.N2.H2等不溶于水的气体,设计一定实验条件将其反应掉,也能形成喷泉.2.喷泉的计算根据充入烧瓶中液体的体积可以计算烧瓶内所盛气体的纯度或平均式量.3.喷泉的设计关键是如何使烧瓶内的气体大量地减少.●歼灭难点训练1.()在体积为1L的干燥烧瓶中,用排空气法充入HCl气体后,测得烧瓶中气体对氧气的相对密度为1.082,以此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当喷泉停止后,进入烧瓶中的液体体积是A.LB.LC.LD.全满2.()如图43—3,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①>②B.①<②C.①=②D.不能确定图42—33.()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1)图42—4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A.HCl和H2OBNO2和H2OC.NH3和H2ODNCO2和NaOH(aq)(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图42—5所示的装置. 图42—4①在图42—5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A.Cu与稀盐酸B.NaHCO3与NaOH(aq)C.CaCO3与稀硫酸D.NH4HCO3与稀盐酸②在图42—5锥形瓶外放一水槽,锥形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A.浓硫酸B.食盐C.硝酸钾D.硫酸铜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③比较图42—4和图42—5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42—5是___________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42—5是__________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均填〝增大〞或〝减小〞).图42—5(3)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___________(填图42—4或图42—5)装置的原理相似.4.()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42—6图42—7(1)写出实验室制取NH3的化学方程式:.(2)收集NH3应使用________法,要得到干燥的NH3可选用________做干燥剂.(3)用图42—6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NH3,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4)如果只提供如图42—7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附:参考答案难点磁场提示:反匙燃烧匙中应该是在强光照射下能与O2发生反应且不生成气体的物质.答案:白磷歼灭难点训练1.C2.解析:为方便计算,假定烧瓶容积为1 L,则:c(氨水)=mol·L-1.由于3NO2+H2O====2HNO3+NO,所以,c(HNO3)=mol·L-1.答案:C3.(1)B(2)①D②A 浓H2SO4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酒精挥发加快,锥形瓶内气压增大③减少增大(3)图42—54.提示:本题(1)_(4)问,难度逐渐增大,体现了现代试题切入容易深入难的特点.(3)问形成喷泉的方法是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目的是使NH3大量地减少.(4)问没有胶头滴管,由连接的导管来完成,可在导管中有一段空气,只须将它赶出,完成NH3与H2O的接触,就可形成喷泉.赶出导管中空气的方法有两个,①热敷法:在烧瓶上放热毛巾,烧瓶内气压增大,空气被赶出导管;冷敷法:在烧瓶上放包有冰块的冷毛巾,烧瓶气压减小,空气及水被压入烧瓶;都能形成喷泉.答案:(1)2NH4Cl+Ca(OH)22NH3↑+CaCl2+2H2O(2)向下排空气碱石灰(或NaOH固体)(3)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氨气极易溶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4)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高中化学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重难点8 喷泉实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重难点8 喷泉实验1.喷泉形成的原理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迅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来,即形成喷泉。
2.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的两类情况(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
当外部的水或溶液接触容器内气体时,由于气体大量溶解或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容器内气压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外部液体迅速进入容器,通过尖嘴导管喷出,形成喷泉。
表中列出的气体作用于吸收剂,就能形成喷泉。
(2)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
容器内产生大量气体,容器内压强迅速增大,促使容器内液体迅速向外流动,也能形成喷泉。
如喷雾器、人造喷泉等均是利用了此原理。
【温馨提示】利用NH3做喷泉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气体要充满烧瓶,②气体和烧瓶要干燥,③装置气密性要好。
【特别提醒】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的两种方法(1)减小内压法:如图Ⅰ所示。
烧瓶内气体与液体接触→气体溶解或发生化学反应→烧瓶内压强减小→外部液体迅速进入形成喷泉。
(2)增大外压法:如图Ⅱ所示。
锥形瓶内液体挥发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容器内压强增大→锥形瓶内液体迅速流入烧瓶形成喷泉。
★★★★【重难点考向一】喷泉实验原理探究【例2】某同学弄清氨的喷泉实验原理后有了一个创新的设计:如果改换一下烧瓶内的气体和胶头滴管与烧杯中的液体,也能做成喷泉实验.那么下列各组中的气体和液体不符合该学生设计的一组是( )A.SO2和NaOH溶液 B.CO2和NaOH溶液C.O2和水 D.Cl2和NaOH溶液【答案】C1.如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有碱性C.形成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大于大气压D.用氯气代替氨气,利用此装置也可进行喷泉实验【答案】AB【解析】A.氨气能形成喷泉,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从而产生压强差,故A正确;B.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氨水溶于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故B正确;C.将胶头滴管中的少量液体挤入烧瓶,氨气极易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液体会顺利进入烧瓶,形成喷泉,所以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故C错误;D.只要这种气体极易溶于该溶液就能形成喷泉,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很小,所以不能形成喷泉实验,故D错误;故选A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喷泉实验
喷泉实验,是高考常考内容,题型的设计屡有创新,
难度在变化中递增。
●难点磁场
请试做下列题目,然后自我界定学习本篇是否需要。
如图42—1所示,甲学生在烧瓶中充满O2,并在反匙
燃烧匙中加入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欲做O2的喷泉实验。
实验开始后,用凸透镜将日光聚焦于反匙燃烧匙中的固
体,燃烧匙内出现一阵火光和白烟。
等一会儿,打开橡皮
管上的止水夹。
甲理论分析认为,应该看到有美丽的喷泉
发生。
结果实验成功了。
请问他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了什
么物质?
●案例探究
[例题]都能用图42—2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的一组气
体是图42—1
图42—2
A.HCl和CO2
B.NH3和CH4
C.SO2和CO2
D.NO2和NO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喷泉实验形成的根本原因的认识。
知识依托:理化交叉。
物理方面,产生一定的压强差就能形成喷泉;化学方面,溶解与反应可使气体大量地减少。
错解分析:忽视NaOH(aq)可以吸收酸性气体,而产生喷泉,对A不敢确定,并且漏选C。
解题思路:首先要明确在装置中可以形成“喷泉”的原因。
只要从滴管挤入的液体或溶液,能将烧瓶内的气体大量溶解或与之反应,使烧瓶内气体大量地减少,造成烧瓶内处于低压状态,此时,打开止水夹,烧杯内的液体或溶液将受大气压的影响迅速涌入烧瓶内,形成美丽的喷泉。
题中,HCl、CO2、NH3、SO2、NO2都能完全溶于NaOH(aq):
NaOH+HCl====NaCl+H2O 2NaOH+CO2====Na2CO3+H2O
NaOH+CO2====NaHCO3 2NaOH+SO2====Na2SO3+H2O
NaOH+SO2====NaHSO3 2NaOH+2NO2====NaNO3+NaNO2+H2O
由此进行组合,可知答案。
答案:AC ●锦囊妙计
1.形成喷泉的组合
(1)NH 3、HCl 、SO 2、NO 2与水组合能形成喷泉。
(2)酸性气体与NaOH(aq)组合能形成喷泉。
(3)有机气体与有机溶剂组合也能形成喷泉。
(4)O 2、N 2、H 2等不溶于水的气体,设计一定实验条件将其反应掉,也能形成喷泉。
2.喷泉的计算
根据充入烧瓶中液体的体积可以计算烧瓶内所盛气体的纯度或平均式量。
3.喷泉的设计
关键是如何使烧瓶内的气体大量地减少。
●歼灭难点训练
1.(★★★)在体积为1 L 的干燥烧瓶中,用排空气法充入HCl 气体后,测得烧瓶中气体对氧气的相对密度为1.082,以此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当喷泉停止后,进入烧瓶中的液体体积是
A.
4
1
L B.
2
1
L C.
4
3
L D.全满
2.(★★★★)如图43—3,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 3、②NO 2,进行喷泉实验。
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不能确定
图42—3
3.(★★★★)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图42—4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
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
下列组合中不可能...
形成喷泉的是 A.HCl 和H 2O
BNO 2和H 2O C.NH 3和H 2O DNCO 2和NaOH(aq)
(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图42—5所示的装置。
图42—4
①在图42—5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aq)
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
酸
②在图42—5锥形瓶外放一水槽,锥形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
冰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
水槽中加入的物
质可以是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
③比较图42—4和图42—5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
图42—5是___________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42—5是__________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均填“增大”或“减小”)。
图42—5
(3)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___________(填图42—4或图42—5)装置的原理相似。
4.(★★★★★)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
图42—6 图42—7
(1)写出实验室制取NH3的化学方程式:。
(2)收集NH3应使用________法,要得到干燥的NH3可选用________做干燥剂。
(3)用图42—6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NH3,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
(4)如果只提供如图42—7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附: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提示:反匙燃烧匙中应该是在强光照射下能与O 2发生反应且不生成气体的物质。
答案:白磷 歼灭难点训练 1.C
2.解析:为方便计算,假定烧瓶容积为1 L ,则:c (氨水)=22.4
1
L 1mol L 22.4L
11=
⋅-mol ·L -1。
由于3NO 2+H 2O====2HNO 3+NO ,所以,c (HNO 3)=
=⨯
)(HNO 32
)NO (32V n L 3
2
32mol L 4.2211-⨯⋅ 4
.221=
mol ·L -
1。
答案:C 3.(1)B
(2)①D ②A 浓H 2SO 4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酒精挥发加快,锥形瓶内气压增大 ③减少 增大
(3)图42—5
4.提示:本题(1)~(4)问,难度逐渐增大,体现了现代试题切入容易深入难的特点。
(3)问形成喷泉的方法是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目的是使NH 3大量地减少。
(4)问没有胶头滴管,由连接的导管来完成,可在导管中有一段空气,只须将它赶出,完成NH 3与H 2O 的接触,就可形成喷泉。
赶出导管中空气的方法有两个,①热敷法:在烧瓶上放热毛巾,烧瓶内气压增大,空气被赶出导管;冷敷法:在烧瓶上放包有冰块的冷毛巾,烧瓶气压减小,空气及水被压入烧瓶;都能形成喷泉。
答案:(1)2NH 4Cl +Ca(OH)2∆
====2NH 3↑+CaCl 2+2H 2O
(2)向下排空气 碱石灰(或NaOH 固体)
(3)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氨气极易溶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
(4)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