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
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的个案研究
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的个案研究本文将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探究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帮助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问题。
1.个案背景该研究个案为一名7岁的男孩,被诊断为轻度孤独症。
由于家庭条件限制,他无法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但是在普通小学三年级适应教育班学习。
2.问题分析在适应教育班学习期间,该孩子存在以下问题:(1)语言沟通障碍: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语言交流障碍,该孩子也不例外。
在学校交流过程中,难以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导致师生之间的沟通不畅。
(2)社交能力差:孤独症儿童常常缺乏交往能力,缺少对周围同伴的情感理解和认知能力。
他很难与其他同学进行友好互动,导致孤立自己。
(3)情绪控制困难:由于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表达能力差,容易出现自我情绪无法控制的状态,这给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协助孤独症儿童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帮助。
(1)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在教育班教育的过程中,考虑到该孩子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并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对他的特殊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支持。
(2)家校互动:加强家校沟通,与孩子家长保持良好的关系,建立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从而实现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全方位教育。
(3)锻炼社交能力:给予孩子较多机会去参与社交活动,学习如何与其他同龄人互动,同时通过感性认知、关系建立等方式,帮助孩子学会发现和把握机会,提高自信和主动性。
(4)情绪调适支持: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异常重要。
学校应该为孩子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给予他们情绪调适和心理支持。
4.结论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性需要得到充分重视。
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并通过家校互动、社交能力锻炼、情绪调适支持等方式,助力孩子实现在融合教育环境下的健康成长。
《2024年3-5岁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范文
《3-5岁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篇一一、引言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影响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
对于3-5岁的自闭症儿童,早期的教育和干预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一阶段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本文旨在通过一个具体的个案研究,探讨3-5岁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方法和效果。
二、个案介绍本研究选定的个案是一名4岁的男孩,名为小明。
小明在幼儿园表现出明显的自闭症特征,包括社交互动障碍、语言沟通困难以及重复刻板行为。
经过专业机构评估,小明被确诊为自闭症。
三、教育干预方法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我们采用了以下教育干预方法:1. 行为疗法: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帮助小明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减少不良行为。
2. 语言治疗: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方式,提高小明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等活动,帮助小明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
4. 家庭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小明的干预过程,以便在家中持续进行教育和训练。
四、干预过程及效果在过去的六个月里,我们针对小明进行了系统的教育和干预。
具体过程如下:1. 初步评估:对小明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自闭症的严重程度和具体表现。
2. 制定个性化方案:根据评估结果,为小明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和干预方案。
3. 实施干预:按照方案,对小明进行行为疗法、语言治疗、社交技能训练等。
4. 家庭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小明的干预过程,提供家庭教育和训练指导。
5. 定期评估:每三个月对小明进行一次评估,了解其进步情况和需要调整的方面。
经过六个月的干预,小明的进步显著:1. 社交互动能力提高:小明在与人交往时,能够主动发起互动,对别人的话语和情绪有更好的理解。
2. 语言沟通能力增强:小明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能够用更丰富的词汇和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3. 重复刻板行为减少:通过行为疗法,小明的重复刻板行为有所减少,生活更加丰富多样。
五、结论与建议本研究表明,针对3-5岁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是有效的。
孤独症儿童学校教育对策的个案研究
孤独症儿童学校教育对策的个案研究以某培智学校四年级师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探讨了孤独症儿童学校教育对策方面的可取经验和不足之处。
建议教师要加强自我素质提升,对重度学生加大个训力度,积极引导家长参与。
孤独症儿童学校教育对策培智学校一、问题的提出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它由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的堪纳教授于1943年首次报道。
这类儿童在语言沟通、社会交往以及行为与兴趣上发展显著异常,自堪纳报道之后,他们逐步受到人们关注。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孤独症以来,经历了从医学康复模式到教育康复和综合康复模式的转变。
在康复机构接受早期干预后,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必然要进入学校接受教育。
孤独症儿童的学校教育应该如何开展,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探索中,但还未形成系统的经验。
本研究立足于培智学校中的一个班级,通过观察和访谈探索了该班在孤独症儿童学校教育对策方面的可取经验和不足之处,以期为培智学校教师及随班就读班级教师提供一些应对自闭症儿童的经验。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某培智学校的四年级师生,为孤独症和智障学生混合的班级。
班主任为数学教师,具有幼儿教育背景,教龄14年。
5名智障学生均为中度,三男二女,在语言理解与表达、社会交往、学习及劳动等方面都具备基本能力。
5名孤独症学生年龄在10~12岁之间,三男二女。
A,女,严重语言障碍,偶尔有自发性语言,在强化物刺激时能说单个字或词;无社交主动性。
B,男,无主动性语言,但提示前半句后能接后半句;能听懂简单指令;对陌生人身体接触有轻微抗拒。
C,男,重复性语言;多动;兴趣异常。
D,男,有重复性语言,可以沟通。
E,女,有刻板行为;曾有过自伤行为,已纠正;语言能力相对较好,能主动回应教师的提问。
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
观察时间持续3个月,每周五上午两个小时,观察内容为教师的学校教育对策,学生的表现与反应。
开放式访谈在观察期间进行,依据观察内容在课间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交谈,事后记录。
孤残儿童行为问题的个案分析5篇
孤残儿童行为问题的个案分析5篇第一篇:孤残儿童行为问题的个案分析孤残儿童行为问题的个案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一名有攻击性行为的孤残儿童的观察与记录,对其产生行为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孤残儿童;个案分析一、个案分析小东(化名),男,14岁,因患有脊柱裂而下肢有轻微残疾,身体强壮结实,思维活跃,劳动能力强。
不太喜欢与他人进行交往,不善于用语言交流,一旦不顺意就容易大打出手或大声喊叫,经老师批评后有短时间收敛,但不久后又会旧态复萌。
通过对所居住生活区进行家访,得知小东和十几个男孩生活在同一家庭,平时较勤快,脑子也较灵活,是照顾他们的阿姨的得力助手,会帮助阿姨对家庭中其他男孩进行管理,但管理方式较粗暴,经常对管理对象喊叫,甚至出手打骂。
二、个案举例上课时,为了培养小东的责任感,让小东担任班长,对其他孩子进行纪律管理。
其中一名男生违反纪律私自说话和走动,起初小东对其进行了劝导后无效,并且这个男生对他进行了言语顶撞,小东出手举起课椅向其丢去,所幸?G的不太准,没有造成该名男生受伤,但该名男生和身边同学都受到了惊吓,老师看见后及时制止和劝导,并将小东拉出教室,以防事态进一步恶化。
三、问题分析通过了解小东的基本情况及典型的案例发现,小东在课堂上经常发生攻击行为,包括言语攻击和行为攻击,行为表现上行为攻击多于言语攻击,且不愿意与老师有过多交流,较封闭自我,不愿表露自身内心的真实想法,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经过观察、访谈和分析,发现造成小东出现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成长环境小东从小被亲人抛弃,在福利院的集体生活中长大。
有研究表明:福利院儿童适应力明显低于普通家庭儿童,而反社会行为倾向明显高于普通家庭儿童,福利院儿童之间也存在着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情况。
福利院由于实行集中供养,一个生活阿姨要照顾十几个孩子,从而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小东从小在这种集体环境中长大,生理和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充足的关注,内心会有自卑,从而性格内向,不愿意也不会与别人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
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的个案研究
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的个案研究引言孤独症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神经发育障碍,常常表现为社交交流困难、重复行为和兴趣以及受限的行为模式。
在过去,孤独症儿童通常被送往专门的机构接受教育和治疗。
随着融合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儿童被纳入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
本文旨在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探讨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和心理特点,提出相关的教育和支持措施。
一、案例概述小明(化名),7岁,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小明在社交交流上存在明显的困难,常常无法与同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他对特定的兴趣和活动表现出过于强烈的热情,同时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
在学校,小明通常与其他同学保持疏离,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和游戏。
二、融合教育环境下的教育方案小明所在的学校实施了融合教育方案,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专门的教育和支持。
学校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根据小明的特点和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学校配备了专门的辅导老师,为小明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辅导老师在课堂上协助小明完成学习任务,并指导他进行社交交流训练和情绪管理。
学校鼓励其他同学与小明进行互动,促进他与同龄人的交流和合作。
三、心理特点的分析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小明的心理特点得到了更好的理解和支持。
小明在教育环境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业成绩和自我管理能力。
他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活动表现出了超越常人的热情和专注度,常常表现出出色的学习成绩。
小明在社交交流方面的困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在学校的支持下,小明开始逐渐参与集体活动和与同学互动,他与一些同学建立了友好的关系,逐渐融入了学校的大集体。
四、教育和支持措施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的关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障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支持。
学校和教师应增强对孤独症儿童的关爱和理解,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支持方案,为他们提供专门的教育和辅导。
自闭症儿童实践教学个案(3篇)
第1篇一、个案背景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行为和兴趣模式刻板重复以及感觉异常。
在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本案例以某市特殊教育学校一名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践教学,探讨如何有效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个案描述(一)基本情况该自闭症儿童,男,8岁,就读于某市特殊教育学校。
自幼被诊断为自闭症,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与人交往困难,兴趣单一,生活自理能力较低。
(二)诊断情况经过专业评估,该自闭症儿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社交交往障碍:与人交往时,缺乏眼神交流,表情单一,不会主动与同伴互动。
2. 语言交流障碍:词汇量有限,语言表达不完整,难以理解他人的语言。
3. 行为和兴趣模式刻板重复:对某些事物过度关注,难以改变自己的兴趣模式。
4. 感觉异常:对某些声音、光线等刺激敏感,难以适应。
三、实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2. 培养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3. 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交交往能力培养:通过角色扮演、互动游戏、集体活动等方式,提高自闭症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
2. 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教会自闭症儿童穿衣、洗脸、刷牙等基本生活技能。
3. 情绪管理能力培养:通过情绪故事、绘画、音乐等方式,帮助自闭症儿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调整情绪。
(三)教学方法1. 个别化教学: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2. 游戏化教学: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兴趣。
3. 家庭参与式教学:鼓励家长参与教学活动,共同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发展。
四、实践教学过程(一)第一阶段:建立信任关系1. 与自闭症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其兴趣爱好、行为特点等。
2. 通过简单的互动游戏,如握手、拥抱等,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安全感。
知觉—动作训练干预自闭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个案研究
探索篇誗教学研究知觉—动作训练干预自闭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个案研究罗金(广东省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广东中山)针对自闭症儿童,现在多采取结构化教学、自我管理、图片沟通交换系统、社会技能教学等干预方法,这些方法大多对学生认知有一定要求,或是通过外在改善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对于认知较差的儿童和其自身能力提升缺少关注。
知觉—动作训练以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凯伯的知觉—动作理论、神经平衡疗法理论等为基础,强调知觉和动作是发展其他高阶能力的基础,通过相应的方法技术及策略进行强化性训练形成奠基性知—动能力,让特殊儿童进入学习适应状态。
本文即是采用此训练方法对自闭症儿童课堂问题进行干预研究。
一、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小佑,男,8岁,出生时经窒息抢救,羊水3度浑浊,顺产,出生后四个月逐渐出现感知觉异常、语言发展迟缓等问题。
3岁时在广州市妇女医院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
现就读于中山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二年级。
主要课堂问题行为描述:通过对家长和老师访谈以及观察记录,该生主要有以下课堂问题行为频发及影响较大:(1)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缺乏关注;(2)不关注外部环境,集体活动时游离在集体外;(3)上课时常离开座位到处走动;(4)指令听从能力差,对老师的指令缺少回应;(5)延宕增强能力弱,增强未满足时出现吼闹、自残等情绪行为。
本文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为变量观察干预成效。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以访谈法通过老师和家长了解确定学生主要课堂问题行为。
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检核干预前后和期间每月末随机一天内学生主要课堂问题行为发生频率和表现,研究干预效果。
自制课堂问题行为检核表,按照主要问题行为共5个项目,各行为发生频率每个项目划分为4个等级:未发生、偶尔、较少、经常。
三、干预实施过程(一)知觉—动作训练评估并拟定训练计划以重庆江津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知觉—动作能力评量表(特教版)》对个案进行评估,确定个案现有能力为第5项:(诱)单手扶持交替半跪三下;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综合判断为:对外部环境关注少、指令听从和语言理解能力不佳、延宕增强(社会性增强)能力不足;训练短期目标为第6项:(指)前进跪走三步;长期目标为第7项:(指)倒退跪走三步。
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的个案研究
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的个案研究引言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交往困难、语言沟通障碍、刻板重复行为等特点。
孤独症儿童在传统教育环境下常常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有机会接受更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和辅导,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某融合教育机构中一位孤独症儿童的个案研究,探讨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的特点、教育方式以及相关挑战和对策。
一、个案描述小明(化名)是一位6岁的孤独症儿童,在学校中表现出明显的语言交流障碍、情绪控制困难、以及刻板重复行为。
他在传统教育环境下表现得非常被动,无法适应常规的课堂教学和社交活动。
他的家长决定将他转入融合教育环境中,希望他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
二、融合教育环境下的特点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能够接受更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
这种教育环境强调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困难。
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融合教育环境中的小班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对安静、稳定的需求,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和支持,促进他们的社交交往和情感管理能力。
三、教育方式在融合教育环境中,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别化教学:针对孤独症儿童的个别化发展需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个别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方案,帮助他们克服语言交流障碍、情绪控制困难等问题。
2. 社交技能培训:通过特别设计的社交技能培训课程,帮助孤独症儿童提升社交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
3. 情感管理训练:通过情感管理训练课程,帮助孤独症儿童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感,避免情绪爆发和自闭。
4. 合作学习:鼓励孤独症儿童参与团体活动和合作学习,促进他们的社交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相关挑战和对策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教育环境:1.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需要更多地了解孤独症,学习相关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个案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孤独症儿童的发展需求。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改善自闭症学生课堂行为的个案研究
本研究的课堂行为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的行为,主要包括适应教学的常规行为、恰当的社交行为、情绪控制行为三类。
三、研究指向
本研究旨在通过奥尔夫音乐的集体教学,设计符合班级中较多自闭症学生的教学内容和安排,为学生提供音乐感知、身体律动、言语表达情感体验的机会。采用个案研究方法,提供生态化的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升班级学生的音乐课堂参与度、配合度,重点减少班级2位较为严重的自闭症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并提升他们在课堂中的听从指令、适当的同伴互动、情绪控制行为。
设置基线期、介入期、维持期,通过在校教师前后测及家长家庭评估,检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效果。
3.采用生态化评估,包括对个别自闭症学生的课堂行为观察、整体行为表现、家庭行为等生态化评估,制定教学内容、方案实施,再次评估,调整计划等步骤,使他们在集体教学中有所进步与收获。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课题名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改善自闭症学生课堂行为的个案研究
一、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笔者任教四年级,学生共8人,其中5人为自闭症学生, 3人为脑瘫和智力障碍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尤其是目前不同类型学生集体教学的课堂表现不佳,配合度、参与度等较弱,有自闭症学生甚至在课堂上随意走动或尖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又增加了难度。就目前遇到的教学困难,总结如下:
目前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已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收获。在国外要集中在奥尔夫音乐治疗法针对自闭症儿童社交沟通、情绪控制以及语言能力3方面,通过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方式,在提升自闭症学生的社交互动、发声、不适当情绪及问题行为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国内针对自闭症学生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不多,但也初见成效。有通过打击乐学习、音乐游戏活动等形式,提升自闭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发展,减少问题行为和情绪行为等。但大多数只是个别训练,小组活动或集体活动较少,而现实培智教学中,学生大多以集体教学的形式接受教育。
《2024年3-5岁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范文
《3-5岁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篇一一、引言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以社交互动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和刻板重复行为为特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
它影响了全世界众多儿童,特别是3-5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教育干预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3-5岁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个案,分析其教育干预过程、成效及挑战,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个案背景本个案研究对象为一名5岁自闭症儿童(以下简称“小华”)。
小华在幼儿园就读时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障碍和语言沟通问题,经过专业机构诊断为自闭症。
家长为了帮助小华,积极寻求教育干预措施。
三、教育干预过程1. 评估与诊断:首先对小华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包括社交互动、语言沟通、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测试。
通过评估结果,确定小华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具体需求。
2. 教育干预方案制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干预方案。
该方案包括社交技能训练、语言沟通训练、认知能力训练等方面的内容。
3. 实施教育干预:采用多种方法对小华进行教育干预,包括游戏、活动、观察等。
具体实施如下:(1)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法,帮助小华提高与他人的社交互动能力。
(2)语言沟通训练:采用讲解、提问等方式,提高小华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认知能力训练:通过益智游戏、数学训练等,提高小华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集中度。
4. 家庭支持:向家长提供关于教育干预的知识和技巧培训,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为小华提供支持。
四、教育干预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华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
具体表现如下:1. 社交互动能力提高:小华现在能够主动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和互动,不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2. 语言沟通能力提升:小华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明显提高,能够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表达自己的需求。
3. 认知能力提高:通过益智游戏和数学训练,小华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集中度得到了提高。
自闭症小学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自闭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发育障碍,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案例以一名自闭症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为切入点,分析其在小学教育中的成长与变化。
二、案例描述(一)学生基本情况小王,男,8岁,诊断为自闭症。
小王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喜欢独自玩耍。
在课堂上,他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
小王的学习成绩较差,尤其语文、数学等科目,成绩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二)教育过程1. 了解学生情况教师通过与小王家长沟通,了解小王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为制定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小王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其在学习、交流等方面的困难。
2. 制定教育方案针对小王的情况,教师制定了以下教育方案:(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关心、关爱小王,让他感受到温暖,逐步建立信任。
(2)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根据小王的学习特点,教师为其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激发其学习兴趣。
(3)加强课堂管理:教师通过调整座位、合理分配任务等方式,确保小王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
(4)开展同伴互助活动:鼓励小王与同学互动,培养其社交能力。
3. 教育实施(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与小王谈心、关心他的生活,让他感受到关爱。
同时,教师也鼓励小王与同学交流,让他逐渐融入集体。
(2)个性化教学:教师根据小王的学习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让小王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加强课堂管理:教师通过调整座位、合理分配任务等方式,确保小王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
同时,教师也耐心地引导小王,帮助他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4)同伴互助活动:教师组织同学帮助小王,让他学会与人合作。
例如,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让小王担任组长,培养其领导能力。
4. 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王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学习兴趣提高:小王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课堂参与度有所提高。
对孤独症儿童课堂常规训练的个案研究
对孤独症儿童课堂常规训练的个案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童也出现一些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对孤独症儿童课堂常规训练的个案研究。
标签:孤独症儿童课堂常规训练在孤独症的治疗干预中,应用行为分析法、结构化教学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
应用行为分析法简称ABA,是指将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较为细小而又相互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孩子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它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
结构化教学,就是个人工作系统。
是为增加孤独症孩子对环境的适应及理解能力,从而减低焦虑、安定情绪、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而建立的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训练模式。
利用图片、照片等视觉材料给孤独症儿童提供视觉提示,帮助他们提高理解能力,同时通过视觉提示卡安排一日活动的流程,从而培养孤独症儿童严谨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完成任务的意识。
本案例记录了运用应用行为分析法与结构化教学两种方法对孤独症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的个案研究。
一、个案资料正正,男,2002年9月出生。
重度孤独症儿童。
语言有障碍,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差。
7岁才开口说话,能够模仿简单词组,但是发音不准、吐字不清,音量小。
能听懂吃饭、上厕所等简单指令,但是常常不听从指令。
基本没有目光对视。
认知缺陷,行为刻板。
上课在教室随便走动,毫无自我控制与约束力,表现为拍手,跑跳;哈哈大笑;双脚踏地,双手拍桌子,有时甚至把桌子推到在地。
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会有攻击性行为。
这些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其参加正常的课堂学习。
二、个案分析孤独症儿童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常常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但是对自己喜欢的食物或玩具却十分关注,因此需要运用正强化法对其进行个别训练。
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原理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其核心是步骤分解,即分解目标、使用提示帮助、强化、反复练习。
幼儿园科学教育孤独症儿童个案分析
幼儿园科学教育孤独症儿童个案分析一、引言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更是需要特别的关注和教育。
本文将围绕幼儿园科学教育孤独症儿童展开深入讨论,通过个案分析的方式,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教育,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个案描述小明,4岁,被诊断为孤独症。
在幼儿园中,他常常表现出对人群的回避和交流困难,喜欢独自玩耍,对外界声音和光线过于敏感,常常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
在课堂上,小明很难集中精力,对老师的指导和教学内容理解有限。
由于这些问题,家长和老师都十分担心,希望能够找到科学的教育方法。
三、教育策略1. 个性化关怀针对孤独症儿童,个性化的关怀和帮助是至关重要的。
在幼儿园中,老师和家长需要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2. 利用视觉辅助教具孤独症儿童常常对外界各种刺激过敏,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视觉辅助教具,比如图片卡片、动画故事等,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3.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幼儿园的教学环境中,需要把握好光线、声音、空间等因素,在保证安静舒适的前提下,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鼓励孤独症儿童参与到团体活动中去,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合作意识。
四、个案分析通过对小明的个案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中,孤独症儿童往往面临着多方面的障碍,因此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支持,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帮助和服务。
五、结语通过对幼儿园科学教育孤独症儿童个案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幼儿园中,孤独症儿童需要得到个性化、专业化的关怀和教育,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面支持。
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会越来越好,他们的未来也会更加灿烂。
六、个性化关怀的重要性针对孤独症儿童,个性化的关怀和帮助是至关重要的。
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的个案研究
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的个案研究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异常的心理障碍,表现为社交和沟通能力的受限,以及兴趣爱好和行为模式的刻板化。
随着融合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儿童进入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
本个案研究旨在探讨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情况和个体特点,为提供有效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本研究选择X小学的一位孤独症儿童作为个案。
小王,男,8岁,被诊断为孤独症。
小王在学校表现不良,社交能力差,喜欢独自玩耍,不善于与他人互动。
在学习方面,小王对数学感兴趣,但对语文和音乐兴趣不大。
他在课堂上经常分心,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较差。
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小王被分配到一班普通班级,并得到了特殊教育教师的辅导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小王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特殊教育教师采取了一系列个体化的教育干预措施,包括:1. 制定个体化的教育计划:特殊教育教师与小王家长和学校教师合作,制定了适合小王的教育计划。
该计划明确了小王的学习目标和支持措施。
2. 提供个体化的教学:特殊教育教师在课堂上为小王提供个体化的教学,帮助他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特殊教育教师还提供了额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小王完成作业和课程项目。
3. 促进社交互动:特殊教育教师组织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鼓励小王与同学交流和合作。
他们还帮助小王提高社交能力,如教授他如何与他人正确沟通和参与集体活动。
研究发现,通过针对小王个体化的教育干预,他在融合教育环境下有了显著的进步。
小王的社交能力得到提升,他能够主动与同学互动,参与集体活动。
在学习方面,小王的注意力和学习成绩也有明显的改善。
他对语文和音乐的兴趣逐渐增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融合教育环境下,个体化的教育干预措施对孤独症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非常关键。
学校应该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与分析共7页
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与分析共7页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与分析孤独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发育障碍,其特征包括社交与沟通困难、刻板重复行为以及狭窄的兴趣爱好。
随着对孤独症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探索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
本文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与分析,旨在探讨融合教育的优势、挑战以及对孤独症儿童全面发展的促进。
一、个案研究孤独症儿童小明(化名)就读于一所普通小学的融合班级。
他在入学之初表现出明显的社交困难,无法与同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常常在课堂上自我封闭。
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和支持后,小明逐渐适应了融合教育的环境,与同学们之间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他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以及自理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二、融合教育的优势融合教育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与正常发展儿童接触的机会,从而促进其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发展。
孤独症儿童在与同龄人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学习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语言,培养自己的交流技巧。
同时,融合教育也为正常发展儿童提供了一个体验多样性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包容力。
三、融合教育的挑战然而,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课堂环境普遍存在噪音、光线等刺激过强的问题,这对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能力形成了干扰。
其次,一些普通教育教师在对待孤独症儿童时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此外,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和学习风格与正常发展儿童有所不同,需要个体化的教育方案和支持措施。
四、促进孤独症儿童全面发展的策略为了更好地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发展,应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融合教育中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其对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课堂环境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减少刺激和干扰,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氛围。
此外,个体化的教育计划和支持措施也是促进孤独症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
五、小结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领域。
通过对个案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融合教育对孤独症儿童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语文学习的个案研究
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语文学习的个案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特殊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
孤独症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班就读是一种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的教育模式,旨在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
然而,孤独症儿童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一名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小明(化名)作为研究对象。
小明今年10岁,被诊断为轻度孤独症。
他在普通小学就读,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个案研究法,对小明的语文学习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观察和记录。
观察内容包括:小明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与同学的互动等。
同时,还对小明的语文老师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小明语文学习的看法和建议。
四、研究结果1. 小明在课堂上的表现(1)注意力集中:小明在课堂上能够保持一定的注意力,但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课文内容,他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2)语言表达: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有时候难以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外,他的语速较慢,语调单一。
(3)阅读理解:小明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他在阅读课文时,往往只关注字面意义,难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 作业完成情况小明的作业完成情况一般,有时候会出现拖延现象。
他的作文能力较弱,难以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 与同学的互动小明在课堂上与同学的互动较少,他更喜欢独自玩耍。
在小组活动中,他往往难以融入,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五、研究分析通过对小明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他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注意力集中:孤独症儿童往往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语言表达: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这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 阅读理解:孤独症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这会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幼儿园孤独症儿童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孤独症儿童教学案例分析1.引言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面临各种各样的学生,其中包括一些患有孤独症的儿童。
对于这些孩子,教师需要采取特殊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确保他们能够得到适当的关注和教育。
本文将分析一个幼儿园孤独症儿童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融入校园生活和学习。
2.案例分析小明是一名芳龄为5岁的孤独症儿童,他在幼儿园的表现一直比较内向,不善于与其他孩子交流和互动。
他通常喜欢一个人玩耍,对于课堂上的活动也表现出较低的参与度。
教师发现他对于声音敏感,容易受到嘈杂环境的影响,经常会出现情绪波动和不安的情况。
3.应对策略针对小明这样的孤独症儿童,教师需要采取一些特别的教学策略:•针对个体:针对小明的特殊情况,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减少噪音和干扰,以减轻他的焦虑和不安。
•社交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或者小班教学的形式,鼓励小明与其他孩子进行互动和交流,逐渐培养他的社交技能和意识。
•情绪管理:针对小明的情绪问题,教师可以适时进行情绪管理的指导和训练,帮助他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家校合作:教师需要和小明的家长保持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制定适合他的教育方案和计划。
4.总结与展望通过分析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教学,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耐心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
未来,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专业人员和资源投入到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中,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让他们能够融入到校园生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5. 教学活动设计在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特殊的教学活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和学习。
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游戏和合作活动,让孩子们在良好的社交环境中互相学习和交流;另外,可以设计一些感觉统合活动,引导孩子们通过触摸、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刺激,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和活动。
5.家庭支持与协作除了学校教师的教育工作外,家庭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幼儿园孤独症儿童教学案例细致分析
【幼儿园孤独症儿童教学案例细致分析】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往往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学生,比如孤独症儿童。
针对这类学生的教学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细心和专业知识。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幼儿园孤独症儿童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更好地教育这些特殊学生。
一、案例描述小明(化名)是一名幼儿园孤独症儿童,他有着很强的自闭倾向,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小明经常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排斥和焦虑,他很难适应集体活动,更不用说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了。
二、教学策略针对小明这样的孤独症儿童,教师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他融入到集体教育中。
教师需要与小明建立起信任和情感的纽带,给予他足够的安全感。
教师可以采用逐步扩大社交范围的方式,引导小明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和趣味活动,让小明逐渐接触和了解外部世界,培养他的社交意识和技能。
三、教学实施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小明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关注他的特殊需求,耐心倾听他的心声。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游戏,让小明与其他同学一起参与,逐渐增加他的社交能力。
四、教学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施,小明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与其他同学有了更多的互动,表现出更好的社交能力。
他的自闭倾向减轻了,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这不仅是教师的成功,更是小明的成功。
通过教育的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长。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幼儿园孤独症儿童的教学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教师能够关注和支持特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关注,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以上就是本文对于幼儿园孤独症儿童教学案例的细致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值得我们用心去呵护和教育。
自闭症儿童课堂干扰行为个案研究
自闭症儿童课堂干扰行为功能性评估及干预策略个案研究摘要本研究以积极行为支持理念为导向,在学校的自然教学环境下,采用A-B实验设计,对一名自闭症儿童的课堂干扰行为进行系统研究以确定其行为功能,并以此为依据运用前因控制、行为训练和后果控制策略实施干预。
研究结果表明,该自闭症儿童课堂干扰行为下降趋势明显,干预效果显著。
关键词课堂干扰行为功能性行为评估积极行为支持干预策略1引言课堂干扰行为(Disruptive Classroom Behavior)指课堂时间里,以口语或肢体的方式,打断别人正在进行的活动,影响教师教学和其他同学学习,扰乱课堂秩序,并且对自身学习和人际关系造成困扰的行为[1]。
Janney 和Snell 把行为问题按优先处理的顺序依次分为破坏行为、干扰行为和分心行为[2]。
被列于中间位置的干扰行为虽没有对儿童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却毫无疑问地妨碍了儿童正常的学习、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对其社会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功能性行为评估是指对问题行为产生的个体因素及环境事件即前因和后果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行为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干预以减少甚至消除问题行为[3]。
功能性行为评估在行为干预中具有重要作用,如1997 年的《美国障碍者教育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在对特殊儿童问题行为进行干预之前必须要进行功能性行为评估。
许多研究也证实,问题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与干预能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4]。
本文详细阐述了运用功能性行为评估方法对一名自闭症儿童的课堂干扰行为进行评估和干预的过程,以期能为教师、家长及临床人员在自闭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干预方面提供借鉴。
2 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小杰,男,12岁,为杭州市某培智学校三年级学生,8岁在杭州某医院被诊断为儿童自闭症。
该儿童常独自一人,甚少与其他儿童游戏玩耍; 服从教师指令,能独立完成机械性抄写的作业,能进行简单模仿。
该儿童在被诊断为自闭症之前曾在幼儿园就读,但未进行任何康复训练。
《2024年3-5岁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范文
《3-5岁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篇一一、引言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影响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
对于3-5岁的自闭症儿童来说,早期的教育和干预至关重要。
本篇个案研究将深入探讨一名3-5岁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过程,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个案背景本案例中的小明明(化名)是一名4岁的自闭症儿童。
他在幼儿园表现出社交障碍、语言沟通困难、重复行为等症状。
经过专业机构评估,确诊为自闭症。
家长为了小明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开始了对他的教育干预。
三、教育干预方案1. 家庭干预:家长积极参与,为小明明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长需了解自闭症的相关知识,学会与明明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2. 幼儿园干预:幼儿园老师根据明明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方式,引导明明参与集体活动,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3. 专业机构干预:请专业心理医生为明明进行心理治疗,帮助他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
同时,安排专业的康复训练,如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等。
四、教育干预过程1. 家庭干预过程:家长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家长培训等方式,了解自闭症的相关知识。
在与明明的日常互动中,家长运用所学知识,与明明建立信任关系,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2. 幼儿园干预过程:老师根据明明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游戏和活动。
在活动中,老师关注明明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同时,老师还引导其他孩子与明明互动,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 专业机构干预过程:心理医生通过与明明的沟通,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制定出适合他的心理治疗方案。
康复训练师根据明明的具体情况,安排了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等课程。
在训练过程中,明明逐渐学会了与人沟通、分享等基本社交技能。
五、教育干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明在社交、语言沟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他开始主动与他人交流,参与集体活动,逐渐融入了幼儿园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
作者:高孟霞
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8年第03期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个案亮亮进行追踪观察,探寻孤独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个案研究
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学校教育对象的类型也有了极大的扩展,其中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多。
这些儿童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行为,当这些问题行为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无疑会影响正常教学的开展。
因此,对特教学校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调查,探究其行为表现背后的动因,可以帮助特教学校教师选择制定恰当的干预策略,进而有效缓解其教学压力。
一、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亮亮,男,9岁,孤独症兼轻度智障,现就读于安徽某特教学校康复班。
亮亮生活在一个六口之家,家中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妹妹。
亮亮四岁时被医院诊断为孤独症,之后进入一家私立康复机构接受教育训练,2015年秋季进入该特教学校就读,平时由爷爷、爸爸轮流陪读。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影响课堂常规秩序及教学有效性的行为。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教授朴永馨认为问题行为会阻碍儿童的社会适应以及身心的充分发展。
国外最早对问题行为进行研究的是威克曼(E.K.Wakeman),他在 1928 年首次提出问题行为这一术语,并指出问题行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指任何一种会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也可以说是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
此后,有更多的学者给予问题行为不同的解释与命名:偏态行为、异常行为、挑战性行为等。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问题行为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问题行为会阻碍自身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2)问题行为会影响自己与他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3)问题行为偏离社会常态。
个案主要的问题行为有:发脾气、自我伤害、不参与等行为,其操作性定义如表1。
二、研究结果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通过对亮亮的课堂行为观察发现,该生坐在椅子上不断前后摇晃自己身体,不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出现频率最高,约占50%。
其次是双脚同时起落蹦跳、用
力拍桌子、推翻课桌等发脾气行为,约占40%。
捶打自己下巴的自伤行为发生频率最低,约占10%。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功能:通常,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出现都有其一定的目的或原因,即行为的功能。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教授昝飞认为,行为的功能可分为社会性正强化、社会性负强化、感觉性正强化和感觉性负强化功能。
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功能一般可归纳为四类:自我刺激、逃避、获得实质性物品、获得他人关注等。
个案坐在椅子上前后不断摇晃自己的身体的行为,就属于自我刺激的行为,这类问题行为的矫正极为不易。
同时,受其社交交流和社会互动方面存在质的缺陷的影响,孤独症儿童常常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感受,以致成人也难以及时去满足其需求或解决困难,这种情况下,儿童常常出现发脾气、打人、撞头等多种问题行为以获得实质性物品或他人关注。
三、研究建议
通过对亮亮在美术课课堂中的问题行为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个案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既有亮亮自身的问题,也有教师的处理策略问题。
教师常用的处理策略如表3所示,从表2和表3可知,亮亮的问题行为功能主要是逃避任务、获取物品或教师关注,但教师的处理方法略显无措,制止、忽视、暂停课程、告知与提醒上课规则等均无法停止问题行为。
而偶尔给予的发放学具、请家长辅助、点名、反复交流却有成效。
面对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教师在进行干预前必须要先判断清楚其问题行为是属于哪一种功能,因为基于不同功能的问题行为,其干预策略不同。
对个案亮亮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给予以下建议。
对发脾气行为的处理:双脚同时起落蹦跳地发脾气行为的主要功能是逃避任务,用力拍桌子、推翻桌子的主要功能是获取物品或关注,说明个案并不懂得如何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
因此教师课堂上首先要给予个案无条件的关注,注意个案的细微情绪变化,以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开展集体教学时,要尽量关注到每个学生,避免单独对一名学生进行长时间的辅导。
对自伤行为的处理:手握拳捶打自己下巴的主要功能是逃避任务,儿童逃避任务一般有两种情况,即任务难度过高无法完成或是对任务完全不感兴趣,个案情况属于前者,因为当有家长辅助时,该问题行为就会停止,而教师制止、暂停课程都无效。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为个案布置恰当的活动任务,设立合理的活动目标,或是给予其一定的辅助。
对不参与行为的处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采取正强化方式,运用个案偏爱的物品引起他的学习兴趣,在个案表现出良好行为时,及时给予物品作为奖励,或是采用语言强化。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词典[M].华夏出版社,2006(8):364.
[2]张丹.培智学校学生的问题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3]昝飞.行为矫正技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