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讲义17——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讲义17——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17——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教育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

1899年,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传统教育”一词来表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批判,同时把他自己所主张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

此后,在现代欧美教育理论中,开始出现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概念,并引起了“现代教育”理论和“传统教育”理论的反复论争。

随着20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新兴学科的兴起,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在欧美国家中先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流派。

它们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中社会发展的产物。

它们力图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作出各自的阐述,从而形成了空前活跃的教育思潮。

第一节改造主义教育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改造主义教育家自称是进步教育的真正继承者和亲密的盟友。

改造主义教育也以实用主义教育的一个分支而著称。

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当时在美国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首当其冲地因其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的教育而未能妥善处理社会改造问题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因此,一些原来坚持“儿童中心”理论的教育家在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政策下,要求学校更加注意它的社会责任。

在1932年的进步教育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上,康茨(G.S.Counts)作了题为《学校敢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吗?》的著名演说,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

1934年10月,康茨又和拉格(H.O.Rugg)’等人组成一个称为“拓荒思想家”的团体并创办教育刊物——《社会拓荒者》。

他们在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对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理论的具体论述作了修正,主张教育要少强调“儿童中心”,多强调“社会中心”,少关心“个人生长”,多关心“社会改造”。

第4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第4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不可使还不喜欢读书学 习的学生对读书发生厌恶的心情,不可使他尝到 读书的苦味,以免他过了青年时期还觉得读书是 一件可怕的事情。”
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智育和劳动教育
“劳动是社会人不可豁免的责任。任何一个公 民,无论他是贫或是富,是强或是弱,只要他不 干活,就是一个流氓。”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旗帜。
基本思想
高度重视教育,批判传统教育
“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 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 ——《爱弥儿》序言
提出“自然教育”思想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核心——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顺应人的自然本
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由三部分构成:
学校教育体系
学校类型 婴儿期 母育学校 (0-6岁) 教育类型 家庭教育 培养目标 外部感觉
儿童期 国语学校 初等教育 (6-12岁) 少年期 拉丁语学校 中等教育 (12-18岁)
青年期 大学 (18-24岁) 高等教育
想象力和创造力
理解力和判断力 协调性和意志力
(四)教学论
教学原则:直观性、巩固性、循序渐进
有步骤地把知识、品德传授给儿童。
2.教学的原则
基本原则——“教育性教学”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道德,而教育的基本手
段是教学。
教学不仅能传递系统知识,更是实现道德教育
目的的主要途径。
任何教学过程必须具有教育作用。
3.课程理论
根据人的多方面兴趣设置多方面的课程。 兴趣分为两大类:
兴趣。统觉的主要条件。兴趣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
活动的警觉状态,是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
(二)论教育目的

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一)(二)

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一)(二)
1.宗教、神学色彩;“原罪”的人性说; 2.教育思想衰微; 3.教育目的:培养信徒,扩大教会势力; 4.教育内容、方法单一;
三、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
意识形态领域向封建主义和教会的文化革命运动;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歌颂人的价值和尊严;
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反对禁欲、尊重儿童天性) 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 提倡学术、尊重理性;
3.“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
“道德原理应该成为学校主要课程”;
4.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5.教师要德才兼备、宽严相济;
古希腊罗马教育特点品析:
1.西方教育思想的开端; 2.浓厚的哲学意蕴; 教育终极问题、本质问题的追问; 3.精英化;
4.一般社会问题的追问,没有专门的教育问
题意识;
二、中世纪教育思想
(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公办教育替代私人教育:“教育是政府的事”;
2.“灵魂三分”与“和谐教育论”;
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
体育、德育、智育;
3.教育分段:
胎教、婴幼儿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
(四)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1.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巨大作用;
2.先研究儿童的天赋、年龄、才能,再进行教学;
五、19世纪西方教育思想
1.19世纪,英、法、德、俄、美等国政治经济发生 巨大变化,发展进程不一,提出了不同的教育需 求 2.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 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资本论》)
六、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西方教育思想
现 代 西 方 教 育 思 想 流 派
课程内容目录:
第一讲 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 第二讲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第六章 17、18、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第六章 17、18、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分班教学
考入伊顿的学生基本都是尖子,但不等于每个学生的天分、特长、爱好都一样。“分班制”就是为了避免成群教育的粗略。
学校从每个学生考入伊顿的第一个成绩起,在英语、数学、法文等每一学科下分别分出等级(班),一般14级,较小的学科相应减少。它与笼统的快慢班不同,一个学生不是被笼统地归在快或慢的班里,而是每一科在不同的班级里。
(1)初等学校:由教会掌握,非教会的个人和团体也办一些慈善学校,如:免费学校、贫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等等。教学条件很差,教学内容简单,重视宗教、阅读,轻计算。教师多由手工业者、伤残军人、老年人等充任,没有专职教师,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富人通过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启蒙和中学预备阶段教育。(《简爱》中简爱被舅妈送进了一个教会慈善学校,那个学校的教育很严苛,老师会用圣经中的一些关于惩罚、暴死的故事给学生做教材,伙食及其差,学校里还会有疾病,简爱的好朋友就是得伤寒死的。而一些富人家如英格拉姆小姐都是请家庭教师进行教育,家庭教师的地位比较低,工资也不高)星期日学校: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为贫民儿童举办的一种初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为贫民儿童传授简单的读写算和宗教知识。私立收费的初等学校,一种是由若干资产的人设置的,主要为男孩升学或就业服务;另一种是由老年人、手工业者为业余活动而开办的。
(1)国家干预教育的开端
19世纪以前,英国政府很少干预教育。国民教育的权力集中在教会手中。19世纪初,不同的社会势力和思想家对政府是否应该干预教育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势力竭力反对政府插手教育;许多政客和资本家也反对政府承担教育责任,担心工人阶级受到更多教育后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有些思想家也反对政府干预教育,认为这样会妨碍人身自由。英国传统的自由主义在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比如在经济上出现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政治和外交上一直保持欧洲均势政策都是“自由主义”的体现。自由主义思想是自由竞争思想的延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原有的管理体制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6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第6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自 然 知 识
经验的兴趣 思辨的兴趣 审美的兴趣
物理、化学、地理 数学、逻辑、文法 文学、图画、唱歌
社 会 生 活
同情的兴趣 社会的兴趣 宗教的兴趣
本国语、外国语 历史、政治、法律 神学
3.教学过程理论

四段教学法: 方法
明了
联想
系统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影响
19世纪60年代广泛传播,在欧美、亚洲反响巨大。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旗帜。
“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 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 ——《爱弥儿》序言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自然教育”的核心——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
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由三部分构成:
受之于自然的教育(以此为基准) 受之于事物的教育 受之于人为的教育
19世纪的著名教育家大都深受其影响,如赫尔巴特、
福禄倍尔、第斯多惠、贺拉斯•曼等。
四、赫尔巴特
Herbart(1776—1841年)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重要代表,被誉为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 小传
生于律师家庭,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
18岁,入大学学习哲学。
《爱弥儿》的影响
歌德——此书是教育的自然福音 康德——忘记定时散步
席勒——卢梭是新的苏格拉底
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杜威等人以其
思想为出发点。
三、裴斯泰洛齐与“要素教育”
Pestalozzi(1746—1827年)
19世纪瑞士教育改革家、实践家
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
《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17~19世纪的教育思想

17~19世纪的教育思想
(3)要求教育深入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遵循自然而施教,成为近代儿童研究的先行者及内发论的一代宗师;
(4)提出“回归自然”的主张是教育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带来了儿童观、教育观的巨大变化。他提出研究学生、研究儿童的口号已成为教育研究中的永恒课题;
(5)驳斥了历史上沿袭已久的“原罪说”和“预成论”儿童观,确立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新儿童观。
斯宾塞
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是《教育论》。
1提出教育目的在于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完满生活包括五个方面:直接保全自我的活动;间接保全自我的活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社会和政治有关的活动;满足各种爱好的闲暇活动;
2对传统的古典教育进行了批判,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主张将科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19世纪
人物
人物评价
思想理论
对教育学科学化的贡献
历史地位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传统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视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本人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1伦理学思想和教育目的: 赫氏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内容包括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它们构成教育目的论的基础;
1自然教育理论:主张教育要以人的自然天性为基础,切忌限制或干涉儿童的自由发展。因此教育应当遵循自然。
2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尊重儿童的个性。
3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自然人”,即既能履行社会成员的职责,又能保持纯真天性,身心协调发展的社会“自然人”,实际上是指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事业家和自由劳动者(资产阶级新人)。

西方教育史思想内容总结

西方教育史思想内容总结

西方教育史思想内容总结西方教育史思想内容总结:西方教育史思想是指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经过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再到现代教育形式的形成与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思想观念和实践。

在这一历程中,西方教育思想经历了诸多变革和发展,对整个西方文化和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时期,教育被视为人的基本素质的开发和培养,被赋予了“美德”的重要使命。

柏拉图提出了“国家的核心要保证守护者阶层受到高质量、全面的教育”的思想,他重视诗歌、音乐、体育等身心修养的培养,主张培养优秀的统治者和守护者。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具体知识的传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提出适应个体差异的教育原则。

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以教廷的宗教教育为主导,强调对信仰的传授和道德的教育。

教会成为唯一的权威,教育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注重培养人的虔诚与忍耐力。

修道院学校兴盛起来,成为中世纪教育的重要机构,负责对教士和僧侣进行系统的学术和宗教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始得到重视。

人文主义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自由和个性,提倡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的自由发展和真理的追寻。

二者相结合,形成了以贵族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

同时,文艺复兴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促进了大学的发展,使教育成为独立学科,并开始注重实践。

17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教育改革开始兴起。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教育应以理性为主导,注重发展人的理性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使人具备自主的能力,追求真理和幸福。

教育改革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法国和德国,法国的孟德斯鸠主张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德国的康德主张以道德和公民担当为教育的目标。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引发了对教育的新思考。

工业革命的到来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兴起,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

教育的目标从贵族阶级的培养转向了广大劳动阶级和中产阶级的综合发展。

公立学校系统逐渐建立起来,普及义务教育成为全民教育理念的基石。

20世纪,发展到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

17— 1919世纪英国教育

17— 1919世纪英国教育

主 要 教 育 家 思 想
洛克:“白板论”, 教育对个人和社会作用巨大, 绅士教育,道德观念, 德性重于学问,学问内容为实 用知识
小结:

科学教育由萌芽期进入发展期
17—18世纪 与19世纪英国教育比较
17—18世纪
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19世纪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 断资本主义过渡, 资本主义的矛盾日 渐显露
背景
17—18世纪与19世纪英国教育比较
17—18世纪
沿袭旧制,新思想传播 综述 导生制盛行, 国教会掌管,非国教会的 慈善学校,主要对象是贫 《工厂法》的影响,普及 民儿童,内容简单 义务教育 颁布《初等教育法》 文法学校和公学, 主要对象为富家子弟 依靠捐办文法学校和公学 开展
19世纪
国家干预教育
教 育 概 况
初等教育各类大 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 动 学的创建,重视自然科学 和实用科学
17—18世纪 与19世纪英国教育比较
17—18世纪
培根:归纳法,科学教育 “知识就是力量”
19世纪
斯宾塞: 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按人类生活分划分课程, 提出教学原则和方法 赫胥黎: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 (重视科学与人文的平衡)
1718世纪与19世纪英国教育比较1718世纪19世纪背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的矛盾日渐显露1718世纪与19世纪英国教育比较1718世纪19世纪综述沿袭旧制新思想传播国家干预教育初等教育国教会掌管非国教会的慈善学校主要对象是贫民儿童内容简单导生制盛行工厂法的影响普及义务教育颁布初等教育法中等教育文法学校和公学主要对象为富家子弟依靠捐办文法学校和公学开展高等教育创始于牛津大学各类大学的创建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1718世纪与19世纪英国教育比较1718世纪19世纪培根

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

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

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拉特克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学理论的第一个倡导者。

致力于探究“数授之术”开拓教学理论,他的教学合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是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中心的。

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改革学校和社会的建议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拉特克关于教学的方法与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和生命力。

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拉特克所倡导的教学论,是以教学的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

它并非完全不谈教什么(教学内容),但重心是如何教。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着名的民主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他是公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着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

代表作有《大教学论》(1632)《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

《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始。

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近代教育之父、系统的教育学之父。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

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夸美纽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

《外国教育史》第六章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ppt

《外国教育史》第六章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ppt







七、论道德教育
八、论教育管理
(Jo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

一、生平与著述

生平特征: 捷克兄弟会及其流亡特性 《大教学论》,西方近代最早的系统的 教育学著作,创立了教育学的基本体系, 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产生。 《母育学校》,第一部幼儿教育专著 《世界图解》,第一部看图识字课本 《人类事务改进通论》

(三)道德教育的方法

实行、榜样、教训与规则、避免不良社交和惩罚
八、论教育管理

(一)国家应该管理教育 (二)国家应该设置督学 (三)论纪律和规章制度


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意义




(1)堪称欧洲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教育家,同时也是资产阶级新时 期的最初一位教育家。为近现代资产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2)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地总结教学原则的教育家,他的教学理论 包含了大量宝贵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 律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杰出的教育革新家,他的教育思想中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人 文主义的痕迹。呼吁开展普及教育,试图使所有人都能接受普及教育。 泛智论的普及教育思想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4)详细制定了学年制度和班级授课制度;提出各级学校课程设置, 编写了许多教科书;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 (5) 夸美纽斯在教育工作的一切重要领域都留下了开拓者的足迹以 及辛勤耕耘的丰硕成果。尤其是在近代教学理论方面,他作出了比较 全面的贡献,奠定了近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 (6)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也存在着明显缺陷。教育思想中具有浓郁 宗教气息;对科学知识及教育科学认识也不准确。这些缺陷既有他本 人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时代本身的局限。

西方近代教育思想总结

西方近代教育思想总结

西方近代教育思想总结西方近代教育思想是指18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在教育领域中涌现的一系列理论与观念。

这些思想的出现标志着西方教育由传统的宗教教育向为全民普及的国家教育体系的转变。

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哲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以及社会进步的需求等。

以下将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1. 教育的普及和平等:18世纪的启蒙运动倡导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启蒙思想家如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理性和平等的权利,并主张以教育来培养人的智慧和品德。

因此,教育不再仅限于贵族和富人阶层,而应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2. 社会效益:洛克、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个体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们强调教育应培养公民的理性、自治和批判思维能力,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3. 个性发展:德国哲学家康德对教育的关注主要是个性发展。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智力、道德和审美能力,使其成为自由和独立的个体。

4. 实用主义:19世纪后期的实用主义者们强调教育应该与实际生活和工作相关。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技能和有用知识,以满足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5. 学生中心:乔瓦尼·金贝诺和约翰·杜威等教育家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能力。

他们主张教育应该是个体化的、体验式的,并提倡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学习。

6. 社会工程:在20世纪初,教育成为塑造社会的工具之一。

教育家如爱德华·李·思克曼认为,通过改革教育体系可以改变社会的结构与价值观,从而实现社会变革和进步。

7. 多元文化主义:20世纪后期,随着移民和全球化的加剧,教育的多元文化主义受到更多关注。

这一思想强调教育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尊重。

总结起来,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教育的普及和平等,到个性发展、实用主义、学生中心,再到教育成为社会工程和多元文化主义的转变。

第六课 17、18、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一)

第六课 17、18、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一)

(3)中等教育改革 中等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学校设置和课程结构上,有两个重要 的报告: 一个是19世纪60年代初克拉雷顿委员会对九大公学进行了 调查,形成了克拉雷顿报告,主要内容是课程中仍以古典课程 为主,但是英语、现代语、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受到重视。 另一方面就是公学董事会机构的改革。 一个是汤顿报告,提出按三类社会阶层设立三类中学,第 一类是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子弟设立,为大学做准备;第二类是 为中产阶级子弟设立,培养商业、法律、医生等专业人才;第 三类是为中下层贫民子弟设立的中学,培养的是从事普通职业 人才,这份报告没备采纳,但是对后来中等教育发展产生重要 影响。
2、19世纪英国教育概况 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第一 次工业革命,英国的大机器生产 逐渐取代手工操作,英国成为世 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19世纪后 半期,英国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 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经济、政 治、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给教 育观念和制度也带来了变革,主 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工业革命对教育的需求是什么?
(1)国家干预教育的开端 19世纪以前,英国政府很少干预教育。国民 教育的权力集中在教会手中。19世纪初,不同 的社会势力和思想家对政府是否应该干预教育 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教会、政客、思想家都反 对政府干预政治。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原有的管理体制已 经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自 由 主 义
分班教学 考入伊顿的学生基本都是尖子,但不等于每个学生的天 分、特长、爱好都一样。“分班制”就是为了避免成群教育 的粗略。 学校从每个学生考入伊顿的第一个成绩起,在英语、数 学、法文等每一学科下分别分出等级(班),一般14级,较 小的学科相应减少。它与笼统的快慢班不同,一个学生不是 被笼统地归在快或慢的班里,而是每一科在不同的班级里。 如进入第一班的学生,即证明他在该科目上已经有了超强的 天分和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机会。而14班则 相反,证明学生在该项目上天赋和能力较弱,缺乏自学能力。 老师就要加倍细致、耐心,有时要一对一地个别辅导。

17-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洛克、斯宾塞、涂尔干、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17-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洛克、斯宾塞、涂尔干、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二、17—19世纪的法国教育
Radom text here
(一)17—18世纪中期的法国教育 1.天主教会的教育活动 2.新教教会的教育活动
(二)18世纪中后期(大革命前后)法国的教育 (三)19世纪的法国教育
1.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 2.初等教育的发展 3.中等教育的发展 4.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涂尔干的教育思想
德行重于学问。
2. 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
斯宾塞的一生正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期。1840年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生产蓬勃发展,经济空前繁荣,跃居世界工业化国 家之首。
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尤为突出,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校教育也不例外。在此之前,英国固守古典主义教育的传统,自然科学被 排斥在课堂之外,重文轻理现象极为严重。
涂尔干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使人“社会化”。
*论教育功能
(1)教育促使年轻一代实现系统的社会化,促进个人实现由“个体我”到“社 会我”的转变; (2)教育促使个体的潜能得以显现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个体遵守社会秩 序、服从政治权威等品质; (3)教育还可以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进行代际间的传递。
第二节
{ 17-19世纪欧美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家 和日本的教育}
一、17—19世纪的英国教育
(一)17—19世纪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1.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导生制) 2.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公学) 3.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4.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确立
(二)洛克与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Radom text here
1.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2.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

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家生平思想介绍

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家生平思想介绍

教育主张
• 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 展规律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强调:教育遵守自然秩序;教育根据儿童天性
• “泛智”思想
泛智:广泛、全面的智慧 泛智教育:实现泛智教育的工具,着重强调:人人均需受教育;人人均需学习一 切
• 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 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教育思想的评价
优点: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
激的观点,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他要 求尊重儿童的自由和兴趣,鼓舞学生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结合实际 生活主动地、自觉地掌握有用的知识。他提出必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 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鼓励他们主动学习所有这些都表 明卢梭反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性,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 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
近代教育学的创立
17世纪到19世纪末
生平介绍
• 夸美纽斯(1592——1670)
• 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是西方近代教育理论 的奠基者 • 17世纪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 用班级授课制度 • 主要著作:《母育学校》、《大教学论》、 《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
教育思想
• 主张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使社会各阶级的儿童, 包括贫民的儿童都能受到一种合理的、符合他们实际生活 所需要的教育。 • 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 实际上生活所需要的教育; • 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 悲惨的生活境况。 • 与夸美纽斯、卢梭一样,裴斯泰洛齐将教育适应自然作为 最基本的教育原则。
• 缺点: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有的概念不够清晰 • 启示:当代教育也要重视直观,强调儿童在实际观察事物获得感性

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与思潮概论

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与思潮概论

第二,教育理论的心理学化

亚里士多德 灵魂论

卢梭
顺应儿童的本性

裴斯泰洛奇 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福禄培尔
幼儿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儿童研究运动 儿童生理与心理的研究
第三,教育理论的科学化

赫尔巴特 科学教育学

以科学理论为基础

心理学 伦理学

以科学概念为核心

统觉 注意

意识 兴趣
其二,自然科学的发展
• • • • •
一切
牛顿的经典力学
自然科学的定律 科学思想的渗透 科学的崇拜
近代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实验、定量 教育的规律 自然科学课程体系 用自然科学原理解释 ——机械主义
其三,近代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 自然神论——自然教育 • 唯物主义经验论——知识来源于经验 • 理性主义——教育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

福禄培尔 教学组织形式

斯宾塞
自然科学的课程论
第六章 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与教育思潮
概述一:历史背景

其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
义制度的确立,为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和
教育思潮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和物质基础。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国家的形成
•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教育理念 • 生产方式——教育观、教学方法、组织形式 • 民族国家——国家的国家化、世俗化
其四,对旧教育的变革需要新的教育思想 予以指导和引领
• 旧教育 • 宗教性 • 保守性 • 古典主义 • 形式主义
新教育 世俗性、国家性 开放性、人本性 科学性、经验性 实用性、社会性

外国教育史第六章

外国教育史第六章

第六章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影响久远。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文艺复兴前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时期,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文艺复兴后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始贴近现实生活时期,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宽泛;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形成的新教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运用和推广。

此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强调"遵循自然",强调新知识和新方法,充溢着一种入世、求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社会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被称为唯实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维多里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路德、加尔文、夸美纽斯、洛克等。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1、文艺复兴前期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代表人物有维多里诺,伊拉斯谟。

(1)维多里诺的人文主义教育实践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1378-1446),把它所创建的孟都亚宫廷学校称为"快乐之家",反映出他反对封建教育压制儿童个性的教育思想。

他提出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因此他重视智、德、体、美诸育的普遍实施。

他的学校中不仅设有古典学科,也注意自然科学和数学课程的开设。

在教学法上,他要求注意儿童的兴趣,多运用直观和练习的原则与方法,使教学做到生动、实际、有趣,以利于发展儿童的个性。

他提出了体育应被看作是高尚的、于科学知识教育并重的教育内容。

在道德教育方面,他要求发展儿童的优良品质,并特别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示范,同时也注重让学生阅读有关宗教方面的书。

维多里诺最早把人文主义的理想付诸于教育实践,他被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

他主张通才教育,并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的中心,强调古典著作对陶冶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这些见解促进了古典人文学科的发展。

17世纪教育思想总结

17世纪教育思想总结

17世纪教育思想总结17世纪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高峰时期,教育思想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的目的、方法和内容,提倡个人的自由和人文主义。

本文将对17世纪教育思想进行总结,以了解当时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17世纪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在这个时代,欧洲开始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社会转变,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公民的素质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在17世纪,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开始受到重视。

人们开始思考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其中一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是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他主张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培根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以追求真理和实用的知识。

另一位对17世纪教育影响较大的思想家是荷兰的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他主张通过理性思考来获得真理,强调教育要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想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同时,17世纪也是宗教改革的时代,宗教的力量对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欧洲的天主教国家,教育仍然主要由教会控制,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宗教信仰和教义。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经典文学和神学研究,培养人们的信仰和道德观念。

而在新教国家,教育开始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人文主义。

荷兰的伦勃朗(Hugo Grotius)和瑞士的皮埃尔·卡勒皮 (Pierre Charron)等思想家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个人的才能和品德,强调人的自由和尊严。

除了思想家的影响,17世纪的教育实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许多国家,教育开始向广大人民普及,不再仅仅局限于贵族和教士。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印刷术的发明和教育资源的增加。

同时,一些重要的教育机构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也得到了发展和改革。

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

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

拉特克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学理论的第一个倡导者。

致力于探究“数授之术”开拓教学理论,他的教学合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是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中心的。

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改革学校和社会的建议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拉特克关于教学的方法与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和生命力。

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拉特克所倡导的教学论,是以教学的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

它并非完全不谈教什么(教学内容),但重心是如何教。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他是公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

代表作有《大教学论》(1632)《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

《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始。

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近代教育之父、系统的教育学之父。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

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夸美纽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

虽然早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耶稣会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分班、分级教学制度,并且按年、月、周规定教学进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尔巴特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一、夸美纽斯与“泛智教育”
Comenius(1592—1670年)
17世纪捷克教育家,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大教学论》,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诞生
夸美纽斯 小传
12岁,父母双亡 ,捷克兄弟会资助接受教育; 19岁,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神学; 22岁,任中学校长,兼任牧师; 26岁,爆发宗教战争,生活颠沛流离; 36岁,逃难到波兰任中学校长;
裴斯泰洛齐 小传
医生家庭,5岁丧父,童年目睹农民生活的贫困,



“消除苦难的根源”成为一生奋斗的目标。 22岁,建立新庄示范农场,试图帮助农民改善生活。 28岁,创办 “贫儿之家”,第一次教育实验。 53岁,创立斯坦茨孤儿院,第二次教育实验。 54岁,布格多夫学校任教,第三次教育实验。 59岁,伊佛东学校,享誉20年后被迫停办。 79岁,回到新庄,《天鹅之歌》,两年后病逝。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旗帜。
“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 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 ——《爱弥儿》序言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自然教育”的核心——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
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由三部分构成:
受之于自然的教育(以此为基准) 受之于事物的教育 受之于人为的教育
法国教育家、启蒙思想家
抨击旧教育,提出“自然教育”理论
聪颖早慧,嗜读。
12岁,独立谋生,广泛接触各种社会阶层。
30岁,巴黎,结识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 发表一系列惊世骇俗的重要作品。 50岁,发表《爱弥儿》,列为禁书。 1778年,贫病交加去世。
学校教育体系
学校类型 婴儿期 母育学校 (0-6岁) 教育类型 家庭教育 培养目标 外部感觉
儿童期 国语学校 初等教育 (6-12岁) 少年期 拉丁语学校 中等教育 (12-18岁)
青年期 大学 (18-24岁) 高等教育
想象力和创造力
理解力和判断力 协调性和意志力
(四)教学论
教学原则:直观性、巩固性、循序渐进
从寻求教学内容的最简单要素开始,循序渐进 地进行教学。
德育的最基本要素——“儿童对母亲的爱” 智育的最基本要素——“数、形、词” 体育的最基本要素——“各种关节的活动”
历史影响
19世纪初,出现大量“裴斯泰洛齐式”学校,形成
专门研究其思想的“裴斯泰洛齐运动”,为教育心 理学化运动揭开了序幕。
①大自然的法则 ②儿童的自然发展
“在此之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由于学校 工作不符合事物的自然秩序,以致学校变成了 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
(三)“泛智教育”
泛智教育: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教育对象——一切人
倡导普及教育、扩大教育对象范围; 教育内容——一切事物 提出百科全书式的、广泛的知识教育。
“我们可以为教师们找出一条金科玉律, 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 放到感官跟前。” “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四)教学论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教学管理形式——学年制 教学用书:形象直观、图文并茂
儿童看图识字课本《世界图解》
二、卢梭与“自然教育”
Rousseau(1712—1778年)
划、有步骤地把知识、品德传授给儿童。
1.教学的原则
基本原则——“教育性教学” 教学不仅能传递系统知识,更是实现教育目的
的主要途径。
任何教学过程必须具有教育(德育)作用。
2.课程理论
根据人的多方面兴趣设置多方面的课程 兴趣分为两大类:
(1)知识的兴趣:与自然知识相联系的兴趣 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 (2)同情的兴趣: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兴趣 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
为什么教育要心理学化?
教育必须按照普遍规律才能获得成功
怎么实现教育心理学化?
①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 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②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③教学原则和方法心理学化;
④教育者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调动能动性。
(三)论要素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依据儿童先天能力的最初表现,
《爱弥儿》的影响
歌德——此书是教育的自然福音 康德——忘记定时散步
席勒——卢梭是新的苏格拉底
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杜威等人以其
思想为出发点。
三、裴斯泰洛齐与“要素教育”
Pestalozzi(1746—1827年)
19世纪瑞士教育改革家、实践家
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
《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赫尔巴特主义在德国已成为一种宗教”
“今天,在美国的赫尔巴特教育学的信徒比在德 国还要多。”其教育思想和体系“像浪潮一样席卷 了美国教育界的教师和学生。”
19世纪的著名教育家大都深受其影响,如赫尔巴特、
福禄倍尔、第斯多惠、贺拉斯•曼等。
四、赫尔巴特
Herbart(1776—1841年)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重要代表,被誉为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 小传
生于律师家庭,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
18岁,入大学学习哲学。
统觉。在原有观念基础上将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
识,吸收、融合、同化,并形成观念体系的过程。
兴趣。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是观念
的积极活动状态,是统觉的主要条件。
(二)论教育目的
可能的目的:与未来职业有关的目的。即发展人
的多方面兴趣,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必要的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即养成五种道德
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智育和劳动教育
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四)自然教育的方法——消极教育
消极教育,即成人不干预、不压制和强迫,
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教师的两项任务:
1.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其倾向和特点; 2.创设学习环境,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 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 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
(二)培养目标——自然人
自然人与公民是相对的
自然人是独立自主的人,公民则一切仰赖社会;
自然人是平等的人,公民则有等级之分;
自然人是自由的人,公民则是职业人,囿于职业; 自然人是自食其力的人,非靠他人劳动为生。
(三)自然教育的实施
婴儿期的教育(0-2岁),身体的养育和锻炼
儿童期的教育(2-12岁),感官教育

“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 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 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 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 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大教学论》扉页
(二)教育原则
基本原则——教育适应自然
第 三 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近代西方的社会背景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工业革命
文化——近代科学发展
思想启蒙运动(理性批判) “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 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夸美纽斯 卢梭
“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 “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
裴斯泰洛齐 “教育心理学化”的首倡者
自 然 知 识
经验的兴趣 思辨的兴趣 审美的兴趣
物理、化学、地理 数学、逻辑、文法 文学、图画、唱歌
社 会 生 活
同情的兴趣 社会的兴趣 宗教的兴趣
本国语、外国语 历史、政治、法律 神学
3.教学过程理论

四段教学法: 方法
明了
联想
系统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影响
19世纪60年代广泛传播,在欧美、亚洲反响巨大。
58岁,被选为捷克兄弟会大主教;
64岁,瑞典入侵波兰,迁至荷兰; 78岁,在荷兰去世。
(一)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社会作用:改良社会,改变道德普遍堕落的现状。
个体作用:发展人的内在本性
(知识、德行、虔信)
教育目的:培养具备完全知识、完美德行和坚定信
仰的人,以享受现世幸福,为永生做好准备。
(一)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教育作用——知识和理性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
关键。人人都应接受教育。
教育目的——激发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得到
和谐的发展。
(二)论教育心理学化
“教育心理学化”,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
活动规律的基础之上。
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
教育家。开创了教育的新时代。
观念。
(三)论教育过程
管理。建立和维持外部秩序,强调严格管理。
教学。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训育。对儿童的思想、意志和性格进行引导。
管理的意义——由外部预防恶行的发生; 训育的意义——从内部使之形成美德。
(四)教学理论
反对卢梭的观点,教学不是一种自然和被动
的过程。
教师应采取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程序,有计
伦理学——为确立教育目的提供依据
培养人具备五种道德观念: 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心理学——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法和手段
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以心理学 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观念。心理的最基本要素。
意识阈。“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
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限,这 样的界限就是意识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