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李兰娟院士讲座)
打破重症肝病死亡魔咒——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
打破重症肝病死亡魔咒——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张文龙;李华江【期刊名称】《今日科苑》【年(卷),期】2014(000)008【摘要】她领导的课题组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首次揭示了重型肝炎病人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她率领课题组成功培养分离出SARS病毒并完成全基因测序,对揭示“非典”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救治HTN9患者,论文《人类感染活禽市场来源的新发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临床分析和病毒基因组特征》已在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2014年7月,她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发表题为《肝硬化中肠道菌群的改变》的论著、这一最新微生态科研成果揭示了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为全球肝病研究提供新思路。
她主编专著28部,其中《传染病学》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均为中国该领域的首部专著;她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在全国率先提出卫生现代化和“卫生强省”的发展战略,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卫生部的高度评价,她就是从“赤脚医生”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
【总页数】5页(P28-32)【作者】张文龙;李华江【作者单位】《今日科苑》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5【相关文献】1.打破洗车O2O的死亡魔咒 [J], 小造;2.厅长风采医生本色——访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 [J], 谢娜3.李兰娟:我国唯一的传染病学科女院士——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李兰娟教授 [J], 郭静娟4.新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救治效果——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教授 [J], 潘锋5.热烈祝贺本刊主编李兰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教授简介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j i a 等 研 究表 明,炎性 体基因缺 失与肠道微 生物组态 的 Mo l e c u l a r P a t t e r n s ,P A MP s )进入血 液循环 。肠道微 生物 占 Me
统 之 间 的 相 互 作 用 在 肝 脏 疾 病 的 发 生 发 展 中 起 着 重 要 的 具有 至 关 重 要 的作 用 。 作 用 , 近 年 来 这 一 观 念 重 新 引 起 学 者 们 的 兴 趣 。肠 道 菌 1 . 2非酒精性脂 肪性肝 病与肠道 菌群 不论 在成人还 是儿童
1 肠肝轴在非 酒精性脂肪性 肝病 发病 机制 中的作用
肠道 功 能与肝脏 疾病之 间有 密切 的关 系 ,肠 道菌群 的 1 . 2 . 1 肠道微 生物 与能量代谢 B a c k h e d 等[ 的一系列实验证实 改变在NAF L D的发病 中起 着重 要 的作 用…。要想 更好 的理 肠道 微生物 参与 从食物 中获取 能量 、脂肪 沉积等 过程 ,这 解 肠肝 轴 ,必须先 了解肠 道微 生态 。在过 去 的几 十年里 , 研 究者采用 1 6 S 核糖体R NA 分 子技 术研 究,发现肠道菌群 由 说 明微生物 在代谢 性疾病 中可 能发挥 一定 作用 。将 正常 小 鼠盲肠 中提取 的微 生物 给予无菌 小 鼠2 周后 发现无菌 小 4 ' 5 】 。
1 . 2 . 2高脂饮 食与肠道微 生态 一 项来 自比利 时的研 究 证
肠 道屏 障功 能障碍 包括 肠道 微生态 、肠 上皮 细胞 、免 实高 脂饮食 可 以改变肠道 菌群 的组成 。饲 喂高脂肪 饮食 与 疫系 统 的损 害,这三 者均在NA F L D的发生发展 中起着重 要 标准 高碳水化 合物 的小 鼠相 比肠 道 内双歧杆 菌 的水 平和 直
肝癌的微生物组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
肝癌的微生物组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肝癌一直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肝癌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体内微生物组的影响。
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肝癌的微生物组和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肝癌微生物组的发现研究人员通过对肝癌患者的肿瘤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组。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与此同时,肝癌组织中的微生物组与正常肝脏组织中的微生物组存在明显差异。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微生物和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特定的细菌株在肝癌患者中呈高表达,并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和基因表达来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二、肝癌微生物组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肠道菌群是指寄生在人体消化道内的细菌群落,不仅与肝癌有关,也与肠癌、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肝癌的微生物组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首先,一些肝癌患者在肠道菌群中会出现失衡现象,表现为某些细菌丰度减少,而其他细菌丰度增加。
这种失衡状态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其次,肠道菌群中的某些细菌可以通过产生代谢产物,如氨基酸、胆汁酸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肝癌的发生。
这些代谢产物在利用肝脏中的细胞信号通路,并进而改变肝癌组织的生长和转移。
最后,在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影响机体免疫应答来调节肝癌微环境。
例如,菌群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三、微生物组和肠道菌群的调控了解肝癌微生物组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可以为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多种方法来调控微生物组和肠道菌群的平衡。
首先,营养干预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来调控微生物组。
例如,摄入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乳制品和发酵食品,可以增加益生菌在肠道中的数量,改善菌群的平衡。
其次,使用特定的抗生素可以抑制或杀死肝癌微生物组中的有害微生物。
这种抗生素选择性地靶向某些微生物,在不影响肠道菌群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杀灭肝癌微生物组中的病原体。
肝病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李兰娟院士讲座)
➢ 肝脏库普弗细胞与肠道微生态
❖ 库普弗细胞数量的增加及功能的发挥与肠道微生态密切有关
肠-肝轴与肠道微生态
肠-肝轴
➢ 肝脏血液供应:
肝动脉(25%) 门静脉(75%)
-营养代谢
➢ 肠肝循环
胆汁酸 尿素 激素 药物
➢ 细菌移位、肝脏解毒
肝病时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
肝病内毒素血症发生原因:
肝功能不全、清除肠源性内毒素能力下降 肝病时肠道微生态失调、肠肝菌科细菌过量生长、内毒素产生↑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内毒素过量移位
内毒素加重肝脏损害
通过TNF、白介素等细胞因子
肠道微生态研究的主要方法
➢ 细菌培养方法:经典方法,可定性定量 ➢ 分子生物学方法(粪便细菌)
人体微生态概况
➢人体正常菌群种类达500余种 ➢数量达100万亿个(人体体细胞只 有10万亿个) ➢重量约1271克,相当于肝脏的重量 ➢99.9%是以双歧杆菌和类杆菌为主 的专性厌氧菌 ➢0.1%是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的兼性 厌氧菌
1g 10g
20g 20g
1000g (78.67%)
200g 20g
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肠黏膜绒毛断裂破损严重
肝移植动物模型
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破坏
肠黏膜上皮细胞微
I
绒毛整齐,致密
J 肠黏膜上皮细胞微
绒毛整齐,致密
K
肠黏膜上皮细胞微 绒毛变短,稀疏,
脱失严重
L
肠黏膜上皮细胞微 绒毛变短,稀疏,
脱失严重
I:对照组肠黏膜:×12500) J:假手术组术后:肠黏膜上皮×12500)
•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肝病是指肝脏受到各种原因侵害或破坏,功能障碍,以及结构变异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肝脏在人体中承担着消化、解毒、代谢等多种重要功能,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对维持整个机体的稳态十分关键。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表明,肠道与肝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不仅会导致肝病的发生发展,还会影响肝病的治疗效果。
肠道微生态是指生活在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肠道微生态在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参与食物消化、免疫调节、保护肠道屏障等功能。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与肝脏健康密切相关,它们能够通过相互作用影响彼此的功能。
肠道微生态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肝脏疾病常常伴随着肠道微生态失衡,进一步加速了肝脏损伤的发展。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肠道中常常寄居着大量的有害细菌,如肠球菌、变形杆菌等。
这些有害菌群会产生大量的毒素和代谢产物,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
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也会进入循环系统,通过肝脏进行清除和代谢,而肝脏损伤会影响代谢产物的清除功能,进一步加剧肠道微生态失衡。
肠道微生态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肠道微生态参与肝病治疗的过程。
肠道微生态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影响药物代谢等机制参与肝病治疗的过程。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调,使机体变得更加容易受到外界因素侵袭,从而影响肝脏的恢复和修复。
肠道微生态还可以影响肝病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抗生素的使用会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降低肝病治疗的效果。
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可以提高肝病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增加治疗效果。
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可以预防肝疾病的发生。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是肝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可以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防止有害菌群的侵入,减少毒素的产生,从而预防肝疾病的发生。
研究发现,补充益生菌可以显著改善肝病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减少有害菌群的数量,降低毒素的产生,缓解肝脏损伤。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肠道微生态是指在人的肠道内,细菌和宿主组成的互相作用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微生物可以对宿主的消化、免疫和代谢等多种生理学过程产生作用。
而肝脏作为人体内最大的脏器之一,其健康状况对身体健康很重要。
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肝病和肠道微生态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的几年中,研究者们发现,肠道微生态可能与肝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以下是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1. 肝病中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表现在肝病患者体内,肠道微生态会发生失调。
这种失调会导致肝脏神经支配的改变、肝功能减弱和炎症反应。
大多数研究都发现,肝病患者的肠道中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
肝病患者菌群中的厌氧菌比例较高,而有益菌数量则相对较少,如双歧杆菌和乳酸菌。
此外,在肝病发病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2. 肠道微生态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调可以导致肝炎等炎症疾病。
肝炎发生时,肝脏组织会受到一系列炎症反应的影响。
这些炎症反应可能与肠道内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反应相关。
研究者们通过观察肠道菌群的失衡情况和免疫介导炎症反应的相关标志物来得出这个结论。
此外,肠道微生物相关的信号也可能参与到肝细胞的自噬过程中,从而影响肝脏细胞的生长和凋亡。
保持正常的肝细胞功能非常重要。
肠道菌群的失调也可能导致肝细胞的毒性代谢产物的沉积,导致肝脏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一种使肝脏组织失去正常功效的疾病。
多项研究表明,在肝纤维化发病过程中,肠道微生态失调的情况经常出现。
特别是,一些研究还表明,菌群转移和重塑可能会直接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肠道微生态失衡和肝癌发病有密切相关。
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可增加肝癌的风险。
此外,菌群失衡后,一些有害菌的数量也会增加。
这些特定的化学成分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癌细胞的发展和生长。
结论研究已经证实,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对肝病发病机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肝病患者肠道菌群中有益菌数量相对较少,而肠道中的厌氧菌数量比较多。
李兰娟在疫情中的贡献李兰娟抗疫情事迹
李兰娟在疫情中的贡献李兰娟抗疫情事迹李兰娟在疫情中的贡献她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
她深入临床一线,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7N9流感等多次重大疫情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她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她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半个世纪,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
她用挺拔又柔弱的身躯与死神对抗,抢回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
有人说她,其心若兰,心济苍生。
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历经数十载艰苦攻关愿肝衰竭患者不再绝望“要突破一个科学难题,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李兰娟在谈及科研成果背后故事时这样说道。
2013年,由李兰娟领衔,1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的“李氏人工肝系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
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则是李兰娟及其团队成员14年的辛勤付出。
重型肝炎肝衰竭是肝病领域难以翻越的一座高山,李兰娟在从医生涯中见过很多位因肝衰竭而英年早逝的患者。
无法挽救患者生命的遗憾和无奈一直在她心中,也“逼着”她不断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一次偶然的血液净化治疗给李兰娟带来了灵感:一位肝昏迷患者因为无尿进行了血液净化治疗,治疗后不久患者苏醒了。
是不是可以通过血浆置换和血液吸附技术,有效吸附和清除血液中的炎症物质和毒物,使肝脏得以休养生息,改善肝功能呢?李兰娟被这一病例所启发。
1986年,李兰娟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攻关。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她和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难点,成功创立了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打破了重症肝病的死亡魔咒。
此后的多年间,李兰娟不忘救治患者的初心,将此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全国推广,力求全国各地重症肝病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救治。
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区市的300余家医院熟练应用人工肝技术,几十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
重视肠道微生态变化在慢性肝病中作用的研究
炎症 刺 激 因 子 作 j 敛 应 细 胞 后 产 生 盼炎 症 性 细 胞 固 予 带 来 t J 的 肝 脏 损 伤 对 慢 性 肝 病 患 者 继 发 感 . 多处 置 予 r 谱 抗 生 素 治疗 , 对 内毒 索 而 感 染 产 生 的 碌 头 一 晒 道 微 生 态 的 作
进 展 蔓 肝 硬 化 、 性 重 型 肝 炎 的 势 失 井 束 凼 此 得 到 有 效 的 遏 J 慢
的 临 床 研究 中 - 察 到 此 类 患 者 可 无 明 确 的 感 染 病 灶 , 有 观 却 临 床 感 染 的 表 现 j 进一 步 研 究 ( 其 是 内毒 素 ) 过 移 位 . 其 脓 毒 症 的 形 成 , 脏 器 功 能 尤 通 在 多 衰 竭 的 发 生 中 起 非 常 重要 的作 用 . 至 有 ^ 称 肠 道 为 多 脏 器 甚 功 能 衰竭 的发 动机 因此 . 道 菌 群是 把 双 刃 剑 . 肠 当促 进其 向 甲 鸯 方 向转 化 时 . 有 益 于 ^ 体 的 健 康 , 肠 道 馓 生 志 失 衡 则 当 丘 能 j 到 及 时 纠 正 时 , 可 引起 严重 的 后 果 。 导 则 慢 性 肝 病 存 在 内毒 素 血 症 们 的研 究 发 现 慢 性 病 毒性 我 肝 炎患 者 内 毒素 血 症 阳 性 率 达 8 . O 慢性 重 型 肝 炎 患 者 阳
用 则 缺 乏 直 有 的 研 究 . j 病 时 肺 道 微 生 志 的 变 化 缺 乏 足 够 坩 r f
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近来,众多研究表明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大脑”,肠道健康和微生态的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的肠道内,存在着数万亿的微生物群落,如今关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肠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微生态的定义、肠道微生态的组成、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等多个方面探讨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一、微生态的定义微生态是指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群落,而在肠道,这些微生物群落中含有大约1000种不同的细菌菌株,包括常见的Bifidobacterium、Lactobacillus等,都对人体的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肠道微生态的组成肠道微生态是指人体肠道内的生态系统,是由宿主本身与肠道内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群落共同构成的。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巨大。
例如,多种有益菌可以协同起来和一些有害菌互相制约,保持肠道的平衡,从而减少患肠道相关疾病的风险。
三、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肠道微生态的失衡与身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失衡可导致人体各种疾病,如乳糖不耐症、功能性肠病、消化不良、免疫力低下、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肥胖等。
除了上述的疾病,肠道微生态失衡还可能导致脑部功能紊乱,进而出现某些情绪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
同时,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恢复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微生态调节剂可以起到减轻抗生素使用引起的腹泻、防治肠胃炎和便秘等问题。
四、微生态的调节针对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此过程,主要是通过饮食和使用微生物制剂进行调节。
在饮食方面,良好的饮食结构,应高膳食纤维、低脂肪、高矿物质和维生素摄入,保持足够的饮水和运动,都有利于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与此同时,微生物制剂的应用也逐渐成为了肠道微生态调节的重要手段。
预生物、益生菌和共生菌等微生物制剂是促进肠道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预生物和益生菌的作用在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蠕动,保持肠黏膜的健康和抵御有害菌侵害。
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ppt课件
2019/2/24
ppt课件
9
9
美国国家卫生院自2007年 l2月开始进行人体代谢组计 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目标之一就是要完 全了解肠内细菌的特性。
2019/2/24
ppt课件
10
10
2008年欧盟人类肠道元 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该领 域研究受到空前的重视。
2019/2/24
ppt课件
11
11
进入21世纪后,相关项目 数量位居前列的单位包括浙 江大学、南京军区南京总医 院、上海交通大学。
2019/2/24
ppt课件
12
12
南京军区总医院黎介寿院 士团队对肠道菌群与肠粘膜 屏障、肠道菌群与小肠移植 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2019/2/24
ppt课件
13
13
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团队 在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肝病的 关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 现肝硬化粪便菌群与正常人 群比较有明显变化并与预后 有关。
2019/2/24
ppt课件
16
16
细菌鉴定
一:传统测定法在肠道 菌群的测定中,传统的分 离检测方法目前仍被广泛 地采用。主要步骤是采集 病人的粪便或肠内容物, 然后进行微生物培养计数 或涂片观察。
2019/2/24
ppt课件 17
17
2019/2/24
ppt课件
18
18
2019/2/24
ppt课件
2019/2/24
ppt课件
26
26
抗生素和各种医疗操作是一把
“双刃剑”,如果应用得当,可抑 制致病菌繁殖,有效控制细菌感染
性疾病,治愈疾病。但是,如果过
李兰娟委员:平衡微生态可防肝病加重
就没必要停产了。我们创新链上 ‘ 工程化’
这 一环 太 弱了 。 ”
不一样 ,但也应该按照这个思路 ,集中财 后把增加的清除掉 , 减少的那些 , 帮助他们
黄伯云是第二次参加两会 ,这次带来
的三个提案中,呼吁加快建设突出大型工 程化能力的国家实验室的提案最为详尽 。
“
一
经费来支持和保障大型工程化能力建设 。 ” 优先部署突出大型工程化能力的国家实验 室, 特别是要尽快启动有利于国家中、 长期
化是重要的诱因——重型肝炎的病人往往 胞的损害 , 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 而内毒素
暴雨、强对流天 内毒素增高。“ 内毒素的增加,会加重肝细 海的主汛期 ,台风、高温、 是肠道细菌产生的。 她说 , 我们进一步发 场 , ” “ 游客估计有七千万至一个亿人, 0 而且很 现 ,革兰氏阴性细菌一增加 ,内毒素就增 李兰娟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以及病人
上9 但谈起关于国家实验室的提案 , 点, 他
脸上没有丝毫倦意 , 直入主题 : “ 如果我 们有大型工程化能力的国家实验室 ,企业
国家实验室主要是基于国家战略 目标进行 有害的肠杆菌科细菌明显增加 。谈到这项 基础研究和工程化研究 ,而企业实验室大 研究的远期 目标 ,李兰娟说 :“ 如果我们把
型肝 炎 的发 生发 展密 切相 关 。
“ 这里面有个什么问题 呢?高校 等科 研单位做基础研究 ,企业做产业化 、市场
推 广 ,对 于 工 程 化 研 究 ,高 校 没 钱 ,想
3月 4日,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中 国气象局局长郑 国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
做做不了,企业无利 ,不愿意 冒风险,两
黄伯云委员 :国家实验室要突出工程 很大, 要做到持续创新 , 要解决重大科技问 质。李兰娟说:“ 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人体
感染微生态学的研究进展_李兰娟
道微 生 态 平衡
,
修 复肠 道 菌膜 屏 障
,
,
提高肠 道 定植 抗 力
。
,
抑 制潜在 致病 菌 过度 生 长
,
,
促进 肠 上 皮细胞分
l 泌 粘 蛋 白及 潘 氏细 胞分 泌 s
A g
调 节 全 身免 疫 功 能 等
早 在 19
4年
,
W H O 就认 识 到耐 药细 菌 所产 生 的危 害
。
T ) 或 联 合 非病原 建 议用 微生 物干 预 治疗 ( M I
肠道易位的细菌 主要为兼性 厌氧 菌
,
其中
发生
、
革 兰 染 色 阴性杆 菌 占 了很大 一 部 分 通 常易位 的细 菌与其 在肠道 中的数量密 切相关 易位 的可 能性越大 但 在 正 常人 群
、 、 、 、
细菌数 量越多
。
,
,
,
肠道 内数 量上 占优势 的专 性厌氧 菌如 双 歧杆 菌并 不发 生易位
使得 各 种危 重 病 人的生 命得 以延 长
,
。
耐 药 菌株 的快速 形成
流行
。
在健康人 不致
,
病的人 体 正常 菌群 成员
进化也很快
,
在 此 类人 群 中却引起 了严 重 的难 以控 制 的 甚至 是 致命的感染
正 如 世 界 卫 生组 织报 告所称
:
微 生 物繁殖 快
“
。
其 一 天 的变化 相 当于 人 类 一 千 年 的进 化
、
它 主要 研 究 和探 讨的 是感染 的微 生态 学 原 理 以及 防 治措 施
。
感染
微 生态学 的提 出 为感 染 的预 防和 控制 提供 了新 的理 论和 方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肝病是一种影响很多人健康的严重疾病,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其在肝病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肠道微生态的定义、功能及其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肠道微生态的定义及功能肠道微生态又被称为肠道菌群,是指寄生在人体的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
肠道微生态在维持人体的健康和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营养代谢:肠道微生态可以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蛋白质和脂肪,产生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如短链脂肪酸、维生素等,帮助人体吸收养分。
2. 免疫调节:肠道微生态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调节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增强免疫力,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3. 防止致病微生物的侵袭:肠道微生态可以占据肠道黏膜表面,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
二、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肝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肝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肝硬化:肝硬化是肝病的严重后果之一,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这种菌群失衡可能是肝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
2. 肝癌:肝癌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肝脏恶性肿瘤,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某些特定的菌群可能对肝癌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 脂肪肝: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与脂肪肝的发病和发展密切相关,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可能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脂肪肝。
4. 肝炎:肝炎是肝脏炎症的一种,可以分为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可能与肝炎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有益菌的减少可能会加剧肝炎的病情。
三、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基于对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一些临床研究开始尝试利用调整肠道微生态来预防和治疗肝病,取得了一些进展。
李兰娟院士再赴济,为泉城送来健康盛宴
李兰娟院士再赴济,为泉城送来健康盛宴作者:王庆梅来源:《走向世界》2021年第46期说起李兰娟,泉城市民并不陌生。
70多岁高龄的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多次为济南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建言献策,为济南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把脉问诊,为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传经送宝。
10月23日,李兰娟再次受邀来到济南,参加济南微生态生物医学省实验室(简称“济南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并受聘担任该实验室的主任。
当天,她走进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原创医养健康融媒体栏目——《名医大咖说健康》,畅谈传染病防治、冬季常见病预防、冬季疫情防护、微生态生物医学研究等,将专业的医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出来,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医学的科普盛宴。
李兰娟表示,山东省和济南市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希望济南实验室能够广聚英才,在微生态领域推出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理论,推动成果转化,争当全省实验室建设标兵;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的建设发展速度不负众望,希望抓好项目建设,打造更多精品工程,让高品质医疗服务惠及千家万户,助力国际医疗康养名城建设。
李兰娟此次济南之行的目的之一,是参加济南微生态生物医学省实验室召开的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据悉,济南微生态生物医学省实验室位于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片区,是山东省批复同意重点建设的6家省实验室之一,也是医学中心着力打造的科研创新转化平台之一,主要开展微生态与感染、微生态与衰老、微生态生物技术三大研究方向和任务,目标是搭建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微生态大健康产业体系,形成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建成国内首屈一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学创新研究中心,打造山东微生态产学研强省。
济南实验室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并成立了实验室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等内设机构。
聘请李兰娟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聘请杨宝峰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张伯礼院士、李兰娟院士担任副主任,张运院士、郑树森院士、沈洪兵院士、顾晓松院士等15位院士专家为委员,共同助力实验室创新与发展。
李兰娟院士的“医路传奇”:从赤脚医生到院士
李兰娟院士的“医路传奇”:从赤脚医生到院士来源:科研大匠防治H7N9禽流感战役,让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被更多的人熟悉。
2月4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称: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
又将李兰娟院士推上了风口浪尖。
作为我国传染病学领域杰出的领军人物,李兰娟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已经40年,她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创建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曾获得重大突破。
她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见到了匆匆从病区查房回来的李兰娟。
等待时,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李院士工作繁忙,经常半夜还在实验室,一早就出现在病房了,每天睡眠不超过6小时。
干练短发,柳叶眉,面带微笑。
没有寒暄,我们直奔主题。
“能走到今天,我要感谢很多人。
”说起自己的成长历程,李兰娟有太多的感慨,她说如果没有那么多热心人帮助,或许如今的她还是一名山村“赤脚医生”,而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01靠助学金读完了中学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夏履镇夏履桥村,家境贫寒,父亲因患眼疾无法劳作,全家生活靠母亲卖山货维持。
她自幼喜欢读书,但她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1960年,成绩优异的小兰娟从夏履小学被保送到绍兴第一初级中学(现在的绍兴第三中学)。
1962年,母亲突然把小兰娟叫到跟前,告诉她家里已经没钱供她读书了,让她收拾行囊回家。
面对母亲的哀求,懂事的兰娟泪如雨下,尽管她读书的愿望那么强烈,但想到母亲为全家人背负的巨大生存压力,想到母亲每天挑着山货步行30多公里做买卖的辛苦,兰娟选择了放弃。
“后来,很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我准备离开学校那天,向班主任告别时流下了眼泪。
班主任问我:‘你自己是不是很想读书?’我说:‘是的。
’于是班主任让我不要退学,而是让我请假一个月,把行李铺盖等放在学校。
肠道菌群对肝癌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对肝癌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进展李亚桐1,赵中华1,张润南2,陈强谱1,21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山东滨州256600;2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摘要:肠道菌群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生态系统,对维持肝脏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且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会影响肝癌的治疗效果,与肝切除术后复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肠道菌群会影响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以影响索拉非尼的疗效,减轻靶向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此外,肠道菌群具有提高肝癌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同时也会影响放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益生菌、中医药等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一种肝癌辅助治疗的新策略,对于开发新的诊疗模式和个性化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肠道菌群;肝切除术;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肝癌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35.023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35-0092-04原发性肝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世界第六位,病死率居世界第三位[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是人体中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参与机体多种生理过程,与肝脏、胃、肠等器官发挥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1998年,MARSHLL首次提出“肠—肝轴”概念,认为肠—肝轴是胆汁酸、肠道代谢物以及外源性物质在肠道与肝脏之间来回往返的一条固定通路[2]。
肠道细菌及其代谢物一方面通过影响肠道屏障的完整性以及胆汁酸代谢而影响相关信号通路,从而导致肝癌发生;另一方面通过肠—肝轴循环进入肝脏,激活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肝癌进展[3]。
最新发表的一篇关于肠道菌群与原发性肝癌关联的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和病例对照研究表明,瘤胃球菌科、卟啉球菌科和拟杆菌科与肝癌发生风险降低有关,这表明肠道菌群对于肝癌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
突破重症肝病诊治难题
突破重症肝病诊治难题浙江省传染病诊治重点实验室【期刊名称】《今日科技》【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2页(P14-15)【作者】浙江省传染病诊治重点实验室【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众所周知,我国是个肝病大国,目前有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免疫性等各类肝病患者逾1亿,每年约800万新发病例。
其中部分进展为肝衰竭、肝硬化、肝癌等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重症肝病,肝病已经成为一种威胁我国国人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
为解决重症肝病高病死率的难题,李兰娟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历经14年艰苦攻关,将重症肝病诊治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相结合,在关键领域获得了重大理论创新和重要技术突破。
创建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显著降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显著降至56.6%;李兰娟院士主持制定了我国首部《肝衰竭诊疗指南》、《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指南》,率先建立一系列肝衰竭预警预测模型,引领我国人工肝发展;同时,李院士团队无私的将李氏人工肝技术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300余家单位,累计治疗肝衰竭10余万例次,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李院士团队率先建立了一系列肝衰竭预警预测模型,为肝衰竭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模型和方法;在国际领域也率先利用人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肝内移植成功治疗急性肝衰竭猪,开辟了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新途径。
人工肝成果还被纳入2009年APASL(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专家共识》,并在《J Hepatol》等期刊发表,其中9项发明专利转让至企业进行产业化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首创重症肝病肝移植预后评估与预警体系李兰娟院士团队和郑树森院士团队紧密合作,创造性的将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病,将重症肝病肝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创建了重症肝病肝移植评估与预警体系,实现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的新突破,该标准同样适合西方国家。
李兰娟:肝病新发现,中医护肝有1法,肝脏或红润通透【一点资讯】
李兰娟:肝病新发现,中医护肝有1法,肝脏或红润通透【一点资讯】心、肝、脾、胃、肾以及六腑是人体的“要件”,与身体的健康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只要照顾好了这些“要件”,不仅能强身体健,还能将那些细小的毛病化于无形。
可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事与愿违,艰苦的日子以往不复,生活水平提高后,很多人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心情,彻底地放纵了自己,一定要好好的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大翻身。
案例解析:陈伯在年轻的时候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为了能够改变这个现状,下海做生意,上天总会眷顾那些努力的人,陈伯很形象的诠释了咸鱼翻身这个道理,挣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取到了一个漂亮媳妇,一时间成为全村的骄傲,可谓是风光无限。
虽说陈伯逆袭了人生,但是这些年也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比如喝酒,一日三餐最少两顿酒,肚子都成了啤酒肚,妻子总是劝他少喝点,可他就是不听,还讲了一堆大道理,以前过苦日子,没得吃,现在好不容易富裕了,就该享受一下美好的时光,这让妻子很无奈,多说也没有用,依旧“我行我素”的态度。
当然,上天也是公平的,没过几年好日子,陈伯的身体出现了很多毛病,胳膊还有脖子长了很多红红点点,像蜘蛛网一样,眼球发黄,去医院检查被告知是肝硬化,专家指出罪魁祸首就是与长期酗酒有关。
喝酒伤肝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可依然还有很多人就范,中医认为,肝脏属于人体的“将军之官”,它是代谢的主要器官之一,而长期酗酒会导致肝脏的代谢出现不舒畅,酒精就会残留于内体转换为乙醛,代谢的产物还会引起肝细胞代谢紊乱,陈伯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我们以此为戒,还肝脏一个舒适的空间。
好在陈伯的肝硬化发现的及时,专家指出,要是晚点察觉,可能会导致肝癌,到那时候恐怕后果很严重。
专家叮嘱陈伯,以后的生活中酒不可再碰,如果不听话,恐怕下次没有那么好运了,回到家中后,在家人的监督下,竟然真的把酒给戒了,也许他明白了“在生命面前,其它的一切都是浮云”。
后来,大女儿在一次新闻中看到我国著名李兰娟院士讲述一个案例,一位乙肝的病人逐渐走向肝硬化的过程,再从肝硬化到常人,李兰娟院士一直叫他用芙桑豆煮水喝。
肠道微生态与肝癌关系研究新进展
肠道微生态与肝癌关系研究新进展
蒋建文;任志刚;郑树森
【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
【年(卷),期】2016(029)005
【摘要】由于肝脏与肠道紧密的解剖与功能关系,肠道微生物通过肝-肠循环和微生态-肝脏轴与宿主相互作用,在肝脏炎症、慢性纤维化及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
要作用。
肠道微生态失衡促进肝癌进展,这是国际上实验动物肝癌发病机制的突破性进展。
肠道微生物中关键功能菌可能成为肝癌诊治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随着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元基因组学研究从极大的深度和广度为我们认识肠道菌群与肝癌的关系开辟了新的途径。
【总页数】4页(P264-266,283)
【作者】蒋建文;任志刚;郑树森
【作者单位】310003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卫生部多
器官联合移植重点实验室; 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 国际保健中心;310003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重点实验室; 45000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310003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
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重点实验室; 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R735.7
【相关文献】
1.老年肠道微生态新进展 [J], 杨云梅
2.丙肝病毒与肝癌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J], 夏景林
3.COX-2与肝癌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J], 赵晓瑾;朱佳斌
4.临床肠道微生态的新进展 [J], 姚玉川;王群英;王继德
5.肝炎病毒与肝癌关系研究新进展 [J], 陆东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大学发现肝硬化相关肠道菌群的遗传特征
浙江大学发现肝硬化相关肠道菌群的遗传特征
佚名
【期刊名称】《生物学教学》
【年(卷),期】2015(40)1
【摘要】据科学网2014年7月27日援引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李兰娟院士团队,找到了与汉族人肝硬化相关的肠道菌群的遗传特征,为检测晚期肝疾病提供了方法。
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总页数】1页(P70-70)
【关键词】遗传特征;肠道菌群;浙江大学;肝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然》杂志;疾病诊治;研究成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87
【相关文献】
1.肠道菌群与痤疮发生的相关性分析:110例肠道菌群样本的回顾性研究 [J], 王萃;张柳萦;黄卫新
2.顽固性便秘患者菌群移植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及与肠道动力的相关性 [J], 张管平; 夏虎平
3.顽固性便秘患者菌群移植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及与肠道动力的相关性分析 [J], 张彩生
4.肝硬化患者胃黏膜微生物菌群特征及其与胃肠道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J], 陈燕飞;郭静;陈春雷;石鼎;方戴琼;季峰;李兰娟
5.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粘膜相关菌群及粪便菌群的变化特征 [J], 王巍;贺星;郑岩;弓三东;崔立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
肠道微生态失调 肠上皮细胞结构异常:肠上皮细胞变性,细胞内线粒体肿胀,
紧密连接松懈 免疫功能低下 肠—肝轴异常:主要由于胆盐分泌减少 肠道血供异常:内毒素血症、门脉高压、低蛋白等引起 SIgA、防御素的变化
后果:细菌易位(bacterial traslocation),引起内 源性感染,内毒素血症等
肝病内源性感染
➢ 继发各种感染:慢性肝病、尤其重型肝炎继发感染率达80%
❖ 主要以肠道细菌为主,如大肠杆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 其次为肺炎球菌、各型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 厌氧菌:难辨梭菌等 ❖ 真菌:白色念株菌等
肠道专性厌氧菌抑制肠道内潜在原因菌过度生长和定植的能力
定植抗力指标
❖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杆菌
≤108 CFU/g
❖肠球菌
≤ 108 CFU/g
❖酵母菌
≤103 CFU/g
❖双歧杆菌/肠杆菌科细菌(B/E值) ≥1.0
肠道定植抗力示意图
➢ 免疫调节作用
❖ 具有丝裂原样作用 ❖ 刀豆蛋白A(ConA)样作用 ❖ 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 增加中性粒细胞吞噬活性及杀菌活性
❖ 淋巴细胞少(肠道黏膜内) ❖ 专性滤泡结构小 ❖ 血中免疫球蛋白浓度低 ❖ 无菌动物一旦接触菌群
▪ 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增加,滤泡及固有层内 免疫球蛋白数量增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浓度上升
➢ 无菌大鼠研究
❖ 可以排除各种微生物的干扰 ❖ 可以研究机体和单一纯微生物的相互关系
5日龄鼠
15日龄鼠
40日龄鼠
肝病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李兰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2006.5
➢ 人体的生理指标与微生态有关 ➢ 肠道微生物群落是人体一个重要 “器官”
Hooper LV , SCIENCE.2001;291(5505):881-4 Eckburg. PB et al,Diversity of the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al flora, Science, 2005
人体微生态概况
➢人体正常菌群种类达500余种 ➢数量达100万亿个(人体体细胞只 有10万亿个) ➢重量约1271克,相当于肝脏的重量 ➢99.9%是以双歧杆菌和类杆菌为主 的专性厌氧菌 ➢0.1%是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的兼性 厌氧菌
1g 10g
20g 20g
1000g (.67%)
200g 20g
•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
肝病微生态研究方法
➢ 动物模型研究(大鼠)
❖急性肝衰竭模型 ❖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 ❖肝移植模型
➢ 临床研究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肝硬化患者 ❖肝移植患者
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
肝功能明显改变
对照组
TP(g/L) 62.6±4.5 ALB ( g/L ) 34.3 ±23.6 G ( g/L ) 28.6 ±2.0 ALT (U/L) 60.6 ±11.0 AST ( U/L ) 137.0 ±24.0 ALP ( U/L ) 272.0 ±24.0 TA (umol/L) 11.8 ±8.5 TB ( umol/L )7.0 ±1.4
➢抗衰老作用
❖抑制肠道腐败菌腐败作用,减少有毒物质如胺、酚、吲哚、硫化氢 等的产生及吸收 ❖增加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含量,减少氧自由基参与的氧 化反应
肝脏微生态基础
➢ 肝细胞功能与肠道微生态
❖ 肠道菌群→Vit-K →凝血因子Ⅱ、Ⅶ 、Ⅸ、Ⅹ合成 ❖ 肠道菌群(乳酸菌等) → 乙酸、丁酸等→肝细胞→能量代谢 ❖ 肠道菌群(梭菌、大肠杆菌、韦荣球菌、脆弱类杆菌等腐败菌)
正常菌群对人体的作用
➢肠道屏障的作用
❖阻止过路菌的定植 ❖粘蛋白使细菌处于粘液
表面活 性剂
肠道正常菌群
层,以利于肠蠕动时清除 ❖肠道有益菌可增强肠上 皮细胞的紧密连结,加强 完整的肠粘膜结构
黏液层
屏障功能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可起 免疫清除作用
上皮细 胞
肠壁相关的淋巴 组织
➢ 定植抗力(colonization resistance,CR)
→氨、 苯酚、吲哚、硫化氢等有毒物→肝细胞→解毒
➢ 肝脏库普弗细胞与肠道微生态
❖ 库普弗细胞数量的增加及功能的发挥与肠道微生态密切有关
肠-肝轴与肠道微生态
肠-肝轴
➢ 肝脏血液供应:
肝动脉(25%) 门静脉(75%)
-营养代谢
➢ 肠肝循环
胆汁酸 尿素 激素 药物
➢ 细菌移位、肝脏解毒
肝病时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
➢ 营养作用
❖ 维生素的合成: VitB、VitK、叶酸 ❖ 短链脂肪酸的产生: 丁酸对肠粘膜细胞有营养作用
➢ 降低胆固醇
❖ 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对结合型胆汁酸有脱饱和作用,还 原胆固醇为粪固醇,起降胆固醇作用
➢降血氨作用
❖产生酸性代谢产物,使氨、胺转变成铵离子而起降血氨作用 ❖抑制肠道产尿素酶细菌及其它腐败菌过度生长繁殖,减少氨的产生
❖ 荧光定量PCR技术 ❖ PCR-DGGE技术
▪ 可获得肠道高丰度细菌的DNA指纹图 ▪ 可定性但不能定量
➢ 系统生物学方法
❖ 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菌群的代谢结构,是微生态研 究的主要方向
M D2 D2’ A2 A2’ B2 B2’ C2 C2’ E2 E2’ G2 G2’ F2 F2’
➢ 无菌大鼠特点
➢ 继发感染的原因:
❖ 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的应用 ❖ 肠道微生态失调,肠道定植抗力下降,肠壁屏障功能受损或衰竭,肠道
细菌易位(包括及其产物如内毒素等)
感染的类型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胆道感染 肠道感染 败血症 肺炎 尿路感染 真菌感染
肝病内毒素血症
肝病内毒素血症发生情况: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阳性率达80% 重型肝炎达90%以上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阳性率近95% 肝硬化患者达92.3%
肝病内毒素血症发生原因:
肝功能不全、清除肠源性内毒素能力下降 肝病时肠道微生态失调、肠肝菌科细菌过量生长、内毒素产生↑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内毒素过量移位
内毒素加重肝脏损害
通过TNF、白介素等细胞因子
肠道微生态研究的主要方法
➢ 细菌培养方法:经典方法,可定性定量 ➢ 分子生物学方法(粪便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