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2021/7/28
4
二、封建社会
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米兰 等城市都是在11世纪后发展起来的。从12-14世 纪,威尼斯一直是西欧最大的商业中心和海上强 国。
汉萨同盟地区,是指现在的德国北部以吕贝克、 汉堡、不来梅为中心的地区。汉萨同盟是中世纪 时德国北部各城市进出口贸易商的政治经济同盟。 在13世纪加入的城市有90多个,14世纪多达 160个,盟主城市是德国的吕贝克。14-15世纪 汉萨同盟几乎掌握了整个欧洲大陆的贸易,并控 制了北海到波罗的海的商路。
广义: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国家和地区,即 包括加、美、墨、秘、智等南美洲国家和 太平洋东岸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日、韩、 中、台湾、香港、东盟各国和大洋洲的澳、 新等国家和地区。
狭义:东北亚各国、东南亚各国和大洋洲 各国,意指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各个国家。
2021/7/28
54
2021/7/28
55
二、亚太地区成为经济贸易中心 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一)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 “世界工厂”
(二)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三)经济机构: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 (四)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加快 (五)社会关系:两大对立阶级形成 (六)社会意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
(七)促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9世纪中后期)
2021/7/28
2021/7/28
19
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
2021/7/28
20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法国时,英 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 减弱的变革。”
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 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 然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
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
地理大发现与国 际贸易
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
马克思曾经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 由于这种生产方式内在的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 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物。” 马克思这一论断,揭示了对外 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
2020年11月27日星期五
(四)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地理大发现使欧洲新生的资产阶级及一部分封建贵族手中积累 了组织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和工业原料,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 积累。如英国以“海盗”方式参与掠夺活动,1580年,英国人弗兰西 斯·德雷克在完成他的第一次环球旅行的同时,为船队的投资者带回 了4 700倍的利润。作为资助者之一,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分到了16.3 万英镑的红利,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时政府一年的支出。这些财富 是通过袭击当时西班牙的殖民地和港口获得的。
2020年11月27日星期五
2020年11月27日星期五
(二)地理大发现的标志事件
地理大发现是指15世纪-17世纪,欧洲各国的航海家和探险 家在地理方面的发现。地理大发现有以下几个事件:
发现新航路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人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 之命从里斯本出发,沿着迪亚士的航线也绕过好 望角,到达莫桑比克,然后北上,穿越印度洋, 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
首先是贸易的范围空前扩大,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相互隔绝彼此 孤立的局面,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助于国际性贸易中 心的形成。
其次是商品贸易的内容与数量急剧增加。
2020年11月27日星期五
(二)地理大发现使世界人口构成及分布发生巨大变化
国际贸易产生
第二章国际贸易产生、地位与作用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对外贸易的产生历程以及其在人类社会各历史发展阶段的存在特征,重点把握对外贸易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特征)一、对外贸易产生的基本条件第一,必须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这不仅是国内商品交换的基础,同样也是对外贸易产生的最基本条件。
第二、私有制的出现,只有存在私有制,才存在所有权的转移问题。
第三、必须有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国家的存在,只有这样才有真正意义上跨越国界的商品交换——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
此外,生产的社会分工,只有生产者从事不同产品的生产,才会存在生产品种的单一性和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从而产生相互交换产品的客观要求。
总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扩大以及私有制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是对外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二、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历程(一)资本主义以前的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产生)原始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的产品,社会分工尚未开始,阶级和国家还没有形成,所以不存在对外贸易。
原始社会末期,三次社会分工完成,剩余产品出现,随着国家的逐步形成,商品交换超出疆域界限,产生了对外贸易。
“部落与部落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对外贸易开始萌芽。
“最初的交换是发生在原始公社的尽头,发生在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界地带”。
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外贸易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际商品交换只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还不存在世界性的商品交换市场,因此真正意义的国际贸易不可能形成。
(二)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与资本主义方式建立和发展紧密相关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方式本身的产物”。
国际贸易地理教材课件汇总完整版ppt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整本书电子教案全书教案合集最新课件汇编
五、政治因素的影响
政治地理环境是影响国际贸易最活跃的因素,涉及 面更为广泛、影响程度更加深刻。事实证明,战争 或和平的环境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常常是决定性 的。
政治法律环境不仅包括各国的社会性质和政治体制, 该国执政党的基本政策,当前乃至以后政府的稳定 性,甚至还包括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外交关系和发 展趋势,以及各国所参加的政治经济组织等。因此, 企业在从事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时,首先必须重视该 国的政治环境。
山区和平原地区相比,运输业效率差别也很大,在 山区修筑一条与平原地区运输能力相同的铁路,造 价要高3倍。山区线路坡度较大,运营时,燃料和 费用都成倍增加。在水平线路上能拉5000吨重的 机车,爬0.5%坡时只能拉1400吨重,爬1%坡时, 只能拉800吨重。
河流和湖泊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位 于热带多雨区的河流,一般水量大,具有较大的航 运价值,对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世界上适宜航行的河流有长江、尼罗河、密西西比 河、亚马孙河、伏尔加河、多瑙河、莱茵河、圣劳 伦斯河等。其中具有国际航运功能的河流主要是莱 茵河和多瑙河。
濒临海洋还是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国 家或地区的生产发展和贸易交往等都会产生重要 影响。内陆国家只有取得通畅的出海口才有发展 经济、繁荣贸易的现实可能。例如:南美洲的玻 利维亚;非洲的赞比亚。
交通地理位置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 的影响,例如美国是地跨太平洋与大西洋的“两 洋国家”。
(二)分析世界各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产 业部门的构成与其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 结构及主要经贸活动的关系。
(三)分析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空间格局、地区差 异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在我国,国际贸易地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根据 有关生产力布局与国际贸易网络联系,进出口商品 及其流动分布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货流和贸易网络 的地理调查、分析、预测、规划与区划,对有形商 品和无形商品及诸种生产要素的移动和重新组合配 置进行条件评价和经济论证,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 的各种经济地理问题,以及参与国土规划、经济区 划、区域开发、城市发展、产业布局等任务中有关 贸易地理问题的研究工作。
国际贸易地理(重点部分的PPT全部内容)
国际贸易地理(重点部分的PPT全部内容)第一章绪论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和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
国际贸易地理的学科的基本属性:区域性与综合性第二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
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数理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三湾一海”是指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这里是日本乃到全世界港口最集中地区之一,集中了千叶、横滨、川崎、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世界重要港口。
三湾一海地区岸线曲折,水深湾多是建港的优越条件。
地形、气候、水文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山区和平原、沙漠与良田、河流和湖泊、气候类型等方面反映出来。
地形条件的影响:平原广布,所占比例颇高,使发展农牧业有了良好基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国家创造了条件。
地形破碎,沙漠戈壁遍地,崇山峻岭,或险恶地形直逼沿海,则必须对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难以展开对外贸易。
山区和平原地区相比,运输业效率差别也很大,在山区修筑一条与平原地区运输能力相同的铁路,造价要高3倍。
山区线路坡度较大,运营时,燃料和费用都成倍增加。
在水平线路上能拉5000吨重的机车,爬0.5%坡时只能拉1400吨重,爬1%坡时,只能拉800吨重。
河流和湖泊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位于热带多雨区的河流,一般水量大,具有较大的航运价值,对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具有国际航运功能的河流主要是莱茵河和多瑙河。
(理解)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的节律性和地带性,对生产事业,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着深刻影响,进而制约着经贸活动。
具体影响例:(节律性和地带性)小麦、玉米、棉花适宜种植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节风气候区,所以美国、加拿大、中国、乌克兰、法国等位于温带中纬度的国家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区
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区学院:管理学院班级:国贸09-2学号:3090827227姓名:黄冠晶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区摘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世界贸易中心区形成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经济学家们预测,未来世界的经济中心将由传统的欧洲、北美东部转向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在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基础、政策环境方面都有很好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威胁。
如今的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给亚太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
关键词:世界贸易中心区亚太地区发展自然地理经济基础政策环境挑战科技生态环境新经济全球化机遇一、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先形成的地区是在欧洲,因此世界贸易中心首先在欧洲形成.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国际贸易中心由区域贸易中心向世界贸易中心发展。
公元11世纪—15世纪是欧洲社会的鼎盛时期,在这个阶段,欧洲内部最重要的区域贸易中心主要出现在佛兰德尔、汉撒同盟、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佛罗伦萨。
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地中海的优势失去了欧亚中心的地位,而大西洋沿岸的英法西葡荷成为世界贸易最发达的地区。
至20世纪初,欧洲西部和美国东北部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本世纪出现了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
二、亚太地区简介广义上,可以包括整个环太平洋地区.狭义上,指西太平洋地区,主要包括东亚的’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东南亚的东盟国家,有时还延伸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
亚太地区在自然和经济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经济发展上有世界上排前三位的国家美国、中国、日本;南半球第一位的国家澳洲.台湾、韩国、新加坡和香港自1980年代开始独立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至今仍具发展活力。
日本、台湾、韩国和美国西海岸为重要的技术策源地。
俄罗斯远东地区、加拿大和澳洲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印度和墨西哥正快速走上工业化发展之路,也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美国、澳洲和新西兰有生产力水平极高的农业和畜牧业。
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了解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分析近代东西方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价格革命、商业革命等内容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理解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重大事件,认识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
史料实证:通过归纳相关历史材料,认识近代商业贸易发展变化的领域,包括国际贸易中心的变化、新的商业经营形式的出现和商品类型的丰富。
历史解释:掌握近代商业贸易变化的表现,分析变化的原因;通过史料分析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探究世界市场的发展与全球性商业贸易的关系。
家国情怀:了解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归纳中国经济变化的表现,认识经济发展必须与世界接轨这一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2.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四、教法学法1.教法:正面讲授、史料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2.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研读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世界市场生:旧知回顾: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师:同学们,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可以轻松地购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享受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色美食、时尚服饰和先进科技产品。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商业贸易的繁荣。
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近代的大航海时代,从传统的货郎担到现代的跨国企业,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始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它们不仅带来了物质的交流与丰富,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那么,世界市场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呢?商业贸易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选必二的《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探寻历史长河中世界市场的演变历程以及商业贸易是如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与世界的格局。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Continue
2、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
1995年亚太15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 约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5%,其中日本仅次 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2000年居第七位。 日本、中国、台湾成为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 家和地区。 金融实力大增,东京、香港、新加坡、上海成 为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吸引外资大大增加,1995年APEC APEC地区引进外资 APEC 已占全世界的47%。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3、积极推进区域或次区域、密集和非密集 区域合作,充分发挥亚太各国经济互补 性强这一优势。 4、重视教育,大力培养本国人才和吸引外 国人才 5、美国把经济贸易发展的重点从大西洋沿 岸转向亚洲的太平洋
Hale Waihona Puke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Continue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 原因:187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得还不太成熟的产 业找到很大的打击,从而促使各国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孕育了新技术的诞生。 二次科技革命首先产生于美国和德国,是从冶金技术 开始的。主要标志是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利用和新的 炼钢技术。其中电和发电机的应用,导致了新能源的 使用。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大大促进了交通运输业 的发展和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世界贸易中心的产生
一、地理大发现 1、1487年巴托罗缪·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 角 2、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3、1497年达·伽马新航路的发现 4、1519年-1522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国际贸易地理 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二O一O年九月《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1课程性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1、2课程任务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理解国际贸易与各国地理分布之间的联系,能够了解影响商品生产与市场变化的诸多要素。
初步了解世界各主要经济贸易区分布及主要贸易国的贸易状况,了解自然资源、经济部门结构、世界港口分布、现代贸易交通运输方式等要素对当今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
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及贸易市场的分布情况由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对外贸易研究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教学中作好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2、1绪论——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1、了解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熟悉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2、掌握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2、2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1、掌握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了解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和人文地理环境要素的种类,掌握这两类要素对国际贸易活动的影响。
2、掌握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学会甄别和分析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
2、3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1、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区,了解产业革命前区域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熟悉并领会世界2、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贸易中心区的形成过程,地理大发现与第一、第二次产业革命对该行程过程的作用与影响,能分析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障碍。
3、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2、4世界区域经济贸易集团1、区域贸易经济贸易集团概论,重点掌握区域经济贸易集团的定义、类型、形成原因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世界三大主要区域贸易集团,了解三大区域经济组织以及组织内主要国家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领会区域经济集团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2、5世界经济特区1、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简史及其主要类型,掌握各种经济特区如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高科技园区等在促使国家经济贸易发展中的作用。
国际贸易原理第十二章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贸易
P
S
f
Pc+t PB Pc
a
b
c e
d
D O
Q3 Q1 Q2 Q4
Q
贸易创造和贸易转向
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一)关税同盟的正面动态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关税同盟最大的静态效应是促进了成员国企业间竞争 的加强。 2、关税同盟另一个重要的动态效应是大市场效应。 3、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 4、关税同盟的建立可以使经济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
(二)关税同盟的负面动态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关税同盟的建立促成了新的垄断的形成 关税同盟的建立促成了新的垄断的形成。如果关税 关税同盟的建立促成了新的垄断的形成 同盟的对外排他性很大,那么这种保护所形成的新垄 断又会成为技术进步的障碍,除非关税同盟不断有新 的成员进入。 2、关税同盟建立后出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关税同盟建立后出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本会 关税同盟建立后出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逐步向投资环境比较好的地区流动,投资的增加往往 是增加在那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样便使得发达 地区的经济更发达,而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 。
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存在与发展 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各成员国经济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便为经济 一体化提供必要的条件; (2)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前途有赖于内部市场 的扩大和经济互补性的增强; (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不能脱离发展 中国家的特点,一切组织模式的选择要有助于各国经济 的工业化。
四、经济一体化的新模式——开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的新模式——开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的新模式—— 开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 形式。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是亚洲与太平洋 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 开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对区 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积极影响。
国家地理课后题答案
国家地理课后题答案第一章第一题1.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水平是否取决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劣,会对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从历史上看,地处内陆或荒漠干旱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落后于沿海或有着丰茂水土条件的国家。
绝大多数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地处中纬度、海陆交通便利,尤其是在江河入海口所形成的平坦地域,最有利于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和航运集散地。
在国际贸易成本构成中,运输费用占相当比重。
海洋运输相对于陆路和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而言,具有运量大、运费低的特点。
因此,从一国的江河湖海港口城市,以船舶装载大批货物运往国外港口城市,运费要比翻山越岭的陆路节省许多。
于是,一些靠近国际航线的沿海城市或有入海口的大江大河沿岸中下游城市,便逐渐发展成为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
需要指出的是,地理位置的优劣,并非某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省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政治态势的变化,某些地理位置并不优越的国家和地区,也能跃居发达国家的行列。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被发达的互联网通讯和高速便捷的航空运输所削减。
由此可见,地理位置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贸易运输成本和国际贸易中心地位有着重要影响,但切不可将其绝对化。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国际空运方式的日益普及,地理位置的优劣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了。
2、为什么说自然资源是世界财富的源泉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答: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与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要素和条件。
自然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如土地、水体、矿产、动植物等)和无形资源(如阳光、风力、地热、潮汐等)。
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财富与源泉,是当代国际贸易大宗交易的主要标的,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历史教案(新教材)第五部分近代世界第十六单元第42讲近代西方的商业贸易社会生活
第42讲近代西方的商业贸易、社会生活主题概览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背景15世纪之前,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选必3,第10课子目1)早期殖民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17-18世纪,荷、英、法等国积极展开殖民活动(选必2,第8课子目1)贸易扩展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选必3,第10课子目1)影响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选必3,第10课子目1)2.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扩大基础工业革命后,大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条件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途径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选必2,第8课子目1)表现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从1870年到一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倍(选必3,第10课子目1)思维点拨世界市场的形成根源于工商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形成又进一步推动工商业的发展从区域性生产变成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选必2,第8课子目1)途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标志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图解历史世界市场的形成材料工业革命后,其(资本主义)扩张是建立在占据工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之上。
国际贸易论文2000字国际贸易相关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2000字国际贸易相关论文国际贸易论文2000字篇1浅谈中国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摘要:中国自加入WTO以来,由于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承接了大量的国际加工贸易。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东部沿海往往成为跨国公司FDI的首选地,经过多年发展,东部原有的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享有政策优惠等比较优势受到资源匮乏,土地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逐步丧失,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开始往中西部地区迁移。
本文从探讨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的成因出发,聚焦中国产业转移,分析产生这种产业转移的内外因素,探讨中西部地区适合承接的产业类型以及国家引导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西部产业一、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相关理论(一)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差距理论又称技术间隔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
该理论指出由于各国在产品技术水平上存在差距,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便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但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其他国家在承接该产品加工贸易时存在技术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逐步获得产品生产能力,加之在其他要素禀赋(劳动力成本低,资源充裕等)的作用下形成比原技术出口国更强的比较优势,因此产品的生产逐步转移到这些国家中。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在其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将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发明和出口新产品的发达工业国家,如美国;第二类是中等工业发达国家,如欧洲,日本;第三类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越南。
与此同时,他指出每种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从研制,生产到退出市场一般经历3阶段: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企业可根据产品所处生命周期阶段来确定其投资区位选择。
第一阶段,新产品阶段:由于产品处于研发阶段还未正式投入市场,同时产品从研发到投入市场这一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技术,人力资本和资金支持,同时伴随极高的研发风险,因此这些先决条件往往使得具有这些比较优势的发达工业国家承担了这一角色。
香港形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内地因素_经济论文
香港形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内地因素【作 者】刘雪琴如果说内地因素为香港由转口贸易向加工贸易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那么进入80年代,则为香港转口加工贸易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这一时期,香港经济贸易的加速发展,及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形成无不与内地因素息息相关。
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关于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以及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正式签订,明确了香港的发展前途,坚定了港人和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使香港经济贸易继续沿以往的轨道稳定发展。
十多年来,中国政府为执行联合声明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中英土地委员会的成立,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活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均表明中国对香港政策的承诺和具体执行。
中国政府以有利于香港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为前提,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香港经贸迅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产业政策和引进外资政策的实施,为香港产业结构及贸易结构再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70年代中期后,由于香港制造业产品成本上升,出口优势减弱。
伴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香港制造业将其生产基地大规模向内地转移。
形成了前店后厂的转口加工格局。
港商把加工用的原材料及半成品输往内地,在内地加工生产的成品则由香港出口到欧美及其它市场。
由于内地投资环境良好,生产要素价格低廉,降低了港商的生产成本,增强了其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使港商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随着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部分内迁,香港转口加工贸易迅猛增长。
据统计,1995年,香港输往内地的总出口中,有49%是香港输往内地加工的原料和半成品,香港从内地进口的商品中,有74%是香港在内地加工的产品。
转口加工贸易在香港的对外贸易中居于重要地位。
加之,其收益远远高于一般转口贸易,因而,它对香港的外贸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转口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香港服务贸易的迅速崛起。
香港制造业的内迁,加速了香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香港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使以服务业为主导的香港经济结构体系逐渐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从意大利运来的东方货物,从英国运来的 羊毛,从佛兰德运来的呢绒,以及从斯堪的纳维 亚及低地国家运来的货物都在此交易。
同时,香槟伯爵又竭力保障集市上商人的安全和 通往香槟道路的安全。于是,香槟集市成为全欧 洲的商业中心,并在13世纪后半叶达到全盛期。
香槟集市,包括香槟伯爵领地内四个城市轮流举 行的六个各为期至少六周的集市。在每一次集市 之间要间隔一至二周以便商人运转货物,这样香 槟伯爵领地全年都有集市
地中海的沿岸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暖湿润,被称作地中 海性气候。因为这个气候,橄榄树等种类的树木多生长在 沿岸。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绿灌木为主,叶质坚硬, 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 这里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 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3.香槟集市
12~13世纪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内四个城市轮流举行的 集市贸易的统称。是当时欧洲规模最大的国际性集市 贸易。
集市贸易是中世纪欧洲进行商品交换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交易中心特别是批发贸易中心。集市受到所在地的 领主保护并向领主纳税。一次集市延续几天至几个星 期,一般每年不超过两次。
11世纪末和12世纪上半叶,随着城市商人的兴起,西欧出 现了大量的集市。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集市中,香槟集 市是最大的集市。香槟伯爵领地同德意志、佛兰德、 罗退林几亚和法国相毗邻,并正处于低地国家、佛兰 德与意大利之间,以及德意志与西班牙之间的两条交 通要道的交叉点上。
第三章 国际贸易中心 区的形成和转移
相关名词解释
1. 汉撒同盟
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 治联盟。汉萨(Hanse)一词,德文意为“公所” 或者“会馆”。13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 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 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莱梅 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拥有武装和金库。 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斯特拉尔松德条约》。 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 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厚。 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
拿破仑战争为汉萨同盟带来了最后的打击,汉堡、吕贝克 和不来梅商船队被封锁欧洲大陆的英国海军消灭,吕贝克 从此以后彻底衰落,汉堡和不来梅则借助19世纪新德意志 帝国的兴起而获得了新的商业中心地位。1937年,作为对 吕贝克早年曾禁止其发表竞选演说的报复,希特勒取消了 吕贝克的“汉萨自由市”称呼,将其并入大汉堡地区。
一个汉萨城市的市民可以在其他汉萨城市受到公正 审判,若遭到骚扰则可向任何一个城市求援。在同 盟的集市上,禁止任何非同盟成员的商人进行相互 交易。
加入汉萨同盟的条件比较苛刻,凡是不位于沿海地 带或通航河流两岸、或没有自主权的城市,都无权 加入汉萨同盟。入盟申请通常寄给吕贝克,由同盟 议会加以考虑,在大会中决定接受或拒绝其入盟。 由于各城市的财富、所处位置和重要性不尽相同, 因此各城市的入盟条件和缴纳的盟费也不相同,在 同盟内部出现了盟员城市之间的不平等现象。此外, 居住在同盟势力范围以外(如英国、西班牙、法国) 的个别商人或商业团体也可以向汉萨同盟申请获得 同盟特权。
衰落和消亡
吕贝克市政厅自15世纪早期开始,汉萨同盟出现 衰落的迹象。它通过商业手段获取了巨额利润,但 是没有将其回馈于社会,这就使得其有别于近代的 商业世界。由于长期强调“只从最便宜地区采购” 的原则,汉萨同盟本土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没有得 到开发。随着汉萨同盟所采取的重商主义和保护主 义手段在其他国家的兴起,汉萨同盟开始遇到对手 的竞争。享有特权和豁免权的汉萨商人开始受到各 国本国商人的仇恨,英国和荷兰商人开始绕过汉萨 同盟,同北欧和俄罗斯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对汉 萨同盟的生意构成了严重威胁。
14世纪晚期和15世纪早期是汉萨同盟的鼎盛时期, 虽然其商站只局限于波罗的海、北海和俄罗斯, 但是其商船却远及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从南 欧运来橄榄油、水果、各种酒和盐。其注册商船 大至1000到2000吨,汉萨商人通过向神圣罗马帝 国的封建领主和其他国家的君主提供借款而获得 了一项又一项的特许权。在其全盛时期,汉萨同 盟左右着丹麦和瑞典的王位继承人人选,而英国 国王甚至不止一次将王冠抵押给汉萨商人换取贷 款,或向其央借舰队和海员。汉萨同盟积累了大 量财富,并凭借商业和武力赢得了各国的尊敬。
波罗的海曾是古代北欧商业的通道。第二次世界大 战後,木材和鱼是这个地区的主要商品。芬兰、瑞 典和俄罗斯的软木是出口的大宗货源;木材加工(如 造纸、制纤维和纤维板)在经济上日益重要。瑞典的 铁矿、芬兰和丹麦的造船和船舶机械、瑞典哥特堡 (Goteborg)的汽车制造和轻型机械,都是沿岸重要 工业。沿岸大城市有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赫尔 辛基、列宁格勒、塔林(Tallinn)、里加(Riga)、基尔 (Kiel)、格但斯克(Gdansk)和什切青(Szczecin)。
衰落
进入14世纪,香槟集市开始衰落,到14世纪中期 已成为地方性的集市。这是因为法国国王腓力四世 控制了香槟伯爵领地,强行推行国王的财政措施, 香槟伯爵再不能从集市贸易上征得更多的税收,商 人也因国王的重税而感到无利可图。
同时,从意大利到北欧的海上商路已经开通,可以 取代翻越阿尔卑斯山的陆路商运。1302~1320年 佛兰德和法国发生战争,1337年又爆发了英法百 年战争,这些都破坏了香槟的安宁,使集市贸易受 到极大影响。
香槟的每个集市都是经过严格组织的,并由市民 一人和骑士一人组成的集市法庭来裁决纠纷。
集市的第一周是各地商人来城内街道上设置货摊, 接着是10天布匹呢绒交易和11天皮革交易,再接下 去是19天其他各种杂货的交易,最后有几天用于 结帐。
在香槟集市上,商人的结算及商业债务,已使用 清偿余额划汇结算的办法;期票、汇票等信用凭 证也已使用。香槟集市对推动西欧商品货币经济 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在佛兰德地区、瑞典和丹麦、波罗的海东部 因为 各种原因而终结。
在汉萨同盟内部,由于该同盟本身是由多个城市 组成的松散同盟,其成员视其本身利益高于同盟 的大利益,因此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威胁时开 始出现内部分歧,一些盟员城市试图通过损害其 他城市利益的方式来取得优势地位。科隆为了取 代吕贝克而同英国勾结,汉堡也企图利用吕贝克 与丹麦的争端而从中取利。
根据汉萨同盟法律,任何汉萨同盟成员未获得邻近 的4个汉萨城市同意之前不得进行战争。一些城市 由于拒绝履行盟员义务、或违背某些同盟法规和惯 例而被开除,还有一些城市因不愿承担参加汉萨议 会的开销而自动退盟。被开除的城市的商人将失去 在各个汉萨城市的特权并被逮捕,其货物被没收。
颠峰
到14世纪中叶,汉萨同盟已经扩展至波罗的海南岸、 东岸的所有德国港口城市,并扩展到英国、佛兰德、 丹麦、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芬兰等地。波罗的 海东岸的德意志殖民者按照严格的汉萨法律建造了 一大批汉萨城市。
随着北方来自丹麦和南方来自勃兰登堡的军事威胁的 扩大,汉萨同盟开始建造海军,并由单纯的经济同盟 演化成经济-政治-军事同盟。许多城市为了获得商业 利益或获得安全保障而加入同盟。加入同盟后即可受 到保护,使得商业诉讼不受封建法庭的管辖。任何逮 捕同盟成员、对同盟失信、或出售夺自汉萨同盟商人 的赃物的城市,都将受到汉萨同盟的贸易抵制。
在英国,由于汉萨同盟的启发,爱德华三世逐渐产生了与之 竞争的念头,由纯粹的羊毛出口地向呢绒制造地转变。他直 接从佛兰德招募纺织工人,建立起英国自己的呢绒工业。玫 瑰战争的爆发使得汉萨同盟在英国的特权又维持了一段时期, 至亨利七世时期,英国开始禁止直接出口贵金属,并要求汉 萨同盟商人用所得利润在英国购买本地产品。到伊丽莎白一 世时代,汉萨同盟在英国长达300界上盐度最低的海
波罗的海是欧洲北部的内海、北冰洋的边缘海、大 西洋的属海。世界最大的半咸水水域。在斯堪的那 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
波罗的海四面几乎均为陆地环抱,整个海面介于瑞 典、俄罗斯、丹麦、德国、波兰、芬兰、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立陶宛9个国家之间。向东伸入芬兰和爱 沙尼亚、俄罗斯之间的称芬兰湾,向北伸入芬兰与 瑞典之间的称波的尼亚湾。
此外,自17世纪以来,德意志地区多次成为国际战争之战 场。三十年战争中,德国又经历过一场高度的破坏,人口 与牲畜都剧减,这一切沉重地打击了汉萨同盟的经济基础。 1669年,历史上最后一次汉萨同盟大会在吕贝克召开。罗 斯托克、布伦瑞克、科隆、汉堡和不来梅等市派代表参加, 但此时的同盟已名存实亡。会议结束以后,许多城市宣布 脱离汉萨同盟,最后只剩下吕贝克、汉堡和不来梅三城仍 保留“汉萨自由市”(FreiundHansestadt)的称谓。
伊丽莎白一世认为,汉萨同盟的海运力量同英国的五港联盟 发生了直接竞争,而后者长期以来一直是英格兰海军的战舰 来源和兵力后盾。1598年1月13日,伊丽莎白一世下令逮捕 了60艘与英国的敌人西班牙进行贸易的汉萨商船。汉萨商人 为此在吕贝克召开了大会,以便采取一致行动,对英国出口 贸易进行打击。伊丽莎白获知这个消息后,即将英国的汉萨 船只连同所载货物一概没收,并关闭伦敦商站,然后宣布她 “极端鄙视汉萨同盟和它的一切行动”,宣告了汉萨同盟和 英国持续了三百多年的商业往来的最后终结。
吕贝克的荷尔斯泰因门汉萨同盟成立之后,其宗 旨很快从镇压海盗、打击掠夺行为和取消不合理 的通行税等保护商业的行为转至在海外扩展商业 势力,垄断商业利益,压制来自同盟外的德意志 城市以及来自英国、俄罗斯和佛兰德本土的商业 竞争。
到1300年,从威悉河口的不来梅到维斯杜拉河口的 但泽,沿波罗的海的所有德意志港口城市都加入了汉 萨同盟。普鲁士和立窝尼亚骑士团的城镇不久也加入 同盟。到1356年在吕贝克召开第一届汉萨同盟大会 时,其成员已增至52个。汉萨同盟的主要贸易货物为 盐、青鱼、咸肉、粮食、酒类、呢绒、羊毛、毛皮、 牲畜、草木灰、鲸油、木材、大麻、树脂、蜂蜡、弓 料、桶板、铁、铜、锡和金属制品,沟通了原料产地 与制成品产地之间的联系。
波罗的海是北欧重要航道,也是俄罗斯与欧洲贸 易的重要通道,航运意义很大,是沿岸国家之间 以及通往北海和北大西洋的重要水域,从彼得大 帝时期起,波罗的海就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重要 出口。俄罗斯与伊朗、印度等国合作酝酿连接印 度洋和西欧的“南北走廊”规划也是以波罗的海 为北部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