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2讲 - 生

合集下载

抽样误差(简单随机抽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六章第二节讲义

抽样误差(简单随机抽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六章第二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
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六章第二节讲义
抽样误差(简单随机抽样)
一、抽样误差的概念及分类:
1.抽样误差的概念:指样本指标与全及指标之间数量上的差数。

例如: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差
2.抽样误差的分类:173页
(1) 登记性误差:是指统计调查时,由于主客观原因,在登记、汇总、计算、记录中所产生的差错。

(2) 代表性误差:
1) 系统性误差:由于没有遵循随机原则,产生的抽样误差。

这类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2) 随机误差:遵循了随机原则,也会产生抽样误差。

这类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

二、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及计算:
(一)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
1.抽样实际误差:指某一样本指标与同类全及指标之间数量上的差数。

但是,由于全及指标是一个未知数,并且样本指标可以有多个,因此,实际误差成为一个不易确定的值。

通常,使用平均误差指标计量。

2.抽样平均误差():是指所有可能出现的样本指标(样本平均数与样本成数)的标准差。

或者说,是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平均离差。

(二)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1.抽样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当总体方差已知时,。

必修二 第六章第二讲 人造卫星 宇宙航行(原卷版)

必修二 第六章第二讲  人造卫星  宇宙航行(原卷版)

第二讲 人造卫星 宇宙航行基础知识一、天体问题的处理方法1.建立一种模型:天体的运动可抽象为一个质点绕另一个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2.抓住两条思路天体问题实际上是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匀速圆周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有两条:(1)利用在天体中心体表面或附近,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即2R Mm Gmg =(g 为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2)利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由此得到一个基本的方程G 22222π4T m r m r v m r Mm ===ωr =ma 二、人造卫星1.人造卫星将物体以水平速度从某一高度抛出,当速度增加时,水平射程增大,速度增大到某一值时,物体就会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则此物体就成为地球的卫星,人造地球卫星的向心力是由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来充当的.(1)人造卫星的分类:卫星主要有侦察卫星、通讯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勘测卫星、科学研究卫星、预警卫星和测地卫星等种类.(2)人造卫星的两个速度:①发射速度:将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运行所必须具有的速度.②环绕速度:卫星在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具有的速度.由于发射过程中要克服地球的引力做功,所以发射速度越大,卫星离地面越高,实际绕地球运行的速度越小.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比向低轨道发射卫星要困难得多.2.卫星的轨道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可以是椭圆轨道,也可以是圆轨道.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动时,地心是椭圆的一个焦点,其周期和半长轴的关系遵循开普勒第三定律.卫星绕地球沿圆轨道运动时,由于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而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地心必须是卫星圆轨道的圆心.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在赤道平面内(如同步卫星),也可以和赤道平面垂直,还可以和赤道平面成任一角度,如图所示.3.三种特殊卫星(1)近地卫星:沿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轨道运行的地球卫星,其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相等,均等于第一宇宙速度.(2)同步卫星:运行时相对地面静止,T=24 h.同步卫星只有一条运行轨道,它一定位于赤道正上方,且距离地面高度h≈3.6×104 km,运行时的速率v≈3.1 km/s.(3)极地卫星运行时每圈都经过南北两极,由于地球自转,极地卫星可以实现全球覆盖.4.卫星系统中的超重和失重(1)卫星进入轨道前的加速过程,卫星内的物体处于超重状态.(2)卫星进入圆形轨道正常运行时,卫星内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3)在回收卫星的过程中,卫星内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三、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减小增大减小减小增大时当半径a T v r r GM a GM r T r GM rGM v ωπω2332 四、三种宇宙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 1= 7.9 km/s ,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人造卫星的 最大 环绕速度;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 2=11.2 km/s ,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 最小 发射速度;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 3=16.7 km/s ,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五、能量问题及变轨道问题只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卫星绕中心天体转动,机械能守恒.这里的机械能包括卫星的动能、卫星(与中心天体)的引力势能.离中心星体近时速度大,离中心星体远时速度小.如果存在阻力或开动发动机等情况,机械能将发生变化,引起卫星变轨问题.发射人造卫星时,先将人造卫星发射至近地的圆周轨道上运动,然后经再次启动发动机使卫星改在椭圆轨道上运动,最后定点在一定高度的圆周轨道上运动.典型例题【例1】已知地球半径为R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1)推导第一宇宙速度v 1的表达式;(2)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运行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 ,求卫星的运行周期T .【练习1】如图所示,A是地球同步卫星,另一个卫星B的圆轨道位于赤道平面内,距离地面高度为h。

第六章 第2讲 动能和动能定理-2025届高中物理

第六章 第2讲 动能和动能定理-2025届高中物理

第六章机械能第2讲动能和动能定理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1.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2.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基本应用2023:新课标T15,山东T15;2022:上海T19;2020:浙江1月T20;2019:北京T24,天津T101.物理观念: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会用动能定理分析问题.2.科学思维:利用功的表达式、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推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3.科学探究: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学习,探索功与动能的关系.4.科学态度与责任:能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应用能力.动能定理与图像的综合应用2023:新课标T20;2022:江苏T8;2021:湖北T4;2020:江苏T4;2019:全国ⅢT17命题分析预测动能和动能定理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题型为选择题或计算题,命题背景可能是生产生活、体育运动等实际情境.预计2025年高考可能会结合图像或实际问题考查动能和动能定理相关知识.考点1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基本应用1.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公式E k =[1]12mv 2.单位为焦耳,1J =1N·m =1kg·m 2/s 2标矢性动能是[2]标量,只有正值状态量动能是状态量,因为v 是瞬时速度2.动能定理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3]动能的变化表达式W =[4]12m v 22-12m v 12或W =E k2-E k1物理意义[5]合力做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适用条件①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6]曲线运动②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7]变力做功③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8]间断作用如图,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 为7.0×104kg ,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l 达到2.5×103m 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80m/s .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所受重力的150,g 取10m/s 2.(1)飞机起飞时的动能是2.24×108J.(2)此过程飞机的动能变化量是2.24×108J.(3)飞机的平均牵引力是 1.036×105N.解析(1)E k=12mv 2=2.24×108J(2)ΔE k =E k -E k0=2.24×108J(3)在此过程中对飞机由动能定理可知F 牵l -150mgl =12mv 2-0,解得飞机的平均牵引力F牵=1.036×105N.命题点1动能定理的理解1.[直线运动中动能定理的理解]如图,某同学用绳子拉动木箱,使它从静止开始沿粗糙水平路面运动至具有某一速度.木箱获得的动能一定(A)A.小于拉力所做的功B.等于拉力所做的功C.等于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D.大于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解析由动能定理有W F-W f=E k-0,可知木箱获得的动能一定小于拉力所做的功,故A正确.2.[曲线运动中动能定理的理解]滑雪运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如图所示,某滑雪运动员(可视为质点)由坡道进入竖直面内的圆弧形滑道AB,从滑道的A点滑行到最低点B的过程中,由于摩擦力的存在,运动员的速率不变,则运动员沿AB下滑过程中(C)A.所受合力始终为零B.所受摩擦力大小不变C.合力做功一定为零D.机械能始终保持不变解析运动员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受合力指向圆心,故A错误;由动能定理可知,合力做功一定为零,故C正确;运动员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随运动员对滑道压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故B错误;运动员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所以机械能减少,故D错误.命题拓展命题条件不变,一题多设问运动员沿AB下滑过程中(C)A.重力做的功大于摩擦力做的功B.运动员的动能变化量大于摩擦力做的功C.支持力不做功D.运动员的加速度为零解析运动员下滑过程中速率不变,由动能定理可知重力做的功等于摩擦力做的功,故A 错误;运动员的动能没有变化,动能变化量小于摩擦力做的功,故B错误;运动员做圆周运动,支持力不做功,故C正确;运动员做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不为零,故D错误.命题点2动能定理的简单计算3.[动能定理在选择题中的简单计算/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转碟”是传统的杂技项目,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发光物体(可看作质点)放在半径为r的碟子边缘,杂技演员用杆顶住碟子中心A,使发光物体随碟子一起在水平面内绕A点转动,角速度从0增大至ω的过程中,发光物体始终相对碟子静止.已知发光物体与碟子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此过程发光物体所受的摩擦力(D)A.方向始终指向A点B.大小始终为μmgC.做的功为12mωrD.做的功为12mω2r2解析角速度从0增大至ω的过程中,发光物体的线速度逐渐增大,可知发光物体有切向加速度,摩擦力等于发光物体所受的合力,提供发光物体切向加速度和向心加速度,可知摩擦力方向不是始终指向A 点,故A 错误;角速度从0增大至ω的过程中,发光物体未发生滑移,所受摩擦力小于等于最大静摩擦力,发光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在增大,切线方向的合力在变化,故发光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不是始终为μmg ,故B 错误;根据动能定理有摩擦力做的功为W =12mv 2-0=12mω2r 2,故C 错误,D 正确.4.[动能定理在计算题中的简单计算/2024陕西西安模拟]如图,用打夯方式夯实地面的过程可简化为:两人通过绳子对重物同时施加大小相等、方向与竖直方向成37°角的力F ,使重物恰好脱离水平地面并保持静止,然后突然一起发力使重物升高0.4m 后立即停止施力,重物继续上升0.05m ,最后重物自由下落把地面砸深0.05m.已知重物的质量为40kg ,取重力加速度g =10m/s 2,sin37°=0.6,cos37°=0.8.忽略空气阻力,求:(1)F 的大小;(2)从两人停止施力到重物恰好接触地面的时间;(3)地面对重物的平均阻力的大小.答案(1)250N(2)0.4s(3)4000N解析(1)重物处于平衡状态,则有2F cos37°=mg代入数据解得F =250N.(2)设停止施力时,重物的速度为v ,发力使重物上升的高度为h 1,停止发力后重物继续上升的高度为h 2,从两人停止施力到重物恰好接触地面所经历的时间为t ,则有v 2=2gh 2vt -12gt 2=-h 1联立解得t =0.4s .(3)设地面对重物的平均阻力为f ,重物落地后把地面砸深h 3,重物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过程,由动能定理有mg (h 1+h 2+h 3)-fh 3=0解得f =4000N.方法点拨动能定理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应用动能定理解题应抓住“两状态,一过程”“两状态”即明确研究对象的始、末状态的速度或动能情况“一过程”即明确研究过程,确定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位置变化或位移信息注意事项(1)动能定理中的位移和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一个参考系的,一般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2)当物体的运动包含多个不同过程时,可分段应用动能定理求解,也可以对全过程应用动能定理求解(3)动能是标量,动能定理是标量式,解题时不能分解动能命题点3利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5.[动能定理求变化的摩擦力做功]如图,一半径为R、粗糙程度处处相同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放置,直径POQ水平.一质量为m的质点自P点上方高度R处由静止开始下落,恰好从P点进入轨道.质点滑到轨道最低点N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mg,g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用W表示质点从P点运动到N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C)A.W=12mgR,质点恰好可以到达Q点B.W>12mgR,质点不能到达Q点C.W=12mgR,质点到达Q点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D.W<12mgR,质点到达Q点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4mg-mg=m2,解得质点运动至半圆形轨道最低点时的速度v N =3B,从质点由静止释放到运动至最低点N,根据动能定理得mg·2R-W=12m2-0,解得W=12mgR.从P到N和从N到Q,分析可知相同高度处,从N到Q过程的速率较小,支持力较小,对应的滑动摩擦力较小,故从N到Q过程中质点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较小,即W>W'.从N到Q利用动能定理得E k Q-12m2=-mgR-W',解得E k Q=12m2-mgR-W'=12mgR-W'>0,所以质点到达Q点后,还能继续上升一段距离,故C正确,A、B、D错误.6.[动能定理求变化的弹力做功]如图所示,在轻弹簧的下端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A,若将小球A从弹簧原长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A能够下降的最大高度为h.若将小球A换为质量为2m的小球B,仍从弹簧原长位置由静止释放,则小球B下降h时的速度为(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弹簧在弹性限度内)(B)A.2KB.KC.K2D.0解析小球A下降h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mgh-W=0,小球B下降h过程,根据动能弹=12×2mv2-0,联立解得v=K,故B正确.定理,有2mgh-W弹考点2动能定理与图像的综合应用五类图像中所围“面积”或斜率的意义对下列相关图像的说法进行判断.(1)W -x 图线的斜率表示的是W 对应的力F .(√)(2)E k -x 图线的斜率表示的是物体所受的拉力.(✕)(3)P -t 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动能增加量.(✕)(4)F -x 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动能增加量.(✕)命题点1E k -x 图像7.[2024湖北武汉摸底/多选]我国民用无人机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已占据全球市场一半以上,某品牌无人机出厂前进行竖直飞行测试,无人机发动机启动一段时间后关闭,再经一小段时间上升到最高点.该过程无人机的动能E k 随上升高度h 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无人机发动机提供的升力大小恒定,空气阻力恒为重力的四分之一.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ACD)A.无人机的升力大小为75NB.空气阻力的大小为40NC.无人机的重力大小为40ND.加速与减速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2解析由动能E k 与上升高度h 的关系图,可知图像斜率绝对值表示合力的大小,故加速阶段的合力大小为F 合=F 升-mg -f =502N =25N ,减速阶段的合力大小为F'合=mg +f =501N =50N,又f=0.25mg,联立解得F升=75N,f=10N,mg=40N,故A、C正确,B错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加速与减速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550=12,故D正确.命题点2F-x图像8.[多选]在某一粗糙的水平面上,一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平恒定拉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运动一段时间后,拉力逐渐减小,且当拉力减小到零时,物体刚好停止运动,图中给出了拉力随位移变化的关系图像.已知重力加速度g=10m/s2.根据以上信息能精确得出或估算得出的物理量有(ABC)A.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B.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C.物体做匀速运动时的速度D.物体运动的时间解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F与滑动摩擦力f大小相等,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0.35,故A正确;减速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W F+W f=0-12mv2,根据F-x 图像中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可以估算拉力F做的功W F,而W f=-μmgx,由此可求得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及物体做匀速运动时的速度v,故B、C正确;因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所以运动时间无法求出,故D错误.命题点3其他图像9.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水平拉力的作用,在0~6s内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和该拉力的功率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分别如图甲、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图甲图乙A.0~6s内物体位移大小为36mB.0~6s内拉力做的功为30JC.合力在0~6s内做的功与0~2s内做的功相等D.滑动摩擦力大小为5N解析v-t图线与t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结合题图甲可知,0~6s内物体的位移大小为30m,故A错误;P-t图线与t轴围成的面积表示拉力做的功,结合题图乙可得,0~6s内拉力做的功为70J,故B错误;0~6s内与0~2s内动能变化量相等,由动能定理可知,合力做的功相等,故C正确;由题图甲知物体在2~6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结合题图乙,得F==53N,故D错误.方法点拨解决动能定理与图像问题的基本步骤1.[v-t+F-t图像/2023福建/多选]甲、乙两辆完全相同的小车均由静止沿同一方向出发做直线运动.以出发时刻为计时零点,甲车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a)所示,乙车所受合力—时间图像如图(b)所示.则(BC)A.0~2s内,甲车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B.乙车在t=2s和t=6s时的速度相同C.2~6s内,甲、乙两车的位移不同D.t=8s时,甲、乙两车的动能不同解析v-t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由图(a)可知0~2s内甲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选项A错误;F-t图像中图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表示动量的变化量,由图(b)可知2~6s内乙车的动量变化量为零,所以t=2s和t=6s时速度相同,选项B正确;在v-t图像中图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在2~6s内,由图(a)得甲车位移为零,将图(b)转换为v-t图像,如图(c),可知乙车位移不为零,选项C正确;由图(a)、图(c)可得,当t=8s时,甲、乙两车速度均为零,选项D错误.2.[Ek-x图像/2022江苏]某滑雪赛道如图所示,滑雪运动员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经圆弧滑道起跳.将运动员视为质点,不计摩擦力及空气阻力.此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E k与水平位移x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A)解析3.[W-L图像/多选]质量为2kg的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水平拉力做的功W和物体发生的位移L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此物体(BD)A.在位移L=9m时的速度大小是33m/sB.在位移L=9m时的速度大小是3m/sC.在OA段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2.5m/s2D.在OA段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1.5m/s2解析由图像可知当L=9m时,W=27J,而W f=-μmgL=-18J,由动能定理有W合=W+W f=12mv2,解得v=3m/s,故A错误,B正确;在A点时,W'=15J,W'f=-μmgL'=-6J,由动能定理可得W'+W'f=12m2,解得v A=3m/s,则a=22'=1.5m/s2,故C错误,D正确.4.[动能的分析/2023山东]电磁炮灭火消防车(图甲)采用电磁弹射技术投射灭火弹进入高层建筑快速灭火.电容器储存的能量通过电磁感应转化成灭火弹的动能,设置储能电容器的工作电压可获得所需的灭火弹出膛速度.如图乙所示,若电磁炮正对高楼,与高楼之间的水平距离L=60m,灭火弹出膛速度v0=50m/s,方向与水平面夹角θ=53°,不计炮口离地面高度及空气阻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sin53°=0.8.(1)求灭火弹击中高楼位置距地面的高度H;(2)已知电容器储存的电能E=12CU2,转化为灭火弹动能的效率η=15%,灭火弹的质量为3kg,电容C=2.5×104μF,电容器工作电压U应设置为多少?答案(1)60m(2)10002V解析(1)设灭火弹由炮口运动至高楼处的时间为t,则在水平方向上有L=v0cosθ·t在竖直方向上有H=v0sinθ·t-12gt2解得H=60m(2)根据题意可知E k=ηE=15%×12CU2又因为E k=12m02联立可得U=10002V.1.[2024江西万安中学校考]下列有关动能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C)A.物体只有做匀速运动时,动能才不变B.物体做平抛运动时,水平方向速度不变,物体的动能也不变C.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重力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D.物体的动能变化时,速度不一定变化,速度变化时,动能一定变化解析物体做非匀速运动时,动能也可以不变.例如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动能不变,故A错误;物体做平抛运动时,水平方向速度不变,竖直方向速度一直增加,其动能一直增加,故B错误;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重力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故C正确;根据E k=12mv2可知物体的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速度是矢量,大小不变,方向变化时,动能是不变的,故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故D错误.2.质量不等,但有相同动能的两个物体,在动摩擦因数相同的水平地面上滑行,直至停止,则(B)A.质量大的物体滑行的距离大B.质量小的物体滑行的距离大C.它们滑行的距离一样大D.它们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不相等解析由动能定理可得-F f x=0-E k,即μmgx=E k,由于动能相同,动摩擦因数相同,故质量小的物体滑行的距离大,它们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都等于E k,故B正确.3.[2023新课标]无风时,雨滴受空气阻力的作用在地面附近会以恒定的速率竖直下落.一质量为m的雨滴在地面附近以速率v下落高度h的过程中,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B)A.0B.mghC.12mv2-mghD.12mv2+mgh解析结合题意可知,雨滴在地面附近下落过程做匀速运动,对雨滴下落高度h的过程分析,由动能定理有mgh-W f=0,即W f=mgh,B正确,A、C、D错误.4.如图所示,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14圆弧轨道与水平轨道相切于最低点B,质量为m的小物块从圆弧轨道的顶端A由静止滑下,经过B点后沿水平轨道运动,并停在到B点距离等于圆弧轨道半径的C点.圆弧轨道粗糙,物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物块到达B点前瞬间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C)A.2μmg B.3mgC.(1+2μ)mgD.(1+μ)mg解析设圆弧轨道的半径为r,物块从B到C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μmgr=0-12m2,在B 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N-mg=m2,联立解得N=(1+2μ)mg,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块到达B点前瞬间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N'=N=(1+2μ)mg,故C正确.5.[图像创新/2024安徽名校联考]如图甲所示,光滑斜面倾角θ=30°,以斜面底端为坐标原点,沿斜面方向建立x轴.一质量为2kg的物体(视为质点)在沿斜面方向的拉力作用下,从斜面底端由静止开始沿x轴正方向运动,拉力做的功W与物体坐标x的关系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10m/s2,斜面足够长.物体沿x轴正向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的最大位移为22mB.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的时间为4sC.在x=5m时,拉力的功率为1002WD.拉力的最大功率为300W解析由于拉力沿斜面方向,则拉力做的功为W=Fx,可看出W-x图像的斜率大小代表拉力大小F.则对物体由O点运动到x=5m的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W1-mg sinθ·x1=12m12,结合题图乙可解得物体的速度v1=52m/s,在x=5m时,拉力F1=ΔΔ=20N,则此时拉力的功率P1=F1v1=1002W,故C正确.物体运动到x=10m时,拉力的功率最大,则对物体由O点运动到x=10m的过程,设运动的时间为t1,根据动能定理和运动学公式有W2-mg sinθ·x2=12m22,x2=22t1,结合题图乙可解得v2=10m/s,t1=2s,则此时拉力的功率P2=F1v2=200W,故D错误.对物体由x=10m处向上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设运动的时间为t2,受到的拉力F2=Δ'Δ'=2N,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θ-F2=ma1,解得物体的加速度a1=4m/s2,运动的时间t2=21=2.5s,该过程运动的位移x3=22t2=12.5m,则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的最大位移x max=x2+x3=22.5m,故A错误.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的总时间为t=t1+t2=4.5s,B错误.6.[多选]如图所示,一内壁粗糙程度相同、半径为R的圆筒固定在竖直平面内,圆筒内一质量为m的小球沿筒壁做圆周运动.若小球从最低点算起运动一圈又回到最低点的过程中,两次在最低点时筒壁对小球的弹力大小分别为10mg和8mg.设小球在该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W,经过最高点时筒壁对小球的弹力大小为F,重力加速度为g,则(BD)A.W=2mgRB.W=mgRC.3mg<F<4mgD.2mg<F<3mg解析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先后两次在最低点所受的合力分别为9mg和7mg,方向指向圆心.设小球先后两次经过最低点的速率分别为v1和v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9mg=B12和7mg=B22,小球在整个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W=12m22−12m12,联立解得W=mgR,故A 错误,B正确;小球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的等高处,由于上升过程中的速度大于下降过程中的速度,所以上升时所需向心力大于下降时所需向心力,故上升时筒壁对小球的弹力大于下降时筒壁对小球的弹力,因此上升时受到的摩擦力较大,而下降时受到的摩擦力较小,故上升时克服摩擦力做功W1>2,下降时克服摩擦力做功W2<2,设小球上升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v3,筒壁对小球的弹力满足F+mg=B32,上升过程由能量守恒定律得12m12=12m32+2mgR+W1,解得F<3mg,由W1<W,解得F>2mg,故C错误,D正确.7.如图(a)所示,一物块以一定初速度沿倾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滑,运动过程中摩擦力大小f恒定,物块动能E k与运动路程s的关系如图(b)所示.重力加速度大小取10m/s2,物块质量m和所受摩擦力大小f分别为(A)图(a)图(b)A.m=0.7kg,f=0.5NB.m=0.7kg,f=1.0NC.m=0.8kg,f=0.5ND.m=0.8kg,f=1.0N解析0~10m内物块上滑,由动能定理得-mg sin30°·s-fs=E k-E k0,整理得E k=E k0-(mg sin 30°+f)s,结合0~10m内的图像得,斜率的绝对值|k|=mg sin30°+f=4N;10~20m 内物块下滑,由动能定理得(mg sin30°-f)(s-s1)=E k,整理得E k=(mg sin30°-f)s-(mg sin30°-f)s1,结合10~20m内的图像得,斜率k'=mg sin30°-f=3N,联立解得f=0.5N、m=0.7 kg,故A正确,B、C、D错误.8.[多选]如图所示为一滑草场.某条滑道由上下两段高均为h、与水平面数均为μ.质量为m的载人滑草车从坡顶由静止开始自由下滑,经过上、下两段滑道后,最后恰好静止于滑道的底端(不计载人滑草车在两段滑道交接处的能量损失,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sin37°=0.6,cos37°=0.8),则(AB)A.动摩擦因数μ=67B.载人滑草车最大速度为2K7C.载人滑草车克服摩擦力做功为mghD.载人滑草车在下段滑道上的加速度大小为35g解析对载人滑草车从坡顶由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全过程分析,由动能定理可知mg·2h-μmg cos45°·ℎsin45°-μmg cos37°·ℎsin37°=0,解得μ=67,故A正确;滑草车通过上段滑道末端时速度最大,根据动能定理有mgh-μmg cos45°·ℎsin45°=12m m2,解得v m=2K7,故B正确;载人滑草车克服摩擦力做功为2mgh,故C错误;载人滑草车在下段滑道上的加速度为a=Bsin37°−Bvos37°=-335g,故加速度大小为335g,故D错误.9.[2023江苏]滑块以一定的初速度沿粗糙斜面从底端上滑,到达最高点B 后返回到底端.利用频闪仪分别对上滑和下滑过程进行拍摄,频闪照片示意图如图所示.与图乙中相比,图甲中滑块(C)A.受到的合力较小B.经过A 点的动能较小C.在A 、B 之间的运动时间较短D.在A 、B 之间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较小解析设斜面倾角为θ、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对滑块受力分析有F 合上=mg sin θ+μmg cos θ,F 合下=mg sin θ-μmg cos θ,故图甲中滑块受到的合力较大,A 错;滑块由A到B 的过程,有2a 上x AB =上2,由B 到A 的过程,有2a 下x AB =下2,又F 合上>F 合下,则a 上>a 下,故v A 上>v A 下,图甲中滑块经过A 点的动能较大,B 错;将滑块由A 到B 的过程逆向思维为由B 到A 的初速度为0、加速度大小为a 上的匀加速运动,则x AB =12a 上上2,又x AB =12a 下下2,a 上>a 下,故t 上<t 下,即图甲中滑块在A 、B 之间的运动时间较短,C 对;上滑和下滑过程摩擦力大小相等,经过AB 的距离相等,根据W =fx 可知在A 、B 之间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相等,D 错.10.[2023山东青岛统考/多选]如图甲所示,在水平面上建立正方向水平向左的一维坐标,质量为M =1kg 的木板在x =0位置时有水平向左、大小为4m/s 的初速度.长木板受到的水平拉力F 与其位移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木板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6,重力加速度大小g 取10m/s 2,关于木板在0~8m 内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A.长木板的最小速度为2m/sB.x =4m 时长木板的速度大小为4m/sC.2~6m 内,长木板动能的增量为15JD.x =6m 和x =8m 时的速度大小相等解析当拉力小于摩擦力时,木板减速,摩擦力f =μMg =6N ,根据题图乙可知2m 处拉力为6N ,所以2m 前木板减速,2m 后木板加速,2m 时速度最小,图线与坐标轴所围图形的面积代表拉力做的功,根据动能定理有12M min2−12M02=-fx0+0×02,解得v min=2 m/s,故A正确;在0~4m内,根据动能定理有12M12−12M02=-fx1+1×12,F1=12N,解得v1=4m/s,故B正确;在2~6m内,根据动能定理可知,长木板动能的增量ΔE k=6+122×2J+8+122×2J-6×(6-2)J=14J,故C错误;在6~8m内,合外力做的功W合=4+82×2J-6×2J=0,所以木板在x=6m和x=8m时的动能不变,速度大小相等,故D正确. 11.[2024四川绵阳江油中学校考/多选]一辆汽车以额定功率沿倾角不变的斜坡向下匀速行驶,速度为v1,牵引力为F1.现让该车沿该斜坡从静止开始向上匀加速行驶,达到额定功率时速度为v2,牵引力为F2,以后保持额定功率行驶,最终速度为v3,牵引力为F3.斜坡足够长,汽车所受阻力大小在向上和向下行驶时相同,则(AD)A.v1>v3>v2B.v1<v2<v3C.在向上匀加速行驶过程中,任意相等时间内,汽车动能变化相等D.F1<F3<F2解析设斜坡的倾角为θ,汽车向下匀速行驶时,有F1+mg sinθ-μmg cosθ=0,P=F1v1,汽车向上匀加速行驶时有F2-mg sinθ-μmg cosθ=ma,P=F2v2,汽车向上匀速行驶时,有F3-mg sinθ-μmg cosθ=0,P=F3v3,联立可得F1<F3<F2,v1>v3>v2,故A、D正确,B错误;在向上匀加速行驶过程中,任意相等时间内,汽车动能变化量ΔE k=12m(v+at)2-12mv2=2B+222m,故在向上匀加速行驶过程中,任意相等时间内,汽车动能变化不同,故C错误.12.[2024河北名校联考]如图1所示,一质量为0.4kg的小物体静止在水平台面上,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从坐标原点O开始沿x轴运动,F与物体坐标x的关系如图2所示.在x=4m时撤去力F,同时物体从平台飞出,落到距离台面h=0.45m的水平地面上.物体与水平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34,重力加速度g取10m/s2,不计空气阻力.求:(1)x=1m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2)x=2m时,力F的功率P;(3)物体落地点离平台的水平距离x'.答案(1)12.5m/s2(2)602W(3解析(1)由F-x图像知,在0~2m内有,F=(4+4x)N,x=1m时,F=8N滑动摩擦力f=μmg=34×0.4×10N=3N。

2022版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6章数列第2讲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2

2022版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6章数列第2讲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2

第六章 数 列第二讲 等差数列及其前n 项和1。

[2021嘉兴市高三测试]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S n =n 2-n +a ,n ∈N *,则“a =0”是“数列{a 2n }为等差数列”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

充分必要条件 D 。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

[2021南昌市高三测试]已知S n 为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3a 3=5a 2,S 10 =100,则a 1= ( )A.1 B 。

2 C .3 D.43.[2021洛阳市统考]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S 4=7a 1,则a 5a 2=( )A .2B .3C .32D .534。

[2021江西红色七校联考]在等差数列{a n }中,若a 1+a 2+a 3=36,a 11+a 12+a 13=84,则a 5+a 9= ( )A 。

30B 。

35C 。

40 D.455。

[2021湖北省四地七校联考]在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a 7>0,a 3+a 9<0,则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的最小值为 ( )A 。

S 4B 。

S 5C 。

S 6D .S 76.[2021陕西省部分学校摸底检测]数列{2a n +1}是等差数列,且a 1=1,a 3=-13,那么a 5=( )A 。

35B 。

—35C 。

5D .—57.[2021惠州市一调]《张丘建算经》是我国北魏时期大数学家张丘建所著,约成书于公元466~485年间。

其中记载着这么一道“女子织布”问题:某女子善于织布,一天比一天织得快,且每日增加的数量相同,已知第一日织布5尺,30日共织布390尺,则该女子织布每日增加的尺数为()A。

47B.1629C。

815D。

16318.[202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测试]已知等差数列{a n}满足4a3=3a2,则{a n}中一定为零的项是()A.a6B。

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复习第六章第2讲原电池化学电源课件

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复习第六章第2讲原电池化学电源课件
- -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第2讲
3.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 铅蓄电池是最常见的二次电池,负极材料是 Pb,正极材 料是 PbO2。 (1)放电时的反应 2 ①负极反应: Pb-2e-+SO 4 ===PbSO4
- + ②正极反应:PbO2+2e +4H +SO 4 ===PbSO4+2H2O
2
③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 3.铅蓄电池是典型的可充电电池, 它的正负极极板是惰性材料, 请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氢、氧 的氧化还原): (1)电解液中H2SO4的浓度将变____; 当外电路通过1 mol电子时,理论上负极板的质量增加
第2讲
__________g。 (2)在完全放电耗尽PbO2和Pb时,若按上图连接,电解 一段时间后,则在A电极上生成________,B电极上生成 ____________,此时铅蓄电池的正负极的极性将_____。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解析
第2讲
(1)放电时为原电池,正极为 PbO2,其电极反应式为
PbO2+4H++SO2-+2e-===PbSO4+2H2O。 从电池总反应式 4 可知,随着电池放电,H2SO4 不断被消耗,因此,其浓度逐 渐变小;由 Pb+SO2--2e-===PbSO4 可知,当外电路通过 1 4 mol e-时,理论上负极板由 0.5 mol Pb 变为 0.5 mol PbSO4, 即质量增加 96 g· -1×0.5 mol=48 g。 mol
规律方法·解题指导
第2讲
解析 分析反应的化合价变化,可得Li失电子,被氧化,为 还原剂,SOCl2得电子,被还原,为氧化剂。 (1)负极材料为Li(还原剂),Li-e ===Li ;

8植物生理学课件讲义_第六章(2)

8植物生理学课件讲义_第六章(2)
生色团在黑暗条件 黑暗条件下在质体 质体中合成,合成后被动运输 黑暗条件 质体 到胞质 胞质,与脱辅基蛋白装配成光敏色素全蛋白质。 胞质
Structure of the Pr and Pfr forms of the chromophore (phytochromobilin) and the peptide region bound to the chromophore through a thioether linkage. The chromophore undergoes a cistrans isomerization at carbon 15 in response to red and far-red light. (After Andel et al. 1997.)
Brief History of Phytochrome Research
1980 -Dimer model proposed to explain wide fluence range and very low fluence response. 1983 - Vierstra and Quail reported successful purification of fully intact, native phytochrome from etiolated oat seedlings .
De-etiolated characteristics
Apical hook opens or coleoptile splits open Leaf growth promoted Chlorophyll produced Stem elongation suppressed Radial expansion of stem Root elongation promoted Lateral root development accelerated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6章 第2讲 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6章 第2讲 人口迁移

返回导航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 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 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 对迁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下 降,人口老龄化加重;对迁入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会使 其青壮年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减轻。
返回导航
考点一 人口的迁移特点 突难点
1.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形式 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 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如下表所示: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D.行政区划变动
(2)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
(3)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A.采矿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物流业
(B ) (D) (C)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解析] 第(1)题,由图示信息,2016~2019年户籍人口增长比常住 人口快,如果是生育政策改变,常住人口基数大,增长应比户籍人口 快,故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当地落户政策放宽, 使得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常住人口;医疗条件的改善和行政区划的变 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都有影响,两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会有较大的 差异。

第六章 第2讲 动能和动能定理-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物理

第六章 第2讲 动能和动能定理-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物理

第六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2讲动能和动能定理对应学生用书P124考点动能定理的应用一、动能(E k ):物体由于①而具有的能量。

1.在物理学上,用②表示物体的动能,式中m 为物体的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2.动能是③,只具有大小,没有方向;由于速度具有相对性,因此动能也具有④性。

3.单位:⑤。

1J=1N·m =1kg·m/s 2。

二、动能定理1.文字表述: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⑥的变化。

力:指物体受到的所有力的⑦力。

功:指合外力做的功,它等于各个力做功的⑧和。

2.数学表述:W 合=12mv 2-12m 02或W 合=E k -E k0或F 合x=E k -E k0。

3.适用范围: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同时作用,也可分阶段作用。

答案①运动②12mv 2③标量④相对⑤焦耳(J )⑥动能⑦合外⑧代数1.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块在光滑水平面上,在水平恒力F 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s ,物块在始、末状态的速度分别是v 1和v 2。

请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答案物块在恒力F 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a ,由运动学公式有22-12=2as ,即s=22-122,把F 、s 代入W=Fs 得W=(22-12)ma 2=12m 22-12m 12。

2.如图所示,小滑块自左侧斜面高度为h 1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经长度为l 的水平面,最后滑到右侧斜面,到达高度为h 2的D 点速度恰好减为零。

若A 、D 两点的连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θ,小滑块与左、右两斜面及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请推导出动摩擦因数μ与角度θ之间的关系式。

答案对整个过程应用动能定理,有mgh 1-mgh 2-μmg cos α·ℎ1sin -μmg ·l-μmg cos β·ℎ2sin =0-0解得μ=ℎ1-ℎ2ℎ1tan +l+ℎ2tan。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件:第六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件:第六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第1讲 描述运第动六的基章本概念化学反应与能量
5.化学反应速率为0.8 mol/(L·s)是指1 s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 mol/L ( ✕ ) 提示:0.8 mol/(L·s)是指每秒内该物质的浓度改变为0.8 mol/L。 6.无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只要升高反应体系温度,均能使反应速率增大 (√) 提示:当升高反应体系温度时,无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反应速率均增大。 7.2H2O 2H2↑+O2↑为可逆反应 ( ✕ ) 提示:水分解的反应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反应条件不同,且也不是同时进行, 没有满足可逆反应的条件,不是可逆反应。 8.可逆反应不等同于可逆过程,可逆过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可逆反应属 于化学变化 ( √ )
归纳提升 正确理解可逆反应 (1)可逆反应这一概念中的关键词是“同一条件”。如2H2+O2 2H2O和2H2O
2H2↑+O2↑不互为可逆反应。 (2)正反应方向、逆反应方向的热效应相反。若正反应是吸(放)热反应,则逆反应是 放(吸)热反应。 (3)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一定的可逆性,但有些反应的可逆性小,可视为“不可 逆”。 2.化学平衡的建立
方法技巧 “变量不变”判断方法 平衡状态判断方法的核心是“变量不变”,首先应结合反应特点和外界条件,判断 反应过程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不变量,其一般步骤如下:
第1讲 描述运第动六的基章本概念化学反应与能量
4.影响化学反应的限度的因素 (1)决定因素:化学反应的限度首先取决于反应物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可逆反应在 给定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限度不同,反应物的最大转化率不同。 (2)外界因素:化学反应的限度受温度、浓度、压强等条件的影响。改变其中的一 个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限度。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2.结合实例,说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指标(1)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2)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及地面建筑有密切关系。

3.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3)心理健康: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频发地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5.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判断1.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 × )2.地面建筑质量影响地震烈度。

( √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2022年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 第六章 动量及动量守恒定律第二讲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022年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 第六章 动量及动量守恒定律第二讲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B.m=v2+v2v1M D.m=vv22--vv01M
解析:规定航天器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
v2-v0
定律可得
Mv0=(M-m)v2-mv1,解得
m= M,故 v2+v1
C 正确.
答案:C
对反冲运动的三点说明
作用 原理
反冲运动是系统内物体之间 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产生的 效果
动量 守恒
反冲运动中系统不受外力或 内力远大于外力,所以反冲 运动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3.爆炸问题
(1)动量守恒:由于爆炸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爆炸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远远大于受到的外力,所以 在爆炸过程中,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2)动能增加:在爆炸过程中,由于有其他形式的能 量(如化学能)转化为动能,所以爆炸后系统的总动能增 加.
(3)位移不变:爆炸的时间极短,因而作用过程中物 体运动的位移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可以认为爆炸后 仍然从爆炸时的位置以新的动量开始运动.
究对象 受的内力和外力 量守恒的条件
解析:在 a 离开墙壁前、弹簧伸长的过程中,对 a
和 b 组成的系统,由于受到墙对 a 的弹力作用,
所以 a、b 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选项 A 错误,B 正确;在 a 离开墙壁后,a、b 构成的系统所受的合外力 为零,因此动量守恒,故选项 C 正确,D 错误.
解析:选向右为正方向,则 A 的动量 pA=m·2v0= 2mv0.B 的动量 pB=-2mv0.碰前 A、B 的动量之和为零, 根据动量守恒,碰后 A、B 的动量之和也应为零,可知四 个选项中只有选项 D 符合题意.
答案:D
考点 3 反冲和爆炸
1.反冲运动的特点及遵循的规律 (1)特点:是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产生的效 果. (2)条件: ①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 ②内力远大于外力;

2022年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一部分常考考点复习第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2讲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022年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一部分常考考点复习第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2讲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第2讲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课程标准】1.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理解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其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

2.探究并了解物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特点。

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并能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现象。

3.体会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素养目标】物理观念:能正确区分内力与外力。

科学思维: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碰撞、爆炸等问题。

一、动量守恒定律1.内容: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

2.表达式:(1)p=p′,系统相互作用前的总动量p等于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p′。

(2)m1v1+m2v2=m1v1′+m2v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作用前的动量和等于作用后的动量和。

(3)Δp1=-Δp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大反向。

3.适用条件:(1)理想守恒: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则系统动量守恒。

(2)近似守恒: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但当内力远大于外力时,系统的动量可近似看成守恒。

(3)某方向守恒:系统在某个方向上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

二、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1.碰撞:碰撞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持续时间很短,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很大的现象。

2.特点:在碰撞现象中,一般都满足内力远大于外力,可认为相互碰撞的系统动量守恒。

3.分类:动量是否守恒机械能有无损失弹性碰撞守恒无损失非弹性碰撞守恒有损失完全非弹性碰撞守恒有损失且损失最大命题·传统文化情境如图是《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若草船的质量为m1,每支箭的质量为m,草船以速度v1返回时,对岸士兵万箭齐发,n支箭同时射中草船,箭的速度皆为v,方向与船行方向相同。

由此,草船的速度会增加多少?(不计水的阻力)提示:船与箭的作用过程系统动量守恒:m 1v1+nmv=(m1+nm)(v1+Δv)得Δv=nmm1+nm(v-v1)。

新人教版选修3-2高中物理第6章第2讲传感器的应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3-2高中物理第6章第2讲传感器的应用课件
态. (2)在数控机床中的位移测量装置,就是利用高精度位移传感器进行位
移测量,从而实现对零部件的精密加工.
课堂讲义
例2 关于电子秤中应变式力传感器说法正确的是( A.应变片是由导体材料制成
传感器的应用
)
B.当应变片的表面拉伸时,其电阻变大,反之变小
C.传感器输出的是应变片上的电压 D.外力越大,输出的电压差值也越大
课堂讲义
传感器的应用
针对训练1
为解决楼道的照明,在楼道内安装
一个传感器与电灯的控制电路相接.当楼道内
有走动而发出声响时,电灯即与电源接通而发
声控 传感器,它输入的 光,这种传感器为________
声音 信号,经传感器转换后,输出的是 是________ 电 ________ 信号.
课堂讲义
二、常见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升降机一定匀速运动
B.0~t1时间内,升降机可能减速上升
C.t1~t2时间内,升降机可能匀速上升 D.t1~t2时间内,升降机可能匀加速上升
压力在增大
加速度变化
对点练习
传感器的应用
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2.传感器的种类多种多样,其性能也各不相同,
空调机在室例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传感器的应用
A.话筒是一种常用的声传感器,其作用是将电信号转换为 声信号 B.电熨斗能够自动控制温度的原因是它装有双金属片 C.电子秤所使用的测力装置是力传感器
D.热敏电阻能够把温度这个热学量转换为电阻这个电学量
话筒是声传感器,能将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故A错
F=400 N 时,由 F=kΔx,则 Δx=4 cm,
U RaP=20 Ω,RPb=5 Ω,则 I= =0.3 A R0+RPb

新教材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第6章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新教材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第6章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结合具体实例了解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生命观念) 2.说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贡献和局限性。

(生命观念) 3.探讨耐药性的出现与抗生素滥用的关系,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适应的含义(1)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又是相对的。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内容①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②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③适应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意义①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

②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肤浅的解释了适应的形成。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①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②环境的定向选择。

(2)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意义①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祖先。

②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3)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①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

②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4)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发展①研究水平: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②研究结果: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③研究对象: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④形成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知识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分析:(1)过度繁殖⎩⎪⎨⎪⎧各种生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可产生大量后代相对于环境的承载能力,繁殖能力表现为“过度”(2)生存斗争⎩⎪⎨⎪⎧起因:过度繁殖与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斗争的方式⎩⎪⎨⎪⎧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斗争斗争的结果:大量死亡,少量生存(3)遗传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变异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有利于微小、有利变异的积累(4)适者生存①生物产生的不定向变异,由自然选择决定其保存或淘汰。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5.冰川表层碎屑物质大量积累会使冰川消融减慢,主要原因是碎屑 物质能( B )
A.减少吸收太阳辐射 B.减弱地面热量传导 C.隔绝人类活动影响 D.减弱冰川热量散失
[解析] 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海拔高度与冰川表层碎屑物 质厚度成反相关,即海拔高度越高,冰川表层碎屑物质厚度越薄,D正 确,C错误;图示信息看不出冰川厚度的信息,A错误;由图可知,海拔 高度相同,冰川表层碎屑物质厚度也不一定相同,B错误。故选D。第5 题,冰川碎屑物质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减弱地面热量向下传导,冰川融 化减慢,B正确;冰川表层碎屑物质不会减少吸收太阳辐射、隔绝人类 活动影响,A、C错误;减弱冰川热量散失,可能加速冰川消融,D错 误。故选B。
信息获取
知识调动
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时间延长, (2)1997年以后,疏勒河出山径流量
丰水期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 持续增加,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
迟,汛期延长;径流量增加,水位 祁连山冰雪融水量增加
上升,挟沙能力上升,输沙量增加
归纳导学 1.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 (1)自然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着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进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 整体。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3)某一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通过四大循环引起其他区域自然环 境的变化。
A.降水增多
B.气温升高
C.光照增强
D.风力减弱
2.该地区夏季灌木下土壤温度低于地衣的主要原因是灌木下土壤
(A)
A.吸收太阳辐射较少
B.吸收大气逆辐射较少
C.反射太阳辐射较多
D.释放地面辐射较多
3.随着灌木的扩张,该地区土壤( B ) A.日温差变大 B.厚度增加 C.有机质减少 D.生物多样性减少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第二节讲义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第二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

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

——恩格斯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也因此逐渐加强和发展起来。

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结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新的变化,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它对世界各国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使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一些新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原因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当社会分工越出了国界,就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分工。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国经济的孤立性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资本主义的生产日益向着国际化生产和交换的方向发展。

从l6世纪到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也同时出现和发展起来。

促进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交通运输工具的飞跃发展,如环球铁路网的建设、海洋航线的开辟、电报电话的开通等,将各国的国内生产和市场真正转变为国际性的生产和市场。

另一方面是资本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中的重要手段,它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加强了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

这个时期世界生产和经济实力的格局是:世界的工业生产集中于欧洲、北美和日本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它们成为世界性的工商业大国、富国和强国;而世界的农产品和原材料、初级产品则主要由多数亚非拉美国家生产,这些国家成为经济科技落后的穷国。

驾驶台资源管理讲义第六章 (2)

驾驶台资源管理讲义第六章 (2)

第六章疲劳与压力据统计,在海难事故和污染损害事故中,约有80%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触礁、失火、爆炸事故中人为因素比例高达90%碰撞事故中人为因素更高达95%,人为因素对船舶安全影响可见一斑。

第一节疲劳与压力的概述:1、疲劳与压力的基本概念:关于疲劳与压力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解释,与航海专业有关的解释是:在IMO的人为因素统一术语中,对疲劳的解释是:”由于身体、精神或情绪上的消耗,导致体力和思维上能力的降低,这种降低包括力量、速度、反应时间、协调性或平衡性“。

对于压力可简单的定义为生活造成的身体系统的损耗。

疲劳降低人的工作水平,使大脑反应迟钝。

并削弱做出合理判断能力的状态。

压力使人对某种特殊物理或生理要求的一种反应,包括:扰乱人体自然平衡的任何影响,因为一些环境条件的反应对人体资源产生压力,对环境变化的普遍反应,处理问题失败带来的心理反应,持续时间过长导致生病,对身体的任何要求的不具体反应。

2、公约关于工作负荷与压力的规定:STCW公约规定:在船船员24小时休息时间至少10小时,至多两个休息时段,其中一个不少于6小时,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14小时。

关于消息时段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及有其他首疲劳的甲板工作。

在这个前提下,每周休息时间可减少至70小时,但例外不能超过两周,且在另一次破例前,要有两倍于前一次例外时间间隔。

3、疲劳和压力的成因:疲劳产生原因是没有得到充分消息而超负荷工作,造成压力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为:物理环境原因、组织原因和其他原因。

物理环境原因包括简陋的工作条件,恶劣的工作场所,温度控制不足、光线不足、噪音太大、组织原因、政策和程序、文化和工作风格可能是造成压力的原因,如:工作量所需职工数不够、过多的空缺岗位,部门间配合不好,缺乏足够的工作培训,信息不充分,没有控制工作负荷,呆板的工作程序,没有时间来适应变化,还有其他原因如:工作困境会产生压力,缺少睡眠和工作太久会产生压力,物理刺激会产生压力,心里触发会产生压力,压力通常源自缺乏自信而不是能力。

第2讲第六章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方法

第2讲第六章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方法

到等价x1方程9组, x2 1, x3 6

2
x1
x2
3x3
1

4x2 x3 2


7 8
x3

21 4

这样,消元过程就是把原方程组化为上三角 形方程组,其系数矩阵是上三角矩阵。
前述的消元过程相当于对原方程组
2 1 3 4 2 5 1 2 0
a (2) 22
x2

a (2) 2n
xn


b (1) 1

b(2) 2

a (n) nn
xn

b(n) n
(6.7)
(2)回代过程
就是对上三角方程组(6.7)自下而上逐步回代解方
程组计算,即
xn

bn( n ) a (n)
nn
n
bi(i)
ai(ji) x j
xi
j i1
a (i) ii

a(k) nk

a(k) nn


xn

bnk
只要
a(k) kk

0
,消元过程就可以进行下去,直到
经过n-1次消元之后,消元过程结束,得到与
原方程组等价的上三角形方程组,记为 A(n)x b(n)
或者写成
a1(11)
a (1) 12
a (2) 22

a (1) ij
bi(1)

mi1
a (1) 1j
mi1b1(1)
i, j 2,3, n
第第方记kk程m为步-ik1组次Aaa(ik(((消kkkkk)))kx元=2(已bi,3(k经,…)k 完,1n其,成-1中,),n) 继得续到abii((j上kik与,11j述))原消方kbai元i(程(jkk))1过组程mm等, inikk,价bak(k设(的kkj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动力学、动量和能量观点在力学中的应用
一、力的三个作用效果与五个规律
分类对应规律公式表达力的瞬时作用效果牛顿第二定律F合=ma
力对空间积累效果
动能定理
W合=ΔE k
W合=
1
2m v22-
1
2m v12
机械能守恒定律
E1=E2
mgh1+
1
2m v12=mgh2+
1
2m v22力对时间积累效果
动量定理
F合t=p′-p
I合=Δp
动量守恒定律m1v1+m2v2=m1v1′+m2v2′二、碰撞中常见的力学模型及其结论
模型名称模型描述模型特征模型结论“速度交换”
模型
相同质量的两球
发生弹性正碰
m1=m2,动量、
动能均守恒
v1′=0,v2′=v0(v2=0,v1
=v0)
“完全非弹性
碰撞”模型
两球正碰后粘在
一起运动
动量守恒、能量
损失最大
v=
m1
m1+m2
v0(v2=0,v1=v0)
命题点一动量与动力学观点的综合应用
1.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个基本观点
(1)力的观点: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知识解题,可处理匀变速运动问题.
(2)能量观点:用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观点解题,可处理非匀变速运动问题.
(3)动量观点: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观点解题,可处理非匀变速运动问题.
2.力学规律的选用原则
(1)如果要列出各物理量在某一时刻的关系式,可用牛顿第二定律.
(2)研究某一物体受到力的持续作用发生运动状态改变时,一般用动量定理(涉及时间的问题)或动能定理(涉及位移的问题)去解决问题.
(3)若研究的对象为一物体系统,且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一般用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去解决问题,但需注意所研究的问题是否满足守恒的条件.
(4)在涉及相对位移问题时则优先考虑能量守恒定律,系统克服摩擦力所做的总功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即转变为系统内能的量.
(5)在涉及碰撞、爆炸、打击、绳绷紧等物理现象时,需注意到这些过程一般均隐含有系统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这种问题由于作用时间都极短,因此用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
例1如图1甲所示,质量均为m=0.5 kg的相同物块P和Q(可视为质点)分别静止在水平地面上A、C两点.P在按图乙所示随时间变化的水平力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3 s 末撤去力F,此时P运动到B点,之后继续滑行并与Q发生弹性碰撞,碰撞时间极短.已知B、C两点间的距离L=3.75 m,P、Q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取g=10 m/s2,求:
图1
(1)P到达B点时的速度大小v及其与Q碰撞前瞬间的速度大小v1;
(2)Q运动的时间t.
变式1质量为m 1=1 200 kg的汽车A以速度v1=21 m/s沿平直公路行驶时,驾驶员发现前方不远处有一质量m2=800 kg的汽车B以速度v2=15 m/s迎面驶来,两车立即同时急刹车,使车做匀减速运动,但两车仍在开始刹车t=1 s后猛烈地相撞,相撞后结合在一起再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设两车与路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取g=10 m/s2,忽略碰撞过程中路面摩擦力的冲量,求:
(1)两车碰撞后刚结合在一起时的速度大小;
(2)设两车相撞时间(从接触到一起滑行)t0=0.2 s,则A车受到的水平平均冲力是其自身重力的几倍;
(3)两车一起滑行的距离.
命题点二动量与能量观点的综合应用
1.两大观点
动量的观点: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能量的观点: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
2.解题技巧
(1)若研究对象为一个系统,应优先考虑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2)若研究对象为单一物体,且涉及功和位移问题时,应优先考虑动能定理.
(3)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都只考查一个物理过程的初、末两个状态有关物理量间的关系,对过程的细节不予细究,这正是它们的方便之处.特别对于变力做功问题,就更显示出它们的优越性.
例2如图2所示,在水平面上依次放置小物块C和A以及曲面劈B,其中A与C的质量相等均为m,曲面劈B的质量M=3m,劈B的曲面下端与水平面相切,且劈B足够高,各接触面均光滑.现让小物块C以水平速度v0向右运动,与A发生碰撞,碰撞后两个小物块粘在一起又滑上劈B.重力加速度为g,求:
图2
(1)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2)碰后物块A与C在曲面劈B上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
变式2如图3甲所示,半径为R=0.45 m的光滑圆弧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B为轨道最低点,在光滑水平面上紧挨B点有一静止的平板车,其质量M=5 kg,长度L=0.5 m,车的上表面与B点等高,可视为质点的物块从圆弧轨道最高点A由静止释放,其质量m=1 kg,g取10 m/s2.
图3
(1)求物块滑到B点时对轨道压力的大小;
(2)若平板车上表面粗糙,物块最终没有滑离平板车,求物块最终速度的大小;
(3)若将平板车固定且在上表面铺上一种动摩擦因数逐渐增大的特殊材料,物块在平板车上向右滑动时,所受摩擦力F f随它距B点位移L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物块最终滑离了平板车,求物块滑离平板车时的速度大小.
命题点三力学三大观点解决多过程问题
1.表现形式
(1)直线运动:水平面上的直线运动、斜面上的直线运动、传送带上的直线运动.
(2)圆周运动:绳模型圆周运动、杆模型圆周运动、拱形桥模型圆周运动.
(3)平抛运动:与斜面相关的平抛运动、与圆轨道相关的平抛运动.
2.应对策略
(1)力的观点解题:要认真分析运动状态的变化,关键是求出加速度;(2)两大定理解题:应确定过程的初、末状态的动量(动能),分析并求出过程中的冲量(功);(3)过程中动量或机械能守恒: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初、末状态,列守恒关系式,一般这两个守恒定律多用于求某状态的速度(率).
例3如图4所示,一对杂技演员(都视为质点)荡秋千(秋千绳处于水平位置)从A点由静止出发绕O点下摆,当摆到最低点B时,女演员在极短时间内将男演员沿水平方向推出,然后自己刚好能回到出发点A.已知男演员质量为2m、女演员质量为m,秋千的质量不计,秋千的摆长为R,C点比O点低5R.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
图4
(1)摆到最低点B,女演员未推男演员时秋千绳的拉力大小;
(2)推开过程中,女演员对男演员做的功;
(3)男演员落地点C与O点的水平距离s.
变式3如图5所示,光滑的水平桌面高h=5 m,桌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 A=5 kg、m B=1 kg的小球A、B,它们之间有一个压缩的轻弹簧(弹簧长度很短、与两小球没有拴接),B球通过一个长L=0.5 m、竖直绷紧的轻绳挂在B的正上方O点.现同时由静止释放两小球,已知B球以后恰好在竖直平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不计空气阻力.g=10 m/s2,求:
图5
(1)小球A落地时距桌面边缘的水平距离x;
(2)最初弹簧储存的弹性势能E p.
1.在如图1所示的光滑水平面上,小明站在静止的小车上用力向右推静止的木箱,木箱离开手以5 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运动一段时间后与竖直墙壁发生弹性碰撞,反弹回来后被小明接住.已知木箱的质量为30 kg,人与车的总质量为50 kg.求:
图1
(1)推出木箱后小明和小车一起运动的速度大小;
(2)小明接住木箱后三者一起运动,在接木箱过程中系统损失的能量.
2.如图2所示,水平地面光滑,质量为m1的A物块,以v0=10 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质量分别为m2、m3的物块B与C,由轻质并且处于原长状态的水平弹簧相连,B、C和弹簧初始静止放置,某时刻A与B碰撞后立刻粘在一起.已知m1=2 kg,m2=m3=3 kg,求:
图2
(1)A与B碰撞粘在一起后瞬间的速度大小;
(2)此后运动过程中,弹簧被第一次压缩到最短时的弹性势能大小.
3.如图3所示,半径R =0.8 m 的竖直光滑四分之一圆弧轨道固定在水平面上,质量为m = 0.4 kg 的滑块从圆弧轨道的最高点由静止释放,当滑块运动到圆弧轨道的最低点A 时,装在
滑块内部的微量炸药发生爆炸,将滑块炸成质量之比为m 1m 2=13
的两块P 、Q ,其中P 刚好又能回到圆弧轨道的最高点,Q 沿水平面向右滑行.已知Q 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3
,炸药的质量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g =10 m/s 2.
图3
(1)求Q 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
(2)若炸药爆炸产生的化学能有80%转化为P 、Q 增加的机械能,试计算炸药爆炸时产生的化学能.
4.如图4所示,一颗质量为m=0.1 kg的子弹以v0=50 m/s的水平速度打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0.9 kg的木块中,并随木块一起沿光滑半圆环AB运动到最高点B,以后又落回地面.要使木块下落的水平位移最大(g取10 m/s2)
图4
(1)半圆环的半径R应是多大?
(2)最远落点离A多远?
(3)木块经环最高点B点时,对环的压力多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