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之旅教材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2.5《苏轼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④《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化品位作者深厚的情感。
3.感受苏轼的旷达豪迈,培育学生主动乐观的人生看法。
4.比较阅读,相识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感受两种词风的不同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化品尝作者深厚的情感;比较阅读,感受不同词风的魅力。
【教学难点】解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领悟苏轼旷达的胸襟。
【教具打算】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想】先诵读全词,感知内容;再以奇妙的问题引导学生领会豪壮雄伟的景象,扣住作者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化地品尝作者深厚的情感;最终比较阅读,体会豪放与婉约的不同词风,进而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词中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动身时难分难舍的苦痛,设想“今宵酒醒”后的凄凉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孤独。
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雨霖铃》风格迥然不同的词作,这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1.出示投影(词作),老师范背。
2.学生齐读。
(板书课题)三、鉴赏分析1.由题材类别引出鉴赏思路。
由题目“赤壁怀古”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通常怀古词的写法,都是作者因眼前的景物,进而联想到相关的历史人事,从而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感慨。
(出示投影)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2.观赏“观眼前之景”部分(1)速读上阕,探讨:上阕是不是写了眼前之景?眼前之景有什么特点?找出最能反映眼前之景特点的句子并加以鉴赏。
(学生探讨,回答,老师引导)明确:上阕的确写了眼前之景,景物的特点可以用词中的一个短语加以概括:江山如画。
最能反映眼前景物特点的句子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七单元-苏轼艺术之旅
群文阅读《苏轼艺术之旅》教案教学目标:1.以苏轼艺术为主线,通过诗、词、书、画来感受艺术的魅力。
2.以第七单元《书戴嵩画牛》为主体课文,重点借助语言文字去感受艺术形象。
3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艺术之旅2苏轼①PPT简介②视频欣赏③补充二赏析诗词1 复习已学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 略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3 欣赏《水调歌头.明月何时有》视频,提出质疑。
4 复习《惠崇春江晓景》。
5 略读《题西林壁》。
三学习《书戴嵩画牛》(一)初读自悟文本1自读①读准,读通,读出韵律。
②有疑问的地方圈出来。
2汇报读①指名读,教师相机点拨。
②分角色读,读熟课文。
3检测生字①解析“轴”“曝”“矣”。
②练习写。
4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字音,读通文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①人物②事件③道理(二)精读理解文本1理解杜处士“好书画”。
文中出现了哪两个主要人物?自由读课文,要求:用“——”画出写杜处士的句子,用“~~”画出写牧童的句子,再圈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词句。
指名说描写杜处士的句子,并用一个词说说他是怎样对待《斗牛图》的。
指导读出“尤所爱”的感觉。
杜处士“尤所爱”表现在哪?想象他可能什么时候带着?尝试表演读出杜处士对《牛》图“尤所爱”。
2理解牧童“拊掌大笑”“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演一演,边读边表现出牧童的神态和动作。
先自由练讲,再指名尝试。
3理解杜处士“笑而然之”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
你觉得他是怎样笑的?试着说一说杜处士的表现和话语。
4同样是笑,牧童是“拊掌大笑”,处士是“笑而然之”,这两处“笑”能不能换一换?说说你的理由。
(三)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细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与同学交流对文中人物的理解1.用自己的话讲讲“他们”的故事。
讲故事要求:故事内容符合原文意思,不要遗漏情节。
每个人都用讲故事的语气和声调,先自己练讲,再流利完整地讲一遍给同桌听。
如果你能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加入合理的想象,相信你的故事一定更加精彩!2.指名讲故事,交流评价。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课件:苏轼词两首(共63张PPT)
定风波
苏轼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 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 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 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 心境。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 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登建康赏心亭》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基础积累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大江东去: 羽扇纶巾: 灰飞烟灭: 4、文言句式: 多情应笑我:
基础积累
1、通假字:一尊还酹江月 2、古今异义:大江东去 3、词类活用: 大江东去:古义:长江 今义:流量较大的河流 羽扇纶巾:名词作动词,拿着羽扇,戴着纶巾人。 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那样,像烟那样。 4、文言句式: 多情应笑我: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
雄伟的画面;
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 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 明情感
者的豪迈奋发。
全文赏析
提问: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文中用 了哪些传神的词语?请简要分析。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乱
险怪
形
夸张
穿
高峭
豪
惊 拍
汹涌 水石相击
声
迈
比拟
奔
放
卷
狂澜奔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2.5《苏轼词两首》课件(共61页)
[背景回放]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苏轼已近 50 岁, 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此时,苏轼深感自己年岁渐老,功名事业还没有成 就,尤其政治上的挫折,更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由于内心 十分苦闷,苏轼便经常游于江湖之间,其间他写出了一些著名的散文、诗词,如 《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由于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便有了“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的流露,情调显得低沉。但其追求功业的豪迈心 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
四、词类活用
(1)大江东.去( (2)樯橹灰.飞烟.灭( (3)已而遂晴.( (4)竹杖芒鞋轻胜马.(
) )
) )
五、古今异义 (1)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生活作风不好,轻浮放荡。 (2)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从来,一向。
猛将必发.于卒伍
故.垒西边
(2)故既 三 已克 日 而, 断 遂公 五 晴问 匹 ,其 , 故.大 故 作.人 此 故 .嫌迟
君安与项伯有故.
何妨吟啸且.徐行 (3)且不出,火且.尽
存者且.偷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 (4)向秋 向.天 吾漠 不漠 为向 斯.昏 役黑 回车叱牛牵向.北
四、(1)名词作状语,向东 (2)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 像烟一样(3)形容 词作动词,天放晴 (4)名词作动词,骑马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走近苏轼专题——千古风流苏东坡》课件(81张PPT)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
逐客不妨员外置, ,贫者不解煮,早晨起
诗人例作水曹郎。
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 莫管。
只惭无补丝毫事,
惠州一绝
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 轼此时任检校水部员外郎。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水曹郎,水部员外郎,很多诗人曾任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
全才苏东坡——美食家(吃货)
全才苏东坡——美食家(吃货)
惠崇春江晚景
初到黄州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
自笑平生为口忙, 罨yăn烟焰不起。待他自
老来事业转荒唐。 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长江绕郭知鱼美, 自美。黄州好猪肉,价
全才苏东坡——工程师
两桥诗(并引)
杭州
筑堤
惠州之东,江溪合流,
六桥横截天汉上, 有桥,多废坏,以小舟渡。
“苏堤”
北山始与南屏通。 罗浮道士邓守安始作浮桥,
忽惊二十五万丈, 以四十舟为二十舫(并联起来的
老葑席卷苍烟空。 两船),铁销石矴(系船的石墩 昔日珠楼拥翠钿, ),随水涨落,榜曰东新桥
徐州
女墙犹在草芊芊。 。州西丰湖上有长桥,屡作 “苏堤”
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 象。——元好问
全民偶像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
初遇苏东坡
我印象中的苏东坡 刷新印象的苏东坡
全才苏东坡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 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 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 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 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 者,是心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 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四2.5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B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指(
)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地
四川眉山
字 子瞻
号 东坡
评
文学家
政治家
书画家
北宋成绩最高的
成绩 文学家,首创了
词的豪迈之风。
写作背景
旷 世 奇
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对古代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功 业无成的形象。
• 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 创造出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
• 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 抒发了期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抑郁感情。
周瑜 年龄:34 婚姻:美女相伴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苏轼 年龄:47 婚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品析鉴赏
思考
苏轼眼中的周瑜是年轻有为 功成业就的,那么他自己呢?
如何理解?
这一“笑”是狂想之 后苏醒的自嘲,是一 种无可奈何地自我解 脱。
品析鉴
周瑜
苏轼
年龄: 34
47
婚姻:美女相伴 屡遭不幸
外表: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赏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借怀古来抒发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敬慕, 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 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 英雄事迹,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 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 的情怀 。
• 4、文言句式:
多情应笑我: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
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答案
②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 刚才。 今义: 从来,一向。 (4)词类活用 ①大江东去: 名词作状语,向东。 ②樯橹灰飞烟灭: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名词作状语,像烟一样。 (5)语序颠倒(古诗词中,常常因为音律的严格要求而使词序颠倒) ①故国神游:神游故国。 ②多情应笑我: 应笑我多情。 ③早生华发: 华发早生。
当我怀着糟糕的心情开车回家时忽然想到了:驾车有风险,能活着真好。
推开家门,随手丢掉门口的垃圾后,意识到台球并不是我的全部,开心
地生活和获得冠军一样重要。什么都不是问题,再来!”丁俊晖的这一
席话,引起了球迷们的强烈反响,大家纷纭为他的豁达和自信“点赞”。
返回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喜欢苏东坡 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 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 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 善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 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照下显得黯然失色。(1) (1)借助对照,突出苏东坡耀眼的光芒。在这里,作者喜欢苏东坡到不讲 道理。虽然感情的亲疏会影响我们对东坡的公正的认识,但唯其如此, 才更见情感至深,也更吸引读者深读下去。
答案
9.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案 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仍旧手持竹杖,脚穿芒 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 交加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 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 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生活态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轼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轼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这两首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并掌握两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学习并运用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个人思考和朗诵练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苏轼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掌握豪放派词作的特色和赏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苏轼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感受其词作中蕴含的旷达豪迈气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苏轼的这两首词,体会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在两首词中表达的深刻情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苏轼的生平短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讲解词作背景: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情感和思想。
3.分析词作内容: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首词的内容和意境,重点讲解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和表现手法。
4.深入探讨: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苏轼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豪放派词作在当时的意义和影响。
5.朗诵练习:指导学生进行朗诵练习,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加深学生对词作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以及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和赏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个人思考和朗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这两首词。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写作背景、注释和赏析短片等多种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直观、有趣地学习这两首词。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组织课堂思考题和小组讨论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苏轼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和赏析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走近苏轼》教学设计
课题走近苏轼班级4班授课时间周四第三节授课教师课型新授一次备课教材分析本课依托于人教版必修四宋词单元选取的苏轼三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结合初、高中学过的有关苏轼的诗文,以及拓展内容引导学生宏观把握苏轼一生的创作,理解苏轼不同时期的创作内容和风格,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材原有篇目《赤壁怀古》《定风波》是苏轼诗词中的代表,集中体现了苏轼豪放词作的风格及其旷达豪迈的人生态度。
但是,由于教材篇目所限,学生对于苏轼的创作与思想,认识尚且零散、肤浅,缺乏深入系统的把握。
依托教材而发展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可以弥补原有的不足,丰富学生的认识,并成为探究苏轼不同阶段思想变化、心路历程的依据。
学情分析(1)学生在高中之前学过苏轼的不少作品,但大多仅限于对一首诗词的手法、情感分析,缺乏对苏轼一生作品的整体梳理。
(2)学生对于诗词的分析属于粗线条感知,缺乏条分缕析、细致入微的具体分析;对情感主旨的把握宽泛不具体,缺乏深入探究的能力。
(2)基于平板的课堂引入,学生可利用的优质资源增多,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
但由于接触时间不长,尚未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应加强检测与引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苏轼的人生起落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领、合作探究、比较鉴赏,理解苏轼词中的手法、情感,提高知人论世的鉴赏能力,并在拓展练习中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经典诗句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领悟思想的力量。
教学资源微课程(视频及测试题)、网络资源、PPT发布任自主学习目标1、借助自学资源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各时期作品。
2、通过自主赏析,发现诗词解读的难点,为课上讨论做准备。
务自主学习任务1、观看有关苏轼的微视频及相关文字资料,绘制苏轼仕途及文学创作曲线图。
找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标注在曲线上,尝试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重新解读诗词。
(拍照上传)2、在每首诗词的后面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你从词中感受到的词人形象,并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轼词两首》第一课时课件
思考:本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抒什么情?
❖ 事:东坡遇雨——序 ❖ 上片:冒雨徐行的心境 ❖ 下片: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 情:超脱旷达,寓情于景
听朗读,解读小序。
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助 读
平 台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
外儒内道
儒家的积极
旷
入世;
达 的
道家的超脱
苏
出世;
轼
佛家的四大
皆空。
诵读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苏轼的过滤,都变 成一片晴空了。他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 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 一样豁达。
品析技巧
1.借眼前景写心中事。 2.借隐喻来寄托 。 3.即景生情,以小见大。
布 置
作 业
1.背诵全词。
2 .选取一个乐观面对生活的例子, 以“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不少 于500字的小作文。
有人说“归”字是全词的核心所在,你怎么理解?
“归”字贯串于词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莫 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竹杖”“蓑 衣”,这种退隐之思是归;“也无”,这种超凡拔俗也是一种 归。 “归去”是“心”的退隐;欲归之处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 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苏轼是归于“心”,陶渊明是 归于“田园”。“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 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 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 达,自解与超脱,是中国文人最后可退守的精神家园。
第二单元-5 苏轼词两首-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课件(共46张PPT)
3.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塑造周瑜的形象?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小乔初嫁了”以美人烘托 英雄,侧面衬托出周瑜的年轻有为、英俊潇洒。通过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等正面描绘了一个风度翩翩、潇洒自如、成竹在胸,在不露声色中成就一 番功业的青年才俊形象。
二、赏析《定风波》
1.分析开头两句作用? 开头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既渲染出雨骤风狂的气氛,又以“莫听”
4.词类活用 ① 大江东去 ② 羽扇纶巾 ③灰飞烟灭 ④ 竹杖芒鞋轻胜马 ⑤ 同行皆狼狈
_名__词___作__状__语__,___向__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名__词___用__作__动__词___,__拿__着__羽___扇__,__戴__着___纶__巾_____ _名__词___作__状__语__,___像__灰__一__样___,__像__烟__一___样_______ _名__词___用__作__动__词___,__拄__着__竹___杖__,__穿__着___草__鞋__,__骑_ 着马 _动__词___用__作__名__词___,__同__行__的___人________________
点明风雨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句照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 觉”,又引出下文“谁怕”。
2. 赏析诗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竹杖芒鞋”透露了词人热爱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轻”表 面上看是行走轻快,实际上指心情的轻松,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谁怕”表达了词人搏击风雨、笑对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的风雨推及人生的风雨,有力地强化了词人 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
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一具蓑衣”,而是作定语,修饰“烟雨”。 “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起伏。词人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 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 了什么?一个“任”字,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 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走近黄州寻访苏轼教案设计
走近黄州寻访苏轼教案设计走近黄州寻访苏轼教案设计一、教材依据本课依托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必修4,进行了新的教材生成,即课外选取了苏轼黄州期间的五首词作《卜算子》《西江月》《临江仙》《满庭芳》《水调歌头》作为教学材料,连同教材中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共同完成对苏轼黄州贬官期间文学创作、思想变化及其人生态度的探究。
二、设计思想1、指导思想:旨在将新课程理念不断引向深入,推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理念向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
2、设计理念: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研究,注重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此,我将本课设计定位为研究性专题课,借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相互合作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以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获得研究性学习成果架设桥梁。
3、教材分析:教材原有篇目《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是苏轼诗词中的代表,集中体现了苏轼豪放词作的风格及其旷达豪迈的人生态度。
但是,由于教材篇目所限,学生对于苏轼的创作与思想,认识尚且零散、肤浅,缺乏深入系统的把握。
依托教材而发展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可以弥补原有的不足,丰富学生的认识,并成为探究苏轼黄州不同阶段思想变化、心路历程的依据。
4、学情分析:步入高中阶段,课程的信息容量、思想深度及探索难度都要求较从前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就需要对于苏轼作品的教学具有更进一步的梯度。
尤其高一学生,刚刚走进高中,刚刚接触新课程改革,要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就必须既抓好切入的契机,找准恰当的角度,又得把握住合适的深度与难度。
与此同时,还需要采用与之匹配的教学手段。
本课正是在落实新课标教学思想的同时,针对高一学生的学习现状所设计的研究性专题课。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丰富对于苏轼文学创作、思想变化及其人生态度的认识。
人教版必修四第五课 苏轼词两首 课件(共26张PPT).ppt
1.精读探究
(3)有人说,《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结尾抒情含有消极成分, 与豪壮情调不合,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答: _____“_多__情__”_是__古__代__诗__词__中__的__一__个__常__用__语__,__有__多__种__含__意__,__这__里__主__要__ _是__指__作__者__建__功__立__业__的__愿__望__。__“白__发__”_“_人__生__如__梦__”_“_一__尊__还__酹__江__月__”_均___ _是__作__者__壮__志__未__酬__而__产__生__的__苍__凉__情__感__。__因__此__,__可__以__说__这__首__词__豪__放__中__ _略__见__苍__凉__,__而__苍__凉__只__是__豪__放__的__补__充__,__二__者__并__不__矛__盾__。____________
) )瑟
xiāo(潇 )洒
ɡ天ulāúnn((伦纶
)巾 )
lún( 轮)番
字形小贴士
追本溯源,巧记汉字
“玉”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绳子贯串三片玉之形,后来的楷体,在“王”字右边加 一点。以示与君王的“王”的区别。古人常以“玉”喻美德,后由“玉”引申出“美”的象征义。 如“玉貌”“玉颜”“玉手”等。 “玉”在《说文》中立为部首,作偏旁时写作“王”。“玉”作偏旁,处于字下的写作“玉”, 处于字左及其他部位,写作时要去掉“、”,下面的一横改写成“”,叫斜玉旁。如“珏”。
2.作品背景
定风波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 已近三年。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 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 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 苏轼词两首课件
石述思
工人日报要闻部主任 精品PPT
作文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 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 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 既然如此, 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 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 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 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 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精品PPT
课后作业:
1、思考:当人生的风雨来临时, 你会怎么去做呢?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这首词的主旨句应该是在哪里?
也 无
一蓑烟 雨风任平生
也 无 晴 精品PPT
齐读上阕并思考:苏轼靠什么来抵抗人生
的狂风暴雨?
示例 从: (词莫语听)中,我看到了苏轼的一种 的心态超或然者物精外神 。
从
(词何语妨)中,我看到了苏轼的一种
的心态或镇者精定神自若。
从
(谁词怕语)中,我看到了苏轼的一种
的心态向或风者雨精挑神战的。倔强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精品PPT
1.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
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
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
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
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
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
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阕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
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
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
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
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
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
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
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
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
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
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
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
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
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
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
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
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
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黄州。
次年二月,抵达贬所。
这首诗作于初到黄州时。
牢骚而出以自嘲诙谐,逆境中多能苦中作乐,这是苏轼人格的基本特征。
诗人说自己平生都在为口忙,没料到这次被贬到黄州,反倒如了心愿,有水产山蔬。
官属员外安置,但这样的官自古就是为诗人专设的,别人还轮不上。
你们贬我做散官,让我得着空闲,却还要费你们一些酒袋。
这些幽默的说法,虽然实质上仍属于苦中寻乐,但又不能不说反映了诗人勇于面对人生挫折,更能超然自解的乐观态度。
有美堂暴雨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此诗通首描写暴雨,它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
在拨不开的浓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两即将来临。
次联,三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
杜甫《朝献太清宫赋》有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旨立。
”苏轼在此时不能不想到他敬爱的前辈所创造的这联惊人奇句,而随风而至的雨却已从东飞来。
在诗的后半,作者接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这场暴雨。
一写雨势之来,竟如金杯中斟满的酒高出了杯面,二写雨声之急,竟如羯鼓被千枝鼓杖赶着打击,充满敲铿之声。
也评苏轼当时正在有美堂中宴饮,筵中有鼓乐,所以见景生情,因近取譬。
但诗人飞腾的想象并没有到此为止,他忽然想到他的另一位敬爱的前辈李白的故事。
这一场暴雨也许是老天爷为了使醉中的李白迅速醒来,好写出许多气势如翻江倒海的诗篇,所以特地将雨洒在他的脸上吧。
从而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内心活动。
暴雨是谁都经历过的,但只有诗人,才能够将生活中这种常见的、但又是稍纵即逝的景物赋与永恒的意义,从而显示了它的美。
但必须注意的还在于苏轼写的是一座近海城市山上看到的暴雨,而不是在什么别的地方看到的;同时,他写的是一位诗人特有的想象和感受,而不是别人的想象和感受。
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
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
“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
“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
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天,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叶;菊花谢了,还有剩下不怕风吹霜打的枝条。
人们都说:秋天怎么比得上花儿红草儿绿的春天。
可是,你往结了果子的树上看看,橙子黄,橘叶绿,这不是一年里最美丽的景色吗?诗人十分欣赏秋末冬初的自然景象。
他并不为“荷尽”、“菊残”而惋惜,倒是残菊丛中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和树中橙黄橘绿的斑斓色彩引起了他的兴味。
因为这些都可作为品格坚贞的象征。
实际上,诗人把冬景写得充满活力,有以物喻人的用意。
诗人这一见解很独特,他是借对橙橘的赞扬来歌颂在恶劣环境中不屈不挠、照样闪射光彩的人。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
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
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