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课时教案
《夏天里的成长》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夏天里的成长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夏天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的活动。
2.探究夏天的成长和变化。
3.熟练运用描述夏天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夏天的成长和变化。
2.教学难点:熟练运用描述夏天的语言。
三、教学内容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
2.分析夏天里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的活动。
3.探究夏天的成长和变化。
4.运用描述夏天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
2.合作探究法。
3.创设情境法。
五、教学过程1. 问题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夏天是怎样的一个季节?•夏天里发生了什么自然现象?•夏天是人们假期的季节,你喜欢在假期里做什么?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学生可以先自己独立阅读,然后再互相交流分享阅读体验和发现的问题。
3. 分析自然现象和人们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分析夏天里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的活动。
例如:•夏天里的自然现象有哪些?分别是怎样的表现?•夏天里人们都做什么活动?对它们有什么看法?4. 探究夏天的成长和变化让学生思考,夏天是如何成长和变化的?这种成长和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例如:•夏天里的一些植物和动物是如何成长和变化的?•夏天里的气象现象是如何变化的?•夏天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5. 运用描述夏天的语言根据前面的分析和探究,让学生运用描述夏天的语言。
例如:•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夏天里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的活动吗?•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夏天里植物和动物的成长和变化吗?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阅读课文、分析自然现象和人们的活动、探究夏天的成长和变化以及运用描述夏天的语言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夏天这个季节,熟练运用描述夏天的语言。
同时,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5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5篇《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部散文集,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表明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
生命给你芳香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六班级上册语文其次课《丁香结》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缀、幽、雅”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划分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丁香的特点。
教学难点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花草树木及其象征意义的图片,同学认真观看,沟通感受,进入本课的学习。
#教案# 导语: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是否会浮想联翩?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很多花草树木都被给予某种品行,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等。
今日,我们来学习课文——《丁香结》,去文中看一看又给予了丁香结怎样的象征意义。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丁香结)明确:“丁香结”表面指丁香的花蕾,实际指人生中的许多问题。
以此为题,寓意深刻,易引起同学探究文本的爱好。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简洁介绍及相关写作背景。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
1928年生于北京,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她多年从事外国文学讨论,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髓,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红豆》,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2.同学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字词预习状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留意变色的字。
老师订正字音,同学识记生字和词语。
宅院缀满幽雅断断续续伏案浑浊笨拙眼帘参差单薄照射文思幻想迷漫印象模糊恍然愁怨顺心平淡◆需留意的字音:“缀”和“拙”是翘舌音;“薄”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作bó;“恍”是后鼻音,留意不要读错。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郑、拜”等12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
2.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1自然段。
3.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4.仿照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课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1.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2.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现力,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的含义,如“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照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共同的体会: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来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新课,使学生回顾闰土的特点。
二、深入感悟闰土的形象。
1.出示课件6,思考:(1)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新鲜事?用小标题表示。
(2)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少年?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抓住人物的语言去体会)2.汇报,出示课件7:(1)四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拟概括性小标题”的方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闰土向“我”介绍了哪几件事。
(2)可以看出闰土是个聪明活泼、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
3.教师引导学习“看瓜刺猹”,出示课件8: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预设:看瓜刺猹。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夏天里的成长》(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夏天里的成长》(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棚、苔”等9个字,会写“活生生、苔藓”等11个词语。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夏天里的成长”。
3.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抓住文章中心句,了解各段所写内容,再逐段品读,从动植物、事物、人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圈画关键词句,品读描写各种事物生长的语句,进而体会“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获取知识、能力、经验,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一事无成)【教学重难点】1.通过阅读,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句话来写的。
2.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把握整体。
夏天是多姿多彩的,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夏天,来共同学习《夏天里的成长》这一课。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学生回忆,快速走进文本。
二、研读第2自然段,感受成长。
1.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2.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1)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哪些生物?它们各有什么变化?(2)这些生物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共同特点?哪些词语能说明这个特点?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
3.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感悟的能力。
4.出示课件:交流提示。
(1)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①“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说明生物生长的速度怎样呢?(快很快迅速)②在朗读“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这几个词语的时候,要读出节奏感,稍快。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寇、副”等14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
2.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查找关于“狼牙山”“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战争”等方面的背景资料;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片段等。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2.进一步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写法,导入新课1.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到了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了解“点面结合”这种描写场面的方法。
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再次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善战,既回顾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又为继续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作铺垫。
二、研读语段,对比写法1.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找到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段落。
2.引导交流:课文第3~9自然段哪些地方运用了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指名朗读)3.比较异同:课文第3~9自然段中“点”的描写和第2自然段中“点”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交流。
预设:(1)相同之处:都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描写。
(2)不同之处:第2自然段对五位壮士逐一进行了描写,罗列了多个点;而第3~9自然段,对班长马宝玉的描写更多、更具体一些,这是一点一面的交织。
(板书:多点罗列一点一面)4.品读关键语句。
(1)浏览课文第3~9自然段,圈画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在句旁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
(2)学生交流反馈。
①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丁香结》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丁香结》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丁香结》课文原文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人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宗璞,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丁香结》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丁香结(第二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丁香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丁香花的特点,了解“丁香结”的意思•能够体会作者对丁香花的崇敬之情,体味到诗歌的美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自己最喜欢的花教学重点•了解“丁香结”的意思•能够体会作者对丁香花的崇敬之情,体味到诗歌的美感教学难点•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自己最喜欢的花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1)教师首先介绍丁香花的特点,接着出示“丁香结”的图片并请学生作出反应。
(2)为引入本课文,教师可先向学生朗诵“丁香节”的诗歌。
鼓励学生直观领略这些羞涩清香的芳香,感受诗歌的美感。
2. 讲解课文(1)情感交流通过阅读课文,教师与学生一起感受作者对丁香花的热爱之情。
(2)语文表达教师可请学生自由表述对丁香花的感触,以及《丁香结》这篇课文中特别打动你的地方。
3. 课文分析(1)重点词句的讲解教师解释并讲解《丁香结》中的生词和常用语句。
(2)文学鉴赏从课文描述的丁香花比喻出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入手,学生感受到了明清时代古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4. 课文拓展(1)课外知识交流让学生分享对其他花卉的了解。
(2)艺术欣赏鼓励学生欣赏、模仿、创编一首属于自己的花卉诗歌。
5. 课堂归纳通过讲解、分析和拓展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并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感受。
作业布置1、整理所学生字,归纳丁香花的特点,以及自己最喜欢的花的几个方面的特点和感受。
2、写一篇文章,主题为:“我的最爱——温馨花海”,描述自己心目中的一片花海,通过观察和动情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花海的美好。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逐渐接近丁香花这一主题所展现出来的人情美感,愈发感受到多彩多姿人间万物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传递知识为万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养成优美的语言表达习惯。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桥》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2.体会和学习老汉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朗读,再次感受形势的危急。
①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读出了洪水之猛、形势之危急和人们的慌乱。
当洪水来临时,东面、西面都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那么,如果一百多号人一起拥向这座窄窄的木桥会怎么样呢?那此时的木桥还会是生命之桥吗?不会,它会变成(生补充)。
还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板书:老汉)。
他在危急关头有何等壮举呢?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走近老汉,感受形象。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读一读,填一填。
(课件出示表格)(2)出示课件:我看到一位的老汉。
预设:学生朗读完课文后,自由交流应在横线上填入什么,请一名同学上台填一填。
所填的词语因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可能有许多,如:威严、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无私无畏、舍己为人、心系群众等。
(3)组织学生品读第7—13自然段,质疑、交流。
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思考:①找出描写老汉的神态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写出了老汉的沉着、冷静、有威严。
)②老汉的脸是“清瘦”的,可见他并没有多么健壮、伟岸,可是这里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村民们在山洪暴发时的“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

五、知识拓展
运用场面描写。所谓场面就是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场面描写应描写人物的活动和气氛,是对这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本文记叙的是开国大典的盛况,向我们展示了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文章描写得有顺序、有气势,场面壮观,主题鲜明。
从早晨的六点钟群众陆续入场,到晚上九,点半“才”完全 走出会场,整个开国大典持续了十几个小时,但可以想象的是,尽管从主场撤离,但这注定是个不眠之夜,兴奋的人们可能还会带着新中国成立的兴奋与欣喜,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继续狂欢庆视。最后一句“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更具有深意,这“光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景,自己当家做主的国家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人民的未来生活也将充满美好与光明。语句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读之令人久久回味。
教学
重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中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
学具
准备
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引入课题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楼檐下,八盏五彩缤纷的大红宫灯分挂两边。(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场汇集了群众队伍。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2、词语辨析
“宣告”“宣布”
【相同】都有把事情告诉别人让人知道的意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2.读句子,体会反复写法的妙处。
3.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
4.欣赏作品,能做到规范书写,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
5.朗读并背诵关于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名人名言。
【教学重难点】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2.读句子,体会反复写法的妙处。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欣赏作品,能做到规范书写,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
2.朗读并背诵关于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一、欣赏作品,练习书写1.谈话导入:我们要举行一次书写作品展览,向大家展示自己优秀的书写作品。
你愿意参加吗?2.引导观察:下面是两位同学的书写作品,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好在哪里?(课件出示竖式《游子吟》和横式《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预设:竖幅的作品从右往左写,署名在左下角;横幅的作品从左往右写,署名在右下角。
3.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写好一幅作品呢?(1)指名交流。
(2)齐读教材上的“书写提示”。
课件出示:·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书写正确,字体规范。
·自我检视,不断提高。
4.练写作品:选择一首诗竖着写,或选择一段话横着写,做到书写正确、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5.自我检视:学生根据书写要求进行自我检视。
6.评价展示。
(1)小组交流,推荐优秀作品在班上展示。
(2)评选“小小书写家”。
【设计意图】创设活动情境,借助两幅书写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书写要点,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书写中去,帮助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的意识和自我检视的习惯。
二、读读背背,积累名言1.学生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的句子。
2.想一想:这些句子中有没有自己熟悉的词语?预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捐躯、视死如归、忧国忧民。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寇、副”等15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
2.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结合重点句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聚焦重点段落,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一、交流反馈、感受英雄气概。
上节课,我们知道在巍峨险峻的狼牙山上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
五名壮士与大批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他们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
那些场面、那些形象恍然就在眼前,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下面请同学们交流各自的感受。
二、深入感悟五位壮士的“壮”。
(一)出示课件。
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第3~9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用“”画出,并在旁边标注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学生交流感受。
(三)在交流时着重抓以下句子进行引导深化。
1.走哪条路呢?……引上绝路。
(1)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绝路?(2)面对生与死的选择,班长的态度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3)理解“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4)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理解“热血沸腾”)他们知道,他们也知道,他们更知道,但是为了,他们热血沸腾,毫不犹豫,真是一群英雄。
(5)读班长的话要读得坚定、果断;读“热血沸腾”要高昂,从而表现五壮士那高涨的情绪。
2.班长马宝玉负伤了……用石头砸!(1)画出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引导:什么是“举”,从“举”字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从“举起一块大石头”中体会战士们的仇恨、勇敢、顽强。
16 夏天里的成长 第二课时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6 夏天里的成长第二课时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名称:夏天里的成长——第二课时适用年级:六年级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理解课文内容;2. 掌握文章表达中的顺承、递进等关系,较为丰富的语言运用技巧;3. 能够运用语文知识,描述自己在夏天里的成长经历。
教学重难点:1.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理解文章内容;2. 能够正确理解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写出完整、连贯的文章。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与学生一起回忆上一课所讲述的故事,询问学生夏天里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引出新课本课的话题。
2. 谈论夏天为何是成长的最佳时光。
Step 2 阅读课文1. 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整体听读、齐读课文,自由问答。
Step 3 词语梳理1.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
2. 扩充词汇,并结合丰富多彩的图片进行教学。
Step 4 归纳总结1. 整理学生彩色草稿,并引导学生合作完成课文的关键内容总结。
2.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顺承、递进等逻辑关系。
认识并运用逻辑关系,写出完整、连贯的文字构思。
Step 5 产生输出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在夏天里的成长经历的作文。
2. 教师为学生准备范文,并引导学生分析范文,找出范文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3. 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小组或全班交流。
Step 6 课堂作业1. 布置阅读课文三遍,抄写关键句子的作业。
2. 学习掌握本课所涉及的词语及词义,并写一篇小作文,展示自己在夏天里的成长经历。
3. 随堂口头考试,检验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了锻炼,不仅掌握了本节课涉及的语言知识和词汇,也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提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宇宙生命之谜》第二课时教案

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了解说明文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的逻辑顺序写的。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而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四、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从古代神话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接着从理论上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有生命的星球;然后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最后说明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字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札信那里存在着生命,因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谜。
三、品读释疑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自由练读。
2、开篇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神话?
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 存在”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神话与读者的生活比较接 近,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另一方面是为了让直白的说明文有一丝“神秘”的色彩,更有可读性,吸引读者去阅读。
宇宙生命之谜 第二课时 教案
教学版块(课题)
宇宙生命之谜
课时
40分钟
教学
目标
研读课文,了解火星上为什么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学习作者采用分析、比较、排除的方法说明问题的表达方法,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热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六、课后作业及课堂演练
作业
完成一2自然段,作者是根据什么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
在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而银河系在整个字宇宙中也是沧海一粟,作者依据这个做出了这个猜测。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丁香结》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丁香结》课文原文及教案《丁香结》是一篇散文,用清爽淡雅的语言描写了不同地方的丁香,从颜色、形貌、气味、姿势多个方面细致地刻画了丁香娇俏灵动、可爱芳香、鲜润妩媚的形象,并由古人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联想到了丁香结的来历,感悟到人生中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就是“结”,得到了生命需要“结”的熟悉,显露了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潇洒。
我预备了以下内容,盼望对你有关心!【篇一】部编版学校六班级上册语文第2课《丁香结》课文原文今年的丁香花好像开得非常茂密,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突然呈出两片洁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认真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内里丁香更多。
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辨别出,这是丁香。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观察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人也好像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人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受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很多小花形成一簇,很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射着我的文思和幻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在细雨迷漫中,着了水滴的丁香非常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犹如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觉得,丁香的确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始终不解,何以古人创造了丁香结的说法。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我才恍然,果真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很多想象。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优秀6篇篇一:教学难点篇一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准备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活中的情趣。
2、欣赏丁香的美丽姿态,学习作者从各个角度描绘丁香的方法。
3、赏析文中悟花的相关语句,理解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继续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代表高洁、牡丹代表富贵,松柏喻指傲岸长青。
你能再举出几例吗?那你知道丁香代表什么呢?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1、散读文章要求:(1)标明小节(2)圈出读不准的字音,不懂的词句。
预设:朦胧、参差、斗室、(3)圏划出文中与标题“丁香结”有关的句子。
2、散读交流。
(1)理清字的读音以及学生看不懂的诗句。
预设:“芭蕉不展丁香结”:原诗是一首七绝,写思妇之离愁。
这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丁香空结雨种愁”: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
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
(2)“丁香结”有关的句子几乎都集中在第4到6段。
预设:这篇文章可以按照这个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花,第二层写结。
(3)结合文中插图明确“丁香结”的意思。
结合诗句了解古代赋予它“愁怨”的寓意。
3、那么作者要写的是丁香结,为什么还要写前三节呢?让我们重点来赏析文章的前三节。
三、细读文章,赏“丁香之美”1、散读第1到3段。
(1)带感情地朗读,注意语速。
(2)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简要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0 青山不老》第二课时教案

“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更象征着老人的高贵品质、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不老”则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以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原本相对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这句“青山不老”,包含了作者对“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祝福。因此,课文以“青山不老”作为题目。
青山不老 第二课时 教案
教学版块(课题)
青山不老
课时
40分钟
教学
目标
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的方法,体会老人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和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熟读课文,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
重难点
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的方法,体会老人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学具
准备
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
1、选词填空。
勤勉 勤劳 勤奋
①他学习非常勤奋,成绩一直很好。
②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③勤劳的小蜜蜂一大早就出去采蜜了。
2、词语辨析
“肃踞”和“割据”
“肃踞”和“割据”都表示“占据一方”的意思。区别在于∶“盘踞”强调盘结霸占,多用于贬义,还指动植物或事物的占据;而"割据”却没有此意,它强调分割据守,多是以武力占据国中部分地区,同中央政权形成分裂对抗局面。
第3自然段面临享福与吃苦,老人选择了什么?老人为什么会这样选择?
2《丁香结》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丁香结》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丁香结》这篇美丽动人的诗歌,让学生对“丁香”产生更深入、更感性的认识。
2. 帮助学生了解诗歌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引导他们通过语文赏析读懂诗歌共情世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善良。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诗意。
2. 口述、书写得出诗歌“丁香”的特征和形象的句子。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丁香”的美和诗意。
2. 帮助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教学过程:一、热身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片,启发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二、导读教师播放《丁香结》音频,让学生跟读。
三、理解诗歌1. 带着问题阅读诗歌。
教师发放《丁香结》诗歌的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丁香”的特征和形象。
2. 诗歌赏析。
教师带领学生口述、分析、解读每个段落的意境和诗意。
四、形象描写1. 让学生选取好的句子。
教师请学生自主选择感触最深、描写最生动的句子,口述、书写,并向全班展示。
2. 画丁香的草图。
教师请学生在诗歌的启发下画出“丁香”的草图。
五、创意写作1. 著名的故事或人物也可以作为诗歌的题材,发挥想象自由发挥,创作一首诗歌。
2. 学生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用诗歌表述。
评价:1. 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创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评价标准:(1)阅读能力: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领会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口语表达能力:口述和朗读诗歌时,是否有表达力和感染力。
(3)创作能力:创意是否独特,想象力是否丰富,是否有冲破传统的创新精神。
(4)语言表达能力:是否用词得体,语言得当,发挥的表达能力。
六、作业1.用100~200字写一篇《我的丁香梦》。
2.完成《丁香结》第二篇阅读理解。
3.家长陪伴孩子,在家中寻找和收集与“丁香”相关的资料,以便下节课进行分享和展示。
部编本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丁香结》教案优秀6篇

部编本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丁香结》教案优秀6篇文本分析篇一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用清新淡雅的语言描写了不同地方的丁香,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多个方面细致地刻画了丁香娇俏灵动、可爱芬芳、鲜润妩媚的形象,并由古人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联想到了丁香结的来历,感悟到人生中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就是“结”,得到了生命需要“结”的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本文语言优美,很适合朗读。
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篇二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学会豁达、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1、感受丁香的特点,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本文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
其中前一部分主要写的是“赏丁香花”,作者分别写了城里、城外校园里和斗室外三个地方的丁香,从视觉、触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态和气味,让读者对丁香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从中能感受到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后半部分主要写“悟丁香结”,作者从有关丁香结的古诗开始,写到了微雨中格外妩媚的丁香,并引发了为什么叫“丁香结”的思考,进而联想到人生中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整合文章各部分大意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待学生思考后指名发言,被指名的学生说完后,如果没有说完整或说得不太准确,其他学生可补充。
通过自主思考、互相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竹节人》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竹节人》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故事中竹节人的形象和意义。
2.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竹节人形象的理解。
4.能够领略课文中的感受以及对竹节人的敬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竹节人》第二课时三、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中竹节人的形象和意义。
2.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竹节人形象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1.领略故事中竹节人的感受以及对他的敬爱之情。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
五、教学方法1.听讲教法。
2.华丽转身教法。
3.视频/图片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图片中的主人公是谁,有什么特点等等。
2.新授1.老师播放课文动画,让学生视觉感受一下故事的情节。
学生跟读课文,对不认识的词汇进行询问。
2.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竹节人形象:(1)竹节人是什么形象?(2)竹节人中蕴含了哪些人性?(3)竹节人为什么为人们所敬爱?(4)竹节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课文的篇章结构讲解。
3.练习1.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养成“竹节人”的好习惯,“做一个竹节人”的感悟。
2.学生自由表达竹节人的形象、意义等等。
4.作业布置安排课后阅读课文,编写一篇读后感,或画一幅简笔画描绘竹节人的形象。
七、板书设计1.竹节人形象2.人性3.敬爱4.启示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于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同时,学生们在小组讨论的环节中也能结合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进行分析讨论,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月光曲》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霎时间、微波粼粼、水天相接”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联系标画重点词语,练习品词品句。
4、了解《月光曲》的创作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感受音乐的美妙。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兄妹俩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月光曲》的音乐、多媒体、PPT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直接引入课题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贝多芬,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人尊称为“乐圣”(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一生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曲子就叫做“月光曲”,据说这首曲子是即兴创作的,而且还有个传奇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这个故事吗?(板书课题:月光曲)
2、初读课文,学习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
从第一段中你学到了什么?
(了解到了贝多芬的背景,知道他一生当中谱写了很多的曲子。
)
3、再读课文,思考探究
学习第二部分: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散步的?
(一个夜晚,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
b、又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吸引他注意的是听到有人在弹奏他的曲子,而且是断断续续的。
)
c、贝多芬为什么弹曲子给盲姑娘听?
(因为贝多芬被这对兄妹感动,并深深的同情着他们。
重点分析第三段兄妹两的谈话)
原文:贝多芬驻足倾听,琴声忽然停下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这首曲子真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等我多做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我会谈好这首曲子的。
”
通过兄妹两的谈话可以看出什么?(妹妹善良,哥哥爱护妹妹,家庭条件艰苦)
d、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为什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
原文:盲姑娘激动地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3、学习想象部分,合作探究(学生小组讨论):
1)借着清幽的月光,皮鞋匠看到了什么?盲姑娘又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九、十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为什么看到这样的景象?
2)比较句子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
思不一样。
)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
3)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4)根据自己的理解,你认为的曲调是什么样的?老师播放“月光曲”(舒缓,明快,激昂)
5)通过多次的体会,请同学们朗读出这首曲子的曲调。
4、小结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
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
5、作业
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背诵。
八、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严肃、认真伟大、热爱音乐、人民...
盲姑娘:热爱音乐、生活
善良
皮鞋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