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批注
细胞自噬机制研究新进展
细胞自噬机制研究新进展细胞自噬机制是一种逐步引导细胞的完整或部分物质分解,从而实现细胞重新利用和功能维持的重要生物学过程。
自噬是一种常态生理现象,而当细胞生存环境出现异常的时候,如营养状况、缺氧、感染或者外源因素等,细胞自噬机制会随之调整以应对环境变化,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状态。
随着对自噬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了大量的自噬相关基因和调控因子,这些因子对于自噬过程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mTORC1是一个重要的自噬抑制因子,当细胞营养摄取充足时会被激活,从而抑制自噬过程。
而Beclin-1等自噬相关分子则是主要的自噬激活因子,它们调节自噬发生的关键节点。
近年来,针对自噬机制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涌现,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杨氏体自噬机制的发现。
杨氏体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内微生物,它能感染滋补单壁菌和马拉维病毒。
以往的研究表明,杨氏体能通过特定的侵染策略,在暴露于宿主的自噬机制后,尤其是磷酸酯酶VCIP135(也称为VLPS)和Atg5等基因找到自噬过程的漏洞。
这就促进了自噬过程的开启,从而加快细胞对细菌的死亡和分解,实现更快的清除作用。
由此可见,杨氏体自噬机制的发现对于细胞免疫和抗菌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此外,还有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称,通过RNAi技术靶向调控自噬抑制因子mTORC1信号通路,也可以达到对肿瘤治疗的积极作用。
该技术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通过增强自噬过程降低人体对肿瘤的免疫抵抗力,从而减缓肿瘤细胞生长速度。
总的来说,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这类研究的广泛应用领域也在逐步扩大,未来有望开拓更多的细胞测序、基因编辑、肿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当然,随着细胞自噬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也需要注意细胞自噬机制对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免疫和代谢等的潜在影响,以便更好的保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细胞自噬的基础知识与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的基础知识与研究进展细胞自噬(autophagy)是指细胞自身分解和回收废弃物质的一种过程,具有维持细胞内环境平衡、细胞生长、代谢和身体适应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它是细胞生物学领域中的一大研究热点,得到了广泛关注。
一、细胞自噬的三种类型细胞自噬分为三种类型:微型自噬(microautophagy)、宏型自噬(macroautophagy)和小体自噬(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CMA)。
其中,微型自噬与宏型自噬是非选择性自噬,而小体自噬则是选择性自噬。
微型自噬是指细胞通过直接将废物分解成小的空泡来完成清除废物的过程。
宏型自噬则是通过将废物包裹进一个由双层膜组成的泡膜内,使其与溶酶体融合、分解的过程。
而小体自噬则是通过由Hsc70蛋白、LAMP-2A和HSP90组成的复合物来识别、捕获并分解特定蛋白质的过程。
二、细胞自噬的生化机制细胞自噬不仅涉及大量的细胞生物学蛋白质,还涉及到一些细胞内化学物质。
自噬的基本过程首先涉及由Atg(autophagy-related gene)基因编码的多种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调节作用。
这些蛋白质可以调节自噬与外环境的联系,以及与涉及的细胞运输相关的分解系统的作用。
细胞自噬的开始通常是由Atg1和Atg13等蛋白复合体的存在调节的,这些蛋白质作为自噬衍生的起点,启动成为自我糖化的起点。
蛋白复合体说大多是保存在细胞滋生蛋白(ER)突出物内或腺苷酸酰化酶(mTOR)等控制细胞自我代谢的重要酶中。
细胞自噬的早期主要涉及细胞内与mTOR有关的信号转导通路和PtdIns3K(磷脂酰肌醇3-激酶)通路。
其中,mTOR通路通过进一步活化Ras相关蛋白、主导蛋白(PKB或AKT)等蛋白的更多生物活性,使得下游的Atg1和Atg13蛋白被阻止,从而抑制细胞自噬的过程。
而PtdIns3K通路则是自噬开始的关键,它通过生成PtdIns3P(磷脂酰肌醇3-磷酸)在细胞的自噬小泡形成中发挥了作用。
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进展细胞自噬是一种重要的细胞代谢途径,通过分解和回收细胞内部的有害或无用物质,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并起到调节细胞生长、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
近年来,对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从细胞自噬的启动、调控到自噬相关疾病的研究均有新的突破。
首先是细胞自噬的启动机制。
细胞自噬最早的启动信号是一种被称为ATG1/ULK1 kinase的蛋白酶,它能够与自噬剂源泡膜(phagophore)结合,激活其他ATG蛋白的功能,从而启动自噬。
最近的研究表明,ATG1/ULK1 kinase的激活还受环境因素和细胞代谢状态的影响,例如细胞内的营养水平和能量状态。
这些发现揭示了细胞自噬启动的新机制,为了解自噬调控提供了新的线索。
其次是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
自噬过程需要大量的ATG蛋白参与,这些蛋白通过形成复合物,调控自噬各个阶段的发生和进行。
其中,两个关键复合物是PI3K-III复合物和ATG12-ATG5-ATG16复合物。
PI3K-III复合物通过合成一种称为PI(3)P的信号分子,在细胞膜上构建自噬剂源泡膜。
ATG12-ATG5-ATG16复合物则参与自噬剂源泡膜的扩张和囊泡的合并。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一些细胞膜上的磷脂酰肌醇磷脂酰肌醇酶(PI(3)P)与ATG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对自噬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调控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
此外,细胞自噬还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许多疾病,如肿瘤、神经变性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都与细胞自噬的异常有关。
例如,自噬的减少会导致细胞内垃圾物质的堆积,进而引发细胞的恶变和肿瘤的发生。
而神经变性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则与自噬的缺陷有关。
近年来,针对自噬异常的调控策略也成为了疾病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正迅速推进,从自噬的启动机制、调控机制到与疾病的关系,都有了许多新的进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将为细胞生物学和疾病治疗提供更深入的见解和新的方向。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及其功能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及其功能自噬,是指细胞通过溶酶体促进细胞内容物的降解和再利用的过程。
自噬是细胞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的健康与否与其自噬能力密切相关。
自噬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有关,例如细胞增殖、免疫系统、细胞死亡和神经退化等。
而细胞自噬是指细胞在应对压力和维持稳态时主动降解自身蛋白和细胞器,以维持自身生存和功能。
近年来,细胞自噬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现了自噬过程中的 Atg 基因家族。
Atg 基因家族包括 Atg1-Atg18、Atg29、Atg31 和Atg34 等多个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了自噬过程的不同阶段。
通过研究这些基因和蛋白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自噬的启动和调控机制。
自噬的启动与调控机制包括自噬体的形成、自噬过程中的质膜转运和降解等多个环节。
自噬体的形成是指细胞膜从细胞表面向内形成一定的凹陷,并包裹细胞内容物的过程。
通过 Atg 基因家族蛋白的作用,细胞可以形成自噬体,并通过自噬体降解细胞内的不需要的或受损的细胞器和蛋白质。
这些自噬体内的物质会先后进入各种酶体进行降解,其中涉及到的酶体主要有溶酶体和核酸体等。
随着对自噬启动和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发现自噬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细胞自噬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自噬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细胞通过自噬来消除细菌、病毒和细胞内异常蛋白等多种物质。
在某些病原体感染和癌变等情况下,自噬可以帮助基因修复和细胞生长,从而起到免疫保护作用。
同时,自噬也参与了自身抗感染和对自身组织的免疫。
细胞自噬在细胞增殖和生存中的作用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发现了细胞自噬在细胞增殖和生存中的作用。
细胞通过自噬清除过时或已死亡的细胞内部分,从而促进细胞生存。
另外,通过自噬调控并降解信号转导蛋白,细胞可以保持一定的平衡态,并保证细胞不会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受到损伤。
细胞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与老化有关的、以神经原细胞死亡和脑部功能受损为特征的疾病。
细胞自噬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细胞自噬是一种细胞内垃圾清除和维持细胞稳态的重要机制。
它通过将细胞内的有害蛋白质、细胞器等物质包裹成囊泡,然后将其降解并回收利用。
近年来,对细胞自噬调控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我们深入了解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细胞自噬的启动主要由ATG(自噬相关基因)家族蛋白质调控。
ATG蛋白质包括ATG1、ATG5、ATG7等,它们在自噬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ATG1蛋白质可以激活自噬起始复合物,从而促进自噬囊泡的形成。
ATG5和ATG7蛋白质则参与自噬囊泡的扩张和成熟。
这些发现揭示了细胞自噬调控的分子机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细胞自噬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次,研究人员还发现细胞自噬的调控与细胞能量代谢密切相关。
细胞自噬可以通过降解细胞内的有害蛋白质和细胞器,从而提供细胞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而在能量不足的情况下,细胞自噬可以被激活,以满足细胞的能量需求。
研究人员发现,AMPK(5'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和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等信号通路在细胞自噬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AMPK可以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激活细胞自噬。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细胞自噬与细胞能量代谢之间的密切联系,还为我们深入了解细胞自噬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细胞自噬的调控还与细胞生命周期和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发现,细胞自噬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调控模式。
例如,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自噬被抑制,以确保细胞有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完成分裂。
而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自噬被激活,以促进有害蛋白质的降解,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此外,细胞自噬的异常调控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细胞自噬的功能缺陷可能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
因此,深入研究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对于解析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细胞自噬是细胞内部一种重要的基本代谢过程,是一种细胞质内自噬体膜包裹并降解包裹物的细胞生物学过程。
自噬既是细胞繁殖和分化的基本过程,也是机体应对氧化应激、营养胁迫、感染和腫瘤等外部或内部刺激的主要体内防御机制,同时还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对于自噬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会详细介绍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
一、自噬的发现历史及分子机制研究自噬这一现象最早由异物、细菌和用染料染色的细胞器等被发现。
20世纪50年代,贝尔格曼等人发现吞噬细菌的细胞器,而后来发现该细胞器从肝细胞发生,被称作“自噬体”;在20世纪60年代,巴塞尔大学的克里帕等人首次提出了自噬的概念,从那时起,自噬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分子机制研究方面,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关键蛋白,包括控制自噬的Atg蛋白家族。
Atg蛋白家族由Atg1-Atg36等蛋白针对自噬体的各个生理阶段而分化成不同的亚群。
目前已经确认的Atg蛋白中,Atg1、Atg13、Atg17、Atg29和Atg31形成复合体,已经在酿酒酵母中得到验证;Atg6、Atg5、Atg12、Atg16形成E3酶复合体,调控自噬体反应膜的扩增;Vps34, Beclin 1、Vps15和Atg14L可以形成复合体——PI3K复合体III,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出了诱导自噬的信号Lipid-Dyct-4-P和毒性带有的酰化脂——Dyct-PE。
二、自噬与疾病2.1自噬与肿瘤自噬在抑制肿瘤发生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与恶性肿瘤细胞相比,正常细胞中自噬的水平更高,持续时间更长,而且触发自噬可以降低肿瘤细胞的代谢活性,减慢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
当细胞出现缺氧、营养不足、蛋白质聚集等应激情况时,自噬会被激活,减少代谢产物的积累,帮助细胞应对应激,降低细胞受到损伤的风险,从而有效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同时,自噬还可以通过消化和降解有害物质,避免对细胞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细胞自噬机制在生物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细胞自噬是一种与细胞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自我调节过程,通过吞噬并降解细胞内的废弃物、受损蛋白质和细胞器,从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细胞自噬对于细胞存活与死亡、器官发育与组织修复等过程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本文将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探讨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的基本过程可分为诱导、吞噬、运输及降解四个步骤。
诱导是指细胞应激或缺乏营养等刺激下,启动自噬相关途径的过程。
吞噬是指通过膜袋形成将细胞内废弃物包裹并封入液泡中的过程。
运输是指被封入液泡内的废弃物通过运输蛋白向溶酶体运送的过程。
降解是指废弃物在溶酶体内被水解酶降解为营养物质和其他有用物质的过程。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细胞自噬相关基因的敲除和过表达等方法,揭示了细胞自噬调控过程中的关键分子。
其中,原始自噬蛋白1(ATG1)和自噬蛋白12(ATG12)是自噬相关途径中最早被鉴定出的关键分子。
ATG1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自噬相关磷酸化激酶,ATG12与ATG5形成共价连接,参与丝裂原细胞器聚集和液泡形成过程。
此外,细胞自噬还需要通过ATG9介导的运输途径来调控。
ATG9是唯一已知参与自噬运输的跨膜蛋白,它通过囊泡-囊泡融合和内吞作为动态的驱动力。
ATG9的敲除研究表明,它在维持正常细胞自噬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与多个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最近的研究表明,AMP激活的蛋白激酶激活蛋白激酶(AMPK)和线粒体信号通路与细胞自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AMPK通过抑制mTORC1(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的活化,从而促进细胞自噬的启动。
此外,线粒体信号通路也可以通过调节线粒体燃烧和ROS产生来参与细胞自噬的调节。
近年来,细胞自噬的研究不仅限于单个细胞,还扩展到组织和器官水平。
研究人员发现,在肿瘤发展和糖尿病等疾病进程中,细胞自噬的异常调控往往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肿瘤细胞通过抑制细胞自噬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检测和降解,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细胞自噬研究中的进展
细胞自噬研究中的进展近年来,细胞自噬这一重要的细胞代谢途径已经成为了生物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在细胞自噬中,细胞通过吞噬某些细胞成分并将其分解成基本有机物质,然后再利用这些有机物质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自噬作为一种细胞代谢途径,在正常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参与了许多病理过程的发生与发展。
在对自噬的研究中,许多新的成果与发现已经出现,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细胞自噬的认识,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一、氨基酸的利用与自噬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在细胞自噬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一般情况下,当人体内的蛋白质发生分解时,其产生的氨基酸会参与到新蛋白质的合成中,以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
不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饥饿状态下,人体会分解储存的蛋白质以获取能量,该过程称作蛋白质分解代谢。
当蛋白质分解代谢发生时,氨基酸会被释放出来,并进入人体内进行再生产或者参与到其他细胞代谢途径中。
最近有研究表明,自噬在氨基酸来源消耗极度有限的条件下能够起到维持细胞代谢活动的作用。
例如,当人体在饥饿状态下持续进行有氧运动,会导致血浆氨基酸水平迅速降低,从而影响肌纤维的合成和能量供应。
而自噬作为一种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吞噬和分解损耗的蛋白质来维持肌纤维的正常合成和能量供应,从而保证身体的正常代谢活动。
二、自噬在防治肿瘤中的应用肿瘤是当代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不同的肿瘤发生部位和类型导致其治疗方法和效果都存在很大差异。
正因为如此,许多研究人员开始将细胞自噬这一途径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来探索。
在肿瘤治疗中,目前大部分的手段都是通过化疗或者放疗来消灭癌细胞,但是由于肿瘤细胞自身的特殊性质,该方法常常会导致癌细胞的死亡能力下降,从而诱导出相应的耐药性。
据研究人员统计,自噬作用在肿瘤细胞中可以通过若干途径协同发挥作用。
首先,通过吞噬膜受体,自噬系统可以针对性地吞噬某些靶向物质,从而有效地消灭肿瘤细胞。
其次,自噬作用在调节肿瘤细胞的代谢过程和细胞周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而阻止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关于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201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愿今后诺贝尔奖得主中能够出现更多 的中国人
太长不看版:
01
自噬就是细胞降解回收自己零部件的过程 这个过程能快速提供能量和材料用于应急
还能用来对抗病原体、清除受损结构 自噬机制的受损和帕金森病等老年疾病密切相关
02
03
04
05
虽然人们早就知道自噬存在,但是只有在大隅良典的精 巧实验之后,人们才意识到它的机制、懂得了它的重要 性
题外话:酵母的贡献
其他的生物里有没有对应的机制来控制自噬过程呢?
自噬——我们细胞中至关重要的机制
很快人们发现,我们细胞里也有几乎一样的机 制在运行。现在我们有了探索人体内细胞自噬 所必需的研究工具。由于大隅良典和紧随他步 伐的研究者的工作,我们现在知道细胞自噬控 制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涉及到细胞部件的 降解和回收利用。 细胞自噬能快速提供燃料供应能量,或者提供 材料来更新细胞部件,因此在细胞面对饥饿和 其它种类的应激时,它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遭受感染之后,细胞自噬能消灭入侵的细胞 内细菌活病毒。自噬对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也 有贡献。细胞还能利用自噬来消灭受损的蛋白 质和细胞器,这个质检过程对于抵抗衰老带来 的负面影响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小组成员:陈昊旻1434127 吴陈尧1434223 万强 1434129 徐文慧1434102 谢永乐1232116 朱叶帅1434130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月3日,瑞典卡罗琳医 学院3日宣布,日本科学 家大隅良典获得2016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以表彰他在细胞自噬机 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新华社发(石天晟摄)
大隅所做的突破性的实验
对照
饥饿
液泡
自噬体
在酵母细胞中(左图),有一个大型结构叫做液泡,对应哺乳动物细噬体就会在液泡中迅速累积(中图)。他的实验证明 了自噬现象也存在于酵母细胞中。接下来,大隅研究了上千种酵母细 胞的突变型(右图),识别出15种和自噬有关的关键基因。
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生命的深入探索,细胞自噬机制作为一个生命现象备受关注。
细胞自噬指的是一种细胞内自我降解的过程,它可以清除一些有害因子并回收内部储备物质以维持正常的代谢和能量需求。
细胞自噬对于生命体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能够控制细胞凋亡、细胞增殖以及对新陈代谢的调节。
本文将综述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一、细胞自噬调控网络的主要研究进展细胞自噬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蛋白质的互作。
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调控自噬的基因和通路,其中最著名的是TOR信号通路和AMPK信号通路。
TOR信号通路是一个负反馈的调控网络,它可以抑制细胞自噬的启动并促进细胞增殖。
AMPK信号通路则是一个正反馈的调控网络,它可以促进细胞自噬的启动并抑制细胞增殖。
除此之外,细胞自噬的启动还涉及其他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如Beclin-1-PIC3KC3复合物、LC3蛋白等等。
二、细胞自噬在代谢调节中的作用细胞自噬是细胞内部代谢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细胞自噬过程中,一些有害因子和内部分解物会被分解为营养物质,以维持细胞内能量的平衡。
同时,细胞自噬还可以清除细胞内一些老化的细胞器,保持细胞的活力和健康。
近年来,细胞自噬还被发现参与了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癌症等。
三、细胞自噬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细胞自噬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了广泛关注的话题。
研究显示,细胞自噬的异常调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某些神经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会导致细胞自噬的异常,而癌症和代谢性疾病则会导致细胞自噬的持续激活。
因此,对细胞自噬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治疗这些疾病。
四、细胞自噬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尽管目前我们已经在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上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但在研究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细胞自噬的过程复杂而多样,无法通过单一的实验方法来描述和分析。
其次,细胞自噬和其他细胞的生命现象(如细胞增殖和凋亡)有着紧密的联系,难以确定具体的调控机理。
细胞选择性自噬机制的研究进展
细胞选择性自噬机制的研究进展自噬是一种细胞内的降解过程,它通过分解不需要的或损坏的细胞成分来维持细胞的生理平衡。
自噬被广泛地研究,已经有多种自噬方式被发现。
其中,选择性自噬机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
选择性自噬是指细胞通过特定的标记机制,选择性地将损坏的细胞器和蛋白质降解。
这种选择性的过程对于维持正常的细胞代谢和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经发现多种选择性自噬机制,下面我们将对其中的一些进行简要介绍。
1. 基质选择性自噬基质选择性自噬是一种通过特定的标记机制将细胞内的损坏蛋白质降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损坏的蛋白质首先被泛素化,然后由泛素连接酶Atg8和Atg3连接成泛素链,最终进入自噬体进行降解。
这个过程中,Atg8的表达水平对于损坏蛋白质的降解速率具有直接的影响。
2. 线粒体选择性自噬线粒体选择性自噬又称为线粒体自噬,是一种通过特定的标记机制将细胞内的损坏线粒体降解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损坏的线粒体首先被识别并标记,然后由Atg32连接Atg8形成泛素链,最终进入自噬体进行降解。
线粒体自噬对于维持细胞内线粒体的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3. 内质网选择性自噬内质网选择性自噬是一种通过特定的标记机制将细胞内的损坏内质网降解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损坏的内质网被识别并标记,然后由Atg40和Atg42连接Atg8形成泛素链,最终进入自噬体进行降解。
内质网自噬对于减少内质网应激对于细胞的损伤具有重要的作用。
4. 核选择性自噬核选择性自噬是一种通过特定的标记机制将细胞内的损坏核蛋白降解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损坏的核蛋白被泛素化并识别,然后由Smp1连接Atg8形成泛素链,最终进入自噬体进行降解。
核选择性自噬对于保护细胞核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细胞选择性自噬机制是选择性地将损坏的细胞成分降解的重要机制。
它对于细胞代谢和疾病的发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探究这些选择性自噬机制的详细分子机制,以期能够为研究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进展细胞自噬是一种重要的细胞代谢途径,通过降解细胞内的蛋白质和脂质等,帮助细胞排除垃圾、更新组分、维持稳态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细胞自噬机制被发现并得到深入研究。
本文将对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一、自噬小体的形成和功能自噬小体是自噬途径中的关键结构,是由已折叠的蛋白质和脂质聚合形成的小囊泡。
它们包含了各种垃圾物质,如蛋白聚集体、囊泡、损伤细胞器等,进一步被降解成氨基酸和其他分子,以供细胞再利用。
自噬小体的形成是由一个叫做自噬体的结构基础,其中包含了多种蛋白质和配体,如Atg8、Atg9、Atg16L1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新的自噬蛋白质也被鉴定出来,它们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也越来越清晰。
例如,最新的研究发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蛋白Lso2,表现出在自噬体的核心位置聚集后与其他自噬蛋白相互作用的能力,推测Lso2参与了细胞自噬的调节。
二、自噬与疾病关系的研究细胞自噬在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过去一段时间,自噬在癌症研究领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表明,自噬可能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并能够改变肿瘤细胞的代谢环境,使得肿瘤细胞在恶劣的环境下存活。
此外,自噬与哮喘、肝炎、肝纤维化等其他疾病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通过研究自噬对这些疾病的作用,人们可能会找到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或者药物。
三、自噬与免疫正常功能的调控细胞自噬机制在调节免疫应答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免疫响应中,T细胞和B细胞等可以通过细胞自噬途径将细胞内的抗原异位化,并将其呈现给其他细胞。
此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在清除病毒和细菌等外来感染时,也可以利用自噬途径以更有效地消灭外来抗原。
四、自噬途径在细胞代谢和能量平衡调控中的作用自噬机制在代谢和能量平衡调节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机体处于饥饿状态下,细胞会自动启动自噬途径,通过降解自身内部的失效或老化器官,将储备物质释放出来以供机体使用。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细胞自噬是指细胞利用自身的膜系统将无用或损坏的细胞器等细胞成分进行包涵和降解的生物学过程。
与细胞凋亡不同,细胞自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它参与细胞代谢、生长、发育和免疫应答,同时也是机体在抗击胁迫和环境变化中的重要适应性反应。
不断深入的细胞自噬研究使我们对该过程的理解越发深入,尤其是在其与多种重大疾病的关联研究中,细胞自噬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细胞自噬的基本机制及研究进展细胞自噬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包涵、内向吞噬和降解。
包涵是指细胞膜在无菌部位向细胞内部闭合并形成自吞噬囊泡;内向吞噬是指囊泡被运动到溶酶体中,囊泡和溶酶体膜融合并向细胞内部释放其内容物;降解是指溶酶体内部的蛋白酶和酸性酶使包涵物质被降解成小分子。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基因和蛋白质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蛋白质LC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既是包涵囊泡膜的结构蛋白,也是细胞自噬的标志物;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 or 2α (eIF2α)、mTOR调节相关蛋白、ATG(autophagy-related)蛋白等也是重要的调节因子。
虽然细胞自噬已经被发现数十年,但目前仍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例如自噬细胞膜的生成和分解、自噬体的运输和合并、自噬信号和调节之间的交流等。
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细胞自噬的全部过程。
2. 细胞自噬在多种疾病中的关联及其研究进展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自噬与多种疾病有关。
例如,Alzheimer 的病人大脑中的 Tau 蛋白纤维能刺激自噬并形成证据性的分子间电子传输,从而对细胞的稳定性和信号传递产生影响。
肝病及与脂质腺体相关的疾病研究表明,自噬能够对脂质代谢紊乱产生积极的调解作用。
结直肠炎是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和自噬水平变化密切相关。
各种类型的癌症也与自噬有关,其中的确诊与治疗方案可进一步依靠自噬水平提供支持。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和最小结构基元,而细胞自噬则是一种重要的代谢途径,能够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维持细胞对各种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进而维持整个生物体的稳态。
细胞自噬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及其丰富多彩的科学应用。
一、细胞自噬的定义和重要性细胞自噬,指细胞分解自身过程的总称,是一种高度自我调控的生物代谢过程,能够既保护细胞免于损伤,又满足细胞长时间正常代谢的需要。
其主要机制是通过细胞溶酶体对损伤细胞器和无法修复的蛋白等进行分解。
细胞自噬对于维护正常的细胞代谢过程非常关键。
假如一个细胞出现某些损伤,如果不及时进行自噬处理,就会引发细胞凋亡,从而影响正常层级的组织和器官的发展。
细胞自噬还可以提供细胞在饥饿或缺氧环境中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尤其是在癌细胞的治疗中被广泛运用,因此研究细胞自噬机理和相关调控因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细胞自噬的机制和调节过程细胞自噬机制主要包括“微型管相关的蛋白8”(MAPK8/JN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tdIns3K)/Akt信号通路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PtdIns3K/Akt信号通路,该通路直接调节自噬相关的蛋白靶标,即细胞自噬作用基因1(ATG1)和线粒体自噬相关的ATG32/NDP52。
此外,ATG蛋白家族是细胞自噬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ATG1、ATG2、ATG3、ATG4、ATG5、ATG6、ATG9和ATG16L8等都是ATG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外,ATG体系的结构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信号传导通路进行调控,如磷脂酰肌醇等信号通路。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细胞自噬中的调控过程,如细胞外部环境中的调控、器官谷体制和DNA损伤等,都是影响细胞自噬的因素。
细胞外部环境的调控方式关键是细胞表面上受体的调节,它可刺激ATG蛋白质相互结合和ATG体系在细胞内前进的快速进程。
与此同时,Nrf2、JNK等信号通路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进来,发挥着调节细胞自噬的作用。
细胞自噬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在治疗中应用
细胞自噬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在治疗中应用细胞自噬抑制剂是一类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药物,能够抑制细胞自噬,进而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产生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基础研究、药物研发、临床应用三方面论述细胞自噬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在治疗中的应用。
一、基础研究自噬是细胞内一种非特异性的破坏代谢过程,在正常细胞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自噬基本过程包括自噬体的形成、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自噬体的分解等步骤。
该过程在多种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均发挥重要作用,细胞自噬异常与多种疾病发生有关。
在细胞自噬的调控过程中,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s,Atgs)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有一些基因调控细胞自噬产生抑制作用,称为细胞自噬抑制基因或自噬抑制基因。
细胞自噬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便是通过干预这些基因,调节自噬代谢,起到抑制细胞自噬的作用。
二、药物研发近年来,细胞自噬抑制剂的药物研发逐渐成为国内外药物研发的热门领域。
目前存在着多种细胞自噬抑制剂,如3-MA、CQ、Bafilomycin A1等,这些药物在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中已经有了不俗的表现。
除了目前已知的细胞自噬抑制剂,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推进中。
例如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利用酸性体外环境通过改变细胞膜脂质成分调节了自噬的过程,并且,结合对不同脂质分子的调节作用,发现一种具有高效的自噬抑制效果的化合物DMXL。
这一发现为将来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有益参考。
三、临床应用细胞自噬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涉及多种疾病的治疗。
比如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在癌症治疗中,细胞自噬抑制剂可通过减少细胞自噬对化疗药物的降解作用,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
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早期自噬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往往被强调,而在晚期疾病中,细胞自噬的活跃反而可能会导致疾病的恶化。
这时,通过给予细胞自噬抑制剂的治疗,则可以抑制神经元的自噬谷并延缓疾病进程。
不过,细胞自噬抑制剂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细胞自噬抑制剂的抑制效果可能因治疗剂量产生反作用,反而促进细胞自噬等。
细胞自噬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细胞自噬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生物学过程,它涉及到细胞内部受损、变性或多余的蛋白质及细胞器的降解和再利用。
自噬过程对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促进细胞存活和适应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细胞自噬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细胞自噬的基本机制、调控网络以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当前细胞自噬研究的前沿和展望进行探讨。
我们将首先回顾细胞自噬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巨自噬、微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等。
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细胞自噬的核心机制,包括自噬体的形成、成熟、与溶酶体的融合以及底物的降解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自噬相关基因(ATGs)及其调控网络在细胞自噬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自噬与其他细胞过程(如凋亡、坏死等)之间的关系。
我们还将关注细胞自噬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细胞自噬的异常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
因此,对细胞自噬在疾病中的具体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有望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将对细胞自噬研究的未来展望进行讨论。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细胞自噬的认识将越来越深入,细胞自噬的研究将有望为生命科学领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二、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细胞自噬是一个高度保守且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分子和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
其核心分子机制主要包括自噬相关基因(ATG)的调控、自噬体的形成和成熟,以及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和降解。
自噬相关基因的调控:细胞自噬受到多种ATG的精确调控。
这些基因在自噬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如ATGATG5和ATG7等。
这些基因的表达和活性受到多种上游信号的调控,如mTOR信号通路和AMPK信号通路等。
自噬体的形成和成熟:自噬体的形成是自噬过程的关键步骤。
在这一过程中,细胞质中的一部分物质被双层膜结构包裹,形成自噬体。
细胞自噬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细胞自噬机制研究的新进展自噬是一种细胞内垃圾处理和营养倒换的重要机制。
它可以通过溶酶体内清除受损的蛋白质、细胞器等,为新生代生命所需的原材料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该过程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程序。
在细胞生长、分化和脓肿形成等正常生理状态和疾病过程中,自噬机制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新进展关于自噬机制的研究,自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研究细胞死亡与自噬机制的三位科学家,此后,自噬机制的研究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自噬机制的分子机理和生物学意义也逐渐被揭示。
2020年,科学家们在细胞自噬、疾病及其临床治疗方面又取得了不少重要的进展。
第一项是“续航自噬机制”研究。
细胞在应对氧气和营养缺乏以及危及其生存的其他压力刺激时,会通过续航自噬机制来抵御压力,同时维持基础代谢和生命机能。
此机制的作用是优先保护新生代或者生命更为重要的细胞器(如线粒体等),从而保证细胞自我重建的能力,同时防止细胞过早死亡。
在肿瘤和代谢疾病等多种疾病中,续航自噬机制发生失调,导致细胞死亡和疾病发生发展。
因此,进一步了解续航自噬机制的作用和调节机理,可以为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第二项是“自噬酶体网络与抗病毒免疫”。
在人体中,自噬-酶体网络是两种细胞内消化系统的综合体,它们往往被应用在环境或内部压力增加后淘汰和代替细胞内一些瘙痒物质和有害微生物等的处理。
研究发现,在抗病毒免疫系统中,自噬-酶体网络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在感染宫介微生物病毒的过程中,细胞通过自噬-酶体网络分解病毒产生的蛋白质和病毒膜,从而限制病毒的感染和复制。
这些研究结果为人类预防治疗病毒性感染提供了新的途径。
第三项是“自噬修饰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
在自噬机制中,修饰酶和调节蛋白可以通过磷酸化等多种途径进行修饰。
在这些修饰过程中,无论是酶促作用还是蛋白质互作,都往往是影响自噬机制功能的关键。
因此,对神经退行性疾病、肌肉萎缩症等与自噬异常相关的疾病中自噬修饰的研究,将为疾病发生的机制、治疗和抑制提供新的思路。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作者:贾静文来源:《山西农经》 2017年第3期(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细胞自噬是一种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生命现象。
实际上,细胞自噬是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用于清除受损的细胞内含物或细胞器,对维持细胞内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综述了细胞自噬的过程与分类,并对自噬的分子机制与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自噬;分子机制;肿瘤;病毒感染文章编号:1004-7026(2017)03-0105-01 中国图书分类号:R363 文献标志码:A1 细胞自噬概述1.1 细胞自噬的分类细胞自噬是一种溶酶体依赖性的蛋白质降解途径,主要作用是降解受损的细胞器或其他内含物,利用降解产物重建细胞结构或提供ATP,从而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
细胞自噬可分为3种类型:(1)巨自噬(macroautophagy):胞质内物质通过形成自噬泡的方式,与溶酶体融合,来实现内含物的降解。
(2)微自噬(microautophagy):溶酶体直接内吞需被清除的物质并将其降解。
(3)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haperonemediatedautophagy,CMA):胞质中可溶性蛋白与分子伴侣结合,并由其运送到溶酶体。
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噬是指巨自噬。
1.2 细胞自噬的过程自噬的过程分为4 个阶段:(1)起始,胞质中首先形成双层分隔膜,随后向两边延伸成自噬泡(开口的)。
(2)延伸:自噬泡将需降解的胞质物质收入泡中,然后封口,称为自噬体。
(3)成熟:自噬体与内涵体融合,形成自噬内涵体,或与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
(4)降解:自噬溶酶体内有许多酶,实现底物的降解。
严格的说,还有第五步,循环利用与重建,降解底物释放的ATP 和小分子物质被细胞重新利用或构成新的细胞结构。
2 细胞自噬的机制2.1 mTOR 信号通路mTOR 是磷脂酰肌醇-3-激酶类家族成员,在哺乳动物中有两种形式:mTOR 复合体1(对雷帕霉素敏感)和mTOR 复合体2(对雷帕霉素不敏感),mTOR 信号通路对自噬的调节大多都是负性的,即是抑制细胞自噬的。
动物学界的细胞自噬研究新进展
动物学界的细胞自噬研究新进展近年来,细胞自噬技术在动物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一个备受研究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
细胞自噬是细胞内部的一种自我修复保护机制,它可以清理细胞内的有害物质并且回收其中有用的分子,从而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话题,重点介绍动物学界细胞自噬研究新进展。
一、细胞自噬的基本原理细胞自噬是一种将细胞内部的蛋白质、细胞器和其他有机分子进行分解、运输和消耗的一种自我修复保护机制。
它可以消除细胞中的损伤蛋白并回收其中的碎片,同时对于细胞器的自我重建和更新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细胞自噬的过程中,细胞会吞噬或将有害物质包裹在一个被称为自噬体的囊泡中,这些自噬体最终会被运输到溶酶体中,通过溶酶体中的酶分解被回收利用。
细胞自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命延续机制,它能够对于许多细胞损伤和疾病的治疗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细胞自噬的研究历程细胞自噬在动物学界的研究起步较早,最初对于细胞自噬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于细胞细胞内器官的观察。
20世纪50年代,基于对于肝细胞中自噬体的观察,科学家们首先提出了自噬的概念。
70年代,经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对于自噬机制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完整。
随着细胞自噬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的自噬机制和细胞死亡方式被不断地提出。
近年来,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入了以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为基础的探究阶段,大量的新型细胞自噬蛋白和自噬小分子化合物也被不断地提出。
三、细胞自噬在动物学界的最新研究随着细胞自噬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动物学家对于细胞自噬机制的探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例如,最近一项研究发现,血小板球细胞自噬机制在机体免疫功能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一研究发现,血小板细胞中的自噬机制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细胞死亡,并且在机体内部起到了一定的抵御感染和疾病的作用。
此外,细胞自噬在神经细胞疾病中的应用也受到了动物学家的广泛关注。
例如,最近一项研究发现,通过激发神经细胞自噬机制,可以减轻脑部神经细胞的损伤,并且对于治疗一些神经分裂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作用。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批注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孙雅婧,郭青龙*中国药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南京210009细胞自噬(autophagy )是指细胞内受损、变性或衰老的蛋白质和细胞器被运输到溶酶体,溶酶体对其消化降解,以胞质内自噬体的出现为标志的细胞自我消化过程,以双层膜结构包裹部分胞质和细胞器的自噬体为判断指标。
早在1962年,自噬现象的奠基人Ashford 和Porten 在人的肝细胞中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自噬现象。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噬的形态特点和分子机制了解逐步深入。
近年来对自噬的研究十分广泛,自噬是在体内普遍存在的过程,其在清除代谢废物进而回收能量为细胞正常运转提供能量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对自噬的研究尤为重要。
1细胞自噬的研究现状1.1自噬的过程自噬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见图1)。
第一阶段:自噬诱导信号被细胞接受后,类“脂质体”碗状结构即在胞浆某处形成小的膜结构,在电镜下观察到其不断扩张、呈非球形、扁平状双层膜的碗状结构,称为自噬前体(phagophore ),这种结构的电镜观察结果是指示自噬发生的金标准之一。
第二阶段:不断延伸的自噬前体,将胞浆中的若干成分(包括细胞器)收口包入,成为密闭的球状自噬体(autophagosome )。
自噬体的电镜观察结果是指示自噬发生的金标准之一。
自噬体的特征有两个:双层膜,内含诸如线粒体、内质网碎片等胞浆成分。
第三阶段:自噬体形成后,可能与细胞内吞的吞噬泡(phagocytic vacuole )、吞饮泡(pinosome )和内体(endosome )融合(此阶段为非必需步骤)。
第四阶段:自噬体与溶酶体(lysosome )发生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autolysosome )。
期间溶酶体酶降解自噬体的内膜,使两者的内容物合为一体,自噬体中的包含物被降解,将产物诸如氨基酸、脂肪酸之类输送到胞浆中,重新利用供能,残渣则被排出细胞外或滞留于胞浆[1]。
1.2自噬的分类根据细胞内底物运送到溶酶体腔方式的不同,哺乳动物细胞自噬分为3种主要方式:巨自噬(macroautophagy )、微自噬(microautophagy )和分子伴侣介导自噬(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简称CM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孙雅婧,郭青龙*中国药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南京210009细胞自噬(autophagy )是指细胞内受损、变性或衰老的蛋白质和细胞器被运输到溶酶体,溶酶体对其消化降解,以胞质内自噬体的出现为标志的细胞自我消化过程,以双层膜结构包裹部分胞质和细胞器的自噬体为判断指标。
早在1962年,自噬现象的奠基人Ashford 和Porten 在人的肝细胞中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自噬现象。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噬的形态特点和分子机制了解逐步深入。
近年来对自噬的研究十分广泛,自噬是在体内普遍存在的过程,其在清除代谢废物进而回收能量为细胞正常运转提供能量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对自噬的研究尤为重要。
1细胞自噬的研究现状1.1自噬的过程自噬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见图1)。
第一阶段:自噬诱导信号被细胞接受后,类“脂质体”碗状结构即在胞浆某处形成小的膜结构,在电镜下观察到其不断扩张、呈非球形、扁平状双层膜的碗状结构,称为自噬前体(phagophore ),这种结构的电镜观察结果是指示自噬发生的金标准之一。
第二阶段:不断延伸的自噬前体,将胞浆中的若干成分(包括细胞器)收口包入,成为密闭的球状自噬体(autophagosome )。
自噬体的电镜观察结果是指示自噬发生的金标准之一。
自噬体的特征有两个:双层膜,内含诸如线粒体、内质网碎片等胞浆成分。
第三阶段:自噬体形成后,可能与细胞内吞的吞噬泡(phagocytic vacuole )、吞饮泡(pinosome )和内体(endosome )融合(此阶段为非必需步骤)。
第四阶段:自噬体与溶酶体(lysosome )发生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autolysosome )。
期间溶酶体酶降解自噬体的内膜,使两者的内容物合为一体,自噬体中的包含物被降解,将产物诸如氨基酸、脂肪酸之类输送到胞浆中,重新利用供能,残渣则被排出细胞外或滞留于胞浆[1]。
1.2自噬的分类根据细胞内底物运送到溶酶体腔方式的不同,哺乳动物细胞自噬分为3种主要方式:巨自噬(macroautophagy )、微自噬(microautophagy )和分子伴侣介导自噬(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简称CMA )。
巨自噬是最主要的自噬形式,在巨自噬中由内质网来源的膜包绕待降解物,形成自噬体后与溶酶体融合并降解其内容物;然而在微自噬中,溶酶体膜直接内陷包裹长寿命蛋白等,并在溶酶体内降解,没有形成自噬小体的过程;分子伴侣介导自噬则为胞浆内蛋白结合到分子伴侣后转运到溶酶体腔中,被溶酶体酶消化。
CMA 的底物是可溶蛋白分子,因此CMA 降解途径在清除蛋白质时有选择性,而前两者无明显的选择性[3]。
2自噬与凋亡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维持自身的稳态和内环境的平衡,是保持复杂生物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
正常的细胞体系当中,有细胞的生长增殖必然摘要本文综述了细胞自噬概念的研究现状、自噬与凋亡、自噬与肿瘤的关系,展望了自噬在抗癌药物介导的细胞死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自噬现象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自噬;凋亡;肿瘤中图分类号Q25;R979.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7806(2012)03-236-04作者简介孙雅婧,女,硕士生E-mail:yj7782@通讯作者郭青龙,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肿瘤药理学E-mail:anticancer_drug@收稿日期2012-03-14修回日期2012-03-26*图1自噬的基本过程[2]236伴随着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细胞死亡包括3种类型:坏死、凋亡和自噬性细胞死亡。
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necrosis);坏死组织细胞的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坏死的形态变化可由损伤细胞内的水解酶降解作用引起,也可由游走的白细胞释放水解酶作用引起,以细胞核的改变为形态学标志。
凋亡,即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特征,主要有依赖一系列蛋白水解酶即胱冬肽酶(caspase)参与,染色体浓聚、细胞皱缩、DNA降解和凋亡小体形成等,其细胞的残余部分最终被巨噬细胞清除。
自噬性细胞死亡,即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以自噬体的出现为特征,不依赖于一系列蛋白水解酶即胱冬肽酶的参与,自噬体和其内的成分最终通过自身溶酶体系统被清除[4]。
因此,自噬和凋亡无论在生化代谢途径,还是形态学方面都有显著区别,但研究证实,两者在功能上存在联系:在诱导细胞死亡的过程中,细胞凋亡和自噬保持着动态平衡,即自噬可能为凋亡所需,自噬通常先于凋亡,进而启动凋亡;自噬亦可能抑制凋亡作用,可保护细胞免于发生凋亡和坏死;自噬还可能向凋亡转化,共同促进细胞死亡。
大量证据还表明,自噬可能延迟凋亡的发生,抑制自噬作用可能诱发凋亡现象,同时抑制凋亡作用,也可能导致自噬现象的发生[5-6]。
3自噬与肿瘤自噬现象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
自噬对于肿瘤的具体影响不可一概而论,不能简单将其划分为“有益的”和“有害的”,据研究表明,自噬对于肿瘤的影响是分阶段和有针对性的。
3.1自噬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正常的多细胞生物体中,进行正常的能量代谢和生物活动同时,还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老化细胞器或蛋白及代谢物,自噬在清除代谢废物进而回收能量,为细胞正常运转提供能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自噬作用受影响,细胞一些正常代谢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生物体自发性肿瘤的发生几率便可能增多。
研究发现,肿瘤发生与自噬缺陷有关:如自噬相关基因BECN为杂合子的小鼠发生自发性恶性肿瘤的风险增高;乳腺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以及白血病患者中,Beclin-1等位基因缺失的比例高于健康人[7-9]。
在部分胶质瘤患者当中,Beclin-1蛋白(BECN编码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质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1light chain3,MAP-LC3)的表达均降低[10]。
其他与自噬相关基因的变化情况也有研究涉及。
例如,在自然杀伤性白血病中的自噬相关基因5(autophagy-related gene5,Atg5),在胃癌和结直肠癌中的紫外线抵抗相关肿瘤抑制基因(UV radiation resistance-associated gene,UVRAG),人胰管癌中的肿瘤抑制基因Bax作用子(Bax-interacting factor-1,Bif-1)[11-13]。
总之,基础性的自噬对于癌症发生的早期阶段起着积极的对抗作用。
3.2自噬对肿瘤的促进作用当肿瘤已经发生,在肿瘤细胞中出现由于严重代谢压力造成的自噬时,肿瘤细胞的数量会不断增加。
自噬为生活环境恶劣的肿瘤细胞提供了有效的供养途径,使肿瘤细胞能够在低氧和低养分的微环境、尤其是缺乏血液供氧和供养分的环境下继续生存,使得肿瘤能够抵抗外界压力进行发生侵袭和转移[14]。
细胞与胞外基质或者毗邻细胞脱离接触而诱发的特殊细胞程序性死亡称之为“失巢凋亡(anoikis)”,而肿瘤细胞能够克服这种失巢凋亡,在血管缺失的情况下继续存活,而自噬作用是其作用机制之一[15]。
多项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在脱离细胞外基质、缺氧、缺养分的情况下,凋亡缺陷的肿瘤细胞表现出惊人的逆境生存能力,这种强大的生存能力与自噬机制密切相关。
自噬为肿瘤细胞提供庇护,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自噬可能将提高肿瘤对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的敏感性[16-18]。
4自噬在抗癌药物介导的细胞死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鉴于自噬在肿瘤中特殊的作用和地位,研究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分子调控至关重要。
在正常细胞中,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作为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的下游分子,在自噬中起着最初的调节作用。
在生长因子的作用下,活化的PI3K/AKT/mTOR轴抑制自噬并刺激细胞的增殖。
相反,在饥饿状况下PI3K通路被抑制,自噬被激活,细胞内的各种能量代谢过程受到影响,代谢处于短暂快速供能以维持细胞基本存活需要。
肿瘤细胞中的自噬调节机理类似,但是过程和方式更为复杂:在肿瘤细胞中的PI3K异常激活,PI3K/ AKT/mTOR途径和其他细胞信号传导级联之间的相互作用失衡,从而引起了细胞内多种异常状况的发生[19]。
基于这种信号转导的异常,自噬在抗癌药物介导的细胞死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Pharmaceutical and Clinical Research2374.1自噬与凋亡的动态平衡Hanahan和Weinberg将自噬和坏死与凋亡并称为细胞死亡的几种方式[20],但自噬和凋亡的相互关系未有定论。
另有研究指出,自噬和凋亡可能受共同的上游信号调控,可能被同一个关键分子调节,Beclin-1是其中一个关键分子[21]。
因而对于化疗药物所诱导的自噬和凋亡的研究相对具有针对性,但是在不同的药物作用于不同的细胞株当中,所诱导的自噬现象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抗凋亡、促生长,甚至导致细胞死亡。
化疗药物诱导自噬的机制研究未有定论,化疗药物如DNA损伤剂、微管干扰分子和激酶抑制剂也因其种类不同诱导自噬的机制也有所不同。
比较公认的通路是P53的活化在转录水平上增加了调节自噬通路的相关蛋白,如腺苷单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凋亡相关蛋白激酶1(death-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1,DAPK1)、结节性硬化蛋白2(tuberous sclerosis pro-tein2,TSC2)、unc-51样激酶(unc-51-like kinase 1/2,ULK1/2)和SESN基因编码蛋白1/2(sestrin1/ 2)的表达[22]。
自噬与凋亡共同参与各种抗癌化疗方式诱导的细胞死亡,在某一些实例中完整的自噬机制是细胞死亡的必需步骤。
在不同的细胞株,诸如肝癌细胞[23]、宫颈癌细胞[24]、甲状腺肿瘤细胞[25]等给予不同的化疗药物后,自噬可能扮演了促进细胞死亡的作用。
上述研究证明,凋亡缺失的细胞中自噬性死亡成为细胞死亡的主要途径。
体内外实验的结果均证实,肿瘤组织的缺氧环境影响着抗癌药物的作用效果[26]。
出现这种抵抗的原因可能是对凋亡的抑制,从而引起了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转录水平活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自噬参与化疗药物引起细胞死亡,更多研究聚焦于抗癌药物引起的自噬中缺氧情况的变化。
肿瘤组织中的持续缺氧可能扰乱凋亡和自噬两者间在细胞死亡中的平衡状态,进而引起一系列的变化[27]。
4.2自噬的细胞保护作用自噬作用能使肿瘤细胞在恶劣的微环境中得以生存,并使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