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语文课教案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描写陈小允心理活动的语句,品味他对语文课由讨厌转变为喜欢到最后舍不得离开的心理变化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体会陈小允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感情。
4、教育学生不要做“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感到宝贵”的人,培养学生爱语文、爱老师、爱祖国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过程:一、铺垫情感,揭示课题。
1、导入:孩子们,我们每天都上语文课,每天都学语文,每天都在说语文,用语文,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那么,语文究竟代表着什么,它究竟有多么重要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一个将要离开祖国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心灵故事,去感受他的语文情结。
谁能用合适的语调朗读课题。
2、板书课题:《别了,语文课(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陈小允起初对语文课是什么态度,后来,又有了什么变化?生:陈小允起初非常讨厌语文课,后来在出国前又有点喜欢语文课。
(板书:讨厌喜欢)三、边读边悟,感受陈小允对语文课的讨厌,明确描写“心理活动”的几种方法。
1、自读自悟,找出表现陈小允讨厌语文课的语句。
师:同样是陈小允,同样是对待语文课,态度怎么能说变就变呢?看来陈小允这孩子很值得研究。
下面,咱们出声读课文第一部分(1——10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讨厌语文课。
2、师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明确指出描写“心理活动”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陈小允讨厌语文课谁先说生:“我不能…我不能…我甚至不能…“从这里我可以看出他就想着搞小动作,根本无心听讲。
可见他讨厌语文课。
师:左一个“我不能”,右一个“我不能”,最后还说个“我甚至不能”谁都听得出来,他就是愿意——他愿意做什么?谁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生:我愿意…我愿意…我甚至愿意…师:你真比我还了解陈小允啊!同学们请看,这么多“我不能”重复出现,这在修辞方法上叫什么啊(课件2)生:排比。
别了(说课稿)
别了(说课稿)标题:别了(说课稿)引言概述:说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种重要活动,通过说课可以使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如何进行说课。
一、说课的重要性1.1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说课是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水平。
1.2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说课,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1.3 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说课是教师之间交流经验、分享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二、说课的准备工作2.1 熟悉教材内容在进行说课之前,教师需要充分熟悉教材内容,了解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确保对教学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2.2 设定教学目标教师在说课前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教学过程提供指导。
2.3 准备教学素材说课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教学课件、教学实例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三、说课的方法与技巧3.1 合理安排时间在说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控制说课的节奏,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3.2 注重语言表达在说课时,教师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3.3 运用多媒体技术说课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课的评价与反思4.1 接受评价教师在说课后需要接受听课教师和同行的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4.2 反思教学过程教师需要对说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4.3 持续学习说课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说课能力。
五、总结说课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师交流的重要活动。
通过充分准备、灵活运用方法与技巧、接受评价与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说课能力,为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别了,语文课-何紫导学案》
《别了,语文课-何紫》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何紫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
2. 分析何紫的代表作品《别了,语文课》的主题和意义。
3. 理解何紫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和观点。
4. 提升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二、导学内容1. 何紫简介何紫,原名何瑞琴,生于1942年,中国闻名作家、教育家,曾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
作品涉及散文、小说、散文随笔等多个领域,以其奇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2. 《别了,语文课》简介《别了,语文课》是何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一其中学老师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反映了当下语文教育的问题和挑战。
小说以幽默、奚落的笔调揭示了教育现实中的矛盾和荒诞,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3. 主题分析《别了,语文课》主要探讨了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批判了应试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损害,呼吁人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
4. 思考与讨论- 你认为何紫在《别了,语文课》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你对当前的语文教育有何看法?有何建议?- 你觉得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成长有何影响?三、导学活动1. 阅读与讨论阅读《别了,语文课》相关章节,结合教室讨论,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
2. 创作与表达请同砚们以何紫的视角,写一篇关于语文教育的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 观影与分析观看与教育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结合课后讨论,深入探讨教育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课后延伸1. 阅读何紫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
2. 参与学校语文社团或活动,积极参与语文教育改革。
3. 关注教育热点话题,积极参与社会讨论和建设。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次导学,同砚们对何紫的生平宁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语文教育的意义和挑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进修和生活中不息探索,不息进步,为建设美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7《别了,语文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7《别了,语文课》教学设计《别了,语文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琢磨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结合资料,深入文本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查找海外华侨学习国语的事例。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2.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但是有一个小孩在刚刚爱上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时,却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机会,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随着他笔下的人物一起进入语文课堂。
板书:别了,语文课二、默读课文,走进文本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自由阅读。
三、质疑,研读课文1.陈小允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2.你对他的变化有什么感情?3.对于语文课,“我”由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从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对于语文课,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你又有了怎样的认识?结合一些海外华侨不忘学习国语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交流阅读感受1.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谈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以及困惑。
2.结合课文,谈谈自己最感动或者有同感的地方。
五、总结升华是啊,这是作者热爱祖国的表现,是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所以当他离开中国那一刻,再一次深情地呼唤着——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
“我”深情的告别,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这种爱国情有着一股绵绵不息的力量,它激励着我们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同学们,我们都深切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就像我们深切地爱着我们伟大而慈祥的母亲,而亲爱的祖国就是我们最伟大的母亲。
而今天作者要漂洋过海,离开母亲,怎能不深情地呼唤——别了,语文课。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教案
2.教学难点
-情感表达:学生往往在写作时难以准确、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细节,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
-写作技巧的运用:如何将学到的写作技巧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是学生需要突破的难点。教学中需通过例文分析、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并内化这些技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了,语文课》这篇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方法。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语言,传达了对语文课的眷恋和不舍。这种写作方法对我们的习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一些具体例子。这些例子展示了作者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以及这种写法如何使文章生动、感人。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情感表达和写作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例句和段落,以及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写作,帮助他们理解并掌握这些技巧。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关于“难忘的语文课”的话题,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习作练习: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习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描述自己最难忘的语文课。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中的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阅读理解《别了,语文课》一文,感受作者对语文课的眷恋和不舍;2.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如何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情感;3.以《别了,语文课》为范本,进行一次习作练习,让学生回忆自己在小学阶段最难忘的语文课,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热爱语文、珍惜学习时光的情感
《别了,语文课(一)》语文教案设计
《别了,语文课(一)》语文教案设计•相关推荐《别了,语文课(一)》语文教案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别了,语文课(一)》语文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别了,语文课(一)》语文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主要情节。
2、学习通过别人的语言、行动来衬托人物心理等多角度的心理描写方法。
3、抓住文中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别人的语言、行动来衬托我的心理等多角度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1、通过别人的语言、行动来衬托我的心理活动等多角度的心理描写方法。
2、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2、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但是有一个小孩在刚刚爱上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时,却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机会,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随着他笔下的人物一起进入语文课堂。
(板书:别了,语文课)二、默读课文,走进文本默读课文。
引导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自由阅读。
三、交流阅读感受1、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以及困惑。
2、结合课文,谈谈自己最感动或者也有同感的地方。
四、整理归纳,多层次读文1、分角色朗读。
2、表演再现。
五、质疑悟读1、陈小允为什么不喜欢语文课?表现在哪些方面?2、重点品读有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段,分析我的心理产生变化的原因。
3、存疑总结:当得知自己即将和家人移民海外时,我的心里不禁为自己可以不用默写而窃喜,可见我对语文是厌恶到了极点。
可是,面对张先生的鼓励和礼物,我的心里又产生了哪些变化呢?我是不是依然讨厌语文呢?备课拓展《别了,语文课》作者简介何紫(1938—1991),生于澳门,广东顺德人。
6年级下册3单元《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
二、默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目的及依据:
1、回顾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旨在迁移运用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概括内容一方面训练孩子的概括能力,同时也为了解作者情感变化打下基础。
学习单
任务一:默读课文,说说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完成流程图。
小学语文学科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一课三单”
教学内容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了解“我”的情感变化。
2.借助旁批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事例表达真实情感。
预习单
一、回顾《匆匆》《那个星期天》表达的情感及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第三板块旨在借助例文旁批,让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一是可以用具体事例表达情感;二是内心独白可以直接抒发情感;三是要选择合适的、典型的表达情感。
练习单
选择上节课“初试身手”中的习作,尝试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进行修改。
设计目的及依据:
选择学生自己的习作,更贴近他的内心,同时学以致用,在修改习作的过程中,既能检查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合理修改,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欣赏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以前上语文课总“提不起劲”
任务二:想想文中具体写了哪几件事,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任务三:结合文中的批注,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这样写好处。完成下表。
习作例文
表达情感的方法
好处
《别了,语文课》
设计目的及依据:
一、第一板块旨在借助流程图,引导学生发现“我”的情感变化。
二、第二板块旨在找出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四个具体的事例写“我”对语文课的情感变化。
别了 语文课 初中教案
别了语文课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中作者对语文课的感慨和思考。
2. 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观点。
2. 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1. 课文《别了,语文课》的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语文课上的学习经历,思考语文课对自己的影响。
2. 提问:你们认为语文课的重要性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别了,语文课》,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讨论语文课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教师总结并点评学生的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语文教育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评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语文课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教师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语文课的感悟和思考的文章。
2. 收集一些关于语文教育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深入讨论语文课的重要性,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写作和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不列领尼亚历史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的理解。
2. 课文中的复杂句子和长篇论述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3. 教学PPT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对不列领尼亚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
4. 写作与展示:(1)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
(2)学生进行写作,并将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
(2)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分享学习收获和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任务中的思考深度、逻辑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07《别了,语文课》名师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07《别了,语文课》名师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别了,语文课》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作者在学校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不得不离开语文课的故事。
课文内容真实感人,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同时也能了解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文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热爱,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和惋惜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取信息,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3.作业设计: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别了,语文课》。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别了’这个词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要说‘别了,语文课’。
《别了,司徒雷登》语文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别了,司徒雷登》。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课文背景,知道司徒雷登是谁,以及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珍惜时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析。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司徒雷登的身份和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2)学生齐读课文《别了,司徒雷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教师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示例。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朗读和背诵,以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别了,司徒雷登》。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课文。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题和论述思路。
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和演讲,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 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历史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分享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2. 阅读理解:(1)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细节和修辞手法。
3. 分析与讨论:(1)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 写作与表达:(1)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学生进行演讲,展示自己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改进的建议。
六、教学拓展1. 补充阅读:提供相关的文章和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遗址或文化景点,增强对历史和文化的直观感受。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通过测试或作业,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掌握程度。
3. 写作表达:通过学生的写作和演讲,评估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语文教案《别了,司徒雷登》教学教案
《别了,司徒雷登》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认识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和选择。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司徒雷登的生平背景,让学生了解他的身份和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2 课文内容分析:分析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司徒雷登的态度和立场。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解释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司徒雷登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司徒雷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如填写课文中的空白处,回答问题等。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
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互相交流和学习。
3.4 探究学习: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学生通过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
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的相关作业和练习,如课文填空、问题回答等。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的教材包括课文文本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语文教案《别了,司徒雷登》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批判性思考,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司徒雷登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关注社会现象,关注人生百态。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的结构分析和作者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 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的了解。
3. 对课文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抽象概念。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用一段话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结构,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
4. 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结构和作者论证方法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提出和论证。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解释。
语文教案《别了,司徒雷登》教学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别了,司徒雷登》;(2)能够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提高信息处理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热爱;(2)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3)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惜友谊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背诵;(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的理解;(2)课文中的个别生僻词语和难句的解读;(3)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的联系。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字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历史事件等方面,深入理解课文;(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
5. 巩固提高:(1)进行课文背诵训练;(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感情。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3. 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其含义;(3)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知道“不列领尼亚”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学会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学会通过预测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的情感;(2)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历史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 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知道“不列领尼亚”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2. 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3.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那一刻的历史氛围;(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猜测文章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 合作探讨:(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2)让学生探讨“不列领尼亚”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 情感教育:(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香港回归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2)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历史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加强朗读和背诵,巩固所学知识。
高二语文别了,司徒雷登教案 人教版
高二语文别了,司徒雷登教案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多层次多角度论证中心;2.理清作者思路,体会评论中文学手法的运用;3.深刻领会本文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批评”和教育糊涂认识和糊涂思想的人。
2.难点: 本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预习思考题:1.《别了,司徒雷登》这个题目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2.掌握本文中作者的思路。
3.司徒雷登和白皮书有什么关系?4.作者是怎样揭露美国政府的侵略政策实质的?5.作者是怎样对一部分知识分子进行说服教育的?6.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解题:这是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一篇评论。
它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实质及其失败的必然性,同时也批评了当时那些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错误认识。
本文的题目“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题面明言司徒雷登离开中国,题底隐寓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题面揭示的只是一种现象,而题底蕴含的却是它的本质。
全文的论述中心,就是由题面到题底,逐层深入、逐层生发、逐层体现的。
乍看题目与文章内容不完全切合,这是只看到了题面的意思;如果透过题面觉察到题底的含义,那就不难理解题目在文中的特殊作用了。
语意双关已使题目十分生动、形象、醒目,主谓倒装,更使题目增强了表达效果。
它尖锐地讽刺了司徒雷登的滚蛋,美帝侵华政策的彻底失败,也洋溢着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自豪感。
今天,我们重新学习毛泽东同志这篇著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40年前,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是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美国失败了,40年以后,帝国主义者大搞和平演变,一些坚持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鼓吹美国的物质文明,求救于西方的“民主”、“人权”,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倒转社会主义的前进车轮。
一部分善良的人们一时迷失了方向。
历史教育我们,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要警惕和反对国内外一切颠覆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活动。
《别了,语文课》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别了,语文课》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课时:一课时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基于识字与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基于习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情感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习作有一定速度。
(4)基于口语交际: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学情分析(1)基于识字写字: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但是在写字和习作过程中学生还做不到行款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
(2)基于阅读:学生学习了浏览和默读,能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和中心意思,但对文章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展开描写体会不够,要做到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意思,还需要指导与训练;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重点词句,能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交流感受,但对描写人物的表达方法关注不够,对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不深。
(3)基于习作:学生习作有一定速度,能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但是要做到语言规范、内容具体、表达清楚还需训练,特别是不清楚如何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不懂得如何从不同方面或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语文课(二)》教学设计
滨海实验学校朱丹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琢磨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结合资料,深入文本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查找海外华侨学习国语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孩子们,我们每天都上语文课,每天都学语文,每天都在说语文,用语文,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那么,语文究竟代表着什么,它究竟有多么重要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一个将要离开祖国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心灵故事,去感受他的语文情结。
、
2、齐读并板书课题:《别了,语文课(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1、陈小允对语文课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陈小允起初非常讨厌语文课,后来在出国前又有点喜欢语文课。
因为他知道自己要移民到中美洲无法再学习语文了。
)(板书:讨厌喜欢)
三、边读边悟,感受陈小允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明确描写“心理活动”的几种方法。
1、自读自悟,找出表现陈小允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的语句。
师:同样是陈小允,同样是对待语文课,态度怎么能说变就变呢?看来陈小允这孩子很值得研究。
下面,咱们出声读课文第一部分(1——9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
2、师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明确指出描写“心理活动”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陈小允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谁先说?
(:“奇怪,以前我上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今天翻开语文书,却另有一番滋味。
我的脑子忽然不再胡思乱想,全神贯注的听张先生讲课。
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见了下课钟声。
✧“他全神贯注地听课,可以看出他喜欢语文课。
师:’全神贯注”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全神贯注”来说一句话。
✧“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见了下课钟声。
”这句话写“我”的感受,其实时间并没有那么快,只是我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所以才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一下子”说明我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表现了我不想下课的心情,反应出了我对语文态度的转变。
师:这一段直接地、明明白白地写出了陈小允的想法。
此时,他的心里正在想…(课件3)
生:我还没听够呢,怎么就下课了啊!
张老师,你再多讲点吧!
师:你们简直就是陈小允了,谁能把这段话生动地读出来。
(指一人读后),让我们带着又期待又无奈的语气齐读。
3、品读放学后一幕,体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找到直接写感受的语句,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谁还找到了陈小允喜爱和眷恋语文课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课件5)。
生:“这天放学回家,我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书“。
”
师:你从“一口气读完”中读出了什么?
“我有点儿怪张先生,为什么不早送这本书给我,让我早知道中国语文是如此丰富多彩”
师:从这里我们读出陈小允对语文课实在喜欢得不得了。
这也是直接写他心里的想法。
5、找出通过对话来表现心理活动的语句。
(分角色朗读)
(1)分角色朗读爸爸和我的对话,(课件6)
师:听了爸爸说的话,我是怎么想的,有事怎么做的?
(我听了吓一跳。
“我惶然地拿出语文书….写新学的生字。
)
(指导“急急”重读)
师:对,这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表现他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
6、通过他的努力,最近一次默写,他居然一个字也没有错,得了100分!
四、细读品味第二部分(10——最后),感悟陈小允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
1、默读10、15自然段,体会陈小允的“懊悔”
师:作为一名老师,我很理解陈小允,在他深深喜爱上语文的时候,却要离开他了。
此时此刻他的心里有何感受?请同学们默读10、18自然段,划出描写他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如果你能体会出他的心情,就用一两个词写在这句话旁边。
师:你划了哪句话,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生:他很懊悔,因为他再也没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了。
生:他很痛苦,因为在他深深喜爱上语文的时候,却要离开他了。
师:你能读出他的懊悔和痛苦吗?
指名读,
2、轻声读16——19自然段,感受张先生的教育,明白张先生的可敬。
(1)默读自悟。
师: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请同学们默读16、17、18自然段,想:张先生做了什么,同学们做了什么?陈小允想了什么?
(2)师生交流,加深感悟,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做了什么?张先生做了什么?
生:用自己的话讲述
(3)角色体验,感恩师爱。
师:如果你是陈小允,你能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实实在在的爱与期待吗?你想对这样一群可爱的老师和同学们说点什么?
出示:“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我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语文,我要把我的作业本一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翻阅它。
我一定会激励自己把中国语文自修好,像这作业本上的成绩那样。
”
过渡:那一声声“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
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分别的时刻,是多么不忍心离去呀!我们再也找不到陈小允讨厌语文的影子了。
年少无知的陈小允“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感到可贵”语文是什么?中国字是什么?祖国是什么?让我们追随陈小允的生活,去他离开祖国的那一瞬间去寻找答案。
(课件15)师:一天后,陈小允跟家人乘上了去危地马拉的飞机,他手捧同学们送他的中文字典、故事书;他眼望和蔼的张先生和志聪这一班同学;他注视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回首熟悉的校园和城市;他热泪盈眶,他在心里深情地说:(别了,敬爱的张先生!别了,亲爱的同学!别了我的祖国!别了,我的朋友!)他还在说:(别了语文课。
)
五结束语:孩子们,“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感到可贵”(板书)这句话多值得我们深思啊!陈小允的千种思绪,万种语言,都化作对祖国、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和眷恋!什么是语文?语文不是枯燥的字和词,而是纯洁美好的师生情感,而是难以忘却的祖国文化,更是每个中国人心里永远也离不开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