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第八章 经济建设

合集下载

毛概(2012经典版)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毛概(2012经典版)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要骨干企业
2007年中国入选世界500强企业
公司名称
公司名称
17、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270、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24、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275、中国电信
29、国家电网集团公司
277、中国农业银行
170、中国工商银行
307、上海宝钢集团公司
18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435、中国五矿集团
公 有制 经济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全民所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 国有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含义
(1)公有资产在全社会总资产中占绝对优势,国有经 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但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可以有所差别。
公有制主体地位数量标准图示
方面。
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市场经济的共性
社体 会制 主的 义一 市般 场性 经特 济征
第一,资源配置市场化 第二,企业行为自主化 第三,宏观调控间接化 第四,经营管理法制化 第五,保障制度社会化
“毒火腿 是这样做 出来的~”
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计划经济体 制具有非常强
的资源动 员能力
3、计划经济经济体制的弊端
•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 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4、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
(1)50年代初,毛泽东对苏联体制的弊端有所察觉,首 先提出质疑。

毛概第八章

毛概第八章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教学理念与目标1.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教学理念,注重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传统和现代相统一,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认知方式和特点出发,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本章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当前各级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来阐述理论,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性和学生学习主体性,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拓展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对接。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明确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必然性;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掌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准确把握十七大提出的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方针以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诸如下岗问题、收入差距拉大、“三农”问题等重大的社会经济现象。

(3)素质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和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财富观、竞争意识,激发学生投身经济建设、自主创业的激情。

3.教材处理:本章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经济领域中的展开。

通过教学,本章主要回答: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认识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如何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等六个问题。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精选可编辑ppt
15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
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精选可编辑ppt
16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 资产中有量的优势
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 资产中有质的优势
精选可编辑ppt
17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p.151)
精选可编辑ppt
41
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途径(p168)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
觉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
文化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精选可编辑ppt
42
切愿望;
➢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远远不相适应。
精选可编辑ppt
36
(三)从历史视角看: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
盛。
➢丘吉尔说: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
个莎士比亚 。
精选可编辑ppt
37
(四)从中国共产党的视角看:
党中央三次召开全会专题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工作 :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
精选可编辑ppt
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p.145)
1、突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 志的传统观念,把它们看作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
精选可编辑ppt
3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有自己的 优势和长处,也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计划经济
特点——自觉性、事先性、宏观性 长处——能迅速集中、调动资源;

毛概课课件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毛概课课件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3 推进经济全球化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制度建设,为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构建
“两个毫不动摇”
坚持公有制主体与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机制 和法治环境双重保障。
科学制定经济政策
坚持发展人民民主和法治, 实施宏观调控和基础设施建 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
深化改革,增强国家核心竞 争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的优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路径
科学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推进创新型发展和绿色 发展。
高质量
推进 supply-side reform 和实 施“三去一降一补”。
全面开放
推进对外开放、开放型发展 和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改革开放与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特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中国的特区是指在特定地区、 特定行业、特定企业开展改革 和创新,探索出条符合中国国 情的发展模式。
香港、澳门:中国开放 的窗口
香港、澳门是中国开放的重要 窗口和桥梁,与内地各领域合 作交流日益加深。
世贸组织:中国竞争的 新舞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在 国际市场上履行了大国责任,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经济
经济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我们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为实 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念
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主体是决定市场经济运转的关键因素,必须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市场机制优势。

毛概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毛概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978年国务院召开务虚会议,提出建立“计 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 1979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 经济”,并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 的方针。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运行原则;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 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经济改革的目标 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 1987年中共第十三大提出要逐步建立“国家调 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
三)认识和反思 20世纪80年代后,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 认识和反思。 第一,改革开放以前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 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和单一的经济调节方式不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市场作 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 展态势也比较好。 第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事实 说明,计划和市场调节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 求,已成为各国调节经济普遍采用的手段。
计划经济存在的弊端
1、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
2、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 3、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4、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苏联计划经济时代
购物排长龙 食品单调短缺
中国计划经济时代
抢购 吃饭穿衣都要票
回 忆
一提起粮票,家住老北京城南、已到花甲之年的刘先 生立即如数家珍。他说,那年代,粮票就是人们的“命根 子”,没有粮票注定挨饿。 刘先生还记得,粮票给他的生活中带来的一段小插曲。 1979年6月,住在北方的他和对象商量好,不操办婚礼, 把省下来的钱用来旅行结婚。旅行结婚之前,最重要的一 桩大事,就是必须准备足够的全国粮票,否则出门就要挨 饿。因为,到外地饭店吃饭时,光有钱而没有全国粮票, 饭店是不会卖主食给顾客吃的。 刘先生与妻子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旅行结婚,一 晃10多天过去,仍游兴未尽。但是,他们携带的全国粮票 已经用完。无奈之下,刘先生只好用2市斤江苏省粮票, 在南京买了10个馒头,然后与爱妻一路省着吃,勉强回了 北京。

毛概课件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毛概课件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958年在郑州会议上,毛泽东指出: 商品经济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 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相联系,就出资本主 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八大上,陈云就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从所有 制结构、经济运行的方式、市场结构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
领域 地位
主体
所有制结构
国家经营和集体 经营
市场结构
国家市场
生产方式
计划生产
补充 个体经营 自由市场 自由生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内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第一阶段(1978年——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
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 市场经济”。1980年,又提出了“把计划调 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思想。
1、市场 经济区别 于其它经 济形态的 标志。也 即社会主 义和资本 主义市场 经济的共 同特征
经济关系市场化(利润至上,行政计划,陌生人社会) 企业行为自主化(生产、销售自主决定)
宏观调控间接化(政府角色的变化,1984“给企业松
绑”)
经济运行法制化(利润的最大化需要法律规约)
保障制度社会化(避免企业办社会)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
1
2
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成 分共同发展。

以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 种分配方式 并存。
3
更好地发挥计 划和市场两种 经济手段的长 处。
1981年,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提出 “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公式。
第二阶段 (十二大——十三大)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 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毛概资料第08章

毛概资料第08章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创新型国家的着眼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 创新型国家的着眼点: 内 容 途经 核心: 核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 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 发展、 发展、引领未来 关键:是深化体制改革, 关键: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 创新体系。 创新体系。 主体: 主体:企业 软环境: 软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 围
1、经济发展方式
内涵 意义 途经
2006年我国GDP总量达到27000 2006年我国GDP总量达到27000 年我国GDP总量达到 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5.5% GDP总量的 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5.5% 左右。 左右。但是我们为此消耗了多 少能源和资源呢? 少能源和资源呢?能源消耗达 到了24.6亿吨标准煤, 24.6亿吨标准煤 到了24.6亿吨标准煤,大约占 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 15%左右 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钢材 消耗量达到了3.88亿吨, 3.88亿吨 消耗量达到了3.88亿吨,大约 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 30%。 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 耗了12.4亿吨, 12.4亿吨 耗了12.4亿吨,大约占世界水 泥消耗量的54% 54%。 泥消耗量的54%。
近些年来,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保 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 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 但是无论是过去还是将 来,都不是评功摆好的 时候。 时候。我的脑子里是充 满了忧患。 满了忧患。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 合

毛概 第八章

毛概      第八章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设新经济体制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赞同。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的突破。

2.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得到确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国的作用。

3.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宏观体系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4.次贷企业制度的特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5.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定的依据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发展不平衡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 应
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过程
1、改革开放前,取消非公有制经济; 2、改革开放初期提出非公有制经济作补充; 3、党的十四大把以公有制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方针; 4、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
3、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 济活动的调节既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有自身 的不足和缺陷
资源配置两种方式的优缺点
(1)计划(经济)——“看得见的手” 特点:自觉性、事前性、
宏观性 长处:宏观调控 缺陷:微观领域
(2)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 特点:自发性、事后性、微观性 长处:微观领域 弱点:宏观领域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规范的企业产权制度为主 体,以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特征: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
典型形式:
公司制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国有企业改革经历的
第一阶段
扩权让利,重 点是调整国家 与企业的责权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 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 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方式。
(二)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 关系 决定
反作用
(三)我国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条件
客观条件:
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的影响;
HOME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毛概整理笔记(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毛概整理笔记(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经济体制选择的历程:计划经济(1949-1978)——→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8-1984)——→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1992)——→市场经济(1992-至今)。

(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为什么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①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说明我们的计划经济不适合我国的发展。

※注: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和弊病:a.形式单一,限制、排斥甚至消灭非公有制经济;搞大而公大而全,由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浮夸风共产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b.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c. 高度集权政企不分,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d. 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②从理论上说,计划经济适合战争年代或者战后恢复期,还有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阶段。

③我们国家搞社会主义逾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发展,但是不能逾越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被认为是目前最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好方式。

⏹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形式。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和完备形态◎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产品商品化为特征的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劳动力商品化为特征的第二阶段)△市场经济(产权商品化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市场经济又分为:⏹古典的(或自由的)市场经济(完全靠市场调节)⏹现代的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市场经济优点:低成本,高效率,有效配置资源)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a.社会主义还存在社会分工b.还存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不同利益主体c.还存在多种公有制形式所以,我们要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初级阶段的问题,完成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

毛概 第八章

毛概 第八章

参考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有关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提法的演变
●1987年——1997年 1987年《关于 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决定》,第 一次提出对私营经济也应采取“允许存在、加强管理、 兴利抑弊、逐步引导的方针”。同年十三大第一次公 开明确认可私营经济的合法存在,提出了鼓励个体经 济和私营经济的方针。 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指出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 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同年,我国开始对私营 企业进行登记。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我国经济体制的演进 1. 20世纪50年代—78年12月,确立并实行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评价 必须承认,这种体制曾发挥了积极的历 史性作用。 也要看到,这种体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共性与个性 的统一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3 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 (2)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建立适应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我国经济体制的演进 1. 20世纪50年代—78年12月,确立并实行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特定历史背景下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客观方面: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的巨大成就 的影响; 与特定条件下我国确定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解放区经济管理方法的影响。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大学毛概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二节

大学毛概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二节


放宽市场准入பைடு நூலகம்公平政策待遇
改善金融服务,加大财税支持 支持中介发展,完善社会服务
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引导企业提高自身素质 改进政府监管
加强工作指导和政策协调 — 《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 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分为7个方面36条政策措施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公有制实现形式可 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全国首家规范化大型股权式企业 集团——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小荷初露尖尖角
上海股票交易所
宁夏首家股票上市
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 有效形式,建立规范的监督机 制。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 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 股等形式,实行股份制。
(一)全面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作用:
温家宝指出,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 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经济增 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财政收入发 挥着重要作用。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
(摘自中共中央“十五”《建议》)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全面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全面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一)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地位

毛概复习第八章 经济建设

毛概复习第八章 经济建设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客观条件(1)客观条件:1)我国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2)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3)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比较顺利地进行(2)主观条件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因此,在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2.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当初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3.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1)198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允许市场经济调节的存在和发挥作用2)1984,“在共有制经济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再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基于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3)“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4)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得到确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1)突破了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各有长短处。

毛概题库 第八章

毛概题库 第八章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B.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D.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2.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能够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和更有成效。

这是因为()A.我国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我国既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C.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D.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同四项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的3.股份制是()A.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B.一种行业自律形式C.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D.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D )A.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B.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A.宏观调控不同B.资源配置不同C.所有制基础不同D.市场机制不同6.张某应聘到一个乡镇企业担任厂长,按合同规定,除工资外,每年还可以从企业利润中提取5%的报酬。

今年他获得3万元提成,这3万元属于()A.联产计酬收入 B.资金分红收 C.经营风险收入 D.按劳分配收入7.在下列收入分配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是()A.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收入B.个体劳动者的收入C.股份制企业职工的按股分红D.外资企业职工工资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A.现代企业制度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宏观经济调控制D.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9.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职工,付出同样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是因为()A.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B.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C.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经营状况联系在一起10.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A.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B.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D.是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1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1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A.从外延型扩大再生产转变为内涵型扩大再生产B.从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C.从内向型经济转变为外向型经济D.从依靠经济投入促进经济发展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13.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政策()A. 继续鼓励、支持、引导,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B.严格限制数量和规模,保护其合法收入C.严格限制投资方向和领域,不能与公有制经济竞争D.不进行任何限制,使其大力发展与公有制经济共同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主体1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A.限制其它经济的发展 B.凭借行政力量的支持C.公有制经济自身在竞争中的优越性 D.依靠产业政策扶持15.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毛概第八章笔记

毛概第八章笔记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该社会的基本制度。

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一方面,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无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都不能背离经济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制度也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出来,通过经济体制的运作和改革使经济制度得以巩固、发展和完善。

区别:经济制度反映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而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和具体形态。

由于经济体制不反映该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因此,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

而且,一定的经济制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

2.在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客观条件。

(原因)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运行过程中有哪些主要弊端?(1)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比较单一4.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对此现象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经济运行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市场结果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考研政治教程毛概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考研政治教程毛概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第⼋章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 复习提⽰:本章主要讲述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产关系和⽣产⼒发展⽅⾯的内容。

重点掌握⽣产关系的三个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产⼒⽅⾯促进国民经济⼜好⼜快发展的具体战略。

第⼀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后,建设社会主义应当实⾏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党执政后⾯临的⼀个重⼤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在我国确⽴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历史性胜利,但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加上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也遗留下不少问题。

因此,产⽣了不少弊端,须进⾏调整和改⾰。

尽管在1956年⾄1978年期间,我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但也提出了不少正确的政策思想,进⾏了改⾰的尝试,为1978年开始的改⾰开放提供了⼀定的基础。

⽑泽东在《论⼗⼤关系》等著作中,开始对⾼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两个积极性;认为国家、⽣产单位和⽣产者不能只顾⼀头,要兼顾三个⽅⾯。

陈云在中共⼋⼤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并为⼋⼤决议采纳,即:在⼯商业经营⽅⾯,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产计划⽅⾯,以国家的计划⽣产为主体,国家许可范围内的⾃由⽣产为补充;在市场⽅⾯,以国家市场为主体,⼀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由市场为补充。

⽑泽东提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搞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商品⽣产",尊重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价值法则是"⼀个伟⼤的学校";邓⼦恢提出对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关系的调整,在⽣产经营⽅⾯实⾏"⼤的集中,⼩的分散",在⽣产资料处理⽅⾯,实⾏"主要公有,次要私有",合作社对⽣产队实⾏"包⼯、包产、包财务"等;60年代初,邓⼦恢、刘少奇、陈云、邓⼩平对农村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也表⽰赞成,成为我国70年代末以后农村改⾰的先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客观条件(1)客观条件:1)我国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2)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3)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比较顺利地进行(2)主观条件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因此,在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2.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当初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3.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1)198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允许市场经济调节的存在和发挥作用2)1984,“在共有制经济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再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基于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3)“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4)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得到确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1)突破了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各有长短处。

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的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优势和效率。

3)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共性),又具有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的特征(个性)1.共性:(1)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市场是基础性配置手段(2)在微观层面上,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3)在宏观层面上,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实现(4)在经济活动方面,市场经济规律起支配作用(5)在经济运行方面,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2.个性:(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依据是(1)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保证,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能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2)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很不发达,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三个有利于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并且应该用来发展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不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

把非公有制经济也纳入基本经济制度是因为它也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一味他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因而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3.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坚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意义:(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2)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体现(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为前提,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

2.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控制力上面4.如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1)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和收益共有)(2)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5.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的区别共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所有权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么样的经营方式和政权组织形式问题,不具有“公”“私”“社”“资”的区别。

统一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含义: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2.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满足人们多样需求3.如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既要鼓励支持又要进行引导(1)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2)加强依法管理监督,正确引导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按劳分配的含义: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俄日社会提供劳动,射虎则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2.按劳分配的依据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按劳分配的特点(1)企业内部的分配形式多样化,企业职工收入的来源和形式不仅仅靠按劳分配来实现,蛋只要企业是公有制或公有制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就应当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来源的主要形式(2)按劳分配与平均主义的关系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除按劳分配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1)生产要素的类型1)各类物质生产条件:土地等自然资源及生产产房,设备等2)人的劳动:劳动,技术,管理。

信息(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1)劳动作为按劳分配的要素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按劳分配与一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区别按劳分配得到收入的劳动者不是凭借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以提供生产要素的身份来参与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中凭借提供劳动这个要素参与分配有完全不一样的性质。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个体劳动者的收入凭借的是自己的劳动和占有的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取得的收入;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取得的劳动收入,实质上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得到的收入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体制改革第一.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反而会走到品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贫穷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只有实行邓小平提出的这个大政策,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这个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起来的条件是必须经过城市劳动和合法经营)坚持“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一政策的优越性1.这一政策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初级阶段具体国情,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2.这一政策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否定了过去那种品均主义普遍贫穷等同于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和做法3.这一政策包含着先富与共富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两者不能偏废,就是基本途径和目标的辩证统一关系4.这一政策强调富裕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那些不正当手段富起来的不受国家保护~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准则。

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重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时候,就应该逐步把共富作为重点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1,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的,来自市场经济本身(2)效率与公平是统一的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3)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商业保险,慈善事业等制度动员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力量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近国家法定的保障是解决人们的基本保障,而较高水平的保障需求应通过发展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来解决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六方针及意义1.建设创新型国家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统筹区域发展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6.积极扩大就业意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求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1.有好又快发展的基本含义在经济效益,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