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及效果分析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种植业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每年仅病虫害就造成约1000万吨的产量损失。
2007年农业部主推的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通过采取农业(如选择抗性品种、适时播种、合理施肥、控制田间积水、结合间苗及时拔除病苗、减少田间菌源、适时收获等栽培措施和合理轮作、间作、土壤深翻等耕作措施)、物理、生物技术,协调使用化学农药的综合防治,将重大病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水平以下,确保玉米高产、稳产、优质、高效。
本文选摘了其中四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供读者参考。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一、玉米螟防治技术玉米螟在我国从北向南一年可发生1代~7代,以幼虫蛀食玉米心叶、茎秆和果穗,其中,在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花粒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并导致霉烂、品质下降、减产10%~30%,是玉米生产的最重要害虫。
防治技术要点为: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耐)虫品种。
②在夏玉米区,在玉米收获时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可以有效减少玉米螟越冬基数。
③在越冬代化蛹前,把主要越冬寄主作物的秸秆处理完毕。
如沤肥、用作饲料、燃料等,可消灭虫源,减轻一代螟虫为害。
④夏玉米3代发生区,尽可能减少春播玉米、高粱、谷子等播种面积,可有效地减轻夏玉米受害。
⑤利用玉米螟成虫喜欢选择高大茂密玉米田产卵习性,有计划种植早播玉米或谷子,设置早播诱虫田或诱虫带,诱集玉米螟成虫产卵集中防治。
⑥玉米打苞抽雄期,玉米螟多集中在尚未抽出的雄穗上为害,在为害严重地区,这时隔行人工去除2/3的雄穗,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可消灭70%幼虫。
2.赤眼蜂生物防治: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是利用赤眼蜂产卵于寄主害虫卵内完成其发育而消灭害农民文摘年第期ZH O NG Z HIYE虫卵,从而控制害虫数量、达到防治目的,是大面积防治玉米螟较为理想的措施。
该技术包括赤眼蜂不同产品、放蜂量和最佳放蜂时期及方法等关键环节。
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要点摘要:玉米螟又称钻心虫,是鳞翅目螟蛾科昆虫。
玉米螟具有分布广、食性杂、为害大的特点,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作物。
玉米螟以幼虫的形态蛀入寄主的茎取食汁液,从而破坏其组织细胞,导致作物的籽粒不饱满,青枯早熟,遇风倒伏,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危害比较严重的年份产量损失率可达20%以上。
关键词:玉米螟;防治;赤眼蜂;白僵菌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玉米螟是玉米生产的第1大害虫,一般年份玉米受害减产7%~10%左右,大发生年可使玉米减产20%以上,严重发生地块减产可达50%,甚至绝收。
目前推广的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有3种,白僵菌封垛、释放赤眼蜂、撒施白僵菌颗粒剂。
玉米螟俗称箭秆虫,是玉米生产的第1大害虫,在吉林省玉米产区广泛分布,玉米螟每年发生的代数随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玉米螟的成虫每年从6月下旬开始陆续进入玉米田,在玉米中上部叶片背部产卵。
玉米螟卵经过几天孵化为1龄幼虫,孵化出的幼虫开始分散爬行到玉米的幼嫩组织,如心叶、叶鞘、雄穗和花丝等隐蔽处觅食,经过十几天的生长,小龄幼虫成长为大龄幼虫后开始蛀茎,蛀穗,持续为害玉米植株,一直到玉米收获期。
在秋季玉米螟以最后1代的老熟幼虫在玉米的秸杆、穗轴和根茬中越冬,进入滞育期,在我省约80%的越冬幼虫集中在玉米秸杆垛中。
第2年春季5月份,越冬的幼虫开始发育活动,化蛹而发育成成虫。
玉米螟食性杂,为害周期长,一般年份玉米受害减产7%~10%左右,大发生年可使玉米减产20%以上,严重发生地块减产可达50%,甚至绝收。
目前推广的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有3种,按防治时间顺序分别为:1 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1.1 机理白僵菌封垛方法防治玉米螟主要是利用玉米螟在春季打破滞育后,从秸杆中爬出寻找水源,喝水化蛹活动的特点,在玉米螟活动前喷施白僵菌,使玉米螟在活动时接触上白僵菌,消灭玉米螟发生虫源,减少玉米螟的田间危害。
玉米螟生物防治和治疗办法
化学防治
在关键时期喷洒低毒、高效的 农药,杀死幼虫和蛹。
提高农民防治技术水平
技术培训
组织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玉米螟的认识和防治技术水平。
宣传推广
通过宣传资料、现场指导等方式,向农民普及玉米螟的防治 知识和技术。
CHAPTER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成功防治案例介绍
案例一:利用天敌防治玉米螟
食诱剂诱杀
制作食诱剂
利用食诱剂制作诱饵,放置在玉米田中,引诱玉米螟成虫前来取食,并集中捕 杀。
投放食诱剂
将食诱剂放置在玉米田中,通过引诱玉米螟成虫前来取食,从而减少其数量。
CHAPTE预警
建立监测点
在玉米螟发生严重地区设立监测点,通过定点调查和遥感技术,及时掌握玉米螟 的发生动态。
玉米螟生物防治和治 疗办法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玉米螟概述 • 玉米螟生物防治方法 • 玉米螟化学防治方法 • 玉米螟物理防治方法 • 综合防治建议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CHAPTER 01
玉米螟概述
玉米螟的定义
玉米螟是昆虫的一种 ,属于螟蛾科。
玉米螟的体型较小, 通常只有几厘米长。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玉米的抗性,减 少受害程度。
清除杂草
杂草是玉米螟的寄主之一,清除杂 草可以减少玉米螟的数量。
CHAPTER 03
玉米螟化学防治方法
颗粒剂防治
颗粒剂种类
选用呋喃丹、甲基异柳磷、辛硫 磷等颗粒剂。
使用方法
在玉米心叶末期施用,每亩用56克颗粒剂,撒入玉米心叶内。
优点
成本低、操作简便、防治效果好 。
01
实施时间:在玉米螟产卵期,将天敌释放 到田间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要点作者:来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年第01期玉米螟又称钻心虫,是玉米常见虫害,严重影响玉米高产种植。
本文介绍了玉米螟生活习性,分析玉米螟主要危害及特点,提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虫害的建议,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了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以株型紧凑型为代表的高产品种玉米得到了大力推广,玉米种植密度不断增加,玉米虫害危害也愈发严重。
其中,玉米螟在夏季频发,玉米虫孔率、雌穗被害率等上升,亟需采取应对措施,对玉米螟进行综合防治,从而保障玉米整体产量。
1玉米螟生活习性玉米螟生长阶段主要包含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其中幼虫阶段是玉米螟侵害玉米的主要阶段。
由于不同地区环境特点各不一样,玉米螟生存周期也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具有一项非常突出的共性特征,那就是成熟幼虫以玉米茎秆、穗轴或根茬作为越冬地点,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化蛹盛期后逐渐生长为成虫,随后在玉米上进行繁殖产卵[1]。
因此,当进入6月中下旬后,玉米螟的卵开始成长为幼虫,此时是玉米幼苗心叶期阶段。
由于玉米螟幼虫具有趋糖、趋潮湿的生物特性,而玉米种植环境及心叶叶肉又恰好符合这两项要求,因而刚孵化出来的玉米螟幼虫往往会进入玉米心叶内进行取食。
当玉米进入开花期时,小花和嫩穗不仅具有更大的着卵空间,并且种植密度更大,玉米螟幼虫成活率更高,其对玉米产量的危害也将更大。
2玉米螟为害症状玉米螟幼虫属钻蛀性害虫,具有趋糖性、趋触性、趋湿性、背光性等特点,在侵入玉米幼苗和花叶初期往往不容易被察觉。
在玉米心叶期,玉米螟幼虫会在嫩叶上爬行,从叶片表皮开始进行取食,随后逐步侵入到糖分更高的心叶内部进行取食,使玉米心叶在外表上呈现出排粪孔现象。
当被侵害的叶片展开后,将会呈现出半透明、不规则的薄膜状排孔,严重受损的叶片将呈现出破碎的状态,被风吹动后将会掉落甚至碎裂飞散。
进入开花期后,玉米螟将会从雄穗穗苞进入到雌穗上,取食雌穗的花丝及嫩苞叶,尤其是甜度较高的玉米嫩粒更容易受到侵害。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Z i x u n t a i玉米螟虫又称玉米钻心虫,玉米的主要害虫,玉米螟虫的主要危害时其幼虫蛀入玉米主茎或果穗内,能使玉米茎折断,造成玉米营养供应不足,授粉不良,致使玉米减产降质,玉米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的一种变态型昆虫,分为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两种。
除了我国的西藏和青海以外,世界上只要有玉米种植的地方,就看到它们的身影。
它们出现在哪里,哪里的玉米生产就会减产,轻者5%-10%,严重的能达到20%-30%。
如果没有玉米,它还会危害高粱、小麦、豆类、谷子、棉花、向日葵、番茄等其他多种作物。
在我国,遭受玉米螟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内蒙古的东北部区域、黄淮海的春夏玉米区、新疆西北部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内蒙古的东北部基本上每年都是偏重发生。
个别年份,还会大发生。
而且玉米螟的发生代数与地理纬度和年平均温度关系很大,从北到南有几代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玉米面积扩大、耕作方式变革,以及受异常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玉米螟呈发生面积增加、危害程度加重态势,严重威胁着玉米高产、稳产。
以往多采取化学防治方法灭虫,且受施药器械影响,玉米螟发生期,植株高大,难以进地防治,造成严重危害。
为此,推广实施玉米螟综合防控技术势在必行。
在介绍玉米螟虫的综合防治方法之前,需要对于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1、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
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
减产10%—30%。
幼虫孵化后先群集于玉米心叶喇叭口处或嫩叶上取食,被害叶长大时显示出成排小孔。
玉米抽雄授粉时,幼虫为害雄花、雌穗并从叶片茎部蛀入,造成风折、早枯、缺粒、瘦砒等现象。
在豆科植物上,常从嫩茎分枝处蛀入,使上部枯死,蛀口常堆有大量粪屑。
老熟幼虫在蛀道内近孔口处化蛹。
在广东卵期3—4天,幼虫期20—31天,蛹期8—10天。
2、玉米螟虫的综合防治方法2.1、农业防治:2.1.1合理密植:根据种植季节、品种、高矮、生育期长短而定,亩植3000—4500株。
玉米螟综合防治和治疗技术
采集玉米植株上的玉米螟卵块和幼 虫,进行室内饲养和观察,了解其 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
玉米螟的预报技术
数学模型预测
专家系统预测
利用历史数据和气象因子,建立玉米 螟发生数量的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发 生趋势。
利用专家系统技术,结合玉米螟生物 学特性和环境因子,建立预测模型, 提高预测准确率。
生物统计学预测
开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强宣传培训
01
通过宣传培训活动,向农民普及玉米螟的危害和防治知识,提
高农民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引导农民参与
02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玉米螟的防治工作,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
围。
提供技术支持
03
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帮助农民掌握正确的防治方法和
技巧。
05
玉米螟的治疗技术
药物治疗技术
化学药剂
使用化学药剂如杀虫剂进行玉米螟的 防治,可以有效杀死害虫,但需要注 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 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
化学防治
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进 行防治,注意轮换用药和合理
使用剂量。
玉米螟防治的效果评估方法
调查方法
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角 线取样法等,对玉米植 株进行抽样调查,了解 玉米螟的危害情况和防 治效果。
数据分析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计算防治效果和损 失率等指标,评估防治 效果。
评估标准
根据玉米螟的危害程度 和防治效果,制定相应 的评估标准,如防治效 果达到80%以上为优秀 。
生物农药
利用生物源物质制备的农药,具有对 环境友好、对天敌安全等优点,可用 于玉米螟的防治。
生物治疗技术
天敌防治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玉米螟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对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玉米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作一详细介绍。
一、玉米螟的发生特点1. 发生季节:玉米螟主要在夏季发生,其幼虫、蛹期持续时间一般为30-40天,而成虫寿命较短,大约只有1-2周,因此夏季是玉米螟的高发季节。
2. 发生地域:玉米螟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适应性强、分布广为其特点。
尤其在玉米种植较为集中的地区,如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份,玉米螟发生较为严重。
3. 发生规律:玉米螟多发生在玉米生长期间,尤其以拔节期和抽雄期为害最严重。
其次是玉米苗期和孕穗期。
在这些时期,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将会造成严重的玉米产量损失。
二、玉米螟的防治方法1. 农业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农业措施是玉米螟防治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通过人工投放天敌,如三星脲菌、细蜂等来控制玉米螟的发生。
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也对玉米螟的防治起到一定作用,如深松土壤、旋作种植等。
2. 化学防治:在玉米螟的发生高峰期,通过喷洒农药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常用的药剂包括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烟酰胺类等。
3. 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敌来控制玉米螟的发生,比如三星脲菌、突脊烟蛾等。
这些天敌在自然界中都有一定的天敌作用,在适当的条件下可用于玉米螟的生物防治。
4. 老虎钳:老虎钳是一种物理防治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机械捕捉的方式将玉米螟幼虫等有害虫捕杀。
老虎钳的使用相对简便、环保,并且不会对环境及作物产生污染。
5. 科学种植:在玉米种植中,合理的密植、旋作、轮作等农业措施都可以有效减少玉米螟的发生。
比如通过适当增加种植面积,避免连作和套作等,都是可以减少玉米螟发生的办法。
三、总结玉米螟是一种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重要危害的害虫,其发生特点复杂多变。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的发生,需要采取多种综合防治措施,如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老虎钳以及科学种植等,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玉米的危害。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7篇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7篇第1篇示例: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玉米和其他禾谷作物,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玉米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造成玉米产量下降。
玉米螟在玉米苗期和抽雄期为害比较严重,会导致玉米植株受损,影响叶片光合作用,使玉米的产量大大降低。
二、影响玉米的品质。
玉米螟会在玉米穗内产卵,导致玉米穗内部虫蛀,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甚至引起霉变,使玉米无法食用。
三、传播病害。
玉米螟在为害玉米的过程中,还会传播一些病原体,导致玉米感染严重的病害,加重玉米的损失。
针对玉米螟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一、生物防治。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比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天敌可以有效地减少玉米螟的数量。
二、机械防治。
可以在玉米田间颗粒布设诱捕器,诱捕器中添加一些诱虫剂,可以吸引玉米螟,起到一定的捕捉效果。
三、化学防治。
可以使用一些化学农药喷洒在玉米植株上,杀灭玉米螟,减少其危害。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四、合理农业措施。
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合理的农业措施,比如轮作、间作、深翻土壤等措施,减少玉米螟的滋生环境,降低其数量。
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玉米和其他禾谷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但只要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减少其危害,保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够认真对待玉米螟的防治工作,共同保护农田作物,实现丰收。
第2篇示例:玉米螟是一种以玉米为食的害虫,其危害性极大,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是一种小型昆虫,成虫体长约8-12毫米,前翅呈淡黄色,后翅呈棕色。
幼虫呈白色或淡黄色,头部较大,体侧具有黑色横纹。
玉米螟孳生在玉米叶片、茎和穗部,主要以玉米植株的幼苗、叶片和果实为食,造成植株生长受阻、叶片发黄枯萎、果实被啃食腐烂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给玉米种植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为最大限度地减轻玉米螟的危害,因地制宜地选用赤眼蜂、性诱剂、白僵菌、高压汞灯等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技术综合防治玉米螟。
(一)赤眼蜂防治:一、释放时刻: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释放蜂适期,距离5—7天再放第二次。
二、释放数量:每亩释放赤眼蜂万头,第一次释放万头,第二次释放万头。
3、释放点数:每亩设置1个释放点,在释放时还要依照风向、风速设置点位,如风速大时,应在上头适当增加布点和释放量,下风头可适当减少。
4、释放方式:第一要依照放蜂量、放蜂点数及有效赤眼蜂头数,将赤眼蜂成品蜂卡撕成小块,用秫秸皮或针线别(缝)在放蜂点玉米植株中部叶片的反面距基部1/3处。
(二)性诱剂诱杀:在麦田、大豆田、玉米田周围的荒地等玉米螟交尾的要紧场所,每公顷设置15个诱捕器,用木杆、竹杆做成的三角架支撑在田间,高于作物10-20cm。
诱杀时刻中部地域为6月21日至7月31日,西部地域为6月1日至7月10日。
(三)白僵菌封垛防治:在5月中下旬越冬代玉米螟老熟幼虫化蛹前,进行白僵菌封垛。
先计算玉米秸秆垛的体积,按每立方米喷每克含30亿活孢子的白僵菌菌粉千克计算用量,以1:10(细土或其它填充料)的比例制成菌粉待用。
在玉米秸秆垛的侧面每隔一米左右用木棍向垛内捣洞,将泰山牌(或东方红-18)背负式机动喷粉器的喷管插入洞内进行喷粉,待对面(或上面)冒出白烟时停止喷粉,再喷其它位置,如此反复,直到全垛喷完为止。
(四)高压汞灯防治:在玉米主产区村屯内距衡宇15米以上的开阔地,按16公顷玉米设置一盏高压汞灯,下设药池,利用玉米螟的趋光性诱杀。
西部地域开灯时刻为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中部地域为6月末至7月末。
开灯时刻每晚8点半开灯,早4点关灯。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料。
除青藏高原外,在我国其它地域普遍散布。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除此之外,它还危害高粱、谷子、马铃薯、豆类和向日葵等20多种植物。
玉米螟在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和蛀食未展开的新叶,阻碍玉米养分和水分的输送;在玉米抽穗期,玉米螟钻蛀在茎秆中,致使玉米大面积倒伏;在成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残霉烂,使得玉米品质下降,可造成10%—30%的减产。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及防效分析——以青冈县为例
3 田 间放 蜂技 术
3 1 技 术 措 施 .
() 蜂 时 间 :应 在玉 米螟 产 卵始 盛期 开始 放蜂 。() 1放 2
放 蜂 次 数 :放 蜂 2 ,第 1 在 玉 米 植 株 6 %达 到 心 叶 末 期 次 次 0
产量的高低和 品质的优 劣直接影 响青 冈县 农业发展 水平 和
为 此 ,县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中心 植 保 站 密 切 注 视 玉 米 螟 化 蛹 羽 化 进 度 ,以 及 时 全 面 的 田 间 调 查 为 主 要 依 据 ,结 合 气 象 情
以免作饲料伤害到牲 畜。
况 ,确定青冈县放蜂 、开灯 、喷洒B 乳剂 的准确时 间。 T
4 杀虫 灯 防螟 技 术
3 2 注 意 事项 .
() 1农户领到蜂卡以后要在 当 日的上 午放 出 ,不可久储 , 万 一遇到大 雨不能放蜂 ,可暂时 选择 阴凉通风的 仓库 ,把 蜂卡 分散放置 。() 2撕卡时掉 下的卯块 ,要 收集起来 ,用胶 水粘到纸上 。() 钉牢 。
玉米 螟是玉米 的主要害 虫 ,具 有发生 区域广 、防控难 度大 、危 害损失 重等 特点 ,近年 来 ,随着 玉米 面积 扩大 、 耕 作方式变革 ,以及受异 常气候条 件等 因素 影响 ,玉米螟 呈现 发生 面积增加 、危害程 度加重态 势 ,严 重威胁 着青 冈 县 玉 米 高 产 、稳 产 。 由于 每 年 发 生 频 率 很 高 , 对 玉 米 产 量 造成很大影响 。一般年份产量 损失率为7 %~9 %,中等发 生 年产量损失率 1%~2%,大发生年产量损失可达2 %以上 , 0 0 0
摘 要 :通 过 实 践 经 验 总 结 青 冈县 玉 米螟 绿 色 防控 技 术 ,主 要 包括 田间放 蜂 、 杀 虫 灯 防 螟 、B  ̄ 剂 杀 幼 虫3 技 T- L 项
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摘要:玉米螟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害虫之一。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轻者减产5%~10%,重者可减产20%~30%。
种植户和农业技术人员都要十分重视虫害的发生,密切观察,细心留意虫害产生的初期征兆,早防早治。
关键词:幼虫;农药防治;生物防治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66—11 玉米螟的为害特性玉米螟俗称钻心虫、箭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
分部广、食性杂、危害的植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种作物,它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害虫。
凡是有玉米栽培的地方均有发生,玉米螟的一生分为4个阶段,即成虫、卵、幼虫、蛹。
其中幼虫是玉米螟一生中危害作物的唯一虫害。
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一排排小孔。
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危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
雌穗出现后,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子粒。
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破坏组织,造成籽粒不饱满、折蓼、折茎、折穗、倒伏,甚至颗粒不收,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据多年的调查和试验证明,在玉米螟一般发生年分,百株螟虫平均为50~70头,玉米可减产5~7%,中等发生年分,百株螟虫平均为70~90头,玉米减产10%左右。
大发生年分,百株螟虫平均为100~150头的,玉米可减产13~15%。
百株螟虫超过180头以上的为特大发生年分,玉米减产20%以上。
如果因玉米螟导致减产按7%~10%计算。
将给全市玉米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2 玉米螟的发生特点玉米螟在我国从北向南,每年发生1~6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
山东省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越冬幼虫于翌年5月上旬在越冬场所吐丝结薄茧化蛹,5月中旬至6月初为化蛹盛期。
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
越冬代成虫自5月底开始产第一代卵,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
生物农药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调 查统计植 株受 害率 , 计 算相 对防效 , 收获期调 查玉米的产 量。
结 果表 明 : 白僵 菌 、 B T 、 辛硫 磷 3种 药 剂 在 施 药后 5天 时 的 相 对
防治效果分别为 , 1 3 . 6 0 %、 2 2 . 6 5 %、 5 9 . 0 7 %; 在施 药后 1 0天时 的相 对防治效果 分别为 : 1 8 . 5 2 %、 2 9 . 6 3 %、 6 2 . 9 6 %; 在 收获 时
,
摘 要: 为 探 讨 生物 农 药 对 玉 米 螟 的 防 治 效 果 及 对 产 量 的 影 响 , 为 生 产 应 用 提 供 科 学依 据 。 在 施 药后 5 、 1 0天 及 玉 米 收 获 期 ,
年施 用某 一 种 化 学 药 剂 , 用量会逐 年上升 , 农 药 的 残
留, 对人 、 畜 极不 安全 l 7 _ 。随着 人 类 对 环境 保 护 意 识
1 . 2 试 验地点 和 施药方 法
田间 防治效 果提 高 2 3 . 3 8 % 。 目前 防 治玉 米 螟 的 主要
方 法仍 是依 靠化 学 防治 , 虽 有 较好 的防 治效果 , 但 因多
试验 地设 在重 庆 市农 业 科 学 院玉 米 所 巴南基 地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l 一3 O 基金项 目: 耐瘠 抗旱优 质玉米 新品种培 育( 编号 : C S T C2 0 1 2 g g C 8 0 0 0 6 ) ; 优 质高效糯 玉米新 品种示范推广 ( 编号 : 2 0 1 l G B 2 F 1 0 0 0 0 6) ; 玉米 DH工程 化育种技术与新品种选育研究 ( 编号 : 2 0 1 2AA1 0 1 2 0 3 - 2 ) ; 玉米 种质前 育种研究 与育种材料创制 ( 编号 : c s t c 2 0 1 2 g g c 8 0 0 0 4) 。 作者简介 : 周 彦 民( 1 9 7 6一) , 男, 农艺师 , 主 要从 事 玉 米 推广 和应 用 ; E — m a i l : 2 0 7 0 7 5 1 0 @q q . c o m。 通讯作者 : 陈荣丽( 1 9 7 6一) , 女, 助理研究 员 , 主要从事 玉米遗传育种研究 ; E — m a i l : c h e n r l 一 2 7 @1 6 3 . c o n。 r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一般年份造成玉米减产5—10%,危害重时可减产10—30%。
2008年和2010年我镇玉米螟虫危害严重,棵棵有虫子,造成玉米后期严重倒折,地里透亮,也是我镇历史上危害最重的年份。
全镇8万亩玉米,每亩损失50kg粮,减产玉米400万kg,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所以必须采取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综合防治的措施来防治玉米螟虫,才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一、危害特点玉米螟虫在我地区一年发生两代。
昆虫生长发育有成虫、卵、幼虫和蛹四态变化。
昆虫从蛾产卵、卵孵化成幼虫、幼虫化蛹、蛹又变成蛾,循环两个周期,即为两代。
一代玉米螟幼虫主要在玉米心叶期至抽雄期危害,7月上旬至八月上旬。
孵化后幼虫吐丝下垂,向四周扩散,移到邻近植株,钻入玉米心叶内,取食未展开叶,被咬食的心叶展开后出现成排的连珠孔。
玉米抽雄后幼虫咬食雄穗,蛀入茎秆,后期遭大风造成玉米倒折而减产。
二代螟虫8月中旬至9月中旬危害,主要危害玉米果穗,咬食籽粒,蛀入穗轴、穗柄内部,影响养分、水分的运输。
到秋末冬初,这些老熟幼虫贮备了足够的营养,在秸秆和根茬中进入越冬休眠状态。
玉米秸秆垛是玉米螟幼虫越冬栖息场所,一代玉米螟虫源80%来源于玉米秸秆垛。
二、杀虫机理1.白僵菌防治害虫机理白僵菌是一种能寄生昆虫的真菌,经人工大量培养繁殖加工后,就可以成为一种微生物农药用来防治害虫,其对多种鳞翅目害虫都有防效,特别是对玉米螟虫防效更高。
用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越冬幼虫,就是根据玉米螟幼虫在越冬前必须排除体内的游离水分,以降低体内的冰点温度,才能安全越冬,不会被冻死。
越冬后又必须从秆内爬出来重新补充体内的水分,才能化蛹的生活习性,乘春季幼虫从玉米秸秆内爬出之机,将白僵菌喷在跺内,使玉米螟幼虫被白僵菌寄生僵死的原理而达到消灭秸秆内玉米螟幼虫的目的。
封垛后平均寄生率(防效)达70—80%。
2.赤眼蜂防治害虫机理赤眼蜂是寄生在玉米螟卵内的一种小型寄生蜂。
玉米螟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农业防治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玉米螟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同时,通过轮作、间作等措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抑 制玉米螟的发生。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1
玉米螟是玉米种植中的主要虫害之一,对玉米产 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2
玉米螟的发生与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肥力 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其发生的 重要因素之一。
化学防治
药剂拌种
使用化学药剂拌种,使玉米种子具有 防治玉米螟的效果。
喷雾防治
在玉米螟发生严重时,使用化学药剂 进行喷雾防治。
04
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监测与预警
建立监测网络
构建全面的玉米螟监测网络,确保对发生动态的实时监测。
预警系统
通过监测数据,及时发布玉米螟发生动态及趋势预警,为农民提 供防治建议。
玉米螟会对玉米的顶部花序进行啃食 ,导致玉米的顶部没有籽粒,形成秃 尖,降低了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玉米螟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降低玉米的品质
由于玉米螟的啃食,会导致玉米果穗 出现缺粒、秃尖、倒伏等问题,使玉 米的品质下降,影响了其市场价值。
增加玉米的毒素含量
玉米螟的啃食会导致玉米果穗中的霉 菌滋生,进而增加玉米中的毒素含量 ,对人体健康不利。
3
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对于控制玉米螟的危害具有 重要意义,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等措施的结合使用。
研究展望
进一步加强玉米螟发生规律的研究,深入探讨其生态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更 加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继续开展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防治效果和 效率,降低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摘要结合当地实际,阐述了玉米螟的危害及发生特点、原因、主要的预测预报方法,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危害;防治技术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
常年春玉米受害株高达30%左右,减产10%,夏玉米受害较重,一般减产20%~30%。
严重发生时,被害株高达90%,减产30%左右。
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危害日益加重。
1危害特点1.1心叶期玉米螟初孵幼虫在心叶内取食嫩叶。
当被害叶展开后,在叶上形成不规则的半透明薄膜状排孔,被害严重的叶片支离破碎不能展开,雄穗不能正常抽出。
1.2孕穗期心叶的幼虫都集中到上部,为害幼嫩穗苞内未抽出的玉米雄穗。
玉米雄穗抽出后,大部分幼虫开始蛀入雄穗柄和雌穗以上的茎秆,造成雄穗及上部茎秆折断。
1.3抽丝灌浆期幼虫主要集中在花丝内为害,一部分大龄虫则蛀入雌穗轴内及雌穗着生节及其附近茎节,危害玉米子粒,使玉米子粒破损变霉;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严重影响雌穗发育和籽粒灌浆,这也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严重的时期。
2 发生特点2.1生活史地理位置不同,地势和气温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
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第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危害春玉米的心叶;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危害夏玉米心叶、春玉米穗;第3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危害夏玉米穗。
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到来后开始化蛹、羽化。
2.2习性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性诱表现和趋光性。
成虫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玉米螟产卵多,受害严重;幼虫具有趋糖、趋湿、趋触性。
幼虫经过几次蜕皮,老熟后在被害部位附近化蛹。
3发生原因3.1气候条件雨量和湿度对玉米螟的影响最大。
相对湿度越大,产卵量越大,当达80%时产卵量达到高峰。
干旱环境不利于卵的孵化及幼虫成活,温差大于12℃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极为不利。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作者:邱秀丽来源:《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17年第11期摘要: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受到广泛重视,可以减少玉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发挥现代化防治工作积极作用,利用先进方式对其进行处理,保证自身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
基于此,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下文中对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技术方面的工作建议,保证自身工作效果。
关键词: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邱秀丽.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2017,37(32):28.玉米螟属于世界性的害虫,主要分为欧洲与亚洲类型,而中国实际发展中较为常见的就是亚洲玉米螟,具有危害潜力大的特征,且害虫的体积很小,分布面积较为广泛,在发生此类虫害问题之后,玉米减产幅度在20%左右。
因此,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农户应当予以一定重视,利用科学方式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农户经济效益。
一、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对于玉米螟而言,全国当前主要使用的是农业防治方式与抗虫育种方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相关部门应当对其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实际发展要求与特点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制,以便于完成当前各项工作任务,提高其管理水平。
1、农业防治方式在农业防治工作中,农户主要使用的是间作方法,可以减少玉米螟带来的危害。
在间作工作中,可以选择花生对其进行间作,以便于提高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在间作管理的过程中,玉米农作物的田间天敌会逐渐增多,受病害影响的植株数量有所减少。
为了保证间作方式的应用效果,农户还可以使用红薯农作物开展套作活动,制定完善的间作管理机制,以此提高玉米种植效率。
农户可以利用诱杀的方式防治玉米螟,例如:在小面积区域对玉米进行早播处理,引诱玉米螟在玉米中产卵,然后对其进行集中消灭处理,使用此类消灭方式,可以减少50%的玉米螟虫害。
同时,在玉米农作物抽雄的过程中,可以对雄蕊进行拔除处理,减少虫害的密度,全面优化工作机制,满足当前实际防治需求。
我国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亚洲 玉米 螟 在我 国 的年发 生 代数 随纬度 的变化 而变化 ,一年 可发生 1
生盛期 在 2 ~3 代 区 ,大体 为 春玉 米穗 期和 夏玉 米心 叶期 ;第 三代 卵和 幼虫
的发生期在 3 代 区 ,为夏玉米穗期 。成 虫 多 在晚 上羽化 ,白天潜 伏 ,夜 间活 动 ,飞行 力强 ,有趋 光性 。各 地 的亚
面 ,近年来 做 了大量 的工 作 。玉米 螟
赤眼蜂 已在生产上应用 。
始期 。 以后 每5 d 放一 次 ,连续 放蜂 三 次 。在产 卵高 峰期 间 ,应 放 出大量 赤 眼蜂 ,才能收到 良好 的防治效果 。 应根据 螟 卵数 量确 定放 蜂 量 。百 株虫量在7 0— 8 O 头以下 ,放蜂 量为 1 万
一
亚 洲玉米 螟 的 防治应 贯彻 综 合 防 治 的 指导 思 想 。 以农 业 防 治 为基 础 ,
搞好作 物布局 ,选种抗螟 丰产新 品种 ,
因地 制 宜处理 越冬 寄主 ,压 低发 生基 数 。积极 推广 生物 防治技 术 ,协 调好 药剂 防治 与生 物 防治的关 系 ,保 护和 利用 自然 天敌 。药 剂防 治应 以玉 米心
蛹达 1 0 %,向后推 1 5 d ,为第 一次 虫在 寄 主秸
秆 、穗轴 或根茎 中越冬 。
亚 洲 玉 米 螟 的 食 性 较 杂 。 主 要 寄
学布局各 种作 物 ,合理 间作 、套种 。 3 、种植 早播诱集作 物 ,进行 集 中
浅谈玉米螟虫害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技术N132019年4月·下浅谈玉米螟虫害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孙颖娟(黑龙江省克山县西建乡农业技术推广指导站,黑龙江 克山 161600)摘 要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最严重的虫害,其在全球都广泛分布,蛀害的植物超过150种。
玉米螟的侵害对玉米农作物的出籽量造成了近10%-20%的巨大损失,严重影响玉米的收成。
文章介绍了玉米螟虫害发生特点、规律,以及主要防治技术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玉米螟;虫害;防治技术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世界性大害虫,发生区域普遍,危害严重。
主要危害玉米、高粱、谷子、水稻、棉花等作物。
80年代后,由于杂交玉米的推广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加上气候的变化,使田间生态环境发生了有利于玉米螟繁衍生息的变化,玉米螟的危害日趋严重,成为黑龙江省玉米田的重要害虫。
1 玉米螟形态特征1.1 成虫玉米螟成虫体长13-15毫米,体黄色( 雌)或黄褐色(雄)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
1.2 卵玉米螟卵块由20-60卵粒呈不规则鱼鳞状排列,单粒卵椭圆形扁平,出产时乳白色(似蜡滴)渐变淡黄色,虫卵孵化前中央有黑点(俗称黑头卵)。
1.3 幼虫玉米螟幼虫初孵时体长1.5毫米头壳黑色,体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壳棕黑色,体污白色,体背毛片明显。
1.4 蛹玉米螟蛹15-19毫米,纺锤形、黄褐色、体背密布细小波状横皱纹,臀刺黑褐色、端部有5-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
2 生活习性黑龙江省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冬场所很多,但主要在茎杆和根茎内越冬。
越冬幼虫不怕冷,在零下30-40℃不能冻死。
5月下旬开始蛹大多在晚上羽化为成虫(蛾子),成虫羽化后当天就可以交尾,1-2天后产卵。
每头雌虫1次可产卵10-20块,有300-600粒,最多的超1000粒。
3-5天后相继出现幼虫,为1代玉米螟。
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进行为害,为害期20-30天。
1代老熟幼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开始化蛹,8月上、中旬出现下一代幼虫,称为2代玉米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螟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及效果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利用田外白僵菌封垛、田内释放赤眼蜂综合防治玉米螟技术。
防治结果调查表明,实施田外白僵菌粉封垛技术,使玉米螟垛内僵虫率平均达到70%左右;实施田内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技术,使玉米螟卵块平均寄生率达到67%左右,生物综合防治效果明显。
防治成本较低,通过“虫口夺粮”,每667m2玉米可增收100元以上。
同时,可有效避免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玉米螟;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3.4 文献标识码:a
1 玉米螟形态特征及其危害
玉米螟,别名钻心虫、玉米髓虫、粟野螟、挖心虫、钻茎虫、箭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
成虫为黄褐色,体长10~13mm,翅展20~30mm;老熟幼虫,体长25mm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
在我国,玉米螟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浙江、四川、广西、广东等地,发生代数随纬度变化而有显著的差异:n45°以北1代,n40°~ 45°2代,n30°~ 40°3代,海拔越高,发生代数越少。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我国各地的春、夏、秋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以夏播玉米最重。
玉米螟可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
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一般年份造成产量损失8 %左右,严重发生年份造成产量损失20 %以上。
同时影响玉米质量,影响玉米销售价格,影响玉米安全保管。
2 生物综合防治办法
生物综合防治就是田内田外结合,蜂菌结合,组织白僵菌封垛专业服务队和释放赤眼蜂专业服务队,田外利用白僵菌封垛,田内释放赤眼蜂。
为确保防治效果,在生物综合防治时,应统防统治,尽可能在较大的行政区域内做到“六统一”,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筹集资金、统一药品和蜂卡发放、统一封垛和放蜂时间、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检查验收。
3 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3.1白僵菌封垛
3.1.1白僵菌杀虫机理
白僵菌是一种半知菌类的虫生真菌,具有营养器官—菌丝和繁殖器官—分生孢子,菌丝有横隔有分枝。
白僵菌可寄生15个目149个科的700余种昆虫。
白僵菌分生孢子在寄主表皮或气孔、消化道上,遇适宜条件开始萌发,出生芽管。
同时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几丁质酶溶解昆虫的表皮,由芽管入侵虫体,在虫体内生长繁殖,消耗寄主体内养分,形成大量菌丝和孢子,布满虫体全身。
同时产生各种毒素,如白僵素、卵孢白僵菌素和卵孢子素等,主要通过昆虫表皮接触感染,其次也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引起昆虫中毒,
使体液机能发生变化,打乱新陈代谢以致死亡。
3.1.2白僵菌封垛的时机和方法
白僵菌可寄生在玉米螟幼虫和蛹上。
在早春越冬幼虫开始复苏化蛹前,对残存的田间玉米秸秆、特别是农家秸秆,逐垛喷撒白僵菌粉封垛。
辽宁昌图地区的白僵菌封垛时间一般在5月上旬和中旬,其它地区的封垛时间根据复苏化蛹情况确定。
白僵菌喷洒量按每立方米秸秆垛,用每克含100亿孢子的菌粉100g,喷一个点。
方法是将喷粉管插入垛内,摇动把子,当垛面有菌粉飞出即可。
如果使用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型,则按同样施药比例,用大型喷雾设备喷洒。
3.2赤眼蜂防治
3.2.1赤眼蜂杀虫机理
赤眼蜂,顾名思义是红眼睛的蜂,属于膜翅目、赤眼蜂属。
成虫体长0.3~1.0mm,黄色或黄褐色。
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性昆虫天敌,是世界范围农林害虫生物防治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寄生蜂,能寄生在多种农、林、果、菜害虫的卵和幼虫中,已成功用来防治各种鳞翅目农业害虫。
赤眼蜂在自然界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130多种,中国常见的有26种,生物防治上常用的赤眼蜂有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
赤眼蜂在玉米田可寄生在玉米螟、黏虫、条螟、棉铃虫、斜纹夜蛾和地老虎等鳞翅目害虫的卵上。
能寄生玉米螟卵的赤眼蜂有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铁岭赤眼蜂等,以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最为常用。
杀虫机
理是成虫产卵于寄主卵内,幼虫取食卵黄,化蛹,并引起寄主死亡。
3.2.2释放赤眼蜂的时机和方法
首先要及时准确地做好玉米螟发生趋势和预测预报工作,做到虫动人知、人动蜂到。
在玉米螟产卵期释放赤眼蜂,最好是释放赤眼蜂的时间与玉米螟的产卵盛期相吻合,这是最佳时机。
辽宁昌图地区的放蜂时间一般为6月中下旬,其它地区的放蜂时间根据玉米螟产卵情况确定。
目前使用较普遍的蜂种是松毛虫赤眼蜂,分2次放蜂,第1次和第2次间隔5~7d,选择晴天大面积连片放蜂。
放蜂量根据螟蛾卵量确定,一般每次每667m2释放1~3万头,每667m2放2~3个点,在点上选择健壮玉米植株,在其中部一个叶面上,沿主脉撕成两半,取其中一半放上蜂卡,沿茎秆方向轻轻卷成筒状,叶片不要卷得太紧,将蜂卡用线、钉、席篾等固定。
应掌握在赤眼蜂的蜂蛹后期,个别出蜂时释放,把蜂卡挂到田间1h后即可大量出蜂。
赤眼蜂的活动和扩散能力受风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放蜂时既要布点均匀,又要在上风头适当增加放蜂点的放蜂量。
4 生物综合防治效果及分析
经综合调查,实施田外白僵菌封垛技术,使玉米螟垛内僵虫率平均达到70%左右;实施田内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技术,使玉米螟卵块平均寄生率达到67%左右,生物综合防治效果明显。
防治成本较低,以辽宁昌图地区为例,全县平均防治费用为3.6元/667m2。
通过“虫口夺粮”,每667m2玉米可增收100元以上。
同时,实施生
物综合绿色防控,可有效避免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对人、畜、作物安全,不易产生抗药性,省时省工省力,应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