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MSDS

合集下载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

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其中M1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G1,G2,M1和M2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黄曲霉毒素在农产品中几乎无法避免,不想饿死的人类也只好无奈地吃下一些。

世界各国,都只能设定一个“限量标准”。

不超过那个标准,危害就小到可以忽略了。

花生和玉米是最容易被黄曲霉污染的粮食。

这也就是那10万只可怜的火鸡被害的原因。

或许会有敏感的读者想到:既然那些花生被污染了,那么它们榨的油呢?1966年,就有一篇科学论文探索过这个问题。

研究者找了一批严重发霉的花生,其中的黄曲霉毒素B1已经超标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用ppb为单位,1ppb相当于1吨粮食中含有1毫克。

中国的现行标准是花生中不超过20ppb,而那批花生中的含量是5500ppb,无异于毒药了。

作者用有机溶剂浸取的方法来得到油,发现油中的B1含量是120ppb,虽然比原料中要低得多,但仍然大大高于安全标准。

花生饼中的含量则高达11000ppb,如果拿去喂动物,动物就只能追随那批可怜的火鸡了。

黄曲霉毒素测定

黄曲霉毒素测定

产品号:#8030测试前请仔细阅读本说明Veratox○R黄曲霉毒素定量测试盒在2—8℃冷藏—不要冻结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剧毒且致癌的物质,它是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A的某些菌株产生的。

黄曲霉毒素有四种类型:B1,B2,G1和G2。

黄曲霉毒素B1是毒性最大且最常有的。

最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物质是谷物、花生、棉子、高梁和大多数的树果。

动物食入过量黄曲霉毒素的影响从慢性健康直到死亡,已经证明黄曲霉毒素能引起肝损坏或癌症、降低奶和蛋的产出、免疫抑制和干扰再生效率。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已经规定了食品和饲料中最大黄曲霉毒素限量。

因此,准确测定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对于监测可能发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和饲料的质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测试程序包括仔细的采样、化学提取、卫生学评价和定量分析。

预期范围本产品适用于如谷物、谷物粉、谷麦粉、谷物、大豆混合物、棉籽、棉籽粉、高梁、花生、爆花玉米、稻米、麦子、大豆粉和混合饲料等中黄曲霉毒素的定量检测。

预期用户本测试盒可供质量控制人员和其它需了解可能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和饲料的人员使用。

由于技术很重要,所以操作者应接受Neogen代表培训,或由已接受过Neogen培训的人进行培训。

方法原理本测试盒的测试原理是一种竞争性的直接酶联免疫吸附剂剂测试方法(ELISA),可准确检测出样品中ppb级的黄曲霉毒素。

样品和标准控制液中游离的黄曲霉毒素与轭合物中的黄曲霉毒素竞争抗体结合位臵。

清洗后,加入底物,底物与轭合物反应出现兰色,兰色越深表明黄曲霉毒素越少。

将其臵于微型孔阅读器中可读出透光度,以控制标准液的透光度作标准曲线,将样品的透光度与标准曲线比较计算出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准确浓度。

贮存要求本试剂盒存放在2~8℃时,可以一直使用到标签上注明的到期日期。

提供的材料1.48个包被了抗体的孔。

2.48个红色标记的混合孔。

3.4瓶1.5ml浓度为0、5、15、50ppb黄曲霉毒素控制标准液(黄色标签)(甲醇溶液的处理,见注意事项)。

危害大四种霉菌毒素 养猪必须了解

危害大四种霉菌毒素 养猪必须了解

危害最大的四种霉菌毒素养猪必须了解!对养猪业危害最大的四种霉菌毒素,分别是黄曲霉毒素、T-2及HT-2毒素群、F-2 毒素、赭曲霉毒素,在此分享其各自对猪主要的毒害作用,供大家参考了解,以便在养猪生产中及时发现处理,减少霉菌毒素引起的损伤。

1、黄曲霉毒素对畜禽危害最严重的霉菌素素是黄曲霉毒素。

黄曲毒素抑制免疫系统,因此使得猪只容易患细菌、病毒或寄生的疾病。

霉菌毒素的自然污染量还不至于引起明显的中毒症状,但却会引起慢性霉菌毒素病及免疫抑制。

其毒性很大,而以B1毒性最大,为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

黄曲霉素素耐高温和低温,一般的煮沸或-40℃以下的低温均不能将其破坏。

因此黄曲霉毒素是饲料卫生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对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和仔猪料为10ppb,生长肥育猪为20ppb。

2、T-2及HT-2毒素群(新月毒素群)猪对T-2 的LD 50 为 4mg/kg 体重:T-2毒素群已被确实证实具有影响 T 和 B 淋巴球的功能,造成免疫机能障碍,发生小猪早期的免疫抑制;猪对HT-2 的LD 50 为 2 mg/kg 体重:白血球缺少症;血清总蛋白量降低;消化道的水肿和出血病变;肝脏和肾脏的变性病变。

3、F-2 毒素F-2 毒素影响母猪繁殖作用:主要是造成子宮內膜和卵泡的变性和其他卵巢病变,此类病变与过量给予雌激素的病变相同。

临床表现母猪饲料采食量減少、奶水不足、仔猪断奶体重轻、不好养、抗病能力低;断奶后母猪发情延迟、配种率不理想;影响母猪断奶后的发情及使用年限。

F-2 毒素公猪繁殖性能影响:F-2毒素饲料會造成睪丸生精细管上皮細胞的变性,最后形成精子发育不良和不孕,生精細管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等。

临床表现公猪精子数稀少、产仔数未达标。

4、赭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对猪的毒性:增重缓慢、肝机能与肾机能受损、猪肝炎、急性肾炎。

近年来霉菌毒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危害着畜禽的健康,降低畜禽的抵抗力。

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畜禽繁殖障碍、生长缓慢、抗生素治疗无效;正成为养殖业的隐形杀手。

黄曲霉毒素结构

黄曲霉毒素结构

黄曲霉毒素结构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病原体合成的毒素,常见于农作物和食品中。

它是
由一种真菌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或类似菌株合成的,主要生
长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

黄曲霉毒素结构非常复杂,它可以分解为
许多不同的化学结构组成。

黄曲霉毒素主要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B1、B2、G1和G2。

B1是最
常见的一种,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B2、G1和G2的毒性相对较弱。

黄曲霉毒素结构非常复杂,它由多个分子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
被称为黄曲霉毒素核苷酸的分子。

这个分子由一个类似于DNA的嘌呤核苷酸和一个附着在其中的环肽分子组成。

环肽分子包含多个氨基酸,它们的类型和数量也是影响毒素性质的重要因素。

黄曲霉毒素结构中还存在其他的化学结构组成。

它包含不同数量的羟基、甲基和醛基,这些组分会影响黄曲霉毒素的生物活性和毒性。


曲霉毒素的毒性表现为对多种动植物细胞的影响,包括对DNA的损伤、细胞分裂的干扰以及蛋白质合成的阻碍。

总的来说,黄曲霉毒素结构非常复杂,其中的各种化学组分会影响毒
素的生物活性和毒性,也为研究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和防治提供了挑战。

为了避免食品污染,我们应尽可能地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并加强食品质量监管和控制。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对光、热、酸较稳定,但对强酸、强碱和氧化剂不稳定。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和致毒机理 mechanism of toxication
毒性机理:
AFT对人和动物健康的危害均与AFT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AFT的细胞毒作用干扰信息RNA和DNA的合成,进而干扰细胞 蛋白质的合成导致动物全身性损害。 AFTB1等进入体内经氧化代谢酶等活化后形成活性中间代谢 产物与DNA大分子结合,导致细胞遗传性改变,进而发挥其致 癌致突变效应。
婴加儿热食脱品毒
不得检出
5.严格产销管理。 欧盟严国禁家生对产于、A加FT工的、限销量售为有A毒FT霉B1变2食ug物/k,g;一A旦FT发总现立即销 量毁为。4ug/kg。因此,为了食品安全,食物中AFT 含 量应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如果要出口欧洲,则必须
达到欧盟国家标准。
Thank you
Logo
浅谈黄曲霉毒素 AFLATOXINS霉毒素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 2 黄曲霉毒素的简介 3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4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和致毒机理 5 黄曲霉毒素对牛奶的危害 6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7 黄曲霉毒素的防控措施
黄曲霉毒素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 food safety accident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AFT为无色晶体,能耐高温,加热至280至300℃才会裂解。 相对分子质量为312-346。
易溶于多种极性有机溶剂,难溶于水,不溶于石油醚、 乙醚和己烷。
在波长为365nm的紫外灯下,B族呈蓝色荧光,G族呈黄绿 色荧光。强紫外光照射下可被破坏。
• 2012年7月南山奶粉5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
素M1
• 2012年5月北京一款芝麻酱黄曲霉毒素超标被下

科学解读黄曲霉毒素

科学解读黄曲霉毒素

科学解读黄曲霉毒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黄曲霉毒素”这个词,它总是与食品安全问题紧密相连,让人闻之色变。

那么,黄曲霉毒素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又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怎样的危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曲霉毒素的世界,进行一次科学的解读。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

这些真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比如温暖潮湿的气候、富含营养的基质(如谷物、坚果、豆类等),就能够生长并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并非单一的物质,而是一组结构相似的化合物,目前已发现的黄曲霉毒素有二十多种。

其中,最为常见且毒性最强的是黄曲霉毒素 B1、B2、G1 和 G2。

黄曲霉毒素 B1 被认为是毒性最强、致癌性最大的一种。

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

它对肝脏有极大的损害作用,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人体摄入黄曲霉毒素后,肝脏会首当其冲地受到伤害,可能引发肝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此外,黄曲霉毒素还会影响免疫系统,降低人体的抵抗力,使我们更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侵袭。

那么,黄曲霉毒素是如何进入我们的食物中的呢?这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首先,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如果遭遇恶劣的天气条件,如长时间的阴雨、高温高湿,就容易滋生黄曲霉等真菌,从而污染农作物。

其次,在储存过程中,如果粮食、坚果等没有得到妥善的保存,比如存放环境潮湿、通风不良,也会给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提供机会。

再者,在加工和运输环节,如果卫生条件不达标,也可能导致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为了减少黄曲霉毒素对我们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对于农作物的种植者来说,要选择优良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收割和晾晒,避免农作物在田间受到霉菌的污染。

在储存方面,要保持干燥、通风的环境,控制温度和湿度,定期检查和清理储存的食物。

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注意查看食品的包装和保质期。

在食用前,要仔细检查食物是否有霉变的迹象,比如变色、异味、变形等。

黄曲霉毒素AFB1_说明书

黄曲霉毒素AFB1_说明书

6. 浓缩洗涤液 (10×) …………………………… 40ml 7. 样品稀释液(10×) ……………………………… 20ml 8. 操作说明书一份
注意:标准品含有低浓度黄曲霉毒素、终止液含 2M HCl, 需小心取用。勿在有效期外使用本试剂盒。
【需要而未提供的设备及试剂】
设备: ┅┅微孔板酶标仪 450nm/630nm ┅┅振荡器 ┅┅涡旋仪 ┅┅离心机 ┅┅天平:感量 0.01g ┅┅微量移液器:单道 20μl~200μl、200μl~1000μl 多道 250μl ┅┅滤纸
【样本前处理步骤】
(一) 谷物(大、小米,玉米等脂肪含量少的谷物)(稀 释倍数:10)
┅┅取 1.0g 粉碎的样品与 4.0ml50%甲醇/水溶液混合均 匀;
┅┅强力振荡 3 分钟; ┅┅5000g 离心 10min; ┅┅取400μl 上清液,加入600μl 样品稀释液进行稀释, 充分混匀; ┅┅取 50μl 稀释后液体待测。 (二) 花生(稀释倍数:10)
1
┅┅取 1.0g 粉碎的样品与 2.0ml 石油醚混合均匀; ┅┅再加入 4ml50%甲醇/水溶液混合均匀; ┅┅强力振荡 3 分钟; ┅┅5000g 离心 10min; ┅┅取 400μl 下层清液,加入 600μl 样品稀释液进行稀 释,充分混匀; ┅┅取 50μl 稀释后液体待测。 (三)食用油(稀释倍数:10) ┅┅取 1.0g 粉碎的样品与 4.0ml 石油醚混合均匀; ┅┅再加入 4ml50%甲醇水溶液混合,振荡 1min; ┅┅静置 10min; ┅┅取 400μl 下层清液,加入 600μl 样品稀释液进行稀 释,充分混匀; ┅┅取 50μl 稀释后液体待测。 (四)饲料(稀释倍数:5) ┅┅取 1.0g 粉碎的样品与 4.0ml50%甲醇/水溶液混合均 匀; ┅┅强力振荡 3 分钟; ┅┅5000g 离心 10min; ┅┅取上层清液 2.0ml,加入 2.0ml 三氯甲烷用 1.5ml 样 品稀释液进行稀释; ┅┅取 1ml 下层液(三氯甲烷层),60℃氮气吹干; ┅┅加入 500ul 50%甲醇/水(1:1)溶液溶解,并加入 750ul 样品稀释液,充分混匀; ┅┅取 50μl 稀释后液体待测。 (五)面粉(稀释倍数:10) ┅┅取 1g 面粉样品,加入 4ml 50%甲醇/水溶液; ┅┅充分振荡 3min; ┅┅5000g 离心,10min; ┅┅取上层清液 500ul 并加入1ml 三氯甲烷,轻摇三分钟, 静置分层; ┅┅取 500ul 下层液(三氯甲烷层),60℃氮气吹干; ┅┅加入 250ul 50%甲醇/水溶液溶解,并加入 375ul 样 品稀释液,充分混匀; ┅┅取 50μl 稀释后液体待测。 (六)葡萄酒(稀释倍数:5) ┅┅取 1.0ml 葡萄酒样品,加入 4.0ml 三氯甲烷; ┅┅轻摇三分钟,静置分层; ┅┅取 1ml 下层液(三氯甲烷层),60℃氮气吹干; ┅┅加入 500ul50%甲醇/水溶液溶解,再加入 750ul 样品 稀释液,充分混匀;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能使人体或动物的免疫功能丧失,诱导畸形、癌症的发生。

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化合物,AFB1的急性毒性为成年人半至死量(LD50)10.0。

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厌食、发热、黄疸和腹水等肝炎症状。

而黄曲霉毒素的“三致”(致突变、致癌、致畸性)危害性,更引起人们的关注。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合物,对鱼类、禽类、家畜和灵长目类动物的实验肿瘤诱导作用极大,并且能同时诱导多种癌症。

黄曲霉毒素对人的致癌性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黄曲霉毒素的高摄入量和人类肝癌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因此,世界各国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黄霉菌是微生物世界的一个大家族,黄曲霉菌是这个大家族的一员。

黄曲霉菌本身是无毒的,但在其繁殖代谢的过程中可分泌出有毒的物质黄曲霉毒素。

黄曲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它损害动物的肝脏,引起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

1 主要可诱发肝痛,还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肿瘤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威胁很大。

目前已确定其化学结构,黄曲霉毒素B1、B2、C1、G2等17种,其中趴毒性最大。

食物中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最容易污染上黄曲霉寿素,小麦,大麦也常被污染,豆类一般污染较轻,工业化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面酱。

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亦能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

我国卫生标准规定,花生、花生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不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食用油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食品中不得有黄曲毒素。

2 受黄曲霉菌污染的粮及食品不能食用轻度污染的粮及其他食品,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将毒素破坏掉或除去。

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以下方法去毒:2.1 剔除霉变粮粒因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变的粮粒中,凡表面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花生米和玉米,都有可能污染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一, 概述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1,发现:上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 ,G1 ,G2 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 ,M2.其中M1 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 ,G1 ,G2 ,M1 和M2的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2,化学结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包括B1,B2,G1,G2,M1,M2,P1,Q,H1,GM,B2a和毒醇.黄曲霉毒素的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即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有关.M1是黄曲霉毒素B1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分子型式含B1,B2,G1,G2 ,M1,M2等.其中M1和M2 主要存在于牛奶中.B1为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的物质.《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化学结构式》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M1黄曲霉毒素M23,理化特性:在紫外线下,黄曲霉毒素B1,B2发蓝色荧光,黄曲霉毒素G1,G2发绿色荧光.黄曲霉毒素的相对分子量为312-346.难溶于,易溶于油,甲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但不溶于石油醚,己烷和乙醚中.一般在中性溶液中较稳定,但在强酸性溶液中稍有分解,在pH9-10的强酸溶液中分解迅速.其纯品为无色结晶,耐高温,黄曲霉毒素B1的分解温度为268℃紫外线对低浓度黄曲霉毒素有一定的破坏性.二, 分布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在我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产毒菌种主要为黄曲霉,1980年测定了从17个省粮食中分离的黄曲霉1660株,广西地区的产毒黄曲霉最多,检出率为58%.总的分布情况为:华中,华南,华北产毒株多,产毒量也大,东北,西北地区较少.黄曲霉毒素的体内分布与代谢1. 分布与排泄:黄曲霉毒素进入机体后,在肝脏中的量较其他组织器官为高,说明肝脏可能受黄曲霉毒素的影响最大。

(整理)黄曲霉毒素

(整理)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能使人体或动物的免疫功能丧失,诱导畸形、癌症的发生。

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化合物,AFB1的急性毒性为成年人半至死量(LD50)10.0。

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厌食、发热、黄疸和腹水等肝炎症状。

而黄曲霉毒素的“三致”(致突变、致癌、致畸性)危害性,更引起人们的关注。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合物,对鱼类、禽类、家畜和灵长目类动物的实验肿瘤诱导作用极大,并且能同时诱导多种癌症。

黄曲霉毒素对人的致癌性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黄曲霉毒素的高摄入量和人类肝癌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因此,世界各国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黄霉菌是微生物世界的一个大家族,黄曲霉菌是这个大家族的一员。

黄曲霉菌本身是无毒的,但在其繁殖代谢的过程中可分泌出有毒的物质黄曲霉毒素。

黄曲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它损害动物的肝脏,引起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

1 主要可诱发肝痛,还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肿瘤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威胁很大。

目前已确定其化学结构,黄曲霉毒素B1、B2、C1、G2等17种,其中趴毒性最大。

食物中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最容易污染上黄曲霉寿素,小麦,大麦也常被污染,豆类一般污染较轻,工业化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面酱。

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亦能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

我国卫生标准规定,花生、花生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不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食用油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食品中不得有黄曲毒素。

2 受黄曲霉菌污染的粮及食品不能食用轻度污染的粮及其他食品,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将毒素破坏掉或除去。

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以下方法去毒:2.1 剔除霉变粮粒因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变的粮粒中,凡表面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花生米和玉米,都有可能污染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素AFB1

黄曲霉素AFB1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为AF)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真菌毒素。

它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饲料,直接或间接进入人类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人体及动物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损害严重,该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中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及粮食制品中。

黄曲霉毒素十分耐热,加热至230℃才能被完全破坏,因此一般烹饪加工也不易消除。

内容:一、黄曲霉毒素介绍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为AF)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真菌毒素。

它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饲料,直接或间接进入人类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人体及动物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损害严重,该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中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及粮食制品中。

黄曲霉毒素十分耐热,加热至230℃才能被完全破坏,因此一般烹饪加工也不易消除。

二、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1、引起急、慢性中毒黄曲霉毒素是剧毒物质,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

黄曲霉毒素属肝脏毒,除抑制DNA、RNA的合成外,也抑制肝脏蛋白质的合成,黄曲霉毒索引起人类的急性中毒事件,国内外均有许多报导,最典型的是印度的霉变玉米事件,该事件直接导致了数十人丧生,数百人患上不同类型的肝脏疾病。

2、致癌性黄曲霉毒素有极强的致癌性,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会诱发肝癌。

它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是目前公认的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导,黄曲霉毒素含量在30-50ug/kg时为低毒,50-100ug/kg时为中毒,100-1000ug/kg时为高毒,1000ug/kg以上为极毒。

鉴于黄曲霉毒素对人类的巨大危害性,我国对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作了严格规定,其中,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量为5ug/kg(即5ppb)。

三、黄曲霉毒素的种类黄曲霉毒素主要有4种:即B1、B2、C1、G2,其中B1被认为是主要的有毒物质,有2种这些毒素的代谢产物M1和M2。

黄曲霉毒素危害及预防措施

黄曲霉毒素危害及预防措施

黄曲霉毒素危害及预防措施。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写AF)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

在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的粮食和饲料,凡被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污染都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最易污染花生、玉米、棉籽、禽蛋、肉、奶及奶制品,其次是小麦、高粱和甘薯,大豆粕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程度轻些。

我国粮食和饲料被黄曲毒素污染率很高,给饲料企业和养殖业主带来了很大损失,人们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危害到人体健康。

1.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目前已确定黄曲霉毒素结构的有AFB1、AFB2、AFM1等18种,它们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又名香豆素),前者为其毒性结构,后者可能与其致癌有关。

黄曲霉毒素难溶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和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

分子量为312-346,熔点为200-300℃,黄曲霉毒素耐高温,通常加热处理对其破坏很小,只有在熔点温度下才发生分解。

黄曲霉毒素遇碱能迅速分解,但此反应可逆,即在酸性条件下又复原。

一般来说,温度30℃、相对湿度80%、谷物水份在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最适合黄曲霉繁殖和生长。

在24-34℃之间,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

几乎所有谷物、饲草和各种食品(包括畜产品)都可作为黄曲霉基质。

2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2.1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危害.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很大,是目前已发现霉菌中毒性最大的一种。

目前发现的18种黄曲霉菌毒素中,AFB1毒性最强,AFM1、AFG1次之,AFB2、AFG2、AFM2毒性较弱。

AF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

其毒性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和体况以及营养状况的不同有差异,年幼动物、雄性动物较敏感。

黄曲霉毒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的作用。

黄曲霉毒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动物中毒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

急性中毒表现为食欲废绝,运动失调,排泄停止,肝炎,黄疸,肝脏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和坏死,并伴有严重的血管和中枢神经损伤,动物中毒后几小时至数天内死亡。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加碱破坏毒素:适用于食用油。
其他:如紫外线照射,盐炒法等有一定去 毒效果。
我国也制定了相关的标准。
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 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
大米、其他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不得超过 10微克/公斤。
其他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中不得超过5微克/ 公斤。
婴儿代乳食品中不得检出。
另外,黄曲霉毒素还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 生、谷物、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 。
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来源是污染的 食物,有两种通过膳食可以摄入:
途径一是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B1)污染的 植物性食物摄入。
途径二是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 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M1)。
采取的措施
中文名称:二呋喃香豆素
性质: 为一类含氧杂环类抗菌素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 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主要有4种:即B1、B2、G1、G2。
其中B1被认为是主要的有毒物质,有2种这些毒素 的代谢产物M1和M2。其中黄曲霉毒素B1主要存在 于农产品,动物饲料,中曲霉毒素B1后在体内经 羟基化代谢的产物,一部分从尿和乳汁排出,一部 分存在于动物的可食部分,如乳、肝、蛋类、肾、 血和肌肉中,其中以乳最为常见。黄曲霉毒素M1的 毒性和致癌性与黄曲霉毒素B1的基本相似。由于牛 乳及其制品是人类、特别是婴儿的主要食品,所以 其危害性更大。
引起急、慢性中毒: 黄曲霉毒素是剧毒 物质,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砒霜 的68倍。黄曲霉毒素属肝脏毒,除抑制 DNA、RNA的合成外,也抑制肝脏蛋白质 的合成,黄曲霉毒索引起人类的急性中毒 事件,国内外均有许多报导,最典型的是 印度的霉变玉米事件,该事件直接导致了 数十人丧生,数百人患上不同类型的肝脏 疾病。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摘要:本文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结构性质和产生条件,并阐述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其检测防治。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危害;检测;防治一、黄曲霉毒素介绍1.1黄曲霉毒素生物毒素(Biotoxin)是一大类生物活性物质的总称,包括动物毒素、植物毒素和微生物毒素等。

有别于人工合成的有毒化合物,生物毒素有时也被称作天然毒素(Natural Toxins);然而,不适当的人为活动也影响到生物毒素的产生。

生物毒素事实上已经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食品/饲料中生物毒素的研究也日益显现出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真菌毒素(Mycotoxins)是某些丝状真菌产生的具有生物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毒性真菌包括曲霉、青霉、镰刀霉、链格孢霉、棒孢霉和毛壳菌等. 最先被分离纯化的真菌毒素为麦角生物碱(Ergot Alkaloids,1875)和青霉酸(Penicillic Acid,1913),其他真菌毒素也相继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得以分离纯化,然而,对真菌毒素的真正研究却是从1962年黄曲霉毒素的发现开始的。

当时,在英国东南部一些农场中,有大约10万只火鸡不明原由地突然死亡,一时间在人群中造成了恐慌和不安。

后来经过食品、毒理和细菌学方面专家的通力合作,终于找出了引起火鸡大批死亡的原因:他们从喂养火鸡的玉米粉中分离出一种前所未知的由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命名为“黄曲霉毒素”。

从此,对真菌毒素的研究在全世界活跃地开展起来。

黄曲毒素(aflatoxin)主要是由属于曲霉属(Aspergillus)的黄曲菌(A. flavus)及寄生曲菌(A. parasiticus)这两种真菌所产生的二级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另一类很重要的真菌二级代谢产物是青霉菌(Penicillium)产生的青霉素(penicillins)。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杂环化合物,它的代谢产物主要有B1、B2、G1、G2、M1和M2等类型。

霉菌毒素详述

霉菌毒素详述

1)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um)产生。

黄曲霉毒素常现于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

在寒冷或温带地区,虽然黄曲霉毒素不是主要的问题,但是,当使用由温暖潮湿国家或地区进口的饲料原料时需格外小心。

曲霉产生多种黄曲霉毒素,如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

在25°C条件下,黄曲霉很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当气温降低到10°C以下时,未发现有毒素产生。

当谷物的水分含量在 22%-26%水平时,为谷物(玉米,小麦,大麦和燕麦)中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研究发现,黄曲霉毒素是致癌的。

因此,人们担心它进入人类的食品链中。

对于猪来说,所有的霉菌毒素都具有剧烈的毒性,导致猪不同程度的肝脏病变。

人们的另一个担心是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及其代谢产物残留,因为大量的资料证明这些物质是致癌的。

因此,许多国家设定了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上限水平。

当谷物中的黄曲霉毒素水平超过20ppb时,不得用于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不得饲喂给幼龄动物。

当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水平降低,在20-200 ppb时,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下降,饲料采食量,进而导致生长速度降低,免疫机能抑制,。

当日粮黄曲霉毒素达1000ppb以上时,将导致动物死亡。

临床影响黄曲霉毒素可导致动物生长缓慢,饲料转换效率降低。

当日粮含有高水平的黄曲霉毒素时,导致动物肝脏受损,如脂肪肝、肝小叶性坏死,并伴随着肝小叶和胆管外周的嗜碱性细胞增加。

动物严重的慢性中毒症状为肝硬化和死亡。

肝损伤的症状是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升高,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的水平升高饲喂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日粮可加剧猪维生素A和E的缺乏,同时降低猪的免疫功能;进而导致动物对并存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常见的有: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蓝耳病PRRS),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WMS),病毒性流感和支原体肺炎及继发性感染。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的污染农产品毒性最强的一类生物毒素。

其中,毒性最强、危害最大的为黄曲霉毒素B1,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被列入严管的特剧毒物质。

0.294毫克/公斤剂量的黄曲霉毒素B1,就能引起敏感动物的急性中毒死亡。

黄曲霉毒素也是一种强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能力,是二甲基硝胺的70倍。

据在我国肝癌高发区的调查发现,肝癌的高发与吃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有关。

农产品黄曲霉毒素污染,成为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巨型杀手!但长期以来,由于检测技术落后,制约着对农产品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控制,也限制着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预防黄曲霉毒素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对食品的防霉,其次是设法去除毒素,以尽量减少随同食品摄入的黄曲霉毒素。

(1)食品防霉食品水分含量和环境温湿度影响霉菌生长与产毒的主要条件,所以粮食收获后应迅速降低水分,如晒干,烘干,并贮存在干燥低温处。

一般粮粒含水量在13%以下,玉米在12.5%以下,花生在8%以下,霉菌即不易繁殖,故称之为安全水分。

(2)去除毒素若粮食、花生等已被黄曲霉污染并产毒,应设法将毒素破坏或去除。

但黄曲霉毒素很耐热,在280℃时才能被破坏,故一般烹调加工温度难以去毒。

通常可采用①挑选霉粒法。

因黄曲霉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坏、破损、皱皮、变色和虫蛀等的粮粒中,如将这些粮粒去除可使含量大为降低。

这种方法对花生仁及玉米粒去毒效果较好,可在家庭和小规模生产中应用。

②碾轧加工法。

一般适用于受污染的大米。

因毒素在大米表层含量高,碾轧加工成精米可减低毒素含量。

③植物油加碱去毒法。

油料种子受黄曲霉毒素污染后,榨出的油中含毒素,可用碱炼法去毒。

因为不溶于水的黄曲霉毒素在碱性条件下,可形成香豆素钠盐而溶于水,故加碱后再用水洗可将毒素去除。

但要注意,水洗液和沉下油泥中含有大量毒素,须妥善处理。

④加水搓洗法。

在淘洗大米时,用手搓洗,随水倾去悬浮物,如此反复5~6次,煮熟后可去除大部分毒素,但维生素B1损失亦较多。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1、物质的理化常数国标编号:CAS:1402-68-2 中文名称: 黄曲霉毒素英文名称: Aflatoxin别名: 分为:黄曲霉毒素B1(CAS号1162-65-8);黄曲霉毒素B2(CAS号7220-81-7);黄曲霉毒素G1(CAS号1165-39-5);黄曲分子式: B1:C17H12O6;B2:C17H14O6;分子量: B1:312;B2:314;G1:328;熔点: B1:268~269℃; B2密度: 相对密度(水=1);相对蒸汽压:溶解性:在水中溶解范围为10~20mg/l,可大量溶解于氯仿、甲醇稳定性:是已发现的真菌毒素中最稳定的一种。

加热至熔点时,才外观与性状:霉菌危险标记:用途:黄曲霉毒素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上的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2.对环境的影响:来源:黄曲霉毒素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上的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

几乎每一种食物或食物制品,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都可能生长黄曲霉素。

最主要的是黄曲霉毒素的载体是花生及一系列别的坚果子仁以及玉米、大米、大豆、谷物制品。

一、健康危害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来源是污染的食物,有两种通过膳食的摄入途径:①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B1)污染的植物性食物中摄入;②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M1)。

诊断: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出现急性中毒。

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并有呕吐、厌食和发烧等症状。

重症者在2~3周后将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现胃肠道出血。

长期摄入含黄曲霉毒素食品的动物会出现癌肿,特别是肝癌。

试验证明,黄曲霉素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损害肝脏,故它是一类肝毒素。

哺乳动物的细胞培养液中含有微量黄曲霉毒素时,便可使细胞致死,所以它又是一类细胞毒素。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急性毒性:在黄曲霉毒素中,以B1分布最广,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其半致死量(LD50):大鼠(雄100g)7.2mg/kg;大鼠(雌150g)17.9mg/kg;小鼠9.0mg/kg;兔0.30~0.50mg/kg;猫0.55mg/kg;猴2.2~3.0mg/kg。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AF)是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

黄曲霉毒素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目前已分别鉴定出20多种,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G1、黄曲霉毒素G2以及由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B2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M1、黄曲霉毒素M2等。

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香豆素衍生物,在紫外光下,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发蓝紫色荧光,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 发黄绿色荧光。

黄曲霉毒素耐热,可溶于、、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和。

普通在中性及酸性溶液中较稳定,在pH 9~10的强碱性溶液中快速分解。

黄曲霉毒素B1的分解温度为268℃,紫外线对低浓度黄曲霉毒素有一定的破坏性。

因为黄曲霉毒素是一类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讨论机构划定为I类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终于导致器官严峻损伤。

黄曲霉的最适产毒温度为25~32℃。

我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产毒菌株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产毒量也较高,经常存在于动植物性食品,各种坚果,粮油及其制品,如花生、胡桃、杏仁、大豆、稻谷、玉米、调味品、乳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常常发觉黄曲霉毒素。

我国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允许限量花生、玉米为20 ug/ kg,乳及乳制品为0.5ug/kg,豆类、发酵食品为5 ug/g。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办法包括: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微柱筛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亲和柱-荧光分光光度法、免疫亲和柱-HPLC法等。

本试验主要介绍免疫亲和柱-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免疫亲和柱-荧光分光光度法 1.检测原理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用一定比例的甲醇一水提取,提取液经过过滤、稀释后,用免疫亲和柱分别净化,以甲醇将亲和柱上的黄曲霉毒素淋洗下来,在淋洗液中加入溴溶液衍生,以提高测定敏捷度,然后用荧光分光光度计举行定量测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志
化学品中文名称:黄曲霉毒素
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黄曲霉毒素B1(CAS号1162-65-8);
黄曲霉毒素B2(CAS号7220-81-7);
化学品英文名称:Aflatoxin
企业应急电话(国家或地区代码)(区号)(电话号码):
传真号码(国家或地区代码)(区号)(电话号码):
国家应急电话:
分子式:B1:C17H12O6;B2:C17H14O6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 黄曲霉毒素--1402-68-2
第三部分:危险品概述
危险性类别:剧毒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黄曲霉素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损害肝脏,故它是一类肝毒素。

哺乳动物的细胞培养液中含有微量黄曲霉毒素时,便可使细胞致死,所以它又是一类细胞毒素。

环境危害:黄曲霉毒素对植物、微生物、两栖动物、鸟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昆虫等
都有毒害作用。

燃爆危险:无资料。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必要时用6%次氯酸钠擦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就医。

食入:停止食入,立即送医院救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征:无资料
有害燃烧产物:无资料
灭火方法:一切可以灭火的器材,如雾状水、干粉灭火器等。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行动: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酸碱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送至特定区域内处理。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特定区域内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远离易燃、可燃物。

避免产生粉尘。

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实验的废弃物可能残留有害物,应经过无毒化处理。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避光保存,避免与食物接触。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治
最高容许浓度:中国MAC:--
最高容许浓度:前苏联MAC:1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橡胶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征
外观与性状:纯品为无色结晶。

Ph值:无资料熔点(℃):268~269℃(纯品)
相对密度(水=1):无资料沸点(℃):无资料
相对密度(空气=1):无资料饱和蒸汽压(kPa):无资料
燃烧热(Kj/mol):无意义临界温度(℃):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无资料辛醇/水分配系数:无资料
闪点(℃):无意义引燃温度(℃):无意义
爆炸下限[%(V/V)]:无意义爆炸上限[%(V/V)]:无意义
最小点火能(mJ):无意义最大爆炸压力(MPa):无意义
溶解性:在水中溶解范围为10~20mg/l,可大量溶解于氯仿、甲醇。

主要用途:黄曲霉毒素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上的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无资料
避免接触的条件:无资料
禁配物:无资料
分解产物:无资料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在黄曲霉毒素中,以B1分布最广,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其半致死量(LD50):大鼠(雄100g)7.2mg/kg;大鼠(雌150g)17.9mg/kg;小鼠9.0mg/kg;兔0.30~0.50mg/kg;猫0.55mg/kg;猴2.2~3.0mg/kg。

LC50:无资料
刺激性:家兔经眼:119mg,重度刺激。

家兔经皮:595mg/24小时,重度刺激。

致敏性:
致突变性:典曲霉毒素B1可使动植物细胞染色体畸变带有桥、染色单体桥和染色单体断
裂的染色体断片及DNA断裂。

还证明当经大鼠和人肝脏微粒体制剂活化时可在细菌试验系统(Ames试验)中产生基因突变。

致畸性:4mg/kg,1次,妊娠地鼠经腹腔,致畸。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性:黄曲霉毒素对植物、微生物、两栖动物、鸟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昆虫等都有毒害作用。

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非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其它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理
废弃物性质:有毒液体或粉末
废弃处置方法:缓慢加入6%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消毒。

废弃注意事项:使用过的空瓶及实验废弃物均需要消毒处理。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UN编号:3462
包装标志:有毒品
包装类别:O53
包装方法:玻璃瓶或塑料瓶。

运输注意事项: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

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
不坠落、不损坏。

严禁与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
《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B16483-2000)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
第十六部分: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修改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