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
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建立的?2 )它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3)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是什么?4 )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形式。它强调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
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03
改革开放的意义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它使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
闭到全面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显著提高。
研究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分析其在改革开 放背景下的作用与影响,以及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 集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力量。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经济注入活力 和创造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目标。随后,中国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逐步
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市场经济体 制建立
1979年,中国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和技术。随后 ,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 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考研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考研知识点归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考研中常涉及的知识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改革、价格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一、国有企业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企业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1.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将国有企业的产权转化为市场主体的产权,实现企业所有权的明确和权益的保护。
2. 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发行股票和转让股权,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增值。
3. 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形成合作关系,通过引入多元化的股东结构,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二、价格改革价格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调节手段,价格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价格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提高价格的竞争性和透明度。
1. 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通过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起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价格的市场化。
2. 价格监管机制改革:通过加强价格监管,打击价格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并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
三、产权制度改革产权是市场经济中的核心概念,产权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清晰、稳定、可信赖的产权制度,保护产权人的合法权益。
1. 产权确认和登记制度改革:通过建立健全的产权确认和登记制度,确保产权人的所有权得到法律的保护和认可。
2. 产权交易制度改革:通过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产权的流通和转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四、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保持金融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涵,了解深化国有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极其战略性改组的基本要求,懂得现代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内容和作用;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并认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内容。
教学重点: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的性质和内容;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教学难点: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的性质和内容;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教学方法:讲叙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内涵:1、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中。
2、指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又会反映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2、在分配关系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特征是公有制的经济制度规定和市场经济的体制规定在分配中的综合体现。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这一特征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优势和市场经济的体制规定的具体体现。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概念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体制,也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要求的一种崭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体现。
二、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一)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含义:1、计划调节:是通过政府的作用,以对客观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和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为依据,自觉地对经济活动做出安排。
6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基本经济制度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79年,邓小 年 平第一次提出了 社会主义也可以 搞市场经济; 搞市场经济; 十五大明确提 出要在在社会 主义条件下发 展市场经济; 展市场经济;
十二大报告充分 肯定了“ 肯定了“计划经 济为主, 济为主,市场调 节为辅” 节为辅”; 十四大确定了我国 的经济体制改革目 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 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设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建国后经济 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 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 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 了积极的探索。 了积极的探索。
改革开放后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马克思: 哥达纲领批判》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恩格斯: 反杜林论》 恩格斯:《反杜林论》: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 府状况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府状况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列宁:《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只有 列宁: 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 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一切土地、 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一切土地、 工厂、工具都转归工人阶级所有, 工厂、工具都转归工人阶级所有,才可能消灭一 切剥削。 切剥削。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是 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公有制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 关键性作用
2.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2.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不是任何一种形式上属于共同所有的企业和 组织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组织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我国的国有经济, 我国的国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 成员共同所有、并与较高的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 成员共同所有、 的公有制经济。 的公有制经济。 我国公有制经济不局限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 所有制两种形式,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 所有制两种形式, 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现在已近20年,建立新体制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
我国对适合要求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5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其核心是寻求解决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方法。
改革开放后,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概括地讲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
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就首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
由此拉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序幕。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这个提法得到了党的十二大的肯定。
虽然这一提法仍然坚持计划经济总体框架不变,但它允许市场调节存在和发挥作用,这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了道路。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虽然它同时还强调,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但不再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1987年2月邓小平在《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一文中主张放弃“计划为主”的提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
3、继续完善我国的市场价格目标模式
• 过去,我国实行的是计划价格。改革的目标, 就是将这一模式改革为三类主体定价: • ①国家定价领域 • 主要是对于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关系国计民 生、垄断以及最大宗的商品的定价。 • ②生产者和经营者定价领域 • 中小企业以及广大非国有经济的商品定价。 • ③生产者、经济者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定 价领域。
2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的必然性
1、市场经济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 求 由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生产目前只 能是商品生产,因此经济形式也只能是市场经 济形式。 • 2、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发展深化的结果 过去,我们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实 践证明,这种理论是错误的。市场经济只是一 种经济体制,不是社会形态。 3
• 一、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微 观经济活动主体 • 1、企业的概念 • 企业是产品及劳务的生产经营单位,是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经济组织。可以 称作国民经济的“细胞”。
8
企业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 ①它必须是该组织内各当事人经济权利的 集合,即所有者权利、经营者权利的集合, 即“法人” • ②这种经济权利的集合是在一定制度安排 下实现的 • ③它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能独立 承担财产责任与民事责任的经济实体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企改革 • 1、国企改革的重要性 • 国有企业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 节,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提高国有企业的 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发挥国有企业在 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 重要作用
14
2、如何实现国有企业制度改革
• 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 ①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推进 资产合理流动与重组,增强国有经济的控 制力 • ②国有大中型企业要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 改革,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 ③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出现了历史性转折,迅速走上富民强国的金光大道。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成就在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问题上。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既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绕中国的姓“社”姓“资”问题,也为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在过去的十年中主要是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的:第一,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极大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已在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普遍推广。
第三,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表现在以集贸市场为起点,其他各类市场包括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都已逐渐形成。
第四,较为完备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已经形成,以计划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政策手段的有机组合和协调配合效果显著。
第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与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和健全。
具体表现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收入形式多样化,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同时,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三条保障线”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重点的社保体系初步形成。
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已初步转轨,市场已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优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不断完善和优化。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
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展和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是基于中国实际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进行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结构单一,市场经济不成熟。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需要,我国逐步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变化,不仅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且使我国经济体制更加灵活和富有活力。
二、发展的现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释放,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逐渐转变,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权力寻租”到市场经济时期的“服务公众”。
同时,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从重工业向服务业转型,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三、发展的挑战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例如,市场经济化程度不够高,政府过度干预市场,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企业发展的环境不够优化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和解决,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
四、发展的应对措施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以进一步发展和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1. 切实加强市场经济的管理和监督体系建设,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2. 支持和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 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增强消费者信心和消费力度。
4. 打破行业壁垒,鼓励不同领域的企业合作,开展跨界融合,提高经济效益。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化改革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市场化改革则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强市场活力的关键一步。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社会主义为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下进行改革调整。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化改革的现状、效果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保持国家对经济调节和引导的主导地位。
这一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充分认识到计划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市场经济的优势,开始试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
随后,1992年中国的《宪法修正案》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位,这是对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其次,中国积极探索了更加适应当代市场经济需求的改革路径。
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法治环境、提升金融体系等方面的努力,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最后,中国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注重了市场与政府的有效结合。
中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推动法治建设等手段,保证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和稳定。
同时,国家在市场失灵或资源配置高度不均时进行适度干预,维护了社会公平与稳定。
二、市场化改革的进展与成果市场化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任务之一。
通过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中国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快经济的发展和增强市场活力。
首先,中国积极推动价格市场化改革。
通过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市场供求调节机制,中国实现了价格的自由浮动,有效调节市场供需矛盾,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其次,中国加快了产权制度改革。
通过完善产权保护和交易体系,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鼓励私有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日益优化,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释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了积极探索、体制确立和体制完善三个阶段。
本文在回顾三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成就。
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通过完善产权界定制度、产权配置制度、产权交易制度三方面来实现产权的有效激励;通过深化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资本市场改革,实现要素自由流动;通过重点完善资源性产品、利率和汇率的价格决定机制,实现价格反应灵活;通过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统一且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调整各类企业的市场地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及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优胜劣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完善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公平竞争;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F0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096(2018)06-0003-08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探索与发展,已在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分配制度、宏观调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必须解除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桎梏,破除制度框架下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新型产权制度,化解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制约因素,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和企业优胜劣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回顾从实践上来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并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创造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从理论上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这一理论创新突破了市场经济姓“资”与计划经济姓“社”的思想禁锢,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一、单选题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A.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B.是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商品经济C.是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商品经济D.是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的商品经济E.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宏观调控间接化,市场管理法制化2.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作用的机制,其体系中最基础的是A.供求机制B.竞争机制C.优胜劣汰机制D.调节机制E.价格机制3.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要求A.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B.发展和完善产权市场C.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D.规范市场行为和秩序,创造平等竞争环境E.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A.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B.实现社会总量资源配置C.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D.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E.充分保护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5.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是A.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B.1982提党的十二大C.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D.1992年党的十四大E.1996年党的十五大二、多选题1.社会主义经济之所以也是市场经济,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A.内部因素的制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C.经济利益的差异D.改革开放E.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形式2.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呈现如下两个特点:A.实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B.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与政府导向结合在一起C.在经济利益调节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与社会协调结合在一起D.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E.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3.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和伟大实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A.改革的性质和方向问题B.改革的目标问题C.改革的前途问题D.改革的道路方法论问题E.改革的方法论问题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特点:A.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B.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C.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D.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E.经济的发展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5.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阶段的划分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阶段的划分作者:王连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本文从改革的内容入手,以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及之后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为依据,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为主线,归纳总结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路线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用商品经济替代产品经济、用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即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
这个过程伴随着党解放思想的历程,社会主义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历程,邓小平理论从产生到发展和完善的历程。
第一阶段:市场化改革的初始阶段:(一)时间和标志:从1978年到1992年。
从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阶段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的初始阶段。
(二)这一阶段主要任务:逐步加大了市场经济的作用范围,确立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明确改革的市场取向。
在这个阶段里,根据党中央制定的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要实现国民经济比1980年翻一番,基本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等。
(三)基本过程①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②1982年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尽管当时还是把市场定义为调节手段,开始承认了市场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③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在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经济属性基础上,为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市场经济作用和地位奠定基础。
同1982年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相比,具有了本质的区别。
前者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经济本质属性仍然是计划经济,但是需要市场起辅助作用。
后者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
④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识记;易考选择题)改革开放开始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考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
但在经济建设实践中,计划和市场的矛盾愈益凸显,成为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的总结。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这一理论的要点有: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二、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加速前进(理解;易考选择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结构,并分享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 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旨在通过社会化和市场化手段,实现资源在分配中的公平和高效。
这意味着国家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决策和引导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2. 建立健全的市场规则和竞争机制。
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深化市场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的市场规则和竞争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只有公平的市场环境才能促进企业创新、提高效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一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要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保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结构1. 扩大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结构之一是扩大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这意味着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推动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和改善国有资产管理,增强经济体制的活力和竞争力。
2. 加强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体制的稳健发展。
3.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要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市场化、多元化发展,提高国有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动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我的观点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一环。
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中,中国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一章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PPT
(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比较单一。
• 农村吃大锅饭的弊端 • 出工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追人。 • 上工敲破钟,干活磨洋工, —地—窝蜂, • 收工打冲锋,分粮兴冲冲。 • 多劳户,你别喜,分配东西不由你; • 少劳户,你别愁,分配东西按人头 • (比喻旧的农村经营体制大锅饭的弊端)
第二阶段改革:奠基与建构
奠基: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 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议》,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经济改革目标和基本 原则加以系统化,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绘制了一幅蓝图。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 2、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二
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
三
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Leabharlann 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五
坚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
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2、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中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 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 济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改革
消极方面: 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 济效益的提高,形成经济增长的 粗放型方式; 企业处于政府的行政直接管 理下,没有活力和创新能力; 国家社会经济活动处于封闭 和半封闭状态。
二、市场经济体制相对有效率 1、什么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为 基础配置资源的社会经济组织方 式。 市场机制调节经济是一种有 效率的机制。这种相对的效率的 关键原因就在于市场机制具有自 组织性的功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基本特征与改革
引言: 消费不足是经济结构问题的症
结所在,而要提高消费率,关键还
在于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什么体制?
为什么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科技 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的作用?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存在什 么缺陷? 如何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第二,经济主体独立化。所有企业 都具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利,能够自主 地进行生产经营,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 权利。
第三,市场竞争公平化。市场经济活动中 有多个主体独立存在,且都依靠公认的市场规 则进行竞争。
第四,宏观调控间接化。政府不直接干预 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对于经济的干预主 要是在宏观层次,而且主要是通过经济的和法 律的手段进行间接的调控。 第五,市场行为法制化。所有生产经营活 动都按一套法规体系来进行,整个经济运行有 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律基础。
邓小平在1992年创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的巨大贡献。 2、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 主要思想 第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 调节的手段。邓小平说:计划经济和市 场经济都是手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 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 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 引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特征、运行机制、政策体系等方面,详细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历史背景2.1 计划经济体制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企业只需按照计划执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缺乏竞争力、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等。
2.2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随后,改革开放逐渐拓展到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企业效益。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尝试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逐步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此后,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价格体系、企业制度等方面,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3. 基本特征3.1 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党的领导是这一体制的根本保证。
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制定大政方针、把握发展方向、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等方面。
3.2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3.3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同时,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3.4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需求。
本文将从市场化改革、公平与效率、政府角色等方面,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
一、市场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离不开市场化改革。
市场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有效运行的基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化改革中,中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放开市场准入、推进价格改革、推动产权制度改革等措施,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形成了具有良好运行机制的市场体系。
市场化改革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通过市场竞争,企业之间的效率竞争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同时,市场化改革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激发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活力。
这些都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条件。
二、公平与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需要平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而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市场经济中,公平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调节和监管。
政府应当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市场失灵和垄断现象的发生,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提供公共服务,确保社会的基本公平。
然而,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还需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公平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提供基本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不断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为社会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政府角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需要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主要包括市场监管、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等方面。
首先,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市场监管者的角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事例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事例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事例1: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政府正式推出改革开放政策,开放封闭的经济体制,启
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造。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使中国打开了
更大的经济空间,也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事例2: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
1980年,中国政府在经过多次讨论之后,正式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放
宽了经济限制,允许外资企业进入。
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使中国更
靠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催
生了中国的高速增长。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事例3:中国加入WTO: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改革了其社会
主义经济体制,拓宽了经济发展空间,使中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加入WTO就是接受国际经济规则,采取更积极进取的经济措施,加快
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实现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到市场
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跨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一、解释下列概念
1、要素市场
① 是“生产要素市场”的简称。
是指能形成生产能力的各种基本要素的交换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产权市场等。
② 生产要素市场由以下市场构成:
1、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货币、外汇、贵金属以及有价证券的交易场所和一定空间内货币资金融通的总和。
2、劳动力市场。
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力的价格。
3、房地产市场。
它由三个组成要素:交易的主体、交易的客体和交易的行为。
4、信息市场。
信息产业部门与信息需求者双方进行有偿转让交易的活动场所和信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称之为信息市场。
5、技术市场。
就是指买卖技术技术商品的场所,是以技术商品交换为核心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7年名解,2分)
① 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 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6点:
1、规范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以充满活力和规范的微观主体为基础,必须以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
2、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3、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发挥积极性有重大的作用。
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保持社会稳定,有重大意义。
6、与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相配套,还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
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04年简答)
04简答:市场经济的特点(注意不是我国,答共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P3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还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又具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性。
2)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P45
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宏观调控间接化,市场管理法制化等。
3)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己的特点:P303
①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02简答6分,02辨析3分)
02简答: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02辨析: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两者兼容。
②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③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
2、如何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P305(03论述,16分)
03论述:从市场客体结构角度论述我国市场体系的构成及如何使之健全?
① 现代市场体系的定义
现代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它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而且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
② 方法
1、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
商品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物质商品和服务交易的基本场合,可分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2、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3、发展和完善技术和信息市场。
科学技术和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作用日益突出,是促进科研与生产接合的纽带。
4、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能够迅速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布局。
5、发展和完善房地产市场。
是我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
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居民消费结构调整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6、发展和完善产权市场。
促进企业改革、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行业的整合。
3、谈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道路和认识。
P309
从1978年开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进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理论探索和伟大实践。
① 关于改革性质和方向问题。
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应该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
② 关于改革的目标问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经历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的过程,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
③ 关于改革的道路、方式问题。
成功地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道路。
在渐进式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妥善地处理了几个重要关系:1、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的关系。
2、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推进的关系。
3、关于改革的方法论问题。
在改革探索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的“改革方法论”,它告诉我们:①坚持正确的改革目标,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渐进式改革的核心;②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③改革启动必须敢于打破旧的平衡,必须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④改革要从发展的需要出发,要促进发展,不要搞“一刀切”、“一哄而起”;⑤改革是群众的事,不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⑥改革是破立结合,不立不破,改革必须着眼于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⑦改革是做前人未做的事业,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对了的就要坚持,错了的就要改正;⑧观念转换是改革的先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不停顿的过程;⑨要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不做抽象的无谓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