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城市演变的特点
城市更新规划研究
城市更新规划研究摘要:在对中国规划时代背景简要分析的其础上,结合城市发展,本文提出了不断更新、新陈代谢改造的设计理念,结合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并通过紧凑城市和宜居性城市对城市的功能、空间、职能进行评价,并期望将共推广到城市规划的更大领域中。
关键词:城市更新;新陈代谢一.从古至今城市的发展。
1.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从黄帝到清朝,然后再到民国、新中国成立、一直到现在的我们。
这段时间我们经历了好多好多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改朝换代的事,也出现各种各样的伟人,分布在各个不同的行业。
他们的丰功伟绩也一直延续到今天,当然也不会止于我们,因为它们会更被发扬光大。
他们卓越的成绩也一直影响着我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在现在都能看到影子,有一段时间甚至成为潮流、引流。
更至让世界刮目相看。
对此我们感到骄傲,我们引以为豪。
为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后代而深深的感到自豪。
2.衣食住行是我们现在生活必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其实这四样从古至今一直是必需品。
“衣”可以遮体、蔽体。
“食”是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身体的必需品,没有食物的支撑,身体是运行不起来的。
“住”可以为我们挡住外界对身体摧残的因素,也可以是我们的依赖。
“行”可以理解为好几层意思,但最实用的意思就是行路。
3.衣食住行可谓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年代的改变而改变,在一个年代里它就会有资格朝代的特点特色,可以说是栩栩如生了。
其中“住”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我觉得每个朝代的建筑物都很有特点,因为出于对自己专业的影响,所以那时候的建筑很是能吸引我。
而“建筑物”的泛指很大。
也可以是房屋建筑、实物建筑、小建筑之类的,但房屋建筑一直是朝代更换时最显著的标志,它可以当一个标志物,也可以当也朝代的标志。
可以彰显一个大国一个朝代的阔气和豪气。
4.在我们21世纪一个城市就可以代表一个地区的繁华程度。
像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发达的城市,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建筑物就可以代表它,只要提到这个城市就会立马想到它。
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过程
《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在其处得到最好的体现,它 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成就。梁思成先生颂誉它为 “古代中国都城的无比杰作”
Page 19
Page 20
1.邺城的规划与中轴线的发展
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 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 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 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 的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到整个城市。
2、风水思想与城市规划
城市道路网线性规划风水认为, 以方格网式为宜。中国传统的古城, 也确实是以方整的棋盘式道路为主。 风水认为城市道路网规划有四忌:忌 曲折、忌斜射、忌四正、忌裸行。
邺城
Page 14
3.佛教思想与城市规划
城市可以说是不重要的,寺、庙、塔等宗教建筑才是重要的。 城市常被简单的划分为若干地区,其城市整体性和防御性都较弱。 在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单元是以寺庙为中心的邻里。如唐长安城建 设实行里坊制,城内108坊,每坊都建有一处寺庙,这里既是人们 企求平安的寄托,也是公众欢聚的场所,是公众活动中心。这些古 迹、文物,大大拓展并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它们同整个城市融 为一体,并成为这些城市的象征。
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过程
一、殷商时期的天命论思想与城市的发展
1.天命论思想
“天命论思想”产生于夏朝。殷商时代的宗教观念上承夏代, 统治者宣扬“帝立子生商”。说明商王是天帝之子,代表天帝 执行“天命”,实行对人类社会的控制。商代奴隶主们信神且 信鬼,也尊崇巫术。 所以,天命论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本社会思 想。
注重军事防御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方面,由于法家思想的影 响,以遵循周易、周礼等奴隶制思想为指 导的城市空间布局理念和定制,受到各霸主 诸侯国的挑战,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理性思维 和正统观念。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法 家思想在城市规划方面就表现为“军事防 御思想”。邯郸赵都故城就是这个时期的 代表和佳作。
春秋战国时代背景和军事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军事概况一、时代背景西周末年;国势日下;奴隶制度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蜕.国人暴动;奴隶大量逃亡.“诸侯多畔叛王命”史记·鲁世家..至周幽王宫涅时;政治更加昏暗;终于于周幽王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一十小诸侯国和西夷犬戎族;进攻宗周镐京;幽王仓皇逋逃;被犬戎杀死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为平王.鉴于镐京残破;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44年;这一段的历史大体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年代;公元前722一前481年相当;所以;历史上又称为春秋时期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兼并战争;翦弱灭小;列国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公元前403年;晋国世卿赵氏、韩氏、魏氏“三家分晋”.列为诸侯.战国形势已经确立由公元前476年至前221年;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封建制在各诸侯国普遍确立并日趋统一的时胡.它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时期;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大发展的阶段;也是古代军事大发展的时期.综观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大体有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社会制度大变革.这一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并且向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发展.奴隶制经历了西周盛世;完成了历史使命;开始衰落;领主的土地所有制转化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奴隶制转化为封建制.第二;生产力大发展.这一时期开始使用铁;铁的使用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变革;加上牛耕的推广;施肥人工灌概等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当时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占重要地位的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它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奴隶制的那种“千耦其耘”和“十千维耦”的集体劳动形式和生产关系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力水平的要求;而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方式;有了成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可能.这一时期;从田制、赋税、剥削方式、生产方式到社会的阶级结构等都发生了历史大转变.新兴的封建制度代替了腐朽的奴隶制度;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冶铁业的发达;包括炼铁、炼钢和铸造、锻造等.战国时期各国都兴建了冶铁手工业中心;如赵国的邯郸今河北邯郸;楚国的宛今河南南阳;韩国的棠溪今河南西平县西北等;都是著名的冶铁手工业中心.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都普遍使用铁制工具.. 第三;国家逐渐统一.春秋时期;奴隶制生产关系已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桎梏;广大奴隶迫切要求从奴隶制的枷锁中摆脱出来;奴隶的反抗、起义和奴隶战争不断发生;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从根本上动摇了奴隶主的统治.在这种形势下;代表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兴地主阶级乘势向奴隶主阶级展开了夺权斗争.这种斗争从西周末年一直持续到春秋末际.经过反复较量;终于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内普遍确立了封建制.而后;社会主要矛盾就由反抗奴隶制而转向封建制的统一.据古文献记载;夏禹的时候是万国;商的时候是三干国;西周时是一千二百国;到春秋时就剩下一百六十多国了;到了战国;主要的只剩下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最后以秦统一六国而告结束.第四;经济出现空前繁荣.随着国家的统一;郡县制的出现;生产管理、经营上有了很大发展.工具改进、耕作效率提高.兴修水利、修堤开渠;使农业产量比过去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手工业除冶铁业外;纺织业、煮盐业、木工业、漆器业、陶器业都有很大进步.商业也发达起来.打破了过去“小国寡民”的封闭状态;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较大的不下数十个.这些城市成为当时商品交换的中心地.如齐国临淄已经成为一个拥有7万户的城市.象周的洛邑今洛阳、魏的大梁今河南开封、韩的阳翟今河南禹县、赵的邯郸、宋的陶今山东定陶、卫的濮阳今河由濮阳、楚的郢今湖北江陵;燕的蓟今北京东北;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有名的商业城市.第五..思想文化“百家争鸣”.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繁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大发展时期.此时;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局面;文化教育普及于民间;社会上涌现出大量的文学游说之士.各国为了富国强兵;都争着招贤养士.在社会大变革中;摆在人们面前的是怎样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法制来适应新的社会的要求;怎样结束列国的纷争;谋取统一的局面.政治界、学术界;军事界都在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索;寻求各种解答方案;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蓝图;所以;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哲学家、政治家、法学家、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象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管子、晏子、孙子、孙膑、吴起、尉缭;田穰苴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人..他们著书立说;各抒己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二、军事概况春秋战国时期;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飞速的发展.一战争四起的形式多样进入春秋之后;各种战争不断发生;最为突出的是大国争霸战争.诸侯之间“强凌弱;众暴寡”;“灭弱吞小”左传纪事本未蔚然成风..首创霸业的是齐桓公小白.齐是东方大国山东北部一带;濒临苍悔;富蚕桑渔盐之利.公元前685年周庄王十二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主张“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创用之”国语·齐语;改革内政;稳定社会秩序;实行军政合一制度;达到“率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国语·齐语;寓兵于农;使百姓通于军事;建设一支“以守则固;以战则胜”;“莫之敢圉御”管子·小匡的军队;在经济上;实行新的税收政策;根据土地好坏不同;按等级收税.冲破了井田制的限制.承认土地私有制的现实;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一系列的改革.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这时;齐连续灭掉了毗邻的谭、遂等小国;大大拓宽了疆域..以后又联合北燕打败了北戎;并制止了狄人的侵扰.在周惠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以齐、鲁、宋、郑、陈、卫、许、曹各国联军侵蔡伐楚;观兵召陵今河南郾城东.楚成王见齐势色猛;一面亲率大军相迎;同时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订立盟约;齐取得了霸主的地位.之后;齐桓公几次大会诸侯;公元前651年;葵丘今河南兰考之会;周天子也派人参加;并赐于犒赏;齐桓公志得意满;霸业达到顶峰.不久;齐桓公沉疴;数日而死;之后内部发生争位斗争;齐国的霸业随之跌落.齐霸刚歇;宋襄公不自量力;试图接替齐桓公的霸业;于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率兵伐郑;与楚的救兵遭遇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被楚军击败;宋襄公含恨归天.之后;楚国跃跃欲试;势力向中原发展;并为保持其在中原取得的优势地位;联合陈、蔡出兵伐宋.此时.已经崛起的晋国;也同时联合宋、齐、秦等国;讨伐楚的与国曹;卫;迫使楚国敦兵北上;于是公元前632年周襄王二十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今山东鄄械临濮集之战.此战;晋文公巧妙地避开楚军的锋芒.采取诱敌击弱;包围侧击等战术;一举击败楚军.战后;晋文公号令诸侯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会盟;周天子也被召来与会;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 中原霸业正炽;西垂霸心滋生.地处关中的秦国日渐强大起来;至秦穆公时;国势更盛;因此;秦国于公元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乘晋文公丧殂;企图践足中原;先是派兵偷袭郑国一因郑为晋与国;二因郑为进抵中原要冲;不料郑有备;出兵拦击;全歼秦军.以后;秦又几次东向;皆被晋军所遏.秦穆公不得已另僻蹊径向西发展.“益国二十;开地千里;遵霸西戎·史记·秦本纪.秦僻处西戎;齐局处海滨;长期争霸中原的主要是晋楚二个大国;宋、郑二国夹于其间;所以宋郑成为晋楚争夺的焦点.公元前597年周定王十年楚伐郑;晋兵得救;会战于邲令河南故阳东北结果;晋军大败.楚庄王饮马黄河;雄视北方.以后;楚庄王一时做了中原盟主.如此晋楚争霸持续百余年;至春秋中叶以后;双方胜负未分;暂时出现大国争霸“暂停”的局面.中原争霸烽烟方熄;南方吴越又燃起争霸战火.吴王阖闾执政时..在楚亡臣伍子胥辅佐下;实行了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建造城郭;设置守备;充实仓廪;整治军队;此时大军事家孙武也因伍子胥的荐举;来到吴国.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大举伐楚;五战五捷;袭入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楚昭王仓皇逃走;这次战争对楚是一场空前的浩劫.以后;吴国内发生争权斗争;越国趁机攻入吴都;吴兵败.到了公元前494年周敬王二十六年;吴国又兴师伐越;越王勾践大遭重创.乞和称臣;吴王夫差又乘胜北进中原;先后两次击败齐国.之后;大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争做盟主.不料;越王勾践在卑身事吴的时候;已定下灭吴决心;他任用著名政治家范蠡、文种;积极发展生产;充盈府库;经过长期的准备之后;乘夫差黄池会盟国内空虚之机;分兵两路击吴.一路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吴军归路;一路从陆路北上;直捣吴都姑苏;当夫差闻讯后;急速撤军;但为时已晚.公元前473年周元王三年;越灭吴、夫差自杀;勾践灭吴后;又北进;大会诸侯于徐州山东滕县;一时号称霸主.但吴越霸业已接近尾声;春秋时代已临结束.. 除各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以外;奴隶起义和新兴地主阶级争夺政权的战争也掀起轩然大波.春秋时期虽然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但是;随着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的矛盾也接踵而至.有矛盾就有战争;春秋时期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各国;并且从单纯的逃亡逐渐发展为有组织的武装起义.据左传记载;从公元前644年鲁僖公十六年;周襄王八年齐国筑城奴隶暴动开始;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各国奴隶起义战争;此伏彼起;连绵不断.公元前641年周襄王十一年;大规摸奴隶起义;曾导致粱国灭亡.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郑国奴隶起义军;据守萑音环苻之泽今河南中牟;常年坚持战斗;严重威胁了郑国奴隶主统治.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周敬王十四年;吴军攻陷楚都郢;楚昭王逃到云梦泽;遭到云梦起义武装的袭击;楚昭王险些丧命.起义战争的风暴使奴隶主阶级惊恐万状;不时发出“惟命不于常”左传·鲁僖公二十三年的哀叹.春秋时期;伴随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在各国奴隶主贵族身边崛起了—批虎视眈眈的新兴地主..他们依靠新型生产关系;形成了强大的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与各国国君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顽固势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权势的斗争.新兴地主阶级尽管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革命阶级;但是;毕竟势弱.所以;他们便拉拢和利用奴隶;从奴隶中寻找和扩大军事力量;以期巩固和发屉自己获得的新利益.如公元前550年周灵王二十二年;晋国新兴势力联合起来;打败了旧贵族栾氏;以后栾氏又搜罗残兵败将;向新兴势力发起反攻.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周敬王二十七年铁今河南濮阳北之战中;新兴势力规定奴隶立了军功也可以获得人身自由.这样.奴隶和平民为了改善其政治地位;纷纷挤进了军队;而且愿意为其战争卖力.新兴地主阶级就是利用这支武装同奴隶主阶级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公元前550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周灵王二十二年;晋国新兴地主阶级.再次向旧贵族发起进攻;一举夺得政权;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周敬王二十一年;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二十九年;齐国田氏新兴地主阶级三战三捷;彻底扫荡了腐朽的旧势力;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周敬王三十一年;楚国白公胜厉剑而起;劫王夺宫;战火燃及江、汉、中原.黄河中、下游宋、卫、陈、蔡等国奴隶主贵族闻风丧胆;惊恐哀鸣;奴隶制国家已是穷途末日.大批奴隶、平民参战;成为主力军;新兴地主阶级凭借奴隶和平民的支持取得了最后胜利;新型的封建制度在战争烽火中诞生了.春秋时朗战争的频繁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据记载;在243年之中;列国进行的战争共483次;朝聘盟会也属军事行动450次.. 进入战国时期;“七雄”先后经过了封建的社会改革;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们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广辟土地、著籍税伪勋材财”墨子·公孟;不得不诉诸武力;于是;各个封建国家之间又掀起了剧烈的兼并战争;使战争的范围扩大到空前的地步.春秋时期战争的畛域活动在小的范围内;一般趋百里;多者数百里而战;径行千里为数甚少;莫过邲之战、鞌之战而已.战国就不同了;动辄数百里至千里;已为司空见惯;例如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次年;武灵王“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九原直南袭秦”史记·赵世家.行程几千里.公元前279年左右;楚顷襄王派庄硚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攻克且兰;征服夜郎;一直攻到滇池.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派客卿灶“攻齐;取刚;寿”..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将军王贲“攻燕辽东;得燕王喜·”史记·秦始皇本纪.如此等等;战国时期为了广辟土地;不惜长途奔袭;远涉数千里;可见战国时战争的范围和规模是空前的.战国时的兼并战争不仅范围、规模空前;而且非常激烈、频繁;随着政治变革的深入.战国把春秋时的争霸战争变为已实现封建统一为目的战争.为达此目的;各国都争先恐后的扩大武装力量;韩;赵、魏、齐、燕各有带甲之士数十万;秦、楚两国各有“奋击百万”..作战时往往大量出动兵力;秦、赵长平之战;赵国一战就损兵40余万;秦灭越之战动员兵力达60万之多.整个战国时期充满着大吃小;强吃弱的争斗;在300余年的时间里;有160多个弱小国家被吞并了;最后是七国争雄;以秦的大统一而告终.. 二兵器技术提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它为兵器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战争离不开武器;武器的进步又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经济的发达.春秋末期由于“铁”的冶铸使生产工具发生了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恩格斯指出;“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86页.到了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铁”作为一种神奇的物质登上了人类社会生活的舞台;并且伴随冶炼技术的进步;它为生产和改进军队武器装备;奠定了物质基础并创造了技术条件.此时;兵器装备不仅质与量有了较大改进;军队装备也趋于制式化、系列化;从宏观上看;这时已初步形成了冷兵器时代兵器的结构体系.在杀伤力、射程上、防护力和攻城能力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荀子·议兵篇记载;楚国的“宛钜铁矛;惨如蜂虿”.说楚国宛今河南南阳生产的铁矛;刺人的惨毒如同蜂蝎.韩国的剑戟“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战国策·韩策一.河北易县燕下都四十四号幕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兵器有矛、戟、盔、甲片等;其中青铜兵器占35%;铁兵器占65%;反映出铁兵器代替青铜兵器的趋势.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仍完好如新;光彩照人;锋刃异常锐利.可见当时的兵器技术是十分高超的.远射兵器的发展;此时也十分引入瞩目.弩是春秋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使远射兵器开始了初级的机械运动.据战国策·韩策记载;韩国的弩有多种形别;能“射六百步之外”、“百步而不暇止”..后来秦国对弩进行了改进;小弩射程为150米;大弩射程可达900米..到了战国末年;由单射的弩.进一步发展为“连弩”·墨予·备高临篇就有“连弩之车”的记载.弩的发明和发展;大大提高了军队在作战中的进攻性和杀伤力;它比弓箭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射程大;准确性好;穿透力强;杀伤力大;特别是连弩集中齐发;纵有千军万马不敢近前.. 武器装备迅速发展的另一标志;是战车和战船.当时的战车仅进攻用的攻车就达6种之多.此外还有攻城夺邑用的“临车”;“冲车”、“贲辒”;用于瞭望观察和指挥的“楼车”、“轩车”、“巢车”等;形成多样;性能各异.春秋时代;吴、楚、越三国争霸于长江流域;都纷纷建造大型战船;其中吴国的余煌;更是当时战船的佼佼者.. 随着进攻性武器的进步;防御性武器装备也同时得到发展..春秋到战国;单兵防护性器材普遍使用的“皮甲”、“皮胄’、“漆甲”等.在强弩、铁兵器面前已显得软弱无力;防不胜防了.因此;铁胄铁铠应运而生.铁胄是一种用铁甲片编成的;戴在头上的防护器材.铁铠是用来保护身躯的铁质铠甲.除以上这些攻防兵器外;还有大量配合作战的器械;仅墨子城守各篇中提到的守城器械和设施就有数十种至上百种;渡河器材、工程作业器械都各成体系.这些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武器装备已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三事制度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军制;与周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军权不断下移.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军事权力掌握在周天子手中;周天子既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首脑;最高的祭司;又是最高的军事统帅.周王室拥有“西六师”和“殷八师”两支大军;而列国诸侯大者三师、二师;小者一师.由此建立起了一套“本大末小”的军事体制;各级军队皆听凭周天子调动;是所谓“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左传..周天子依靠王室军队有效地控制诸侯;能畅行无阻地“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吴子兵法·图国.这就造成了西周政治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左传的大一统局面.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宗周覆灭;王室军队瓦解;周天子的最高军事权力连同他所建立的一元化军事领导体制一道付诸东流.周代军事权力普遍落入了国家第二级统治者诸侯手中..这时列国间的征伐.盟会已皆由诸侯自专;不再受天子控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让位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军权下移的后果;一是列国扩军.打破“诸侯一师”的限制.晋文公为创建霸业;作了三军;转年他又“作三行”;把军队扩大到“六军”.齐桓公;秦穆公、吴王僚等也都纷纷扩到“三军”;吴的三军在夫差时又发展到了“四军”.二是大国争霸.为了兼并对方.列国不断扩军备战;出现了籍以夺取号令天下地位的局面.不论是齐桓、晋文还是阖闾、勾践;其霸业都是由军权下移引起的.2、军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西周时期承担兵役、军赋的只限“国人”国都及其附近的人;由于战争日益频繁;规模日趋扩大;“国人当兵;野人偏远地区的人不当兵”的旧制度难于适应要求.因此;改革兵制;扩大兵源成为列国普遍的问题.最突出的改革一是以郡县为单位的征兵制取代了以奴隶主贵族的宗族成员和私属人员为主体的军队;大批农民得以加入军队.扩大了兵源;出现了专业化的常备军.二是兵种增多;在原有的车兵;徒兵的基础上;南方建立了“舟师”;在春秋战国之交又出现了骑兵;到战国时代骑兵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兵种.三是加强训练;提高了军队专业化程度..随着步战的兴起;武器装备的改进;部队机动性能提高了;战斗队形从单元方阵变为相对疏开的多元方阵;车、步、骑各兵种的协同也日益复杂.这样就要求打破西周以来的平战结合;寓兵于农的传统训练方法;代之而起的是专业化训练;如专职将帅出现.春秋以来;国君亲征.出为将;入为相的情况逐渐减少;战国时则再也见不到了.指挥军队作战的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职业人员;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四是军队编制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军队的编制与西周时“军、师、旅、卒、两、伍”;六级编制没有多大差别.主要的是车乘士卒发生了变化;即由春秋早期每乘战车的“三十人制”发展成为“七十五人制”.这一变化;使车下步卒的人数大大增加;在战斗中的作用也随之增大.这种趋势到战国时期发展为步兵与车兵的分离;步兵在衰落数百年后再次成为独立的作战兵种.五是建立了地方兵.由于战争加剧;列国在地方都邑普遍建立了地方兵;列国的地方兵与国中之师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国中之师是国家军队的主力;其兵源主要是国人..都邑之师是国中之师的辅助力量;以防卫地方为主;也配合主力作战;其兵源主要是野人.另外;春秋末年;列国卿大夫的私家军队也发展到惊人的程度.这种私家军队也称为“族兵”.它是国家军队的一部分.不少大夫拥有族兵达几千人之多..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奴隶制的军事制度;不论从军事领导体制上说;还是从兵役、兵源和军队编制上说;都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但是.它的变革仍然是在奴隶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就其阶级本质来说;不论是列国军队;还是私家军队;仍然是奴隶主阶级的军队;是奴隶制国家的专政工具.. 四战争规模日趋扩大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正处于上升阶段;要求夺取政权;建立封建统治基础;维护封建制度;并且更进一步谋求建立统一的封建制国家.为了达到这一政治目的;必然以战争手段扫清障碍.又因当时兵源由原来“国人”当兵改为庶人、农民充斥部队.所以;迫于兼并战争的需要使大量人员被驱上战场.春秋之初;由于各国军队人数较少;战争的规模也较小;到后期;兵员开始增多;战争规模也开始扩大.春秋时期几次大战如著名的城濮之战;晋投入的兵力最多;参战也仅有700乘兵车;所以;那时用兵量举其大数在10万左右.孙武在他的兵法作战篇里也说:“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战国就不同了;一般都在10万左右;有的竟达几十万.因参战兵力多;杀伤量自然加大.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24万;公元前273年白起击败魏军于华阳;斩首15万;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将40余万俘虏全部活埋.战国时期不仅参战人数空前之多;而且战争时间也是空前的.春秋初年较大一次战争儒葛之战;只交战几个小时;城濮之战;只战斗一天;邲之战也是“旦而战;见星未已”左传·鲁成公十六年;吴伐楚柏举之战;包括吴军攻入郢都前后不过十天.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要算公元前594年;楚国攻宋围城九个月.战国则不然;“七雄”征战“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战国策·赵策二.魏惠王“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战国策·赵策二;赵武灵王“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齐相孟尝君联合韩、魏“以二十万之众攻荆楚;五年乃罢”战国策·赵策二;.五新的兵种不断出现战争的发展;必然引起军事上的一系列变化.首先是军队成分发生了变化.. 春秋时期主要是车战.车的出现较为久远;据现存史料查实;至少在夏殷之交;车作为一种重要的作战工具已经大量广泛地驰骋疆场.商、周作战都是车战.进入春秋;车战达到了鼎盛的时代.但是鼎盛也是衰败的开始.据考证;一辆兵车宽约3米;驾马以后;长又3米;其活动半径要占9平方米面积;车体既笨重;骂驶又困难.因此;临阵变换队形难以办到;加之弓矢射程有限;很难作纵深配置;无法采用纵队队形战斗;通常采用横列一线队形作战..如果配置二线兵力;后排兵车必须错落于前排兵车缝隙间;否则不能发挥其远射兵器的作用.另外;双方兵车横队正面作战时;稍远用弓矢对射;逼近用戈、戟、矛格斗;戈、戟、矛平均长度为3.2米;最长不过3.5米;只适用于骤发性的击刺和在两车相错时进行..。
中国古代史阶段性特征
• (6)汉代流行一种新的文学体裁称为“赋”, 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代表作家有西汉的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 的张衡《二京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等。 • (7) 秦朝李斯以小篆统一文字、隶书(秦 汉)、楷书(东汉) • (8)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 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
(3)古代中国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叫浑仪, 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张衡发明地动仪, 提出地球为圆形见解比西欧早1000多年。 (4)混合选择法:是现代常用的选种方法, 最早见西汉农书《氾胜之书》,) (5)战国编纂、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提出了经络学说 和对针灸详细说明;东汉张仲景(医圣) 编写《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望、闻、 问、切”四诊疗法,中医临床学经典。华 佗发明最早“麻沸散”,发明最早体育保 健操“五禽戏”。
• 3、文化 • 十进位制记数法:中国最早使用,商代 甲骨文、金文就有记载; • 汉字起源于图画,至商代,汉字已形成 完整体系,甲骨文;周代有金文。 • 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要内 容、以壁画和帛画形式为主。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 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 1、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个体农耕开始, 生产力有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 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私营工商业兴起。 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2、思想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 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源头。
• 3、政治上: • (1)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2)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各国竞相改革变法,封建制度确立:齐国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 法、楚国吴起变法。 • (3)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 • (4)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 (5) 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 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面对着变革的社会,他的主张实质上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
探究:老子政治思想的实质及影响: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张:小国寡民
3、儒家思想: (1)春秋末年的孔子 ①孔子的思想体系:仁 、礼。 ②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③孔子整理文化典籍与儒家经典。 ④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探究:如何认识孔子的阶级实质: 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面对着社会的变革,显然孔子同老子一样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最后郁郁回到鲁国,安心教书育人。
6
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7
小农经济的地位: 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的影响: 积极影响: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消极影响: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制度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重点知识)
D
10、请阅读下面精美的文字,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 ②千里莺题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难缠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论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阶段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奴隶主、封建主——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
”并认为:夏代“是古代城市开始时期”。
“…夏鲧作城‟,虽是一种传说,但是揆诸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这个传说却是与实际相符合的。
”同时还指出:“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周以前的城市还是不多的。
中国古代城市的大量兴起,主要是在封建时代。
”〔1〕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文明时代之前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早已存在”,“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应该在原始社会后期。
”〔2〕此外,还有学者则认为:“我国的城,最初见于早商时代”〔3〕;有的说:“邑在殷末已在成立过程中”〔4〕;有的说中国古代都市“周代始有之”〔5〕;也有人认为:我国古代“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兴起,从春秋初年开始”〔6〕。
上述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间为什么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呢?我们认为:其关键就在于对“城市”概念的理解与认定有较大的出入。
事实上,在探讨城市的历史时能否有一个科学、明确而大致相同的概念,是客观地揭示城市起源、尤其是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基本前提条件。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定型的渐进变化过程。
城市的产生也是如此。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时期。
一般说来,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从本质上讲,城市主要是就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而言,尤其是指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
因此,城市的本质特征既不与“城”相同,绝不是专指城墙建筑;也与“市”相区别,不仅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但从其基本特点来看,它又与“城”和“市”有内在的联系。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真正的城市只是在特别适宜于对外贸易的地方才形成起来。
”〔7〕因此,他还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城市存在本身和那些简单的许多独立家庭当然有所区别,这里全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①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③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3)宗法制①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④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
3.商鞅变法(1)背景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各国进行变法。
③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④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①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②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3)特点①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1. 从殷商到西周①殷商时期:殷商时期的都城多建立在流动的河网上,最先发展的都城有陕西的宜阳(或认定为渭河流域的大雁塔山),湖北的桃源,陕西的灵壁和湖北的宝城,大致可以把殷商几个重镇的发展范围定位在今的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和山东等省份。
②西周时期:西周时期,一些已经发展起来的殷商都城得到进一步发展,而统治中心也从殷商的宜阳朝向它西北方向移动,最终定居在今天山西的洛阳,从此洛阳成为总政治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的起点和发展核心地带。
2. 从东周到春秋战国①东周时期:中央政权中心从殷商和西周的洛阳向北移,逐渐到钱塘江流域,建立了杭州和临安,把这两座城市作为政治中心辐射到周围地区,形成大杭小安双重中心,同时它们也是两个重要军事集结地,被誉为“士别三英”,即“士军别离处,三英图书古”。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主要城市被建立并涌现,其中有京杭大运河的发明和开发,在此之上又有被称为“英雄豪杰之乡”的楚国,洛阳,长安和交州等不同国家的都城建立,成为当时将各国包围在一起的核心城市。
3.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①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取舍掉了从齐楚的都城而以洛阳为都,实行统一的称号和重新安置都督制,并且在秦地建立新的都城。
秦始皇会合西方部落,在秦地修建长安;会齐楚,则在河东建立始皇帝城;会楚,则在河南设立了许昌。
从此,秦始皇在各地建立起一系列的都城,以建立统一秦国。
②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汉朝建立了更加严格的制度,将国家中心从秦长安移到许昌,迅速发展起来,取代齐楚和秦的都城,为汉建立更大的都城,推动了汉朝的中心都城的发展,如洛阳,长安,南阳,许昌,洛阳,长安,南阳,西安等都城,被大势所趋而得以发展。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下面将从原始社会到清代,分别介绍每个时代的建筑特点。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建筑主要是简陋的各类住宅和祭祀用建筑。
住宅一般以竹木为结构,覆盖着草、树皮等材料。
祭祀用建筑则以土坑、石头等简单的方式搭建,用于举行祭祀仪式。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和城墙方面。
夏朝宫殿以方形建筑为主,多为木结构,屋顶覆盖着茅草或瓦片。
城墙则采用土坯砌筑,以保护城市的安全。
商朝:商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祭祀用建筑和城墙方面。
商朝宫殿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屋顶覆盖着瓦片。
祭祀用建筑主要是祭祀神灵的祭坛,多为方形或圆形,以土坯或石头砌筑。
城墙则采用砖石砌筑,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西周:西周时期,建筑风格逐渐趋于庄重和规整。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屋顶覆盖着琉璃瓦。
宫殿内部装饰丰富,彩绘壁画和雕刻技艺得到了很大发展。
城墙则采用石头砌筑,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建筑风格逐渐趋于宏伟和雄伟。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屋顶采用斜坡状,覆盖着琉璃瓦。
宫殿内部装饰更加精美,墙壁上常见彩绘壁画。
城墙则采用砖石砌筑,高大厚实,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秦朝:秦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陵墓和城墙方面。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屋顶采用斜坡状,覆盖着琉璃瓦。
陵墓则规模宏大,采用山体开挖的方式,墓室内设有大量陪葬品。
城墙则采用砖石砌筑,高大厚实,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汉朝:汉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陵墓和寺庙方面。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屋顶采用斜坡状,覆盖着琉璃瓦。
陵墓则规模宏大,采用山体开挖的方式,墓室内设有大量陪葬品。
寺庙则多为木结构,屋顶覆盖着琉璃瓦,内部供奉佛像或神像。
唐朝:唐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寺庙和园林方面。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学案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一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线索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阶段特征】*政治1.西周时期,王位、爵位实行世袭制;地方管理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内部实行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出现诸侯争霸和割据混战的局面;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1.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方式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2.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土地公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3.商业发展从西周“工商食官”到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石氏星表》成为天文历法成就的代表;《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
【重点讲解】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地方行政的“封建时代”)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3、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土地、人民”和“义务”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宗族、姻亲、贵族、功臣);④层层分封。
4、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5、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二)宗法制(注意与宗庙、帝王庙号、家谱、族谱等的联系)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西周、春秋战国社会生活史(第一章 第二章)
在西周初年,这种国野之间的对立主要 表现为军事上的对抗。新来的分封者占 其土地、治其人民,必然要激起强烈的 反抗。 之后随着周人统治的巩固,国野之间的 对立逐渐由军事对抗转变为政治上的统 治和经济上的剥削。
国人与野人的政治地位是不一样的。 国人的主体是与公卿大夫血缘关系较为 疏远的亲族成员,虽然也遭受到贵族的 经济剥削, 但由于氏族公社的遗风犹 存,因此国人有比较多的参与政权的权 利和机会。西周末年宗周国人放逐厉王 于彘,就是国人干政的典型事例。
在周之西土,周人常对犬戎、猃狁等诸族进行 征伐。 《史记· 秦本纪》 记载孝王时封非子于 秦,使其续嬴氏之祀,以保西陲。关于秦地最 初之所在, 《集解》 引徐广语:“今天水陇 西县秦亭也”。《史记 ·正义》 引 《括地 志》 :“秦州清水县本名秦,嬴姓邑”。 由此可知,西周王朝的西部边疆最远在今甘肃 天水、灵台一带。
西周和东周,虽然是一个政权的两个阶段,但 由于历史条件的变迁,社会面貌迥然不同,最 终完成了由以世袭方国采邑制为基础、以封建 领主贵族阶级为主体的宗法分封制国家向以郡 县官僚体制为基础、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体的 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过渡。 由于周代跨越了两种社会形态,因此其社会生 活与夏商既有相同之处,但亦有不同。
战国末期,前 256 年,秦国攻打西周, 西周君被迫将36个邑和3万人口全部献 给秦国,从此西周灭亡。前249年,秦 灭东周,将原西周、东周故地,连同成 皋、荥阳,合建成三川郡。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城市与乡村
一、周代的国野制度 国野制度是周代独有的集军事征服、政 治统治和经济剥削于一体的政治制度, 其实质是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周人在灭商之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广大 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封子弟甥 舅等亲属及功臣到各冲要地区建立诸侯 国。
高考历史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
在这个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
同时,诸侯国变法图强,例如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2、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井田制被破坏,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同时,商业得到发展,封建城市兴起,例如临淄、邯郸等。
3、思想文化方面: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重要反映。
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等,他们相互辩论、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民族关系方面: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和冲突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和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包括政治上的分裂与变革、经济上的发展与繁荣、思想文化上的多元与开放以及民族关系上的交流与融合。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古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古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从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向秦朝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转变。
♦春秋战国是这一重大转变的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呈现“礼崩乐坏”、追逐利益、实力竞争、优胜劣汰、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政治领域:♦一方面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攻城略地。
另一方面各国实行变法,启用贤能,以富国强兵为主旋律、耕战并重。
♦经济领:♦生产力: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将农业经济提高到新的水平。
♦土地所有制形式:空旷生地被不断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准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
♦社会经济结构:农业、私人手工业、商业随之活跃起来。
♦思想领域:♦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态度不同、思考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蜂起、学派并作,“百家争鸣”的盛况,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儒家:春秋,孔子(创始人)“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礼”。
♦(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战国,孟子(正统,宗师),“仁政”。
♦战国,荀子(“旁门”),熔礼、法于一。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思想正统。
每当社会失范、道德沦丧时,人们就会思念起儒家关于道德必要性的思想价值。
♦法家:“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当政者欢迎。
而其主张专制独裁、严刑峻法之消极面十分明显。
♦道家:老子(始祖),“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求;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
)♦朴素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哲学影响深远。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四、转型的主要表现•(1) 政治体制:•从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经过维新变法、清末新政、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兴民权,在变法时期对旧的政治制度作了不少改革。
特别是到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开创了近代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它涉及到了大量政治、社会和军事的改革与变革。
该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持续到公元前221年,时间跨度长达五个世纪之久。
在这个时期内,诸多国家和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改革和思想家的兴起,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政治改革与分裂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经历了剧烈的变革与分裂。
曾经统一的西周王朝逐渐衰弱,东西诸侯国开始相互争霸。
这导致了许多国家的分裂和矛盾的激化。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主要形式是封建制度,君主(诸侯)与贵族共同掌握权力。
这种政治架构在战国时期逐渐演变为一个地方封建领主割据的体制。
二、思想家的兴起与纷争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等。
他们都有着不同的政治和社会理念,并试图通过他们的思想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
孔子,也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强调礼仪、道德和孝道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影响到了当时的社会,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则强调人性本善的理论,他认为人们的本性是善良的,并主张在政治和社会制度方面追求公正和善良。
荀子则强调了人性的恶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本恶,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才能使人们追求真善美。
墨子则提倡兼爱,反对战争。
他主张消除战争,追求和平与公正。
三、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各国追求强大的军事力量,积极进行军事改革,兵器和战术的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催生了城市的繁荣,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的兴起。
在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文人墨客的兴起,各国争相聘请文人记录历史和管理国家事务。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也见证了文学作品的繁荣。
《诗经》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四、战国七雄的兴衰春秋战国时期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七个后来形成的大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秦。
2020年高考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汇总
2020年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汇总(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2.政治形势(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社会改革(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① 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 措施: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
“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 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 作用: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⑤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完胜高考》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一、早期中华文明 (政治、经济、文化)
(指原始社会及夏、商、周三代)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 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禅让制—王 伟世袭制)
2.商朝
(1)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2)王权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 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 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 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 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 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 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 而非弱化,排除D项。
24.(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 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 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 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 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 有土地
影响: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 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 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3)租佃经营: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 出现了租的发展:春秋时期人们发明
3、西周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
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和原 来的附属国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 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 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分封国家鲁、齐、燕、卫、 宋、晋等3.作用
(1)积极: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 了统治区域;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 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 9.25--2、夏商周和春秋战国
一、一、殷周时代的城市殷周时代的城市a)社会发展背景i.殷周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
奴隶社会中有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对立阶级,还有一些自由民,这种阶级分化与对立,都在各城的城址中有明显的反应。
ii.进入奴隶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
至尚待,生产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铜器称为主要生产工具,农业产量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类型增多,商业兴盛,已出现专门管理手工业奴隶的机构及专门的商人。
iii.周代的奴隶制更加健全。
为了加强统治,开始进行有一定规划的城市建设,在建城制度上有明显的反映,周代的营城制度对古代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殷周时代的城市实例1.郑州商城1.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2.城市有功能分区,宫殿,平民居住区,手工业作坊等。
2.安阳殷墟3.湖北湖北黄陂中商盘龙城黄陂中商盘龙城4.5. 2.3.4.城内有大量的手工作坊5.6.殷商殷商时代城市时代城市时代城市的特点的特点1.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2.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
从发掘出的奠基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3.白灰面夯土建筑——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可能仍用草屋顶,传说中的“茅茨土阶”7.周代城市城市1.周原:周人早期活动的根据地和灭商以前的都城,北依岐山,南临渭河2.丰京、镐京:西周的都城(今西安)3.王城、成周:(今洛阳)4.已经有一定的规划二、周代的二、周代的营国制度营国制度1.《周礼《周礼··考工记》的背景i.《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
ii.周代城市规划制度及建筑布局的文献记载,虽然未得到考古发掘完全证实,但从我国古代的一些城市建设实例来看,其影响颇为深渊,大多都城的布局都遵循这些制度,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的实例中尤为明显。
西周到东周的制度演变
西周到东周的制度演变背景介绍在中国历史上,周朝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时约800年,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东周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
西周到东周的制度演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任务主题。
西周时期的制度1. 封建制度西周时期的制度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由君主统治,君主通过封爵制度来管理贵族阶层,以确保君主的权威和统治稳定。
2. 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制度之一,它以家族为单位,通过世袭的方式传承权力和财产。
宗法制度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礼乐制度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十分重要,它规定了各种礼仪和音乐的规范,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礼乐制度也是贵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文化教育制度西周时期注重文化教育,设立了太学和博士等机构,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
这些制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东周时期的制度演变1. 封建制度的衰落东周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贵族阶层的势力日益削弱,君主的权威受到挑战。
这种衰落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
2. 分封制度的改革为了应对社会动荡和分裂的局面,东周时期进行了分封制度的改革。
君主将封地分封给诸侯,以维护君主的权威和统治稳定。
3. 郡县制度的建立东周时期建立了郡县制度,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郡县,由官员负责管理。
郡县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4. 法律制度的发展东周时期的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出现了一系列法律文书,如《周礼》、《鲁迅》等,用于规范社会秩序和人民行为。
法律制度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治理。
总结西周到东周的制度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西周时期以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为主要特点,而东周时期则经历了封建制度衰落、分封制度改革、郡县制度建立和法律制度发展等重要变革。
这些制度的演变对于周朝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文化
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还是小孩做作业、跳 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间。
建筑特点
仿哥特式:广州北京路新华书店、广州爱群大厦。 南洋式:在女儿墙上开出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
口,是一种建筑智慧,预防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 负荷,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古罗马券:底层有券柱,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 一些部分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 仿巴洛克式: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 现代式: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立面处理上舍弃复杂的 装饰,运用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七、地方城市特色古民居
古民居是指一定 地域内的民众在 某一历史时期建 筑的房屋居住形 式和结构的总称, 其在符合传统文 化礼制的基础上, 同时具有鲜明的 地域性、民族性、 艺术性。
闽南“宫殿式大厝”古民居
雕梁画栋皇宫起,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大厝”的每一
座房子都像一座皇宫和小庙。与其他地方的青砖灰瓦白墙不
西汉时期的众多宫殿与皇城只有东阙与北阙,而没有西阙 与南阙,这些都证明当时“坐西朝东”的布局特征。
长安城中长乐、未央东西二宫横列,以东门为正门。
“以西为贵”的观念
秦汉帝王墓园也采取“坐西朝东”的形式。 “事死如事生,礼也。” ——《左传》哀公十五年。
(二)坐北朝南
东汉洛阳城的小城多位 于大城的北部中央,朝 向转变为“坐北朝南”。
基本形式为“几间张几落大厝”空间结构丰富, 实用性高。
2、墙体——“红砖文化”
闽南民居正立面非常华美,红色的传与灰绿的石头形 成鲜明的对比,墙体上的石雕装饰也给人寂静洒脱的 感觉。红砖的拼花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因此,闽南 建筑又被称为“红砖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空间物质形态----西周
城市形态
• 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 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 器、陶器 • 城市中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社会形态---春秋
•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背景,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中 华文化形成和丰富的重要时期。 • 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发达,战争频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 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 • 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增加, 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 • 城市建设:商业交换的发展,使部分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 要道,发展 • 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由于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城市防御功能加强。
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 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
燕下都 齐临淄
内外两重城,如鲁国曲阜
小城与大城并列,如燕下都、郑韩故城
城市形态
• 大多很不规整,城墙和道路并不很直,根据地形、河流等自然条 件灵活掌握,因地制宜。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基本特点
• 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 城市统治着农村。 • 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 • 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 • 城市的手工业、商业繁荣,集中在城廓地带; • 城市中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 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 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 城市的运粮、供水和---从西周到春秋战国
城市形态
• 狭义的城市形态,主要是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 质形态。 • 广义的城市形态研究包括社会形态和物质环境形态两个主要方面。
社会形态---西周
• 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较小; • 形成三级市邑网,即周天子居王都----诸侯国都----卿大夫都; • 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限,经济 功能不强; • 城市有一定规划,对后来城市建筑布局产生较深远影响; • 建筑材料有所发展,西周发明了瓦,从而使建筑脱离了“茅茨土 阶”的简陋状况。 • 分封诸侯; • 周王朝自身加强都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