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讲义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四章 反应时
第四章反应时反应时含义反应时概述反应时简史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时种类刺激变量的影响反应时的影响因素(简答题)机体变量的影响减法反应时技术加法反应时技术反应时技术开窗技术内隐联想测验序列反应时1.反应时的含义(1)反应时不是指执行反应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有机体作出明显反应之间所需要的时间2.反应时的简史(1)人差方程:B-A=1.233;贝塞尔和阿格兰德(2)赫尔姆霍茨: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的实验蛙:26米/秒;人:60米/秒(3)唐德斯:正式引入心理学研究,减数法。
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4)斯腾伯格:提出加因素法3.反应时种类(1)简单反应时Simple reaction time(A反应时):对单一刺激作出单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简单反应时。
(2)选择反应时Choice reaction time(B反应时):对多个刺激作出多个反应,即在多个刺激物中选择一种复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3)辨别反应时Indentification reaction time(C反应时):多个刺激,但只对某一个刺激作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4)反应时的特点1)反应时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2)生物墙:听觉反应时的生物墙为100ms,视觉反应时的生物墙为0.15s。
3)不同通道的简单反应时比较:触觉<听觉<视觉4)选择(或辨别)反应时和刺激数目之间的关系:RT=lg N4.速度—准确性权衡(1)从泰奥斯的实验看何谓速度—准确性权衡实验概述:实验中,给被试呈现视觉刺激,每次一个数字,被试只需对某个特定数字作出反应,而对其他数字不作出反应。
实验通过改变“刺激数字”出现的概率(0.2-0.8),来判断其是否影响反应时。
自变量?因变量?准确性降低。
(3)速度—准确性权衡可保障实验的信度1.刺激变量1)刺激强度2)刺激复杂程度3)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4)刺激空间位置2.机体变量(1)适应水平:被试感受性适应的问题(2)动机:通过三种条件操控人的动机“惩罚条件”“激励条件”“常态条件”,三种条件反应速度由快到慢。
实验心理学讲义知觉分析
人眼的暗适应进程
2.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 物体的最小维度。
视敏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得到(了解,不需要掌握):
(其中A为物体大小,D为距离)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除物体大小和距离外,还有亮度、对比 度、网膜部位和练习等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作为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 指标,是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 (CFF)。
(二)视错觉
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 验。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视错觉 :
视崖实验
二、直接知觉实验
(三)实验结果 在以婴儿为被试的情况下,实验发现几乎所有的婴儿
在母亲的召唤下,都愿意爬向“浅滩”;但只有1/3的婴 儿在极其犹豫的情况下,爬向了“视崖”,即使在母亲用 手敲击玻璃,向婴儿示意玻璃的坚固性时,另外2/3的婴 儿还是不愿意爬过来,这表明婴儿已经感知到了视崖的深 度。此外,动物视崖实验的结果也支持直接视觉论。
2、间接知觉论
赫尔姆霍兹,提出了知觉经验论,认为所有的视知觉 都源于人们过去的视觉经验,即使是那种瞬间完成的 无意识知觉,也是一种视觉习惯。
间接知觉理论认为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 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个体必须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刺激信息作出推断、评价和 解释,才能实现对刺激的真正知觉。
二、直接知觉实验
(二)实验方法 被试:6个月到14个月大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 实验仪器:视崖(visual cliff) 自变量:视崖的深浅.水平1为“视崖”,水平2为“浅滩” 因变量:婴儿爬向视崖边缘的行为.两个水平分别为爬或
lecture02-1
实验心理学讲义
匹配组设计(1) (matched groups design)
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 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 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 或者说是相关的,然后按测 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第二章 实验设计 7
实验心理学讲义
匹配组设计(2) (matched groups design)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二章 实验设计
20
随机区组设计(Block Randomization)举例(3)
Trial Cond. Trial Cond. Trial Cond. Trial Cond. Trial Cond. Trial Cond. 1 O 10 L 19 R 28 O 37 L 46 R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二章 实验设计
17
完全组内设计(2)
(complete within-subjects design)
随机区组设计 (Block Randomization): the most common technique for carrying out random assignment in the random groups design; each block includes a random order of the conditions and there are as many blocks as there are subjects in each condition of the experiment.
第二章 实验设计
一、独立组设计 二、组内设计 真实验设计 三、混合设计 四、单组后测设计 五、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前实验设计 六、固定组比较设计 七、事后回溯设计 八、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准实验设计 九、质的评鉴与研究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五章 心理物理法
第五章心理物理法含义阈限测量量表类型心理量表法心理量表的建立由来信号检测论基本原理三个测量指标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1.阈限的含义(1)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简称阈值,是刚刚能引起反应的刺激量,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1)绝对阈限(absolute limen, AL)指刚刚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值;2)差别阈限(different limen, DL)指刚刚引起差别感受的物理刺激量;操作定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
2.阈限的测量(1)极限法1)含义2)绝对阈限的计算3)差别阈限的计算(2)恒定刺激法1)含义2)绝对阈限的计算3)差别阈限的计算4)误差(3)平均差误法1)含义2)绝对阈限的计算3)差别阈限的计算4)误差(1)极限法1)含义:也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
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点,即阈限的位置。
2)绝对阈限的计算第一步,在一个刺激系列中,被试的反应转折点处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
第二步,求出所有系列阈限的均值,这就是绝对阈限值。
3)差别阈限的计算第一步,计算各个刺激系列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下限,并求出各个刺激系列上限和下限的平均值。
(L u , L l)第二步,这时上限和下限均值之间的距离叫做不肯定间距(记为Iu);第三步,不肯定间距的一半即为差别阈限差别阈限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上差别阈(DL U)=上限-标准刺激(S t)下差别阈(DL l)=标准刺激-下限差别阈限(DL)=(DL U+DL l)/2几个概念主观相等点(point of subjective equality):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就是主观相等点(PSE)常误(constant error):主观相等点理论上与标准刺激大小相等,实际却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成为常误(CE)4)误差a.习惯误差:递增序列时使阈限升高,递减序列时使阈限降低。
实验心理学讲义10第10讲 情绪
第十章 情绪关键词习得性失助 耶克斯-道森定律 图片联想实验 归因理论 损失厌恶 心境形容词核对表 情绪-心境测查量表 维量等级量表 分化情绪量表 三维模式图 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 条件性情绪技术 双跑道程序 情绪诱导法 时间抽样技术课程讲义第一节 情绪的产生和获得一、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一)实验背景(1) 詹姆斯和兰格提出情绪发生依赖于能引起个体生理反应的刺激,即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引起情绪,生理反应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2) 坎农进一步指出这种生理反应就是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向丘脑部位的传递。
巴德则验证了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 阿诺德提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认知-评估作用产生于有机体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采取某种行动之前。
(4) 伊扎德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情绪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发生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任一情绪体验的产生都可能是由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引起的。
(5) 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思路在这样一种争论的背景下出台,他们希望在实验中分别对生理、认知和环境三因素进行控制,研究它们对情绪产生的综合作用。
(二)实验过程第一步:使所有被试的生理唤醒状态相同。
第二步:诱使三组被试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作出不同的认知解释。
第三步:使被试处在不同的环境中。
实验者观察这两种环境下各组被试的情绪反应。
(三)实验结果被试的情绪反应受到认知、生理状态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二、情绪的先天获得——哈罗的实验(一)实验背景(1) 情绪的先天论者认为,爱是天生的需要;而行为主义者认为爱总是和解决饥饿、干渴和避免痛苦这些基本需要相联系,婴儿对母亲的爱不过是对食物需要的副产品。
(2) 哈罗设想,如果行为主义的情绪习得论是正确的,那么幼猴理应对满足其生理需要的事物产生依恋;而如果爱是先天的需要,那么幼猴的依恋对象就不一定是食物提供者。
(二)实验方法第一步:实验者制作了两只代理母猴,其中木制母猴能够提供接触安慰,而铁丝母猴则不能够。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实验的设计
第三章实验的设计概念实验设计内容与评价标准基本类型需考虑的方面评价标准非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按控制程度)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实验设计(按被试分配)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一、基本类型1.根据实验处理中被试人数的多少:①大样本设计;②小样本设计。
2.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①单因素实验设计;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3.根据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①非实验设计;②准实验设计;③真实验设计。
4.根据在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①被试间设计;②被试内设计;③混合设计。
二、被试间/内和混和设计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2.优缺点3.解决缺点的方法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2.优缺点3.克服缺点的方法三、混合设计1.含义2.如何计算实验处理数3.优缺点及克服方法两个技能:1.区分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2.在混合设计中,区分被试内因素和被试间因素(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的处理,各自独立地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接受因变量的测量。
也被称为组间设计、独立组实验设计。
每个被试一个处理内和混和设计2.优缺点(1)优点12岁小学生40岁大叔80岁青光眼老爷爷一个处理方式不会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避免了顺序效应(练习、疲劳)(2)缺点1)被试差异对实验造成的影响难以控制;2)需要的被试数量比较大。
3.克服缺点的方法缺点是由于不同的被试有差异造成的!因此,解决方法就是减小被试间的差异如何减少不同被试组之间的差异?(1)匹配法: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把每对中的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组,使各组之间的被试同质。
步骤:第一步前测,第二步分数配对,第三步随机分组2)匹配法的问题:第一,特征太多,无法完全匹配第二,工作量大第三,在多个特征之间有交互作用时,可能混淆实验结果第四,可能出现回归假象(2)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随机化法的统计学前提:各随机被试组在未经过不同处理之前时相等的(差异在统计允许的限度内)(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都会受到所有水平自变量的影响每个被试所有水平2.优缺点(1)优点1)节约被试人数2)排除了个体差异(2)缺点1)接受不同处理时的时间间隔,可能会有偶然事件发生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主要实验
第六章主要实验主要实验部分学习指南1.实验名称2.研究内容(目的)3.研究过程(自变量/因变量/设计方式等)4.实验结论5.部分实验需要了解研究者6.借机复习普心理论(一)感觉记忆的实验范式1.图像记忆的研究(1)全部报告法(受到记忆消退的影响)斯柏林提出,要求被试对呈现的记忆材料全部回忆。
结果表明,当呈现的字母(记忆材料)少于4个时,被试可以全部正确的报告,当字母数量大于5个以上时,被试报告出现错误,平均正确数在4.5个左右。
斯柏林认为感觉记忆的存在时间太短,以至于被试在回忆过程中遗忘了部分信息,全部报告法具有局限性。
(2)部分报告法(一定程度避免了感觉记忆消退的影响)斯柏林提出,要求被试对呈现的材料进行部分回忆斯柏林在很短的时间里(50ms)向被试呈现排列成矩阵(如3*4)的字母,每一行字母对应不同的声音,如要求听到高音报告第一行字母,听到中音报告第二行字母,听到低音报告第三行字母。
结果表明被试正确报告每行字母的数量为3.04个,则推算出被试脑中保存的数量约为3.04×3=9.12个。
(3)延迟部分报告法斯柏林提出,与部分报告法类似,不同点在于呈现记忆材料和回忆之间有一段延迟时间,一般在0~2s之间。
结果表明,没有延迟的时候,正确回忆率为80%,当延迟0.15s时,回忆率下降到60%,当延迟0.3s时,则降为55%,当延迟超过0.5s时,部分报告法的成绩和全部报告法的成绩基本相同。
说明在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一个容量较大的感觉记忆来保存刺激的信息,但其中部分信息会在1s中内迅速消退。
2.声像记忆莫瑞等人模仿斯柏林的部分报告法设计了“四耳人”实验。
莫瑞等人在一个房间的四个角落里放了四个扬声器,被试可以听到四个声音。
实验时可同时通过2~4个声源同时呈现1~4个字母,刺激呈现完后,被试要根据视觉提示报告他听到的字母。
结果:声像记忆的容量比图像记忆的小,平均只有5个左右;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较图像记忆长,可达到4s之久;(二)短时记忆的实验范式1.短时记忆的编码实验(1)康拉德听觉编码理论,认为短时记忆中只存在听觉编码。
《实验心理学》名师郭秀艳讲义
《实验心理学》名师郭秀艳讲义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第一章绪论[视频讲解]19世纪以前,真正的科学心理学还没有开始。
这一时期的心理学研究者是山哲学家、医生或生理学家兼任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辩。
1879年,以冯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第一次确立了实验法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实验心理学由此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先锋。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山来一、冯特(一)生平1832年8月16 0出生于德国海德堡附近的一个牧师家庭。
19岁进入杜宾根大学学习医学与哲学,后转入海徳堡大学就读,在那里他广泛涉猎了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并对生理学产生兴趣浓厚。
在海德堡作生理学研究时,冯特关于心理学是独立的实验科学的概念开始出现。
在《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一书中,他阐述了关于新心理科学的思考和建议。
在这本书里,冯特第一次讲到“实验心理学”。
这本著作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I860)—起常被看作新心理学著作诞生的标志。
1863年,冯特出版了《人与动物的心理讲义》,该书所探讨的许多问题都是实验心理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1873—1874年,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誉为科学心理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冯特晚年兴趣发生了转变,在其最后的20年间完成了10卷巨著《民族心理学》。
1920年8 月31日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病逝于莱比锡,享年88岁。
(二)研究贡献1. 冯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2. 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
3. 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实验心理学讲义07第7讲 知觉
加,而且掩蔽音愈强,它的影响范围也愈大。(2)掩蔽音对于频率相近声音的影响最大。(3) 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果大于高频对低频的掩蔽。
2.听觉定位: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主要有三种双耳线索:强度差、 时间差和周相差。
140
120
100 强
度 80
60 分
40
20
0
20 40 100 200 400 1000 4000
20000
2000 10000
频
率
图 7-17 纯音等响曲线 (采自 Robinson 和 Dadson,1956)
3.等高线 音高与音频和音强有关,等高线表示音高、音频和音强间的关系,可通过调整法获得。 如图 7-13 所示。
完成。 2.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视敏度可以
用以下公式计算得到:V(视敏度)=
1 α(视角)
,医学界是用视力表测定视敏度的,图
7-7 列出了视力表常用的几种刺激项目。
C
E
觉察
再认
解象
定位
图 7-8 四种类型的视敏度测试材料 (采自 Riggs,1965c)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闪光融合: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眼睛时,会产生一种一亮一暗的闪烁 感觉,而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 稳定的或连续的光的现象。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简称 CFF):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 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最早是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 源前旋转来测定的。 (二)视错觉 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1.运动错觉 主要指似动现象,即我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如帕拉 托(Plateau,1833)制造的动景盘,图 7-8 就是一个动景盘的图案.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二章 心理实验的变量
第二章心理实验的变量实验范式心理学实验与理论实验逻辑(2013.36)实验与理论的关系理论的可证伪性和操作主义自变量及其操纵实验研究中的变量因变量及其观测额外变量及其控制内部效度实验研究的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统计结论效度一、心理学实验与理论(一)实验范式比较经典的实验设计,被有相同或类似目的的后人多次沿用,最终形成了一种实验范式。
即一种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1.双耳分听范式实验者:Broadbent实验流程: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右耳呈现4,9,3;左耳呈现6,2,7.呈现速度:2个/秒;要求被试用以下两种方式回忆再现1.以左右耳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接收的信息。
2.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按顺序成对地再现结果: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65%,第二种20%。
(二)实验与理论的关系1.一方面,心理学实验需要理论的指导。
理论是研究问题和假设提出(实验的起点)的依据之一。
2.另一方面,心理学理论也需要实验的检验。
只有不断得到实验检验的理论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理论的可证伪性和操作主义1.可证伪原则只有当一个理论推导出的各种预测有被证明是错误的可能性时,这个理论才是有用的。
即有用的理论必须符合可证伪性原则。
2.操作主义科学研究不去定义一个概念,而是根据实验中操作这个概念的手段或者是测量这个概念的方法来定义它,这是概念的操作定义。
不对概念的本质刨根问底,而是通过操作定义来规定概念的思想被称为“操作主义”。
(四)实验的逻辑★★★1.实验目的:做因果判断,即有哪些原因导致了哪些结果2.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变化Y二、实验研究中的变量1.变量的含义: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1)数量变化:如,身高150-180(2)质量变化:如,性别找变量: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2007.40.部分题干)这道题里面提到了哪些变量?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2007.40.)自变量?因变量?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Y是不是一定能证明X与Y之间因果关系?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自变量:材料性质;因变量:识记程度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识记程度呢?年龄智力噪音识记顺序额外变量:(实验者控制)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北京大学实验心理学讲义
实验心理学(课程代码 02108)第一章绪论P15-P16)双盲实验、不让主试与被试接触、让整个实验都在计算机上实现。
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数量上的变化如颜色的浓淡,质量上的变化如人的性别。
自变量(P2)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当自变量的水平(数量)有了变化,它导致了行为(因变量)的变化,行为是处在自变量的控制之下,这个自变量是有效的。
自变量的种类(P3-P4)自变量的种类主要有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因变量(P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因变量的可靠性(信度)(P5)因变量的一致性,是指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此时因变量是可靠的。
反之,被试有时得分很高,有时得分很低,那么这种因变量就是不可靠的,它缺乏一致性。
因变量的有效性(效度)(P5)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自变量混淆(P5)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由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他的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无效的,或者产生了自变量混淆。
额外变量(P6)自变量以外,能影响因变量变化的因素。
自变量的混淆的原因(P7)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即额外变量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对额外变量的处理方法(P7)消除、保持恒定。
自变量的交互作用(P11)如果一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里,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
主试(P14)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要向被试者交代任务,让被试者熟悉实验的要求。
他要向被试发出刺激,并通过实验收集实验的资料,即被试的反应。
被试(P14)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来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实验者效应(P15)主试者的态度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讲义(知觉)
知觉
章节内容
第一节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第二节 视知觉和听知觉 第三节 空间知觉 第四节 时间知觉 第五节 无觉察知觉
第一节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一、历史渊源 1、直接知觉论
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过程是内在的或无意 识的,它可能很少受到人的各类观念的影响。 ——先 天的
由于直接知觉论过分地强调了知觉的刺激驱 动性,未注意到知觉也会受到已有经验的影响, 因而受到很多的批评。
本节评价
一方面,正如视崖实验所揭示的那样,知觉确 实存在先天、直接的一面;而另一方面,错觉研究 等都无可辩驳地说明,知觉也绝不可能没有丝毫的 经验参与。因此,直接知觉论和间接知觉论都说出 了真相的一个侧面,两者的结合应是最合理的答案。
第二节 视知觉和听知觉
一、视知觉 (一)视觉研究中的基本实验(视适应、视敏度) 1.视适应
(一)视崖实验的背景 视崖实验(Gibson和Walk,1960)的研究对象是
深度知觉,它涉及人如何将网膜上的二维投影加工成三 维信息的奇特能力。
Gibson和Walk假设深度知觉是原始生物机制的一部 分,它是自动出现的,并非是经验的产物。因此,深度 知觉应当是直接的、先天的,即使是几乎没有什么后天 经验的被试也应该具备深度知觉。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除物体大小和距离外,还有亮度、对比 度、网膜部位和练习等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作为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 指标,是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 (CFF)。
(二)视错觉
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 验。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视错觉 :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自下而上(bottom-top)加工:有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又 称数据驱动加工。
王玉荣:十个经典心理学实验讲义
十个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你是热型人还是冷型人每个月,我会收到一些邮件,或者当面和一些企业的经理人朋友做交流,他们会问到,“流程管理怎么在企业中推进呢”?我在回答这些问题、探讨推进的方式方法的时候,也会从字里行间和言谈举止中观察,提问的这位经理,是一位热型人还是一位冷型人呢?因为,我觉得,流程管理推进者本身的一些性格、特质,对流程管理的推进效果如何非常有关,流程管理绝不仅仅是“一把手支持”、“公司总体发展提出迫切需求”这样的“宏观”的事儿。
看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在一项经典性的实验研究中(1946年),他给一组被试人员一张描写人性特征的形容词表,表上面列有7种品质“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决-实干-谨慎”。
给另一组被试人员的形容词表中,同样列出7种品质,除把“热情”换成“冷淡”外,其余两表均相同。
然后主试者要求两组被试人员根据表上的形容词来描写人物形象,结果两组被试所形成的印象完全不同,前者所描述的是一个热情、易于交往的热型人,后者则被描述为一个冷漠、自私的冷型人。
从这个心理学实验,我们值得引申思考的是:•作为一位流程管理的推进者、管理变革的推进者,你自我评价是冷型人多一些、还是热型人多一些?•哪怕你已经是“聪明-熟练-勤奋-坚决-实干-谨慎”,但你足够“热情”吗?业务部门的人员评价你,会用到“热情”还是“冷淡”这个词?•业务部门的各级经理和人员,当碰到棘手问题、烦心事、扯皮的争端要找人帮忙,甚至就是没有什么明确目标、就是要找个人倒倒苦水、喝个小酒发发牢骚的时候,你会是他们首先想到的人选吗?•当企业高层向业务部门征求意见,问他们对你这位企业管理部经理/骨干/流程专员的评价如何,你估计他们会说你的好话、还是坏话?有经理可能会说,搞变革、搞流程优化的推进,还是要看重专业实力,光和业务经理打成一片有什么用,最后还是要拿出过硬的方案才行啊。
我同意这种对专业能力的坚守,但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你专业与否,会让业务部门尊重你多一些或者少一些,但不会令业务部门更喜欢你,自然也就不会说你的好话更多一些。
视觉与听觉
)表现为觉察目标刺激的存在以及辨别物体 加法的颜色混合(additive color mixture)
(四)客体的识别与定位:焦点系统与周围系统 解像(resolution)是知觉某一模式具体元素之间分离的能力。
8
2、暗适应与光适应(3)
100
比 80
较
光
的 60
相
对
数 值
40
20
0 5101520 30 45 60
90
120
时间(秒)
图5.4 光适应曲线
实验心理学讲义
9
(二)空间辨别
定位(localization)是觉察两根线是否连续或彼此有些错位的能力。
眼睛的空间辨别能力即视锐度(visual acuity 人眼视网膜有两种感光细胞
细节的准确性。 颜色是人类环境的一个普遍特色。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眼睛的空间辨别能力即视锐度(visual acuity)表现为觉察目标刺激的存在以及辨别物体细节的准确性。 颜色加强了物体表面的对比,促进了客体的觉察与区分,为再认客体提供了清楚的线索。 2、暗适应与光适应(2) 特征觉察器(feature detectors)的概念
定位(localization)是觉察两根线是否连续 2、暗适应与光适应(1)
3 在暗适应过程中视觉阈限的变化
(四)客体的识别与定位:焦点系统与周围系统
或彼此有些错位的能力。 颜色加强了物体表面的对比,促进了客体的觉察与区分,为再认客体提供了清楚的线索。
在暗背景上觉察明亮的物体主要决定于物体的亮度,而不完全决定于物体的大小。 人眼的适宜刺激,即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大约是400nm(紫色)——700nm(红色)。 2、暗适应与光适应(2) 特征觉察器(feature detectors)的概念 人眼视网膜有两种感光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9
2020年4月9日2时45分
四、心理学规律的性质
❖ 心理学的规律现在和将来都是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其普 遍性是有限的,因而它主要是定性结构的规律。
❖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既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又受 人的大脑的约束,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 比较而言,心理学的规律更类似于生物学的规律而非物理 学的规律。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6
2020年4月9日2时45分
(二)因变量(被试的反应变量)
❖ 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 行为变量。
❖ 因变量的选择和测量应注意的事项: 1、因变量的可靠性(信度) 2、因变量的有效性(效度) 自变量的混淆——实验污染 3、因变量的敏感性(天-地效应)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最好的条件,做到有准备的进行实验; ❖ 3、实验者设定的实验条件具有可重复性; ❖ 4、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与研究无关的条件,
以得到因果关系的数据。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4
2020年4月9日2时45分
二、心理学实验和它的各种变量
❖ 一项心理学实验主要包含3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额 外变量
❖ 心理学实验是在尽量保持额外变量恒定的基础上,仅操纵 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如果所获得的实验数据能有效地否 定虚无假设,则表明因变量明显地受自变量的影响。
15
2020年4月9日2时45分
2、冯特(1832-1920)
❖ (一)生平 ❖ (1)1832年8月16日出生于德国海德堡附近的一个牧师
家庭 ❖ (2)19岁进入杜宾根大学学习医学与哲学,后转入海德
堡大学就读 ❖ (3)1862年出版《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一书,第一
次讲到“实验心理学” ❖ (4)1863年出版《人与动物的心理讲义》 ❖ (5)1873—1874年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 ❖ (6)自1900年开始,用20年左右时间完成了10卷巨著
❖ 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S = K log R
其中: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 为常数。
❖
❖ 对实验心理学而言,费希纳定律深刻地反映了某些本质规 律。首先,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 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种 联系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其次,费希纳定律还表明 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 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感觉的强度。
❖ 实验范式的用途:(1)为了使某种心理现象得到 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2)为了检验某种假 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 心理学中的实验范式会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 程度的深化而不断地推陈出新,如反应时研究中的 减数法、相加因素法;注意研究中的提示范式、过 滤范式;认知神经科学中的oddball范式、nback范式等,均给各自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 促进。
2020年4月9日2时45分
第1章 引论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1
章节内容
2020年4月9日2时45分
❖ 一、实验与观察 ❖ 二、心理学实验和它的各种变量 ❖ 三、实验范式 ❖ 四、心理学规律的性质 ❖ 五、实验心理学概述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2
2020年4月9日2时45分
一、实验与观察
❖ 自然观察是许多科学分支的主要研究方法,天文学、生 物学、心理学上很多发现,都建立在对自然界周密的观 察之上。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13
2020年4月9日2时45分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 ❖ (1)最小可觉差法(method of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s) ❖ (2)正误法(method of right and wrong cases) ❖ (3)均差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14
2020年4月9日2时45分
(三)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 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 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的研究, 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
❖ 另一方面,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 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 论。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10
2020年4月9日2时45分
五、实验心理学概述
❖ (一)影响实验心理学发展的著名人物 1、费希纳 2、冯特 3、艾宾浩斯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11
2020年4月9日2时45分
1、费希纳(1801-1887)
❖ (一)生平 ❖ (1)1801年4月19日出生于德国东南部一个小村落
❖ 实验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研究者在主动控 制条件下,对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观察, 它能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因果性的说明。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3
2020年4月9日2时45分
实验方法的主要优点:
❖ 1、实验者总是带着特定的目的去进行实验; ❖ 2、实验者设置的实验情境为他的观察创造了
的牧师家庭 ❖ (2)1817年到莱比锡大学开始学医 ❖ (3)1822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 (4)1824年被聘为莱比锡大学物理学教授 ❖ (5)1860年他出版了《心理物理学纲要》 ❖ (6)1887年11月18日病逝于莱比锡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12
2020年4月9日2时45分
(二)对心理学的贡献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0年4月9日2时45分
(三)额外变量或自变量的混淆
❖ 额外变量——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潜 在的自变量)
❖ 自变量的混淆——因变量的变化来自于主试选 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的共同作用。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8
2020年4月9日2时45分
三、实验范式
❖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它的出 现多带有一定的理论背景。
❖ 一项心理学实验包含两部分: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显著 性检验),往往涉及主试与被试(参与者)。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5
2020年4月9日2时45分
(一)自变量(刺激变量)
❖ 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 变化。
❖ 种类: 1、刺激特点自变量 刺激的强度、种类、呈现方式等 2、环境特点自变量 环境的温度、湿度、照度、噪音、他人干扰等 3、被试特点自变量 被试年龄、性别、职业、个性特征等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 它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导语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