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集部分类

合集下载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

四部分類法由初創至成熟的發展史摘要:我國古代圖書分類主要以四部分類法為主,其從初創至完全成熟,大致經歷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終確立四部分類法的階段。

漢劉向父子的《七略》開我國圖書七分法的先河;而唐初官修《隋書·經籍志》以首次用經史子集四部命名分類的方式正式確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錄學中的地位;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庫全書總目》,集四分法之大成,類目空前細密,分合也更趨合理,達到了我國古代四部分類法的高潮。

關鍵字:四部分類;七略;隋志;四庫全書總目我國古代盛行的圖書分類法,叫做四部分類法,其四大基本部類為“經、史、子、集”。

四分法發端於魏晉時期,至唐人編撰《隋書·經籍志》才正式確定“經、史、子、集”的名稱和順序。

一、有關四部分類法的簡介(一)含義:經、史、子、集是我國圖書分類的名稱,統稱“四部”,又可分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經部”指儒家的經典。

經部之下又有小類。

“史部”即歷史,包括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

“子部”包括政治、哲學、科技和藝術等類的書。

“集部”收歷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著作等。

經部代表著: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史部代表著:《史記》、《資治通鑒》。

子部代表著:《老子》、《莊子》。

集部代表著:《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這種四部分類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為一種傳統分法,它在類分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二)有關目錄:四部分類法是目錄學分類法中的一種,熟悉目錄學的知識有助於對四部分類法的瞭解。

因此我們有必要掌握有關目錄學的知識。

目錄分“目”與“錄”兩部分。

其中“目”指目次,為一書之篇名和次第,即《漢志》所謂“條其篇目”。

目錄之“錄”即指將校讎整理情況、著者生平、內容大要撰成的一篇敘錄,即《漢志》所謂“撮其旨意”。

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四部分类法的确立二、四部分类法的确立和《xx经籍志》(一)xx的《中经新簿》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所立六略,按今天通行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衡量,六艺略大半属于经部,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四略均属子部,诗赋略属集部,未给史书设立部类,而将《国语》、《战国策》、《太史公》(《史记》)等史书纳于六艺略春秋类之中。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史书的数量不多,尚不足以单独立部类。

东汉魏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图书的数量大大增加,东汉以后国外传来并译成汉文的佛经、本土新出的道教图籍、起居注、地方志、氏族谱等都难以归入六略中,图书的实际情况,需要重新整理编目,并按图书内容改进分类方法。

西晋时期,出现了荀勗编定的新书目《中经新簿》。

《xx·经籍志·序》说:“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

荀勗又因《中经》更著《新簿》。

分为四部,总括群书。

一曰甲部:xx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xx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但录题及言……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辨。

”可见荀勗是在曹魏政权校书编目而成的《中经》的基础上,校理西晋藏书而编著出《中经新簿》的。

荀勗《中经新簿》的最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将《七略》、《汉书·艺文志》习用的图书六分法,改为四分法,即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按其收录的图书内容看,约分别相当于后世习用的经、子、史、集四部。

二是将史书单独立为部类,与其余三部并列,以反映当时书籍的实际情况。

但荀勗仅记每书书名,加上简单的注释(作者、卷数、存佚情况等),而不再像刘向那样为每部书撰写一篇叙录。

因此,《中经新簿》相对于《七略》、《汉书·艺文志》当更加简明,但在学术上的作用却降低了。

西晋末,书籍在战乱中大半散佚,晋元帝建立东晋政权后,大力搜求遗书,又经二三十年的努力,由著作郎李充编撰了《晋元帝四部书目》。

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的极盛时期
集大成者--《四库全书总目》 系统地总结了自汉以来的图书分类理论,
分析了自《七略》以来历代各种分类法 的优劣、利弊,建立了一个系统、周密、 符合当时图书收藏情况的分类法。
1、参考众家、择善而从 自《隋志》以下,門目大同小異,
互有出入,亦各具得失,今擇善而 從,如『詔令奏議』,《文獻通考》 入集部,今以其事關國政,『詔令』 從《唐志》例入史部,『奏議』從 《漢志》例,亦入史部。
《七录》具有承前起后的作用。 阮孝绪史部专立,才算确定下来。 史部离经独立始于荀勗,但细目的
厘定却始于阮孝绪。 文集录到阮孝绪,才成为定称。 佛道之篇有了位置。
五部分类法
梁刘孝标撰《文德殿书目》,将数术类
书籍分出,立为一类,于经史子集外又 列数术一类,成为五部,是为五部目录。 《七录》在四部分类法的初创与最终被 确立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农家条目,至为芜杂。诸家著录,大抵
辗转旁牵,因耕而及《相牛经》,因 《相牛经》及《相马经》、《相鹤经》、 《鹰经》、《蟹录》至於《相贝经》, 而《香谱》、《钱谱》相随入矣。因五 穀而及《圃史》,因《圃史》而及《竹 谱》、 《荔支谱》、《橘谱》至於《梅谱》、 《菊谱》 ……
3、小类后有案语
经、史、子、集的顺序排定
与四部并行的分类法
《七志》名为七,实为九。 《七录》分七大类。

南朝宋王俭《七志》分类

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 二曰诸子志,纪今古诸子; 三曰文翰志,纪诗赋; 四曰军书志,纪兵书; 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 六曰术艺志,纪方技; 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 其道、佛附见。
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源流一览表.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

[]四部分类源流一览表.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
4詩文評類 四庫全書總目
1儒家類 2道家類
1儒家類 2道家類 14陰陽家類 3法家類 4名家類 5墨家類 6縱橫家類
3雜家類
雜考 8雜家類 雜說
雜鈔
5農家類 8小說類
7農家類 9小說家類
11兵家
6兵書類
12兵書類
文獻通考· 經籍考
總 序
宋史· 藝文志
明史· 藝文志
四庫全書總目
1易 2書 3詩
4禮
I 12諡法
經 部
10樂 5春秋
10時令類
11地理類
1詔令 2奏議
2都會郡縣 3河渠 4邊防 5山川 1總志 6古蹟 7雜記 8遊記 9外紀
14目錄類 4別史類 5雜史類
7史評史鈔 1儒家 2道家 3法家 4名家 5墨家 6縱橫家
7雜家
9農家 8小說家
15兵書
4史鈔類
1儒家類
2道家類
釋氏 神仙

3史鈔類 1儒家類 11道家類 道書附
11傳記
5雜傳類
12傳記類
10本朝雜傳







Ⅱ 史 部
Ⅳ 2奏章類

5詔令類 6奏議類

11歲時類
11時令類
11地理
12譜系 13簿錄 3雜史 5起居注
1儒 2道 3法 4名 5墨 6縱橫
7雜
8農 Ⅲ 9小說 子 部
10兵
11地理
12譜系 13略錄 3雜史 5起居注
1儒家 2道家 3法家 4名家 5墨家 6縱橫家
9經解
6論語
7孟子 8孝經
14小學
13讖緯
1正史
2編年
Ⅱ 8故事 史 部 9職官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四库全书》及其查阅方法

《四库全书》及其查阅方法

《四库全书》编篡的缘起 四库全书》
(二)清代的学风与统治者文化政策的转 变 清代的学术,肇始于清初学术界对宋明理 学、晚明空疏学风的批判和两汉儒经元典 的回归。
清代的“经学”
经学,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奉为代 表学问和学术的正统。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以后,经学便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正统思 想的代表。做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定经典,经学 不仅直接影响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同时也支配着 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而经 典也由最初的五经,逐渐扩展至十三经。 清代,被称为“经学复盛的时代”。清代的经学, 是继先秦诸子学说、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 佛学和宋明理学之后,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又一个 重要的发展阶段。
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周 周易》 尚书》 诗经》 礼》、《仪礼》、《礼记》、《左传》、 仪礼》 礼记》 左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 春秋公羊传》 春秋榖梁传》 语》、《孝经》、《尔雅》、《孟子》 孝经》 尔雅》 孟子》
清代的“经学”
清初学者认为:宋儒以理释经,空疏无本而多穿凿附会, 要使学风由空衍义理转向注重实证,必须从宋明理学为立 说根基的《 说根基的《书》、《易》入手,通过实事求是的考辨、订 正、清理,恢复其原貌。因而,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以经 学为主,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宋代《 首先,是对宋代《易》学的反拨,廓清宋代学者对《易》 学的反拨,廓清宋代学者对《 学的种种附会。 其次,是对儒经元典进行整理和考订。与此同时,他们通 过对历代学术进行检讨和反思后,认为汉儒重小学、训诂 与名物典制的治学传统,学有所承,其说多得之实,因而 选择了以汉儒为学习仿效的楷模;而东汉古文经学家多为 小学家,他们重视以小学和名物典制之学解经的治学方法, 尤为清代学者所推尊。

从目录学角度看《文献通考-经籍考》中诗集类特色

从目录学角度看《文献通考-经籍考》中诗集类特色

从目录学角度看《文献通考?经籍考》中诗集类的特色摘要:由宋末元初的史学家、目录学家马端临编撰而成的《文献通考?经籍考》是我国古代辑录体解题目录的开山之作,著录了自古迄宋现存图书约五千种,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排。

其中集部诗集类著述了大量前代文人的诗歌作品,形成了诗集目录,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盛况,对研究相关的学术问题具有重大的文献价值。

此文拟对《经籍考》中著录的唐人诗集目录的特点进行简要论述。

?经籍考》;诗集类;唐人诗集目录;辑录体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元代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共七十六卷,是据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题解》二书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有13类,收书703种,史部有14类,收书948种,子部有23类,收书989种,集部有6类,收书1194种,总共56类,3834种文献,是一部规模较大的目录著作,较为系统完整的目录学史纲。

下面本文将首先从宏观上简述《经籍考》的概况,再从目录学角度浅谈《经籍考》集部的诗集类中著录的唐代文人诗集的特征。

?经籍考》概况?经籍考》是宋代最早的文献目录专著之一,其一大重要特色在于创立了辑录体解题这一书目新形式。

用清代学者孙贻让在《温州经籍志叙例》中的话来说,就是:“篇题之下,孴迻序跋;目录之外,采证群书”。

书契之起源,典籍之聚散存亡,与校雠之经过。

经、史、子、集四部之下虽各无小序,但每一部中又分为若干小类,每类类名之后则有小序。

其内容或述此类之学术源流、派别、与兴衰存亡等情形;或阐明其所以立此类以及改隶部属之缘由。

就集部的分类而言,与《隋志》和《晁志》将集部仅分为楚辞、别集、总集三类不同,《经籍考》中多分出诗集、歌词、奏章、文史四类,这是依从《陈录》所分,只是在命名上别出心裁将楚辞改为赋诗类。

的。

从陈氏将诗集单独分类始,《经籍考》也将诗集与别集列为同位,这一改变无疑提升了诗集的地位,也客观上反映出经历了唐宋两代,诗歌蓬勃发展、数量剧增的盛况;同时也避免了因诗集数量急增致使传统的分法中总集、别集、楚辞之下别集过度膨胀的局面,从而使各类的分布更加的均衡合理。

中国古代的四部分类法

中国古代的四部分类法

中国古代的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的四部分类法是指古代中国文献的分类方式,它主要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这是中国古代文献分类的基本体系,为后世文献整理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经部经部是指经典类文献的集合,包括《易经》、《尚书》、《礼记》、《周易》、《诗经》、《春秋》等。

经部的文献大多是古代经典著作,是古代社会政治制度、道德伦理、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史部史部是指历史类文献的集合,包括《史记》、《资治通鉴》、《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史部的文献主要是记载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国家兴衰的著作,对于研究历史、了解古代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子部子部是指儒家经典的集合,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注疏等。

子部的文献主要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是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对于研究儒家思想、了解古代哲学有着重要的价值。

四、集部集部是指其他类文献的集合,包括诸如《文选》、《全唐诗》、《全宋词》、《红楼梦》等。

集部的文献主要是收录了古代文人学者的诗文作品、小说、文集等,是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文学、了解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中国的四部分类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方式。

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文献的分类思维,不仅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也为后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研究资料。

四部分类法的出现,使得古代文献得到了更加科学的整理和分类,为后世的文献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了基础。

同时,这一分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不同文献类别的重视程度和价值评判。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四部分类法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随着新的文化思潮和学术观念的涌现,一些新的文献类别逐渐兴起,不再完全适用于四部分类法的框架。

因此,后来的文献整理和分类工作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文献分类体系。

中国古代的四部分类法是中国文献分类的重要里程碑,它为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依据。

四部分类法 剑南诗稿

四部分类法 剑南诗稿

四部分类法剑南诗稿
四部分类法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一种,它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这种分类法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

1. 经部:主要收录儒家经典著作,如《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

这些书籍主要涉及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内容。

2. 史部:主要收录历史著作,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这些书籍主要涉及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地理志等内容。

3. 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的著作,如道家的《老子》、《庄子》,儒家的《孟子》、《荀子》,兵家的《孙子兵法》等。

这些书籍主要涉及哲学、政治、军事、医学等方面的内容。

4. 集部:主要收录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这些书籍主要涉及文学创作、艺术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剑南诗稿是指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部诗集,名为《杜工部集》。

这部诗集收录了杜甫在四川剑南地区的一些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民生疾苦以及诗人的个人情感。

剑南诗稿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唐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

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

簡述中國文獻目錄四部分類法的源流摘要古代典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人們瞭解、學習和研究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

然而中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又無比繁複,要更好的利用和研究古代典籍就要把汗牛充棟的典籍按不同的層次有機的組織起來,對典籍加以整理、編纂和分類,做到綱舉目張,執簡馭繁。

在中國歷史上對文獻目錄的分類早已有之,歷經了準備、創制、發展、興盛等不同的階段,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分類原則與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晉時四分法的出現,其後又經過諸多學者的不斷調整和改進,最終完成了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的定制。

本文擬就對四部分類法的源流作淺要的論述。

關鍵字文獻目錄源流四部分類法我國歷史悠久,典籍浩繁,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重要的學科技及學術分類的觀念。

這一時期可以視為我國文獻目錄的準備階段。

其後,兩漢時期是文獻目錄的創制階段,劉歆繼承其父劉向遺志,利用天祿閣的政府藏書編成了我國第一部綜合性的圖書分類目錄——《七略》。

東漢明帝時期由班固撰《漢書·藝文志》,開創了根據官修目錄編制正史藝術志的先例。

自此完成了具體使用的目錄體制的創立。

至隋唐為文獻目錄的興盛發展階段,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分類原則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晉時四分法的出現,其後又經過諸多學者的不斷調整和改進,最終完成了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的定制。

一、四部分類法的產生魏氏代漢,采掇遺亡,與秘書中、外三閣藏之。

魏秘書郎鄧默,刪省舊文,除其浮穢,始制《中經》。

西晉時期,秘書監荀勖重編國家目錄,依據魏秘書郎鄭默的《中經》更輯新簿而撰《中經新簿》(亦稱《中經新簿》或《晉中經簿》)。

《中經新簿》改劉向《七略》的分類法,始為四部,“一曰甲部,記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曰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贊、汲塚書。

”①因此,從內容上看,甲、乙、丙、丁四部基本上就是經、子、史、集。

古籍四部分类法的源流演变

古籍四部分类法的源流演变

古籍四部分类法的源流演变对于古籍整理⼯作者来说,为古籍分类是前期⼯作中的⼀项关键环节。

如今的古籍整理⼯作者依然在沿⽤古代的“经史⼦集”四部分类法,那么了解其历史源流则是熟练运⽤分类法的基础。

四部分类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集⼤成者,它的形成经历了⼀段很长的历史演变过程,肇始于秦汉,发展于隋唐,⽽完善于明清,最终定型于《四库全书总⽬提要》。

春秋战国之前,世存书籍数量⼗分稀少,尚未形成对⽂献分类的概念。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百家争鸣引爆了我国历史上第⼀段⽂化繁荣期,各流派著述纷起,逐渐产⽣出⽂献分类的需求。

孔⼦率先进⾏了⽂献的分类整理,编成《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成为古代最早有史可据的⽂献分类。

秦朝因⽂化思想专制⽽进⾏的“焚书”之举,使得当时的图书⽂献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献分类的发展⼀度陷于中断。

到了汉代,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化的⼤繁荣,朝廷⼤⼒“⼴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使⽂献典籍⽇益丰富。

于是,对于古代⽂献分类、辑录的要求⼜开始应运⽽⽣。

刘向(图⽚来⾃⽹络)展开剩余85%西汉的刘向、刘歆⽗⼦受命对⽂献典籍进⾏校对整理,刘歆在⽗亲刘向撰著的《别录》基础上撰成《七略》,创建出中国历史上第⼀部正式的图书分类体系。

《七略》原书已佚,但在《汉书·艺⽂志》的辑录中可窥其⼤概体系。

刘⽒⽗⼦将当时的⽂献典籍总分为:六艺、诸⼦、诗赋、兵书、术数、⽅技共六⼤类。

类之下⼜分种,种下有家: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学诸⼦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说诗赋略:屈原赋等25家、陆贾赋等21家、孙卿赋等25家、杂赋12家、歌诗28家兵书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数术略:天⽂、历谱、五⾏、耆龟、杂占、形法⽅技略:医经、经⽅、房中、神仙《七略》的“六分法”已基本形成了古代图书分类的⼤体结构。

三国时期魏国秘书郎郑默据皇室藏书编成《中经簿》,虽因原书散佚⽽⽆法睹其概貌,但它却奠定了晋代“四分法”产⽣的基础。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知识要点、练习题及考试点。

1、(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2、宋代刻本的字体,多采用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的楷体。

3、纵观整个元代的刻书特点,大致可用八个字概括,即(黑口)(赵字)(无讳)(多简)。

4、私刻本大致可以分为(坊刻本)(私宅刻本)(家刻本)(自刻本)等几类。

5、古典目录最主要的内容,有(篇目<篇名数书名>)(解题<书录叙录)(书序<总序类序)等。

6、在《四库全书》中,有关官制一类的书,被编排在(史)部,有关山川一类的书,被编排在(史)部,有关琴棋书画方面的书,被编排在(子)部。

7、《别录》二十卷(刘向西汉)所著《七略》七卷(西汉刘歆)所著。

8、中国古典文献与现代文献的划分,以公元(1911)年为界。

9、张之洞认为,善本必须是(一定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精校精著>)(三旧本<旧刻旧钞>)。

10、作为研究文献的一门学问,文献学的范畴大致涉及(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典藏学)等四个学科的内容。

11、《通典》作者是(杜佑<唐>)《通志》的作者是(郑樵<宋>)《文献通考》是(马端临<元>)。

12、在四部分类中,地理类划归在(史)部,农家类划归在(子部),楚辞类划归在(集部)部,《孟子》一书,应到(经)部去查找。

13、文献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物质载体)(记录符号)(知识信息)。

14、线装书中书叶左右边栏以外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书叶装订缝合处与书口相对的侧面称为(书背),书翻阅的地方叫(书口),书籍最外层起保护书的作用的称为(书皮)。

书的最下端称为(书根),书的最上端称(书头),位于副叶后面,印有书名、撰书者姓名和刊刻地点等的(封面)。

15、解题目录因取材内容和撰写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综述型)(辑录体)(传注体)三种类型。

集部概说

集部概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类书与丛书
• “类书” 实际上就是中国式的百科全书, 它确实给阅读、创作、研 究带(缺“来” ) 了很大方便。但要注意的是, 类书的资料因多相 互转抄, 因此讹误较多。引用时一定要谨慎, 最好是根据类书提供 的线索, 再去核对原书。
• 除类书之外, 丛书也是研究文学应该关注的图书。所谓“丛书”, 就是按一定原则或目的丛聚起来的成套图书。丛书始于宋而盛于明清 。《中国丛书综录》所收达二千七百余种, 《中国丛书广录》收录 三千二百余种。丛书有综合性的, 也有专科性的。如《四库全书》 《丛书集成》等, 就是综合性的丛书;像《皇清经解》《通志堂经 解》, 就是专门关于经学的。大量的文学典籍, 保存在丛书中。
• 此说颇精。此类著作, 一般部头较少, 大多被收入了《历代诗话》 《清诗话》之类丛书中。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类书与丛书
• 在总集、别集之外, 有一种书与文学关系极为密切, 这就是“类书 ”。类书是将古今资料分门别类汇于一编的书。它的分类方法约有两 种, 一种是以内容分, 将资料根据内容分属于天、地、岁时等若干 个门类下, 像《艺文类聚》《初学记》等即属此; 一种是以字分, 或以尾字之韵, 或以首字, 像《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等, 即属 此。在《四库全书》中, 类书因为内容庞杂, 不好归类, 故放到了 子部。《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叙》说: 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 经非史非子非集, 四部之内, 乃无类可归。
• 1.《艺文类聚》 • 《艺文类聚》100 卷, 是欧阳询、令狐德棻等奉诏编撰的类书。
全书约百余万字, 按内容类别如天、岁时、地、山、水等, 共分为 46 部, 有子目727个。引用古籍一千四百余种。经史子集, 皆 括其中。六朝以降, 特别是唐代,诗坛创作特别活跃, 但为创作所 用的工具书, 却不十分令人满意。

中华国学典籍的四部分类法的具体义涵

中华国学典籍的四部分类法的具体义涵

中华国学典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涵盖了包括经史子集在内的众多经典著作。

在这些典籍中,有一种分类法具有重要意义,即中华国学典籍的四部分类法。

本文将对这一分类法的具体义涵进行探讨。

一、四部分类法的来源及意义1. 历史渊源四部分类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的《官学课程图》中,这是我国传统经典著作的一种分类法。

在清朝时期,这一分类法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对于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2. 意义四部分类法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理清中华传统典籍的体系,并根据其内容特点进行分类,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四部分类法的形成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整体体系的完整性和深刻内涵。

二、四部分类法的具体内容1. 经部经部是指儒家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著作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对我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思想都有重要影响。

2. 史部史部主要包括了我国历史记载的典籍,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等。

这些史书不仅是我国古代史学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社会风俗、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传承的宝贵资料。

3. 子部子部主要涵盖了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文学等方面的著作,包括《庄子》、《孟子》、《管子》等。

这些著作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4. 集部集部主要包括了我国古代诗词、文言文等文学作品,如《全唐诗》、《宋词》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典范,也是我国文化的珍贵遗产,对我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四部分类法的现实意义及传承价值1. 现实意义四部分类法的提出和形成,有助于人们更系统地了解和把握我国传统典籍的内容和体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

集部 概说

集部 概说
• 1.《艺文类聚》 • 《艺文类聚》100 卷, 是欧阳询、令狐德棻等奉诏编撰的类书。
全书约百余万字, 按内容类别如天、岁时、地、山、水等, 共分为 46 部, 有子目727个。引用古籍一千四百余种。经史子集, 皆 括其中。六朝以降, 特别是唐代,诗坛创作特别活跃, 但为创作所 用的工具书, 却不十分令人满意。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类书与丛书
• 类书之起, 当与文人的文学活动有关。从东汉开始辞赋文章, 用典 渐多。魏文帝曹丕是一位文士气十足的君主, 同时又是一位文坛领 袖, 他主编第一部《皇览》的目的虽诸书不言, 它的具体内容今亦 不可知, 但十之八九是为了作文章取资的。由此入手, 我们来认识 类书对于文学的意义。
返回
第一节 心脏除颤仪
• 心脏除颤仪作为一种重要的急救设备,在病人突发事件的抢救过程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ICU的必备设备之一。它不同于一般诊断治 疗设备,一旦抢救病人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很可能贻误时机,产生 不良后果,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 心脏除颤仪(图15-1)可进行同步直流电复律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电除颤)两种治疗模式。同步直流电复律多选择性地应用于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除 颤仪由R波触发放电,即放电时间在病人心动周期的绝对不应期内( 相当于R波的降支),以免引起心室颤动。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心脏除颤仪
• 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则在心室颤动和心室扑动等急救状态下应用,电极 脉冲的发放与R波无关,放电由人工控制,可发生在心动周期的任何 时期,按下放电开关即可放电。心脏除颤仪开机后自动默认为非同步 状态,室颤、室扑急救时切记采用非同步模式。
• 心脏除颤仪有单相波除颤和双相波除颤两种,不同的波形对能量的需 求有所不同。单相除颤只发出一次单向电流,双相除颤依次有两个电 流脉冲,第二个与第一个的方向相反。目前认为双相除颤较单相除颤 成功率高,皮肤损伤轻,并发症少,但缺乏大样本循证依据。

中华国学典籍的四部分类法及其具体含义

中华国学典籍的四部分类法及其具体含义

一、中华国学典籍的四部分类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典籍是指记录着历史、哲学、文学、政治等各个方面知识的重要书籍。

在中华国学中,典籍被分为四部,分别是经典、史书、子部和集部。

1. 经典:经典是指儒家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

这些经典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儒家思想的代表。

《四书五经》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尚书》、《礼记》、《左传》、《易经》、《诗经》、《春秋》等。

经典的内容包括政治理论、伦理道德、礼制等,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思想来源。

2. 史书:史书是记录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著作,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等。

史书在我国古代被视为最重要的书籍之一,它们记录了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3. 子部:子部是指儒家经典以外的其他著作,包括诗、书、礼、乐等方面的书籍。

例如《诗经》、《尚书》、《礼记》、《乐记》等,这些著作在我国古代的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古代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典范。

4. 集部:集部是指收集了古代文人的诗词、散文、书信等著作的书籍,如《文选》、《唐诗三百首》等。

这些书籍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才华等方面,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国学典籍分类法的具体含义1. 经典的具体含义:经典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包括了儒家的政治、伦理、礼制等方面的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精神支柱。

2. 史书的具体含义:史书是记录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著作,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通过研究史书,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3. 子部的具体含义:子部包括了儒家经典以外的其他著作,这些著作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音乐、礼制等方面的情况,是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集部的具体含义:集部收集了古代文人的诗词、散文、书信等著作,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才华等方面,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学问分类

中国古代学问分类

中国古代学问分类摘要:一、中国古代学问的背景与特点二、中国古代学问的分类体系1.四部分类法2.经、史、子、集的划分三、各部分类的具体内容1.经部:儒家经典2.史部:历史著作3.子部:诸子百家及宗教著作4.集部:文学作品四、古代学问的传承与影响五、现代视野下的古代学问研究正文:中国古代学问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探索、总结、传承各类知识。

中国古代学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

在这套体系中,学问被分为四大类,即经、史、子、集。

经部,主要收录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礼记》、《易经》等。

这些经典是古代儒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等品质,对我国古代社会伦理、政治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史部,主要收录历史著作,包括正史、野史、地方志等。

古代史学家们详细记录了国家的历史变迁、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如《史记》、《资治通鉴》等,都是我国古代史学的瑰宝。

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及宗教著作。

这一部分包括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佛教、道教等宗教文献。

这些著作代表了古代哲学、宗教思想的高度成就,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考资源。

如《道德经》、《庄子》等,都是道家学说的代表。

集部,主要收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这一部分的著作展现了古代文学的璀璨风貌,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如《诗经》、《楚辞》、《红楼梦》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古代学问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发展。

它不仅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现代视野下,我们对古代学问的研究不仅要深入挖掘其内涵,还要将其与现代知识体系相结合,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中国古代学问分类体系清晰、内涵丰富,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籍分类与古籍定级标准

古籍分类与古籍定级标准
代男子有德者之称。子部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子 部中的“子”最初指的是思想家的著作和记录思想家 言行的著作,如《老子》、《墨子》等。它们多属哲 学著作。随着学术的发展,子部书的范围不断扩大, 其中农学、天文算法、医学等科学技术书籍占相当多 的数量,另外像小说、宗教等类的书也有不少。总之, 思想家著作与记録思想家言行之书入此,古代科技、 艺术、娱乐、宗教之书亦入此。]
古籍分类与古籍定级标准
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 徐忆农 2008年3月31日
1
一、概说


这次古籍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古籍基 本信息、古籍破损信息和古籍保存状况 信息等。 古籍基本信息主要指古籍数据标识号、 古籍书目信息(如书名、卷数、著者、 版本、附注、分类、定级等)、书影等 。
2
二、古籍分类

古籍分类的目的,一是为了查找方便; 二是总结学术源流。古籍分类就是根据 书的知识内容与其他显著属性特征,分 门别类系统组织古籍的一种方法。
6
二、古籍分类

(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法 整体分爲經、史、子、集、叢五部,各部又分 类,有的类又分属,属下又根据情况进行复分。 具体类目如下:
7
二、古籍分类

经部[“经”是指织布时的竖线,人们只有先把竖线排
好,才能用横着的纬线织出布来。古人由此引申认为, 儒家思想及其有关著作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本保 证,因此把它称为“经”。作为重要经典的儒家著作, 最初只有六经:《诗》、《书》、《礼》、《乐》、 《易》、《春秋》(其中《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 传)。到了唐代有“九经”之说,宋代又发展为“十 三经”。另外,古代经部的书除了包括儒家诸经外, 还包含有“小学”(即今天的语言文字学)类的书。 总之,儒家尊崇十三经之正文与注释、研究经文之书 入此,传统语言文字学与谶纬之书亦入此]

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 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 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 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
具体分类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经部收录了儒家的“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 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 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时期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 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出处:《新唐书·艺文志一》:“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示例:就从妹子 说一句书,无论~,大家都顶针续麻依次接下去。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八回。
四部简介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 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但 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 类法。
十三经注疏: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 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 等。

四库是指什么

四库是指什么

四库是指什么
四库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

现大陆存三部,台湾存一部,另三部毁于战火。

包括“经史子集”四种,收入图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分别是:《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扩展资料
四库概念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永2领衔,纪昀总纂,修编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综合丛书,历时十五年,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成《四库全书》。

收入图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

共缮写七部,分贮内廷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谰阁。

现大陆存三部,台湾存一部,另三部毁于战火。

四库全书
1、《经部》
《经部》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

2、《史部》
《史部》包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3、《子部》
《子部》包括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著述及部分佛教类、道教类、古代小说等。

4、《集部》
《集部》包括楚辞、汉赋、骈文、唐宋诗词、元曲、历代文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部分类
楚辞类
别集类
总集类
文选之属历代之属郡邑之属外国之属氏族之属唱酬之属题咏之属尺牍之属谣谚之属课艺之属
诗文评类
历代之属郡邑之属诗话文话之属
辞赋课艺之属
词曲类
词之属
别集
总集
历代
郡邑
氏族
曲之属
杂剧传奇杂著散曲道情杂曲
弹词鼓词曲总集时调
词曲评之属
词韵词谱
曲韵曲谱
词话
曲话
经部】经部收录儒家经典和诠释阐述儒家经典的书。

包括《诗》、《书》、《易》、《孝经》、《论语》、《尔雅》、《孟子》七部儒家经典,加上对《礼》的三部注释作品《礼记》、《周礼》、《仪礼》,以及对春秋进行阐述的《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部书共十三部作品,亦称儒家十三经:
《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

所谓“九经”包括《易》、
《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

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

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
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史部】“史”的含义比现代汉语中“史”的含义要广泛得多,其具体内容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传记、史抄、载记、史评、诏令、奏议、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共十六个小类。

有关史部的16个小类归纳成5个较大的类来:一是关于记人记事和评人评事的史类;二是关于奏议的诏令类;三是关于
时令、地理、科技的书;四是关于官职和政事方面的职官政书类;五是工具书类。

【子部】子部的含义指收录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和释道宗教作品。

其具体含义应包括《论语》和《孟子》以外的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及宗教方面的作品。

【集部】“集”是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

包括“楚辞”、“别集”、“总集”和“曲词”、“诗文评”五类。

“别集”是指个人作品的汇集,以个人的名或字或号命名,属个人作品汇集。

总集是指汇集许多人的诗文为—集,属多人创作而成。

词曲类和诗文评类指汇集的作品或为词曲或为诗文的评论。

关于淝水之战的成语故事
东山再起、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四面楚歌破釜沉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