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总体分哪几部分
民俗概述
民俗概述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民俗分类按内容划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这是通常民俗学的分类方式。
1)、经济民俗,指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3)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等。
为了研究方便,可将我国各民族民俗做如下分类1、物质民俗:1)居住;2)服饰;3)饮食;4)生产;5)交通;6)交易。
2、社会民俗:1)家族、亲族;2)村落;3)各种社会职业集团;4)人生礼仪式(诞生、婚姻、丧葬);5)岁时习俗。
3、口承语言民俗:1)神话、传说、故事;2)歌谣、叙事诗;3)谚语、谜语;4)民间艺术。
4、精神民俗:1)巫术;2)宗教;3)信仰;4)禁忌;5)道德、礼仪;6)民间游艺。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三、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
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民俗的规范功能。
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3、民俗的娱乐功能。
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如民间歌舞、游戏、竞技、杂艺等。
4、民俗的审美功能。
民俗学概论
一、民俗的定义 (一)学术界狭义的“民俗” 概念1、文化遗留说 2、精神文化说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二)《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
5、民俗是指民间故事。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
6、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3、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
7、民俗是“民俗文化” 。
4、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
(三)产生分歧的原因:1、不同学者的背景不同。
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不同地区的民俗表现不同。
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3、学科认识不统一。
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形成的共识 :1、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
(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与时代的关系) 3、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民俗与文化的关系 )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五)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民俗学民俗学是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项,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第二节民俗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一、民俗学的概念(一)广义的民俗学概念民俗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其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这门学科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甚至原始民族的民族生活。
(二)狭义的民俗学概念狭义的民俗学概念有四种不同意见:1、民俗学只对远古遗留下来的信仰、风俗和传统加以研究。
2、民俗学仅以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为限。
3、民俗学只研究民间生活中的仪式、祭祀和禁忌。
4、民俗学只以民间口头文学为研究对象。
二、民俗学的研究范围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一)经济的民俗:它以生态民俗、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
(二)社会的民俗:它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
(三)信仰的民俗:它是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
(四)游艺的民俗: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
总之,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凡是人类社会中从生产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为,所有形成习俗惯制世代传承的事象,都在研究之列。
1.鲁菜是中国北方菜的代表,鲁菜主要由济南风味和胶东风味组成。
济南菜种类齐全,以爆、烧、炒、炸见长,菜品以清、鲜、脆、嫩著称,其中尤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
名菜有奶汤蒲菜、奶汤鲫鱼、德州扒鸡、酱爆鸡丁等。
胶东临海,菜以蒸制海鲜见长。
工艺以蒸、煮、扒、炒、熘见长,口味以咸鲜为主。
其名菜有绣球海参、芙蓉干贝、蟹黄鱼翅等。
此外、山东人喜食葱,烹饪时常用葱花炝锅,或以葱花为辅料配菜,如葱烧海参、葱烧蹄筋、葱烧肉等。
1.举例说明影响服饰文化的因素1)服饰文化的形态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爱斯基摩人与非洲土著的服饰文化极不发达,而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的地区的服饰文化很发达。
2)不同的生产方式,对服饰文化的发展形态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以捕鱼为生、狩猎为生的民族,则以鱼皮、兽皮为衣。
民俗学——精选推荐
且长期形成习惯,并导致了民俗学研究现状缺乏从各种民俗事象的规律
性中总结理论。 二是被禁锢在民间文艺领域里的中国民俗学,缺乏对
各种民俗事象有机复合的哲学分析与解析,因而也就缺少有深度和力度
的论述和证明,这也就是中国民俗学始终害着的软骨病,难以在学术界
形成他应有地位的与原因之一。
C.建国以后,中国民俗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冷落。 同时受到前苏联民俗学体系的影响,长期徘徊不前。
5
第二章
一 民俗的本质:
民俗本质上就是文化,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生存方式,文
化模式,是思想文化的源头。是人的习俗和人的文化过程展现,它沟通
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着集体的和社会的人群意愿,是一
种通过人作为文化载体进行传播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是大众的文化,
民间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
影响扩展至地区文化圈以外,并按照民俗
1
的惯制展开,同时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民俗形式。 民俗传播和扩展的过程也就是民俗传播结构,其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传者、受传者、传播情景和传播渠道。其中传者和受传者是普通民众, 也是民俗环境的主体。
因为:从文化形态上看,民俗传播广义上是横跨传播学和民俗文化 两大范畴,民俗传播作为千百年相沿成习的风习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 化意识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虽不是成文法,但却具有 软控制力量和性质,无论何种民俗形态,一旦形成,就渗透到我们生活 中时代相传,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精神力量,因而对民俗学的学 习研究是不能脱离主题对象“人”的研究的。
从世界范围看:民俗学还在以经验科学为核心的精确思维模式作为民 俗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中国民俗学在这一背景下,至今还未能找到一种精确度量研究的办 法。还处于搜集材料,对民俗事项作分门别类的描述阶段,也就是定性 阶段。
中国民俗 学习纲要
第一章 家族与亲族民俗
一、家族与亲族 由夫妻关系与亲子女关系组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称为家庭; 几个或更多同姓家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便构成家族。 家族的两大功能:对内:保证家族按父系或母系血统延续;调整家族成员 之间的关系;组织家族内部的生产与消费。对外:调整家族与社会的关系。 由若干家庭血缘关系发展而来的家族集团和由配偶关系发展而来的姻亲集 团的总和,便构成亲族和亲族关系。 推算亲族关系的两种方法:垂直关系、平行关系。 二、家族、亲族的民俗传承 1.家族、亲族各成员的称谓及类型 • 称谓的意义:区别辈分、确定同辈相互关系、便于社会交往。 • 称谓的类型:类别式(同等同类关系用同一名称表示)、叙述式(各成员之 间关系都有专有称谓)。 在姻亲关系中,与本人关系较亲近的上有岳父母、舅父母、外祖父母、中有 姑姨表兄弟姊妹,下有外甥女
第四章 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是指在人生中,在不同的生活和年龄段所举行的不同的仪式和 礼节。 一、诞生礼仪:婴儿脱离母体进入社会,包括孕育期和诞生期所有习俗。 1、产前求子风俗:男孕说、感生说、女娲补天说、生殖崇拜、送子娘娘。 2、孕时风俗:噬食、禁忌、胎教。 3、临产习俗:隔离 4、产后习俗:三朝、十二、满月、百日、周岁 二、成年礼仪:男子或女子生理发育成熟,被接纳为社会的正式成员。 1、冠笄礼(汉族) 2、度戒礼(瑶族) 3、穿裤换裙(纳西、彝族) 4、文身染齿(高山、基诺、独龙、黎族等)
第二章
村落民俗
• 村落,是由家族、亲族和其他家庭集团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社会生 活共同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一、村落的类型 • 1、同姓村落或单一家族村落:同一血缘同住一处,家族长即是村落首领。 • 2、亲族村落:由血缘个体家庭和姻亲个体家庭组成,村落首领协商推举。 • 3、杂居村落:同一地缘多姓杂居,村落首领共商推举。 二、村落民俗传承 • 1、村落成员的集体意识:源于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血缘、亲缘关系。 积极意义是共同反抗压迫,消极层面是血族复仇和械斗。 • 2、村落内部的协同生活:体现在生产、生活互助。 • 3、村落的公共设施:集体建造、集体维修。 • 4、村落的管理和乡规民约:协调制约村落之间、村落各成员之间的关系。 • 5、村落信仰:宗教信仰、祖先信仰和本主信仰。
民俗学概述2012修改版
二、民俗的分类
1、乌丙安 (1)经济民俗
(2)社会民俗
(3)信仰民俗
(4)游艺民俗
7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 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 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 交通民俗等等。
8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 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 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 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 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 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 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 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35
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 1.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包括迷信信仰与 俗信信仰两个方面。 迷信信仰是由原始的万物有灵论形成的 一种现在看来是消极而落后的信仰,包 括诅咒他人、乞求祈福、念咒诵符、算 命打卦、测字相面、看袓坟风水、通灵 术等等。 俗信信仰,是约定俗成的一些观念和行 为模式,没有迷信那样执着和欺骗性, 更没有专门的司事者。其外延包括民间 气象谚语如祸殃征兆、年节书写对联、 放鞭炮、盖房子讲究风水、日常生活中 所谓不吉利征兆、讲究幸运号码与吉祥 数字等等。
民俗学
1
第一章 民俗概论
2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3
一、民俗的义
——Folklore
Folkloristics(民俗学)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 的意译。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 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 (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 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民间是指民 众中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风俗 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 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 的集体习惯。
民俗学复习资料
现代社会中民间信仰影响
社会稳定
民间信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 结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传承
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祭祀活动等形式将传统文 化代代相传,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业发展
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民间信仰场所成为了旅游胜地, 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部分民俗活动为迎合市场需求,过度 商业化,失去原有文化内涵。
许多民间手工艺因后继无人、市场需 求减少等原因面临失传风险。
民俗适应性问题提出和分析
民俗传承与保护意识不足
政府和民众对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保护 和传承机制。
民俗与现代生活方式冲突
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存在冲突,如传统节庆习俗与 现代工作节奏的冲突。
通过对于民俗的引导和管理,可以促进社 会整合和治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
经济发展与旅游开发
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
民俗文化资源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 源,促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学术研究和 学科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推动相关 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02
民间信仰与祭祀活动
民俗学复习资料
汇报人:XXX 2024-02-03
目 录
• 民俗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民间信仰与祭祀活动 • 传统节日与习俗传承 • 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 现代社会中民俗变迁与适应性问题探讨
01
民俗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民俗学定义及研究对象
民俗学定义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 一门社会科学,探讨民俗的起源、发 展、演变及其社会功能。
民俗学
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遗产):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重视:1.人;2.口头传承;3.文化空间的重视民俗商业化、媒介化、民俗学从科学理论到实践方案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和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它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总体来说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本质特征),汉武帝颁布《太初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年节习俗才一直延续至今。
2.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文化的扩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那些发生时间比较早,社会功能比较广泛的民俗,其扩布的地域和民族也相对广大。
3.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是靠语言和行为传承的。
4.类型性。
5.规范性和服务性,最常见的是民俗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不成文法或习惯法,民俗规范永远是民众心理与价值观念整合的结果。
民俗的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2.规范功能,社会规范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法律,第二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是民俗。
3.维系功能,4.调节功能。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地域性,季节性,功能性,科学性。
“百工五法”是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创造。
“以方为矩,以圆为规,直以绳,正以悬,衡以水”营造寺院、庙宇和宫殿的木匠,古代叫“大工”。
民俗概论(四分法 功能)
14,福娃的民俗意蕴
a,贝贝——“鱼”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蕴涵 :图腾崇拜;人们某些美好愿望的理想象征;辟邪消灾
b,晶晶——“熊猫”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蕴涵:在中国最早的典籍如《尚书》、《诗经》中,就有对熊猫的描述 。物种稀缺,濒临灭绝,被奉为“国宝”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
c,民俗的娱乐功能 ,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愉快的调剂作用。
d,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10,民俗事项的产生:共同创造理论 残余论 文化沉降论 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
11,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A, 民俗学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早期代表人物是格林兄弟。1812年格林兄弟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第一讲 民俗概述
1,中国古文献中的“民俗”:
《管子 正世》“料事务,察民俗”
《礼记 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汉书 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民 ——普通老百姓,即庶人,可以引申为民间。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中国民俗学复习要点
民俗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1)2.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1)3.“民俗”一词作为专门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1846年创用的。
(2)4.“Folklore”由撒克逊语“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的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2)5.现在国际学术界用“Folklore”专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用“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
(2)6.民间,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2)7.“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3)8.统治阶级成员在个人生活中他们除了保存着上层社会的某些生活习惯外,基本上也与民族共有的习惯制取一致的态度。
(3)9.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文化遗留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等。
(3-4)10.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资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4)11.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4)12.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5)13.物质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
(5)14.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民俗学知识点
民俗学知识点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中的民间习俗、传统和风俗等文化现象。
它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包括节日习俗、婚丧礼仪、民间传说、民间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等内容。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民俗学的知识点。
一、节日习俗节日习俗是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遵循的惯例和规定,包括节日的起源、内容、庆祝方式等。
不同的节日习俗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如春节的舞龙舞狮、元宵节的猜灯谜、端午节的吃粽子等。
通过研究节日习俗,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风貌。
二、婚丧礼仪婚丧礼仪是民间举办婚礼、丧葬等仪式时所遵循的规范和习惯。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婚丧礼仪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人们对婚姻和生死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比如,闽南地区的婚礼上要唱“茉莉花”,表达对新人的祝福;丧葬礼仪中,北方会有烧纸、击鼓的仪式,南方则有穿素服、头戴白纱的习惯。
三、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和传闻,内容涉及神话传说、民间英雄、灵异传奇等。
各地有各自的传说,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家喻户晓。
传说故事传承了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激发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力。
四、民间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舞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歌舞表演,反映了当地的生活风情和民俗文化。
比如广场舞、二人转、苗族芦笙等,都是民间音乐舞蹈的代表形式。
这些表演形式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承载着民族情感和文化精神,是民众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五、民间工艺民间工艺是人们利用传统技艺和工具创作的手工艺品,包括陶瓷、绣花、剪纸、蜡染等。
这些工艺品传承了民族的艺术传统和审美观念,体现了民众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通过研究民间工艺,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品位。
六、结语民俗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面广泛,内容丰富。
通过学习民俗学知识点,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民俗学的研究,传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安徽大学《民俗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民俗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一、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P4)(二)民俗的内容(P5)1、物质民俗2、社会民俗3、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三)民俗的基本特征(P11)1、民俗的集体性2、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3、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4、民俗的类型性5、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四)民俗的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2、规范功能3、维系功能4、调节功能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p40)物质生产民俗只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特征(一)地域性(二)季节性(三)功能性(四)科学性二、农业民俗的特点(p41)1、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2、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4、农业禁忌、祭祀习俗5、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6、农业生产过程习俗7、农业娱乐风习三、狩猎、游牧和渔业习俗(p49)了解本节相关禁忌、谚语即可四、工匠民俗重要特点(p62)(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二)技术传授的封锁性(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一)、饮食民俗的特点(p74)(二)、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的变化(p86)1、人类社会早期: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构成要素的变化(服饰的五个构成要素:质,形,饰,色,画)2、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a、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b、求吉心理c、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d、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三)、中国民居建筑共同的民俗特点(p97)1、聚族而居2、房屋式样大体相同3、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4、民房低于官府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一、宗族组织民俗构成的要素有哪些?P105较为完整的宗族组织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丁口,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资助这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以及协调这种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
(一)有血缘关系的丁口:在宋代以前,贵族和官宦的血缘组织可以形成世家大族,而普通人的族通常指“五服”和“九族”。
民俗学
第一章1、什么是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间,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在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
《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后来,该词逐渐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近些年来,鉴于“Folklore”一词既指“民俗”又指“民俗学”,容易混淆,国际学术界又以“Folkloristics”一词专指“民俗学”,而将“Folklore”专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以便区别。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1、文化遗留物说。
这是英国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民俗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
2、精神文化说。
这也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英国民俗学会1914年出版的《民俗学手册》中,有一段话形象地表明了这种观点:“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3、民间文学说。
这种观点认为民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前苏联。
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过去研究得比较多的民俗现象,也主要是民间文学。
4、传统文化说。
民俗学
水上民歌起源年代难于考究。是在藤县地区濛江、太平、藤城、南安、赤水沿浔江、蒙江、北流河一带水上居民(疍家)群体中传唱的民间歌谣。歌谣主要包括水路歌和婚嫁歌。
水路歌顾名思义是用来指导船的航行之歌谣。它把整个珠江流域的航道、水文、地理等航行相关情况用歌谣的形式代代传授指导航行。这种歌谣在行船中吟唱,赞美沿河风景或作为一种劳动休息时娱乐。
现在,民俗学的研究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在有的国家已经扩展到民间社会及文化生活的所有领域,包括各种民间的生产惯习、社会组织及制度、行为规范、精神事象(包括信仰、伦理观念、知识、民间文艺创作)等。在现代社会科学的体系中,民俗学具有不可替代和引人注目的地位、作用。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及社会生活里的种种民俗文化现象,大体具有以下特点:它们是社会性和集体性的,一般要经过民众的认同和长期实践,才能成为风俗;它们大多以类型或模式的形态存在;它们在时间上具有传承性,空间上具有扩展性。上述特点使得民俗现象能够显著地区别于社会生活中那些个人的和暂时性的现象。
接花灯是特别热闹 必定有很多男童在前面领路
从买花灯的地方到家族祠堂一路上一边舞狮 一边放 鞭炮
沿途经过同一个对的人 或者一个族的人 家都要放 鞭炮
而且放鞭炮的一般要未婚男性
迎接回后挂在祠堂里(或者老屋)
娄子匡 民俗学的分类 1933
娄子匡民俗学的分类1933娄子匡,中国民俗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使他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而娄子匡对民俗学的分类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对该分类的介绍,能更好地了解民俗学的研究方向和内涵。
娄子匡将民俗学分为五个主要的分类,分别是物产民俗学、农业民俗学、手工业民俗学、交通民俗学和生活民俗学。
首先是物产民俗学,它研究的是与物产相关的各种民俗现象。
通过研究土地、水资源、草木、矿产等自然资源与民俗的关系,可以深入了解人们在物产利用、物产节约、物产信仰等方面的行为和习俗。
物产民俗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方式,还能反映一方土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其次是农业民俗学,它研究的是与农业相关的各种民俗现象。
农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因此农业民俗学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农事节气、种植习俗、农耕仪式等方面的民俗现象,可以揭示农民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信仰习俗等方面的特点。
手工业民俗学是研究与手工业相关的各种民俗现象。
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兴盛,对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传统手工业的制作工艺、技术传承、工具祭祀等民俗现象,可以揭示手工业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认识。
交通民俗学则是研究与交通运输相关的各种民俗现象。
交通运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民俗学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揭示人们在交通工具选择、出行仪式、交通信仰等方面的习俗。
交通民俗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还能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文化的特点。
最后是生活民俗学,它研究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民俗现象。
这包括婚姻、丧葬、宴会、祭祀、戏曲等各个方面的生活仪式和习俗。
通过研究这些生活民俗,可以了解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等级等方面的特点,还能揭示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社会关系的变迁。
民俗学 第三章 物质生活民俗
第三节居住建筑民俗
二、民居建筑典型介绍 4、客家土楼(广东、福建等地客家人的住宅) 、客家土楼(广东、福建等地客家人的住宅) 圆形、 圆形、生土夯筑
第三节居住建筑民俗
特点: 特点: 防震、防火、防盗、 防震、防火、防盗、通风采光好 2008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年被列为“ 年被列为 世界遗产名录”
第二节服饰民俗
二、服饰的发展阶段 1、最初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目的 、最初阶段。以遮身蔽体, 2、第二个阶段。以适应生产需要为目的 、第二个阶段。 3、第三个阶段。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第三个阶段。 4、第四个阶段。含有某些政治观念和社会观 、第四个阶段。 念
第二节服饰民俗
三、服饰的构成要素 1、质。服装原料的性质 、 2、形。服装的样式 、 3、色。服装的色彩 、 4、饰。佩带的饰物 、 5、画。服饰的花纹图案 、
第二节服饰民俗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
第二节服饰民俗
第二节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 明治维新(西装) 辛亥革命(中山装、 明治维新(西装) 辛亥革命(中山装、 列宁装) 文化大革命(草绿军装) 列宁装) 文化大革命(草绿军装) 改革 开放(服饰多样化) 开放(服饰多样化)
第三节居住建筑民俗
三、民居建筑的共同民俗特点 1、聚族而居 、 2、房屋样式大体相同 、 3、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 、 4、民房低于官府 、
第三节居住建筑民俗
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民居建筑民俗 、 中随处可见。 中随处可见。
第二节服饰民俗
四、服饰的变化 ■人类社会早期,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构成 人类社会早期, 要素的变化。 要素的变化。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服饰的变化主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 要来自观念的变化。 要来自观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