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 第七天 读后感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18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18篇)余华第七天篇1《第七天》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于20__年初出版的一部小说。
小说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主人公杨飞在七天内的所见所感,写出了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一些现象,有房屋强制拆迁,对官僚主义的批判等等,大多数还是发生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一些很细微的事情,并从这些末梢中提炼出了很多东西,有爱情,亲情,社会情,当然,还包括一些很暧昧的,我们都说不清的东西,比如我们这个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还有很多,下面请我一一道来。
以前我一直在寻找可以全面阐释21世纪社会的作品,现在,我找到了。
并且不负所望,这部小说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所以从我读完这部作品,到现在,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我都在思考,我在想,我们社会的这些变化,还有相对应的我们个人的变化。
我个人认为,余华的这部小说,阐释了三大主题:亲情,爱情和社会情。
小说的开篇就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面对一个雾气朦胧的世界。
身边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人出了车祸,有商场发生火灾,还有人跳了楼……然而,在这一片混沌之中,主人公杨飞回忆了他的养父杨金彪——一个朴实善良的铁路维修工人。
他的生母在火车上意外产下了他,并从厕所掉了下去,而单身汉杨金彪捡到了他,从此他就养着这个孩子。
把这个孩子放在自己胸前的肚兜里,给他喂奶粉,喂水,甚至于织毛衣。
让我最感动的是其养父为了他放弃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这个善良的人不忍心把杨飞丢在河畔街,所以当他看见这个小小的人儿用树叶把自己全身都盖住,用来保护自己的时候,他反悔了,自责了。
这种对良心的检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禁受的了的,可以说,这种品质,是弥足珍贵的。
这种爱,是大爱。
是只有亲情的力量才可以创造出来的爱。
主人公还回忆了自己生前的爱情。
李青是他的妻子,确切的说,是前妻。
他们曾经在同一家公司上班,李青是他们公司最善良最有气质的女孩。
杨飞靠着自己的诚实,善良,正直的品质博得了李青的芳心,二人在一居室的房子里度过了一段很美好的,如昙花一现的生活。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第七天》读后感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七天》读后感1怀着好奇的心理,我阅读了一度销量排行第一的《第七天》。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余华所讲述的故事情节震撼到了,故事内容的荒诞和绝望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些故事又都似曾相识,很多来自于曾引起媒体和网络广泛关注的新闻,只是作者通过以这样虚幻的手法集中编排出来,还是让我一下子感觉透不过气来。
《第七天》故事取材于一些当今荒诞的社会新闻,很多人在各种悲剧中受伤或死亡,而这些人在这些事件之后有怎样的经历和想法?余华的这部《第七天》就是来写这部分内容的,从鬼魂的角度、死后的世界来讲患难与救赎。
和余华的《活着》相比较,从故事的取材上来说,《活着》写的是历史,《第七天》写的是现在,人对当下的绝望肯定要比已经过去的更深。
《活着》里面死去的人都还有个地方安息,而《第七天》里面却是“死无葬身之地“。
《第七天》读后感2昨天晚上一口气读完了《第七天》。
看完了心里有点憋得慌。
想知道一本小说讲什么,不能不了解作者。
余华祖籍山东,浙江长大,做过牙医,后弃医从文,北京生活过十几年。
擅长构建奇异、怪诞的框架。
但他认为这是极力接近真实。
《第七天》也是他构建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亡者的。
里面有人们生前的回忆,有墓地者得安息,无墓地者可以永生。
有点类似墨西哥电影《寻梦环游记》里亡灵的世界。
里面的情节也很紧凑,每个故事靠着巧合的时间串联起来,不至于太突兀,但是连起来看又让人觉得悲凉。
前天十月初一,约等于北方人的清明节。
这一天里,人们会到逝去亲人的坟头画个圈,烧些纸钱,让亲人在另一个世界过的好些,也希望亲人能保佑这个世界的人生活顺利些。
下班的时候,看见十字路口,好多人都在烧纸钱。
大约是新北京人吧,老家的坟头太远,回不去,只好在路口烧些钱,表达一下思念。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5篇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5篇(一)看完《第七天》这本书,心情是压抑的。
或浓烈,或清淡,却也怎么都逃不出压抑的罩。
《第七天》反射着的我们现在的生活里太多的内容,有上层建筑的黑暗,也有平民百姓的儿女情长。
对于制度里的灰色地带,我们却也无能为力,自身的绵薄之力,说实话,还是难以对付发庞大的体系。
由于自己是法学生,基本的公平正义感在两年的法学教育中还是有的。
但是人也不能太过于天真,也不能太过于把自己当回事。
对此,我只能祈祷,祈祷新时代的中国能够很好,仅此而已。
对于社会问题,我确实感到十分愤怒和厌恶,厌恶那些人的丑恶嘴脸,厌恶那些人欺压穷苦百姓。
但是我抑制了自己内心的激动。
毕竟,即便你再怎么激动和愤怒,好像都是那样,无法改变。
那就要无动于衷吗?也不是。
那就只能祈祷中国法治健全吧。
毕竟,现在的中国,还是有温度的,好人还是大多数的。
书中关于儿女情长的描述最直击我的心灵。
这本书的语言无辞藻之饰,无华丽可言。
但是,最简单的词语表达出最令人揪心的情感,这也许就是文字最初的的灵魂吧。
杨飞和李青的感情,终于三观不合。
其实说“终”并不正确——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向她挥了挥手,她上来紧紧抱住我,对我说:“我仍然爱你。
”我说:“我永远爱你。
”感情仍在,但是因为彼此不是所谓的一路人,选择了分开。
但李青真的去追随到自己的未来了吗?并没有,最终她选择了自杀,并与杨飞在“这个世界”里相遇。
对杨飞和李青的感情,确实会有很多人去进行不一样的评价。
欲望,对女人来说,是贬义词吗?我认为并不是。
其实我都一直都认为,生活是别人的,我们真的无法对其评价太多。
真的。
我们可以在别人处于迷茫时给人家意见,但是并不是说你的意见就是正确的,就是真理。
《第七天》读书心得五篇
《第七天》读书心得五篇《第七天》读书心得1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把《第七天》这本书看完,就让人想起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合上书,才发现那封面上的字“书中描写的荒诞比起现实的荒诞”……也许世界就是这样。
放下手中的书,转身望向窗户,放松一下紧绷的思维,解放自己的自由,烈日将大地照得刺眼,树在无意中留下晃动的阴影。
我面对着太阳,在思索我的世界—对自己灵魂的问询,不经意想起山坡上的小坟堆,那里埋葬着我的亲人,它的渺小,让人不会去注意,只有几块红砖砌成的小屋,冥冥中,告诉我们她在这里安息,我在那里曾徘徊过,在这片树林中曾穿行过,我独自在坟堆前驻足,在这里忘却了伙伴的约定这是两个灵魂驻足的地方,但只有一个灵魂永远在这里停留。
又回头琢磨,觉得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
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
但死去的世界里,也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
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无论外面的世界怎样,这里永远是春天。
也许热和寒只是一线之差,生和死也只是一界相隔,我低下头摸索般的打开窗户,又被外面的乌烟瘴气,被迫般的关上了。
再次打量桌上的书,这才悟得书中的世界—我们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间迷失了自己,我们的目光也在形形色色的玻璃幕墙中,变得干涩、贫乏,内心是缭乱的,浓雾锁住了这个城市的容貌,这个城市失去了白昼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
但我们永远向往着幸福,在这里谋生,苦尽甘来。
驱逐,去了那片“死无葬身之地”……在那里,去等待下一次的“重生”,去逃离那黑暗的时一个人的灵魂孤独的安息在这儿,它眺望着远处的美好—那个在冰冷的世界构建的暖巢—死无葬身之地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第七天》读书心得2余华的《活着》写满了人间的艰辛和无奈,余华的《第七天》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新】余华小说《第七天》读后感800字(5篇)-精选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余华小说《第七天》读后感800字(5篇)余华小说《第七天》读后感一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
或是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或喜或悲。
读完全书后,我重新认识了生与死。
生生死死还不如说是一场单程旅行,上上下下,来来往往。
在本书中,生死也就是分隔于两个世界,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另外这个世界可能会丝毫不在乎。
而有些东西,将从这个世界带入另外这个世界里。
本书以荒诞的视角行文,即一个死去的人。
他回忆着和正经历着的世界,在他的生前和死后这个世界又是怎样的。
从他死去的第一天写到第七天,作为七个部分,书中开头就以雪、雾、雨这些意象来营造出模糊的环境和视线,朦胧和荒诞的世界。
在刚开始会给人一种困惑或不确定感,继续阅读下去后就能发现另一片天地。
在书的前部分,主人公死后所见的人和发生的事在后文皆一一对应,从而将全书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内容上,这本书极大的讽刺了现实社会里的不公平、黑暗的一面,借助一个死去的人视角,从权利、金钱到现实人们的欲望再到人性的阴暗面:虚伪、攀比、恶毒、幼稚、冲动......这些在书中展露无遗。
小说中,死去的人生前有钱的话可以有墓地,有人哀悼,可以穿绫罗绸缎,可以有高档的骨灰盒,可以买到一块土地埋葬,最终能够得到安息。
没有钱的人,不能买到土地埋葬,也就不能安息,只能永生,一直在这个悲惨的世界里,一直在那个叫死无葬生之地的地方。
在殡仪馆里,有钱的人可以坐沙发,没钱的人只能站着或者坐在一个塑料板凳上。
而那些有权力的人更是豪华的待遇,需要城市封路,大批的游行。
从这个情节里就将社会的许多方面暴露出来,现实中,在候车厅里,同样是设有贵宾区休息室,里面的人可以吹着空调,喝着咖啡,翘着二郎腿。
第七天读后感精选6篇
第七天读后感精选6篇余华笔下的《第七天》是个极为荒诞的故事,但荒诞底下的人性依然闪烁着点点星辉。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第七天读后感历经七年磨练,余华新作《第七天》是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作品。
从篇幅来看,这是一个中长篇,然而书中并未给读者描绘一个结构精巧严丝合缝的完整故事,而更像是一部凌乱芜杂包罗万象的短篇故事集。
余华借一个死人的口讲述了一系列深黑色的故事,这些故事绝非鬼狐夜谈或者道听途说,故事中的事件都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故事中的人无一例外都“死无葬身之地”。
余华虽然将这些故事以魔幻和荒诞的笔触串连在一起,却仍是不加掩饰地给作品一个写实主义的基调,余华想展现给读者的就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浓缩,一个类似薄伽丘《十日谈》般有批判讽刺又有美好温情的现实世界。
书中所描绘的“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
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
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个充满悬疑的开头也就变得真实刻骨。
毕竟死后还能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不啻为我们思考自己死亡的一次机会。
当然这是唯心主义,但在曾以“先锋”闻名的余华笔下,七天,是能提供一次不长不短的生死体验。
的确,死亡的亡灵怀着对人世的眷恋在七天里游荡,在亡灵与亡灵的对话中,又能重构或者还原起尘世的善良与罪恶。
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第七天》中余华不再以局外人的视角推进故事,而是置于第一人称的叙述,与故事开始奔赴殡仪馆火化的亡灵杨飞融为一体,记录亡魂七日的癫狂际遇。
一件件无由的横祸,一桩桩无辜的死亡,他用近乎冷酷的客观铺展开来,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第七天》延续了余华一贯的直白残酷风格,本书甚至将这种风格贯彻得更加彻底。
无需繁琐的结构,摒弃复杂的技巧,没有矫饰的语言,除了“父亲”,作者甚至没有刻意塑造书中其他任何一个人物的面貌。
余华作品《第七天》读后感2019作文精选5篇
余华作品《第七天》读后感2019作文精选5篇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华作品《第七天》读后感2019作文精选5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余华作品《第七天》读后感2019作文精选5篇(一)余华代表作《活着》表现了福贵与家珍夫妻关系的坚贞纯洁与肮脏背叛的矛盾统一,《世事如烟》中七个家庭的如烟世态、飘忽的节奏以及诡谲多端的命运,《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和他父亲在苦难中的感人与心酸,《现实一种》里那些充斥着观念化议论的寓言,《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的小聪明、圆滑与荒诞,《古典爱情》中柳生和小姐惠之间令人叹惋的阴阳两界、人间地狱……从叙事手法与写作技巧来看,《第七天》中的写作技巧与叙事方式在此前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娴熟的排演。
“重复”、“绕”与“回环”是现实主义作家常用的叙事方式。
余华也不例外,小说中不自觉的“重复”是余华标签式的叙事风格,为了增进情节铺排在读者心中的地位与阅读体验,在他的文本中大量使用了这样的“重复”与“回环”。
《第七天》里已经身在“那边”世界的张刚和李先生那下棋悔棋的情节铺排,采用的就是“重复”与“回环”的写作技巧。
余华“重复”与“回环”写作技巧往往表现的是人物之间复杂、纠结、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不仅仅是为作品贴上防伪标签,更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第七天》以“我”即杨飞为线索,描写了一个刚刚去“那边”的人所见到的阴阳两界。
概观中外现实主义文学,“幽灵叙事”并非是一种全新的叙事模式或手法,但以此来描绘当今中国和批判中国现状当属首创。
被奉为“幽灵叙事”经世之作的《神曲》(但丁著),被覆盖了厚重的神学袈裟,试图站在启蒙主义与反蒙昧主义的立场来进行对现实世界的精神指引,这一类“幽灵叙事”作品的背后暗含着精神光辉或宗教神学的指引。
与之不同的是,《第七天》在余华冷静的笔调下,一如既往地冷漠,从语言文字的冷漠到精神的冷漠,都让人觉得透不过气。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21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21篇)余华第七天篇1这应该算是有生以来读的余华的第一本书了吧。
说来也惭愧,作为一个文科生,余华先生的诸多名作只知名字,从未深入拜读,看过《第七天》这部小说,便已经抗拒不了他的作品。
他的文字就像苍凉深沉的海水瞬息就能将我淹没,然而在经历了生命的窒息之后,又觉得自己获得了心智的重生,借着作者的笔锋再度轮回,品味着一个又一个苦辣酸辛五味杂陈的生命历程,他的作品在快餐式的文学创作中,实属罕见。
看过很多热门IP改编成电视剧或者电影,对于《第七天》,刚读的时候就会有种特别的遗憾,这样充满矛盾的情节如果想要搬上荧幕,广电大佬们肯定会对此火冒三丈,费劲全力的阻止它的面世。
毕竟,余华所讲述的世俗规则,对普通人来说,是义愤填膺,对于为官为商者,却是无地自容。
生命的尽头是什么?我想余华应该是厌恶这个社会的,所以他才会觉得死去才是生活的开始,可能原本我们所谓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死亡,而死亡才是纯净的活着。
余华把死去的灵魂的人性描绘的无比善良美好,好像每个灵魂在他们的空间里是没有仇恨和纷争的,这也许是对的,毕竟人心原本都是善良的。
小说主人公杨飞不幸去世之后,并没有去往安息之地,而是飘荡在若隐若现的虚幻世界中,他将自己过往四十一年的的人生浓缩成了七天,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回顾与之相关的人和事,重现自己的人生轨迹。
生死也就像片叶子,出生到坠落,朴实无华,却总有一个根让你有生之年都附着在那,亲情,或爱情。
小说一开始在我脑中的画面是天空飘扬着雪花,中间混杂着滴落的雨水,周围清冷孤寂甚至还渗着白惨惨的迷雾。
杨飞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孤零零的游荡,任凭回忆席卷而来。
然而在故事的最后,那画面变得越来越明亮温柔,就像一个饱满的生命终于可以解脱,去往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在小说中,他死后的第一天,本该去殡仪馆烧了自己,然而殡仪馆不是他命定的终点,连死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奢侈,世上更无人为他买一块安息的墓地。
贵宾区的魂可以住海景墓,普通区的魂且能往山间水边安息,而他,注定只能漂泊。
《第七天》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以上10篇
《第七天》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以上10篇《第七天》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以上篇1我真的被《第七天》感动了。
虽然是在一片争议甚至是骂声中开始阅读的,但之前的所有想象和假设并没有霸占我的感受。
从开篇第一段话开始,我就被那种冷澈绝望的忧伤,紧紧地攫住了。
但止于此的阅读感受,成为作品遭诟病的重点,有人说这次的余华除了给读者带来浅表的感伤以外,都是新闻事件叠加起来的串烧,“余华的工作无非是把这些素材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了自己名下,却并没有提供什么比新闻报道更高明的说法”。
更有甚者说,“这是余华作品中最烂的一部”。
平心而论,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公平的。
因为评价总有个标准和范围,是把余华放在文坛中评价,还是放在有些读者建造的神坛上来评价?是按照真实的余华评价,还是按照读者、公众眼中的余华评价?如果在前者中,《第七天》是目前长篇创作中依旧保持了作家水准的小说;但如果按后者来看,就失去了标准,因为神无所不能,余华的能力遥不可及。
但这个神坛,也许并不是余华自己心甘情愿站上去的,他被公众推上了神坛。
在这个神坛上,公众们期望余华写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力作。
而用这样的标准,《第七天》欠缺的太多,所以骂声四起。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是标准错了,余华只是他自己。
对于一部作品,除了语言结构等基本功以外,我们经常使用的“好小说的标准”是:打动人的内心和作家的社会意识。
用这样的标准衡量,《第七天》算是一部好小说。
感伤悲苦是这部小说的根本,杨飞这样一个孤苦无依的魂魄,生前努力地存在,死后努力地寻找。
在一个强势纷杂的外部世界中,小人物的挣扎努力无疑是令人同情的。
作品营造的“死无葬身之地”里熙熙攘攘的无处安息的灵魂,更是给人荒凉之感。
活在世上的小人物,生命是最终的底线,也是最慷慨的代价,任何一个看似偶然的小的变动,就能要了他们的命。
突然被砸死的自己,自杀的前妻,因为一个山寨手机跳楼的鼠妹,车祸丧生的年轻人,被唤作医疗垃圾的二十七个婴儿……反倒是父亲,因为癌症而死,稍微给这些死亡增添了一些伦常的必然。
第七天余华读后感800字5篇
第七天余华读后感800字篇1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__、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
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第七天余华读后感800字篇2一个从小在富贵中的少爷,一个不把别人放在眼中的风流人物——福贵,他因为好赌被骗去了家财父亲也被气死了,但他却因祸得福最最后绞幸的活了下来,他的老婆家珍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慢慢的用爱和自己的信念感化他,最终福贵终于被感化了,但是为时以晚,害得自己的家人受到苦日子。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7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7篇)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7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的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会被认定为愤青,没多少人愿意去听,可余华把他装饰成亡灵的交谈,俗套中别具魅力。
其实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人间辛酸,而是死人也有一个世界。
活着对我们来说很好,辛酸也好,痛苦也罢,都有一份独特的味觉,和值得我们珍惜并拥有的幸福。
可死人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身边逝去的亲人他们在冥界过着怎样的日子,这不得而知。
当第七天到来,杨飞终于无话可说,他的见闻到此完毕,最终向命运屈服。
这预示着,即使死后,也不一定就是生命的解脱,没有哪个算命先生真的看过猪跑。
作品从亲近到疏远,从模糊到清晰的描述,环环相扣,详略搭配,在这个让你想丢下书本又好奇后面开展的故事里,时刻都用快要来临掩盖不会来临的真相,形成了弃之可惜的独特风味。
写这本书就跟周星驰喜剧一样,给人铤而走险的感觉,但俗套中却将要表达的哲理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正是作者笔力的最好表达。
当雕刻的世界凋零,死无葬身之地还是愤青的归宿,坚持原那么的人似乎就该被潜规那么破坏,而他们的子子孙孙似乎又随着坟墓,迎来正义的谴责。
尽管作品只有乌云,却预示着一场暴风雨。
看完第四天,我就知道后面余华会讲什么,可我还是去看。
因为他叙事和蓄势都很好,新奇带着些沉重的幽默,静悄悄的世界总为酝酿轰动埋下伏笔,看完第七天我才发现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迟早会走。
至于我为何要深夜尝试写读后感,我想大概是怕明天会忘记。
作为一个不谙世故却整天梦想连篇的都市写手,我认为我写玄幻更好,在架空的世界总能有更悬念和入心的情节,如果我想告诉世人些悲剧不妨给他们讲个笑话,如果我想捅破些黑暗,不妨模仿水浒传。
人内心都是内敛的,委婉的,说话做事都一样。
因为每个人都有残酷一面。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导读:本文第七天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七天读后感(一)读完了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发现里面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识,比如强拆事件、弃婴事件、袭警事件等等。
作者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成为一篇小说,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作者对这些事件倾注的情感。
《第七天》正如书名那样,讲述了主人公死后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这其中掺杂着回忆与虚妄、爱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接触到人间的炼狱。
主人公的幽灵杨飞,一路行进,从殡仪馆出发,一路跌跌撞撞,见到一群和他一样死无葬身之地的亡魂,这其中有作者的亲人,邻居,也有陌生人。
他们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遭遇到各种惨死。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三天中杨飞回顾自己的身世,杨飞的母亲在火车快进站时上厕所生下杨飞,杨飞从厕所丢到铁路上被年仅21岁铁路工人杨金彪捡到,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父子情深的故事,读之无不为之动容。
杨金彪对杨飞倾注了无限的爱,上工他将小杨飞绑在背上,冲好奶粉放在胸前给小杨飞吃。
他能够根据小杨飞的声音判断他是否饿了、渴了,还是需要换尿布。
因为杨飞的存在,他拒绝了所有的女孩,终身未娶。
当杨飞要与亲生父母相见时,他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为杨飞置办行装。
为了杨飞能够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支持杨飞到北方城市工作;当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时,为了不连累杨飞又离家出走。
我觉得这部小说的神来之笔就是塑造了杨金彪的形象,他一生善良勤劳,为曾经"遗弃"杨飞二十四小时而内疚一生,死于异乡后,为了能够与杨飞见一面,他自愿在殡仪馆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维护着公平正义。
作者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予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第七天》体现的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
小说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
关于第七天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
关于第七天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第七天》故事取材于一些当今荒诞的社会新闻,很多人在各种悲剧中受伤或死亡,而这些人在这些事件之后有怎样的经历和想法?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第七天读后感花了三个多小时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发现里面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识,比如强拆事件、弃婴事件、袭警事件等等。
作者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成为一篇小说,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作者对这些事件倾注的情感,作者几乎就像微博大V一样将这些事件进行转播和改编。
《第七天》和《活着》都是描写死亡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是生不如死,但死后能够买到墓地安葬;而《第七天》中的人物都是各种惨死:有跳楼死的、有被车撞死的、有卖肾死的、有治不起病死的,还有被强拆死的。
这些底层的死者死后因买不起墓地,都是死无葬身之地,不能够得到安息。
《活着》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而《第七天》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关心,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民打抱不平,同时表达了对各种政府不作为的不满。
主人公的幽灵杨飞,一路行进,从殡仪馆出发,一路跌跌撞撞,见到一群和他一样死无葬身之地的亡魂,这其中有作者的亲人,邻居,也有陌生人。
他们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遭遇到各种惨死。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三天中杨飞回顾自己的身世,杨飞的母亲在火车快进站时上厕所生下杨飞,杨飞从厕所丢到铁路上被年仅21岁铁路工人杨金彪捡到,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父子情深的故事,读之无不为之动容。
杨金彪对杨飞倾注了无限的爱,上工他将小杨飞绑在背上,冲好奶粉放在胸前给小杨飞吃。
他能够根据小杨飞的声音判断他是否饿了、渴了,还是需要换尿布。
因为杨飞的存在,他拒绝了所有的女孩,终身未娶。
当杨飞要与亲生父母相见时,他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为杨飞置办行装。
为了杨飞能够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支持杨飞到北方城市工作;当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时,为了不连累杨飞又离家出走。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7篇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7篇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第七天读后感悟的读书笔记呢?在闲暇时看作者写的第七天读后感悟的时候,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
读后感是对书籍中内容的理解和领悟的概括和总结,为你整理了以下的“《读余华《第七天》有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读余华《第七天》有感篇1最近,我看了《第七天》这本书,非常的让我有省思。
《第七天》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
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
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第七天》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
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
殡仪馆里,沙发坐的贵宾区穿的都是工艺极致的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着富丽堂皇的图案。
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
当然,还有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然而作者意图并不在这里,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着希望,这本书也是。
死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
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
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
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第七天读后感1余华的《活着》写满了人间的艰辛和无奈,余华的《第七天》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阅读《第七天》的时候,有一种很好的阅读感受:就是里面所有的人说的话都是真实的,没有虚伪,没有做作。
这些人已经死了,它们是灵魂,这种没有做作的对话,让人阅读起来不累,不善言辞的我很向往这样来互相交流。
有些话,则给人以想象,更让人看清虚无和浮夸。
比如李青说的一句话,"我的朋友们在等我,他们给我准备了盛大的葬礼。
",看到这句话时,心灵为之一振:都已经死了,盛大的葬礼能用来干什么?对于已经死去的李青的灵魂又有何用?许多现实的画面:假意的微笑;须臾的奉承;同一桌酒但关系并不好的各种身躯;火急火燎地赶一个聚会;拿到一张奖状或一个头衔时的忘乎所以这些都是虚假的,如同李青说的“他们给我准备了盛大的葬礼”一样,对于一个灵魂来说,毫无意义。
《第七天》写的是一个人死去之后,所见所闻。
是以一个死去的人看人间事物的角度,来描写现实生活。
人间的人常说,生死事大。
是的,生死事大,如果都已经死了,也就放下了所有的包袱,说一些真实的话了。
里面一个灵魂说,“他们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这么简单的文字,描述了真实的人间事情。
及其丰富的语言,却在活人之间传递不了真实情感。
说者有所掩盖地说,听者有过滤并猜测地听。
丰富的语言又如何?在活人之间也不能完成真正的信息传递。
如果彼此信任无我无他,几个字足矣传递。
比如,甲:你有骗我吗?乙:没有。
很明确地传递了信息。
但在人间,甲会信你个大头鬼。
里面有一句:“宽广的沉默里暗暗涌动着千言万语,那是很多的卑微人生在自我诉说”。
很多时候的沉默,并不是我们很智慧。
很智慧的沉默才是真正的彻底的沉默,大多数人选择的沉默,只是人微言轻或是没机会发声的沉默。
活着的时候,有太多的束缚,太多的放不下放不开,把人活的像个奴隶似的。
“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和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分,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第七天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七天读后感篇1“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
我要去的地方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
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是余华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的开篇,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悬念,一个走向殡仪馆,将被火化的人,在死亡之后还能留给读者什么呢?这次余华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故事,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寒冬腊月被囚禁于积年冰川里的寒冷,一种剧烈拉锯式切肤的疼痛和虐心,一种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无着无落的绝望。
无意间发现余华出了新书,打开看到了如上介绍,对余华的欣赏让我决定读了这本书。
不巧的是打折季刚过,图书馆的那本也借出去了尚未归还,于是在网上搜了电子版,放在手机里把它读完了。
原本余华的书我一般是不做摘抄的,也就没在意书签的问题,直到遇到想摘抄的,才发现UC浏览器看书不能加书签(没错我一定要吐槽一下),只能先暂停阅读,想着写了读书笔记,抄下再继续看。
结果下一次打开时,却已经不知道当时想摘抄的是哪句,又想写些什么感慨了。
果然看书的连贯性很重要,书签很重要,还是喜欢直接看纸质书啊。
现在的结果就是忘了要摘抄啥,读书当时的心情,却又欲言又止。
书中的'主线是“我”死后的七天里(头七?),去过很多地方,寻找以前的回忆,碰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
整部小说由一个又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人的故事组成,每一个都让人感到“绝望”。
于我来说,也许是余华的书看得多了看的习惯了,也可能是我本身就是个悲观主义者,也可能是有些人说的“对此麻木不仁才更令人绝望”,总之,只是静静地读完,静静地写读书笔记,有些麻木,没有痛哭的冲动,又或许是最深的绝望了吧。
第七天余华读后感800字
第七天余华读后感800字第七天余华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第七天余华读后感800字精选篇1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会被认定为愤青,没多少人愿意去听,可余华把他装饰成亡灵的交谈,俗套中别具魅力。
其实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人间辛酸,而是死人也有一个世界。
活着对我们来说很好,辛酸也好,痛苦也罢,都有一份独特的味觉,和值得我们珍惜并拥有的幸福。
可死人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身边逝去的亲人他们在冥界过着怎样的日子,这不得而知。
当第七天到来,杨飞终于无话可说,他的见闻到此结束,最终向命运屈服。
这预示着,即使死后,也不一定就是生命的解脱,没有哪个算命先生真的看过猪跑。
作品从亲近到疏远,从模糊到清晰的描述,环环相扣,详略搭配,在这个让你想丢下书本又好奇后面发展的故事里,时刻都用快要来临掩盖不会来临的真相,形成了弃之可惜的独特风味。
写这本书就跟周星驰喜剧一样,给人铤而走险的感觉,但俗套中却将要表达的哲理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正是作者笔力的最好体现。
当雕刻的世界凋零,死无葬身之地还是愤青的归宿,坚持原则的人似乎就该被潜规则破坏,而他们的子子孙孙似乎又随着坟墓,迎来正义的谴责。
尽管作品只有乌云,却预示着一场暴风雨。
看完第四天,我就知道后面余华会讲什么,可我还是去看。
因为他叙事和蓄势都很好,新奇带着些沉重的幽默,静悄悄的世界总为酝酿轰动埋下伏笔,看完第七天我才发现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迟早会走。
至于我为何要深夜尝试写读后感,我想大概是怕明天会忘记。
作为一个不谙世故却整天幻想连篇的都市写手,我认为我写玄幻更好,在架空的世界总能有更悬念和入心的情节,如果我想告诉世人些悲剧不妨给他们讲个笑话,如果我想捅破些黑暗,不妨模仿水浒传。
人内心都是内敛的,委婉的,说话做事都一样。
因为每个人都有残酷一面。
不要说你开放我直接,开放和直接迟早有底线,而羞涩和避讳将会在那里对侵犯者体无完肤的否决。
为了更好的做个问心无愧,而又始终如一的人,尽量不得罪大多数人,我们就要学会讲寓言故事,说另有深意的话,也要学会听寓言故事和深意的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第七天》之我感
书的封面几乎是整本书的高度概括: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是小巫见大巫。
全书的成立条件都很荒诞,是用已死之人的角度去写的。
书中开篇说自己要去殡仪馆被烧就让人为之一惊,接下来书的情节只让读者更加震惊。
用小说的荒诞去表示现实的荒诞,此书真的是荒诞至极了。
无论哪一个读者,都会对小说所勾勒荒诞有所共鸣,小说讽刺了各种社会现象:强拆害、医疗垃圾、鼠族、特权思想、黑暗执法等等,让人毛骨悚然。
从技术技巧角度而言,本书将这么多无关的社会现象通过一个死人给串联起来,还是很成功的。
从情感的角度说,认为《第七天》还是能让读者陷入某种悲伤的情绪中,让读者在这种情绪中反省和思考。
曹文轩在小说门里写到的说悲悯情怀是小说的基本属性之一,我想余华让读者置身的情绪就是曹所说的悲悯情感。
但是好的小说应该是让读者在阅读中自我判断,而余华在《第七天》中并没有保持作为作家应有的中立立场,偏向性过重了。
《第七天》言辞犀利直指社会现实,摘取过多常见新闻报道,已经有明确的主观意图和逼人就烦的动机。
同时没有让这本小说作为一个切入点反映出更深刻的意义出来。
也是这本小说的败笔之处。
还有一个见解如是说:世界文学的背景下,写作策略有两个,一个是内容上的,越直接粗暴越能适应大众需求,二是姿态上的,也就是小说是写给谁看的。
有些评论评判道余华的《第七天》是写给国外读者看的,而不是锚定国内读者的。
余华可能是通过叙述直接粗暴的中国现实让国外读者更直接了解到中国社会现状。
在所谓“世界文学”的图景中,如大卫•丹穆若什(David Damrosch)所指出的,一部作品会沿着“文学性”和“世界性”两个不同的坐标轴起浮不定,一部文学性的作品未必能成为世界性的,反之亦然,在作品从文学性坐标轴滑向世界性坐标轴的过程中,变异和误读几乎无处不在。
“为了理解世界文学的运作方式,我们需要的不是艺术作品的本体论,而是现象学:一个文学作品在国外以不同于国内的方式展现自己。
”——摘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