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内容分析与案例
(完整版)加减乘除运算定律
(完整版)加减乘除运算定律加减乘除运算定律是数学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它们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是我们掌握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在本文中,将全面介绍加减乘除运算定律,并对其应用进行解析。
一、加法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表明,对于任意三个实数a、b、c,有如下两个定律:1. 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2. 交换律:a + b = b + a结合律说明了加法运算不受元素顺序的影响,只要相同的数字进行相加,和是相等的。
交换律说明加法运算的结果与元素顺序无关。
这两个定律使得我们在进行加法运算时可以随意改变元素顺序,从而简化计算。
二、减法运算定律减法运算定律表明,对于任意三个实数a、b、c,有如下两个定律:1. 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2. 不满足交换律:a - b ≠ b - a结合律说明了减法运算在结合时顺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然而,减法运算不满足交换律,即减法的结果与元素顺序有关。
因此,在进行减法运算时必须注意元素的位置。
三、乘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表明,对于任意三个实数a、b、c,有如下两个定律:1. 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2. 交换律:a * b = b * a结合律说明了乘法运算不受元素顺序的影响。
而交换律则说明乘法运算的结果与元素顺序无关。
这两个定律使得我们在进行乘法运算时可以随意改变元素顺序,从而简化计算。
四、除法运算定律除法运算定律表明,对于任意三个非零实数a、b、c,有如下两个定律:1. 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2. 不满足交换律:a / b ≠ b / a结合律说明了除法运算在结合时顺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然而,除法运算不满足交换律,即除法的结果与元素顺序有关。
因此,在进行除法运算时必须注意元素的位置。
结合律和交换律是数学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小学数学四则运算实例解析
小学数学四则运算实例解析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好四则运算是建立数学基础的关键。
四则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运算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一些实例解析小学数学四则运算。
一、加法加法是最简单的一种四则运算,它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求出它们的和。
下面以实例进行解析。
例题1: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起有多少个苹果?解析: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我们知道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
那么他们一起有多少个苹果呢?我们可以用加法来计算,5+3=8。
答案是8个苹果。
例题2:小青在上午买了2本书,下午又买了3本书,她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解析: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小青上午买了2本书,下午又买了3本书。
那么她一共买了多少本书呢?我们可以用加法来计算,2+3=5。
答案是5本书。
二、减法减法是指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求出它们的差。
下面以实例进行解析。
例题1:小明有8个橙子,他吃掉了3个橙子,还剩下多少个橙子?解析: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小明有8个橙子,他吃掉了3个橙子。
那么他还剩下多少个橙子呢?我们可以用减法来计算,8-3=5。
答案是5个橙子。
例题2:小红有10支铅笔,她送给了小明5支铅笔,她还剩下多少支铅笔?解析: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小红有10支铅笔,她送给了小明5支铅笔。
那么她还剩下多少支铅笔呢?我们可以用减法来计算,10-5=5。
答案是5支铅笔。
三、乘法乘法是指将一个数按另一个数的倍数进行重复相加,求出它们的积。
下面以实例进行解析。
例题1:小明有3个苹果,他想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他的2个朋友,每个人分得多少个苹果?解析: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小明有3个苹果,他想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他的2个朋友。
那么每个人分得多少个苹果呢?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3÷2=1.5。
答案是每个人分得1.5个苹果。
例题2:小刚每天早上都会跑步练习,他每天跑3圈操场,每圈长200米。
小学数学运算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运算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数学运算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基础的部分。
通过解决各种数学运算问题,学生能够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小学数学运算案例,展示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一:加法运算小明今天去超市购物,他买了一些苹果和橙子。
苹果的数量是12个,橙子的数量是8个。
请问小明购买了多少个水果?解析:问题中给出了苹果和橙子的数量,要求计算总共购买的水果数量。
根据问题中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使用加法运算求解。
通过计算12个苹果加上8个橙子,得出小明购买了20个水果。
案例二:减法运算小红今天有20元钱,她去书店买了一本价值8元的书。
请问小红花了多少钱后还剩余多少钱?解析:问题中给出了小红初始的钱数和购买书的价格,要求计算购买书后小红剩余的钱数。
我们可以通过减法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计算20元减去8元,可以得出小红购买书后剩余的12元。
案例三:乘法运算小华今天做了一份数学作业,他解了5个题目,每个题目他花费了3分钟。
请问小华解这些题目总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解析:问题中给出了小华解题的数量和每个题目所花费的时间,要求计算总共花费的时间。
我们可以借助乘法运算来求解。
通过计算5个题目乘以每个题目所花费的3分钟,得出小华总共花费了15分钟。
案例四:除法运算小杰有30块巧克力,他想分给自己和他的两个朋友。
请问每个人可以分得多少块巧克力?解析:问题中给出了小杰拥有的巧克力数量和他想分给的人数,要求计算每个人可以分得的巧克力数量。
我们可以利用除法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计算30块巧克力除以3个人,可以得出每个人可以分得10块巧克力。
通过以上的数学运算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学运算在小学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字和计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通过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学生能够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运算,学校和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加法与乘法运算律
“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内容分析与案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课程内容中关于运算律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包括加法的运算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第二,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可见,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标准》中安排运算律内容的意图《标准》中安排这个内容的意图,我们从三个方面来交流讨论,理解它的价值。
(一)有助于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我们都知道,从数学发展的逻辑体系来看,加法运算是四则运算的基础,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可见,加法运算和乘法运算是学习减法和除法运算的基础。
运算律是指运算过程中,被事实所证明的四则运算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对四则运算意义本质的理解。
如: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无论在运算过程中是交换加数的位置,还是改变运算顺序,仍然还是求和的并集运算,所以这样的变化,都不会影响计算的结果。
乘法分配律(a+b ) × c=a × c+b × c 变化后的算式与原来算式相比,变化很大:步数增加,运算顺序改变,但是为什么结果不变呢?有的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因为 a 个 c 加上 b 个 c ,就是 (a+b ) 个 c ,所以说学习运算律,在理解形式改变了,而结果不变的道理时,会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和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
(二)有助于对运算本质的理解在第二阶段安排这个内容,一般教科书都安排在四则混合运算的后面,也就是在突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运算中的必要性后来学习运算律。
因为运算顺序是关于运算的一般规则,一般运算如果不遵循运算顺序的一般规则,将会导致错误的结果,而运算律虽然改变了运算顺序,但运算结果并没有改变,这就是算式的等值变形,即改变算式的形式并确保算式的值不变,这就是运算的本质。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3加法、乘法交换律浙教版
1.故事情境的创设:通过小熊购物的故事情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应用。这种情境创设不仅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使抽象的数学运算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问题提出:创设问题情境,如小熊购买水果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交换律简化计算。
3.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初几何图形、符号等,直观地展示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
(四)反思与评价
1.自我反思: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总结经验教训。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予意见和建议,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二)问题导向
1.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师生互动: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
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理解交换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法乘法运算定律
加法乘法运算定律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涉及到数学中的加法和乘法运算。
在数学中,加法和乘法是最基本的运算符号,它们在数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将详细介绍加法乘法运算定律的概念、原理、应用以及实例。
一、加法乘法运算定律的概念加法乘法运算定律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
加法运算定律是指对于任意两个数a和b,它们的和是唯一的,即a+b=b+a。
乘法运算定律是指对于任意两个数a和b,它们的积是唯一的,即a×b=b×a。
二、加法乘法运算定律的原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的原理是基于数学中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交换律是指对于任意两个数a 和b,它们的顺序可以交换,即a+b=b+a,a×b=b×a。
结合律是指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 ,它们的运算顺序可以任意调整,即(a+b)+c=a+(b+c),(a×b)×c=a×(b×c)。
三、加法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代数中,加法和乘法运算是最基本的运算符号,它们的运用涉及到各种数学问题的解决。
在数学中,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是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基础,比如方程组、不等式、函数、多项式等等。
四、加法乘法运算定律的实例实例一:对于任意两个数a和b,它们的和是唯一的,即a+b=b+a。
例如,3+4=4+3=7。
实例二:对于任意两个数a和b,它们的积是唯一的,即a×b=b×a。
例如,3×4=4×3=12。
实例三: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它们的运算顺序可以任意调整,即(a+b)+c=a+(b+c),( a×b)×c=a×(b×c)。
例如,(3+4)+5=3+(4+5)=12,(3×4)×5=3×(4×5)=60。
综上所述,加法乘法运算定律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们在数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加法乘法原理的应用实例
加法乘法原理的应用实例
1. 加法乘法原理简介
加法乘法原理是数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在解决组合计数问题和概率问题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加法乘法原理的核心思想是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并根据问题的性质进行计数,最后将这些计数结果相加或相乘来得到最终的答案。
加法乘法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
•加法原理:如果一个问题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独立的子问题,那么问题的解答数等于所有子问题的解答数之和。
•乘法原理:如果一个问题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相互依赖的子问题,那么问题的解答数等于某个子问题的解答数乘以其余子问题解答数的乘积。
2. 加法乘法原理的应用实例
2.1. 选择问题的应用
加法乘法原理在选择问题的解决中有广泛的应用。
考虑以下实例:
假设你有5种不同的上衣和3种不同的裤子,想要选择一套合适的搭配。
按照加法乘法原理,你可以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子问题:选择上衣的问题和选择裤子的问题。
根据加法原理,选择上衣的可能性有5种;根据乘法原理,选择裤子的可能性
有3种。
因此,最终的搭配可能性等于5种上衣选项乘以3种裤子选项,即共有
15种不同的搭配可能。
2.2. 组合问题的应用
加法乘法原理在组合问题的解决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考虑以下实例:
假设你要组成一个由字母构成的单词,单词的长度为4个字母,且每个字母都
必须是。
加法和乘法原理讲解
加法和乘法原理讲解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是数学中两个基本的计数原理,可以用来解决一种常见的计数问题,即在给定一些条件下计算总数的问题。
下面将详细讲解这两个原理。
一、加法原理加法原理是指在给定一些条件下计算总数的原理,即当两个或多个事件不同时发生时,可以将每个事件的计数结果相加得到总数。
例如,假设有两个班级,第一班有30名男生和35名女生,第二班有25名男生和40名女生。
我们需要计算这两个班级总共有多少学生。
根据加法原理,我们可以将男生和女生的数量相加得到总数。
第一班男生和女生的数量相加为30+35=65,第二班男生和女生的数量相加为25+40=65、因此,这两个班级总共有65+65=130名学生。
加法原理也可以应用于更复杂的计数问题。
例如,假设有一个公司,分为研发部门和销售部门。
研发部门有10名员工,销售部门有8名员工。
我们需要计算这个公司总共有多少员工。
根据加法原理,我们可以将研发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员工数量相加得到总数。
因此,这个公司总共有10+8=18名员工。
二、乘法原理乘法原理是指在给定一些条件下计算总数的原理,即当两个或多个事件同时发生时,可以将每个事件的计数结果相乘得到总数。
例如,假设一些班级有30名男生和35名女生,我们需要计算同时是男生和女生的学生数量。
根据乘法原理,我们可以将男生的数量乘以女生的数量得到结果。
即,男生的数量为30,女生的数量为35,男生和女生的数量为30×35=1050。
因此,同时是男生和女生的学生数量为1050。
乘法原理也可以应用于更复杂的计数问题。
例如,假设一些公司中的每个员工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员工号,由字母和数字组成,字母部分有26个字母,数字部分有10个数字。
这个公司的员工号可以由一个字母和一个数字组成。
我们需要计算员工号的可能数量。
根据乘法原理,字母部分有26个选择,数字部分有10个选择,因此,员工号的可能数量为26×10=260。
综上所述,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是解决计数问题的基本原理。
加减乘除各种运算定律举列说明
加减乘除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用到的四则运算,而它们都有各自的定律和规则。
本文将从各种运算的定律出发,通过举例说明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一、加法定律1. 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指的是:对于任意两个实数 a 和 b,a + b = b + a。
3 + 5 = 5 + 3。
2. 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指的是:对于任意三个实数 a、b 和 c,(a + b) + c = a +(b + c)。
(2 + 3) + 4 = 2 + (3 + 4)。
二、减法定律1. 减法的定义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即 a - b = c 可以简化为 a = b + c,其中 a、b 和 c 都为实数。
7 - 3 = 4,可以简化为 7 = 3 + 4。
2. 减法的性质减法具有不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
三、乘法定律1. 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指的是:对于任意两个实数 a 和 b,a × b = b × a。
2 ×3 = 3 × 2。
2. 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指的是:对于任意三个实数 a、b 和 c,(a × b) × c = a ×(b × c)。
(4 × 5) × 6 = 4 × (5 × 6)。
3. 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指的是:对于任意三个实数 a、b 和 c,a × (b + c) = a ×b + a × c。
3 × (6 + 2) = 3 × 6 + 3 × 2。
四、除法定律1. 除法的基本概念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即a ÷ b = c 可以简化为a = b × c,其中 a、b 和c 都为实数。
12 ÷ 4 = 3,可以简化为12 = 4 × 3。
2. 除法的性质除法具有不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
四年级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
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是数学中的两个基本原理,也是四年级数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并且给出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加法原理加法原理是指在进行加法运算时,两个数相加所得的和不受数的顺序和加数的分组方式的影响,即a+b=b+a。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运用加法原理来解决一些计数问题。
例子:小明有10块钱,他想买一本书,书的价格有5元和8元两种,那么小明一共有多少种买书的选择?解法:我们可以使用加法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明可以选择花5块钱买书,也可以选择花8块钱买书。
所以小明一共有2种买书的选择。
二、乘法原理乘法原理是指在进行乘法运算时,将两个数相乘所得的积不受数的顺序和因数的分组方式的影响,即a×b=b×a。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运用乘法原理来解决一些排列组合的问题。
例子:小明有3种上衣和2种裤子,那么小明一共有多少种搭配的选择?解法:我们可以使用乘法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明可以选择第一种上衣(3种)搭配第一种裤子(2种),也可以选择第一种上衣搭配第二种裤子,以此类推。
所以小明一共有3×2=6种搭配的选择。
综合运用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有时候,解决问题需要同时使用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例子:商店有3种颜色的衬衫和2种款式的裤子,如果小红想买一套搭配,那么小红一共有多少种搭配的选择?解法:我们可以使用乘法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红可以选择第一种衬衫(3种)和第一种裤子(2种)组成一套搭配,也可以选择第一种衬衫搭配第二种裤子,以此类推。
所以小红一共有3×2=6种搭配的选择。
在以上的例子中,我们使用了乘法原理计算小红的搭配方式的总数。
而如果我们要计算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式,那么我们需要通过加法原理将两个人的搭配方式的总数相加。
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是数学中非常基础但非常重要的原理。
掌握了这两个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一些计数和排列组合的问题,为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算式中的加法与乘法混合运算法则及应用
算式中的加法与乘法混合运算法则及应用算术是数学的基础,加法和乘法是最基本的运算法则。
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往往需要运用加法和乘法混合运算的法则,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本文将介绍算式中的加法与乘法混合运算法则,并探讨其应用。
一、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是加法和乘法混合运算法则中非常重要的一条规则。
它规定了两个数相加后再乘以另一个数,与先分别将这两个数分别乘以该数后再相加的结果是相等的。
表示为:a × (b + c) = (a × b) + (a × c)例如,假设有一个算式:3 × (4 + 5)。
根据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先计算括号内的加法运算,得到 3 × 9,然后再计算乘法运算,最终结果为 27。
二、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乘的结果与乘法的顺序无关,结果仍然相等。
表示为:a ×b = b × a例如,假设有一个算式:2 × 3 × 4。
根据乘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先计算任意两个数的乘积,然后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假设我们先计算 2 ×3,得到 6,然后再与 4 相乘,最终结果仍然是 24。
三、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是指多个数相加的结果与加法的顺序无关,结果仍然相等。
表示为:(a + b) + c = a + (b + c)例如,假设有一个算式:(4 + 5) + 6。
根据加法结合律,我们可以先计算任意两个数的和,然后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假设我们先计算4 + 5,得到 9,然后再与 6 相加,最终结果仍然是 15。
四、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是指多个数相乘的结果与乘法的顺序无关,结果仍然相等。
表示为:(a × b) × c = a × (b × c)例如,假设有一个算式:(2 × 3) × 4。
根据乘法结合律,我们可以先计算任意两个数的乘积,然后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解密分配律加法与乘法的分配律
解密分配律加法与乘法的分配律分配律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运算中,确定不同运算符之间的运算优先级和顺序。
分配律主要包括加法与乘法的分配律。
在解密分配律加法与乘法的分配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它们的定义和应用。
一、加法的分配律:加法的分配律指的是将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分别将这个数与这两个数分别相乘得到的两个数的和。
即对于任意的数a、b、c,满足以下关系:a × (b + c) = a × b + a × c这条法则可以用来简化加法运算,使得计算更加高效。
例如,对于表达式2 × (3 + 4),根据加法的分配律,可以转化为2 × 3 + 2 × 4,进一步计算得到14。
因此,加法的分配律在数学运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乘法的分配律:乘法的分配律是指将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等于分别将这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再将得到的两个积相加。
即对于任意的数a、b、c,满足以下关系:a × (b + c) = a × b + a × c也可以看作是将一个括号内的和分配给括号外每一项的乘积。
乘法的分配律同样可以用来简化乘法运算,使得计算更加方便。
例如,对于表达式2 × (3 + 4),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可以转化为2 × 3 + 2 × 4,进一步计算得到14。
乘法的分配律在代数中经常被使用,它为我们的计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综上所述,解密分配律加法与乘法的分配律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通过这两个分配律,可以简化运算、加快计算速度,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代数运算中,分配律是解题的关键之一,它为我们的数学学习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因此,在学习和应用加法与乘法的分配律时,我们应该详细理解其定义与运用,灵活运用分配律法则化解复杂运算,同时也要注意合理运用以提高计算的效率。
通过深入学习和练习,我们将更加熟练地掌握分配律的运用,为数学学习和解题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第1篇:《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内容:教科书p30例题及p31的“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试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地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混合运算两步试题计算过程的书写格式,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出示例题,收集信息1、出示教科书第30页的例题图。
2、学生看图,师提问: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二、解决问题(1)1、出示问题(1):小*买3个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2、学生*解答并指名板书:5×3=15(元)15+20=35(元)1、分析第一步求到的是什么。
2、提问:能不能列出综合算式?5×3+203、教学综合算式的脱式过程。
提问: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4、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
这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内容:教科书p30例题及p31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试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地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混合运算两步试题计算过程的书写格式,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小学数学运算技巧第六年级第三十七章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运算技巧第六年级第三十七章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中,数学运算是孩子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掌握好数学运算技巧,不仅可以提高计算速度,还能够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小学六年级第三十七章的案例分析为例,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运算技巧,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案例一:加减法混合运算题目:5 + 3 - 2 + 4 - 1 = ?解析:在这个题目中,我们需要进行加减法混合运算。
为了简化计算过程,我们可以先对加法进行计算,再进行减法运算。
根据运算次序,我们可以将题目改写为:(5 + 3) - 2 + 4 - 1。
首先计算括号内的加法,得到 8 - 2 + 4 - 1。
接下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减法运算,得到 6 + 4 - 1。
最后进行加法运算,得到最终结果 9。
案例二:乘法技巧题目:42 × 5 = ?解析:对于这个乘法题目,我们可以采用分解因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将 42 分解为 40 和 2,可以将题目改写为:(40 + 2) × 5。
接下来,我们可以将括号内的加法进行计算,得到 42 × 5 = 42 × 2 + 42 × 3。
然后,我们可以将乘法分解为多个加法,得到最终结果:(40 × 2) + (2 × 2) + (40 × 3) + (2 × 3) = 80 + 4 + 120 + 6 = 210。
案例三:除法技巧题目:48 ÷ 6 = ?解析:在这个除法题目中,我们可以使用倍数关系进行计算。
首先,我们找到 48 的一个倍数,使得这个倍数可以被 6 整除。
显然,48 的倍数中有 6、12、18、24、30、36、42、48。
从中选取一个最大的倍数,使得它可以被 6 整除,即 48。
所以,48 ÷ 6 = 8。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学运算技巧在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性。
乘法和加法原理范文
乘法和加法原理范文一、乘法原理乘法原理是指当两个或多个操作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独立步骤时,操作的总数等于每个步骤选择数的乘积。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过程可以分解成n个步骤,第一步有k1种选择,第二步有k2种选择,依此类推,那么这个过程总共有k1*k2*...*kn种不同的选择方式。
例如,假设一家餐馆有3种主菜可选(猪肉、牛肉、鸡肉),每种主菜有2种配菜可选(蔬菜、沙拉),每种配菜有4种饮料可选(果汁、咖啡、茶、汽水)。
乘法原理告诉我们,如果顾客想要选择一种主菜、一种配菜和一种饮料,总共有3*2*4=24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在排列组合数学中,乘法原理有助于计算顺序相关的事件的总数。
二、加法原理加法原理是指当其中一过程可以分解为互斥事件(即具有相互排斥的特点)的和时,过程的总数等于各个事件的总和。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过程可以分解成n个互斥事件,那么这个过程总共有这些事件总数的和。
例如,一些班级有20个学生,参加运动会的男生有15人,女生有10人。
加法原理告诉我们,可以通过15+10=25来得到参加运动会的学生总数。
这是因为男生和女生是互斥事件,即每个学生要么是男生,要么是女生,没有同时既是男生又是女生的情况发生。
加法原理在组合数学和概率论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组合数学中,加法原理常常用于求解离散集合的总个数。
在概率论中,加法原理可以被用来计算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三、乘法与加法原理的综合应用例如,假设有一个由20个学生组成的班级,要选出一位班长和一位副班长,其中有6个学生想竞选班长,5个学生想竞选副班长。
根据乘法原理,在选择班长的过程中有6种选择方式,在选择副班长的过程中有5种选择方式,两个过程相互独立,所以总共有6*5=30种不同的选择方式。
再举一个例子,假如有一个数码相机可以选择3种颜色(红、黄、蓝),并且相机可以选择两种尺寸(小、大)。
根据乘法原理,有3种颜色选择方式和2种尺寸选择方式,所以总共有3*2=6种不同的组合。
加法运算律优秀教学案例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1.情境引入贴近生活:通过展示购物场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加法运算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加法运算律的规律。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精神。
4.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情境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购物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图片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展示一幅水果摊图片,让学生观察摊上有哪些水果,各种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提问:“如果你要买3个苹果和2个香蕉,你应该怎样计算总价?”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加法运算律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
2.强调重点知识:教师强调加法运算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要注意理解和记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一些有关加法运算律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巩固练习。
2.提醒注意事项:教师提醒学生在做作业时要注意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学习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4.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引入:通过展示购物、聚会等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加法运算律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法运算律》案例分析
《加法运算律》案例分析11月3日,我们中心组第九次研究活动,上午听了三节课,现在摘录××*老师执教的《加法运算律》的几个片断,谈谈自己简单的看法。
【听课前的思考】教学《加法运算律》这一课,学生的认知基础是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
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这一内容是为简便计算服务的,属于计算教学这一块。
课堂的两个重点是:一是如何让学生在通过教师提供的例子,自己仿写的例子中分析比较,采用不完全归纳推理,抽象出运算规律;二是如何让学生在经历运算规律的发现过程中掌握数学方法和符号化思想。
【课堂回顾】一、创设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提出问题。
师:再过一个月,我们浒零小学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踢毽子、跳绳等冬季三项竞赛了,(出示学生体育活动场面)。
提问: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生1: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生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生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缪老师上这一课,正值入冬的第一个降温,联系学生的冬季三项锻炼创设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观察主题图后,缪老师有针对性地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这样可以让学生直奔主题,避免不必要的干扰,为接下来的研究作好铺垫。
二、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加法交换律。
1、引导观察,列出算式。
师:谁能解决“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28+17=45(人) 17+28=45(人)2、引导比较,写出等式。
师:两个算式意义相同,得数相同。
瞧!我们可以用等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板书:28+17=17+28师:你发现等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加数位置变了和不变3、提出猜想,举例验证。
小学数学5大运算律及应用举例
小学数学5大运算律及应用举例
小学数学定律大全:加法交换律
在两个数的加法运算中,在从左往右算的顺序,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小学数学定律大全: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或后两个数相加,再加另一个加数,和不变。
小学数学定律大全: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叫做乘法交换律。
小学数学定律大全: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小学数学定律大全: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乘另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两个加数(减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相减),得数不变。
小学数学_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课题: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科目:数学一、课题导入、出示目标、检查复习(一)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学习更有效!)1.我能掌握加法、乘法的运算律。
2.我能应用加法、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二)复习检测:(组内对查,组长抽查)1.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2.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3.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4.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拓展(差的形式):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一)自主学习:快速复习教材,独立完成,并思考以下问题:1.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去第二个减数,再减去第一个减数。
用字母表示:3.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4.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除以第二个除数,再除以第一个除数。
用字母表示:通过复习你还有哪些知识点不理解或存在疑惑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我的疑惑:(二)合作探究:探究一:请运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58+262+138 2365-1086-214 84×36+64×84 25×32×125 178×101-178 83×102-83×2 84x101 99x16合作指导:1.组内进行交流时,组长给组员分配任务,然后从左到右依次轮流一圈。
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对好的发言做好记录,记录下有分歧的地方,提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内容分析与案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课程内容中关于运算律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包括加法的运算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第二,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可见,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标准》中安排运算律内容的意图《标准》中安排这个内容的意图,我们从三个方面来交流讨论,理解它的价值。
(一)有助于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我们都知道,从数学发展的逻辑体系来看,加法运算是四则运算的基础,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可见,加法运算和乘法运算是学习减法和除法运算的基础。
运算律是指运算过程中,被事实所证明的四则运算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对四则运算意义本质的理解。
如: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无论在运算过程中是交换加数的位置,还是改变运算顺序,仍然还是求和的并集运算,所以这样的变化,都不会影响计算的结果。
乘法分配律(a+b ) × c=a × c+b × c 变化后的算式与原来算式相比,变化很大:步数增加,运算顺序改变,但是为什么结果不变呢?有的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因为 a 个 c 加上 b 个 c ,就是 (a+b ) 个 c ,所以说学习运算律,在理解形式改变了,而结果不变的道理时,会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和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
(二)有助于对运算本质的理解在第二阶段安排这个内容,一般教科书都安排在四则混合运算的后面,也就是在突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运算中的必要性后来学习运算律。
因为运算顺序是关于运算的一般规则,一般运算如果不遵循运算顺序的一般规则,将会导致错误的结果,而运算律虽然改变了运算顺序,但运算结果并没有改变,这就是算式的等值变形,即改变算式的形式并确保算式的值不变,这就是运算的本质。
所以把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律紧挨着编排,能给学生关于“运算”的一个整体认识,可以使学生全面看待运算问题。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运算的正确、合理、灵活和简捷是运算能力的主要标志。
其一,运算能力的首要标志就是正确、合理。
运算正确和合理,涉及到算法和算理问题。
算法是实施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也就是依据某种规则的操作方法,主要解决“怎么计算”的问题;算理,简单地说,就是运算的道理、想法,严格地说,是四则运算的依据,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我们有体会,算法为计算提供了快捷的操作方法,提高了计算的速度,算理为算法提供了依据,那么,这里的依据,主要是指数的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等知识,那么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律就是加法和乘法有关运算提供了依据,有的还是重要的依据。
其二,运算能力的标志就是灵活简捷。
也就是根据题目的具体特点(即数据特点、运算符号),不一定按部就班地计算,可以运用运算律寻找更加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改变算式的形式,确保算式的值不变,使运算变得简洁,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和普适性。
二、加法与乘法运算律的具体内容分析下面我们分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一)关于 5 个运算律的意义加法交换律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加法结合律就是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乘法交换律是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因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因数,积不变;乘法分配律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这个就是小学阶段 5 个运算律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运算律的表达形式是一个恒等式,是对原来的算式进行等值变形。
第二,变化过程中,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变化特点是只改变数的位置,其他都不变化;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变化特点是只改变运算顺序,其他都不变化;而乘法分配律变化比较多:运算的步数变多了,运算顺序也改变了,数的位置也改变。
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第三,这 5 个运算律都是最基本的,可以拓展,如交换律与结合律可以拓展为 3 、 4 个数等;乘法分配律可以拓展为多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或拓展为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
也就是说乘法可以对加法进行分配,也可以对减法进行分配,还可以根据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一个数的倒数,可以拓展到除法商,即两个数的和或差除以一个数的算式,可以应用分配律。
小学阶段学习运算律,更多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加深对意义的理解;二是关于运算,一般都不超过三步,所以基本的就够用了。
对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拓展。
实质上如果学生能理解得好,将来需要,自然会主动迁移拓展。
(二)关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关于 5 个基本运算律的集中系统学习是在第二学段,很多版本的教科书一般都在四年级,安排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后,小数、分数混合运算之前。
表面上看,好像只有一次学习运算律,实质上,也和数的认识、数的四则运算一样,它是螺旋上升,逐步加深的。
可以认为有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第一学段中就出现了,融合在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方法的探索中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第二阶段一般在四年级系统学习运算律的意义和应用;第三阶段一般在五、六年级,主要是在小数、分数的混合运算中直接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这三个阶段目标要求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第一阶段没有出现概念,是自然渗透、自觉运用,因为运算律是被事实所证明的四则运算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的题目,对运算律有所感悟和体会。
例如,三年级学习口算1 3 × 12 ,很多同学都能这样计算:13 × 10+13 ×2=130+26=156 ;二年级解决问题时,列出了连加法 109+134+91 ,有的学生就能结合问题情境,先算 109+91 再加 134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学生凭借直觉已经认可和接纳了这些规律,并能在计算和解决问题中主动运用。
第二阶段的系统学习,主要是进一步丰富运算律的现实背景,经历探索运算律的过程,理解 5 个运算律的运算意义,并能用字母表达,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运算简便,同时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第三阶段是进一步加深对意义的理解和进一步拓展应用阶段,也就是在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中直接应用。
在整数中发现的一些运算的定律,当数域扩大的时候,严格地说应该进行重新的证明,但小学数学中一般不展开严谨的证明。
但是为了对后续学习保持思想的一致,应该在使用规律之前做一点说明:如乘法交换律也是适用于分数和小数的计算,可以举例说明,算式、画图表示更为清楚。
运算律的学习,主要内容是运算律本身的意义,应用运算律探索计算方法,以及应用运算进行简便计算三个方面的内容。
它所承载的课程目标有哪些呢?基本知识与技能:理解运算律的含义,会用字母表示,掌握基本的简便运算方法。
数学思考方面: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解决问题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三、运算律内容主要的教学策略与建议(一)恰当地选择好学习起点问题,让学生经历提出与发现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起点一般有两条路径:从现实问题出发,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抽象出运算律的等式;另一个就是数学问题的起点,直接从抽象的算式入手,获得运算律的等式。
北师版教科书就同时有这两种思路的编排,如:学生已经积累了关于运算律意义和简便运算的活动经验,而且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教学时,可以直接观察已知算式的特点来引入新知识的学习;而乘法的运算律比较复杂,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建议以现实为起点,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
不一定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要以现实问题为起点,也可以根据知识的特点,直接从数学问题入手,不能僵化。
其次要强调的,无论怎样引入,都要给学生提供可观察的算式,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等式的特点,初步发现规律,然后尝试着自己举出例子,来确认规律,然后通过归纳法,总结发现,提出规律。
因为一般的定理都要求证明,但是小学生严格的演绎证明是有一定困难的,一般是采用归纳法,进行合情推理,从而经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积累推理的活动经验。
(二)充分运用生活实例或直观模型,解释和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在前面学习四则运算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都让学生结合算式编故事,这是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对运算律的理解学习同样适用。
在总结出规律后,可以给学生提供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算式,让学生结合起来,解释等式为什么是成立的,也可以直接给具体运算律的表达式,让学生编故事,也可以给一些直观模型,如两个长方形的电子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很多个小立方块组成的大一点的长方体,可以帮助学生解释乘法结合律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加深理解。
(三)简便运算以解决基本问题为主,降低学习的难度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运算简便,但不是运算律价值的全部。
《标准》强调掌握“比较”的运算技能,不要拔高要求。
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的简便运算的方法,问题大都符合运算律的基本形式,可以直接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简便运算的意识,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算式,由于应用运算律时要进行等值变形,过程比较复杂,也需要一些技巧,学生往往容易出错。
因此,教科书把一些简便运算的变式问题,拓展问题编排在“?”里,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很多试题一般能按照混合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就可以,这样,能减低简便运算的学习难度,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减轻学习负担,增强学习计算问题的自信心。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述,更强调用字母表述规律加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分配律表述起来比较麻烦,有部分学生是心里明白,能发现也能应用,但是不一定能简练概括意义的内容,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白就行了,不要求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述,更不要求背诵。
强调用字母代替数,写出发现的规律的字母表达式就行了,因为这也是一个由具体数值计算到符号表达的过程,能帮助学生完成由几个特例的共性特点归纳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从而简练清晰地提出问题。
在体会符号简洁美的同时,感悟归纳推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