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经济危机时代生物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经济危机时代生物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分析与对策

研究

[摘要]在经济危机逐渐衰退的时代背景下,虽然生物类专业作为新兴学科近几年发展蓬勃,但生物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却日益严峻,这引起了各大院校的广泛关注。生物类本科生就业难的原因在于生物类毕业生自身存在问题、生物专业教育存在弊端、企业用人理念存在偏差。因此,必须针对这三点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更好地开拓生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以实现生物专业本科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成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1-0032-02

随着我国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发展,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作为新兴的学科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1]具备了较大的经济前景,同时也极大增加了社会对生物类人才的需求。因此,全国各大院校相继增设生物专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由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程度较低,[2]再加上其专业的局限性和一些教育形式的缺陷,使我国生物类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3]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生物专业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了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4]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更好地开拓生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

道,实现其充分就业的目的。

一、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生物专业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综合素质欠缺,特色和优势不明显,个体竞争力不强

生物专业的毕业生虽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一定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方面的技术,但是综合素质方面尚有欠缺。首先,当前的毕业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缺乏吃苦耐劳、实践探索和不懈追求的精神,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自卑和依赖心理严重。这些因素给毕业生实习和求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其次,大部分生物专业毕业生因理工科专业的限制,在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生物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2.专业定位理解较差

部分生物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理解不够,对专业定位及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职能要求均缺乏了解,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犹豫、不自信的态度,从而使很多学生错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其次,部分生物专业学生的就业视野不够开阔,片面地认为主要就业方向仅为研究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导致大量毕业生仅应聘一些技术和研发岗位,主动地缩小了应聘岗位的范围。

3.择业观和心态未能适应就业形势发展,就业观念滞后、态度

不积极、期望值较高

大部分毕业生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将公务员等职业定义为铁饭碗,受社会舆论和家庭压力的影响,片面地认为自己创业或者自谋职业是叛逆和不正统的行为。另外,部分学生择业主观性较强,自我认知不足,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认识,片面地追求薪酬、个人发展空间、工作地点、公司规模等,就业期望值较高。

(二)生物相关企业用人理念存在偏差,使就业主渠道吸纳能力大幅下降

首先企业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存在学历歧视,但所招高学历人员不一定能够满足岗位需求,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加剧了普通高校生物类本科生就业的困难。其次,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同等条件的男女毕业生,企业往往会选择男生,更减少了女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三)生物专业教育存在弊端,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非市场化与就业市场化之间存在矛盾

1.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操作技能的培训

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生物专业有些课程仅开设验证性实验,缺乏创新性实验,学生缺乏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差。

2.偏重课本教学,学生缺乏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了解以及新方法的掌握

学生虽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创新及实践能力较弱,由此导致生物专业教育与社会对人才培养和需求之间的差距较大。生物专业毕业生由于较弱的社会竞争力,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由于国家对生物专业的投入不足, 在生物人才培养的基层中缺乏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导致生物专业毕业生不能掌握前沿技术和知识。

二、解决生物类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

(一)注重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根据自身优势准确定位,未雨绸缪

生物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应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如通过竞选干部锻炼竞争意识和随机应变能力,组织参与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等。应积极阅读人文社科类书籍,提高自我人文修养。对于计划从事生物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学生,应多了解学科前沿和学科动态,多锻炼坚韧和实事求是的科研能力,为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专业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计划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来说, 应注重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对于计划从事生物产品营销管理的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应适当增加营销管理方面的知识,并锻炼组织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和态度,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其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学校应紧扣学科专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和服务,帮助其理解相关创业信息,拓宽创业教育的范围,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逐渐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三)改进生物专业教育的种种弊端,使学校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化接轨

加强实践教学及实验技能的培训,增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专业实习,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科研素质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学生课题的申请,提供科研训练机会,培养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学术前沿教育,邀请知名专家定期举办生物专业相关讲座,并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实践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生物专业最新科研动态和研究方向,掌握最新实验技能和熟悉实验设备等。

三、展望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生命科学研究成为解决全球人口、环境、食物、资源与健康等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它促使生物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生物类专业人才提供了难得的就业机遇,同时也对生物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5]生物类专业毕业生应立足本专业优势,完善各种能力,积极应对竞争,充分了解就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