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的比较
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课程
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了它的综合国力、竞争潜力及国际地位。
然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培养都必须扎根于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
同时,基础教育是一项“明天工程”,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社会质量和国家前途。
这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工业国在经过五十年代的恢复休整后,于六十年代进入了工业发展的高峰。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对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标准也不断提高。
工业界对本国的教育状况开始表现出普遍的不满,纷纷要求改善教育质量,尤其要求提高学生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七十年代以来,国际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失业率的持续上升,也引起了政府、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时间,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的改革成了西方各国的热门话题。
同时,一些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摆脱对西方的依附,也开始了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
所以,科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其中比较系统并对世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当数美国和英国的科学教育改革。
美国历来以它的高科技称霸世界,但美国中小学存在的许多严重问题,包括教学质量的低劣,与之很不相称。
一些有识人士指出:“我们正在培养一代科学和技术文盲的美国人。
”他们提出:“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每日世界的基础。
”因而科学教育的改革一直是美国历次教育改革的重点。
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的一份教育报告“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为此次改革拉开了序幕。
在大大小小的众多改革项目中,“2061计划”是一个引人瞩目的长期改革方案,它的第一篇报告《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首次提出了“科学素养”的概念。
【2023年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
【2023年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2023年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2023年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是对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更新。
此次修订的主要目标是使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课程目标新版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包括:1. 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够理解和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
2.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包括求知欲,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和尊重科学的态度。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内容新版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科学探究和实践,科学与社会以及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科学素养,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1.科学基础包括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能力。
2.科学探究和实践通过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4.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
三、课程评价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后,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进行了改革。
新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结论2023年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它不仅提供了新的课程内容,也提供了新的评价方式。
这次修订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实用的科学教育,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小就为和平学习科学知识是所有人受教育的权利的一部分,科学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培养自身的科学能力和造就富有进取心及有知识的公民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日益重视科学的社会会在更大的范围内需要科学的最广泛普及,以使人们深入了解科学和恰当地调整公众对科学及其应用的见解及态度。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会议宣言目录《标准》简介 (4)第一部分前言 (8)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11)2.1 总目标 (11)2.2 分目标 (11)2.3 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12)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3)3.1 科学探究 (14)3.2 情感、态度、价值观 (17)3.3 生命世界 (19)3.4 物质世界 (25)3.5 地球与宇宙 (30)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35)1 教学建议 (35)2 评价建议 (40)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5)4 教材编写建议 (46)5 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50)6 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 (51)附录一、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 (52)二、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 (52)三、案例 (57)《标准》简介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编写从培养全体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高的良好愿望出发,在结构、内容、体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和革新,其主要特点是:1.时代性本《标准》十分重视在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确定学科定位,提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在当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对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
2.系统性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指导文件,本《标准》不仅给出了目标、具体内容要求与一般的教学建议,而且对这门学科的改革理念、课堂教学实施、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的思路与设计原则、教师的专业要求与队伍建设、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科学教室的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并提出了有关的建议。
中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几点比较
M D R D C T N S I C O E N E UA I C N E O E
现 代教 育科 学
பைடு நூலகம்
2 0 年第 5期 09
中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几点 比较
王 学 男 叶 宝生
( 首都师范大学初 等教 育学院,北京 10 1) 00 3
摘
要 :本 文通过 20 0 9年 5月在 北京举行 的科技 周活动 ,以 D Y互动科 学快餐为一点 ,对 中美的 中小学科 学 I
与交流 中 ,笔者再次深切感受 到 了中美 中小学科 学教育 的
一
些差 异 ,下 面 对 此进 行 一 些 初 步 的 比较 分 析 。
一
、
DI Y互动科学快餐项 目介绍
“ 动科学快餐 ”是美 国科技馆界在儿童科 普教育中提 互
出的 “ 学零食 ”概 念基础上生成 的 ,并 结合 了我 国少 年 科 儿童科 学教 育 的特 点进 行延伸 。此项 目有两个 重要理 念 ,
性吸引 了很 多家长和孩 子的积极参与 。通 过在 现场 的实践
DY互 动科学快餐 项 目是 以科技馆这 种校外 教学资 源 I
为载体 的。由此 可见 ,美 国的公共 教育资源对 中小学科学
教育提供 了大力支 持。美国对 图书馆 、博物馆 以及 网络等
公共 教育资源 的建设 和积累都非常重视 ,公共 图书馆和各 种 名 目的博物馆分布广 泛 ,例如航空航 天博物馆 、 自然历 史博 物馆等 。都是免费 开放 的 ,基于这些场 馆开展 的相关
相结合 的活动。所 以 ,进一 步的开发和利用科技场馆资 源
是 值得 我们 深 思 的 。 ( ) 科 学 教 育观 念 的不 同 二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一、修订背景(一)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非常快,特别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
这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状态,对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新要求,希望现在的人才更有创新性、更具个性化。
(二)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国际教育发展迅速。
世界各国根据时代的发展,调整了一些教学要求。
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核心素养模型及其指标体系。
(三)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发展的具体需求促成了本次课程改革的进行。
中国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从量的扩张到了质的提升的阶段,不仅要提升教育的内涵和质量,还需要优化学校的育人蓝图。
二、主要特点(一)一至九年级整体设计这是课程标准第一次把科学课程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打通,有利于科学课程的整体实施。
同时,课程标准注重幼小衔接、初小衔接和初高衔接,体现了课程的进阶性。
课程进阶与每个学段的教学都有很大关系。
对小学科学教师而言,在教学中要照顾到前后联系,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定位自己的教学位置,明白学生的发展方向。
(二)素养导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就是基于核心素养,课程内容的建构也是基于核心概念。
所以方法也要指向核心素养,我们要实施素养导向的教学,这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内涵可以以“一核心、三维度、六大素养”来归纳。
一核心: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三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六大素养对应三个维度。
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对应文化基础,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对应自主发展,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对应社会参与。
而科学课程标准则凝练了四个核心素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是单独存在的。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国与芬兰科学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国与芬兰科学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对中国和芬兰的官方科学课程标准进行研究,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内容框架这两个维度对中芬两国的科学课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芬兰科学课标的内容条目较少;内容框架自由、不受统一模式限制;内容详略安排得当。
研究还发现,中芬的科学课标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建构主义理念。
关键词:芬兰小学科学科学课程标准比较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1.203本研究从建构主义视角下,在译读《2004年芬兰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中的科学课程标准与研究芬兰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的表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基于为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做贡献这一目的,力求在比较的同时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
1 中芬两国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比较与分析众所周知,科学教育至关重要,其并不局限于学校开设的科学课,在语文课、数学课等教学中也都接触到科学知识。
本研究重点探讨的是学校范围内的科学教学。
目前,各个国家以及每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所实施的科学课程各不相同。
例如我国在2001年以前的小学自然课,2001年以后的小学科学课;芬兰的环境与自然课:包含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和健康教育领域的初步介绍。
从中芬两国的科学课标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教师指导下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强调探究学习,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发现知识;在创设的情境下进行体验式学习等基本理念。
如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明确提到这样六条基本理念:①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③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④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⑤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⑥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中美日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中美日三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的比较探究引言:科学教育在初级教育学校阶段起到了分外重要的作用,对培育同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而教科书则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承载着科学知识的传承和进修的主要内容。
由于地理和文化差异的存在,世界各国的教科书在科学教育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旨在比较探究中美日三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探讨它们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特点。
一、教育理念比较1.中国教育理念:强调德智体全面进步中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在教育理念上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同砚德智体的全面进步。
科学教育被视为培育同砚科学素养、培育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2.美国教育理念:关注亲身实践和启发式进修美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重视通过亲身实践和启发式进修激发同砚的好奇心,并鼓舞他们的探究精神。
重视进修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培育同砚的自主进修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日本教育理念:培育同砚独立沉思和团队合作能力日本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重视培育同砚的独立沉思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谈论和试验操作的形式,鼓舞同砚乐观沉思和合作,培育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学科知识比较1.科学内容选取中美日三国的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在科学内容上都遵循了国家课程标准。
然而,由于各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教科书中的科学内容略有不同。
例如,中国教科书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着重培育同砚的基本科学方法和基本观点;美国教科书则更加重视现代科学知识,关注科学探究的最新进展和重大发现;而日本教科书重视培育同砚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更加关注科学原理与实际问题的应用。
2.教学方法的差异中美日三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教科书倾向于传授知识,重视讲解和练习;美国教科书更加重视同砚的自主进修和合作进修,鼓舞同砚进行实践和探究;而日本教科书则更加重视培育同砚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通过试验和实物的操作让同砚感知科学现象。
小学科学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与评析
小学科学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与评析2022年2月6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并从今年秋季开始实施。
为满足广大小学科学教师的需求,笔者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簡称旧《课标》)和《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为依据,从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逐句品读,比较,评析,显示出新旧《课标》间的继承与创新。
一、前言(一)导语旧《课标》用三个自然段,从时代发展要求人手,提出“科学素养”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介绍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背景,通过开设科学课程,顺应儿童身心发展需求,把“经历探究学习”作为重点加以突出。
强调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标》用两个自然段,在介绍“科学素养”重要性的同时,把“科学素养”解构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等要素。
以此为核心,展开新《课标》的“体系构建”。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科学素养”这一学科育人宗旨的背后,直指“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
“科学素养”的提出为日后制订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计划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性质旧《课标》用一个自然段,描述了小学科学课程应呵护儿童好奇心,培养儿童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儿童学习科学知识,帮助儿童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等三大任务。
同时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新《课标》采用三个自然段的篇幅,分别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进行详细介绍。
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新《课标》强调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应用能力、社会参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学习创新。
小学科学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与评析
小学科学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与评析旧《课标》用一个自然段,介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经历探究研究”理念,即通过探究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同时,旧《课标》还强调了小学科学课程应该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观察能力。
新《课标》则用两个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素养”理念。
除了强调科学知识、方法、精神、态度和社会责任等要素外,新《课标》还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新《课标》还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
二、课程目标旧《课标》用一个自然段,介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三大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同时,旧《课标》还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探究研究”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则用两个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五大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了小学科学课程的“终身发展”目标,旨在为学生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打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旧《课标》用一个自然段,介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五个内容领域,即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和天文。
同时,旧《课标》还强调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探究研究”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标》则用两个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八个内容领域,即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技与社会、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实验和科学活动。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探究研究”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实施旧《课标》用一个自然段,介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探究研究、实验教学等。
同时,旧《课标》还强调了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和应用。
新《课标》则用两个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探究研究、实验教学、科学活动等。
日本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目标 与特点
日本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2017年最新修 订版与修订之前版本相比较,目标和内容在 整体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在具体表
都是从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表述,并且,年级目标与总目标的表述一 致;年级目标按照内容领域表述,并与单元 内容相联系。
二、日本2017版小学科学内容特点
2.在探究有关人体的结构与运动、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的生长 与环境的关系、雨水的去向与地面的情况、气象现象、月亮和星 星的过程中,培养主要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做出有根 据的预测或假说的能力。
3.在探究有关人体的结构与运动、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的生长 与环境的关系、雨水的去向与地面的情况、气象现象、月亮和星 星的过程中,培养爱护生物的态度和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态度。
指出了各年级要培养的素质和能力的重点。
三、启示与思考
(一)课程设置的各层级目标的表述要 对应一致
课程目标的设置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 择、课程体系的建构、教材的编写、课堂教 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资源的开
77 总第 249 期
表 2 日本小学科学内容说明
单元名称
内容说明
备注
单元说明 (以四年级 “空气和水 的性质” 单元内容 为例)
1.能够试图理解有关自然的事物和现象的基本知识,以及掌 握与其相关的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技能。
2.培养通过进行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和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态度。
“A 物质·能量”内容领域 1.能够试图理解有关空气、水和金属的性质、电流的作用的
基本知识,以及掌握与其相关的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技能。 2.在探究有关空气、水和金属的性质、电流的作用的过程
中,培养主要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做出有根据的预测 或假说的能力。
中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比较
严 谨 、 合运 用 科学 的定 理 是进行 科 学 活动 的 基本要 求 。 综
科 学 课 程 主 要 是 围 绕 发 展 学 生 的 这 些 技 能 和 思 维 习 惯 而 设 计 的 。 如 , 求 4年 级 学 生 通 过 自 己 的 观 察 来 描 述 光 例 要
解 决一 些具 体 问题 。
科 学不 只 局限 于知 识 本身 , 是 一 种求 知 的方 法 。 更 科 学 的 研 究 包 括 探 索 、 验 、 察 、 量 和 对 数 据 的 分 析 和 实 观 测 发 布 , 些 活 动需 要 特殊 的技 能 和思 维 习惯 。 如 , 确 、 这 例 精
局 ) 验丰 富 的教 师 和专 家 , 及约 克 ( 经 以 Y0RK ) 学 科 学 大
技 术 成 绩 评 价 项 目 ( AP) 学 教 育 课 程 组 一 起 , 加 As 科 对
拿 大 的科学 课 程标 准进 行 了改革 , 于 19 并 8年 公 布 了 新 9
的加 拿 大 安 大 略 省 1 8年 级 《 学 》 程 标 准 。 ~ 科 课 联 系 目 前 我 国 正 在 进 行 的 新 一 轮 课 程 改 革 , 我 国 和
育 改 革 浪 潮 . 学 课 程 改 革 是 其 核 心 内 容 之 一 。 国 对 科 科 各 学课 程 的改 革都 给 予 了高度 重视 . 取 得 重大进 展 。 并 加 拿大 安 大略 省教 育和 培训 部组 织 1 8个 学 区 ( 育 教
技 术 既 是 一 种 形 式 的 知 识 。 些 知 识 包 括 对 从 其 他 这 学 科 得 到 的 概 念 和 技 能 的 利 用 。 同 时 技 术 又 包 括 通 过 利 用 材 料 、 源 和 工 具 应 用 这 些 知 识 , 满 足 人 类 的 需 要 或 能 以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60年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60年在STSE教育视野下,对中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和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两国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异同,从而为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强调探究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
而加拿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则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注重科学与生活的。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
而加拿大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包括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合作学习能力等方面。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而加拿大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则更加灵活,以主题式学习为主,注重科学与生活的,同时强调跨学科学习。
加拿大小学科学课程注重科学与生活的,让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也应该加强科学与生活的,让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探究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探究和实践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探究和实践的重视,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加拿大小学科学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也应该加强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拿大小学科学课程以主题式学习为主,注重跨学科学习。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也应该加强对跨学科学习的重视,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旧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比的差异性分析
新旧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比的差异性分析作者:张美静来源:《学周刊》2018年第05期摘要:2017年2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正式由探索的实验阶段迈入全面提升阶段。
这不仅是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进步,也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变革。
为全面理解和深入落实新课程理念,从颁布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对新旧版课标进行对比尤为重要。
不仅有利于明晰两版课标之间的差异、把握科学教育发展的方向,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标的能力,并为教科书编者提供修订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5-0026-03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8.05.015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标志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开始探索的新阶段。
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观的传播与拓展,科学课程面临着改革的新起点。
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标志着小学科学课程进入二次飞跃的全面提升阶段。
作为占据重要节点的纲领性文件,对两版课标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引导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落实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一、颁布背景的差异性(一)2001版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日益突出:原有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势在必行。
面对课程改革的大环境,小学科学课程也开始了新一轮变革。
如何编制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兼顾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课程标准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
2000年我国小学科学课标研制组对现行小学自然教学现状、社会发展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等展开大范围调查,结合各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分析与借鉴,2001年成功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3-6)第一部分前言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芬兰小学科学课程的特色及启示
芬兰小学科学课程的特色及启示作者:来源:《湖北教育·科学课》2019年第06期芬兰小学科学为综合性学科,称环境研究,它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观点,包括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和健康教育领域的知识,也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在环境研究中,学生被视为其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尊重自然和符合人权的有尊严生活是教与学的基本原则,其目的是认识到它们对环境、技术、人类日常生活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的目标是吸引和加深学生对环境研究各知识领域的兴趣,通过向每个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熟悉环境研究的所有知识领域以及相关的技术和教育途径,从而促进公平和平等。
芬兰的小学划分为1~2年级和3~6年级两个学段。
下面将从课时、目标、内容三个方面介绍说明芬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芬兰《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2014》中小学阶段的环境研究课程标准),总结其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芬兰小学科学的课时占比情况北京教育学院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开展交流活动时,Merike Kesler在讲座时提到芬兰小学各课程的课时占比情况,见表1。
可以看出,芬兰小学科学课时的占比情况:1~2年级为10.5%,3~6年级为11%,仅次于母语和数学的课时比例,与体育的课时比例相当。
芬兰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芬兰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分为三个方面:意义、价值和态度,研究和工作技能,知识与理解。
1~2年级三个方面的目标分别有3、8、4项,共计有15项(见表2)。
3~6年级三个方面的目标分别有3、8、8项,共计有19项(见表3)。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芬兰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分学段表述,具体、清晰,不仅明确了与内容领域的关系(C1~C6,具体参考表4),还明确了基础教育阶段所要培养的七项横贯能力之间的联系(T1~T7)。
这七项横贯能力是芬兰《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2014》中提到的横贯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s),也可以说是核心素养,即思维和学会学习能力(T1)、文化交往和自我表达能力(T2)、自我照顾和日常生活管理能力(T3)、多模态识读能力(T4)、信息技术能力(T5)、就业和创业能力(T6)、参与并创造可持续性未来的能力(T7)。
新旧科学课程标准比较
龙源期刊网 新旧科学课程标准比较作者:周克楠来源:《天津教育·下》2019年第04期2017年教育部公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了方便大家研究学习,我将《标准》与《实验稿》条目的增减和观点的异同进行了简单比较,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对科学课堂的影响。
一、框架与思路。
性质与理念的比较(一)延续既有架构,方便教师理解《标准》与《实验稿》虽然采用了相同架构,但《标准》相比《实验稿》有了很多突破。
它解决了《实验稿》试行十几年来存在的很多问题。
比如每个知识条目从三至六年级的最终目标到按照高、中、低年级设置学段目标,比如把三年级作为科学课的起始年级改变为一年级开课。
《标准》中每个部分都有个别条目增减,一些观念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二)课程性质突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实验稿》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标准》则提出三点: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实践性、综合性课程。
在此,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实验稿》首次出现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培养宗旨,而《标准》更早在前言中就出现了这一提法。
这是科学改革实行十几年来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达成的共识,也说明“科学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科学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
另外一点,《实验稿》将科学课程定位为启蒙课程,而《标准》出现了三个名词对科学课程进行界定——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
从此也看出科学课程本身的价值超越了启蒙的定位,(三)课程理念微幅调整《实验稿》中的六点课程基本理念被《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四点所取代。
这里“面向全体、探究学习、主体地位”三点被完全保留。
而“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开放性,评价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三点被“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取代。
《标准》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
在此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在转变教改之初过于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引发的诸多问题。
小学科学论文:中外小学科学教育比较研究
中外小学科学教育比较研究摘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要从基础抓起,小学的科学教育日益重要。
通过中外小学科学教育的比较,着重了解科学教育在基本理念、教学方式、教育评价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提出增加课时数、开放式教学、改变教学方式、倡导做中学、评价多元化等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比较一、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教育日益重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著名教育家卢嘉锡曾经说过:“科学教育是真善美的统一。
” 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引发了美国战后大规模的科学教育改革,而后美国于1999年制定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开始重视科学教育。
由此可见,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科学教育将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公民科学素养不足,基础科学教育应受关注科学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
然而,据调查,公民的科学素养普遍偏低。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发布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
[1]由此可见,公民素质有待提高。
公民素质的偏低极大原因是因为小学科学教育未受到重视。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小学科学教育。
充分落实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实施,扎实基础,稳步向上。
(三)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了解小学科学教育小学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要注重提高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小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对事物充满好奇,同时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从“做中学”。
小学科学教育应该充分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世界各国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不平衡,本文试从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进行比较,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二、中外小学科学教育的比较(一)科学教育基本理念的比较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的新要求,国民素质必须得到提高。
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竞相出台各种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来阐释其课程的理念、内容、目标、情感态度等,并不断对其修订,各国也不断进行科学改革,使科学教育更贴近生活,更具有实践性,更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
中日小学科学课程与学力的比较研究
孟令 红 角屋 重树 : 中 口小学 科学课 程与 学力 的比较研 究
、 i
。
。
;
。
。
。 。 。
。 。
。 。
。
中 日小学科学课程与学力的比较研究木
孟 令红 角屋重 树
。 。
摘要:本研究以中国为主体、 日 本为客体对 中国和 日 本的小学科学教育从课程 ( 教育 目 标、教育 内
1 、总 目标
一
、
本研 究 的 目的 是通 过 以 中国 为 主体 、 日本 为 客 体 的小 学科 学 教育 的中 口比较 研 究 ,更加 深 入
中国 的 小学 科 学 总 目标 是 :指 导学 生获 得 一
地 理解 中国小 学 科学 教 育 的特 点 , 同时 ,为我 国 些 浅显 的 自然 科 学 基 础知 识 , 同时培 养 他们 的 科
育 内容 、课 时 安排 、 评价 四个 侧面 进 行 比较 ;学
之 上 的基 本 的 知识 、技能 和 思 考 ;其 次 ,界 定 了
2 力 方 面 ,首 先 , 明确 本文 的学 力 是指 在 课 程 基础 养科 学的看法 和观 点 。【
从情感方面、知识方面 、技能方面p 小学科 埘
部分。
.
21.
维普资讯
《 国中 小学教 育》2 0 年第5 外 08 期
表 1小学科 学总 目标 的中 E比较 l
中 国 日 本
使他 们受到科学 自然观、科 学态度、爱家乡、爱祖 亲近 自然 ,培养 热爱 自然的情感和科学的看法和观 情感方面 知识方面 技能方面 国、爱大 自然等思想 品德教育 ,促使他们身心健康 点。
中英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比较
The comparison of scientific inquiry between Chinese and British primary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作者: 蔡其勇
作者机构: 重庆教育学院生化系,重庆400067
出版物刊名: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24-28页
主题词: 中国教育 英国教育 科学课程 科学探究 课程标准 科学教育
摘要:中英两国科学课程标准都强调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课程,只有将科学探究落实到科学教学的各项任务中,才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的认识。
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
比较中英两国科学课程标准,英国科学课程标准中关手科学探究的描述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中日小学科学生物实验比较
中日小学科学教材中生物实验的比较研究齐智才, 王伟(漳州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福建漳州363000)摘要:通过对中日两国小学科学教材中生物实验的研究,比较分析了两国小学科学教材在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年级设置的科学性、实验精度及图片文字编排的易理解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及特点,为我国小学科学教材的修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 日本; 小学科学; 生物实验; 比较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BComparison the Biological Experiment in Primary Sciencebetween China and JapanQI Zhi-cai , WANG Wei(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Abstract: Biological experiments of primary science textbooks both in China with Japan was Compared in this paper,mainly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in biological experiments of primary science textbooks,such as in systemic,grade setting,experiment accuracy, picture editor,etc. All of these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vising primary science textbooks.Key words: China; Japan; primary science; the biological experiment; comparison1 引言小学科学课程中,实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实验是探究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国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的比较作者:常初芳目前手头具有的完整的科学教育标准有: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和2061项目的《科学素养的基准(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英国的《英国国家课程:科学(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and: science)》;以及新西兰的《新西兰课程中的科学(Science in 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
另外,还有其它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参考资料,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幼儿园至6年级科技课大纲及支持文件(Science and Technology K-6 Syllabus and Support Document)》,《俄罗斯十二年制学校自然科学教育构想》,《日本小学理科学习指导要领》,《台湾九年一贯教育课程总纲纲要及其评价》等。
从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可看出,当前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探究;●基本学科知识;●与个人和社会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科学的性质、科学与技术,以及科学史;●其它。
一、科学探究这已成为当今科学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在美国和英国的标准中都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解释为:在《标准》所表达的观念中,探究要比“过程的科学”更进了一步。
在“过程的科学”中,学生学习观察、推论和实验,而探究除了“科学的过程”外,还要求学生在进行科学论证和批判性思维时能将过程和科学知识相结合,以发展对科学的理解。
让学生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对获得科学知识方法的欣赏;●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自然界进行独立探究的必要技能;●具备善于运用与科学有关的技能、能力和态度的品质。
探究的科学是科学教育的根本,是最终组织和选取学生活动的支配原则。
探究方面的标准强调的是进行探究的能力,以及要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各个年级的所有学生在每一个科学领域都应该有机会进行科学的探究,并发展探究性思维和探究性行动的能力。
这些包括:提出问题,计划并执行调查,利用合适的工具和技术收集数据,对证据和解释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性和逻辑性的思考,作出并分析不同的解释,以及进行科学观点的交流。
英国将科学探究列为第一位目标,而且要求将此目标渗透于其它各目标的学习之中,在所有考核中,它也将比其它目标更加受到重视。
在1991年颁布的标准中,它被称为“科学调查(Scientific Investigation)”,而在1999年的新标准中被改为“科学探究(Scientific Enquiry)”,在要求上也有较大的提高。
此方面各国的具体标准为:(一)美国探究的科学幼儿园至四年级:1、进行科学探究必需的能力●对某个环境中的物体、生物和事件提出问题;●计划并执行简单的调查;●使用简单的设备和工具收集数据和拓展感官●利用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就调查和解释进行交流。
2、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对所要回答的不同问题选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调查的种类包括对物体、事件和生物的描述、分类,以及进行公正测试(实验性的);●简单的仪器,如放大镜、温度计、标尺等,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比单纯利用感官更多的信息;●科学工作者利用观察(证据)和对世界已有的了解(科学知识)来形成解释,好的解释以来自调查的证据为基础;●科学工作者要将调查结果公布于众,他科学调查涉及提出和回答问题,并将答案与科学工作者对世界已有的了解进行比较;●科学工作者根据们对调查的描述要使其他人能够重复该调查;●科学工作者对其他科学工作者的工作结果会进行反思和提出疑问。
五至八年级:1、进行科学探究必需的能力●确认通过科学调查能够回答的问题;●设计并执行一项科学调查;●利用适当的工具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利用证据来发展描述、解释、预言和模型;●批判地和逻辑地思考证据与解释间的关系;●识别并分析不同的解释和预言;●对科学过程和解释进行交流;●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使用数学。
2、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不同种类的问题需要不同种类的科学调查。
有些调查涉及观察和描述物体、生物或事件;有些涉及收集标本;有些涉及实验;有些涉及寻找更多的信息;有些设计新物体、新现象的发现;还有些涉及制作模型。
●现有的科学知识和理解指导着科学调查。
不同的科学领域采用不同的方法、核心理论和标准来推进科学知识和理解的发展。
●数学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都是重要的。
●用于收集数据的技术提高了精确度,并使科学工作者可以分析和测量调查结果。
●科学的解释强调与论点合理相符的证据,并利用各种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
科学界接受并使用这样的解释,直到它被更好的解释所取代。
当这种取代发生时,科学便进了一步。
●科学通过合理的怀疑而前进。
提出问题和怀疑其他科学工作者的解释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科学工作者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评估其他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解释,例如检查证据,比较证据,识别错误的推理,指出超出证据范围的论述,以及为同一个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
科学调查有时为研究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现象,为调查产生新的方法和新的工作程序,或者开发新的技术来改进数据的收集。
所有这些结果都会导致新的调查。
(二)英国目标一:科学探究第一级学生能适当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生物和事件的简要特征,或能作出恰当的反应,并能以简单的方式与他人交流他们的发现(例如:谈论自己的工作,利用画图,简单的图表)。
第二级学生能对怎样发现事物的建议作出反应,并能在他人帮助下提出自己的关于如何收集回答问题所用数据的建议。
他们能使用所提供的简单仪器,作与任务有关的调查。
他们能对物体、生物和事件进行观察和比较。
他们能利用科学词汇来描述所作的观察,并进行记录,必要时采用简单的表格。
他们能说出发生的是否是他们所预期的。
第三级学生能对于如何发现问题答案的建议作出反应,并能发展自己的想法。
他们能认识到收集数据对回答问题的重要性。
他们能利用简单的试验去寻找信息,使用某些简单仪器作相应的观察和定量测试,如长度或质量。
在适当的场合,他们能在帮助下进行公正测试,能确认并解释为什么它是公正的。
他们能以多种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并能对观察结果和所记录测量的简单样本作出解释。
他们能在工作中以某种科学的方式与他人交流他们所发现的东西,并提出建议。
第四级学生应认识到科学思想要立足于证据。
在自己的调查工作中,他们能为求得问题答案选择适当的途经(譬如利用公正测试)。
在适当场合下,他们能描述(或能通过执行任务显示)如何改变某个因素而保持其它因素不变。
必要时他们能作出预言。
他们能从为他们提供的资源中选择信息。
他们能根据任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仪器并做一系列的观察和测量。
他们能利用表格和条形图记录自己的观察、比较和测量结果。
他们开始能取点来绘制简单的曲线,并能利用这些图形指出和解释所取数据的样本。
他们开始能将他们的结论与这些样本、科学知识及理解联系起来,并能用恰当的科学语言进行交流。
他们在工作中能提出建议,给出理由。
第五级学生应能描述如何将实验证据和产生的想法结合起来提出一个科学的解释(例如,第二阶段中杰納关于接种疫苗的工作,第三阶段中雷佛伊斯关于燃烧的工作)。
当他们试图回答某个科学问题时,能确认合适的途经。
他们能从一定范围的信息资源中作出选取。
当调查涉及公正测试时,他们能确认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必要时,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理解作出预言。
他们能为各种任务选择设备,并能计划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
他们能根据任务所需的精确度作系列的观察、比较和测量。
他们开始能作重复的观察和测量,并能对所遇到的不同结果提出简单解释。
他们能系统地记录观察和测量结果,必要时,用曲线图表示数据。
他们能作出与证据相符的结论,并开始将这些结论与科学知识和理解相联系。
他们能对如何改进工作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他们能利用恰当的科学语言和常规来交流定量的和定性的数据。
(三)新西兰发展调查技能和态度。
一和二级:1、聚焦和计划●谈论一个物体或事件,并提出要调查的问题。
●利用自己的科学思想和个人观察作出预言或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提出基于公正测试和公正试验的直觉观念上的简单试验。
2、信息收集●进行观察和简单测量。
●交谈观察和测量。
●向书本和旁人寻求信息。
●在教师支持下利用信息源。
3、加工和解释●在记录观察和测量结果时,提出数据之间的可能存在的连结,从而确认趋势和联系。
●在教师帮助下,利用他们发现的结果对选定的问题做出解答,并对他们的调查做一个简单的评估。
4、报告●在全班或小组中与同学分享他们在调查中所做的和所发现的。
三和四级:1、聚焦和计划●向自己、小组和能给予帮助的人提出问题,并确认这些问题适合于作科学调查。
●利用自己和他人的科学思想及观察做成可测试的预言,或确认可能用于试验的解决方法。
●设计能控制明显可见变量的“公正测试”,试验和调查。
2、信息收集●利用合适的仪器来加强观察或进入测量。
●记录观察和测量结果。
●能在社区或图书馆找到信息。
●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源,并能向他人和大众媒体提出恰当的、有针对性的问题。
3、加工和解释●在记录观察和测量结果时,连结被组织的数据,从而确认趋势和关系。
●利用有组织的数据和科学思想为选定的问题做成解答,并评估自己的调查。
4、报告●在同伴群体中以合适的途径和形式表达他们在调查中所做的和所发现的。
二、基本学科知识在基本学科知识方面,各国所涉及的内容大致相同,但对学科领域的划分略有区别。
主要内容大致属于以下三个领域:●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一)生命科学这是一个最为一致的领域。
在各国的标准中,尤其在低年级的标准中,它更显重要。
整个自然界就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大部分,人类就属于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地区,作为研究者的人首先应该对自身有所了解。
对于小学生,他们最多接触到的自然物体就是自己的身体,他们应该对自己身体的组织和生命过程有基本的认识。
此外,许多动、植物是人类相依为伴的朋友,它们也最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欲望。
各国具体的标准如下:1、美国生命科学幼儿园至四年级:(1)生物的特征●生物有基本的需要。
例如,动物需要空气、水和食物;植物需要空气、水、养分和光。
生物只能在满足它们需求的环境中生存。
这个世界有许多不同的环境,各种独特的环境支持不同类型生物的生命。
●每一个植物或动物有着不同的结构,这些结构在生长、存活和繁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例如,人类有独特的结构用于行走、握持、观看和交谈。
●生物个体的行为受到内部暗示(如饥饿)和外部暗示(如环境改变)的影响。
人类和其它生物具有能帮助他们探测内部和外部暗示的各种感觉。
(2)生物的生命循环●植物和动物都有生命循环,其中包括出生,发育成熟,繁殖,以及最终的死亡。